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决策)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七次作业答案

组织行为学第七次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B )A.非正式群体B.正式群体C.小群体D.参照群体2.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的配合,或从事连锁性的工作,(A )可能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3.完成复杂工作,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或在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B )将会达到最高的工作绩效.A.同质群体B.异质群体C.混合群体D.简单群体4.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是:(A. )A.冲突B.竞争C.合作D.对抗5.当与双方利益都有重大关系时.当你的目标是向他人学习时.需要集思广益时.需要依赖他人时.出于感情关系的考虑时,处理冲突的方式是(B )A.强制B.开诚合作C.妥协D.回避6.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特定的行为模式,我们称之为(B )。

A.模式B.角色C.地位D.规范二、多项选择题1.人们在群体中可以获得的需要和满足有(ABCD )A.安全需要B.情感需要C.尊重和认同需要D.完成任务的需要E.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2.同质结构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ACD)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E.一个工作群体的成员从事连锁性的工作3.异质结构群体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条件是(BDE )A.工作比较单纯不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能B.完成复杂的工作C.完成一项工作需要大家密切配合D.需要有创造力的工作E.当作出决策太快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时4.群体决策的方式有(ABCDE )A.缺少反应B.独裁原则C.少数原则D.多数原则E.完全一致原则5.按人际关系的结构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ABCD )A.经济关系B.亲缘关系C.政治关系D.法律关系E.伦理关系6.按人际关系形成的纽带分,人际关系的类型有(ACE )A.亲缘关系B.夫妻关系C.地缘关系D.老乡关系E.业缘关系7、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是(ABCDE)A、社会性增强,自然性减弱B.自主性增强,依附性减弱C.平等性增强,等级性减弱D.开放性增强,封闭性减弱E.合作性增强,分散性减弱8、人际交往的原则是(ABCD)A.互利原则B.平等原则C.信用原则D.相容原则E.自主原则9、信息沟通中的障碍有( ABCDE)A.语言障碍,产生理解差异B.环节过多,引起信息损耗C.信息沟通中的偏见.猜疑.威胁和恐惧,妨碍沟通D.地位差异,妨碍交流E.信息表达不清,沟通要求不明,渠道不畅,影响沟通10.按沟通的组织系统分,沟通可分为(AB)A.正式沟通B.非正式沟通C.上行沟通D.下行沟通E.横向交叉的沟通11.按沟通的方法分,沟通可分为( ABCA.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C.非语言的信息沟通D.下行沟通横向交叉的沟通三、问答题1、内聚力有何作用?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1)满意感。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最全130个名词解释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本科最全130个名词解释

绪论1、组织行为学(1):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规律性的科学2、观察法(1):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

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测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3、调查法:是指为达到设想目的,制度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个人或者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查者回答,从而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数据,并以此进行分析和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4、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联系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成为个案分析法。

5、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6、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7、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可能承担的工作任务,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规范做出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8、访谈法:又称面谈法,是指运用口头沟通方式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应用最广泛。

9、问卷法:是指根据研究的课题与目的,预先设置一系列问题,编制问卷,对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调查1,然后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

10、新华生主义:又称新行为主义,是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加入了中间变量而诞生的一系列学术流派的总称。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群体动力(1):就是指群体中各种因素“力”的相互作用,并对群体成员在资源利用、任务实施及关系维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力。

2、行为(1):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及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所作的反应3、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4、个体行为规律:是指人有某种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指向一定目标,目标实现后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个体行为规律5、需要:是人的客观要求在主观上的一种反映,或者是人对于某种目标的需求或者欲望。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组织行为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判断题】(2分)必须要有建筑和设备才能被称为一个组织。

A.对B.错2【判断题】(2分)所有组织都需要有一个目标,无论是生产钢铁或运营电商。

A.对B.错3【判断题】(2分)社会群体只有在他们的成员对期望达成的目标具有一直认同时,才被称为组织。

A.错B.对4【判断题】(2分)大多数组织的活动可能会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个人、群体和组织。

A.错B.对5【判断题】(2分)生产率是指效果。

A.错B.对6【单选题】(2分)组织公民行为是指:A.组织是属于特定国家的,而不是一个全球性实体B.组织对社会的义务C.员工投票选举公司总裁的权力D.员工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行为7【单选题】(2分)超出正常工作职责的员工行为:A.B.通常是自觉性不够的员工做出的B.A.应被组织领导劝阻C.D.在小公司中常见,但在大公司中不存在D.C.是外向性格员工最重要的特点E.E.被称为组织公民行为第二章测试1【判断题】(2分)负强化发生在对结果的引进提高或维持一个行为的频率或未来的可能性的时候。

A.对B.错2【判断题】(2分)惩罚减少了未来行为的频率,而消极强化增加或维持了未来行为的频率。

A.错B.对3【判断题】(2分)正强化与负强化的区别之一是二者都使得期望的行为增加。

A.对B.错4【判断题】(2分)负强化与惩罚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对行为对象施加了厌恶刺激。

A.对B.错5【判断题】(2分)消退减少了未来的行为频率。

A.错B.对6【单选题】(2分)成功完成一个重要项目后收到奖金是?A.负强化B.正强化C.惩罚D.消退E.工作满意度7【单选题】(2分)以下哪一项是惩罚的例子?A.你的上司在你连续几周早到后停止抱怨你迟到B.你的上司在你取得当月最高销量后没有说什么C.组织从你的薪水中拿走一部分填补因你粗心弄坏的机器的费用D.公司在与一个重要客户签订合约后宣布对你工作的赞赏8【单选题】(2分)以下哪一项通过在一项期望的行为发生后移除消极刺激而增加这项行为未来发生的频率?A.正强化B.惩罚C.负强化D.消退9【单选题】(2分)当引进后果会增加或维持一项期望的行为的发生频率时,以下哪一项会发生?A.惩罚B.正强化C.负强化D.工作满意度E.消退10【单选题】(2分)大多数情况下,应该用以下哪一条减少期望行为?A.消退B.正强化C.负强化第三章测试1【判断题】(2分)态度包括以下三个要素:情绪、信念和行为。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组织行为学讲义-第7章群体行为的动力 2

第四节 群体冲突
一、冲突的性质与类型 (一)群体冲突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冲突(Conflict)是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 排斥。 ●冲突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层次上(个体内心的心理冲突、个体与个体 之间的“人际冲突”、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冲突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 冲突等)、不同的领域和所有的行为主体之间。
二、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的基本因素,从群体行为产出结果角度来看,也是影 响群体绩效的基本因素,这些因素的构成关系如图所示。 ●我们可以通过对群体外部环境条件因素、群体成员因素、群体结构 因素、群体任务因素、群体互动过程因素以及群体绩效因素的讨论分 析,来比较全面地认识、理解群体行为的一般特性。
2.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
●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即“口服心服”。彻底服从。 ●表面从众,内心却拒绝。即“口服心不服”。阳奉阴违。 ●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即“口不服心服”。外强中干。 ●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即“口不服心也不服”。特立独行。
3. 从众行为的作用
●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通过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形成群体压力,影响和改 变个体的不良行为,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从众行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七章 群体行为的动力
●群体行为既不是指群体内每个成员的个人行为,也不是 指群体所有成员行为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指群体内的各 种活动以及影响群体活动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 时也包括群体成员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协调过程。 ●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除了群体的一些静态特征,还有 群体的一些动态特性。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的概念;理解影响群体行为的基 本因素;了解群体规范与压力的作用;掌握群体规范与压力在管理中 的正确运用;理解从众行为的作用;了解群体士气和群体凝聚力的作 用;理解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掌握提高群体士 气与凝聚力的方法;理解冲突的性质与类型;掌握群体冲突的管理对 策;理解群体信息沟通的功能;理解影响有效沟通的主要障碍;掌握 进行有效沟通的对策;掌握群体决策的优劣势;理解影响群体决策的 心理现象、群体决策的技术方法和群体决策有效性问题。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管理

第五节 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优点和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避免主观片面性,提高 决策的质量。 有利于调动更多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决策的贯彻执 行。 群体决策的缺点 浪费时间。 从众压力。 少数人控制。 责任不清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存在有客观必然性,应做到“心中有数”:正视 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了解其产生 的原因、背景、思想倾向、成员构成、领导核心、 行为目标及活动方式等。 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积极型—支持 与保护;中间型与消极型—积极引导;破—分化 瓦解 改造非正式群体应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 注意目标导向;注意感情联络;做好“头头”的 工作
群体规模与生产率的关系图示
人 均 效 率
n
图7-1 群体规模与人均效率之间的关系
人数
(3)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 每个人受到关注及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减少,个人的归属感、 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降低等因素使员工的满意度降低。 (4)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率呈正相关, 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 (5)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成因 心理因素:价值观、态度一致;兴趣、 爱好一致;性格、脾气相投或互补 环境因素:工作与生活方式因素:如同 一班组的人经常接触;共同的利害关系; 亲缘关系:如亲戚、同乡、同学、师徒、 上下级等。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自发性。 浓厚的情绪色彩。 约定俗成的群体规范。 群体内部有灵敏的信息沟通渠道。 自然涌现的群体领袖。 非正式群体大多具有较强的内聚力和排他性, 非正式群体有较大的重叠性和相对的不稳定性。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的缺点

2、极化现象

群体成员的观点不断朝着更 极端的方向转移,而这个方 向是讨论前他们已经倾向的 方向。
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


1、群体使个人的责任得到分散
2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 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3 、群体领导者的冒险信息促进了整个群体的 冒险性。 4 、社会比较的机制使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影响。



5、竞争的群体气氛鼓励冒险。


群体决策的优点
丰富的信息


群体决策的缺点
群体思维 极化现象

提高决策过程的质 量
决策更容易被接受
其他问题



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的比较

群体决策效果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体决策效率高
速度 正确 性
个体决策 快 较差
群体决策 慢 较好
创造 性
风险 性
较大,适合创新
取决于个人
较小,适合程序 化
若成员(领导)富 有冒险性,则更 趋于冒险。反之 亦然。
群体决策的优点


丰富的信息 提高决策过程的质量 决策更容易被接受
群体决策定义

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共同参与做出决定的 过程。群体决策主要研究多人、多个决策 主体如何做出“统一”的有效抉择。
多个个体组成群体,个体间可能是合作的, 也可能是竞争的,还可能是复杂联合的以 及合作基础上的有限竞争等。但必须合作 抉择出统一的决策行为。

沙漠逃生

有一架飞机,在沙漠中 发生意外,你和一部分 生还者面临生死存亡的 选择……
群体决策的缺点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组织行为学第一章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2、组织行为学关于个体特性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答案要点:(1)个体差异假设。

(2)完整的人假设。

(3)行为有因假设。

(4)渴望尊严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

一个是管理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另一个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跨学科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答案要点: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权变原则?第二章思考题1、个体行为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自为性、有因性、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的特点。

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看,人的行为具有不连贯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应变性、复杂性难以描述和度量性的特点。

2、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经历、个性和认知三类因素。

其中,个人经历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认知则包括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决策。

影响个体行为的客观因素,指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因素的总和。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组织因素,如组织的激励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风格等等;另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个体的家庭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等。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组织行为学习题解答第7章

第七章群体心理与群体行为思考题1.在群体中,如何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答: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和利用,对非正式群体进行有效的管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1)管理者自觉加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管理者应该深入到员工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了解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个性、能力及态度,做到心中有数,与非正式群体领袖积极沟通,必要时理解、参与和支持非正式群体的有益活动。

(2)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运用企业的舆论工具、媒体、事件等,对非正式组织的群体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循序渐进地使非正式群体成员的意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一致。

此外,为非正式群体成员提供交流、沟通的机会,如各种舞会、联欢会、恳谈会、旅游、聚餐等,让他们潜移默化地逐步接受企业的观点。

(3)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针对不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友谊型群体,可以将其纳入到管理中来,提高员工的情感承诺,增强组织支持感;针对可能妨碍组织目标的群体比如说利益型群体,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防止其对组织利益的侵害;其次要对非正式群体加以疏导利用,使其行为符合组织规范。

同时管理者要团结并发挥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目标与正式群体目标相一致;针对个别不利于组织目标的群体如破坏型群体,在说服引导无效后应采取措施予以拆散。

2.从众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受哪些因素影响?答:(1)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景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人的行为最具有参照价值。

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往往构成了一个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人们根据这个参照系统做出自己的行为表现,这就是从众。

二是对偏离的恐惧。

个体偏离群体、标新立异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压力甚至遭受惩罚。

研究表明,群体总是喜欢和接受与群体一致的成员,厌恶、拒绝甚至制裁偏离群体的成员。

(2)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①情景的确定性程度。

当情景越明朗的时候,个体越不容易从众。

当个体对标准答案越肯定时越倾向于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服从集体的错误结论。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1.群体决策有何优缺点?答: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克服偏见,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群体决策在确定目标时,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优于个人决策。

(2)群体决策可提供更多的备择方案。

(3)群体决策对活动结果的评估更为客观。

群体决策的缺点:(1)风险转移现象;(2)群体思维;(3)较少选择性;(4)对偏爱的选择没有再检验;(5)对淘汰的选择没有再检验;(6)否决专家意见;(7)对新信息存有偏见;(8)没有权宜之计。

2.什么是情商?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情商是指个体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的思考能力。

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二、思绪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三、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能力。

3.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自我实现人”假说。

“自我实现人”是指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自己才得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人并非生来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②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主动工作。

③人有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职工的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没有矛盾,只要管理适当,人们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④人并非必然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抵触和采取消极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压力造成的。

⑤人对自己所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⑥大多数人都有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智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介绍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征询,赫兹伯格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领导理论与领导行为

以管理者为中心的 领导方式
以下属为中心的领 导方式
管理者运用职权的程度
下属享有自主权的程度
经 理 做 出 决 策 后 向 下 属 宣布
经 向 属 “ 售 自 的 策
理 下
兜 ” 己 决
经理 向下 属报 告决 策并 欢迎 提出 问题
经 理 做 出 初 步 决 策 允 许 下 属 提 出 修 改 意见
四、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 魅力型领导者是指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 下属有高度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望,以及使用 个性化风格的领导。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对下属产生 了实质性影响。
(二)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理论
所谓交易型领导指的是领导者主要通过在奖酬 基础上的即时交换来影响下属的努力与绩效水 平。领导者为成员确定具体目标、实现目标的 具体方式及实现目标将会得到的报酬。如果成 员偏离了特定的方式,其绩效就要受到控制, 并要采取正确的措施。 所谓变革型的领导,是指将组织中成员的个别 利益转化成组织整体的利益,同时可以对组织 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带领成员 朝向一个明确且具体的目标前进,进一步达成 组织的需求。
豪斯等人认为,一个领导者要激励下属,必须做 到如下几点: (1)明确下属的工作目标,是下属认识到 实现工作目标与获得自身利益的关系。 (2)提高下属对实现目标的期望值,指明 下属达成工作目标的方法与途径,协助下属克 服完成工作目标中的障碍。 (3)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使下属的需要 得到满足,激励他们的工作动机。
三、领导权变理论
所谓领导权变理论就是指领导者在不同的领导 环境和条件下,根据环境条件特点选择相应的 领导方式,以达到理想的领导效果的理论。 权变理论认为,没有哪一种领导行为是最佳领 导行为,领导是一个动态过程,领导行为应随 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一、群体决策•群体决策就是由多人组成的群体进行的决策。

•克服个人决策中个人认识的局限•群体决策优点:提供更多信息;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决策更容易被接受性;决策过程和结果更加合法;高满意度缺点:浪费时间;少数人控制局面;责任含糊不清;群体成员从众压力大;群体思维•效率与效果:群体决策优于群体中平均的个人所做的决策;速度;创造性;接受程度;效率,效果;•群体决策组成的互补性原则,提高效率。

群体决策的结构互补:•知识结构互补•性格、气质和决策风格的互补•年龄、性别、所处阶层的合理分布•决策群体的人数。

5—11人的中等规模群体决策最有效;4 —5人的群体容易使成员感到满足;2 —5的小群体容易使达成一致。

群体决策与风险心理:•个人决策,对决策方案的风险偏好取决于个性的冒险性。

•群体决策中群体动力的作用下,风险心理表现为“冒险转移”现象。

•实验研究表明:群体决策的冒险水平要高于个人决策冒险的平均水平。

群体决策中冒险水平增加的现象就是所谓“冒险转移”现象。

•日常观点:群体决策更小心谨慎,更倾向于保守,“冒险转移”现象证明群体行为有相反的趋向。

•在组织管理过程中,个人决策从理论上应该比集体决策更稳妥和安全。

二、冲突•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冲突不仅使个体体验到一种紧张情绪,还会影响群体内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群体之间关系。

•冲突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响另一方目标的实现。

如果双方都能从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可能变为冲突。

冲突的演变•传统观点:20世纪40年代中期之前,冲突是管理不善的结果,有害无益。

应当避免冲突。

•现代观点: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保证高绩效所必需的;有的冲突有害;冲突可促使寻求新的策略和方针,帮助克服停滞和自满情绪。

•处理冲突:确认适宜的冲突水平;选择减少冲突的策略;在冲突不够强烈的地方,管理者也可以有意识地引起冲突。

组织行为学 群体决策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 群体决策案例分析

答辩现场 准备答辩工作
制作展示PPT 制作展示
撰写完善决策 分析报告
展示完毕,谢谢观看! 展示完毕,谢谢观看!

组织行为学案例展示
决策分析报告
决策结果
1. 氧气 2. 5加仑水 3. 压缩食品 4. 罗盘 5. 月球星图 6. 发报机 7. 急救箱 8. 加热器 9. 尼龙绳 10. 牛奶 11. 信号弹 12. 降落伞 13. 救生筏子 14. 手枪 15. 火柴
目录
群体决策阶段
1 2 1 1 3 4 5 形成阶段 震荡阶段 规范化阶段 执行阶段 中止阶段
形成阶段
本小组由六人形成一个任务型群体。
到规范化阶段! 跳跃到规范化阶段!
规范化阶段
群体制度规范化 成员自我约束力强 群体目标更加明确
执行阶段
•决策过程分析 决策过程分析 •出现问题分析 出现问题分析
群体思 维
冒险转 移
从众
社会惰 化
准备不 充分
群体效 率低下
中止阶段

《组织行为学》专题7决策选择题

《组织行为学》专题7决策选择题

《组织行为学》专题7 决策选择题《组织行为学》专题7:决策(选择题)1.决策的内容包括()A,制定各种可行方案B,选择满意方案C,实施满意方案D,以上说法都是答案:D 2.决策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可以通过比较评定进行选择,这体现了决策的()A,目的性B,选择性C,可行性D,动态性答案:B 3.下述四个选择中,不是决策特征的是()A,实施性B,选择性C,可行性D,动态性答案:A 4.企业的生产经营任务日常分配决策属于()A,战略决策B,战术决策C,业务决策D,中长期决策答案:C 5.企业在对发展什么新产品,采用什么新技术方面进行决策时,这类决策一般是()A,程序化决策B,非程序化决策C,短期决策D,中长期决策答案:B 6.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虽然无法做出肯定的判断,但在已知条件发生概率情况下所进行的决策属于是()A,程序化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答案:C 7.在判断决策种类时,不确定型决策是指那些所选方案发生的概率是()的决策。

A,100%B,0-100%C,0-50%D,未知答案:D 8.在决策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而且各种方案的结果又是未知的(不知道事件发生的概率),只能靠决策者的经验判断而做出的决策属于是()A,程序化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不确定型决策答案:D 9.某企业把增加利润20%作为目标,但该目标的实现只能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完成,现有的生产条件就成为()A,主要目标B,目标约束条件C,瓶颈问题D,不确定型条件答案:B 10.掷硬币时,如果硬币是均匀的,人们就可以有把握地推算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各为50%,这种推算出来的概率属于是()A,经验概率B,先验概率C,主观概率D,期望概率答案:B 11.下列选项中,适宜使用最优化模型进行决策的是()A,面对的问题很简单且备选方案不多,搜寻和评估备选方案的代价很低的决策B,选择配偶C,确定一项新产品的开发战略D,问题很复杂且备选方案很多的决策答案:A 12.提出理性模型的学者是()A,泰罗B,西蒙C,哈罗德@孔茨D,弗鲁姆答案:C 13.根据不同的决策条件而采用相应决策方法的决策模型是()A,权变模型B,理性模型C,满意模型D,最优模型答案:A 14.开发新产品或打入新市场的问题属于是()A,例外问题B,例行问题C,突发性问题D,新问题答案:A 15.管理者通用于响应结构良好问题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顺序步骤被称之为()A,程序化决策B,政策C,规则D,程序答案:D 16._是指一系列的具体要求。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组织行为学原理。

一、个体行为1. 个体动机个体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实现某种目标或愿望的内部力量。

它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

内部动机来自于个人内心深处,如自我实现、成就感等;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等。

2. 个体知觉个体知觉是指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决策。

而这种感知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验、文化背景等。

3. 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反馈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它可以通过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极反馈等方式实现。

二、群体行为1. 群体动态群体动态是指在组织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

2.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多数原则等方式实现。

3. 群体合作群体合作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协调和沟通等方式实现。

三、领导行为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处理问题和与下属交往的方式。

它可以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自由型等多种类型。

2.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它可以通过激励、赞扬等方式实现。

3. 领导效能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度。

它可以通过有效地激励下属,提高团队凝聚力等方式实现。

四、组织结构1.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指组织结构和职位分配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层级结构、职能划分等方式实现。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它可以通过传统、符号和仪式等方式实现。

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而进行的改变。

它可以通过管理者的领导、员工的参与等方式实现。

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温习重点上

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温习重点上

4月份《”组织行为学”》考试总复习重点(第一章至第九章)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和性质第一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人员(一)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对组织的涵义应把握以下机构要点:1、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过程,是指组织工作或组织活动。

2、组织是相对静态得到人群社会实体单位。

3、组织必须具有共同目标,而它自身是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

4、组织是有一定的需要动机、情感和进取心的团体意识和精神的结合体。

5、组织是一个投入产出的系统,它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成为独立的法人,并具有调节、适应发展变化功能的开放系统。

6、组织是物的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相结合的社会技术系统。

(三)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的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人的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可控性5人的行为实质是人的生理、心理因素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和表现。

(四)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

(五)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意义?1、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得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得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汇总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书P8):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书P8—9):①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②组织中的激励问题。

判断快乐的员工的生产效率高否即使有迹象表明决策无效,但决策层仍会继续支持该决策的实施是能够防止员工冲突的组织比较有效否个人谈判比小组谈判更好否、有很强文化的公司是最有效的否未经受压力的员工的绩效更佳否和男性领导相比,女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更喜欢其他员工的参与是大多是高层领导是A型行为类型者(即态度强硬、缺乏耐心、爱竞争、好发脾气、有很强的时间紧迫感、说话很快) 否当获得与自己干活差不多的其他员工更多报酬时,员工通常会感觉占了便宜,感到内疚是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知觉的特点(4个,P19—21):1、理解性2、相对性3、整体性4、恒常性影响知觉的因素(3个,P21-22):1、知觉者2、知觉对象3、情景社会知觉的常见错误(即偏见,5个,P24-26):1、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3、近因效应4、定型效应5、投射效应选择军事上的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AA整体性 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BA首因效应 B晕轮效应C知觉防卫 D刻板印象第三章、个性与心理测试个性的基本概念(P34):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四种气质类型(P35):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注:气质无好坏优劣,难改变;性格有好坏,可改变.A型性格和B型性格(P36—37)判断性格类型不能做好坏评价是智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否第四章、价值观与态度什么是价值观(P53):价值观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综合态度,能够直接影响个体对事物的看法和行为.与工作相联系的态度(3个,P56):①工作满意度②工作参与③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5+6,P66-68):1、工作本身1、年龄2、报酬 2、职业阶层3、升职机会3、教育年限4、上司4、组织规模5、同事5、领导风格6、工作的丰富程度选择在宣传过程中采用恐惧性诉求时,何种程度的恐惧性唤起可以起到最佳效果 BA高B中C低成就感属于罗克奇价值观中的 AA目的价值观B工具价值观C其他价值观第五章、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内容性激励理论及其应用(定义+4步骤,P85,89-90):围绕如何满足员工的需要,进而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展开研究,也称需要理论.主要包括: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②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③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第一步了解和调查员工的需要第二步分析整理员工的需要第三步对员工进行解释和说服教育第四步逐步满足员工的合理、可行的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论(5层,P86):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归属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过程型激励理论(P90):着重对行为目标的选择,即动机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决策群体的规模 3、控制规模的原则: (l)对与会者资格的选择必须 遵循拥有决策相关知识、信 息的原则(控制人数); (2)保证决策执行的原则; (3)先行分组议程的原则。
二、群体思考(Groop Thinking) (群体盲思)
1、群体思考的概念:群体面临外部环境 高压或在群体內部凝聚力的作用下所形 成的妨碍决策正确性的刻板的一致性的 思维模式。 产生条件:外部高压、内部凝聚力 后果:带来一种强大的压力,压制不 同的意见,整体群体会出现极端转移。
2、群体决策的缺点: ( l )费时,不易及时达成共识,可能错失良机。 ( 2 )易引起下属参与期望膨胀,超过领导者正 常行使职权的地步;低素质或目标、价值观与 群体相悖的成员参与会降低决策质量。 ( 3 )可能降低领导者在下级心目中的能力形象, 威胁领导者权威。 (4)易导致责任分散和风险选择,难以确定决 策责任者和贡献者。
一、群体决策的利弊
( 2 )对群体人际关系而言,有助于上 下级统一认识,化解分歧:可促进人 际相互了解,加强认同感,促进合作 和协调。 ( 3 )对领导者而言,有助于其集思广 益,提高决策质量。了解下级的观点 和意愿。 (4)对决策本身而言,可提高决策的 合法性,使有抵触者服从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利弊
二、群体思考(Groop Thinking)
⑤ 持异议的人受到群体压力; ⑥ 持异议者为保持与群体意见的一致, 往往保持沉默,或自压抑,降低自己怀 疑或争论的重要意义; ⑦ 易形成“一致通过”的错觉,视沉默 为默认,弃权为赞同; ⑧ 对群体外的批评和劝告,往往以 “观点保护者”自居,使其不危及群体 决策。
§7-1 群体决策的形式、程序
群体决策的形式 群体体决策的程序
一、 群体决策的形式
民主式: 一致法则决策 多数法则决策 全员表决决策 领导班子决策 专家群体决策 先民主后集中 先集中后民主
相对集中式
民主集中式
二、群体决策的程序
分析问题、明确解决问题目标 —→ 分 析资源条件和限制性条件及原则—→制定 决策方案(多个)—→分析各方案执行可 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分析权衡评 估各方案利弊—→方案选择—→优化所选 方案-→方案扩散-→执行方案—→评估 反馈调整—→例行化。
四、环境影响
2、解决办法 ( 1 )高地位者主动与低地位者交流沟通。 ( 2 )高地位者应当在组织内倡导重视低 地位者意见的风气。 ( 3 )高地位者应当鼓励与会成员大胆评 估自己的意见。 (4)高地位者应当避免对重大决策问题 预先表达倾向性意见。
五、成员特征
1 、成员是否拥有相关知识、经验、信息 对决策质量产生影响。(与会人员的资格 审查) 2 、成员价值观、主导优势需要的方向影 响决策的达成。(使成员目标与组织目 标一致) 3、成员个性特征:偏执个性恶化会议气 氛(鼠屎效应);亲合个性有助于良好 的会议气氛 。
二、群体决策的程序
直觉决策(灵感决策),其原理是: 平时思维加工(很重要) 储存 游离的知识单元 问题触媒 知识单元的突然汇聚
灵感(一用就准)
第二节制约群体决策的因素与解决思路
决策群体的规模 群体思考(群体盲思) 地位差异 环境影响 成员特征 反对者
一、决策群体的规模
1 、规模大的利处:异质情况下规模给决 策带来更多的主意、方案、建议、集思 广益。 2 、规模大的弊端:讨论沟通不充分、充 分发言机会减少、会议可能被少数人控 制、使多数人不满、更多的矛盾冲突致 使决策难以进行。
三、地位差异
2、解决办法 ( 1 )高地位者主动与低地位者交流沟通。 ( 2 )高地位者应当在组织内倡导重视低 地位者意见的风气。 ( 3 )高地位者应当鼓励与会成员大胆评 估自己的意见。 (4)高地位者应当避免对重大决策问题 预先表达倾向性意见。
四、环境影响
1、影响机制: 环境—→与会者心态—→决策效果 2、影响因素 (l)座次安排:座次上的主次格局易形成 地位差异意识,影响沟通。 ( 2 )会场干扰:如电话干扰、环境噪音、 人员的进进出出、温度、空气浑浊等对 与会成员心态带来影响从而影响决策质 量。
二、群体决策的适宜情境
1、成员特征包括: (l)管理者重视、相信下属才能或自身经 验不足时。 (2)群体成员成熟,有团体观念、责任感 和参与热情,不愿接受领导独断决策且 拥有决策问题有关的信息、知识时。 (3)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同样关心群体目标 达成。双方关系密切,沟通障碍较少时。
二、群体思考(Groop Thinking)
2、群体思考的症状 ① 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员具有严重错觉, 它导致过分乐观而使人去冒极大的风险; ② 轻视告诫,文过饰非、委与过人; ③ 盲目坚持群体自定的标准,不考虑决 策的后果; ④ 过低估计对方的力量,对对方的领导 人物抱有成见,认为对方软弱愚蠢、不 堪一击;
二、群体思考(Groop T作深入讨论、形成决策的极 端性转移,不考虑决策的伦理后果。 4、解决办法: (l)鼓励异议 (2)引进外部专家意见 (3)把问题带到外部咨询 (4)有意安排唱反调者,激起充分讨论
三、地位差异
1、影响: ( 1 )高低地位者之间沟通交流困难,影 响对决策的充分讨论; ( 2 )高低地位者的意见受重视不等;低 地位者的意见即便正确也难获认可重视; ( 3 )高地位者的意见(即使错误)也不 易受到批评性评估; (4)高地位者预先对决策的倾向性意见 容易导致附和或一边倒。
六、反对者 决策思维的启发源,可拓展决 策思路;其意见对重新审视决策、 发现决策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意 义。
§7-3 群体决策的有效性
群体决策的利弊 群体决策的适宜情境 提高群体决策有效性
一、群体决策的利弊
1、群体决策的优点: (l)对群体成员而言,参与决策有助于提 高其对工作的满意感、兴趣感,加强其 责任感,避免受冷落而致的消极情绪和 不良动机,有助于其了解决策的目的和 行动计划,了解奖惩政策,从而提高其 工作动机,激励其正确有效地去执行决 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