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同步练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实验

合集下载

7-1实验五 探究:酵母菌的发酵-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高效学习(浙教版)

7-1实验五  探究:酵母菌的发酵-2023-2024学年七年级科学下册同步高效学习(浙教版)

实验五探究:酵母菌的发酵[教材第6节]实验梳理提出问题:面团发酵与酵母菌有什么关系?建立假设:酵母菌能使面团发酵。

设计方案:1.制备面团:取活性干酵母半匙倒入50ml温水(30℃左右)中,充分溶化后,分批加到100g面粉中,边加边用手搅动,充分揉捏面粉形成面团A。

另取50mL温水(30℃左右),分批加到100g面粉中,充分揉捏面粉形成面团B。

2.面团发酵:将面团A和B分别置于2个相同的碗中,盖上保鲜膜,置于温暖环境中发酵50min左右。

拿出2个面团,观察它们的变化分别是▲。

各撕下一小片,观察面团内部的变化有▲。

实验结果与结论:▲。

【答案】A面团明显膨胀,B面团没有明显变化 A面团有蜂窝状的孔洞,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解析】【分析】【详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这两个面团的变化分别是:A面团体积变大,并且松软,有气孔产生。

而B面团几乎没什么变化。

然后分别从A面团中和B面团中撕下一小部分,观察面团内部的变化分别为A面团内部有蜂窝状的孔洞,即气孔,而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

实验结果与结论: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产生的作用。

故答案为:A面团明显膨胀,B面团没有明显变化 A面团有蜂窝状的孔洞,B面团则没有这些孔洞面团发酵是酵母菌作用的结果实验小贴士1.对照实验又叫对照比较实验或单一变量实验,是探究实验的一种基本形式。

是指在研究一个条件对研究对象有何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个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对照实验中,把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

其中一个组是已经确定其结果的对象组或施加条件对实验对象或结果的作用已知,作为对照比较的标准,一般不含变量,称为“对照组”。

接受实验变量控制处理的对象组称实验组或控制组,要探究某个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或作用,其影响或作用未知,一般含变量,也可叫探究组。

3.对照组类型:①空白对照:对照组为不做含自变量处理的对象组。

②自身对照:实验与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不另设对照组。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总结在2024年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课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有趣且富有启发性的实验。

以下是我对一些实验的总结和体会。

1.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我们通过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观察植物释放氧气的实验,深入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

这个实验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光合作用的过程,还让我们明白了植物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动物细胞观察实验: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了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观察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质等结构,我们加深了对细胞的认识,并且意识到了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 酵母发酵实验:我们使用酵母进行了发酵实验,观察了发酵的过程和产物。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酵母的代谢能力和发酵产生的过程,也明白了酵母在食品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这些实验帮助我们理解了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培养了我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亲手进行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书本知识,并且从实验中培养出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实验中,我们也要注意安全和环保。

使用化学试剂时要戴上实验手套和眼镜,确保实验环境的安全。

实验结束后,要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物,保护环境。

总而言之,2024年的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实验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乐趣和启发,提高了我们对生物学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知识的记忆,还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会更加热爱生物学,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同条件下酵母发酵实验

不同条件下酵母发酵实验

不同条件下酵母发酵实验酵母发酵实验是研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验条件和观察结果:1.温度: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25°C、30°C和37°C下。

观察酵母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2.pH值:在不同的pH值下进行实验,例如在pH 4、pH6和pH 8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3.糖类浓度:在不同的糖类浓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2%、5%和10%的葡萄糖浓度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乙醇的产生速率。

4.氧气水平:在不同的氧气水平下进行实验,例如在100%氧气、50%氧气和0%氧气的条件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5.氮源:在不同的氮源下进行实验,例如在氨基酸、尿素和硝酸盐的存在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6.盐浓度:在不同的盐浓度下进行实验,例如在0.5M、1M和2M的NaCl浓度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7.培养基成分:在不同的培养基成分下进行实验,例如在含有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和仅含有葡萄糖的培养基中。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8.发酵时间:在不同的发酵时间下进行实验,例如在12小时、24小时和48小时的条件下。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9.级联反应:在级联反应中进行实验,例如在酵母发酵后,将代谢产物转化为其他有用的产物。

观察酵母的代谢产物转化率和产物的生成速率。

10.外加物质:在酵母发酵过程中添加外加物质,例如酵母营养素和辅酶。

观察酵母的生长速度和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酵母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机制,并为酵母在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指导。

在这些实验中,观察的代谢产物可能包括乙醇、二氧化碳、氢气和乳酸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酵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代谢产物生成和生长机制,也有助于我们研究酵母在工业上的应用。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初中生物发酵现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发酵现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探究发酵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过程。

实验器材:盐、砂糖、水、面粉、酵母、酸性物质(例如柠檬汁)、透明塑料瓶、气球、温度计、试管。

实验原理:发酵是一种生物过程,是酵母菌等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过程。

酵母菌利用糖类分解产生的能量进行生长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是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取一小块酵母,将其放入温水中搅拌溶解,待酵母彻底溶解后备用。

2. 制作发酵液:取透明塑料瓶,倒入适量的温水,加入适量的盐、砂糖和面粉,搅拌均匀。

3. 添加酵母:将溶解的酵母液加入发酵液中,再加入适量的酸性物质(柠檬汁),搅拌均匀。

4. 观察和记录:将气球套在塑料瓶口上,使瓶口与气球完全密封。

观察气球的变化并记录。

实验结果: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球逐渐膨胀并充满气体,同时气球表面也产生了一些水珠。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气球变得更加膨胀,有些甚至会突破气球的容量,酵母发酵液也会溢出。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当酵母菌处于适宜的环境下,例如温度适宜、有机物质供给充足等条件下,它们会开始进行呼吸发酵。

这些酵母菌分解酵母发酵液中的糖类物质,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由于气球的密封性不允许气体逸出,所以二氧化碳被逐渐积聚,导致气球膨胀。

此外,由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它也会渗透到气球内部,与气球表面的水珠形成一种混合物。

这也是为什么观察到气球表面出现水珠的原因。

实验总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对发酵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

发酵是一种常见的生物过程,通过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活动,有机物质分解产生能量和二氧化碳。

在实际生活中,发酵现象被广泛应用于面包、酒类等食品的制作中。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发酵实验时要保持实验环境的卫生,尽量避免污染。

同时,也要注意酵母的使用量和实验溶液的配比,以免产生剧烈的反应。

通过这个实验,我对发酵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科学实验的设计和观察有了更多的体会,从而激发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微生物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习题课件)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三章 微生物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习题课件)
1234
2. 【跨学科题】我国发酵技术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就 有关于腌制泡菜的相关记载,“作盐水,令极咸,于盐水 中洗菜……其洗菜盐水,澄取清者,泻著瓮中,令没菜把 即止”。大意是“用浓盐水洗菜,然后将盐水清澈部分倒 入泡菜坛,直至将菜浸没”。下列关于腌制泡菜的叙述, 正确的是( B ) A. “于盐水中洗菜”能够杀死蔬菜表面所有的微生物 B. “令没菜把即止”是为了给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 C. 腌制过程中,要经常打开泡菜坛盖子确认腌制效果 D. 乳酸菌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形成乳酸
(2)酿酒流程中,蒸煮糯米的目的是 高温灭菌 ;蒸煮 后不宜马上加入菌种,需晾至室温的原因是 避免高

温杀死菌种 。 ⁠
(3)实验操作后,同学们测量了不同组米酒的酒精浓度, 发现酒精浓度依次为乙>丙>甲。推荐使用 根霉

菌 酿酒。
1234
4. 【跨学科题】酵母菌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与人类的生活 息息相关。如图1表示日常生活中制作面包的基本过程。 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从密封的发酵罐中通常会检测到 氧气、二氧化碳和酒精三种物质,其浓度变化曲线如图2 所示。据此,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34
3. 【跨学科题】[2024年1月泉州期末]在发酵食品跨学科实 践中,同学们了解到制作米酒常用到酵母菌和根霉菌。为 探究这两种微生物酿制米酒的差异,同学们设置了甲、 乙、丙三组,进行酿制实践,分别加入等量的酵母菌、根 霉菌、酵母菌和根霉菌混合菌进行酿制实践,具体酿制流 程如图。菌,它们都 有 (填 “有”或“无”)成形的细胞核。

酵母菌的生长和繁殖(或低温影响了酵母菌的发酵) 。 ⁠
(4)图2中的3条曲线,表示二氧化碳和酒精浓度变化的曲线分 别是 P 、 Q (填字母)。

酵母发酵实验报告

酵母发酵实验报告

酵母发酵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过程,并研究对酵母发酵活性的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 平衡称- 试管架- 筷子- 试管- 酵母- 糖- 温水- 酒精计- 温度计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试管架放在平稳的桌面上。

- 准备干净的试管。

- 使用平衡称称取适量的酵母和糖。

- 准备温水。

2. 实验组设置- 将酵母和糖按一定比例加入试管中,并混合均匀。

- 将温水加入试管中,使试管内液体的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一般为35-40摄氏度)。

- 用筷子轻轻搅拌试管中的液体。

3. 对照组设置- 准备另外一支试管,只加入温水,不加入酵母和糖。

- 使对照组试管内液体的温度与实验组相同。

4. 观察和记录- 使用酒精计测量酵母发酵所产生的酒精量。

- 使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液体的温度。

- 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记录酒精量和温度变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时间(分钟)温度(摄氏度)酒精量(毫升)----------------------------------------------0 37 010 38 220 39 330 40 440 39 5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酵母的发酵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酵母的发酵效果最佳。

2. 酵母的发酵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但在一定时间后发酵速度趋于稳定。

3. 酒精的产生量与酵母的发酵活性密切相关,酒精的产生量与温度变化趋势相似。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酵母的发酵活性受温度的影响较大,温度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酵母的发酵速度和产生的酒精量。

实验总结: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酵母的发酵活性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酵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以快速进行发酵,并产生大量的酒精。

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温度控制不够严格,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初中生物实验——酵母发酵

初中生物实验——酵母发酵
温度: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酵母数量:记录实验开始时和结束时的酵 母数量
酒精浓度:记录实验过程中酒精浓度的变 化
发酵速率:记录酵母发酵的速度和效率
实验结果:总结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得 出结论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通过显微镜观察酵母菌 的数量,记录不同时间
酵母菌的数量变化。
计算酒精产量:根据酒精 浓度和发酵液的体积,计 算不同时间酒精的产量。
测量酒精浓度:使用酒 精浓度计测量发酵液中 的酒精浓度,记录不同 时间酒精浓度的变化。
分析实验数据:根据观 察和测量的结果,分析 酵母菌发酵过程中酒精
产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过程
观察酵母菌的数量变化:记录不同时间、 不同温度下的酵母菌数量,分析其增长趋 势。
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变化:记录不同时间、 不同温度下的酵母菌形态,分析其变化规 律。
温度计:监测发酵过程中的 温度变化
计时器:记录发酵时间
酵母菌:用于发酵的微生物 水:溶解糖和酵母菌
试管:用于发酵的容器
实验记录本:记录实验数据 和观察结果
酒精计:测量发酵过程中产 生的酒精含量
实验器材
试管:用于 盛放酵母和 糖液
酒精灯:用 于加热试管
温度计:用 于测量温度
滴管:用于 添加酵母和 糖液感谢您的观看汇报人:XX
培养皿:用 于观察酵母 发酵情况
显微镜:用 于观察酵母 细胞结构
实验步骤
准备材料:酵母、糖、 水、温度计、试管、试 管夹、酒精灯、火柴
制作酵母培养液:在试 管中加入适量糖和水, 搅拌均匀,加入酵母, 摇匀
设定温度:将试管放入 盛有温水的烧杯中,调 节水温至30-35℃
观察发酵现象:每隔一 段时间观察试管内酵母 培养液的变化,记录发 酵情况

酵母发酵实验

酵母发酵实验

酵母发酵实验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广泛应用于发酵过程中。

通过与酵母的接触,我们可以发现其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将糖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酵母发酵现象。

本实验将介绍酵母发酵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步骤。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酵母在不同条件下的发酵速度,并分析影响酵母发酵的因素。

二、实验材料- 干活性酵母- 白砂糖- 500毫升烧杯或容量瓶- 温水- 温度计- 塑料气球或气吹管- 实验记录表格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和消毒烧杯或容量瓶,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适量的温水,并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c. 准备记录表格,列出实验条件和观察结果的栏目。

2. 实验组设置a. 准备三组实验组。

b. 每组在一个烧杯或容量瓶中加入相同量的温水。

c. 将白砂糖按照不同浓度加入到三组实验组中,比如A组加入10克、B组加入20克、C组加入30克。

3. 酵母投放a. 每组实验组中加入相同量的干活性酵母,比如每组加入5克。

b. 快速搅拌,确保糖和酵母均匀混合。

4. 温度控制a. 使用温度计检测实验组中的温度,并保持恒温。

b. 调整温水的温度,分别为A组控制在25摄氏度、B组控制在30摄氏度、C组控制在35摄氏度。

5. 观察记录a. 开始观察并记录每组实验组的发酵情况。

b. 使用塑料气球或气吹管将实验组口部密封,以防二氧化碳逸出。

c. 每隔15分钟观察一次发酵结果,并记录到表格中。

6. 数据分析和讨论a. 对每组实验组的发酵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不同温度和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

b. 讨论可能的影响因素,例如温度、糖浓度、酵母菌量等。

c. 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并注意对实验器材进行清洗和消毒。

2. 在进行实验时,确保操作平稳,以避免酵母液溅出。

3.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确保安全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观察不同实验条件下的酵母发酵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结果:在较高温度下(35摄氏度),酵母的发酵速度更快,并且产生的气体量更大。

跨学科实践活动:制作馒头,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同步练习(含答案)(附知识点归纳)生物七年级上册

跨学科实践活动:制作馒头,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同步练习(含答案)(附知识点归纳)生物七年级上册

《制作馒头,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同步练习题附知识点归纳一、课文知识点归纳:1.酵母菌的形态与结构: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2.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条件下则进行有氧呼吸,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在制作馒头过程中,酵母菌主要利用面粉中的糖类进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面团膨胀松软。

3.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其发酵能力、发酵速度及产生的风味物质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影响馒头的口感和品质。

4.实验设计与操作:包括原料准备、面团制作、发酵条件控制、蒸制过程及结果观察等步骤。

5.数据分析与结论:通过观察馒头的体积、口感及风味等指标,分析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二、教材分析:《制作馒头,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是冀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中的一节重要实验课。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酵母菌及其发酵作用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通过亲手制作馒头并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学习目标:1.理解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及发酵作用原理。

2.掌握制作馒头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3.能够设计并实施比较不同酵母菌种发酵效果的实验。

4.学会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

5.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酵母菌属于界中的类生物。

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发酵,产生和 -。

3.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主要利用面粉中的进行发酵。

4.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其和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影响馒头的口感和品质。

5.制作馒头的基本步骤包括原料准备、、发酵条-件控制、及结果观察等。

6.观察馒头的 - 及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其发酵效果。

(二)、选择题。

1.在制作馒头的过程中,哪种因素对于馒头的松软程度影响最大?()A.面粉的种类B.酵母菌种的选择2.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主要体现在馒头的哪个方面?( )A.形状B.口感C.颜色D.营养价值3.实验中,为了准确比较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应确保哪些条件相同?()A.面粉量、酵母量、发酵时间B.面粉量、酵母量、水温C.酵母量、发酵时间、水温D.面粉量、发酵时间、发酵环境4.如果在发酵过程中发现馒头面团没有明显膨胀,可能是因为什么?()A.酵母菌种不适合B.面粉质量不好C.发酵时间太短D.酵母量过多5.下列哪种情况最能说明不同酵母菌种的发酵效果存在差异?A.使用同一种酵母菌种,但发酵时间不同B.使用不同酵母菌种,但发酵时间相同C.使用同一种酵母菌种,但面粉种类不同D.使用不同酵母菌种,但发酵时间和面粉种类都不同6.下列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B.酵母菌具有细胞壁和细胞膜C.酵母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D.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7.制作馒头时,需要控制的发酵条件不包括()A.温度B.湿度C.光照D.时间8.下列哪种因素不会影响馒头的发酵效果?()A.酵母菌的种类B.面粉的质量(三)、判断题。

初一生物真菌试题

初一生物真菌试题

初一生物真菌试题1.下列有关酵母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酵母菌是多细胞生物B.酵母菌可以用来做馒头或做面包C.酵母菌是细菌D.酵母菌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真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集中的区域,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真菌的结构特点,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2.在培养蘑菇的培养基上发现长出了霉菌,蘑菇和霉菌的关系是()。

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种间竞争几种方式,蘑菇和霉菌都属于真菌相互争夺水分、有机物和生存的空间,属于竞争关系。

【考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活动中,某小组同学们按照如下方案进行了实验,并依据实验结果得出了结论。

)你 (是(唯一、多个)(2)如果你不同意该实验方案,请写出你的方案和预期。

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阴暗、潮湿、(温暖、低温),乙组阴暗、潮湿、温暖处②实验材料的选择:甲组一块,乙组一块面包③实验结果预期:甲组,乙组(发霉、不发霉)(3)根据你的实验结果预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对霉菌的生活有影响。

【答案】(1)不同意多个(2)①低温②面包③不发霉发霉(3)温度【解析】(1)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而本实验中存在多个变量(实验材料,水分,阳光),故实验结果不准确。

(2)本题是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应是温度,其他因素应保持相同,在实验中只有一个单一变量,保证实验结果是由温度变化而引起的。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训练课件)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训练课件)

量较少 ,我选择用葡萄表皮上的酵母菌来发面。
123
【馒头制作】 和面时要用温水,如果用开水,会使酵母菌③ 死亡 ,影 响后续发面过程。我尝试在23 ℃、28 ℃和33 ℃条件下发 面,由于酵母菌发酵产生了④ 二氧化碳 (填气体名称), 面团膨大至原来的1.4、1.7和1.8倍。经过蒸制过程,馒头 制作完成。 【品鉴与反思】
123
2. 【跨学科题】劳动实践课后,乐乐同学按以下操作步骤酿 制米酒,结果失败了。导致酿酒失败的步骤是( B ) A. 将糯米淘洗干净并浸泡一昼夜 B. 将糯米与酒曲(制酒用的菌种)混合均匀,蒸熟后备用 C. 将蒸熟的糯米晾凉后,放入清洁的容器中 D. 将容器盖好,放置在温暖的地方 点拨:米酒的制作步骤中,应先蒸熟灭菌,冷却后再进行 接种(糯米与酒曲混合均匀),因为高温会把酒曲中的微生 物杀死。

其他温度下的馒头 。除了温度外,在原料或制作步骤方面 可能会影响馒头品质的因素还有⑥ 酵母菌的数量等 ,我 将进一步开展实践探究。
123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
食品
1. 【跨学科题】[2024·梅州模拟]某同学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进 行了制作馒头、酸奶和泡菜的实践活动,下面是他对这些 实践活动的总结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D ) A. 制作酸奶前先加热煮沸牛奶——杀死其他细菌 B. 腌制泡菜要将坛子密封——构建无氧发酵条件 C. 蒸馒头发面——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D. 三种食品制作中利用的微生物都属于细菌 点拨:酸奶、泡菜要用到乳酸菌,乳酸菌属于细菌;而馒 头的制作主要是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属于真菌。
123
邀请同学们品尝我的劳动成果,并进行评价,结果如下表。
温度(℃)
23 28 33

生物做馒头实验报告

生物做馒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微生物发酵在制作馒头过程中的作用;2. 掌握制作馒头的原理和步骤;3. 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1.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能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将面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从而使面团发酵膨胀;2. 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

三、实验材料1. 材料:面粉、酵母粉、温水、白糖、食盐、面粉筛;2. 仪器:面粉秤、碗、勺子、烤箱、烤箱温度计。

四、实验步骤1. 准备面粉:称取适量的面粉,过筛去除杂质;2. 发酵酵母:将温水加热至40℃左右,加入适量的酵母粉,溶解后备用;3. 和面:将面粉放入碗中,加入白糖、食盐,倒入溶解好的酵母水,用筷子搅拌成絮状;4. 揉面:将絮状面团揉成光滑的面团,盖上湿布或保鲜膜,发酵30分钟;5. 分割面团: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等份,揉成圆形;6. 烤制馒头:将面团放入铺有烘焙纸的烤盘中,烤箱预热至180℃,将馒头放入烤箱中层,烤制15-20分钟,至表面呈金黄色。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发酵和烤制,制作出的馒头外观饱满,口感松软,味道香甜;2. 分析: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将面粉中的葡萄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酒精,使面团膨胀,形成多孔结构,从而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

在实验过程中,温度、湿度、发酵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馒头的质量和口感。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发酵在制作馒头过程中的作用,掌握了制作馒头的原理和步骤;2.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宝贵经验;3.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够有效地将面粉发酵,制作出美味可口的馒头。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发酵过程中,温度不宜过高,以免杀死酵母菌;2. 面团发酵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口感;3. 烤制馒头时,注意烤箱温度,避免烤焦。

初中基本实验操作

初中基本实验操作

初中基本实验操作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亲身体验科学知识的运用,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几个初中基本实验操作的介绍。

1.酵母发酵实验材料:-一小袋干酵母-一杯温水-一勺白糖操作步骤:1)将温水倒入一个容器中,加入白糖搅拌溶解。

2)将干酵母撒入容器中,轻轻搅拌均匀。

3)将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静置20分钟左右观察。

实验原理:酵母是一种微生物,它可以通过分解糖分产生能量并释放二氧化碳气体。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提供了酵母所需的营养物质(糖)和适当的温度。

酵母将利用糖分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使溶液发酵。

2.反应物质的酸碱性判断材料:-红、蓝、黄卷纸-强酸(如盐酸)-强碱(如氢氧化钠)-水操作步骤:1)将红、蓝、黄卷纸剪成小片。

2)分别将红、蓝、黄卷纸放入三个独立的容器中。

3)将一滴强酸滴在红、蓝、黄卷纸上,并观察变化。

4)将一滴强碱滴在红、蓝、黄卷纸上,并观察变化。

5)用水将红、蓝、黄卷纸洗净,恢复原来的颜色。

实验原理:酸碱指示剂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红色指示剂在酸性溶液中会变成红色,蓝色指示剂在碱性溶液中会变成蓝色,黄色指示剂则在酸和碱的溶液中都保持黄色。

通过观察红、蓝、黄卷纸的颜色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溶液是酸性、碱性还是中性。

3.水的凝固点实验材料:-温水-一小袋食盐操作步骤:1)将温水倒入一个容器中。

2)在温水中加入一小勺食盐,并搅拌均匀。

3)将容器放进冰箱3-4小时,直到水变为固体状态。

实验原理:纯净水的凝固点约为0℃,但在添加了溶质(如食盐)后,水的凝固点会下降。

这是因为溶质会干扰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水的分子更难结合为固体。

通过在水中加入食盐并放入冰箱,我们可以观察到水的凝固点下降的现象。

这只是初中基本实验操作的一小部分,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可以锻炼实验的观察、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发酵现象(初中生物实验)

发酵现象(初中生物实验)

发酵现象创新实验目的:探究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实验仪器及用品:1.实验仪器:带胶塞和胶管的锥形瓶、小气球、Y形管、大烧杯、温度计、试管、比色板、小烧杯、玻璃棒。

2.实验用品: 白糖(100g)、一小包干酵母(约30g)、澄清的石灰水、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检测酒精的试剂。

0.5ml的浓硫酸溶有0.1g重铬酸钾,体积分数为95%—97%,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由橙色变为灰绿色)实验装置及说明:澄清的石灰水可以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重铬酸钾溶液遇到酒精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实验操作:1.将(100ml)40℃温水倒入锥形瓶,再用汤匙将一大勺糖及适量干酵母加进来,搅拌均匀后,将锥形瓶放在大烧杯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30—40 ℃左右。

(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是酵母菌迅速繁殖,并把葡萄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2. 观察到酵母菌培养液有气泡产生,塞上橡胶塞(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气体散失,影响后面实验效果,也为酒精的产生提供保障)。

过一段时间后就可看到干瘪的气球慢慢膨胀起来了。

(酵母菌的无氧呼吸)3.将夹子打开,挤压气球,使瓶内产生的气体徐徐通过胶管导入试管内的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了(检测气体中有二氧化碳。

原理:二氧化碳遇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4.将重铬酸钾试剂分别滴在比色板的凹槽内,并分别标注1号、2号(作对照)、3号。

在3号试剂上滴1滴酒精,在1号试剂上滴1滴酵母菌发酵液。

发现1号和3号都由橙色变成了灰绿色。

实验创新点及意义:通过上述实验,让我们对酵母菌“发酵现象”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有关内容,而且印象深刻。

使我们养成很好的节约意识。

实验现象:1.闻到了发酵后特殊的甜酒的芳香气味。

2.详见【实验操作4】3.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观察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观察发酵现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酵母菌发酵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2. 观察并记录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气泡产生、pH值变化等。

3. 分析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成分,验证实验结果。

二、实验原理发酵现象是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有机物产生代谢产物的过程。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

实验中,我们将观察酵母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气泡、pH值变化等现象,并分析气体成分,验证实验结果。

三、实验材料1. 实验仪器:玻璃杯、玻璃棒、PH试纸、药勺、锥形瓶、胶头滴管。

2. 实验用品:白糖、干酵母、温水、澄清石灰水、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1. 将一大勺白糖加入一杯温水中,用玻璃棒搅拌均匀,使白糖完全溶解。

2. 向温水中加入一小包干酵母,继续搅拌,使酵母充分溶解。

3. 用玻璃棒蘸取水滴滴在PH试纸上,观察PH值变化。

4. 将锥形瓶倒置,用胶头滴管将酵母溶液滴入锥形瓶中,使溶液充满瓶底。

5. 将锥形瓶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发酵现象。

6. 每隔一段时间,用PH试纸检测锥形瓶内溶液的PH值,记录数据。

7. 将锥形瓶中的气体通过胶头滴管导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石灰水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1. 加入酵母后,观察到大量气泡产生,说明酵母菌开始发酵。

2. 随着发酵的进行,PH试纸颜色逐渐由黄色变为橘红色,说明溶液逐渐变酸。

3. 将气体导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4. 观察到锥形瓶中的液体逐渐减少,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

六、实验结果分析1. 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将糖类物质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同时释放能量。

气泡的产生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气体,而PH试纸颜色的变化说明溶液逐渐变酸。

2.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进一步证实了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3. 锥形瓶中的液体减少说明发酵过程中产生了酒精。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发酵现象,并验证了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的原理。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竞赛题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竞赛题

初中一年级下学期生物实验竞赛题
1. 实验名称
探究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对气球的影响
2. 实验目的
了解酵母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对物体的影响,观察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其对气球的充气效果。

3. 实验材料
- 酵母粉
- 砂糖
- 温水
- 透明塑料瓶
- 气球
- 漏斗
- 橡皮塞
4. 实验步骤
1. 准备一个透明塑料瓶,并清洗干净。

2. 向瓶中加入适量温水,大约填满瓶的四分之一。

3. 往瓶中加入一勺酵母粉,并搅拌均匀。

4. 再往瓶中加入两勺砂糖,再次搅拌均匀。

5. 打开一个小孔的气球,并将气球套在瓶口上。

6. 观察气球的变化。

5. 实验结果
当酵母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填充气球,使其膨胀。

6. 实验原理
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在发酵过程中会分解砂糖产生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具有膨胀性质,因此当二氧化碳排放到气球中时,会使气球膨胀起来。

7. 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请注意安全,避免接触到酵母和砂糖。

- 实验后请做好清洁工作,将实验用品彻底清洗干净。

8. 实验拓展
你可以尝试改变实验中的酵母粉或砂糖的用量,观察对气球膨胀的影响。

你还可以尝试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的食材,比如面粉、水果等,观察是否会影响气球的膨胀情况。

初中生物实验考试

初中生物实验考试

初中生物实验考试实验一:观察酵母发酵作用一、目的通过观察酵母发酵作用,了解酵母在无氧条件下产生能量的过程。

二、实验材料1. 干酵母粉2. 试管3. 红茶包4. 水5. 塑料薄膜三、实验步骤1.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干酵母粉。

2. 用红茶包泡一杯红茶,倒入试管中,使酵母粉完全浸没在红茶中。

3. 用塑料薄膜将试管口封住,确保没有空气能进入试管。

4. 将试管放置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

5. 观察并记录试管中的变化,包括气泡的产生和试管内是否有液体溢出。

四、实验结果在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试管中酵母开始发挥作用后,产生了大量气泡。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泡数量逐渐增多,并且部分液体溢出试管。

五、实验分析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它在无氧条件下发酵时,通过分解葡萄糖产生能量。

发酵过程中,酵母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我们能够观察到试管中产生了大量气泡。

同时,酵母还会产生酒精和其他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在实验中溢出试管。

六、实验结论通过观察酵母发酵作用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酵母在无氧条件下通过分解葡萄糖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和其他有机物质。

实验二: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一、目的通过观察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植物如何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二、实验材料1. 绿色植物叶片(如水稻、豌豆等)2. 试管3. 碘液4. 酒精5. 水三、实验步骤1. 将绿色植物叶片切成小块并放入试管中。

2. 加入足够的酒精并摇晃试管,将叶绿素提取到酒精中。

3. 过滤提取液,得到叶绿素提取液。

4. 取另一个试管,加入适量的叶绿素提取液。

5. 在叶绿素提取液中加入适量的碘液。

6. 观察并记录溶液的颜色变化。

四、实验结果观察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溶液在加入碘液后从橙黄色变为蓝黑色。

五、实验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质的过程。

植物叶片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并参与光合作用的反应,产生葡萄糖等有机物质。

而碘溶液能够与淀粉反应生成蓝黑色。

通过实验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推断出叶绿素提取液中存在淀粉,说明叶绿素提取液中的植物进行了光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生物同步练习: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实验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为了验证酵母菌的发酵作用,某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方案。

他们的共同点是:相同的玻璃瓶子两只,分为甲、乙两组,分别加入等量的温开水,每组按照各自的方案(方案一、方案二)加入不同的物质后,将相同的气球套在瓶口,放在温暖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

方案一: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蔗糖,不加干酵母。

方案二:甲组瓶内加入一定量的干酵母和蔗糖,乙组瓶内加入与甲组等量的干酵母,不加蔗糖。

请分析以上两种方案:
(1)预期甲、乙两组的实验现象
方案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方案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你认为哪个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_____ 。

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酵母菌发酵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 ,如何证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