用形式美法则剖析中国传统染织纹样之特点
扎染图形艺术的审美形式分析
![扎染图形艺术的审美形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b85410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5.png)
扎染图形艺术的审美形式分析摘要:扎染作为一种印染技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广泛存在过。
由于地域和民族习俗的差异,其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各不相同。
在中国,扎染工艺产生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图形、图案。
这些图形、图案原型大都是自然界的动植物,也有一些抽象的几何图形,结合扎染工艺效果,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体系。
该文通过研究这些魅力十足的图形艺术,概括其中蕴含的审美形式,以及扎染艺术的理念主题和形式规律。
关键词:扎染;图形艺术;审美形式一、释题之所以不用“图案艺术”这一术语,是因为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案”解释为“几属”,即属于几案一类的矮桌子,人们席地而坐时在上面放置东西,相当于今天的茶几。
后来,案被进一步引申出凭借、文件、案卷、档案等意义。
这样看来,“图案”就是指绘制图形时的参照物,有纹样、图例、图本的意思。
“图案艺术”主要指在绘制图形、纹样时,表现在线条、结构等方面的技巧。
“图形”主要指在平面上表现出的物体形象,最早有画像、塑像的意思,如《宋书·礼志》中的“自汉兴以来,小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
这里的“图形”指塑造形象,后来由“塑造形象”引申为形式、形象等。
因此,“图形艺术”主要指某种艺术形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约定俗成性质的图例、纹样构成的一套形式体系,它超越了单一的技术性层面,倾向于指称“形象体系”具有的艺术意义和审美文化意义。
二、特殊工艺创造出独特的审美形式从植物中提取染料,通过一定的工序处理,为织好的绵、绸、纱、麻着色,即染色技术,扎染显然属于这类技术。
但扎染要满足人们深层次的审美需要,为布面染出千姿百态的色彩,构成千变万化的形态。
从这个层面看,扎染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通过缝、缀、捆、包、扎等防染方法,创造出特定的审美形象的艺术。
就像画家在画布上运用颜料、线条塑造审美形象一样,只是二者造型的媒介和方法有所不同。
因此,扎染图案本身构成了一套独立的审美形象体系,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有着巨大的审美价值。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形式美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5f3d1b40e45c3b3567ec8b58.png)
文/ 丽梅 杨 强 郭宇峰 杨
摘 要 :我 国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传统纹样更是丰 富多彩,璀璨夺 目。纹样作 为平 面设计 中的装 饰元素被 大 量 运 用 ,发 掘 和 总结 传统 纹 样 中的 形 式 美 ,色 彩 美 ,妥 善 运 用 ,能 有 助 于 我 们 将 其运 用在 现 代 平 面设 计 中 ,使 其 锦 上添 花 。 关 键 词 :传 统 纹 样 ; 形式 美 中图分类号 :J 1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 号 :10 - 1 6( 0 0 2() 0 8— 1 0 9 96 2 1 )o6c一 05 0 纹样 作为 中 国传 统文 化的 重要组 成部 分 ,一直贯 式有均衡式 和对称式 两种 。瓦 当纹 中 ,此两种 形式 均 穿于 中国历史发展 的整个流程 ,贯穿于人 们生活 的始 有体现 。对 比 ,是强调 视觉要素 的变化和 反差 ,它能 终 ,反 映 出 不 同时 期 的 风 俗 习惯 。 从 原 始 社 会 简 单 的 使 主 题 更 加 鲜 明 ,视 觉 效 果 更 加 活 跃 。 传 统 纹 样 中 , 纹 样 到 奴 隶 社 会 简 洁 、 粗 犷 的 青 铜 器 纹 饰 ,再 到 封 建 以 龙 凤 为 例 ,视 为 对 比法 则 的 一 种 运 用 。 形 态 上 有 虚 社 会 精 美 繁 复 的 花 鸟 虫 鱼 、 飞 鸟 走 兽 、 吉 祥 图 案 纹 实 、轻 重 的 对 比 ,通 常是 龙 凤 首 尾 相 接 ,位 置 和 层 次 样 ,都 凝 聚 着相 应 时 期 独 特 的 艺 术 审 美 观 。 上 变 化 丰 富 。 回 形 纹 样 则 是 在 凹 凸 上 体 现 了对 比 的 形 我 国古代 传统 图案纹样 来 源大致 可分 三个部 分 。 式 美 法 则 。 “ 头 富 贵 ” 中 描 绘 的 是 三 朵 盛 开 的牡 丹 白 其一 ,来 自民 间工 艺 :陶 瓷 、刺 绣 、窗 花 、蓝 印花 与 白头 鸟 组 成 ,是 以 在 数 量 、动 静 上 有 所 对 比 了 。对 布 ,蜡 染、剪纸 、雕 刻 、编织等 ,这是劳 动人民按 照 比在平面设计 中的效果就是变化。 自己的意 志发挥创造 的 ,一般 比较朴实 、粗 犷 、乡土 节 奏本 是指音 乐 中音响 节拍轻 重缓 急的 变化和 重 气 息 浓 郁 。 其 二 ,来 自宗 教 艺 术 ,如 宗 教 传 说 和 神 话 复。传统纹样 中的二方连 续和四方连续 在韵律美上 得 传说 ,庙 宇 、石窟 中 的壁 画 、藻 井 、龛 楣 、塑 像服 以很好的体现 。二方连续 纹样 由于具 有重复 、条理 、 饰 、基 座 、 建 筑 、雕 刻 以 及 各 种 供 器 装 饰 。 最 典 型 的 节奏 等 形 式 ,应 用 最 多 : 原 始 社 会 的 彩 陶 器 上 ,二 方 敦 煌 图案 ,是 佛 教 传 统 图 案 的 精 华 部 分 。 它 是 我 国的 连 续 纹 样 装 饰 已 有 了很 高 的 成 就 商 周 时 青 铜 器 上 二 方 能 工 巧 匠 吸 收 外 来 文 化 所 发 挥 创 造 的 一 种 独特 的 艺 术 连 续 纹 样 风 格 厚 重 、古 朴 变 化 极 多 汉 代 漆 器 上 面 的 二 风 格 。这 些 图 案 构 图严 谨 ,富 于 理 想 。其 三是 来 源 于 方连 续纹 样 装饰 达 到 了很高 水 平唐 代唐 草 纹结 构 严 封建帝 王、王公贵族 、富豪商 贾等所 占用 的陈设 品、 谨 ,风格典雅 、富丽 。我 国是一个 多民族的大家庭 , 日用 品 、服 饰 、首 饰 、 建 筑 … … 这 些 工 艺 品 图 案 是 为 各兄 弟 民族 在服 饰和 用具 的美 化上 多用 二 方连 续纹 了满 足 奢 侈 者 的 物 质生 活 和 空 虚 的 精 神 生 活 而 精 心 设 样 ,并 有 其 各 自的 传 统 特 色 。 计 的 ,并 没 有 专 门 的 作 坊 由专 人 监 督 制 作 的 ,所 以 图 传 统纹 样 另一 大特 点则 是形生 “ 意象 ,华夏文 案 非 常 精 细 ,色 彩 富 丽 豪 华 。除 了 如 前 所 说 的 那 些 传 化 博大精神就体 现在这里 了 ,望 “ ”生意 ,表示吉 纹 统 图案外 ,相 当一部分 是福 、寿 、禄及文 人字画 、诗 祥 、祝福的 不在 少数 。平 面设计 中,无论是具象的 、 歌为题材 的装饰 图案 。多数采用 了 “ 米” 字格和 “ 九 抽象 的 ,传情 表 意 的都 离不 开 纹样 或者 字 符作 为 载 宫”格等格 律形式 。以上三部分 纹样 ,组 成了我 国传 体 ,而 图案 则更为生动 ,美观 ,造型更加 多变 ,体态 统图案的主流。 更加 优美 单就 鱼 、龙等 动物 纹样来说 ,在传统纹样 纹样 装饰 与人们 的生 活息 息相关 ,任 何纹 样的起 中的运用就不在 少数 。龙 的形象起源很 早 ,但作为 青 源 和 发 展 ,无 不 是 来 源 于 人 们 对 日常 生 活 的 体 验 、对 铜 器纹饰 ,最早 见于商代 二里 冈期 ,以后商代晚期 、 美 好 生 活 的 向 往 。不 同 历 史 时 期 ,纹 样 的 选 题 、表 现 西 周 、 春 秋 直 至 战 国 ,都 有 不 同 形 式 的 龙 纹 出 现 。 显 手 法 和 艺 术 风 格 上 又 有 不 同 的 特 点 ,新 石 器 时 代 ,纹 而易见的 ,飞 龙在天 ,龙 代表 着至高 无上的权利和尊 样 主 要 被 人 用 来 描 绘 在 各 种 陶制 器 皿 器 物 上 ,纹 样 独 贵 , 至 尊 至 胜 , 让 人 顶 礼 膜 拜 。 鱼 ,鱼 纹 常 饰 于 盘 特 ,实 用美观 。主要纹 样有 :鱼 纹、鹿纹 、狗纹 、人 内 ,反 映 器 物 装 饰 和 器物 的 造 型 是 密 切 结 合 的 。鱼 纹 面 纹 、花 卉 纹 、 网纹 、 水 纹 、海 贝 纹 、编 织 纹 等 。战 也常 见于 汉 代 的 铜 洗 和 宋 、 元 的 铜镜 上 。 国 、秦 汉时 期 ,铁 器 兴起 ,金 银 错和 漆 器等 新 展起 人们喜欢这些意蕴深刻 ,形态生动的美好隐喻,这 来 ,营 造 业 大 兴 ,砖 石 雕 刻 随 之 兴 旺 起 来 。 隋 、唐 五 和中华文化 的积 淀 、含蓄 不张扬是有十 分关系的 。所 代时期 ,国富民 昌,对 外交流文 化增 多,工艺美术 的 谓看 山是 山 ,看 山不是 山 ,向来是 国人强调和揣摩 的 门 类 也 空 前 发 展 。唐 三 彩 、宋 瓷 、 丝 绸 、 金 银 制 品上 几 个 境 界 , 由表 及 里 , 由 外 而 内 , 自是 一 种 文 化 的揣 的装饰 图案 繁花似锦 。唐代装饰 纹样以饱 满丰盛 ,豪 摩 和推敲 。往往 这种妙想 和美好意愿 的镶嵌 ,比平铺 华 富 丽 为代 表 ,宋 代 则以 纹样 秀 丽 、灵 巧为 特 点 。 直 叙 ,明 明 白 白 交 代 的 死 板要 有 活 气有 灵性 。 意 蕴 深 元 、明 、清 封建 社 会 末期 图案 在 保 留民 族特 点 的 同 刻饱 满 ,不 入 俗 套 ,经 久 不 衰 。 平 面 设 计 虽 然 只 有 二 时 ,吸 取 了 外 国 工 艺 之 长 ,花 色 品种 装 饰 风 格 上 均 有 维 的 空 间 ,却 可 以 运 用 平 衡 和 谐 、对 比统 一 、 节 奏 韵 变革 。装 饰 图案 常 见的 有 狮子 、孔雀 、 蝙蝠 、鹿 、 律这 些形式美 的原则和规律去 经营和拓 展 ,通过平面 羊 、鹤 神 奇 的 麒 蝼 。花 卉 果 实 的 题 材 有 梅 花 、 荷 花 、 的经营构造让人 们思绪飞舞 ,达词表意 ,托物于行 , 菊花 、牡丹 花、兰花 、牵牛花 、竹子 、松树 、灵芝 、 这些 还得多从传统纹 样 中去借 鉴 ,从前人 的智慧 中去 汲 取 养 分 ,继 承 文 化 ,传承 经典 。 桃 、石 榴 、枇 杷 、梨 、杏 等 。 平衡 ,在 美学 中平 衡 是 由形 象 的 大 小 、轻 重 、色 彩 作 者 单位 :徐 州 空 军学 院 及 其 他 视 觉 要 素 的 分 布 作 用 于 视 觉 判 断 的 平 衡 ,主 要 参考文献 : 【 郝三平 . 平面构成 [ . 1 】 J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0 7 月版 . 】 2o 年9 是 指 空 间 构 图 中 各 要 素 之 间 的 相 对 平 衡 关 系 。 平 衡 方
宋代染织纹样浅析..
![宋代染织纹样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d5bf8d7948d7c1c708a145ff.png)
图10宋绫穿枝牡丹纹
图11葡萄缠枝纹
图12元缠枝宝相纹织金锦
其三,宋代的花草纹描写趋向写实,形成了这一时期 的流行纹样——生色花。 生色花意指色象生动的写生画,以其与自然物象近似 而称生色花。多见于宋陶瓷、壁画、染织等图案中。宋前 花草装饰变形趋于程式化的风格,宋以来开拓了一片自然 写实的图案风貌。宋代敦煌壁画中的生色花表现尤为鲜活 灵动(图 13 )。
其一,传统图案中的团花纹,在宋代的 继承与发展中演变成有别于唐代的自然灵 动的团花风格。 团花图案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纹样之一, 在唐代形成了圆润饱满、色彩华美的时代 风格,如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宝相花琵琶 锦袋上的团花纹样(图1)、鸳鸯瑞花纹锦 纹样(图2),织锦中团花纹表现得层层叠 叠、富丽精美、规则对称。
图3鸟衔菊花团花纹样
新疆阿拉尔出土的“重莲团花锦”(图 4),是以莲花作旋转对称组合为一团花, 没有了唐团花富丽华美、四平八稳的全对 称感觉,古朴、均衡而灵活。
图4 重莲纹锦
此外,宋团花纹仍有吸收前代与外来纹 样的特点,如敦煌宋代壁画供养人服饰中 的团花织锦纹样,团花则以十字为骨架, 以几何形四瓣花为中心,在四周配以花头 枝蔓形成团花,显得严谨有序具有唐代遗 风的特色 。
汉代的卷云纹是魏晋 时期忍冬纹(图6)的由 来,至唐代这种纹样呈波 状形态,由枝蔓、叶片、 花头组成的,向上下左右 延伸的花草纹称为卷草纹 (图7),形状丰满肥硕, 卷曲流畅、活泼优美,形 成了一种程式化的缠枝纹 样;缠枝纹发展至宋则变 得纤巧灵动起来(图8)。
图6
魏忍冬纹
图7 唐卷草纹
图8 宋缠枝纹
其四,丰富多变的几何纹,成为了宋代独特的纹样之 一。 宋代几何纹的流行,是因为富于理性结构特点的几何 纹吻合了宋代重理的审美逻辑;几何纹的抽象表现各具吉 祥含义又满足了宋代文化的审美心态;规则有序的几何纹 组织也十分适合于穿着的审美需要;再有几何纹样的织物 符合了当时发达的书画装裱审美要求。
浅谈传统陶瓷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纹样
![浅谈传统陶瓷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纹样](https://img.taocdn.com/s3/m/4607a41ece2f0066f53322ce.png)
浅谈传统陶瓷图案的形式美法则纹样陶瓷艺术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有它自己的传统和历史的继续性。
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的。
我们继承和借鉴一切有用的东西,对于今后的艺术创新是很有帮助的。
图案,作为最早的传统陶瓷装饰艺术种类之一,历经千年筛选、提炼,至今仍在流传使用。
学习传统陶瓷装饰图案,从中吸收一些艺术创造规律、工艺材料和绘制条件对图案的影响、图案形式美的运用等,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一、图案的形式美法则优秀的陶瓷图案设计,包含着“工艺”与“美”两大要素;而美的要素,主要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两方面。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图案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因此,认真研究图案的形式美法则是非常必要的。
1.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的法则,是构成图案形式美最基本的法则,也是一切造型艺术的一条普遍原则或规律。
变化是一种对比关系。
图案设计讲究变化,在造型上讲究形体的大小、方圆、高低、宽窄的变化;在色彩上讲究冷暖、明暗、深浅、浓淡、鲜灰的变化;在线条上讲究粗细、曲直、长短、刚柔的排列变化;在工艺材料上讲究轻重、软硬、光滑与粗糙的质地变化。
以上这些对比因素处理得当,能使设计的图案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富有生气之感;反之,过分变化容易使人产生杂乱无章之感。
“统一”是规律化,是一种协调关系。
图案设计讲究统一,在设计时应注意图案的造型、构成、色彩的内在联系,把各个变化的局部,统一在整体的有机联系之中,使设计的图案有条不紊、协调统一。
但不可过分“统一”,过分则会产生呆板,没有生气,单调乏味。
在图案设计中,要做到整体统一、局部有变化。
2.对比与调和。
对比与调和是取得变化与统一的重要手段。
对比,是指在质或量方面的区别或有差异的各种形式要素的相对比较。
调和与对比相反,是由视觉上的近似要素构成的。
如图案设计中的线、形、色以及质感等要素的相同或近似所产生的一致性,往往使图案具有和谐宁静之感。
3.对称与平衡。
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与美学特征探析
![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与美学特征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6b3fca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f.png)
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与美学特征探析中国传统纹样的文化与美学特征探析摘要:中国传统纹样种类繁多,其表现的内容也十分丰富。
在传统纹样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一定时期代表性的风格,传统纹样也因此有了更多的文化意涵。
可以说,传统纹样的发展轨迹是同我国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关系的,反映了各个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特征。
本文从探析中国传统纹样不同时期的美学特征入手,研究传统纹样所代表的文化意涵。
关键词:传统纹样文化美学特征中国传统纹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例如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应用图案纹样的传统,传统纹样发展至今已经有了6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图案纹样的发展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变化,图案纹样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从服饰到建筑,从生活用具到装饰品都可以看到图案纹样应用的影子。
不同历史时期的图案纹样也有着不同的风格,这种风格多样化的背后隐含着更深的文化背景,也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能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观。
传统图案纹样之所以能够延续几千年流行而不衰,自然有其必然原因,图案纹样的美感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不同风格的图案纹样也体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审美的选择以及社会文化的走向。
一、中国传统纹样简析中国传统纹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图案纹样在生活器具和建筑中的大规模应用,从已出土的商周时期文物也可以看出,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工艺水平较高的图案纹样制作技术,而且纹样也形成了一定的风格。
传统纹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经久不衰,至今依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与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不密不可分的。
传统纹样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中是呈阶段式发展的,与不同的历史时期背景有着较强的联系,这也是我国传统纹样的一个重要发展特点。
传统纹样的应用价值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上,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纹样背后的文化意涵的认同,无论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还是最底层的劳动人民,都有着自身的各种诉求,而将这种诉求体现在传统纹样所代表的文化意涵上,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艺术特征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艺术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576234af524ccbff021845f.png)
浅谈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艺术特征作者:杨娜来源:《工业设计》2020年第07期摘要:中国民间印染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纹样丰富多彩,制作工艺精美,在世界的印染领域中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本文通过对四种常见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题材、造型、构图,工艺四个方面的梳理,探索传统民间手工印染纹样独特的艺术特征,深刻地体会到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的纹样与印染工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发掘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并重新审视民族文化的传统艺术。
关键词: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20)07-0128-021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概述印染,顾名思义包括印花和染色两项,染色不印花,但印花离不开染色,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多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印染的染色早于印花,而本文提到的印染纹样则是从印花开始进行分析。
中国民间的印染纹样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就掌握了用赤铁矿粉在麻布上画上纹样进行装饰,古代稱为:画缋。
经过古代人们漫长的研究,印花渐渐地取代了画缋,东汉墓出土的蜡染蓝白印花布残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棉布印花实物,所以最迟在东汉人们已经掌握了蜡染工艺。
汉代以后,东晋时期墓中发现了最早的绞缬绢,工艺制作不是特别精美,说明印染工艺还处在初级阶段。
到了隋唐时期,扎染、蜡染、夹染印染工艺盛行,无论是宫廷的人还是老百姓都使用印染制品。
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在宋代,上述三种方式的印染受到一定制约,蓝印花布开始问世。
因成本低,效率高,蓝印花布取代了蜡染和夹染的位置,在全国流行开来,期间中原地区蜡染扎染工艺逐渐被人遗忘,仅在西南少数民族延续,直到目前,以贵州为主的几个地区传承了蜡染工艺,以云南大理的周城为主等地区传承了扎染工艺。
2民间传统手工印染纹样的种类通过对印染文化历史的梳理,可以总结出,从印染工艺区分,传统的民间手工印染纹样主要可以分为蜡染纹样、扎染纹样、蓝印花布纹样以及夹染纹样四个种类。
中国传统民族染织艺术的色彩审美文化探析
![中国传统民族染织艺术的色彩审美文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7a8c89f121dd36a32d8291.png)
中国传统民族染织艺术的色彩审美文化探析作者:周琳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6期摘要:中国少数民族染织品色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少数民族服饰为载体,结合中国传统“五色”理论以及少数民族染织品的文化特色,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染织艺术色彩的审美特点以及色彩风格的审美文化特征。
关键词:民族服饰;染织;五行五色色彩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染织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色彩体系,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还反映了着中国少数民族的审美喜好、哲学观以及民族精神。
1中国民族染织品色彩的发文化传承中国的民族染织服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染色工艺,其历经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后逐渐成熟,染织品的色彩观亦随之成熟。
发展至周代时,染织品的色彩观已从最初的天地人万物浑然一色的混沌色彩观发展成融入了中国传统“阴阳五行说”的“五色论”,从而形成了完整色彩体系,源于“五行说”的“五色论”成为了色彩的本源,任何色彩相混都不可能得到五色,然而五色相混却可得到丰富的间色,即五色之合生百色。
中国染织品的传统色彩观从萌芽到形成,皆受到朴素的哲学思想以及美学理论的影响。
从原始社会时,受到天地阴阳观的影响,最初的混沌色彩观开始有了黑白二色的区分。
后又受到天、地、人三者的哲学思想,将代表生命和希望的赤色加入到传统色彩观中,形成了三色观。
随着人们对天地万物认识的不断深入及“五行说”的哲学观的确立,以韶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的“五色论”正式确立,其将“五行说”将金、木、水、火、土作为万物的本源性元素,刘熙在《释名》中谈及对五色的观点:“青色为主,生物生长之色;红色为赤,太阳之色;黄色为光,日光之色;白色为启,如同化水之色;黑色为晦,如同昏暗之色。
”“五色论”色彩观的确立以儒道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古典美学思想步入了启蒙阶段。
2中国民族染织品色彩文化内涵在民族染织服饰中,色彩不仅是单纯的表现事物的颜色,其在表现出人们对世界万物的主观感知的同时,又融入了表达出人们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民族文化。
传统图案染织艺术设计论文.docx
![传统图案染织艺术设计论文.docx](https://img.taocdn.com/s3/m/35d2a6cfc8d376eeafaa311c.png)
传统图案染织艺术设计论文一、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传统图案的应用在染织艺术设计中尤为重要,决定着染织品的市场走向。
传统图案以形与色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显示出各式各样的文化视觉,是不同时代的重要表现。
每个时代的流行元素不同,需要设计师运用美学、色彩、营造氛围等角度来表现和论证染织品的审美与文化,让传统图案成为服饰与家具文化的时尚与个性的重要构成元素。
一美学的应用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是否完美、和谐,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的视觉来感受体验的。
直线给人以挺拔、刚直的感觉;曲线给人以柔软、飘逸的感觉。
传统图案中的美与染织品相协调,可以形成整体美、风格化的设计效果。
1形式美在传统图案中,设计师所采用的图案往往是已经被提取变形过的图案,将原有的元素中最具有代表性、最美的部分提取出来,对其进行夸张变化,达到形式美的效果。
例如菊花,花瓣繁多,设计师常常提取其中有次序的部分,进行突出特征,舍弃繁琐部分,体现出简单的线条美。
传统图案的运用还需运用想象力,创造出新的具有时尚感的形式,在头脑中重新组合、判断,使得充满现象的传统图案感染和打动着人们,构成各个时代的经典样式。
在床上用品中,大量的传统图案元素被提炼变形,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归纳等,并用分离、错叠、重合等手法产生独特的传统图案,呈现在人们面前,使得累了一天的人们,躺在床上能有美的感受,并提高生活品质。
又如窗帘、家居装饰布等的传统图案设计,规整的图案排列,运用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等形式达到变化和统一的美的效果,使得传统图案既有民族味,又有时尚感。
2视觉美在追求个性美的今天,设计师可以运用传统图案在染织品中进行装饰,利用人们的视觉习惯和心理暗示,来产生视觉错误,达到一种美的享受。
在服饰染织品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视觉美的原理。
在服装设计中,女性追求对自身曲线的美感,因而设计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常常运用一些曲线的传统图案,来产生视觉美,掩盖女性身体的一些不足之处,满足女性对民族元素的个性追求。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的造型特征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的造型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d7e614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9.png)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的造型特征
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的造型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自然主义:中国传统纹样造型大多数取材于自然界,如花卉、禽鸟、动物等,追求表现真实、生动的自然景物。
2. 简洁明快:中国传统纹样注重简练,追求用尽量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表达形象,让人一目了然。
3. 对称平衡:中国传统纹样通常以对称和平衡为基本原则,左右对称的布局使整个图案呈现出一种和谐和平衡感。
4. 线条流畅:中国传统纹样注重线条的流畅与韵律感,线条的粗细、曲直、连接等都经过精心考虑,以达到美感的最佳效果。
5. 寓意象征:中国传统纹样往往寓意深远,图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如龙代表权力和贵族,鱼代表富贵和吉祥等。
6. 反复叠加:中国传统纹样常常通过反复叠加的方式,形成丰富多样的图案,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感。
7. 细节精致:中国传统纹样在细节处理上非常精细,注重雕琢和装饰,通过细微的变化和细节的处理增添图案的美感和魅力。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纹样造型特征注重自然主义、简洁明快、
对称平衡、线条流畅、寓意象征、反复叠加和细节精致等方面,通过这些特征的运用,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和魅力的传统纹样。
传统苏州宋锦纹样美感浅析
![传统苏州宋锦纹样美感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0307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b8.png)
89服饰设计一、宋锦纹样的题材选择(一)几何题材的灵活应用在中国传统织物类纹样设计中,几何形态图案样式不管作为地纹还是主纹,都是最常见的。
在宋锦织物中,时常可以见到像龟背、卍字、达晕这样的几何纹样。
龟背纹,形似龟甲,以正六边形为骨架进行四方连续重复排列,表达了人们追求永生,不死、不灭、不老的愿望。
卍字纹,是古代的一种特殊符号,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图案,它是吉祥的象征,代表着万事万物延绵不绝、顺顺利利。
八达晕纹,它以圆形为中心,用垂直线、水平线、对角线向上下左右及四个斜角方向延伸,构成“米”字结构,意为四面八方、八路相通。
(二)动植物题材的抽象处理传统宋锦纹样里,除几何题材外,自然界里的动植物题材也应用广泛。
在手工艺不大发达的早期,象征祥瑞的龙、凤、羊、马、鹤等动物纹样常常被几何化,以图腾的形式出现,形态也相对简单,通常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方式进行排列,给人一种整齐、严谨、有规律的秩序感。
唐宋以后写实风格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主流,此时宋锦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花鸟蝴蝶纹样,也有吸取各类植物纹样精华而进行再创造的纹样。
就拿最常见的宝相花纹来说,将花头作变形的艺术处理,然后由中心向外散射绽开,丰富多变,极具形式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前期高度几何化的吉祥动物纹还是后期逐渐艺术化的花卉植物纹,宋锦纹样在题材上虽然会随着时代产生相应的改变,但在主旨意图上,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是永恒不变的。
二、宋锦纹样的组合形式在经过严谨的纹样处理和布局安排之后,传统宋锦能呈现出局部精致而又整体和谐的效果。
因此,不同的组合形式能体现出不同的纹样美感。
(一)抽象题材的加工与再造宋锦纹样大都以满地规矩的几何纹为特色,单独使用一种几何形态进行排列的方式较少,通常采用多种组合或针对一种进行加工处理。
所谓加工处理,就是将一个单位的几何形态进行多次旋转反复拼接并连续排列,以此形成新的具有装饰意味的抽象纹样。
这种排列方式错落有致、结构平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内容上也不失变化。
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
![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286b930e6c175f0e7dd13700.png)
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作者:周美迪来源:《进出口经理人》2017年第11期摘要:在中国染织纹样发展史中,唐代染织纹样是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
本文对唐代染织纹样的造型特点进行了介绍,阐述了唐代染织纹样的装饰规律,最后围绕唐代染织纹样进行研究,对时代与纹样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对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进行深入思考,希望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为适应中国特点的染织纹样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唐代;染织纹样;审美特征在唐代,染织纹样以动植物写真为主流,不难看出,唐代人追求自由,旨在突破思想。
在这一时期,织纹设计的风格也别具一格,但总体上来讲,可以概括为自由、华丽、富有以及丰满,从中不难看出唐代人的审美情趣。
此外,根据唐代的仕女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唐代人的审美情趣。
富丽的牡丹是唐代人的最爱。
就唐代染织而言,其纹样的变化非常丰富,具有十分强烈、浓艳的色彩,并且织纹也非常丰满,相较于之前的审美形式,其中蕴含的创造性是非常突出的。
不可否认,我国传统纹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唐代染织纹样的影响,不同的纹样蕴含这不同的寓意,是当时人们思想与文化的重要体现。
再者,道教在唐代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唐代染织纹样发展进程中,道教的虚实相生理念也促使独有的审美特征形成。
一、唐代染织纹样的造型特点(一)联珠纹在唐代染织纹样中,联珠纹最具代表性,如图1所示。
这种纹样在萨珊波斯朝非常流行,其是在西方艺术东进的背景下产生的。
联珠纹的构成主要包含连续的圆珠,有时会呈现为条带状,并在主纹或织物的边缘排列,又或者呈现菱格状,并将花卉填入其中,而主纹被珠圈环绕的形式最为广泛。
大部分情况下,主纹采用的都是圆形,并且伴有一些动植物图案,例如花朵、鸟、猪头、鸭、鸳鸯等等。
这些形象的抽象画与程式化特点十分突出。
对于唐代染织而言,联珠纹的运用使得汉锦中的对卷云的运用或者以鸟兽横贯全幅、前后连续的布局逐渐被替代,整个图案被联珠圆圈分割开来,形成一个个花纹单元。
唐朝染织品特征
![唐朝染织品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a834ad7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e2.png)
唐朝染织品特征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高峰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染织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室内装饰、礼仪用品等领域。
唐代染织品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鲜艳
唐代染织品的色彩非常鲜艳,这是因为唐代时期,中国的染料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唐代人采用了各种天然染料,如茜草、蓝靛等,还发明了一些新的染料,如紫檀染料、锦葵染料等。
这些染料都有非常鲜艳的颜色,使得唐代染织品的颜色非常鲜艳、艳丽。
二、图案精美
唐代染织品的图案非常精美,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又有具象的花鸟图案、人物图案等。
这些图案都非常精致,用线条勾勒出来的图案非常细腻、清晰。
唐代染织品的图案还常常和诗文相结合,体现了唐代文化的高度发展。
三、质地细腻
唐代染织品的质地非常细腻,这是因为唐代人在纺织技术上也非常发达。
唐代人采用了高档的丝绸、棉花等材料,经过精细的加工后,使得唐代染织品的质地非常细腻、柔软。
四、工艺独特
唐代染织品的工艺也非常独特。
唐代人采用了多种染色技术,如织前染色、织后染色、直接染色等,使得唐代染织品的颜色非常鲜艳、
持久。
唐代人还采用了多种织造技术,如织锦、织缎、织绸等,使得唐代染织品的质地和图案都非常精美。
总之,唐代染织品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质地细腻、工艺独特,体现了唐代文化的高度发展和艺术水平的高峰。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唐代染织品中感受到唐代文化的魅力和艺术的精髓。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美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美](https://img.taocdn.com/s3/m/fdce5543312b3169a451a431.png)
浅析中国传统纹样的形式美作者:李许达夫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12期摘要: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传统纹样更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
纹样被作为平面设计中的装饰元素被大量运用,发掘和总结传统纹样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妥善运用,能有助于我们将其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使其锦上添花。
关键词:传统纹样;形式美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94-01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流程,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始终,反映出不同时期的风俗习惯。
从原始社会简单的纹样到奴隶社会简洁、粗犷的青铜器纹饰,再到封建社会精美繁复的花鸟鱼虫、飞鸟走兽、吉祥图案纹样,都凝聚着相应时期独特的艺术审美观。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来源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其一,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出来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其二来自宗教艺术,如宗教传说和神话传说,庙宇、石窟中的壁画、藻井、龛楣、塑像服饰、基座、建筑、雕刻以及各种供器装饰。
最典型的敦煌图案,是佛教传统图案的精华部分。
它是我国的能工巧匠吸收外来文化所发挥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图案构图严谨,富于理想。
其三是来源于封建帝王、王宫贵族、富豪商贾所占用的陈设品、日用品、服饰、首饰、建筑等等。
这些工艺品图案是为了满足奢侈者的物质生活和空虚的精神生活而精心设计的,并没有专门的作坊由专人监督制作的,所以图案非常精细,色彩富丽堂皇。
除了如前所说的传统图案外,相当一部分是福、寿、禄、及文人字画、诗歌为题材的装饰图案。
以上三部分纹样,组成了我国传统图案的主流。
我认为装饰的纹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纹样的起源和发展,无不是来源于人们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所以我国的传统纹样也具有一定的民俗性,所谓民俗,其实是一种民间创造,又是在民间代代相习、传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社会上则表现为世代传承的各种民俗事象。
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2e8f13f78a6529647d53eb.png)
西安工程大学X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纺织科技史结课论文题目: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完成时间: 2013年4 月 27 日论中国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服饰文化。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同时也具美化的功能。
中国古代先民从服饰起源之始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积淀于日常生活的服饰穿戴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先河。
不同的历史阶段服饰的材料、纹样以及功能等也会随之而改变。
纺织品服装作为古时候纹样的寄托物之一,历史各时期的织物纹样都可以在织物上得到体现,而一个时期的织物纹样、纹饰和款式,都无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因此,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讲,仔细研究各历史时期的织物纹样特点,显得尤为重要。
主要表现为:不仅通过可以分析织物纹样的组成特点,经过复原和改善纹样的组织结构,以此来丰富我们当代的服饰文化,提升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通过纹样判断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中国,织物纹样,文化特点,历史内涵目录摘要 (I)第1章引言 (1)第2章概述 (2)2.1 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 (2)2.2 中国织物纹样的基本知识 (2)第3章各时期织物纹样与文化的特点 (4)3.1 原始社会 (4)3.2 殷商时期 (4)3.3 周代 (5)3.4 春秋战国时期 (8)3.5 秦汉时期 (8)3.6 魏晋南北朝时期 (9)3.7 隋唐时期 (12)3.8 五代十国时期 (15)3.9 宋代 (16)3.10 辽金元时期 (19)3.11 明代 (21)3.12 清代 (23)3.13 当代织物纹样 (25)3.14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25)结论 (26)参考文献 (27)附录 (28)第1章引言中国文化,即汉族文化、汉文化,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中国古代染织图案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染织图案工艺美术](https://img.taocdn.com/s3/m/be28333dccbff121dd3683ad.png)
印花敷彩纱袍: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印花和彩绘相结 合的方法。花纹的色彩有六、七种,纹样似为藤本科植 物的变形,由枝蔓、蓓蕾、花蕊和叶组成,藤蔓用镂空 版印在织物上,花、叶和蓓蕾则由手工彩绘,笔调秀劲 流畅,色彩浓淡参差。这种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印染方 法,是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一大进步。
印花敷彩纱袍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纹样的衰退和外来纹 样的漫延
4. 宋锦:纹样秀丽谨严、色彩朴素典雅、色调深沉,不 用强烈的对比色,古色古香。图案设计分为大锦、 合锦、小锦三类。 大锦:又名仿旧锦,最为精细,其装饰图案的设计 多用吉祥的动植物纹样。 合锦:纹饰和图案多是和合形、对称连续的横条形 ,图案规整,风格别致,大都用于书画装裱。 小锦:花纹细小,比较简单,多用于月华、万字、 波浪图案,同样多用于书画装裱。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古代染织图案工艺美术
服饰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饰的美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染织纹样。
染织图案和纹样的作用:
一是:人们崇尚自然美的反映。 二是:以此来表达某种感情。 三是:作为服饰与人体和谐、协调的重要手段。
文献材料中所见的原始染织品的色彩特征
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的纺织品在色彩、纹样、图案等方面增添了新的内涵。 据宋人罗泌《路史》和明代《三才图会》记载,在黄帝时代。“黄帝法乾坤,以正 衣裳”,制定了冕服制度。在冕服制度中,以12种纹饰为鲜明标记。 这图案各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 “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有亮度的物质,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 取其“普照天下”的含义; 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龙,体魄巨大无比,有稳重之感,表示不会变;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 随机应变; 华虫,是一种雉鸟。其毛美丽,取其有文章,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 宗彝,是宗庙的一种祭祀礼器,绘一虎一螭,取虎之勇猛,取螭的忠孝,以示王者 有深浅之知; 水藻,深水中的水草,取其洁净,象征冰清玉洁之意; 火,取其光明,火焰向上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取其洁白且能养人之意; 黼,绣黑白为斧形,取其能决断之意,黻,即两弓相背,以青、黑二色处理图案, 取其明辩之意。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36014bdc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6.png)
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你知道有哪些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呢?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染织类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大家阅读!1.探析唐宋染织图案中的花卉纹样2.北京市某织染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3.体验消费与染织艺术的传承与发展4.医院内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感染管理现状调查5.水墨染织--服装材料设计中的染缬艺术传承与创新6.壮族传统纺织工艺及其文化研究7.湘西传统染织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8.美孚黎女子服饰的现代设计应用9.日本絣织及其代表性纹样特征探究10.长三角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11.手绘在服装艺术设计中的运用12.染织厂染织混合废水处理工程实例13.试析元代染织纹样在茶艺表演类服装设计中的应用14.日本传统染织艺术之旅--以东京、冲绳两地为例15.中亚地区伊卡特织物图案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研究16.爱马仕丝巾图案设计与艺术研究17.浅析草木染的发展与现状18.草木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创新与应用19.从模仿绘画到图案设计的日本近代染织艺术20.中、日传统染织工艺及其纹样的传承与保护研究21.以环保为主题的纺织材料装置艺术的设计与研究22.论乡土织物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艺术价值23.长三角地区染织文化的研究24.试论近世初期风俗画中小袖和服的绘画表现25.传统图案在染织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26.传统扎染与现代扎染艺术的起源发展与前景展望27.景宁畲族传统服饰艺术在现代的发展研究28.染色废水处理改造方案研究与实施29.论黎族织锦植物染技艺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30.民间手工印染艺术在现代居室软装饰中的价值31.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色彩要素探析32.明清水陆画所绘之染织纹样研究33.探析吉祥观与景德镇明清彩瓷表现的图饰特点34.日本近代染织技术的引进与革新35.碱减量印染废水处理工程实例36.黎族传统纺线技艺研究37.明代工艺美术色彩赏析38.山竹壳天然染料对真丝织物的染色工艺研究39.丰富设计素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40.抗战前细纱交易困境及民族染织厂的应对41.海南黎族织锦中基本纹图案探究42.与大自然合作--染织产品设计的创意新思维43.凉山彝族服饰传统染织工艺研究44.渐变形式在当今染织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45.棉麻手工染织面料在创意服装中的应用46.黎锦的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47.浅谈唐代染织纹样的审美特征48.浅述染织中的棉纤维及手工艺表现49.民族传统染整工艺的现代价值50.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研究--以染织工艺为例51.云南大理扎染视觉审美研究52.用形式美法则剖析中国传统染织纹样之特点53.中国长三角地区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54.自然主义风格在日本纤维艺术中的表现与思考55.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比较56.隋唐染织工艺在敦煌服饰图案中的体现57.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58.传统扎染工艺与现代数码技术结合的创新设计研究59.棉麻织物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探究60.浅谈酶催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61.西南少数民族染织艺术中的色彩美学62.台湾花布的图案装饰特色研究63.河北民间传统染织工艺现状及发展策略64.台湾花布与山东民间彩印花布的艺术特色对比及应用研究65.浅析唐代织锦装饰纹样的艺术表现形式66.洗礼中重生--谈传统染织艺术的现代性转型67.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对策研究--以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为例68.品色衣制度的发展变迁及影响因素研究69.中亚伊卡特图案初探及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70.传统手工编织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初探71.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的比较研究72.基于变函数Julia图形的黑白装饰图案丝巾设计方法73.湘西染织艺术旅游纪念品包装设计教学思考74.汇泉染织打造更时尚面料75.关于染织设计教育的思考--从芬兰设计说开去76.中日染织花卉纹样研究77.民间染织遗产:就地保护就近研究78.地域文化背景下高校旅游纪念品设计教学探索--以湘西染织艺术为例79.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融入室内设计主题空间的教学探讨80.湖南传统染织艺术资源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81.高等院校染织纤维专业教学模式设置与设计大赛互动实践研究82.天门蓝印花布设计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创新应用研究83.佩兹利纹样在现代家纺设计中的装饰研究84.中国民间图案色彩的抽象表现85.染织专业实验教学创新探索86.我国印染织物产品标准与服装产品标准的差异87.后申报时期民族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的忧与思--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88.丝织物印花中仿蜡染图案设计及工艺的研究89.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植物染料及其文化内涵90.从敦煌藻井图案谈现代染织纹样设计91.服装面料在全球化影响下的仿生设计92.手绘技法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使用93.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图案构成特征研究94.医院社会化洗涤污染织物收集转运过程中医院感染质量控制95.基于数学图形的染织图案设计研究96.国际旅游岛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海南黎族纺染织绣工艺为例97.理性色彩与感性色彩在染织设计中的统一98.软雕塑艺术语言对我国纤维艺术教育的启示99.海南纺织史若干问题的探讨100.可溶PVA伴纺高支纯棉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路线101.关于纤维艺术设计教学的思考102.论佛教文化影响下的我国古代染织纹样103.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旅游纪念品设计探讨104.浅议市场需求对高校染织设计教学的影响105.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106.染织排水对日本青鳉幼鱼和胚胎的毒性效应107.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的思考108.染织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改革的思考109.地域文化主题的染织设计研究110.论苗族服饰中龙纹图案染织绣技艺之美111.染织艺术设计新论112.关于染织专业学生手工台板印花实践的思考113.染织美术教学中设计要素浅论114.从材料的运用看中国染织工艺的发展115.齐国染织工艺及对后世的影响11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117.浅论中国传统染织中的生命树纹样118.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119.染织设计中的中国画元素120.作业成本法在染织业的推广与应用121.手工染织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
![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75eb67e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c.png)
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扎染的纹样特点和处理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咱先说说扎染的纹样特点吧。
扎染出来的纹样那可真是千变万化,超级神奇。
它有那种很自然的不规则性,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样,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形状。
有的纹样像是花朵随意地绽放在布上,有的又像是水波一圈圈地荡漾开。
这是因为在扎染过程中,染料渗透的随机性造成的。
像我有一次扎染,本来想弄个很规整的圆形纹样,结果出来就有点椭圆形了,但是反而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就是扎染纹样的魅力所在。
再说说处理方法。
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走了不少弯路。
扎染的第一步就是准备布料,我建议就用那种纯棉的白色布料最好,我试过麻的,感觉它太粗糙了,染料的吸收不太均匀。
然后就是扎结部分,这可是关键。
我试过用小皮筋扎,把布料拧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像拧麻花一样,然后在不同的部位扎上小皮筋。
但是我发现皮筋不能扎得太松,不然染料进去就全乱套了,整个就糊成一片。
也不能扎得太紧,太紧染料就渗不进去了。
还有用线绑扎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更能控制形状一点。
就像给布做外科手术似的,小心翼翼地把布按照自己想要的形状折叠起来,然后用线缠紧。
这时候线缠的方向和密度都会影响到最后纹样的效果。
染液的调配我也尝试了很多次。
最初我就按照网上说的比例,但是发现染出的颜色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深浅。
后来我才明白,不同的布料吸水性不同,而且当地的水质也可能影响染色效果。
像我在老家,水质比较硬,感觉染料就没有在城里调配的那么容易上色。
要是想染出渐变的效果,我这个办法不知道对不对哈,就是先染浅颜色的部分,等会儿再染深颜色部分,中间要有个过渡的时间。
在染的时候,还要时不时地翻动一下布料,让它受色均匀,就像炒菜的时候你要不停地翻炒,不能让一面焦了另一面还没熟。
还有清洗的过程也很重要。
染完之后一定要清洗干净,不然上面会残留很多浮色。
我之前就没洗干净,晾干了之后摸一下手都是染料的颜色,而且时间一长,颜色还会变得很难看。
不过清洗的时候水温也不能太高,高了会掉色掉得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