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一种严重威胁,其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广泛存在。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各国普遍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旨在提前识别和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

为了规范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提高灾害应对的准确率和效果,制定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是至关重要的。

一、前言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引起的地质体破裂、滑动或崩塌等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山体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规定的制定旨在全面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理和预测模型,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和预警机制,以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测能力和灾害应对的准确性。

二、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由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监测设备和信息传输系统组成。

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包括地面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监测,通过布设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的地面监测站点,实时监测地下水位、地表裂缝、土壤位移等指标;卫星遥感监测则通过卫星图像获取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信息。

监测设备包括地面监测仪器、卫星传感器等,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监测数据。

信息传输系统用于将监测数据传输到地质灾害监测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和预警。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是基于历史数据和地质灾害发生的统计规律,结合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建立的预测模型。

预测模型可分为统计模型和机理模型。

统计模型是通过分析历史地震、降雨、地质结构等因素影响下的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建立统计模型进行预测。

机理模型基于地质灾害发生的物理机理,通过模拟地震、降雨等外部刺激条件下地质体的变形、滑动等过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四、地质灾害预警级别划分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是根据监测数据和预测模型的结果,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程度进行划分。

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级别:低风险预警、中风险预警、高风险预警和临界风险预警。

低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较低,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较小;中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较大,但对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尚可控制;高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很大,对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临界风险预警表示地质灾害可能性极高,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重大威胁。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应急监测方案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和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时空差异大,同时也是由于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等,具有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危害严重的特点。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分布范围占国土陆地面积的44.8%,地质灾害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及国民经济的威胁极其严重,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地质灾害应该如何监测?让店铺给大家科普一下具体方法吧。

地质灾害监测任务和监测目标监测任务是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地勘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水文、地质情况,依照各项规范要求,在地质灾害的关键点、特殊点上,采用表面位移、雨量、视频、地声/次声、泥(水)位等监测技术,对诱发灾害的各种物理参数进行远程自动实时监测,并与各级应急平台数据中心实时通信,通过专业监测预警软件系统进行预警分析,采用远程报警技术,对灾害体附近受威胁人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1)实现对地质灾害相关监测数据的实时采集、传输、计算、分析,实时掌握整体运行的安全状态;2)直观显示各项监测、监控信息数据的历史变化过程及当前状态,为管理人员提供简单、明了、直观、有效的信息参考;3)一旦出现紧急异常情况(如位移量或位移速率超过警界值),系统能及时发出预警信息;4)能实现安全监测系统的远程登录、远程访问、远程管理、远程控制和远程维护。

地质灾害监测联动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第一层,为监测地质环境的具体指标(如:地表形变监测、土体含水率、裂缝位移、地下水水位、大气参数、水雨情等)的前端采集器;第二层,为数据通信模块,支持上、下双向通讯,可选择采用GPRS/SMS/北斗卫星等通讯方式。

采集器所获数据可通过监测预警平台的通信模块,上行发送至监测控制中心后端接收器;第三层,为监测控制系统平台。

通过对各层设备和系统功能的整合,通过与GPRS/SMS/北斗卫星连接,在平台上实现对前端采集器的命令下发,上传监测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及管理,从而实现监测设备的实时联动。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

实施主体
各级政府的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
责任
负责制定和实施地质灾害调查规范标准,确保规范标准的贯彻执行。
监督机制与方式
要点一
监督机制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确保规 范标准的执行。
要点二
监督方式
采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公众举报等多种方式进行监 督。
规范标准的修订与完善
修订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需 要,对规范标准进行定期修订,确保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调查流程
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准备工 作、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与分析 、成果编制等。
调查步骤
每个流程应按照相应的步骤进行,如 制定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实地踏勘 、样品采集与分析等,确保调查工作 的有序性和完整性。
03 地质灾害评估标准
评估内容与指标
评估内容
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活动性、危险性、影响范围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等。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评估结果可以为城市和农村规划、基础设施 建设等提供参考。
资源开发利用
评估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等 提供科学依据。
科学研究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地质灾害机理研 究、预测预报模型建立等。
04 地质灾害防治规范
防治原则与策略
预防为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 主,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灾害
发生的风险。
分级管理
根据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 围和危险程度,实行分级管理 ,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综合治理
采用多种防治措施和技术手段 ,综合治理地质灾害,提高防 治效果。
动态监测
对地质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及 时发现和预警灾害发生,为防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六大类型
地质灾害主要分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六种类型,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是目前所有地质灾害发生次数中最多的三种。

上述六种地质灾害类型的特征如下:崩塌是指地质体在重力作用下,从高陡坡突然加速崩落跳跃。

具有明显的拉断和倾覆现象。

滑坡是指地质体沿地质弱面向下滑动的重力破坏。

滑坡通常具有双重含义,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过程,也可指一种重力地质作用的结果。

泥石流是指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携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其汇水、汇砂过程十分复杂,是各种自然和或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裂缝是地表岩层、土体在自然因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宏观地表破坏现象。

地面沉降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管理条例(2024)

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管理条例(2024)

地质灾害防治与治理管理条例(2024)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加强地质灾害的预防、防范和治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涉及地质灾害的预测、预警、防御、紧急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

第二章地质灾害的分类和监测预报第三条地质灾害的分类地质灾害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岩溶塌陷等。

第四条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应当建立科学、完整的监测预报体系,包括观测、数据采集、分析、预测和预警等环节。

第五条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应当依据科学的研究和观测数据,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向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风险预测和紧急预警。

第三章地质灾害的防御与应急救援第六条地质灾害防御地质灾害防御包括但不限于防御工程建设、灾害隐患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

第七条应急救援一旦发生地质灾害,相关部门应及时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组织救援力量和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八条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预警信号体系,明确预警等级和响应措施,提高应急救援效率和科学性。

第四章地质灾害的恢复重建第九条地质灾害的恢复重建发生地质灾害后,相关部门应组织恢复重建工作,包括但不限于恢复受损基础设施、重建受灾区社会经济等方面。

第十条地质灾害的遗留问题地质灾害发生后可能留下一些遗留问题,应及时进行后续监测和治理。

第五章地质灾害的管理与责任第十一条地质灾害的管理机构地质灾害的管理由地方政府负责,涉及多个部门的需建立协调机制。

第十二条地质灾害的责任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法行为的处理对于违反本条例的行为,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第十四条公众参与公众有权参与地质灾害的防治与治理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公众的参与。

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应急预案

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应急预案

一、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编制依据1.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4. 本地区地质环境状况和地质灾害分布特点。

三、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地区行政区域内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工作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以人为本,确保生命安全;3.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4. 快速反应,协同作战。

五、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应急指挥部,负责本地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2.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3. 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1)国土部门:负责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2)气象部门:负责提供气象预报,协助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3)水利部门:负责水库、河道等水利工程的巡查、维护,确保水利工程安全;(4)建设部门:负责在建工程的安全监管,确保在建工程安全;(5)交通运输部门:负责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的安全监管,确保交通安全;(6)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和救助工作;(7)公安部门: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确保灾区稳定;(8)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做好地质灾害监测防治工作。

六、监测预警1. 监测网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实现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共享。

2. 监测内容: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监测,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

3. 预警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七、应急处置1. 灾害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和力量进行应急处置。

2. 实施灾情核查,确定灾害等级和受灾范围。

3. 组织救援力量,迅速开展救援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命安全。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或地质结构变化引起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准确监测和及时预警地质灾害成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介绍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系统,以及其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一、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地质灾害监测系统是为了及时获得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进行预测和判断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包括监测设备、监测仪器、监测站点等组成部分。

1. 监测设备监测设备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用于获取地质灾害相关的物理量和数据。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使用地震仪、激光测距仪、地磁仪等设备;在滑坡监测中,使用位移传感器、倾斜仪等设备。

这些设备能够对地壳运动、地表变形等进行连续监测。

2. 监测仪器监测仪器是监测设备的核心,用于记录、分析和传输监测数据。

通过各种仪器的配合使用,可以获得准确的地质灾害信息。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地震仪用于记录地震事件的振动数据,地磁仪用于记录地磁场的变化等。

3. 监测站点监测站点是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布设点,用于放置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实时监测。

监测站点的选择要考虑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和具体的监测需求。

例如,在地震监测中,需要在地震频发地区布设地震监测站点。

二、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是基于地质灾害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相应的预警措施的一种防灾技术体系。

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能够根据监测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出预警信号,为人们提供逃生和避灾的时间窗口。

1. 数据分析与预测地质灾害预警系统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和处理,利用各种模型和算法进行预测。

例如,在地震预警中,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震级等参数,来预测地震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2. 预警信号与发布地质灾害预警系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判断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和影响范围,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规则,发出相应的预警信号。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①绝对位移监测:是根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

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X 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

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

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展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展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工程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

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展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

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假设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展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展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

〔2〕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规定

地质灾害监测规定在当今社会,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方法和技术以及规范和标准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的水平,更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一、地质灾害监测对象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可分为自然地质灾害和人工地质灾害两大类。

自然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而人工地质灾害则包括矿山塌陷、爆破振动、人工填埋等。

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监测方法和技术也不尽相同。

例如,地震可通过地震监测站点进行实时监测,滑坡则需要利用遥感和GPS等技术进行监测。

因此,在制定地质灾害监测规定时,应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制定相应的监测要求和标准。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技术1.地震监测地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自然地质灾害,对于地震的监测,可通过地震监测站点、地震仪器和遥感技术等手段进行。

(1)地震监测站点:建设地震监测站点,布设地震仪器,对地震波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以便迅速判定地震的发生、规模和破坏范围。

(2)地震仪器:利用地震仪器对地壳运动进行监测,例如,利用加速度计监测地震波的运动情况,进而判断地震的大小和震源位置。

(3)遥感技术: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地震波的短周期特征和长周期特征,进而判定地震的发生与否。

2.滑坡监测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滑坡的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和GPS技术等。

(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等手段,获取滑坡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进行滑坡的监测与划定,及时发现滑坡迹象。

(2)GPS技术:通过布设GPS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滑坡区域的地面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进而判断滑坡的趋势和速度。

3.泥石流监测泥石流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于泥石流的监测,可采用多技术综合应用的方式。

(1)遥感技术:通过卫星遥感和航空摄影获取泥石流区域的变化信息,包括泥石流的迹象、规模和流速等,以及监测泥石流堆积形态。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

地质灾害工程监测方案一、前言地质灾害是自然界的一种重要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是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动态、全面、精细的监测,为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危险性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原则:制定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符合科学规律,结合当地地质灾害特点和监测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分析。

2.实时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需实时反映地质灾害的动态演变情况,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预测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3.全面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对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4.精细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精细化的监测,包括对地质灾害的空间范围和影响范围进行精确的监测和评估。

5.可行性原则:地质灾害监测方案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技术条件,制定符合实际工程的监测方案。

三、地质灾害监测方案的内容1.地质灾害监测对象地质灾害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山体滑坡、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地裂缝、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的地质灾害。

2.地质灾害监测目标地质灾害监测的目标是了解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提前预警和预测地质灾害,为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3.地质灾害监测内容(1)地质环境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包括地质背景、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化学成分等。

(2)地质构造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质构造进行监测,包括断裂带、滑坡体、岩体稳定性等。

(3)变形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变形进行监测,包括地表位移、裂缝变形、水平位移、垂直位移等。

(4)水文地质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监测,包括降雨情况、地下水位、浸润量等。

(5)地震监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地震情况进行监测,包括地震活动性、地震影响等。

(6)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监测,包括卫星遥感、航空遥感等。

如何进行地下坍塌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如何进行地下坍塌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如何进行地下坍塌与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地下坍塌与地质灾害是相当严峻的问题,对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进行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非常必要。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一些方法和技术。

首先,了解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的成因非常重要。

地下坍塌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失去承载能力,导致地面突然塌陷。

而地质灾害则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各种突发自然灾害。

了解成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监测与预警。

一种常用的地下坍塌监测方法是地下水位监测。

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地的承载能力。

当地下水位上升时,土地承载能力会减弱,从而增加地下坍塌的风险。

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地下水位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另外,地质勘探也是进行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地层的详细勘探,可以了解到存在哪些隐患,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预警。

地质勘探可以利用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地电勘探等技术,获得地下地质信息。

与此同时,遥感技术也可以用于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

遥感技术可以通过对地表的影像进行分析,发现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的迹象。

比如,通过卫星影像可以观察到地表的凹陷、裂缝等情况,及时发现存在地下坍塌的风险。

除了监测方法,预警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预警系统可以及早发现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的发生,提前采取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损失。

预警系统需要建立在完善的监测基础上,利用传感器、实时数据等手段获取信息,并通过模型和算法快速分析,以提前预警。

在开展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测绘学等学科的发展可以为监测与预警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方法。

同时,更好的利用数据和信息技术,例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有助于提升监测与预警的准确性和效率。

最后,进行地下坍塌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工作。

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合作,形成联合防范和共同应对的格局。

(完整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

(完整版)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

地质灾害监测示范
(一)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技术方法
埋钉法
贴片法
上漆法 刷漆法
群测群防巡测工具
用盒尺、 皮尺、直尺 和卡尺等测 量工具人工 巡视巡测为 主,对滑坡 崩塌地表裂 缝和建筑物 裂缝进行观 测。
埋桩法 埋桩法测量滑坡体后缘滑动位移量
万村培训行动后,部局安排申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 测技术研发与示范项目,项目实施5年来自主研发了裂缝 报警器、滑坡预警伸缩仪、泥石流报警器等20余种一系列 实用型地质灾害自动监测预警仪器,已经获16项国家专利 和1项软件著作权,还申报了13项国家发明专利,丰富了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我国地质灾害 群测群防自动化监测预警技术水平,为我国地质灾害群测 群防体系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护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 技术支撑。
这些仪器主要用于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突 发性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为汶川玉树彝良雅安鲁甸地震 灾区和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提供了经济适用的地质灾害监 测预警仪器十几万套及安装使用培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和应用,并多次成功预警,避免了人员伤亡。
群测群防简易自动监测报 警设备--裂缝报警器
一、裂缝报警器
(二)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技术
有线连接
中心站
Internet B/S
有线连接
架 构
GPRS网络
现场站
远程用户
专业监测数据采集
专业监测数据发布
土砂災害等の早期警戒技術のアジア共同開発 (実施期間:平成19~21年度) 代表機関:特定非営利活動法人アイシーエル(研究代表者:佐々 恭二) 参画機関:(国内)京都大学 (国外)中国国土資源部地質調査局、インドネシア公共事業省水資源開発研究 所、 インドネシア地質庁地質研究センター、フィリピン火山地震研究所、 韓国地質資源研究院、韓国国立防災研究所、アジア工科大学(タイ)、 ガジャマダ大学(インドネシア)、バンドン工科大学(インドネシア) (1) 総合評価(所期の計画と同等の取組が行われてい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文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 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不良地质现象进⾏评估,通过有效的地质⼯程技术⼿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的过程,以达到防⽌或减轻灾害发⽣的⽬的。

接下来由⼩编为⼤家整理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第⼀章总则 第⼀条为了防治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民⽣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条例。

第⼆条本条例所称地质灾害,包括⾃然因素或者⼈为活动引发的危害⼈民⽣命和财产安全的⼭体崩塌、滑坡、泥⽯流、地⾯塌陷、地裂缝、地⾯沉降等与地质作⽤有关的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防治⼯作,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

第四条地质灾害按照⼈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分为四个等级: (⼀)特⼤型:因灾死亡30⼈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型:因灾死亡10⼈以上30⼈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以上10⼈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型:因灾死亡3⼈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五条地质灾害防治⼯作,应当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因⾃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中央和地⽅有关⼈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因⼯程建设等⼈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的治理费⽤,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

第六条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作。

县级以上⼈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和⾃救、互救能⼒。

第七条国务院国⼟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作。

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作。

地质灾害监测专项方案

地质灾害监测专项方案

一、方案背景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为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特制定本专项方案。

二、监测目标1. 全面掌握地质灾害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水平。

2. 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提高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降低灾害损失。

三、监测范围1. 地质灾害易发区:包括山区、丘陵区、平原区、水库大坝周边、矿山边坡、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区。

2. 重要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水库、大坝、矿山等。

四、监测内容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

2. 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构造、地质环境、地形地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3. 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地质灾害的动态变化、发展趋势、活动周期等。

五、监测方法与技术1. 监测设备:GNSS接收机、裂缝传感器、渗压计、土壤温湿度计、雨量计、崩塌计、倾角传感器、泥水位监测仪等。

2. 数据采集:利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地质灾害隐患点的位移、形变、应力、降雨等数据。

3. 数据传输:采用5G、4G、WiFi、NB-IoT等无线通信手段,将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中心。

4. 数据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预警。

5. 监控中心: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实现数据实时监控、预警预报、信息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

六、组织保障1. 成立地质灾害监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专项工作实施。

2. 建立健全监测队伍,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3. 加强监测设备管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4. 加强监测数据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共享。

七、经费保障1. 设立地质灾害监测专项经费,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地质灾害监测制度

地质灾害监测制度

地质灾害监测制度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或两者的相互作用造成的对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威胁的自然现象。

地质灾害监测制度旨在提前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应急措施,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内容、方法、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科学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风险程度,为制定相应的预警和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影响范围。

二、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发生时间和地点、危险性评估等方面。

地质灾害的种类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不同种类的地质灾害具有不同的监测指标和方法。

监测指标主要包括地下水位、地表变形、地震波监测、雨量监测等。

三、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包括现场监测、遥感监测和数值模拟等。

现场监测是指通过设置测点、安装监测设备对地质灾害现场进行实时的监测和观测。

遥感监测是利用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演化过程。

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预测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危险程度。

四、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地质灾害监测的责任主要由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

地质灾害监测机构负责建立和管理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开展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工作。

地方政府负责组织和协调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预警和防护措施。

社会各界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意识。

五、地质灾害监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为了更好地应对地质灾害的威胁,地质灾害监测制度需要不断改进与创新。

首先,应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的建设,提高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和可靠性。

其次,应加大对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监测精度和预警准确性。

此外,还应积极推动地质灾害监测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形成高效的灾害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

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制度汇编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减少其对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汇编。

本制度适用于本地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治理等活动。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二、地质灾害预防制度(一)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对本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和评估,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制度根据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结果,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次危险区和安全区,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限制措施。

(三)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在进行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的重要依据。

对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四)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制度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机制,定期组织开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及时发现和处理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五)群测群防制度建立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基础的群测群防体系,明确群测群防责任人,落实监测任务和责任,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日常监测和预警。

三、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制度(一)地质灾害监测制度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应当建立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体系,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仪器,定期进行监测数据采集、分析和处理。

(二)地质灾害预警制度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根据气象、水文等信息,结合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及时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应当及时传递到相关部门、单位和受威胁群众,确保预警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是自然环境带给人类的一大威胁,其形成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滑坡、岩层崩塌等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时还会对社会的经济稳定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减轻其对人类带来的伤害,地质灾害监测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地质灾害监测是一项以地质勘探、地震勘测、水文勘探、测量和遥感等技术手段为支撑的、以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范为目的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土地变形等监测,可以有效提前识别潜在灾害的存在和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以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监测是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目的是为了把握地震信息,及时向公众传递震情信息,同时发掘震后灾情信息,以便国家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准备。

地震监测站分布在全国各地,对天然地震活动进行持续监测。

如果地震活动规律性良好,那么可以通过地震信息预报地震。

如果地震活动颇是异常,那么需要对地震活动敏感地区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预防措施。

水文监测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测手段。

在山区、丘陵地带常出现滑坡、山体塌方事件。

而这些事件之所以会发生,都和水文因素有一定联系。

因此,在防灾减灾时,水文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河流、水库、湖泊、泉眼和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可以有效掌握水文信息,预测风险,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遥感技术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地质灾害监测信息。

如卫星遥感可以获得大区域、全局地表的信息,从而在连续的数据中检测出地表状况的突变,以判断地震和冰川变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总之,地质灾害监测是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损失的重要保障。

通过各种不同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并及时预报和控制可能产生的灾害风险,以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

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要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的能力,从而提高预报预警的准确率。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促进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健康发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维护地质灾害治理市场秩序,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省国土资源厅有关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指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进行地质勘查、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工作。

第三条市、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及本办法规定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工作包括:(一)监督国家有关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强制性技术标准的执行;(二)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三)监督地质灾害治理市场秩序;(四)监督地质灾害治理资金的使用;(五)依法查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第六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一)市国土资源局负责指导全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二)县(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监督管理。

第七条从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工作的单位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并在核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禁止无证或越级承揽工程,禁止违法转包或分包。

第八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监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相应技术规范执行。

第九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当按照下列程序进行:(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或者针对新发生地质灾害,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地质勘查,编制地质勘查报告并提出治理建议;(二)根据批准的地质灾害勘查报告,编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件;(三)根据批准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文件,编制项目招标文件;(四)根据项目招标文件、资格预审结果和地质灾害治理计划,组织项目招标投标;(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施工前准备工作,编制项目开工报告;(六)根据批准的项目开工报告,组织项目实施;(七)项目完工后,编制竣工图表和工程决算,办理项目验收;(八)竣工验收合格后,组织项目后评价。

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方法

滑坡、崩塌及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技术方法
目前对地质灾害类型的划分大致有2种:
广义的地质灾害:即把由地质作用或地质条件恶化导致的
自然灾害都划归为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崩塌、滑 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荒 漠化、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洪水灾害、地下水污染、地方病、 煤层自燃、矿井突水、岩爆、煤与瓦斯突出、冻土冻融、水库淤 积、水库及河湖塌岸、特殊岩土灾害、冷浸田等等。
中国滑坡灾害分布图
②地质灾害研究,有利于地质灾害防治。
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就需要研究地 质灾害形成的机理、演化规律及其防治措 施。有许多滑坡,由于进行了监测预警与 防治措施,减少或避免了灾害损失。
如长江三峡新滩滑坡
新滩滑坡(1985),体积约3000万方, 造成长江断航,千年古镇新滩被毁。
2、地质灾害的基本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
1995
2003.7.13
1933.8.25
60 900 600 260 500 28000
2400
滑坡摧毁6个车间,7人死亡,损失2000多万元
滑坡体变成碎屑流冲出4km,摧毁1个村庄,死亡216人。 滑坡摧毁71户民房,因提前预报无伤亡。 滑坡体堵塞印江,淹没上游一村镇,威胁下游印江县城安全。
滑坡威胁车站安全,治理费9000万元。 滑坡造成易贡藏布江、帕龙藏布江及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桥梁冲毁,使川藏 线断路达四月之久,250万人无家可归,公路,铁路交通中断。
1995年6月10日滑坡体二道桥沟失稳,1995年10月29日三道桥沟发生滑坡,致 使长江断航12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
滑坡截断青干河,滑坡上的村庄、工厂、公路、家园毁于一旦,1200多人无家 可归,导致14余人丧生。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发生一巨型高速滑坡,将迭溪城从100米高的台地上滑入江中,百里之内皆受 重灾,死难者达8800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①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

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

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

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

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

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

(2)泥石流监测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

2、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技术方法应根据监测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及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结合当前国内外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同时兼顾测量的精度要求和监测工作效率。

对于危害程度重大的崩滑体,为确保监测成果质量,应投入高、精、尖的监测方法(如全自动遥测等)和多种监测方法,以相互验证,补充、分析和评价。

主要方法是:①大地测量法该方法主要有:两方向(或三方向)前方交会法、双边距离交会法(以上监测二维水平位移(X,Y))、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以上方法用于监测单方向水平位移)、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垂直方向(Z向)位移]。

一般常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常用的有:WLLDT3经纬仪(测角中误差±1秒)、N3水准仪(0.2mm)、Mekometer ME3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3mm+1ppm),测程3km]、NE5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2mm+0.2ppm),测程5km]、全站仪[测角精度2秒,测距精度±(2mm+2ppm)]等。

大地测量法有以下特点:a、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构成监测网;b、技术成熟、精度高,成果资料可靠;c、受地形通视条件限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等)影响,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大地测量法适用于所有崩滑体不同阶段的监测,是一切监测工作的基础,工作一开始,应立即设站建标投入监测。

其成果可直接用于变形分析、稳定性评价和崩滑预报。

②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法GPS是利用美国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进行空间交会测量,确定待测点的三维坐标的一种测量方法。

近年来,我国开发和应用GPS定位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已建立了GPS监测网,并将GPS技术应用于新滩链子崖崩塌、滑坡的变形监测和铜川市川口滑坡治理效果的监测。

实践证实,GPS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完全可用于崩塌、滑坡的位移监测。

将GPS应用于崩塌、滑坡监测有以下优点:a、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b、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可以进行全天候的观测;c、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可以同时测定;d、新一代GPS接收机具有体积小,耗电少,操作简便的特点。

③近景摄影测量法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上,同时对崩塌体的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像片,利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像片上各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测量。

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有:a、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许多测点的空间坐标;b、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并可以随时进行比较分析;c、近景(100米以内)摄影法绝对精度不及传统测量法;d、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d、适合于对临空陡崖进行监测。

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测量技术是利用通过相邻航线上观测的同一地区的两幅(具一定基线——几米到几百米)SAR影像的相位差来获取地面数据,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雷达数据中的相位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优点较多: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发射的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学遥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是主动式工作方式。

对于欧洲雷达卫星ERS-1/2和加拿大雷达卫星RADRSAT-1,采用干涉技术来产生DEM,监测地面位移变化,精度可以达到毫米量级。

因此,该技术手段特别适于解决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是一项快速、经济的空间探测高新技术。

对于桃源县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就可采用此种监测方法,将各个地面塌陷点全部纳入监测之中。

⑤遥测台网监测技术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自动遥控监测系统相继问世,为崩塌、滑坡的实时、自动、连续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新型地质灾害无线遥测台网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整合形成的新一代RDA型地质灾害遥测系统。

通过全面的设计,形成从点到面、从地上到地下、信号频段从低频到高频的地质灾害立体监测预警网络。

该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主要由监测子站群、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救灾防灾指挥中心和GPRS数据通讯公网等四部分组成,具有以下特点:a、监测参量多,精度高。

系统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位移、沉降,倾斜变形测量仪,裂缝测量仪,崩滑体微破裂声发射信号记录仪,钻井式深部地层滑移变形测斜仪、以及地下水孔隙压测量仪和钢筋计、锚索(杆)计在内的八种滑坡监测仪器。

这些测量仪器均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大的动态范围。

b、自动遥测,无需值守。

这些仪器均内置微处理器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动态范围大,全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可用交流电源或太阳能电池供电。

c、无障碍设计。

所研制的仪器在测量、数据传输等方面均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因而有安装方便,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

d、依托先进的通讯技术。

综合运用了超短波无线数据传输和最新发展的GSM/GPRS通讯技术,使本遥测台网既适应中低山区的地形条件,便于安装和维护,又具有高容量,覆盖范围广,以及成本较低等特点。

滑坡遥测台网一般含数个遥测台网子站和一个区、县级监测预警数据中心。

遥测台网子站可连接多种选定的传感器以测量崩滑体的地表和深部变形、位移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构筑物内部的应力等。

监测预警数据中心与监测子站经由先进的GSM/GPRS通讯单元进行通信联网及汇集数据。

遥测台网子站可接收中心发出的指令以设置工作参数,如可以选择5分钟、1小时、24小时等时间间隔自动进行测量,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台网数据中心,并存入数据库。

遥测系统可接入地区监测预警中心微机局域网,支持运行基于GIS 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

在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准实时地密切监视滑坡加速变形趋势,支持对库岸和滑坡破坏事件进行短期及临滑预报,也可以对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现场监测和救助指挥。

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

⑥泥石流监测方法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有条件时,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

专业监测点的实施年度为2009年,这是指专业监测措施的启动年度,随后各专业监测点应不断完善其监测措施,提高其监测水平,以确保监测精度。

同时各级财政应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专业监测的设备添置、站点建设、人员工资等。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之一——滑坡今年我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初出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天气冷,雨期长,破坏性大;二是近期我区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暴雨,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广泛分布在山区,综合防治难度很大;四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农村居民切坡建房等。

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刊登如下:一、什么叫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二、滑坡具有哪些特征和识别标志:1、地物地貌标志:滑坡在斜坡上常造成环谷(圈椅、马蹄状地形)地貌,或使斜坡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如河床凹岸反而稍微突出或有残留的大孤石)等现象。

2、岩、土体结构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

3、水文地质标志:斜坡含水层的原有状况常被破坏,使滑坡体成为复杂的单独含水体。

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滑坡后缘断壁上有顺擦痕,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则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

三、哪些因素会诱发滑坡?(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