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环境中的分布;掌握细菌在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细菌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对细菌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了解细菌的繁殖方式,探讨细菌数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分组讨论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细菌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细菌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情感,了解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观察、思考、提问的好习惯。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赛课用)
一、导入新课
1.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病毒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激发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教材后的习题,重点复习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以及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2.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的观察报告。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真实、具体,能反映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初二是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细菌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和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绘制一幅关于细菌形态结构的简图,并标注出各个部分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对细菌形态的认识。
2.设计一道思考题: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生存和繁殖的?请举例说明细菌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策略。
3.请学生调查生活中细菌的应用实例,如发酵食品、生物降解等,并撰写一篇短文,分享调查成果,以提高学生对细菌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认识。
2.通过图片、视频等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特点,激发学习欲望。
3.教师简要介绍细菌的基本概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掌握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1.细菌的形态结构:介绍细菌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酸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电子显微镜照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细菌。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细菌的显微镜观察、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细菌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物变质、伤口感染等与细菌有关,从而引出细菌这一章节的学习。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认识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课件
• A.①②④
B.①②③
• C.②③④
D.①③④
C • 8、下列有关青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的成熟孢子是青绿色的
• B.直立菌丝的顶端长有扫帚状结构
• C.它的细胞内有叶绿体
• D.它的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A • 9、蘑菇的整个地上部分叫做( )
• A.菌柄和菌盖B.菌盖和菌丝C.菌柄和菌丝D.菌褶和菌盖
环节二——认识真菌
知识拓展 青霉的种类很多,从有些青
霉中可以提取青霉素。
青霉素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 对治疗肺炎、脑膜炎等疾病具有 显著效果。
阅读p107资料“青霉素和弗 莱明”
环节二——认识真菌
三、观察食用菌
(一)出声阅读(p101-1)并标注以下问题:
1、食用菌及其举例
2、蘑菇是植物吗?有根、茎、叶吗?它们是 怎么获得有机养料的?是依靠什么进行繁 殖的?
D 接合生殖
• 4、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某种霉菌的直立菌丝顶端呈扫帚状结构
,其分支上排列着成串的孢子,这种霉菌是( C )
• A 酵母菌 B 葡枝根霉 C 青霉 D 蘑菇
• 5、下列各组生物,都属于真菌的一组是( B )
• A 大肠杆菌、银耳、猴头
• B 酵母菌、灵芝、葡枝根霉
• C 青霉菌、口蘑、紫菜
环节二——认识真菌
一、阅读p99(1、2段)完成以下问题(1min)
1、真菌有哪些特征?营养方式?生殖方式?
真菌的菌体没有根、茎、叶,大多数种类是多细胞个体; 细胞里有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只能进行腐生或寄生生活,用孢子进行繁殖。
2、常见的真菌有哪些?举例说明
3、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真菌的存在?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知识目标: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类群;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描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示意图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掌握细菌和放线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细菌和放线菌的研究,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细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教学过程:导入:师:这是什么?哪些生物生活在土壤中?这块土壤中有生物吗?生:没有/有。
细菌、真菌、放线菌等。
师:你能看见或看清这些小生物吗?生:不能。
师:我们通常称它们为微生物。
土壤里有了这些微生物,变得更加肥沃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生:它们能分解植物的枯枝烂叶,动物的遗骸等,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师:这些微生物都长什么样?它们有哪些用途?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请同学们快速预习课本97页《土壤里的微生物》,快速回答屏幕上的问题。
土壤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微生物是让泥土独具“泥土芬芳”的微生物是新课:一、认识细菌:师:细菌在生物圈中数量最多,占土壤微生物总量的70%~90%。
土壤里的细菌那么多,想来观察细菌应该不是难事,我们用什么工具观察它们呢?生: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特征:观察图13-4细菌的三种形态,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细菌有哪些形态?②细菌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生:球形、杆形、螺旋形。
根据它们的形态,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结构特征:师:不同种类的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图示“细菌细胞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细菌细胞中有哪些基本结构?根据表格内容,说说构成细菌的细胞与构成动植物体的细胞有何异同点?填表:通过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我们可以得知细菌也具备基本的细胞结构,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3. 掌握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内容:1. 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2. 放线菌的培养方法。
3. 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
教学步骤:一、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放线菌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
让学生了解到放线菌是一类具有特殊生活方式的微生物。
二、理论讲解1. 放线菌的特点和分类: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特点,如菌丝的特殊形态和色素的特殊性质,并简要介绍常见的放线菌的分类。
2. 放线菌的培养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涂布法、均匀涂布法和匀浆法。
并说明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和操作步骤。
三、实验演示教师现场演示放线菌的培养方法,包括涂布法和匀浆法。
教师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并解释每个步骤的目的和原理。
四、实验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操作方法,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五、结果观察和讨论学生观察培养好的放线菌菌落的形态和颜色,并记录下来。
然后将观察结果进行讨论,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菌落的差异和原因。
六、鉴定方法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放线菌的鉴定方法,包括形态学鉴定、生理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教师要详细讲解每个鉴定方法的原理和步骤,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操作。
七、实验操作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进行放线菌的鉴定。
学生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八、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实验操作。
学生还可以提出问题和困惑,并与教师进行讨论和解答。
九、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阅读材料、实验报告等,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同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及时交给教师。
十、课堂小结教师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并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内容和要求。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回答、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来进行教学评价。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
细菌教学设计(共8篇)第1篇:细菌教学设计《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结合生活实际,说出细菌的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资料,进行表达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开展思考、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内容,这课内容包括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三部分。
由于细菌个体十分微小,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平铺直叙的讲解恐怕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于是我根据他们喜欢上网、动手实践强的特点,对教材作认真的解读和适当的重组后,教学内容重新分为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细菌的休眠体——芽孢六个小内容,层层推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好奇心,力求通过互联网中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直观具体化,降低学生认知难度。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特点。
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细菌的生殖。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与本节课有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接着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到舒肤佳的广告视频、“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动画、细菌形态图片、“细菌的营养方式”视频、芽孢形成和萌发视频、细菌生殖图片、细菌生殖过程视频。
八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3.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学生需要学会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4.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个关于细菌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繁殖等。实验设计要求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实验步骤清晰,实验目的明确。
4.拍摄一组关于细菌的图片,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图片清晰,说明准确,能够直观地展示细菌的特点。
5.与家人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细菌知识,向他们解释细菌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家人对细菌的认识和了解。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生活中的细菌现象,如发酵食品的制作、洗手的重要性等,并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要求报告内容真实、具体,能够体现出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
2.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细菌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在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对于疑难问题,可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引导学生关注生物技术的发展,了解细菌在医学、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分类、细胞结构等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4.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如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等。
(三)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细菌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介绍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奥秘。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细菌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生理功能,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了解细菌的定义、特点及其与真菌的区别。
(2)掌握细菌的分类,如球菌、杆菌、螺旋菌等。
(3)学习细菌细胞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等。
2.撰写一篇关于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短文,字数在300-500字之间。短文应包括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氮循环等方面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3.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细菌知识点的理解:
a.列举三种细菌的营养方式,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b.简述细菌的繁殖方式,并与真核生物的繁殖方式进行比较。
c.解释细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发酵、制药等。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实例,观察细菌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真正掌握细菌知识,提高生物学素养。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学习,绘制一张关于细菌结构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细菌的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4)掌握细菌的营养方式、繁殖方式、生长条件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认识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2. 细菌的繁殖方式:分裂生殖。
3.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引起疾病、与动植物共生。
4.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益处与害处。
5. 实验操作:观察细菌临时装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细菌的基本结构、繁殖方式、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细菌的观察与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
3. 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4.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介绍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
3. 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讲解细菌的分裂生殖过程。
4. 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析细菌在分解有机物、引起疾病、与动植物共生等方面的作用。
5. 讲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介绍细菌在食品制作、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以及细菌引起的疾病。
6.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制作细菌临时装片,观察细菌的形态。
7.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验结果,讨论细菌的特点和作用。
8.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细菌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细菌基本结构、繁殖方式、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制作细菌临时装片、观察细菌等。
3. 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
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
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
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
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
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
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
《细菌》教案设计及反思
《细菌》教案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2. 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细菌的基本特征。
2. 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
3.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繁殖方式。
2.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 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出细菌这一主题。
2. 讲授细菌的基本特征:介绍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3. 展示细菌的分类和繁殖方式: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菌及其繁殖方式。
4. 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操作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验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考虑采用更多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个别环节仍需改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细菌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如微生物发酵、生物制药等。
2. 探讨细菌在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七、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细菌基本特征、分类和繁殖方式的掌握程度。
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13章 细菌和放线菌教学设计
放线菌的菌丝分工不同,有的“埋头大吃”,这是专管吸收营养的营养菌丝;有的朝天猛长,这是作为放线菌成长发育标志的气生菌丝。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便开始“生儿育女”,它们先在气生菌丝的顶端长出孢子丝,等到成熟之后,就分裂出成串的孢子。孢子可以随风飘散,遇到适宜的环境,就会在那里“安家落户”,开始吸水,萌生成新的放线菌。由此可见,放线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3.认识放线菌
教师:同学们,你闻过泥土的味道吗?下过雨后,常常能闻到“泥土的芳香”,你知道那是土壤中的什么物质散发出来的味道吗?(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教师:土壤特有的泥腥味,主要来源于放线菌的代谢产物。同学们,你答对了吗?
(1)放线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放线菌的结构示意图,对照课本相关内容,说出放线菌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填空。(学生观察课本98页图片13-6,说出放线菌各部分的结构名称)
一个月后,会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呢?取出落叶来看一下。我们发现B盆——也就是没有灭菌的土壤中落叶的腐烂程度比灭菌的土壤中落叶的腐烂程度要高。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根据视频中观察到的结果,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土壤中有大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事实上,土壤里的微生物对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等都具有分解作用,是生态系统中当之无愧的分解者。今天,就让我
(2)细菌的分布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小结细菌的分布,全班交流)
事实上,细菌是生物圈中数量最多的生物,分布也非常广泛。除了土壤,在水里、空气中以及人、动物和植物的体内外,也都有数不清的细菌。细菌多不胜数,几乎无处不在,但是个体却非常微小,属于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到底有多小呢?
(3)细菌的大小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
七年级生物上册《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细菌的概念、结构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
3. 培养学生对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认识。
4. 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细菌的特点。
2. 使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利用互动讨论法加深学生对细菌繁殖方式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细菌的结构、繁殖方式等图片和动画。
2. 准备相关案例,展示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准备纸模型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结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细胞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细菌的结构:使用PPT课件展示细菌的结构图片,讲解细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未成形的细胞核等组成部分。
3. 讲解细菌的繁殖方式:使用PPT课件展示细菌的繁殖动画,讲解细菌通过二分裂进行繁殖的过程。
4. 讲解细菌的生命周期:介绍细菌的生命周期,包括生长、繁殖和死亡等阶段。
5.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细菌在土壤改良、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6. 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的特点,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细菌的结构、繁殖方式和生命周期的关键点。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讲解细菌在食品制作、医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2. 探讨细菌的分布范围:引导学生思考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细菌的结构、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强调细菌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初中生物认识细菌教案
初中生物认识细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掌握细菌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3. 理解细菌对人类的作用和危害。
【教学重点】1. 细菌的分类和结构特点;2. 细菌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3. 细菌对人类的作用和危害。
【教学难点】1. 细菌的结构特点;2. 细菌的传播途径;3. 细菌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 实验用细菌培养皿和试剂;3. 细菌手册和图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种类的细菌,让学生猜测细菌的特点和作用。
二、讲解细菌的分类和结构特点(15分钟)1. 分类:根据细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区分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等不同种类的细菌;2. 结构特点: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等部分组成,辅助图示进行讲解。
三、实验观察(20分钟)1. 让学生观察实验用细菌培养皿中的细菌形态和生长情况;2. 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特点。
四、讨论细菌的生活习性和传播途径(15分钟)1. 讲解细菌在空气、水和食物中的传播途径;2. 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途径,提出预防传播的方法。
五、总结细菌对人类的作用和危害(10分钟)1. 总结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产生抗生素等;2. 指出细菌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危害,如引起传染病等。
【课堂作业】1. 设计一个实验检测不同种类细菌的生长速度;2. 查找一种细菌引发的传染病,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教学反馈】1.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 收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总结和思考反馈。
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5.13.2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
《土壤里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一、研究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认识细菌,放线菌及真菌。
《生物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当改变传统的注入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如果以平常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很容易变成枯燥的说教,内容虽然抽象但是细菌,放线菌,真菌都是学生日常接触的微生物,只是学生对他们了解不够深入。
为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的探究热情,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了解细菌,放线菌和真菌这部分内容。
二、设计依据:1、教学分析:教材分析《土壤里的微生物》是苏科版实验教科书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第十三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编排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原则,根据土壤生物的特点,将土壤里的生物氛围小动物和微生物两部分,由难到易、由熟悉到不熟悉、由感性到理性,观察方式也是有肉眼的直接观察到借助放大镜的观察再到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内容的安排逐步深入和提高,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土壤里的微生物》分为两个课时研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繁殖及营养方式等生理特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与实践、动手操作与资料分析等探究活动了解细菌和放线菌的主要特征。
同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活动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日常生活中一直接触细菌,放线菌,但对于细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还不甚明确。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植物细胞结构和动物细胞结构,而本节课学习的细菌的细胞结构和动植物细胞结构有相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细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再比较细菌细胞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从而总结出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和叶绿体的特点。
细菌和放线菌学生肉眼无法看到,与人类的关系和对生物圈的作用又是隐性和潜在的,少有学生会去关注,因而很容易被忽视,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和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学习,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过体验,比如饭前洗手,下雨天会闻到泥腥味等等现象,所以,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细菌的基本特征和生存方式。
2. 了解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有益细菌和有害细菌。
3. 掌握细菌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4. 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细菌的分类和特征。
2. 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介绍细菌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基本特征,例如微小、单细胞、无真核器官等。
3. 活动:在课堂上进行细菌分类的小组活动,让学生根据形状、结构等特征将细菌进行分类。
4. 总结:让学生总结不同细菌的分类特征,引导他们思考细菌的多样性。
第二课时:细菌对人类的影响1. 复:回顾上节课研究的细菌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包括益生菌、致病菌和腐败菌等。
3. 活动:分组进行小研究,让学生选择一种细菌,了解其对人类的影响,并展示给全班。
4. 总结:总结各组展示的细菌对人类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细菌的传播与预防1. 复:回顾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以及细菌对人类的影响。
2. 呈现:向学生介绍细菌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等。
3. 活动:进行细菌传播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了解细菌传播的方式。
4. 总结:总结细菌传播的途径和预防方法,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综合实践活动1. 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细菌的生长情况,例如温度、光照和营养等。
2.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细菌生长的影响因素。
3. 结论: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培养他们的科学观察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小组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贡献。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与总结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细菌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放线菌教案
高中生物放线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放线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掌握放线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3. 了解放线菌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放线菌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放线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放线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三、教学难点:
1.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征。
2. 学生理解放线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放线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放线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
3. 放线菌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放线菌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放线菌的兴趣。
2. 学习放线菌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3. 讲解放线菌的分类和生物学特征,引导学生了解放线菌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性。
4. 组织学生进行放线菌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放线菌的生态特点。
5. 引导学生思考放线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6.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放线菌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七、教学评价:
1. 考察学生对放线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 通过实验数据和讨论成果评价学生对放线菌生活习性的掌握情况。
3. 考察学生对放线菌生态影响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拓展:
1. 鼓励学生开展更多的实验,深入研究放线菌的生物学特征。
2.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活动,提高对放线菌的了解和研究水平。
以上是一份高中生物放线菌教案范本,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祝教学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土壤里的生物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第1课时)
镇江市第四中学赵艳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出土壤里主要的微生物种类。
(2)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和基本结构,并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细胞结构的异同点。
(3)说出放线菌的结构特点。
2. 能力目标
(1)观察图片或视频资料,描述细菌、放线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比较细菌细胞与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异同点,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模拟探究细菌繁殖的速度,体验用数学手段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探究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认同土壤微生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2)关注生活中的细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