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准确诊断脑瘫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脑瘫是目前影响儿童发育功能的伤残疾病之一,一旦患上将会终生存在,危害也是极为深远的。除此之外,由于早期脑瘫患者的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出现,如若不仔细很难发现异常症状,也就是说诊断脑瘫的工作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判断共济失调型脑瘫?
1、脑瘫患儿经常张嘴,流口水,讲话慢且发音不清,语言障碍。
2、平衡功能障碍,立位时重心在足跟部,为了维持平衡,患儿常常足尖翘起,加大足距以扩大支撑面积,向前弯腰以弥补重心后移。走路时因肌肉缺乏同时收缩的功能,维持姿态的能力障碍,而表现为躯干前后摇摆,东倒西歪的醉汉步态。
3、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追视与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难。
4、运动发育与同龄儿相比有明显的延迟,表现运动笨拙不协调,头与躯干调节障碍,1岁左右不会坐,即使会坐也不稳定。只有在两下肢屈曲,外展,支持面扩大的情况下才可能坐稳。站立时间较晚,大终2-3岁或更晚,患儿站不稳,易跌倒,手指精细运动障碍,动作不灵活。
诊断观察言行是诊断脑瘫的关键
在所有的小儿脑瘫患者中,智力正常的孩子约有1/4,智力轻度、中度不足的约占1/2,重度智力不足的约占有1/4。大多数的小儿脑瘫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有的表现为语言表达困难或构语困难,有的表现为发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还表现为失语症,即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自己无法讲话,这种情况尤其以手中徐动型的脑瘫占比例为大。
不少小儿脑瘫患者伴有近视或斜视,其中以内斜视为多见,听力减退以徐动型脑瘫较为多见。脑瘫儿童往往对声音的节奏辨别存在困难。多数小儿脑瘫患者特别是手足徐动型和孩子性格比较固执、任性,情绪波动变化大,善感受易怒,有的甚至孤僻,不合群。
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小儿脑瘫患者身体的各种姿势异常,姿势的稳定性差,在运动时或静止时姿势别扭,左右两侧不对称,有些严重的病例头常不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处于竖直正中位置,而是习惯于偏向一侧,或者左右前后摇晃。
通过诱发电位检查诊断早期脑瘫
诱发电位是利用计算机将神经系统对于感觉性刺激产生的瞬间电反应进行处理,了解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及其邻近区域的相关损害,常见的诱发电位检查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和体感觉诱发电位。这些检查是判断脑瘫的客观指标,可以作为脑瘫早期筛查的手段。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是反映由声音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通路上传导功能的一项检查,能够相当敏感地发现脑瘫患儿听觉神经通路中的损害,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标准之一。视觉诱发电位检查可以应用于脑瘫伴有视觉障碍与其他视网膜病变、前视路病变、视交叉病变等眼部疾病的鉴别,检查结果提示视神经萎缩是超早期脑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运动神经的异常,对于运动与姿势异常症状不突出的早期脑瘫儿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诊断脑瘫肌张力异常的方法
1、抱起婴儿,根据抱起婴儿的手感进而判断婴儿的肌肉张力情况。肌肉张力降低的患儿抱起时会感到困难,有婴儿下沉的感觉,患儿容易从抱起者的手中滑落。而肌肉张力升高的患儿,抱起时手感僵硬、强直,如同一块板,不能顺势改变姿势。
2、通过用手触摸四肢肌肉来感受患儿肌肉紧张度。正常儿童四肢触摸时手感柔软适中,结实而富有弹性。肌肉张力降低的患儿四肢手感柔软、松弛,对外力按压较少有抵抗。肌肉张力升高者,手感肌肉紧绷,对外力按压有较强的抵抗。
3、对患儿的肢体作被动屈伸运动,判断肌肉张力。肌张力降低者,做被动屈伸运动时会感到沉重、无抵抗力,肢体无自我控制能力。肌肉张力升高者四肢时,可感到明显的抵抗。
4、观察3个月以上婴儿的姿势。正常的婴儿仰卧位时会自然躺着,可不断活动肢体,或保持一定的体位和姿势。肌肉张力降低的患儿处于仰卧位时,四肢屈曲、外展,很少主动运动。肌肉张力高的患儿仰卧位时往往出现不对称的异常姿势,动作刻板。
脑瘫诊断的基本原则
脑瘫诊断应该遵守三大基本原则,即存在高危因素、神经发育异常、有脑损伤的症状。同时还要注意符合脑瘫的四要素,即中枢性、发育性、非进行性及永久性。
诊断脑瘫前,应先寻找病因,按照家族史、出生前、出生时、出生后的顺序仔细查找高危因素,当找不到高危因素时,诊断应慎重。诊断脑瘫需要有神经发育异常的症状,表现为发育落后和解离。发育落后是指发育的年龄明显落后于同
龄儿,发育的解离是指在发育方面各个部分的发育阶段存在很大的差距,脑瘫儿常有运动发育和精神发育之间的解离,患儿常会出现智力发育正常,而运动发育落后。脑损伤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发育较同龄正常儿明显落后,且出现异常姿势、异常反射、肌张力异常。脑瘫是生长发育中出现的中枢性、非进行性脑损伤,脑损伤后的运动障碍是非一过性的,否则不应当诊断为脑瘫。
诊断小儿脑瘫的必要条件
1、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非进行性是指婴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为中枢性瘫痪。
2、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3、进行性中枢性瘫痪及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中枢性瘫痪可分为进行性与非进行性两大类,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的,预后要比进行性的良好得多。所谓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是指某些小儿由于个体发育上的差异,在1岁以内运动功能可能比健康小儿的发育成熟时间略微慢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追上来,最后与健康小儿的发育水平一样,早期很容易与小儿脑瘫混淆。
4、可伴有或没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这里需要强调,对于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价需谨慎,不要光凭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贸然做出过早的结论。
原文链接:/nt/2013/0927/14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