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合集下载

论述科举制的演变影响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论述科举制的演变影响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论述科举制的演变影响对高考改革的启示1、科举制度产生的积极影响①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

②科举制把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

③科举制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科举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①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

②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学校教学安排围绕科举进行,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

这种风气影响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

③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导致了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

④科举考试内容的狭隘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和谐发展,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

中国科举史为现代高考改革留下了丰富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研究历史上的科举考试制度,可以为当今高考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总体而言科举制对高考改革有以下几点启示: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是高考改革的前提条件。

这一原则是科举制的优点,也是科举制存在的合理因素。

高考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都必须坚持这一原则。

2、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应走向开放性与多样性高考内容与形式改革应走向开放性与多样性。

科举制从唐朝的开放与多样到明清的科举“永制”,一步步走向严格化、规范化的同时,也走向了封闭僵化与落后灭亡。

因此,高考改革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走向开放与多样,要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和法律法规,将考试与荐举相结合,打破“一考定终生”的局面。

3、高考改革的根本是为了求才、发展,是为了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科举制发展到后期虽已脱离其根本,但自始至终都代表着封建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广大读书人的利益。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论科举制度及对当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启示

中国隋唐时期兴起的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不仅为其后的封建社会各朝代提供了基础,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发展起到了借鉴意义.虽然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央集权的需要,是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着其产生的必要性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他和许多事物的产生一样有着双面性.本文通过对科举制度产生的利弊分析,客观的阐明了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所产生的作用,并从中吸收我们当今选拔人材制度应该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引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而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吏的选拔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人事选拔制度发展过程中最成熟、最进步的一个阶段,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考试制度,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一方面来说,科举制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得寒门子弟有了走上仕途的机会,相对于九品中正制来说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知识份子的思想,限制了学术的自由,在后期消极影响甚至大于积极影响,妨碍了思想的发展和学术进步,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秦朝以前,是采用“世卿世禄”制度,这一制度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由奴隶主贵族家庭选拔国家官吏,世代承袭。

可是在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下,任人唯亲的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所以到了汉朝,就需要提拔民间人材。

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察举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材。

征辟,即征诏和辟除。

征诏是由皇帝下诏推荐贤良方正者委以官职,辟除就是中央和地方官吏可以自行礼聘人员辅助自己治事。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而言,察举制和征辟制的浮现为中小地主出身的贤良人材提供了参政的机会。

但是,这种进步是极其有限的,它并没有改变行政官员的选拔由某一社会阶层所操控的局面,因此,任职中的任人唯亲局面并没有完全被打破.到了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材,分为九品录用。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

科举制度的影响及弊端科举制的影响一、积极影响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举制度使得社会身份不再世袭,为封建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提供了条件.科举制度使得贫苦孩子可以靠勤奋读书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员.2、加强了中央的集权和专制,消灭了士族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最终目的还在于在于巩固帝王的中央集权.科举制度消灭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族制度,从此贵族阶层再也无法与君权抗衡.3、促进了中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对知识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从而增加了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比例.4、科举制度摧毁了中国文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思想,为专制政权输送了大量经世愚民的官僚.5、科举制度开启了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员选拔制度.6、科举制度同时也影响到中国当时的很多附属国的官员选拔制度,比如:高丽、越南等国!二、消极影响(1)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2)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三、对外国的影响中国科考制度对欧美国家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欧美人把科举这一中国人发明的选拔人才方式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让中国这位发明者反过头来要学习、“取经”的考试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一、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奴化臣民的工具。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历史产物,通过科举考试授予官职,将读书人培养成为忠实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奴仆。

尤其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和形式上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备,造成官员人数剧增,官职冗杂,官僚机构庞大,相反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

由于科举考试重才能轻德行,仅仅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而已,失去了选拔优秀人才的意义。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现在已经被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比如说,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选拔人才、如何评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等。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选拔人才要注重综合素质。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考察文化知识,还考察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体育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这说明,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的,不能只看重某一方面的表现。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多的能力和技能。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评价人才要客观公正。

在古代,科举考试是由朝廷官员来评判的,他们要根据考生的作品和表现来打分。

这说明,评价人才不能凭主观感觉或者偏见来定论,而是要依据客观的标准和规则来进行评价。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客观思维和公正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培养人才要有长远眼光。

在古代,科举考试不仅是为了选拔官员,还为了培养人才。

因此,朝廷会投入大量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并且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这说明,培养人才不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更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废除了,但是它对现代教育还是有很多启示的。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

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其利弊如下:
利:
1. 选拔人才:科举制度考察的是知识和才能,能够为官员选拔提供一种公正的标准,有助于选出合适的人才担任官职。

2. 鼓励学习: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使得更多人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

3. 制约腐败:科举制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现象,因为官员需要通过考试来晋升,而不是仅凭关系或金钱。

4. 促进稳定:科举制度为国家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官员选拔机制,使得政权得以延续和稳定。

弊:
1. 偏重理论:科举制度过分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导致官员过于理论化,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2. 社会分化:科举制度造成了社会分化,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拿到功名的人才有机会进入官场,而其他人则被排除在外,导致社会不公平。

3. 学术僵化:科举制度注重经典书籍的学习,导致学术界出现僵化和创新不足的问题。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的利弊是并存的。

它可以有效选拔人才,鼓励学习,制约腐败,但也存在着偏重理论、社会分化和学术僵化等问题。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的启示在世界发展史上,科举制度有着这样的两点特点,那就是竞争的公开性与公平。

从促进社会公平的角度上来看,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开展了世界的先河,而这样的考试制度同时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先进水平,但在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中,体现了它优越性的同时,同样也展现了其缺点的一面,针对于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本文中将结合当代教育制度揭示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对当代教育事业的启示。

关键词:古代科举制度;文官制度;现代教育一、中国科举制度的发展之路科举制度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中最为璀璨的一颗新星,最早的科举制度作为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出现,起源于我国的隋朝时期,隋朝在统一了全中国之后对于官吏的选拔使用了科举制度,这是一次伟大的尝试,然而隋朝初期的科举制度尚不成熟,对于官吏的选择依然是基于门阀来选择的,并没有做到科举制度中要求的公平与公开,在官吏的选拔制度上以科举制度替代了九品中正制,主要原因是为了将选拔官员的权利收归国有,加强中央集权,在这个时候科举制度并没有显现出太多的优越性。

直到唐朝科举制的才开始从完善走到完备,“太宗皇帝真名实,赚的英雄尽白头。

”唐朝对科举制度的细化和改善走到了极致,通过科举制度甚至能够走上丞相的位置,这足以看得出来科举制度在管理选拔中的地位,随后所产生的“武举”更是让科举制度的方式变得更为广泛,宋朝时期科举制度相对于唐朝少了一部分,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出现了重大的改革,通过对考试内容的改革采取“糊名制”使得考试的公平性又大大的上升了。

明朝时期是一个科举制度的黄金时代,科举制度产生了更多不拘一格的选拔官吏的方式,不过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其局限的部分也开始初现端倪。

如明朝所出现的“八股取士”,就让科举制度的实用性让人产生了质疑,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到达尖峰便开始走下坡路,在清朝的中晚期,由于政府的日渐没落外加科举制度的问题日益尖锐,最终不得不废除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正式的退出我国历史的舞台。

中国科举制度利弊

中国科举制度利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科举制度利弊篇一:浅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而设立的、由读书人参加的一种考试制度。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数从权贵子弟中选出,真正有真学实才的人并不能被选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才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核成绩录取人才,这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中国从隋唐开始考试,考了几百年,一直到北宋神宗时代,都没有定下严格的考试标准,也就是说,固然选举文章不出于诗赋之外,但是这种文艺作品,考生和考官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是很难做到公平的。

例如,以下这首唐诗是相当出名的,作者,祖咏。

这首诗歌就是他在科举考试时的作品。

原文: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

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

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

”结果很自然,他没有被录取。

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被清代诗人王渔称为咏雪最佳作。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显然不止出现过一次。

那么有没有想改变这个情况的政治冲动呢?一直都有。

到了北宋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对科举应试命题制度作了很大的改动。

王安石也许没想到自己的这一改动对中国历史影响有多大——“熙宁中王安石创立经义,以为取士之格,明复仿之,更变其式,不惟陈义,并尚代言,体用排偶,谓之八比,通称制艺,亦名举业。

——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下》制艺又叫做“制义”。

由此成为了明、清时科举考试规定的文体。

即八股文,亦称时文、时艺、八比或四书文。

这或许就是科举制度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八股文。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里对八股文有直接的射影。

以里面两个人物对八股文的态度为例——鲁编修虔诚地宣扬:“八股文章若做得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是诗,要赋就是赋,——都是一鞭一道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马二先生说生病人听了八股文章——“分明难过也好过,分明哪里疼也不疼了”。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科举制的乐观影响和消极影响乐观影响: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供应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根底,推动了文化的开展。

消极影响:科举成为束缚学问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追求局部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科举乐观影响: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供应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根底,推动了文化的开展。

消极影响:科举成为束缚学问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追求局部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的影响1、乐观影响科举制彻底否认了以门第和出身作为选拔标准的特权制度,为封建国家选官用人搭建了一个相对公开、公正、公正的平台,为社会精英的流淌供应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使成百上千的中小地主阶级、甚至平民阶层的子弟有时机进入治国行列,这就为国家的开展增加了活力。

与以前的客卿制、察举制等比起来,科举制的进步性是毋庸置疑的。

2、消极影响以儒家经典为根本科目明显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开展,应举的士子们志为了功名利禄,穷毕生精力读经,研经,而非儒学的自然科学理论、制造技术和工艺,却被视为“旁门左道〞和“雕虫小技〞,从而造成中国社会长期因循守旧、思想停滞不前的场面。

同时,落后刻板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也束缚了人们的头脑,特殊是明清以来以“八股文〞取士,使中国的教育陷入了一种病态的畸形开展之中,士子们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状况愈演愈烈。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科举制最终走进历史,终结了它1300余年的生命。

科举制考试科目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

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殊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时务策〔策问〕、墨义、口试、贴经、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朱美丽摘要: 科举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它的产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分其利弊, 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对目前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建设以及廉政建设形成一些启示。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合理之处; 弊端; 启示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从形成到衰落以至被废除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一) 源头: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开始设立进士科, 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始。

(二) 确立: 唐朝贞观时, 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时,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创立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三) 改革、发展: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考试程序严格, 税目减少, 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

王安石变法时, 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断案。

(四) 完备: 明清沿袭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并将其增为四级, 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并只设进士一科, 形成了完备的科举制度。

(五) 没落与废除: 由于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案文体为“八股文”, 使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废除八股开始, 科举开始没落, 1905年,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 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二、科举制度的合理之处(一) 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使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精英的循环。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科举时代文化精英流向官场的真实写照。

王德昭先生认为: “科举制度确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在清朝末期废除,但其所秉持的选拔人才的原则和标准,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人才选拔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当今的影响。

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起到了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科举制度以经典文化为核心,对其他学科的发展相对较少关注,导致了狭隘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当今社会,全面发展人才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点。

受到科举制度的启发,现代教育体制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注重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人才选拔的改革科举制度以功利为导向,只注重对文化知识的考核,对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评价相对较少。

然而,在当今社会,人才选拔已经趋向多元化和综合化。

尽管学历证书仍然是评估人才的重要指标之一,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组织开始注重候选人的实际表现和专业能力。

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制度的影响在当代社会仍然存在。

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人才选拔公平性和可信度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社会发展的推动科举制度建立在对人才的公正选拔和尊重人才的基础上,这种观念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社会中的人才得到了更多机会,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样,在当今社会中,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和重视人才的价值观念,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举制度所追求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结论:科举制度虽然在近代被废除,但其思想和精神仍然对当今社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才选拔的多元化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都离不开科举制度所倡导的公平、公正和才能优先的理念。

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科举制度的局限性,不能简单地将其观念和理念照搬到现代社会中。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从科举制的兴废中获得的启示

从科举制的兴废中获得的启示

从科举制的兴废中获得的启示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起源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直到 1905 年被废除。

从科举制的兴废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1. 教育的重要性:科举制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繁荣。

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需要接受系统的教育,这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应该受到重视和支持。

2. 公平竞争的原则:科举制度为平民子弟提供了一个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这告诉我们,一个社会应该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获得成功。

3. 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随着时代的变迁,科举制度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考试内容僵化、选才范围狭窄等。

最终,科举制度被废除,这说明一个制度需要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4. 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科举制度注重考生的文学才华,但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应该注重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品德等方面。

总之,从科举制的兴废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这些启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人才选拔和社会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

试评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想要当官做朝廷大臣,就得通过这个考试,通过的人就可以做官啦!科举制度有一些好处:首先,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公平的机会给所有人。

不论你是皇亲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你勤奋用功考上了,就能当官领俸禄。

其次,这个制度让广大读书人有了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家都会努力学习文理知识,提高修养素养,这对社会文明确实有好处。

再有,考试题目往往和治国理政有关,及格者就有这方面的才干,由他们出任官员,理应可以为国家分忧解难。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弊端:比如,题目侧重于经学文字,偏离实际问题太多,当时科技人才培养就严重不足。

再者,考录名额太少太少,很多才俊无缘出人头地,这是一种资源浪费。

最后,考生为求及格,只是死记硬背典籍,知识面太狭窄,这不利于全面发展。

所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度既有利有弊。

至少这套选才方式,在当时确实挑选出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但随着社会发展,也显露出了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未来设计时候应该设法克服这些缺点,真正办一个科学公平高效的选才制度。

希望这篇小作文对大家理解这段历史有所帮助!如果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尽管随时提出来哦。

篇2科举制度的好处:它给穷人一个机会,只要你考试考好了,就有可能当大官!这让大家都很努力地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改变命运。

它选拔了很多聪明有学问的人做官,这样皇帝就有能干的下属帮助处理国家大事了。

学习古代圣贤的经典著作,可以培养人的品德和操守。

很多科举出身的官员都是正直清廉的。

知识分子地位显赫,受到社会尊重,这激励大家读书求学。

不过科举制度也有一些坏处:科举考试太注重死记硬背,考生们光记住书本里的内容就行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反而不重要。

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其他学科像数学、天文学等都被忽视了。

这限制了知识的发展。

太看重文词遣词造句的功夫,有些聪明人也因为不擅长作文而一再失利。

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前景展望

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前景展望

中国科举制度的启示与前景展望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源自东汉时期的“秀才”选拔制度,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成为明清两代的普遍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推行,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虽然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但它的启示仍然深远地影响着我们的现代社会,同时也给未来的展望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第一、科举制度强调考试选拔人才的重要性,对于培养优秀人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繁荣,离不开精英人才的支持。

科举制度通过严格的选拔比赛,让优秀人才得以显露和发挥,进而培养了许多高级人才。

经过长期的发展,科举制度的优胜劣汰机制让高水平的人才始终能够得到发掘和利用,为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可以看到,这种态度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发展、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需要有更广泛、更全面的选拔人才机制,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领域或地区的选拔。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一些适用性更广、更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以便让更多的人才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二、科举制度维持了一种公平竞争的社会体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公正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要求考生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学历、财富等因素无法左右考试成绩。

在那个时代,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有价值的事情。

通过科举制度的考试选拔,不仅减少了社会的不平等,也让富贵与贫穷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为社会稳定和公平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当今社会中,这种态度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社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不能有任何不当干扰。

因此,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公平和开放的社会机制,确保每一个人都有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三、科举制度强调学问为重,弘扬尚德精神,对于孕育儒家思想和文化自信起到了重要作用。

古代科举制度注重考试的学问成分,倡导学者为官的理念,从而培育了很多融国学、经典学习为一体的优秀人才。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

科举的利弊及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其利弊显而易见。

科举制度的利: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人才,为朝廷和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才干人才。

2.推动教育: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让许多家庭积极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来。

3.激励人心:科举系统鼓励人们努力上进、学习知识,为自己和家族的前途打造起了良好的机会。

4.加强乡里的联系:考试的地方通常位于县城或大城市,到考试的时候,乡里人都会团结到一起,加强乡里的联系。

科举制度的弊:1.培养唯分数论者:科举制度培养出的大量人才只会唯分数论,不重视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2.养成投机取巧心理:为了应对考试,很多人养成了投机取巧的心理,往往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钻研特定问题上。

3.局限于文人背景:科举考试一般局限于文人背景,对其他专业的人才可能会失去一些优秀人才。

4.促进排他行为:科举制度促进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排斥行为。

那些没有通过考试的人在政府机构或社会组织中难以找到就业机会,从而产生排斥行为。

清朝废除科举的教训: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文化运动,政府倡导学习实用技能,加强工业、农业、医学等专业的教育,也在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社会风气逐渐变得宽松进步。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教训:1.要重视实际技能:在选拔人才上不应只追求分数,而应看重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

2.多元化考试:不要局限于文人背景,应多元化考试,以挖掘更多优秀人才。

3.强化专业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培养出更多的有实际技能的人才。

4.促进开放和进步:倡导开放的思想,创新不成文的文化。

这样能减少排斥行为、加强社会的稳定。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

科举制度利与弊的看法引言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拥有较长的历史。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端。

本文旨在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并给出个人观点。

科举制度的利益1.选拔人才:科举制度通过举行科举考试,对候选人进行综合考核,从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以服务于国家。

这样的制度可以确保政府和社会能够有足够的人才支撑,推动国家的发展。

2.公开公平:科举制度相对公开和公平,所有报考的人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考试,不存在特权和特殊待遇。

候选人的选拔主要基于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不受身份和背景的影响。

3.增进人的学识和素质:为了应对科举考试,候选人需要广泛学习各种科目的知识,这对他们的学识和素质是一种提升,促使候选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发展。

科举制度的弊端1.独揽权力:科举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官员独揽权力的机会。

由于科举制度的选拔权和政府的任免权掌握在一部分特权阶级手中,这种权力的集中导致了腐败和不公平的行为,使得选拔的过程不够公正。

2.偏重书本知识:科举制度主要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这导致了一些考生只注重应试技巧,而并不关注对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排斥人才:科举制度对于非富裕家庭的考生存在一定的不公平。

由于报考科举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使得经济困难的家庭不能报考科举,这将导致一些潜在的人才被排除在外,限制了社会发展的潜力。

个人观点就科举制度而言,我认为它在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加公正和多元化的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的优点在于可以选拔出有一定知识和素质的人才,但它忽视了个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我们需要关注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成果,而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因此,我认为科举制度需要与现代的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来更全面地评估一个人的能力和潜力。

科举制度利与弊

科举制度利与弊

科举制度利与弊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由汉代演变而来,经过经历了明确的考试内容和评判标准后,在唐代形成了完整的制度。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于选拔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以及对现代教育体制的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在于它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和财富很大程度上与出身背景相关,而科举制度打破了这种局面。

只要考生能够通过考试,无论他们来自何种家庭背景,都有机会得到官职。

这种公平的选拔机制有助于激发社会上下层之间的竞争动力,促进社会的流动性。

其次,科举制度也强调了对于知识和才能的重视。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文和文章的解析、理解和创作能力。

这种考试形式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同时也鼓励考生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才能。

因此,科举制度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问题。

首先,科举考试的范围有限,主要围绕着经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这种考试形式十分死板,没有考察到其他方面的才能和能力。

因此,科举制度对于全面发展人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其次,科举制度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容易造成应试教育的倾向。

在科举制度下,学生们通常会以应试为目标,为了追求高分而背诵大量的诗文和经典书籍。

这种应试教育的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们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另外,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和标准容易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历史上有一些政治动乱和权力争夺导致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标准的改变,使得一些有才能但与当权者不和的人被排除在外。

这进一步削弱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造成了能力和权力之间的脱节。

然而,尽管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存在一些弊端,但它对于现代教育体制仍然有着一定的启示。

首先,科举制度的公平竞争机制提醒我们,选拔人才应该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不应被家庭背景和身份所左右。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推行的一种考试制度,被认为是中国政治和文化发展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

它影响着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中国的文人阶层的唯一准入门槛。

科举制的优点:第一,科举制保护了文化及其传统习俗,丰富了民族文化;第二,科举制能否有效培养官僚体制中的称职人才;第三,科举制有助于鼓励学生肯定努力奋斗的精神。

也有一些缺点:第一,科举制集中在一些准备大考考试上,而忽略了考试以外的知识;第二,过劳死,会形成恶习,造成伤害;第三,政府官员的选拔和任用制度偏袒和壁垒。

对现代的启示是:第一,树立文化传承的意识,践行传统美德,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坚持考试之外学科的培养,在知识储备上下功夫;第三,反对政治腐败,坚决反对偏袒,公开透明择人择官。

综上所述,科举制给中国古代带来了许多优势,但仍有待完善的地方。

今天,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反思不足,发挥所长,积极思考如何为现代社会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篇一:浅议科举制度废除的利与弊浅议科举制度被废除的原因及得失摘要: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考试选官制度,为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

但是到了近代,科举制度因为西方文明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日趋保守最终未能逃脱被废除的命运。

科举制度的废除对清政府的命运、对中国未来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关于科举制废除的得失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科举制度原因得失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参加人才选拔考试的制度,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历经了1298年。

在科举制近130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考试程序不断完善,考试内容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

自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始,科举制度的考试程序自此不断完善。

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将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武则天时首创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开取武将的武举科。

宋朝进一步改良了科举制,提升了科举制度的公平性,提升了科举取士的人数和地位,将考试分为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三级。

元朝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

明清时,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科举考试内容也呈现不断变化的趋势。

从隋朝到清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因时代背景和各朝代发展主题而呈现不同的特点。

唐代的考试内容既有选拔数学和法律人才的明算科和明法科,也有考经学和文学的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清的考试内容以八股文为主,也曾在1902年到1904年间以中西政治经济内政外交知识为主要内容;而太平天国曾以《旧约》、《新约》和《天王诏书》等为主要考试内容。

虽然千百年来科举考试的程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有一点是始终不变,这就是科举制的实质是一种开放报名、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考试制度。

千百年来,科举制度既为下层人民向上层社会流动提供了渠道,又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提供了支柱式的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朱美丽
摘要: 科举制度作为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 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它的产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通过分其利弊, 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宝贵的经验, 对目前的公务员录用制度建设以及廉政建设形成一些启示。

关键词: 科举制度; 合理之处; 弊端; 启示
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从形成到衰落以至被废除有1300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 源头: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 开始设立进士科, 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起始。

(二) 确立: 唐朝贞观时, 增加考试科目, 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时, 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 创立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三) 改革、发展: 北宋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考试程序严格, 税目减少, 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

王安石变法时, 进一步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 设明法科, 专考律令、断案。

(四) 完备: 明清沿袭前代的科举取士制度, 并将其增为四级, 即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并只设进士一科, 形成了完备的科举制度。

(五) 没落与废除: 由于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 答案文体为“八股文”, 使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戊戌变法诏令中明确废除八股开始, 科举开始没落, 1905年, 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 清政府被迫废除科举制度。

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二、科举制度的合理之处
(一) 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保持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使官场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文化精英的循环。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科举时代文化精英流向官场的真实写照。

王德昭先生认为: “科举制度确为社会提供了有效的阶层流动的途径。

”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存在, 使传统社会统治机构的成分不时更新, 有裨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维持。

(二) 有利于巩固、稳定王朝的统治科举制度在为下层知识分子开辟参加政权的道路的同
时, 也在民间为历代王朝造就了新的统治力量和赖以支撑的阶级基础———士绅阶级, 从而扩大了政权的群众基础。

并且, 科举考试制度还可以把选拔官吏的权利从地方收归中央, 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权威, 巩固了封建统治。

(三) 科举考试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廉政效应”因为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来自社会下层, 他们了解民间疾苦, 了解吏治的利弊得失, 在施政时能更多的考虑人民的利益, 能够化解很大一部分社会紧张和对抗, 并且因为官员来自下层, 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减轻腐化、抑制腐败, 形成廉政。

(四) 科举考试制度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在科举考试制度下, 功名、地位与权利这些社会稀缺资源的获取, 是需要社会成员以获取这个社会的主流知识文化为基础的, 这就使社会的文化覆盖面在科举制度下达到近代以前最为广泛的普及和提高。

而且, 科举考试比较重视文化, 考试中要求写作诗赋文章, 因而举国上下无数考生便要长久地投入到诗赋文章的训练之中, 这极大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文学的发展, 更使得我国几千年的文化遗产
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三、科举制度的弊端
(一) 考试内容与社会生产的完全脱节和科技创新精神的严重扼杀特别到明代以后, 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 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

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新科学、新文化的发展。

当欧洲进行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工业突飞猛进发展起来的时候, 中国朝廷因循守旧, 采取闭关锁国政策, 错过了历史的机遇, 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导致了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

(二) 形式内容的僵化滞碍了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进步明清以来, 科举考试制度逐步走向了僵化。

科举考试从形式到内容均有了严格的规定和限制, 士子们为了中举入仕, 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研作范本上, 因此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

(三) 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考试对学校和应试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科举既成了教育的手段, 也成为教育的目的。

为了能够中试, 因应付考试而导致的浮薄学风非常明显。

其支配了学校教育, 使学校完全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通过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些基本原则, 如平等、公开、择优等, 以及
多层次地选拔考试、试卷密封、考评人员隔离回避等种种做法, 尤其是在廉政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都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

而这些也都能给我们现行的制度带来一些启示。

四、启示
(一) 对公务员录用制度的启示
1. 加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考试的控制能力科举制度中很好的一点, 就是政府对考试的严格控制,这更能体现公平。

为了更好地体现考试中的政府行为, 各级政府必须加强对考试的绝对控制能力, 而全国性的考试必须体现中央政府的权威, 尽可能地杜绝考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

2. 考试文风实用化与朴实化
考试要求事先向考生公布, 文风注重经世致用和朴实尔
雅, 使那些学无本源、浮华不实的应试者无中试之望, 使考
试真正作为指挥棒而对学校的教学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以尽
可能地遏制猜题之风的蔓延和杜绝机械记忆者的侥幸中试。

3. 考试制度法制化
科举制在立法保护、连续稳定性这一点上, 至今也很有借鉴价值。

科举制的整个考试运作过程和机构设置都是有法律依据的, 除了皇帝, 级别再高的无关官员也无权过问。

我们今天选拔公务员和干部公开考选等人事制度必须法律化、制度化, 这是保证法治、防止“人治”的最好办法。

4. 考试监督机制民主化
历代王朝对科举舞弊的防范非常严厉, 对舞弊案处置更是血淋淋的。

但是舞弊之风却屡禁不止, 明清科场防范最严, 舞弊之风却最盛。

可见光靠刑罚不能根除舞弊现象, 关键要有一个健全的民主监督机制。

5. 加强考试部门的独立性
考试部门不能成为其他机构的附庸机构, 应该保证考试机构的独立性, 不受到个人与其他组织的影响, 以保证考试的独立性与公正性, 合理选出国家的栋梁人才。

6. 建立严格的考试程序
科举制度有一套严格的考试程序, 担任国家公职不再以出身门第为选择的标准, 公开报名应试, 公平竞争, 择优录取, 经科举考试而进士及第者, 便可按考试成绩授予不同的官职。

这套严格的程序保证了科举的平等性, 这对于目前的公务员考试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7. 增强公开性
科举制下, 整个选拔的程序都公开, 不保密, 人人享有平等的信息。

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中, 公
开性较差, 应加强其公开性, 将录用标准、过程、范围等重要信息公开, 将更为
平等。

(二) 对廉政建设的启示
1. 在人才考评上注重德的分量
目前的公务员虽也有“德”的考察, 但主要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 起不到根本作用。

其实我们的前辈先贤曾经总结出许多考察“德”的具体方法。

唐朝, 魏征曾向太宗李世民谏言: “知人之事, 自古为难, 故考绩黜陟, 察其善恶。

今欲求人, 必须审访其行。

若其善, 然后用之。

设令此人不能济事, 只是才力不及, 不为大害。

误用恶人, 假令强干, 为害极多。

但乱世唯求其才, 不顾其行。

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 始可任用。

”认为任官标准应该是“才行俱兼”, 特别强调了官员德行的重要性。

他用了“审访”一词, 即必须认真访查其平日的行为。

这些都值得在建立公务员考评制度时学习延续。

2. 平民参政
科举制度对于廉政建设有一个非常好的影响方面就是,它选出来的很多官员来自民间, 没有特权背景, 在贪污方面就不能那么肆无忌惮, 这给我们的廉政建设一条很好的经验就是, 改变干部队伍的结构, 增加平民参政的数量, 因为平民的特殊属性及其特殊的性格烙印, 对于贪污腐败现象会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