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对策
表2
全国 城镇
我国就业方式的构成 自给性生产 劳动力市场吸收
18-28% ───
30-35% 60-70%
其它 37-52% 30-40
中国非农产业中存在“利润型”和“就业型”两类企业,前者同时面对商品劳务 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着眼于利润的创造。后者主要面对商品劳务市场,同劳动力市场 的联系较少,主要利用家庭、亲友或社区既有的劳动力资源,着眼于“增加值”的创 造,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初级形态,如城镇街道集体企业和乡村小型集体企业,以及 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就业型”企业属于发展经济学中的“非正式部门”(informal sector),分配方式比较灵活,边际产出大于工资,对就业容量的制约很小。这也意味 着中国就业人数的统计不可能全面。
中国农民家庭实物性消费约为纯收入的 1/4,按此匡算,农村劳动力约有 25%从事 自给性生产,如果考虑到农业生产率明显低于非农产业的影响,这一比例将会上升到 40%, 也就是说,我国劳动力中大约有 18-28%从事自给性生产;按照经济效益原则(边 际生产率高于工资)间接推算,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容量大约可以吸收社会劳动力总量 的 30-35%,城镇劳动力的 60-70%;属于两者之间的是已经走出自然经济、进入了商 品经济领域,但尚未被劳动力市场吸纳的劳动者,其比例在全国约占 37-52%,在城镇 约占 30-40%(参见表 2)。显然,中国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明显滞后于产品市场化的 进程。这一格局的出现主要不是劳动制度改革滞后的结果,而是经济不发达的产物。
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产出_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
*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9A JL001)和中国人民大学 985 工程中国经济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子课题 西方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的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0 11 22[作者简介]方福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孙永君,东北财经大学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
# 本文的产出均是指实际产出,是将名义GDP 按照GD P 价格指数折算成1978年不变价计算得到的。
除非特别说明,本文数据来源均为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数据库。
∃ 我国目前可以获得的失业率数据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劳动部门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是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同城镇从业人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关系。
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仅把那些到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的无工作者视为失业人员,而那些没有去登记的失业人员被排除在失业者统计之外,因此它会低估真实的失业程度(张车伟,2003)。
二是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城市劳动力调查数据推算得出的估计失业率,因被调查城市在全国城市中失业率较高,根据这些城市的调查数据计算的失业率,也不具有代表性(蔡昉,2004)。
三是国家统(转下页)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产出%失业关系的影响分析*方福前1,孙永君2(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2.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关键词] 宏观经济政策;产出;失业[摘 要] 近年来,在我国产出(GDP)持续增长的同时,失业率也在逐渐上升。
本文从政府宏观调控旨在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出发,以1998年和2008年实施的两轮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例,说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在促进就业增长方面的不足,进而认为在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促进就业的增加。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学生)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选作一题,要求逻辑思路明晰,分析透彻)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案例内容提示:中国经济在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后的AD—AS模型分析。
从1996年开始,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谨慎地启动经济,以避免经济的过度衰退。
然而,企业经营困难和亏损面的扩大导致大批工人下岗失业,收入减少。
这种情况使无论下岗的还是仍在岗的工人都对未来收入产生不确定性预期,而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等领域改革的推进却清楚地预示着未来支出的增加。
于是人们就合理地选择减少当前消费、储蓄更多的钱以备未来之需,消费需求也进一步萎缩。
再加上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产品出口需求的影响,总需求曲线发生变化,总供给曲线没有发生变化。
案例2:利用“总需求”原理分析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
案例内容: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
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
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
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货的经济局面。
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了“零”。
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
宏观经济学 ch6 失业2 (2)
第六章
失业
slide 36
案例:实际工资刚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时期, 三次产业和制造业中技术含量较高的非耐用消费品部 门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加。经济结构的调整引起 就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部门是吸纳劳动力的主要 部门,它的衰落导致经济中出现结构性的失业问题。 在二十年代,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成为就业增长点, 支持了就业结构的调整。1929-1933年的大萧条打断了 结构调整过程。萧条中工商业垄断势力增强,大金融 与大产业相结合,新兴产业部门的增长被抑制,经济 落入萧条陷阱。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滞顿导致就业结 构调整路径也被阻塞,从而出现持续高失业。
第六章 失业
slide 15
2、失业与就业的转变
s E
就业者
失业者
f U
第六章 失业
slide 16
3、稳定状态的条件
(1)定义:如果失业率保持不变,那么就说劳
动市场处于稳定状态或者说长期均衡状态
(2)稳定状态的条件是:
s E = f U
就业人群中 失去或离开 其工作岗位 的人数
第六章 失业
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以及1.83%的国 际资源等,来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创造就业机
会。
第六章 失业
换句话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要像中国这样
提供7 亿多个工作岗位,整个西方发达国家才不
过提供4.3亿。因此,说中国正面临世界上最大的
就业战争是一点也不为过的。至少在未来10 年,
第六章
失业
劳动力模型
自然失业率 部门性变动 摩擦性失业 失业保障
失 业
失业的原因 结构性失业
其他 工资刚性
工资限额
宏观经济学 失业与通货膨胀
失业与通货膨胀一、失业的描述1.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有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失业率常常用来反映就业或者失业状况。
2.宏观经济学中失业往往分为三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3)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者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3.自然失业率:由于摩擦性失业具有不可避免性,因此定义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
二、失业的影响和奥肯定律1.失业的影响:既有社会影响也有经济影响。
2.奥肯定律: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两个百分点。
它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实际GDP必须保持与潜在GDP同样快的增长,以防止失业率的上升,如果政府想让失业率降下来,那么,该经济社会的实际GDP增长必须快于潜在GDP的增长。
三、通货膨胀的描述1.通胀的衡量: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究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①宏观经济学中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各种上平和劳务价格的总体平均数。
②宏观经济学中经常涉及到得价格指数包括GDP平减指数,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
③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④有了价格水平,通货膨胀率就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用公式表示为:11---=t ttt p ppπ2.通货膨胀的分类1)按照价格上升速度进行分类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比例在10%以内。
【宏观经济学案例与分析】第13章案例 中国的失业问题
中国的失业问题到2002年底,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到4%,近年来还有上升的趋势。
从原因上分析,失业率上升速度加快是中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下岗人员增加“三碰头”,造成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长期存在。
据测算,中国每年城镇人口中新增的就业人数为2200多万,而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则维持在1000万左右;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
在中国,失业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有上百万人失去工作,这的确让人感到沉重。
自1998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把就业问题作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人们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就业的矛盾将会有所缓解。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目前所采用的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只有到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的、符合失业条件的人员才被统计为失业人员,没有登记的不统计在内。
这个统计数字只针对城镇,不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也不包括农村进城务工的劳动力。
此外,没有与所在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也不被计算进来。
国家已经在酝酿更科学、更能反映中国就业状况的失业调查方法。
请结合上述案例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2、什么是自然失业率?我国当前的失业存在哪些类型,是否属于自然失业率?3、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试全面分析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对策与措施,政府有何作为?1分析内容:1、根据奥肯定律,实际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将会降低失业率,但是我国却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失业率却居高不下。
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正处于高峰时期,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中并不能吸纳新增所有的劳动力;第二,我国经济增长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转移,农村劳动力仍然存在大量的过剩,至少有1.5亿左右;第三,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第四,我国经济增长中很大一部分是有资本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带动的,而只有劳动密集型产业才可能较多地解决失业问题。
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
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与应对策略失业是一个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宏观经济学一直致力于研究失业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
本文将探讨宏观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并分析其中的应对策略。
一、失业的分类和原因探究1. 失业的分类:宏观经济学将失业分为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三种类型。
结构性失业指的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引起的长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则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引起的短期性失业;而摩擦性失业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寻找工作的时间周期引起的暂时性失业。
2. 失业原因的探究: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供求关系引起的。
当劳动力供大于求时,就会导致失业。
供给方面,教育体制不完善、技能不匹配等因素可能导致人们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需求方面,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可能削弱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二、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研究1. 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宏观经济学中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通常情况下,失业率下降时,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失业率上升时,通货膨胀率下降。
这个理论为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2. 失业率的测算:宏观经济学通过测算失业率,为政府制定失业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测算失业率的方法包括调查法、登记法和劳动力市场同步调查方法。
通过实时的失业率数据,政府可以更好地了解失业状况,并及时采取调控政策。
三、宏观经济学的失业应对策略1. 促进就业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手段。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政府可以通过扩大经济投资、减税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
此外,鼓励创业、支持小微企业等也是促进就业的常用手段。
2. 教育和培训的改革:教育和培训的改革对于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以改进教育体系,提供更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高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摘要: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失业问题是各国经济存在的普遍现象,但太高的失业率会危机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
所以,正确认识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寻求一条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失业;问题;原因;就业;对策;劳动力下岗再就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失业问题,但是,过高的失业率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并带来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
所以,如何降低失业率,保持社会经济的繁荣,维护社会的稳定,就成为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现状及严峻性我国就业和失业的现状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1]。
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情况不容乐观,总体特征是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严重失衡,供大于求[2]。
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
(一)劳动力的供给强劲增长 1.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主要来自①大量的高校毕业生;2003年是我国高校扩招生毕业的第一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从2002年的65%降为50%,这就意味着212万毕业生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3]。
②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十五”期间,下岗失业人员存量超过1 000万人,到2000年底,滞留在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为657万人,登记失业人员为595万人。
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的劳动力供给总量达2 400万人,而当年只新增就业1 000万人,年度劳动力供求差额达1 400万人[4]。
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入;劳动力供给队伍,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5]。
随着农村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由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人员已达5 000多万人,其潜在的流动量将达到1亿到1.5亿之多。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国作为一个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人口基数庞大,二元社会结构特征明显,就业压力特别紧张,很长时间以来,失业困扰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心头留下巨大的阴影。
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失业现象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遭遇的难题,失业的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其客观必然性。
本文主要就中国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标签:失业问题人口过剩城乡二元社会一、失业原因分析造成我国目前如此严重的失业情状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既有数量因素,也有质量因素;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外因素;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体制因素,也有技术因素。
概括起来说,我国的失业问题是总量均衡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经济社会体制问题。
1.相对过剩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运行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并以其为主要内容和标志,包括先进技术的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发明创造。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人们从繁重的劳役中解脱。
这是我们那些为了获取基本的物质需求,在劳役中苦苦挣扎的祖先曾经先梦寐以求的。
对整个人类来说,这的确是个伟大的进步,因为人们获得了更大程度的自由,得以从事他们喜欢的事情。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步骤和强度,许多以前由人工来完成的某些工序甚至整个工作流程都用机械来完成,或者,以前需要大量人力的操作,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现,现在只需要少量的人力即可。
各个因素都导致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对劳动需求的减少,从而使一部分劳动力失去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机会。
这部分劳动人口在被新的部门接纳以前,便处于闲置状态。
对于个人来说,这种闲置也许是短期的,但从全社会看,总会存在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滞留于失业状态中。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包含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或相对减少。
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
宏观经济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及解决策略冯国基 甘肃政法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加快,失业问题的出现是必然的。
在某些程度上,适当的失业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但过高的失业率则会带来社会的不安定。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为了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降低失业率迫在眉睫。
关键词:失业;因素;影响;基本策略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003-02一、我国失业现状及其特征分析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或根本就未曾找到就业岗位的人。
另据有关西方经济学的定义,失业是“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调往新工作岗位或未能按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
根据我国现在实际情况来看,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衡,依旧是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劳动力的充裕使得很多人仍然处于未就业状态。
(一)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1992 年之后,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在逐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也随之在上升。
尤其2005-2006年的失业人数剧增,虽然之后有所下降,但是总体依然显示出上升趋势,失业总量还是相当大的。
虽然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已经很高了,但实际失业率还远高于此。
(二)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带来巨大失业问题目前我国有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当地就业,这种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却愈加严重。
以前的农民有大量的农耕用地,而且自己也比较安于现状,安安稳稳地种田。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人们不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多希望自己可以过上小康甚至更高层次的生活,于是很多80后的农民不安于在家种田,希望走出去能有更多的打工机会,这些劳动力便会向经济发达一点的城市涌入,造成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三)第三产业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存在差异在社会经济不断增长下,第一产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断地降低,原本在第一产业领域就业的劳动力会逐渐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曼昆 宏观经济学 第28章 失业与自然失业率
Unemployment and Its Natural Rate失业与自然失业率28失业的分类•失业问题通常分为两类。
•长期与短期:The 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自然失业率The cyclical rate of unemployment 周期性失业率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在长期中不会自行消失的失业率。
它是经济中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
周期性失业率•周期性失业率是指失业量围绕其自然失业率的逐年波动。
•它与经济活动的短期上升和下降密切相关。
描述失业三个基本问题:°如何衡量经济的失业率?±如何解释观察到的失业数据?²如何治理失业如何衡量失业?•衡量失业是劳工统计局(BLS)的工作。
它每月调查6万个随机挑选的家庭。
这种调查被称为现期人口调查。
根据对调查的回答,劳工统计局把每个受调查家庭中的每个成员(16岁以上)划入三类:Employed 就业者Unemployed 失业者Not in the labor force 非劳动力人口如何衡量失业?•美国劳工统计局把16岁或16岁以上的人看为成年人。
•如果一个人前一周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有酬工作,这个人就被当作就业者。
•如果一个人暂时被解雇,正在寻找工作或等待新工作开始的日子,这个人就是失业者。
•如果一个人不属于前两类中的任何一类,这个人就是非劳动力人口,例如全日制学生、家务劳动者或退休者。
如何衡量失业?•劳动力–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
–劳工统计局把劳动力定义为就业者与失业者之和。
图2. 1960年以来的失业率108642019701975196019651980198519902005Percent ofLabor Force19952000Natural rate ofunemployment Unemployment rate劳动力百分比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图3. 1950年以来男人与妇女的劳动力参工率100806040200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2000劳动力百分比(%)Women男人1995中国失业率统计现状•目前,中国官方惟一定期发布的失业率为“城镇登记失业率”。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 任课教师:吴彤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 成绩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
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
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
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
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
浅谈我国目前失业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学)
浅谈我国目前就业问题及对策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的逐步转变,我国的失业问题日益显著并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
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的失业问题?引起的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解决失业问题以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这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失业的定义及分类失业是指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失业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进行分类。
按照西方劳动经济学的传统分类,失业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正常的劳动力周转所造成的失业。
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在一个经济体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失业人员和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信息在相互搜寻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即信息不对称。
一般地,摩擦性失业在一个经济体中总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技术或者经济结构变化导致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或工作地域变化所带来的失业。
这种失业是由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
结构性失业一般来说比摩擦性失业持续的时间长,因为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往往需要重新培训或者迁徙才能重新找到一份工作。
季节性失业是指由于季节性的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失业。
通常,季节性失业在冬季时增加,在春夏时期减少。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性失业,是指一个经济周期内随经济衰退而上升,随经济扩张而下降的波动性失业,一般出现在经济萧条阶段。
二、我国的失业现状1、我国失业问题形式严峻。
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78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失业高峰。
第一次是1978-1980年,失业主体主要是返乡知青,当时失业人员达541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高峰是1989-1990年,1990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是383.2万人,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员工,失业率为2.6%。
第三次便是1995年以后直到现在,失业率逐年增长,来势汹涌。
到2010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至2013年年底,这一数据连续四年保持不变,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宏观经济学 04劳动市场.失业
女
16-19 35-44
三、失业的人群特征
美国1968-1986年的就业分布说明: 青少年的离职率远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工人。 非熟练工人,不管他们的年龄、种族如何,一 般失业率都较高。 女性失业率与男性基本相同。
三、失业的人群特征
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特征:
总体劳动参与率高
青少年劳动力参与率高
■在古典主义的假设前提下,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 态。在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下,愿意工作的工人都 找到工作,企业雇佣到愿意雇佣的工人数量。
■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就业水平称为充分就业。
对应于均衡就业量的总产量称为充分就业产出, 也称为潜在GDP。
Y AF ( N , K )
充分就业不是人人都有工作。
W/P Ns
称为实际工资刚性。
非出清的劳动市场下的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
就业
E
一次经济波动使得劳 动工资过高。 寻找这个高工资的劳 动力N2,但是企业愿 意雇用的只有N1。 劳动供过于求,(N2- N1)为非自愿失业。
N1
NE N2 N*
N
自愿失业
非出清的劳动市场的失业
2、工资刚性与非自愿失业
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
古典主任认为: 竞争性、出清的 劳动市场,非自 愿失业不可能长 期存在。
E
就业
NE
N* N
自愿失业
出清的劳动市场中的失业
2、工资刚性与非自愿性失业
■实际工资并不总是自由伸缩的。如果人为或制
度的约束限制了实际工资的均衡作用的发挥,实 际工资会停滞在高于市场出清的水平上。
■实际工资不能调整到劳动供给等于需求的水平
宏观经济学-失业理论课件ppt课件
.
粮食种植面积下降、自 然灾害和种植结构调整
.
中国社科院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 的一份报告
目前无城市户口农民工已占据第二产业岗位57.6%, 商业和餐饮业52.6%,加工制造业68.2%,建筑业 79.8%,农村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发展巨大贡献。
目前我国劳动人口增长率已逐年降低,2011年左右 劳动人口就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出现负增长。
如果禁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话,最迟到2009年,我 国城市将普遍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构成我国的“比较优势”,限制 劳动力转移将使 “比较优势”源头缺水,同时会加 剧社会矛盾和社会动荡。
.
失业分类: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
周期性失业:有效需 求不足导致生产周期 性变动和生产规模下 降,社会不能提供足 够就业岗位而形成的 失业
日本在1997年经济衰退期间 自杀率上升18%。
1976-1990年失业问题,1百分点失 德国精神病学家认为,失业
业引起:谋杀升6.7%-年730起;中 1年后的焦虑和其他精神错
风死亡升3.1%-年1386人;致命心 乱会减少5年寿命。
脏病升5.6%-年17654人;暴力犯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家
自
等存性 。用效这劳劳正性 放劳失 员,营性 业的寻者
方,失 、率种动动常失 弃动业 在从活失 失失找失
然
面主业 人的流力力流业 现力: 淡而动业 败业工业
与要: 尽提动资的动: 有不与 季使具: 等。作:
失
空由显 其高的源正过由 工满非 失得有由 。比但劳
缺于著 才。结配常程于 作足自 去在强于 如没动
在适龄劳动力人口中,有约6760万人游离在劳动大军之外, 即无职位也不寻求工作;愿意工作者13760万人。
宏观经济学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2、通货膨胀的经济影响
(1)对收入与产出的影响
不利于依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 如领取救济金、退休金、依靠转移支付和福利支出的人最 显著。 依靠工资生活的长期被雇佣者,工资变化缓慢。
对于储蓄者不利。
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的实际价值下降。 有闲置现金的人损失最大。
依靠变动收入的人 收益。 其货币收入与通货
第十三章 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 周期
一、失业 二、通货膨胀 三、经济周期
一、失业概述
1.失业
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工 作意愿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岗位的经济现象。
衡量失业的最终的 经济指标:
失业的分类: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和周期性失业(P15)
二、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1.古典失业: 认为不存在失业,如果存在只是摩擦性和自愿失业。
P3 P2
P1
只要通货膨胀一发生,成 本推动和需求拉动就同时 发挥作用。
AS
AD y
通货膨胀螺旋
(二)通货膨胀的后果
1、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 (1)“鞋底成本” 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导致公众对存款信心的下降,比起储 蓄人们也许更加愿意将货币置换成其他商品,比如房产 或者黄金,以避免实际购买力的降低。 这样的话,银行所持有的货币减少,银行持有的货币量 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利润,所以银行会提高利率来吸引储 蓄。 这种因为通货膨胀造成的货币持有量下降而带来的不方 便用术语说就叫做“鞋底成本”,这个词源于因为常常 去银行所造成的鞋底的磨损。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1.货币供给的过度
货币数量论的观点: 每次通货膨胀都有货币供给 的迅速增长。
MV=PY(费雪交易方程式) 即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总支出)=物价水 平*交易量
中级宏观经济学Ch6失业
目录
• 失业概述 • 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 • 劳动力市场均衡与失业 • 政策干预与治理失业措施 • 长期中降低自然失业率途径 • 总结与展望01失业概述源自失业定义与类型失业定义
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在积极寻找工作的情况下,仍然无法获得就业机会的现象。
失业类型
根据失业原因和性质的不同,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和自然失业等 类型。
04
政策干预与治理失业措施
财政政策对治理失业作用
扩大政府支出
通过增加公共工程项目、教育、卫生等领域的政府支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
减税政策
降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留存收益,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减轻其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提供就业信息和指
导
建立健全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为劳动者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和 职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 就业。
鼓励劳动力迁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支持, 鼓励劳动者从失业率较高的地区 或行业向就业机会更多的地区或 行业迁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为失业者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减轻其生活压力,同时促进其积 极寻找工作。
02
自然失业率与周期性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概念及意义
自然失业率定义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 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 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意义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
中国失业统计分析中国失业统计分析1.2.2失业的测量指标根据失业定义,可以确定衡量就业和失业的标准,从⽽可以对失业状况加以衡量进⽽掌握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失业率及其变化趋势。
失业率是失业⼈员在劳动⼈⼝中所占的⽐率,即失业率 =%100?劳动⼒⼈数失业⼈数城镇失业率的计算⽅法是:城镇失业率 =%100?+城镇登记失业⼈⼝城镇就业⼈数城镇登记失业⼈数3中国失业状况的统计分析3.1我国失业的基本趋势和特点3.1.1我国改⾰开放后出现的三次失业⾼峰表⼀城镇登记失业⼈数及失业率(年末登记数)资料来源:《中国⼈⼝和就业统计年鉴2009》图⼀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1978-2008)由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改⾰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三次较⼤规模的失业⾼峰,分别是在1980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及2003年;(2)进⼊21世纪以来,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近年中国城镇的就业形势有所恶化;(3)尽管上升趋势⼗分明显,然⽽⾃2000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直在3.0%-4.5%的范围内波动,相对稳定。
第⼀次失业⾼峰,也就是1980年,全国登记失业⼈数541.5万⼈。
这⼀时期各级政府通过⿎励国有企业建⽴经营实体、⼦⼥顶替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措施,⽤了5年的时间平抑了这次失业⾼峰。
到1985年底,城镇失业率已降⾄1.8%;第⼆次失业⾼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经济转型的速度加快,国家开始对就业存量进⾏改⾰,在国有企业实⾏富余职⼯的下岗分流,开始真正触及劳动⼒的存量结构。
在下岗分流的⾼峰时期2000年底,全国共有下岗职⼯911万⼈,远远超过当年城镇登记失业⼈⼝,导致实际失业率在2000年达到改⾰开放以来的最⾼峰。
第三次失业⾼峰⼤约在2003年。
此时正值中国加⼊WTO,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乃⾄就业的影响不断加⼤;短期内,对原来就业格局的撞击讲显得更加突出,⼀些部门的就业机会不仅不会增加,反⽽有所减少,从⽽带来了更多的结构性失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年第二学期《西方经济学》课程论文
专业:市场营销班级:营销10—1 任课教师:吴彤
姓名:莫俊谦学号:10054010141 成绩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失业状况原因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激增、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失业问题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逐渐变得严峻。
而随着高校的迅速扩招,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病也渐渐暴露,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以往相比有所下降,大学生也成为失业人口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失业现象在高校中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中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导致中国失业状况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学中的三种失业类型
宏观经济学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这种失业在性质上是过渡性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
在这种现象中,工作机会和寻找工作的人的匹配在经济中并不总是顺利地发生,结果一些人便得不到工作。
摩擦性失业被认为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对任何个人或家庭来说,它是过渡性的。
因此,摩擦性失业不被认为是严重的经济问题。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性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当经济中的总需求的减少降低了总产出时,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系的较普遍失业。
比如在1997年的亚洲经济大萧条中,亚洲大量人口失业;再比如在2008年8月的华尔街经济危机中,美国经
济大萧条,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严重的失业问题。
二、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简要现状
自1995年至2006年,中国的失业率呈逐年递长的趋势。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失业情况都是与经济成长呈反向关系的,这也就是说,一国经济不断增长,经济规模就会扩大,雇佣需求随之增加,就业情况也就好转,反之,一国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情况就恶化。
可是中国却出现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就业情况快速恶化的不可思议的现象。
从1995年至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失业人数呈加速度上升趋势。
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而恶化,是中国失业现状的一大特色。
以下简单陈述中国三种不同失业类型的现状:
1、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供给方,在中国社会中主要表现为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或自身条件难以匹配市场机会,很难找到在专业、薪资、发展前景等各个方面都合适的岗位,从而处于无业状态。
这种现象近年来在中国社会日趋增多,不少高校毕业生因为就业信息不足、不能满足企业用人要求或对工作过于挑剔等原因而难以找到工作;也有不少职员因不满先前的工作条件而辞职,一时又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广大的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状况抱有错误幻想,盲目涌入城市,却未能获得工作,这些现象都属于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中国社会中最为普遍的失业现象,我个人认为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职者数量和人才市场需求具量都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且分布不够均衡。
造成了有的地区人们找不到工作,失业人口很多,而有的地区有大量职位空缺,却无人求职。
第二,求职者素质较低,不能迎合市场对高层次人才需要。
在中国社会,求职者的素质普遍较低,文盲仍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造成大量低水平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企业却苦于没有高素质人才。
第三,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难以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素质等各个方面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很大的出入,
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3、周期性失业
这种现象在经济大萧条时较为突出。
在1997年亚洲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失业人数都大量增加。
三、中国失业现象原因分析
失业现象从表面上看就是过多的劳动力去追逐过少的工作岗位。
结合中国失业者和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我总结出失业的三点原因。
1、居民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求职者各方面素质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中国科学教育水平仍处于落后状态,文盲在求职者中仍占据很大的比例。
即便是高校毕业生,由于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的局限性和近几年的持续扩招,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也有待提高,很难达到社会对于高端人才的要求。
另外,由于高校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很难适时地应对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调整招生政策和育人策略,因而造成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专业的严重不对口现象,导致结构性失业。
2、中国的就业服务市场水平有待提高,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
在摩擦性失业中,有一种很典型的现象,具有某方面特殊技能的求职者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某些用人单位有时又很难寻找到具有此种特殊技能素质的人才,双方均不了解对方的状况,都在为寻找工作和寻找人才所苦。
这一现象是由于求职者与招聘者的信息不完全造成的。
而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摩擦性失业现象。
如,每年都有农民工对城市的就业现状抱有不实际幻想,大量地涌入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但普遍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甚至不少农民工面临失业问题。
这正是由于农民工对于城市中的就业信息不够了解、片面地认为大城市中遍地是金造成的。
3、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变化过于频繁,导致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主要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种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在特定市场中,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可能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技术变化。
尽管技术变化被认为能减少成本,扩大整个经济的生产能力,但它可能也会对某些特定市场或产业带来破坏性极大的影响。
二是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消费者产品偏好的改变在某些地区扩大了生产,增
加了就业,但在其他地区减少了生产和就业。
三是劳动力的不流动性。
这种不流动性延长了由于技术变化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造成的失业时间。
工作机会的减少本应引起失业者流动,但不流动性却没有使这种情况发生。
通过以上通过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于中国失业现状和失业原因的简单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失业形势。
我们相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失业这一长期困扰中国的问题将会得到缓解。
作为两年后将走上社会,面临就业问题的高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密切地关注国家乃至世界的失业问题,更应当从现在起,根据社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适时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为将来的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国失业现状分析》——王波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