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七章 组织中的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三)(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21.00)1.“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______(分数:1.00)A.二元四分模型B.菲德勒模式√C.管理方格模型D.勒温模式解析:[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他重点做了两方面的研究工作:(1)采用问卷测量领导者的性格特征;(2)情景因素的分类。
2.“任何领导类型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与环境情况相适应的”,这一主张的提出者是______(分数:1.00)A.菲德勒√B.李克特C.耶顿D.霍曼斯解析:[解析] 菲德勒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其认为,领导者的领导是否有效是在领导者行为与某种组织因素相互作用的形势下决定的。
一些领导者在一种形势下或在一种组织内可能有效地领导,而在另一种形势下或另一种组织内却无效。
所以,任何领导类型既非十全十美,也非一无是处,而应与环境相适应。
3.菲德勒的“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于______年提出。
(分数:1.00)A.1964年B.1966年C.1967年√D.1970年解析:[解析] 菲德勒经过长达15年的调查研究,于1967年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通常叫菲德勒模式。
4.在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______(分数:1.00)A.领导者自身的特点B.被领导者的特点C.领导的情景√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互动关系解析:[解析] 领导有效性中最重要的权变因素是领导的情景。
情景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观对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客观情景,并且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领导活动的预想目标。
5.菲德勒模式中,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为被领导者所接受的程度,即信任、喜爱、忠诚和______(分数:1.00)A.愿意追随的程度√B.任务的结构C.参与支持D.职位的权力解析:[解析] 菲德勒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是指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力和为他们所接受的程度,表现为对领导者信任、喜爱、忠诚和愿意追随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与团队管理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与团队管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涵盖多个领域的学科,其中领导力与团队管理被认为是组织行为学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领导力是在组织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种特殊能力。
一个好的领导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有效地指导和协调团队成员,使团队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适应和发展。
在组织中,领导者必须经常面对团队的管理和激励,以及与上级领导和其他组织成员的协调合作。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领导者,需要具备许多技能和素质。
首先,领导者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重要的时刻,领导者需要鼓舞团队成员的士气,带动团队向前发展。
其次,领导者需要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能力。
他们可以通过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缺点,更好地指导和鼓励团队成员,提高整个团队的绩效。
此外,领导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以便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在团队管理中,领导力的重要性得以更为明显的体现。
一个好的团队管理者必须能够理解团队成员的需求和目标,并能够根据团队成员的个性、技能和工作状态进行管理和激励,以使整个团队达到最佳的业绩。
为此,团队管理者需要针对团队成员的个性和特点而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以促进团队成员的工作效率。
此外,团队管理者还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以便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团队资源。
当然,团队管理并不只是指团队领导者的角色,而是需要所有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和推进的过程。
因此,领导者需要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并且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和需求。
团队管理者还应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以激励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好地推进团队的发展。
最后,领导力和团队管理不仅仅是组织行为学中的学科范畴,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技能和素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良好的领导力和团队管理。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钻研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的领导方式 (2)外部因素的影响 (3)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 (4)班组的组合 (5)与外界隔离 (6)群体的绩效 (7)群体成员的相似性 (8)群体目标达成的程度 (9)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10)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1)提高群体成员的工作满意度 (2)有助于群体和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3)有助于群体成员的沟通 (4)正确的凝聚力引导提高群体的生产率P128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几个主要特征: 1.自然发生 2.较强的凝聚力 3.独特的群体规范 4. 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5. 信息沟通灵敏 6. 强烈的群体意识 7. 效率较高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1.满足成员多方面的心里需求 2.成员间可以交流感情与思想 3.信息沟通的渠道 4. 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行为学第7章
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1.容易产生抵制情绪 2.容易滋生自由主义 3.容易传播谣言和小道消息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处理政治群体成员和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关系: 1.支持和保护积极性的非正式群体 摄影协会、科研小组、球队 2.发挥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实现组织目标 3.改造消极型非正式群体 4.关注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
组织行为学第7章
前阶段
第一阶段: 形成
第二阶段: 震荡
第三阶段: 规范
第四阶段: 执行
第五阶段: 解体
组织行为学第7章
三.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1)群体规模; (2)成员的构成: 任务型角色、 关系型角色、 自我中心型角色; (3)群体规范; (4)群体目标; (5)凝聚力; (6)地位 (7)外部环境; (8)群体结构:年龄、专业、知识、职称、智力、性格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组织行为学 重点(2)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导论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行为知觉定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备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整体性的四个规律: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成字母X的形状。
接近性规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看成一个三点和一个四点。
封闭性规律:视野中的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一个三角形没有完成封闭。
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排空心圆和一排实心圆,竖着看更加舒服。
2,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者在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挑选知觉对象,也称为只觉得相对性,即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的。
3,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
错觉的定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里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人际知觉的常见偏差: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知觉者最初得到的信息,对于知觉的形成具有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受到个体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而普遍偏高或偏低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交往环境中,时间上离知觉最近的,也就是最近的信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对认知和评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指对某人进行知觉时,可能会依据一些明显得特征,对某人进行归类(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职业、所属组织、所属宗教)根据这群人已有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
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四)(总分:10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12.00)1. 决策的关键性特点既要求决策要有合理的程序,又要求决策要有(分数:0.50 )A. 科学性B. 法律依据√C. 前瞻性D. 规范性解析:[ 解析] 由于事物在发展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结果,因此决策所作出的最后决定,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
决策的关键性要求决策要有合理的程序和法律依据。
2. 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是(分数:0.50 )A. 科学决策√B. 合理预测C. 正确实施D. 及时反馈解析:[解析] 科学决策是提高领导效能的根本措施。
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决定着领导的效能和组织的未来发展。
因此,领导者只有通过科学决策避免战略决策失误,是领导行为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3. 领导过程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分数:0.50 )A. 决策的合理性B. 决策的创新性C. 决策的正确性√D. 决策的民主性解析:[ 解析] 决策贯穿于整个领导过程,领导活动的一切方面和一切环节都离不开决策。
可以讲,领导过程是否有效取决于决策的正确性。
4.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分数:0.50 )A. 服务于决策√B. 指导决策的方向C. 预测D. 收集信息解析:[ 解析]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决策,因而信息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5. 决策程序的起步是_(分数:0.50 )A. 计划B. 信息调研√C. 预测D. 收集信息解析:[ 解析] 对领导决策而言,信息工作的首要作用是服务于决策,因而信息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决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6. 在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进行比较,在多种方案中择优选用。
这体现了领导决策应坚持(分数:0.50 )A. 择优原则√B. 随意原则C. 衡量原则D. 平衡原则解析:[解析]对比择优原则要求,领导者进行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在分析比较多个方案的基础上择优选用。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以管理者为中心的 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 导方式
管理者运用职权的程度
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
经 理 做 出 决 策 后 向 下 属 宣布
经 向 属 “ 售 自 的 策
理 下
兜 ” 己 决
经理 向下 属报 告决 策并 欢迎 提出 问题
经 理 做 出 初 步 决 策 允 许 下 属 提 出 修 改 意见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 下属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望,以及使用 个性化风格的领导。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对下属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二)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所谓交易型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主要通过在奖酬 基础上的即时交换来影响下属的努力与绩效水 平。领导者为成员确定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 具体方式及实现目标将会得到的报酬。如果成 员偏离了特定的方式,其绩效就要受到控制, 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谓变革型的领导,是指将组织中成员的个别 利益转化成组织整体的利益,同时可以对组织 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成员 朝向一个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前进,进一步达成 组织的需求。
豪斯等人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激励下属,必须做 到如下几点: (1)明确下属的工作目标,是下属认识到 实现工作目标与获得自身利益的关系。 (2)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指明 下属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协助下属克 服完成工作目标中的障碍。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使下属的需要 得到满足,激励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领导权变理论
所谓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 环境和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特点选择相应的 领导方式,以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哪一种领导行为是最佳领 导行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 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行为学章领导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什么是领导?在组织行为学中,领导是一种被认同的决策和行为的过程,它涉及了一个人或者一组人在一个团队或者组织中通过指导、激励、支持和激励他人来实现共同目标。
领导类型组织行为学中,有多种类型的领导。
这些领导类型可以根据领导者是否对员工进行指导和控制、是否合作和理解员工以及是否关心员工等方面进行分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领导类型:任务型领导任务型领导者通常在组织中扮演着组织目标实现者和团队生产者的角色。
他们通常是以完成目标为导向,着重于员工在项目中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应对型领导应对型领导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处理突发事件和挑战。
这些领导者能够以一种冷静和明智的方式应对压力和危机。
他们通常是解决问题的专家。
变革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在组织中扮演的角色是变革的策划者和执行者。
他们希望通过团队成员的推动和鼓励来创造新的和更好的变革。
参与型领导参与型领导注重与员工的合作和沟通。
这些领导者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核心,通过参与和激励员工来鼓励员工发挥他们的最佳水平。
领导风格在组织行为学中,也有多种领导风格。
领导风格是通常根据领导者如何指导和控制员工的方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三种常见的领导风格:命令式领导命令式领导以一种明确的方式指导和控制员工。
这种领导风格通常在需要迅速和明确的决策和行为时使用。
委派式领导委派式领导通常通过分配任务和责任来指导和控制员工。
这种领导风格通常在需要员工亲自掌控任务和责任时使用。
教练式领导教练式领导通常以一种关心和支持员工的方式来指导和控制员工。
这种领导风格通常在需要员工自我发展和学习时使用。
领导的重要性领导在组织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领导者的行为和决策通常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在组织中,领导者也通常扮演着给员工提供指导和支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领导在组织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目标设定与管理领导者通常会参与并确定组织的目标和计划,并确保所有行动和决策都符合这些目标和计划。
人员管理领导者通常会负责招聘、指导、培训和评估员工。
组织行为学__领导行为
3 改变职位权力 增加环境的有利性: ● 改进与下属的人际关系 ● 履行组织的全部权力 ● 成为一个工作上的专家 ● 收集信息 ● 要求增加权威性 减少环境的有利性:
让团队成员参与决策 分散信息 下放责任
高LPC――面向关系 低LPC――面向生产 那些处于这两个范围中间的人被称为社会
自立主义者;他们倾向于较少关心他人的评 价 他们既具有任务驱动型的某些特征;也具 有关系驱动型的某些特征
领导情境的划分
1上下级关系领导者和员工 2任务结构结构或非结构化 3职位权力
情境与领导的匹配
当面对非常有利和不利的情境时; 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干得更好;而 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则在中等有利 的情境;即Ⅳ Ⅴ Ⅵ型的情境中干 得更好
激励
控制
● 领导重在影响和引导;
管理重在控制和协作;
● 领导和管理都需要决策;但
管理主要是常规决策;而领
导更多是非常规决策
领导理论大体可分为三大类: 素质特质论 行为论 环境论
●素质论认为:能否成为一个领导者;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是否具备领导者的素质
●行为论认为:领导者最重要的方面不在于领导 者的个人素质;而是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领导者 做些什么;有效的领导者以他们不同的行为区别 于其他领导者
领导特质的6大方面
生理特征和背景 智力 情感和情绪 驱动力 价值与道德 领导技能
❖美日企业对领导者的素质要求
日本
使命感 决策思维能力 责任感 规划能力 依赖性 判断能力 积极性 创造能力 忠诚性 洞察能力 进取心 劝说能力 忍耐性 对人理解能力 公平性 解决问题能力 热情 培养下级能力 勇气 调动积极性能力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研究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研究一、引言领导力一直是组织行为学领域中的热门话题,不断有学者进行研究,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和观点。
领导力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影响员工的工作态度、组织绩效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研究,包括领导力定义、领导力类型、领导力影响因素等内容。
二、领导力定义领导力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员工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领导力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提升组织的绩效,也可以改善员工的工作情况,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但是领导力并不是简单的权力和权威,它还涉及到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导者为组织和员工所做的贡献。
三、领导力类型领导力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1.魅力领导力魅力领导力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它使领导者的下属感到舒适、快乐和被尊重。
魅力领导者通常有一个具有亲和力的个人形象,能够吸引和激励员工。
2.变革领导力变革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推动组织转型的领导力,它能够引导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进行变革,问责制度的转型或者是内部流程的改进等。
3.权威领导力权威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对组织和员工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这种领导力的实施通常需要领导者有专业能力和坚定的决心与精神气质,能够有效地控制组织和员工。
4.服务领导力服务领导力是指领导者能够成为员工的服务者、支持者、建立信任和合作的伙伴。
服务领导者通过关注组织员工的需求,推动组织向前发展。
四、领导力影响因素领导力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包括:1.领导者的能力和特质领导者的能力和特质对其领导能力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具有才识、领悟力、专业知识和判断力等能力。
2.员工的态度和动机员工的态度和动机也能够影响领导者的领导力。
具有积极态度和高度动机的员工,更容易被领导者的领导力所影响。
3.组织结构和文化组织结构和文化也是影响领导力的因素之一。
组织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塑造员工的价值观念,而组织结构可以影响员工的具体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考试知识重点
第一章概述一.组织定义:组织是有一些功能相关的群体组成的,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群集合体。
二.组织中的构成要素:财、物、信息、人三.组织行为学概念: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才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学科。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说,劳动分工、查尔斯巴比奇、罗伯特欧文五.古典理论:5大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1.泰勒的科学理论(4条管理原则)2.法约尔的行政管理理论(14条管理原则)3.马科斯韦伯的结构化理论4.社会人理论六.人际关系理论1.霍桑实验---梅奥:人是社会人,行为与情感紧密相连,组织的力量显著的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与群体内标准、群体情感、安全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素。
这也导致了家长式管理的加强。
2.戴尔卡耐基:只有赢得他人的合作,才能赢得成功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4.麦格雷戈XY理论1)1900~1927年:理性经济人假设(X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泰勒(泰罗)/麦格雷戈代表的科学管理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
2)由于不喜欢工作,所以绝大多数员工需加以控制、强迫和指挥。
3)人在本性上是不能自律的,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4)人们工作是为了生存,只有金钱与其它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人工作,才具有驱动力。
2)1920年:社会人的假设: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关系管理(霍桑试验)为代表。
基本假设:1)人工作的主要动机,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社会需要,是需要从同事中获得的基本认同感。
2)工作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作变得简单乏味,因此必须从工作关系中获得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经济诱因对人的影响更大。
4)人们最期望融洽上下级关系,并期望领导能承认并满足其社会需要。
3)自我实现人性假设(Y理论理论理论理论):以麦格雷戈/马斯洛的自我管理为代表。
组织行为学(吉林师范大学)第七章 领导者与组织行为
•
• • • • • • • • •
1)合作精神。 2)决策能力。 3)组织能力。 4)精于授权。 5)善于应变。 6)敢于求新。 7)勇于负责。 8)敢担风险。 9)尊重他人。 10)品德高尚。
(3)鲍尔的领导特质论
• 麦肯锡公司创始人之一,现年95岁的马 文· 鲍尔( Marin Bower)在他1997年出 版的新著《领导的意志》中指出,领导 者必须养成以下14种品质: • 1)值得信赖。 • 2)公正。 • 3)谦逊的举止。 • 4)倾听意见。
布莱克和莫顿的管理方格理论
1 9 1.9 高 8
对7 员 工6 的 关5 心 程4 度
9.9
5.5 5.5
3 2 1.1 低 1 2
低
3 4 5 6 7 对生产的关心程度
8
9.1 9.1 9
高
6.三极端领导方式理论
• 美国管理学家怀特(Ralph K.White) 和李皮特( Ronald Lappet)提出了 三种领导方式理论,即把领导方式 分为三种:权威式( Authoritarian)、 民 主 式 ( Democratic) 和 放 任 式 (Laissez-faire)。
• • •
1)权威式领导。 2)民主式领导。 3)放任式领导。
7.PM型领导模型
• PM 型 领 导 模 式 是 美 国 学 者 卡 特 赖 特 ( D.Cartwright)和詹德( A.Zander)在他们 的《团体动力学》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所有 团体的组成,其目的可以归人下列两种中的任何 一种,或两者兼而有之: 1 .以达成特定的团体 目标为目的。2 .以维持及强化团体关系为目的。 为达到前者的目的,领导行为的特征是:“将成 员的注意力引向目标”,“将问题明确化”, “拟定工作程序”,“运用专门知识”,“评定 工作成果” 等。为达到后者的目的,领导行为 的特征是:“维持愉快的人际关系”,调停成员 间的纠纷”,“激励大家”,“增强成员的交互 作用”等。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组织中的行为与关系的学科,而领导力是组织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概念。
领导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组织的运作和发展。
如今,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力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
因此,在组织中,领导力的发展与管理成为了必须探讨的议题。
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是指个人在管理和指导群体充分发挥其潜力,达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它并不是个人天生就拥有的,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锤炼的。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拥有许多优秀的领导才能,例如沟通协调、分析决策、团队建设、激励推动等等。
领导力发展的现状虽然领导力对于组织的重要性无人置疑,但实际上,在组织发展中,领导力发展却面临着一些问题。
其中,影响领导力发展的最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组织中领导者的流动性过高。
许多组织缺乏对于领导者的稳定性保障,尤其是对于管理层的流失和不稳定性,这使得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从而阻碍了领导力的发展。
另外,许多组织缺少对于下属的培训和指导,这同样也妨碍了领导力的发展。
由于许多组织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使得组织内部的人才发掘和培养不够,致使员工在职业发展中缺乏明确的发展路线,进而导致领导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并且,许多组织对于领导力的发展和管理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只注重眼前效益的追求,而忽略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这种短期利益导向也往往限制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领导力的培养。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的应对之策要想解决领导力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制度环境的整治、领导力的培养和管理等。
首先,建立稳定的组织环境是领导力发展的前提。
只有在稳定的组织环境下,员工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发挥空间,自身的领导力才能得到更好的锤炼和提升。
因此,组织需要通过建立稳定的制度体系和发展规划,来保障员工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
其次,组织需要制定系统的领导力培训计划。
组织可以通过项目管理、职业规划等措施来促进员工的发展和领导力的提升。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与管理组织行为学是一个涉及到组织中人类行为的学科,其中包括领导和管理等方面。
在组织中,领导和管理的角色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决定了组织的运作方式和最终的业绩结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的领导与管理,并重点关注它们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领导和管理在组织行为学中的角色领导和管理是组织行为学中的两个关键角色。
领导是组织中的关键决策者,他们为组织制定战略,负责领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
一个好的领导人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完善的计划和可行的行动计划来实现团队的目标。
管理者则是负责确保所有员工都按照组织的目标和需求执行工作。
他们负责组织中的日常活动,保证组织的高效运转。
管理者的角色包括资源分配、任务分配、员工激励、员工培训和绩效管理等。
领导和管理的区别领导与管理作为两个不同的角色,在组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领导人通常是项目或团队的负责人。
他们应该带头建立组织文化和价值,鼓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
领导者用他们的经验和才能来激励员工创造和协作,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
而管理者则是组织的执行者,他们负责确保目标和计划的实施,为组织的全面运行提供支持。
管理者通常会划分任务,分配资源和负责激励并监督员工的完成度。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组织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领导和管理的联系领导和管理在组织中是密不可分的。
虽然它们负责不同的职责,但是在一个成功的组织中,好的领导和管理都是必需的。
领导确保员工有清晰的方向和指导,而管理者确保任务和日常活动得以高效完成。
实现成功的组织为了建立一个成功的组织,领导和管理都需要有高水平的技能和能力。
领导需要能够引领团队,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并鼓励个人成长和发展。
管理者需要能够建立流程,权衡时间和资源,培养高效的员工,确保任务高效运转。
另外,开发和保留人才在组织成功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保持组织稳健的同时,领导应该鼓励员工展示他们的创造性和进取心。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一)
组织行为学-领导行为及其有效性(一)(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总题数:0,分数:0.00)二、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13.00)1.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是______(分数:0.50)A.激励B.组织C.领导√D.控制解析:[解析] 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核心和主导因素是领导。
领导者决定着组织运行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行为规律的提示,有助于提高领导的有效性。
2.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为过程称为______(分数:0.50)A.管理B.执行C.领导√D.控制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领导的定义,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3.领导活动的目的是______(分数:0.50)A.满足领导者的利益B.实现组织的目标√C.满足被领导者的需求D.使组织得以协调运转解析:[解析] 领导活动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领导功能是领导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4.从领导的行为来看,领导是组织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和人际行为的协调者,其关系的本质是______(分数:0.50)A.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个人与组织之间C.领导者当被领导者之间D.管理者与组织机构之间解析:[解析] 从领导的行为来看,领导是组织发展方向的指引者和人际行为的协调者,其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5.领导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是由领导者、被领导者和以下哪个因素构成的?______(分数:0.50)A.情景√B.社会C.组织D.经济解析:[解析] 本题属于需要理解的内容。
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函数。
6.在领导活动的三要素中,关键要素是______(分数:0.50)A.客观环境B.领导者√C.被领导者D.组织文化解析:[解析] 任何一种领导活动,都必须具备领导者、被领导者和客观环境这些基本要素,但领导者是构成领导活动三要素中的关键要素,可以说,没有领导者就没有领导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章主要介绍领导行为的涵义、特征、类型、权威、规律、关系,以及领导成员、领导部属、领导目标、领导体制等构成要素,领导环境、领导观念、领导方略、领导效能等制约因素,领导的一般职能和主要职能等内容。
第一节领导行为概述一、领导涵义所谓领导是指在一定社会组织中,由组织赋予法定职权的领导者在领导目标的指引下,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按照组织规范和领导体制的要求,通过运用相应的方式方法分层次、分系统地率领被领导者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管理过程,它是一定组织体制下领导双方的社会关系在领导过程中的本质体现,是组织管理的核心系统和组织运行的导向系统。
1.领导的属性1)一般属性——组织行为管理过程:领导行为作为组织中的一种职能行为,其性质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率众达标这一组织管理的核心职能是所有社会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共同具有的属性。
2)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本质体现:领导行为是组织中相关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在阶级社会中组织的生产关系有不同的性质,有公有制的组织,有私有制的组织,也有合营制的组织,由此就决定了组织中的领导行为在同属于管理范畴的前提下,又形成了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而不同组织中不同性质的领导职能则正是领导属性的本质体现。
私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的支配利用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统治性管理;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其领导性质属于服务性管理;合营制组织中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则取决于组织控制权的性质和所在社会的性质等双重性质的作用。
2.领导的职能1)过程性职能——实现领导目标:率众达标是领导工作的基本职能,领导者的任务不是随同部属去工作,更不是代替部属去工作,而是率领部属去工作。
领导在率众达标的过程中客观上形成了双重职能,首先要实现率领部属共同工作这一领导目标,只有完成了必要的工作过程,才能产生相应的工作效果。
2)价值性职能——实现组织目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只是领导的过程性职能,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的职能过程从而实现组织的价值目标,这才是领导的本质职能,也才是领导职能的价值体现。
3.领导的意义1)组织管理的核心系统:组织的领导系统是组织管理体系中的核心系统,它负责组织管理程序中的决策、执行、反馈、调整等各个环节的领导工作,负责组织管理职能中的业务系统的管理、人事系统的管理、设施系统的管理、环境系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管理系统的管理等各项职能的领导工作。
2)组织运行的导向系统:组织中的领导系统是引导组织运行方向的导向系统,它通过确定组织目标、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过程、测量实施效果、修订组织目标等程序化的领导工作,发挥着引领组织发展方向的职责功能。
二、领导特征(一)人事性——领导工作作为组织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首要的意义就体现在它的管理对象即人力资源是组织管理的首要对象。
领导工作根据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和领导对象的实际,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和有机组合,通过对部署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激发,使之形成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动力,并引导这种动力按照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的要求,努力推动组织工作的进行。
(二)政治性——属性特征阶级社会的领导行为不同于其他各种行为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领导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属性。
阶级社会中的领导者总是从属于不同的阶级,因而所作所为必然要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场,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即使是公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其所作所为也始终存在着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本质区别。
即领导者在运用人民赋予的公共政治权力时,是站在人民的政治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还是站在个人的政治立场、坚持为个人谋私利的政治方向,也就是说公有制社会或公有制组织中的领导者运用公共政治权力的性质,充分体现了社会成员或组织成员之间的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利益关系的性质。
(三)双重性——目标特征领导行为具有双重性的目标特征。
首先,领导行为具有技术性目标,也称过程性目标,即领导者首先要实现率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目标;其次,领导行为具有价值性目标,也称终极性目标,即领导者率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四)全局性——范围特征领导行为关系组织运行的全局,其职能范围涉及组织运行的各个系统、各个阶段,是统领全局的导向性行为和动能性行为。
(五)前导性——职能特征领导行为的基本职能就是率众达标,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始终站在组织运行的前方,履行前导性职责,引导组织行为不断向前发展。
领导行为对组织运行的前导性职能特征主要表现为:职能目标的规定性引导,职能权力的约束性引导,职能行为的示范性引导,职能教育的认知性引导等。
(六)立体性——领导结构是一个多元交织的立体性结构,有分层次的领导,如组织层次的领导、群体层次的领导等,有分系统的领导,如业务系统的领导、人事系统的领导等,组织中所有不同单元的领导有机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多元性、统一性、立体性的组织结构。
(七)权责性——形式特征领导行为区别于部属行为的形式特征就是它的权责性,即领导行为的运行要以所在组织的公共权力为保障,要对所在组织的公共行为负法定的责任。
(八)互动性——领导行为是领导者与其部属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的体现,领导者是行为过程的发动者和带动者,其部属是行为过程的受动者和能动者,二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客观性能决定着领导目标实现的价值效果。
三、领导类型(一)按权益关系划分1.归属型领导:即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利益所得权均归属于组织的领导者个人所有,领导行为的功能属性具有为己的性质。
2.公共型领导:即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利益所得权均不属于组织的领导者个人所有,属于组织成员或所在社会公共所有,领导行为的功能属性具有为公的性质。
(二)按社会性质划分1.公社制社会的领导:公社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自然型的集体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原始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原始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导模式。
2.私有制社会的领导:私有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统治型的专制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3.公有制社会的领导:公有制社会的社会领导是服务型的民主式领导,这是一种符合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体现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的领(三)按组织属性划分1.公有制组织的领导:是指公有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服务于组织的领导。
2.私有制组织的领导:是指私有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归属于3.合营制组织的领导:是指合营制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产生的受命于(四)按组织职能划分1.政治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政治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政府部门的领导。
2.经济组织的领导:即社会经济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企业组织的领导。
3.文化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文化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文化团体的领导。
4.教育组织的领导:即社会教育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学校系统的领导。
5.科技组织的领导:即社会科技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科研部门的领导。
6.卫生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卫生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卫生部门的领导。
7.体育组织的领导:即社会体育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体育团体的领导。
8.军事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军事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军队系统的领导。
9.宗教组织的领导:即社会宗教领域中各类组织的领导行为,如宗教团体的领导。
(五)按领导系统划分1.业务领导:也称行政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业务工作的领导。
2.人事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人事工作的领导。
3.党团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党务工作和团务工作的领导。
4.后勤领导:是指组织中管理后勤工作的领导。
(六)按领导层次划分1.高层领导:即负责组织整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的领导系统。
2.中层领导:即负责中层群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3.基层领导:即负责基层群体的决策、组织、人事、思想教育等工作(七)按领导结构划分1.职能层次的领导:是指组织中负责各个职能层次的决策、组织、人事等领导工作的领导成员。
2.职能部门的领导行为:是指组织中负责各个职能部门的决策、组织、人事等领导工作的领导成员。
(八)按领导体制划分1.集权制领导与分权制领导:是指按决策权力的使用形式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集权制领导是指相关事项的决策权由领导者集中掌握,其部属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所谓分权制是指领导者与其部属按各自的职责规定分别拥有与职责相一致的决策权;一般情况下,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的决策适合于实行集权制的领导,常规工作的具体问题的决策适合于实行分权制的领导。
2.一体制领导与分离制领导:是指按所属部门的隶属关系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一体制领导是指组织所属的各职能层次的各职能部门,都统一隶属于同一个领导职能系统的领导,所以又称一元化领导;所谓分离制领导是指组织所属的各职能层次的各职能部门,都分别隶属于对应的领导职能系统的领导,所以又称多元化领导。
3.首长制领导与委员会制领导:是指按决策系统的职能形式划分的领导类型。
所谓首长制领导是指根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领导者在决定职权范围内的常规工作时,实行领导者个人负责制,即运用领导者的职权,根据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制定决策;所谓委员制领导是指根据集体领导、分工负责的基本原则,领导者在决定职权范围内的重大事项时,实行领导者集体负责制,即通过委员会的形式,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制定决策。
(九)按领导效能划分1.有效领导:即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从而实现了领导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领导。
2.无效领导:即通过率领部属共同工作而未能实现领导目标和组织(十)按领导价值划分.正确领导:即其行为表现符合于组织的正确目标和合理规范要求的领导。
2.错误领导:即其行为表现违背了组织的正确目标和合理规范要求四、领导权威(一)领导权威的涵义所谓领导权威,也称领导影响力,是指在领导行为的运行过程中,由组织赋予的领导职权、领导者的综合素质和行为表现等结构因素,在组织目标和组织规范、领导目标和领导体制以及领导部属的综合素质和行为表现等相关因素的制约下,所形成的引导、带领其部属共同工作的作用力。
(二)领导权威的因素1.构成因素1)权力性因素:即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责权限,领导职权是构成现代领导权威的条件因素和保障因素;按照则权统一的原则,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责任和权力要一致,否则会对领导权威产生不利的影响。
2)素质性因素:即领导者在现实行为中表现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领导素质是构成现代领导权威的导向因素和价值因素。
2.制约因素1)组织因素:组织目标和领导目标是否正确、组织体制和领导体制是否合理、组织规范和领导规范是否科学等。
2)对象因素:领导对象即被领导者的素质、领导对象与领导者的关系、领导对象对组织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