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学位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学位论文
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学位论文

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摘要: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自然生态的奇特性

贵州山川秀丽,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高品味景观,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贵州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为全国罕见。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多种民族文化的原生性

贵州是古代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族群交汇处,也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目前贵州省的总人口约为390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7.8%,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就有9个。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在1992年,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就把黔东南的苗族,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各保护圈之列;1995年,由挪威政府援助,在六枝梭嘎苗族社区设立了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其后挪威政府又帮助贵州陆续建立了隆里、镇山、堂安三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族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之众和内容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三、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根据1990年的统计,全省总人口3239.1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1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7%。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368.69万人),其次是布依

族(247.81万人)、侗族(140.03万人)和土家族(102.82万人)。居住在贵州的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人口均占国内本民族人口总数的95%以上。各民族在贵州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历史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文物古迹。其中有堪称世界奇观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如普定穿洞遗址、黔西观音洞遗址、桐梓岩灰洞遗址;有体现民族古建筑文化民族民俗建筑物,如镇远青龙洞、从江增冲鼓楼、大屯土司庄园、安顺府文庙、黄平飞云崖等。此外,各民族的服饰、礼仪、习俗及喜庆活动和传统的民族节日,民间工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也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许多古老的不同风格的民族文化现象在贵州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并形成若干文化孤岛,如“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多种文化的积淀,使贵州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并成为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四、红色旅游资源的显赫性

贵州的革命文物和遗址、会址,构成了不可多得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从1930年4月至1936年4月,红七军、红三军、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九军在贵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7个县,建立了滇黔桂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黔北革命根据地和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大量的革命历史文物和丰富的长征文化。如已为世人熟知的“遵义会议“会址,还有近年来逐步开放的王若飞故居、邓恩名故居、周逸群故居以及盘县、黎平、毕节等地的红军会议旧址,它们都是进行传

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中央红军为期两年的长征,有近一年的时间在贵州境内活动,先后攻克了31座县城,经过了30多个县境。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突破乌江天险、娄山关战役、土城战役、四渡赤水、兵临贵阳、威逼昆明都是长征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重大历史事件。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以遵义为中心的以“历史的转折,出奇制胜”为主题形象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已被列入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遵义会议纪念馆等11处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五、气候资源的独特性和宜人性

随着贵州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贵州的气候优势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贵阳市已荣获“中华避暑之都”的称号,说明贵州气候好已经不再是“王婆卖瓜”,而是通过科学评价,已经成为专家的一致意见。笔者1998年曾在《贵州资源开发之我见》一文中提出:“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和避暑资源都十分丰富的省,这也是我省的一大优势。这类资源越开发则价值越大。”之后又在《贵州的“三无”和环境》一文中提出:“从长期来看,贵州最大、最长久的优势资源是气候资源,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是避暑、休闲、旅游、教育、金融等第三产业。”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属亚热带温湿气候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丰沛的降雨优势。其气候特征可概括为:立体气候明显,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素有“金不换气候”的美誉,省会城市贵阳则有中国“第二春城”之称。冷热适度的“天然空调”气温,

是贵州发展旅游业的重要环境条件,也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六、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一些建议

1.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

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为我省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加大对外旅游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旅游行业的投入产出是比较高的。所以要舍得在这上面花钱,要利用新闻媒体、电视媒体、广告宣传画进行宣传介绍,将一些风景区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真山真水录制成专题片。不仅要在省内宣传,更要在省外、国际上宣传,利用信息网络,扩大海外宣传,将一个崭新的贵州介绍给海内外的朋友们。让他们对神奇的贵州充满向往,产生一种不得不来此一游的想法。

2.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落后的交通设施制约着我省旅游业的发展,要改变当前的状况,必须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厕所、通讯、住宿、餐饮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3.增强整体意识,规范服务,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我们的硬件上去了,却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来客留下遗憾,让来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是一个否定。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放眼未来,我们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

结论

贵州,一个美丽而悠久的地方,这里能带给你欢乐,带给你愉悦,让你流连忘返。这一切的原因就是因为贵州那富饶的自然景观、纯朴的民族民风、以及那历经沧桑的悲凉气息。

参考文献

[1]肖先治.发展贵州旅游业的对策思考[J].旅游经济,1999,(6).

[2]石朝平.贵州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民族文化[R].

[3]张遵东.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廖善友.开发贵州旅游资源应突出贵州特色[N].贵州教育学院报,1999-05-18.

[5]肖先治.发展贵州旅游业的对策思考[J].旅游经济,1999.

[6]张跃西.后发展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以贵州为例[J].旅游管理,2001.

贵州省情论文

论贵州省总体发展 解放四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与相对发达的黔中、黔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于1989年春节期间系统地调查了我省典型的少、边、穷县册亨县。 该县位于黔西南边缘南、北盘江夹角的崇山峻岭地带。全县土地面积2,500平方公里,人口16万9千人。主要居民为布依族,点总人口的74%。册亨县原是一 个布依族自治县,1984年取消自治,归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并列为全 省26个贫困县之一。近四年来农村人均口粮只有350—400斤,人均年纯收入130—150元,远远低于全国乃至本省的农民人均口粮和纯收入水平,大多数农 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贫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需要探索的不仅仅是贫穷的现状,而且还有贫穷的过去;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个地区总是一直处于贫困的境地之中——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 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 农业基础薄弱 册亨县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县,现有耕地面积19万亩,人均1.2亩,比全 省人均占有的耕地面积0.71亩还多0.49亩。但耕地质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 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全县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70%。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约5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总面积的半数。根据有关部门对南、北盘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县境内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140万吨,计有5千多亩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 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58%;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的4,80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1,70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2,700多吨。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一遇灾害就欠收,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从解放初期延续到现在,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该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截至1987年,全县农业机械动力总量仅有852.96万瓦,平均每万亩耕地只有农业机械动力0.43万瓦。而且还由于管理技术落后、操作水平低、保养差、油料缺乏等因素,十分有限的农业机械设备多数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有农活几乎全靠手工操作,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经济发展状况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570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6.22亿元,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2334.02亿元,增长20.7%;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0亿元,增长14.2%。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7%、40.9%和46.4%。与上年比,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完成工业增加值1969.7亿元,增长2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6.5%,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9%,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31亿元,增长27.5%。产业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38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9.5%,产业朝着集群、集聚、集约方向发展。畜牧业和特色经济作物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分别提高1.5和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641.6亿元,增长14.2%;旅游业总收入1429亿元,增长34.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5%。 成功举办了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首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2011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全国民营企业助推贵州发展大会,组织了香港招商等活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等活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省直机关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分别减少59%、52%和27.4%,投资环境得到优化,亲商、爱商、安商、敬商的氛围正在形成。引进省外到位资金2500亿元,增长152%。开放的力度、开放的效果多年没有。 十大民生工程”完成投资650亿元,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1万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比上年多增6.1

体验省情实践报告

体验省情实践报告 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学院副院长担任唐钢驻村工作队队长的有利条件,小分队分阶段实施了社会实践计划,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 接到通知后,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委副书记黄杰马上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学生处和基础部负责人为正副组长的省级实践小分队,包括4名指导教师和6名学生骨干(此外还包括一名医生、一名法律教师、一名旅游教师)。之后,小分队成员一起座谈,学习讨论文件精神,研究实施方案。 7月4日,王晓轩、刘义秋、李娜三位教师前往耍峪村与该村村支书、村长和驻村工作队队员进行沟通、商谈社会实践事宜,确定调研主题。回校后,依调研主题,填写申报材料,准备文化墙内容、拟定适合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标语口号、印制调查问卷。 王晓轩老师就入户调研和调研报告的撰写、怎样写日志等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 7月10—12日,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小分队一行15人来到遵化市党峪乡耍峪村,开展了为期3天的“耍峪村环境卫生变化的启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期间,师生积极开展服务群众活动。老师们分别开

展了义诊和法律咨询服务,同学们则忙着向村民发放防病治病的宣传册,并利用晚上时间,在村民休闲的小广场开展了“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政策宣讲。在开展服务群众的同时,该校师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他们对耍峪村的基本情况、基层建设年工作队进驻后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了解,重点围绕“耍峪村村容村貌的治理”、“耍峪村环境卫生变化的启示”等内容进行调研;在考察村容村貌的同时,师生们一起打扫了所发现的卫生死角;旅游专业的师生还对耍峪村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考察。 3天中,实践队师生同当地百姓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空闲时,师生们拜谒了抗战中牺牲的无名烈士墓,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洗礼。他们在广场与老乡一起扭秧歌,教孩子们跳现代舞,与小朋友们一起举办小手拉大手“星星心语”活动,并向小朋友赠送了精美的小礼物。乡亲们质朴的话语、热烈的场面让实践队师生融入其中,不忍离开。 实践活动初步结束后,小分队队员不断沟通交流,及时整理和上传相关资料。包括工作简报、《社会实践活动纪实》(视频剪辑)、图片、日志等。其中工作简报、视频、图片和8篇日志先后被河北省教育厅主题实践网刊登。与此同时,小分队在学院党委的支持下,及时将实践阶段性成果发布在学院网站和教师QQ群中,并将主题实践网进行链接,供师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贵州省旅游资源特色 及其发展思路 杨刚 摘要:旅游业是近些年来国内外比较热门的行业,而开发喀斯特山区作为观光、休闲旅游圣地是喀斯特地区开发旅游的首选之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多民族文化交融,给本省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贵州的众多的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了必然。想要把他们开发出来就必须对其资源特色有个大体的认识,必须认清其开发的优劣势以制定旅游业发展思路、带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正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穿的物质生活,而是开始注重提高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精神生活,旅游就是其中之一。 贵州是中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省份,目前集观光、度假和深度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和谐旅游目的地正在悄然形成。正如世界旅游组织所称赞的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 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高富集省份。其资源分布广、类型多、品位高、保护好。概括起来讲,有五大特点: 1、由特殊地质地貌构建的自然景观的奇特性。贵州省位于中国大陆的西南部,总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东西相距595公里,南北相距500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的一部分。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92.5%,其中岩溶面积约10.9万平方公里,

占61.9%,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贵州的岩溶面积由于岩溶发育三维空间的不断扩展,导致地形演进过程的变化十分复杂,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迭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漫长而奇妙的地质结构过程,孕育了全省千姿百态的奇山秀水、飞瀑异洞,形成了无数地上地下贯通,动态静态结合的自然奇观。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2007年,荔波被列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 2、多民族构建的文化原生性。贵州省的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8种。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一笔文化遗产。 3、历史文化的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 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被称为“中国儒学最后一个高峰”和“近代启蒙思想先导”的王阳明,在“王学圣地”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一代学风,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变革;发生在贵州的“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则是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最具浓重色彩的一笔,是“长征文化”的经典。[①]

贵州的发展前景

贵州的发展前景 一、贵州的总体发展前景 贵州目前尚属于一个欠发达的地区,也较贫穷。但是,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是中国的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大省,发展前景较好。贵州各族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优势资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经济增长已经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本向主要依赖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转化,自然资源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相对降低,加上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资源开发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同始而终。用辩证的观点思考,未来贵州的发展,资源虽然仍是发展的最大优势,但单靠卖资源不可能致富,资源大省并不一定能成为经济大省。因此,开发和利用贵州资源优势,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使开发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产品由低档次向高精细转化,切实提高资源的价值和效益。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根据贵州省情的特点,提出大力发展以能源、原材料为重点的优势产业,巩固发展烟、酒支柱产业,加快培育生态畜牧业和旅游业两大后续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重点、支柱产业是通过资源优势比较后提出来的,亦是“十一五”发展的主攻方向。目标已定,关键是要凝聚全省人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举全省之力把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做大做强。 首先是前些年提出的发展贵州旅游业,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自然

景观奇特,兼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喀斯特岩溶地貌为主的自然风光,集山、水、林、洞为一体,独具特色。黄果树瀑布气势雄伟,是世界著名的大瀑布之一;位于安顺西南郊的龙宫,是一个串珠状的岩溶洞湖,湖在洞中,山石水景,相映成趣;被誉为“世界奇观”的织金洞,规模宏伟,造型精美,景观奇特;有“高原明珠”之称的红枫湖,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湖光山色,风景迷人;黔东南舞阳河风景区,碧水清波,奇峰异石耸立于沿河两岸,素有“小三峡”之称;荔波漳江风景区,是世界罕见的亚热带喀斯特原始森林残存区,水上森林,盘根错节,鸳鸯双湖,碧绿幽静,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休假胜地;黔北赤水河风景区,一片碧绿的桫椤竹海之中,飞瀑点缀,配上远处的丹霞地貌,浑然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黔西南马岭河峡谷,谷深流急,两岸银瀑高挂,漂流探险,别有情趣。贵州的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具特色。此外,还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绚丽多彩,星罗棋布,贵州被称为“迷人的天然公园”。贵州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大多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名目繁多的民族节日,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造型独特的民族建筑,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加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引起海内外旅游者的浓厚兴趣,贵州已成为国家重点开发的新的旅游热点地区。 顺便说句:要吃特色的东西去安顺,有句话是叫“穿在贵阳,吃在安顺。”要去看花去毕节“百里杜鹃”,要去看鸟去凯里“草海”,看水去“黄果树”等。 其次工业是贵州今年才提出的发展之路,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建材、烟酒、冶金、高新技术、特色食品及民族制药等十大产业是我省支柱产业和后续支柱产业,十大产业总产值和利税占全部工业的比重均在

《贵州省情》第三章 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第三章多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环境 1【单选题】1949-2011年,贵州全省人口由1416.4万增加到( )万。 A、4233.44 B、4333.44 C、4238.44 D、4438.44 我的答案:C 2【单选题】贵州省1953年7月1日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省人口有( )万。 A、1603.73 B、1503.73 C、1416.5 D、1416.53 我的答案:B 3【单选题】2015年贵州省全省年末常住人口( )万人。 A、3529.5 B、3528.5 C、3326.5 D、4500.5 我的答案:A 4【单选题】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少数民族人口为( )万。 A、401.12 B、402.3 C、403.2 D、401.16 我的答案:D 5【单选题】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 A、36% B、33% C、26% D、21% 我的答案:C 6【单选题】贵州省侗族主要分布在( )各县。 A、黔西南自治州 B、六盘水市 C、毕节市 D、黔东南自治州 我的答案:D 7【单选题】贵州省彝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各县,( )各县。 A、铜仁市 B、遵义市 C、贵阳市 D、六盘水市 我的答案:D 8【单选题】贵州省羌族主要分布在石阡县、( )。

B、黄平县 C、纳雍县 D、金沙县 我的答案:A 9【单选题】贵州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平塘、独山、( )等县。 A、黔西 B、惠水 C、瓮安 D、开阳 我的答案:B 10【单选题】贵州瑶族主要分布地不包括下列那个地方( )。 A、丹寨县 B、榕江县 C、荔波县 D、麻江县 我的答案:D 11【单选题】贵州白族主要分布地不包括下列那个地方( )。 A、独山县 B、大方县 C、织金县 D、赫章县 我的答案:A 12【单选题】贵州蒙古族主要分布地不包括下列那个地方( )。 A、大方县 B、赫章县 C、织金县 D、石阡县 我的答案:B 13【单选题】贵州壮族主要分布地不包括下列那个地方( )。 A、从江县 B、黎平县 C、纳雍县 D、独山县 我的答案:C 14【单选题】解放前,贵州( )、水族、布依族、侗族有过“土俗字”。 A、彝族 B、苗族 C、白族 D、蒙古族 我的答案:A 15【单选题】除了苗语,贵州的( )也比较复杂,各地差异很大。 A、土家族语 B、彝语

贵州省情 事业单位考试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下辖15个县,首府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经 107°17′20〞-109°35′24〞, 北纬25°19′20〞-27°31′40〞。 东邻湖南省怀化地区, 南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 河池地区,西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北抵遵义、铜仁两地区。境内东西宽220千米,南北长240千米。 总面积30223平方千米。2003年末总人口434.78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5.45万人。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自治州 贵州省 凯里市,施秉县 凯里市 0855 556000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面积: 面积: 人口: 人口: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机场: 机场: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贵州省东南部 30337.1平方公里 441.72万 亚热带季风气候 凯里黄平机场 贵H
邮编:556000。代码:522600。区号:0855。拼音:Qiandongnan Miaozu Dongzu ZizhiZhou。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 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全州辖16个县市和1个省级凯里经济开发区、 1个黔东循环 经济工 业区 , 有90个镇, 116个乡(17个 民族乡 ) ,5 个街 道办 事处 ,89个居民委 员 会,68个社区居委会,3226个村民委员会。 州府凯里市,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黔 桂铁路,湘黔铁路、公路320、321国道从境内经过,凯里与贵阳市高速路连接,至贵阳龙洞堡机 场不到2小时行程。全州常住人口为3480626人(2010年),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 回族、 傈僳 族、拉 祜族 、佤 族、纳 西族 、瑶族 、藏 族、 景颇族 、布 朗族、 布依 族、 阿昌族 、哈 尼 族、锡伯族、 普米族、蒙 古 族、怒族、基 诺族、德昂 族 、水族、满族 、独龙族等33个民族,少 数 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42.09%,侗族人口占31.86%。 民风较 为淳朴 。鼓 楼、风 雨桥 、干 栏式吊 脚楼 、碧清 的都 柳江 和榕江 、一 个个鳞 次栉 比的 寨子, 民族 习 俗的东西保留较好。我们运气不错,听到寨子里纯正的多人合唱的侗族大歌。那里的风景不震撼, 但值得 细细 品味。 住在 那里 的农村 里, 是很写 意的 。但 最近去 的人 多了, 听大 歌要 收钱了 。我 倒 是在一个民俗研究生的论文里看到了另一个被成为“百里侗文化长廊”的地方——湖南与贵州、 广西 交界的 通道 县,侗 家风 情浓 郁、习 俗保 存完好 ,而 且游 人少至 ,一 直想去 。离 黔东 南很近 ,从 龙 胜北上90多公里即可达。 自然条件 黔东南面积30337.1平方公里,东西相距220千米,南北跨度240千米。地势西高东低, 自西部向北、东、 南三面倾斜,海拔最高2178米,最低137米, 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境 内沟壑 纵横 ,山峦 延绵 ,重 崖叠峰 ,境 内有雷 公山 、云 台山、 佛顶 山、弄 相山 等原 始森林 ,原 始 植被保护区与 自然保护区27个,其中雷公 山自然保护 区 为国家自然保 护区。原始 生 态保存完好 ; 境内有 三条 主要河 流, 即清 水江、 舞阳 河和都 柳江 ,平 行贯穿 中、 北、南 部。 黔东 南耕地 面积 较 小,人 均占 有耕地 低于 全国 平均水 平, 但东部 、东 南部 多为山 地, 土层肥 厚, 保水 条件好 ,宜 于 树木生长 。 黔东南 的 气候属亚 热带湿 润气 候。冬 无严寒, 夏无酷 暑, 年均气 温在14-19℃之 间, 雨季明显, 降水较多, 年降雨量在1000-1600毫米, 日照年均约1200小时, 无霜期长, 为260-220 天,南部地区无霜期平均为310天,农作物三熟潜力较大,北部普遍轮作两熟。 资源优势 黔东南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优势 突出。 黔东南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储量丰富。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 黔 47种, 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 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
东南州水能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河

贵州省情2016版英文翻译

贵州省情概况 Brief Introduction of Guizhou Province 贵州简称“黔”或“贵”,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个国家级新区,共有8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2014年末常住人口3508万人。 Guizhou province, also called “Qian” or “Gui”, administrates six county-level cities, three autonomous regions, one state-level new district, and 88 counties (or cities, districts and special zones), covering a land area of 176,000 square kilometers. According to the 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there are 35.08 million permanent residents in the province in the end of 2014. 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型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15.6℃,是一个理想的避暑休闲度假胜地。 The province belongs to the 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in which there are no cold winter and hot summer, with an annual temperature of 15.6℃. Therefore, this region is an ideal summer resort for taking relaxing vacation. 贵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山国”。境内有乌蒙山、大娄山、苗岭山、武陵山四大山脉,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5%,喀斯特(出露)面积占61.9%,被称为喀斯特地学天然百科全书。 There are four major mountains in the province named as the “mountain k ingdom”: Wumeng Mountain, Dalou Mountain, Miaoling Mountain and Wuling Mounta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and hills account for 92.5 percent of the province's total. Among them, the 61.9 percent of the total land area are karst landscape. Fo r this reason it is known as a “natural encycloped ia” of the karst landform. 全省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佘、毛南、蒙古、仫佬、满、羌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6.1%。中国布依族、水族和仡佬族人口的95%以上,全国的苗族、侗族人口50%以上居住在贵州。民族民俗文化保护较为完整,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享誉海内外。 There are 17 aboriginal ethnic groups inhabiting the province, including the Miao, Buyi, Dong, Tujia, Yi, Gelao, Shui, Hui, Bai, Yao, Zhuang, She, Maonan, Mongol, Mulao, Manchu, and Qiang, whose population accounts for 36.1 of that of the whole Guizhou province. To be specific, more than 95% of China’s Buyi, Shui, and Gelao people and over 50% of Miao and Dong people live in Guizhou. Since the folk custom of ethnic groups are better preserved, the Dage (grand song)

贵州省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讲解

课 程 论 文 题目:贵州省交通发展现状及未来预测姓名:邓廷坤 班级:土木21402 学号:04 指导老师:刘正发 日期:2015 年12 月

目录 摘要 (01) 关键词 (01) 贵州交通的发展的历史................................................................. (02) 贵州交通的发展现状 (04) 贵州交通的发展预测 (06) 参考文献 (11)

摘要: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十二五"时期,贵州省全面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城市交通发展,建成开通了贵广、沪昆(贵阳至长沙段)高铁,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及每个市(州)有一个机场。贵州省17.62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中山地和丘陵占了92.5%,特殊的地理条件一直以来都阻碍了贵州交通的大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力推进,以及“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实施,贵州省的交通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贵州省交通发展的现状,是贵州省省两大战略实施进度的折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全省全面开发的进度和全省人民进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了解贵州省交通发展的现状,能为我们大学生未来的学习规划提供方向。 关键词:交通发展现状未来方向

一、贵州省交通发展历史 贵州于1926年才开始修建第一条公路,1927年购进第一辆汽车,结束了驿道历史。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贵州仅有公路3943公里,而且道路技术标准很低,缺桥少涵,路况很差,实际能维持通车的里程只有1950公里,仅有各类汽车1269辆,内河通航里程1753公里,均系未经整治的原生态航道,只能通行小吨位木船。 新中国成立以后,改善贵州交通闭塞状况,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所关心瞩目的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省上下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筑路高潮。整修旧路,建设新路,改建黔桂、黔滇干线公路,

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学位论文

论贵州特色旅游资源 摘要:贵州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在全国仍处于后进地位。与周边省份相比,差距也很大。贵州应根据实际情况,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有利时机,抓住旅游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力量加以重点解决,以推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自然生态的奇特性 贵州山川秀丽,广泛分布的岩溶地貌是构成贵州特色旅游资源的基础,岩溶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与发育于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形成了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自然“岩溶博物馆”。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小七孔等高品味景观,就是这个喀斯特王国的典型代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贵州成为旅游资源丰富的省份。在世界目前已开发的15种主要自然旅游资源中,贵州占了10种,其数量、类型之多,为全国罕见。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多种民族文化的原生性 贵州是古代氐羌、苗瑶、百越、百濮四大族系的族群交汇处,也是汉族移民较多的地方。目前贵州省的总人口约为3900万,其中少数民族占37.8%,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个,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就有9个。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在1992年,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就把黔东南的苗族,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各保护圈之列;1995年,由挪威政府援助,在六枝梭嘎苗族社区设立了中国的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其后挪威政府又帮助贵州陆续建立了隆里、镇山、堂安三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民俗文物之多位居全国第一,是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宝地。民族村寨山清水秀,竹林葱茏,吊脚楼房鳞次栉比。民族服饰款式丰富多彩,工艺巧夺天工,内涵广博深邃。民族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人数之众和内容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三、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性 贵州是我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又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根据1990年的统计,全省总人口3239.1万人中,少数民族人口有1123.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4。7%。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苗族(368.69万人),其次是布依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情概况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三大省份组成部分之一,简称“黔”和“贵。贵州省东邻湖南省、南接广西自治区、西南毗邻云南省、西北与四川省接壤、北面与重庆市相邻。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土地资源]由于构成土地的要素——地貌、气候、植被、土壤以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组织方式的多样性,造成了贵州土地类型的复杂性,土地类型的数量多,分布具有多样性。可供农林牧业多向选择,是发展名特优农、林产品的良好基地。 [森林资源]贵州省素有“宜林山园”的美称,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育了类型复杂的森林植被。常绿落叶阔叶林、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常绿阔叶林中的湿润性的常绿林和半湿润的常绿林,以及大面积的暖性山地针叶林等,在省内都有分布。在树种组成上,既有生长迅速的杉木、马尾松及各种阔叶树等优质用材树种,也有油桐、漆树、乌桕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树种。 贵州省森林多集中在黔东南的清水江、都柳江流域及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带。黔东南、遵义两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省森林面积的47.7%,而安顺、毕节、黔西南、六盘水、贵阳市5个地区的森林面积合计仅占24%。 [水资源]全省水资源年径流总量为1039亿立方米,年径流深590毫米,但人均占有量约300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应该说贵州是一个贫水省份。 贵州省河网密度大,河流坡降陡,产水模数高,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水能蕴藏1874.5万千瓦,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1633万千瓦,居全国前列,水能资源的开发具有较大的优势。 [矿产资源]贵州已发现矿产110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74种,探明有储量的矿床1252处,其中,有28种矿产位居全国前5位。煤炭、铝土、汞矿、锑、锰矿、磷矿、重晶石、金、水泥原料等既是贵州优势矿产,又是中国的重要矿产。 [野生动植物资源]由于贵州省的自然地理具有一系列独特之处,深刻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从而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特色。 贵州的野生植物中食用植物共有500种。野生植物资源中的药用植物资源是贵州省的优势资源,现已查明的药用植物有3700种,是中国四大产药区之一。另外,贵州的珍贵稀有植物种类较多,目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的共有70种,珙桐、银杉、秃杉和桫椤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全省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列入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5种(亚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4种(亚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1种。黔金丝猴仅分布于贵州省梵净山,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公认的极珍贵动物。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2500字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浅谈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 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就同汉民族一起生活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这片沃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新兴的经济文化给少数民族地区凝固的生活秩序注入了无穷动力,随着对外联系的媒介如交通、通讯等的改善,尤其是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的流行,各少数民族地区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盛宴",一些思想前卫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对这些新鲜、时髦的

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少数民族的许多本土文化就丧失了大量原有的受众群。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保持在每一个民族中的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是每个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尤其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 徐万邦先生在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一书中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为以下几个门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二是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三是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四是科技工艺文化;五是信仰、巫术文化;六是节日文化。不论以上哪一类传统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都与各民族息息相关。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结果,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的存在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对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其民族成员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对于维护民族团结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语言文字,它不仅是本民族内部交流的重要工具,还是维系本民族的重要纽带。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这个民族历史、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等的载体,是进行民族研究的重要资料:藏族同胞"早穿皮袄午穿纱",反映的就是其居住地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多变的气候环境;看到碉楼,我们想到了羌族;西藏的布达拉宫,是研究唐蕃关系史的重要文物。 二、传统文化的流失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民族文化的趋同现象日益突出,现代文化正以惊人的速度冲击甚至取代少数民族文化,使其失去它固有的特色和个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特别指出:"目前世界上文化物品的流通和交换所存在的失衡现象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威胁",近年

大学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省总体发展

大学贵州省情论文:论贵州省总体发展论贵州省总体发展 解放四十年来,我省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贫富差距很大。与相对发达的黔中、黔北地区相比,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则处在另一极点上。这些地区多少年来十分艰难、痛苦地挣扎在贫困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具体原因究竟何在呢, (一)、工农业生产、交通等客观条件十分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农业基础薄弱耕地质量低劣,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差不多占现有旱作耕地的一半。在稻田面积中,中低产农田就占了70%。没有灌溉设施的“望天田”仍占相当大的数量(约5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不足耕田总量的三分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片面抓粮食生产等原因,相当一部分农民赶山吃饭,毁林毁草开荒,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加之地貌类型复杂,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天然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山多陡峭,流径量大,土地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000多平方公里,差不多占总面积的半数。根据有关部门对南、北盘江浸蚀模数的计算,每年通过大小溪沟、河流外泄泥沙约140万吨,计有5千多亩耕地的表土被冲刷流失。再加上山区农民耕作技术落后,基本上是粗放经营,施肥少、产前产后服务差,缺乏科学管理,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方的农民习惯于刀耕火种,不用肥料,不精耕细作,使得土地肥力逐年递减。由于土地的贫瘠,基本上是广种薄收。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干旱、伏旱、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如1986年下半年至1987年初的干旱持续半年之久,水稻栽种面积大幅度减少,只及前一年的58%;紧接着又暴雨成灾,秧苗长势正旺 的4,800多亩稻田被洪水淹没,其中1,700多亩被彻底毁坏,造成粮食减产2,700多吨。耕地质量差,自然灾害多,农民依附着瘦薄的土地,坐山吃山,抵御灾害的能力低,办法少,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不高。而且还由于管理技术落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的少数民族情况

贵州省情论文:贵州的少数民族情况我认为贵州属于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占37。94%,但贵州在今天发展中还存在众多的发展问题, (一)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及交通工具方面不健全,使得农作物等许多物品得不以有利的对换,从而使他们在信息了解方面缺少。 政府基层干部工作人员应加大下乡回访力度,并不断增加每年农作物产量提高的相关知识、生育、综合素质等。 (二)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在旅游、农作物、人物等方面有很多的个性独特之处,但是我们的相关政府部门由于没有重视农业,使得所有 的销量、包装、产量等没有得到得很好的成绩及发展,宣传太少。 (三)贵州的确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有个自的特色,我们的政府要去挖掘人、物的潜力使这样的地区更能吸引外来人员,使他们了解而成为每年必不可少的可去之处。利用生态资料发展第三产业收入,如现在的农家乐等,这样农民即增加了收入真正做到了自己的主人农田也不会大片片没人种出现荒疏的景象。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回家减少城市人口的复合量。我只能大概说个10来年的发展: 1.“天无三日晴”,依然没有太大改变,因为我们贵州植被覆盖高,水分蒸发旺盛,因此这不用发展,从我个人角度来说这是我们应该值得骄傲的。 2.“地无三里平”,这个只能说是“路无三里直”,因为我们贵州多山,不可能为了全是直路而把所有山都铲掉吧,这些年来,铁路在不断建设,我们家那边就新修了一条“渝怀铁路”,还有高速,高等级公路都越来越多,乡村土路虽然也有,但那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还有机场也逐渐增多,甚至还有富豪买私人直升机。

3.“人无三分银”,“三分银”指多少,我估计是年收入百来块钱,连百来块钱都没有,你有吗,如果你说没有,那我就拿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好了,我也是瞎编几句,我也承认贵州的确还是比不上大多数其他省份,我在外说自己是贵州人,人都会很茫然的问我是哪个省~但我依然还会告别人我就是贵州人~这会我正忙着呢,你自己也想想吧,别老是想着靠别人..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以生态贵州为典型欠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的探究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关键字:美丽贵州、生态优势、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亡则文明亡。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生态文明建设也终被提升为国家战略,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构成“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 (引诉)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有限的开发,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以贵州为典型的欠发达省份,山清水秀,环境优良,更应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跨越式发展相协调…… 生态文明是一种高级文明形态,是现代文明体系的基础,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 贵州独特的地质地貌和区位、良好的生态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湿润的立体气候等,加上千载难逢的开发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使贵州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天然优越条件。同时,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也是符合贵州省情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贵州一直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机结合,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了相应的部署和政策措施,努力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1988年,经国务院批

贵州省情论文(参考)

神奇多彩的贵州 ——是民族文化丰富,民族和谐团结的人间天堂 【内容摘要】贵州是伟大祖国怀抱中的一块宝地,位于大西南的东南前沿,是 一个历史悠久、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居的省份,是一个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喀斯特地貌典型发育的山区。当你看到侗族的鼓楼,唱过苗族的水酒,穿过布依族的土布,睡过水族的木屋后,你会发现这里是民族平等,互助、和谐的大家庭,又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百花园,更是充满发展潜力的内陆山区省份;当你游过苍山幽深的原始森林,走过紫红色沉着艳丽的泥土,穿过万千多次的瀑布群,探过竭尽人类所有幻想溶洞时,你会发现,这里是自然资源的宝库,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风光独特的旅游地。更是回归自然,避暑休闲,生活居住的人间天堂。 【关键词】悠久历史;和谐;民族文化;避暑之都;经济腾飞 Magic colorful Guizhou -- Is a rich national culture, national harmony and unity of heaven on earth Zhang Chun Zhang Yao Zhang Xiang Zhang Yijun Zhang Guangyuan Luo Yi Li Peng Lin Long Yang Wuchao Chen Yinzhi Shi Chaokang (Bijie Institute of Mining Engineering, 09 grade 3 classes, Guizhou Bijie 551700) 【Abstract】Guizhou is the great motherland in a treasure land, is located southwest of the south-eastern frontier, is a long history, multi-ethnic mixed, and some people staggered into a film populated province, is a higher elevation, latitude, Karst A typical development of mountainous topography. When you see Dong's Drum Tower, sing Miao through the Buyi's handwoven cloth, slept in wooden aquarium, you will find here is equality, mutual assistance and harmony of the family, but also national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100 cultural echo the garden is full of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of inland mountainous provinces; when you swim Cangshan deep virgin forest, walked calmly bright purple soil, through the many thousands of waterfall group had to do all human exploration fantasy cave, you will find, here is the treasure ho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but also non-winter cold, summer without heat, scenery unique tourist destination. Is back to nature, summer leisure living is paradise on earth. 【Key words】long history; harmony; culture; summer capital; economic take-off 【内容】 看不到大漠黄沙,听不到侬细雨,没有江南的秀丽玲珑或是塞北的豪气冲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