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新部编本(人教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5f13b9b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623e511.png)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前言
本文档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全册教案总结,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系统、全面的教学参考。
教案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排列,每个章节都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信息。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课:物质的组成
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组成,能够区分纯物质和混合物。
教学重点:理解物质的组成是由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区分纯物质和混合物。
教学方法:
- 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不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物质的组成和分类方法。
评价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问答,检测学生对物质组成和分类的理解。
第二课: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分离
教学目标:了解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重点:掌握纯物质和混合物的常见分离方法。
教学方法:
-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展示不同分离方法的应用。
- 独立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分离方法。
评价方式:通过实验操作和应用题,检测学生对分离方法的掌握情况。
...
(按照教材章节顺序继续编写每个章节的教案)
...
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的全册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
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教案提供的指导,进行系统、全面的物理教学。
希望本文档能为教师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含单元写作)
![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含单元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a757cc43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f4.png)
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含单元写作)第一单元运动1.1 运动的描述和运动的种类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运动- 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掌握运动的基本种类- 理解时间、位置、路程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量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运动的描述方法- 运动的种类教学难点- 时间、位置、路程等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量的计算方法1.2 运动的物理量教学目标- 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掌握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教学重点-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第二单元物质的分离2.1 物质的分类和组成教学目标- 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了解物质的组成- 了解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重点- 物质分类的方法- 物质的组成教学难点- 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2.2 物质的分离方法教学目标- 掌握物质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方法- 了解物质在分离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教学重点- 物质分离方法的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 物质在分离过程中的物理特性和化学变化第三单元声的传播3.1 声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了解声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掌握声的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能够计算声的速度教学重点- 声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声的传播过程中的基本物理量和单位教学难点- 声的速度的计算方法3.2 声的特性和利用教学目标- 了解声的特性和利用的基本知识- 掌握共鸣的原理和应用- 了解声音的吸收和反射教学重点- 声的特性和利用的基本知识- 共鸣的原理和应用教学难点- 声音的吸收和反射第四单元光的传播4.1 光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掌握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了解光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 掌握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概念教学重点- 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光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规律教学难点-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的概念4.2 光的传播和反射教学目标- 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原理教学重点- 光的传播和反射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和成像原理教学难点- 光的成像原理第五单元电流的基本概念5.1 电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了解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元件- 掌握电路图的基本知识教学重点-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元件- 电路图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 电路图的分析5.2 电流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 了解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掌握电流的测量方法- 掌握电流的连通方式和影响因素教学重点- 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电流的测量方法和连通方式教学难点- 电流的影响因素第六单元电路中的电阻6.1 电阻的概念和特性教学目标- 掌握电阻的概念和单位- 了解电阻和温度、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理解欧姆定律和功率教学重点- 电阻的概念和单位- 电阻和温度、材料、长度、截面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欧姆定律和功率6.2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目标- 掌握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 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电路中电阻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并联电路的计算方法写作单元主题作文作文题目:初中生活中的物理研究初中三年的物理研究让我受益匪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dc6c8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d.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第一节:物质的组成1. 研究目标- 了解物质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掌握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2. 教学重点- 物质由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概念-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解释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 提供几个案例让学生区分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第二节:物质的性质1. 研究目标- 了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 教学重点- 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解释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案例让学生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第二章:力和压力第一节:力的作用和效果1. 研究目标- 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 掌握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单位2. 教学重点- 力的作用和效果的概念- 力的三要素和单位的掌握3. 教学内容- 介绍力的作用和效果- 解释力的三要素和单位的概念-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和效果第二节:压力和压强1. 研究目标- 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掌握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2. 教学重点- 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3. 教学内容- 介绍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解释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 提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计算压力和压强的方法第三章:机械运动第一节:直线运动1. 研究目标- 了解直线运动的概念-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2. 教学重点- 直线运动的概念及特点-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3. 教学内容- 介绍直线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提供实例让学生理解直线运动的特点和区别第二节: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1. 研究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掌握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2. 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3. 教学内容- 介绍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解释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提供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这份教案总结了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的内容安排,包括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力和压力以及机械运动等主题。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dbf8228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c.png)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范本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的的产生与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掌握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举例说明声音产生的实例,如敲击鼓、拨动琴弦等。
(3)进行实验:将一张纸条放在扬声器前,观察纸条振动现象,让学生直观感受声音的产生。
3.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的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2)举例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如空气、水、固体等。
(3)进行实验:将两个纸杯用线连起来,让学生分别站在两端,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4.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进行实验:测量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实验过程。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四、作业布置1.复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2.查找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第二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了解光的传播过程。
2.掌握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光的传播过程。
2.难点: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光的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光是如何传播的吗?光在哪些介质中传播?2.光的传播(1)讲解光的传播原理,引导学生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举例说明光的传播实例,如太阳光、手电筒光等。
(3)进行实验:用激光笔照射不同介质,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1)讲解光的传播速度和介质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b261185e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3.png)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最新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教学。
教案涵盖了全册的内容,并且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使教师和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和应用。
教案目录
1. 第一单元:力和压力
- 第一课:力的概念与分类
- 第二课:压力的概念与计算
- 第三课:浮力与压强
- 第四课:浮力的应用和实际
- 第五课:弹力的产生和应用
2. 第二单元:钟摆
- 第一课:钟摆的概念与特性
- 第二课:简单和复杂摆线的制作与应用
- 第三课:钟摆的能量转换
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
- 第一课:光的传播与光速
- 第二课: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 第三课:光在平面镜中的反射与成像
- 第四课:凹面镜与凸面镜的成像原理和应用
4. 第四单元:电的基本概念
- 第一课:电流的概念与电流计的使用
- 第二课:电压的概念与电压表的使用
- 第三课:电阻的概念与测量
- 第四课:欧姆定律和电功率
5. 第五单元:电的应用
- 第一课:串、并联电路的概念与分析
- 第二课:电磁铁的原理和应用
- 第三课:电灯、电铃的使用与维护
使用方法
教师们可以根据教案目录中的内容,选择对应的教案进行教学。
每个教案都提供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
和评价方法在内的详细内容,以帮助教师们顺利开展课堂教学。
注意事项
教案中的内容仅供参考,教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
修改,以适应自身的教学需求和教学风格。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章节排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优秀教案教学设计(按章节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504025a510a6f524cdbf8562.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一章机械运动 (1)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第2节运动的描述 (6)第3节运动的快慢 (9)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13)第二章声现象 (26)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6)第2节声音的特性 (30)第3节声的利用 (34)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37)第三章物态变化 (41)第1节温度 (41)第2节熔化和凝固 (44)第3节汽化和液化 (48)第4节升华和凝华 (51)第四章光现象 (55)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55)第2节光的反射 (59)第3节平面镜成像 (62)第4节光的折射 (66)第5节光的色散 (70)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74)第1节透镜 (74)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77)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82)第4节眼睛和眼镜 (85)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93)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98)第1节质量 (98)第2节密度 (103)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07)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111)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刻度尺、米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钟表、手表、停表。
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参加过或观看过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田径分为田赛和径赛两类。
在田赛中通常以距离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就要进行长度的测量;在径赛中通常以时间的长短来论成绩,这又要进行时间的测量。
请同学们思考:1.时间和长度的测量要用到哪些工具呢?2.对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可采用的测量方法有哪些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最新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80eac9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22.png)
最新部编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机械、光学、能源和天文学。
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突出了实际应用,发掘科学的内涵,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能够准确理解并应用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将简单物理现象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物理
学兴趣和好奇心。
3. 着重培养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检验的能力,促进自主研究
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物质的宏观特性及与微观结构的关系。
2. 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具备基本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掌握物理基本概念及用语,具备查阅物理资料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本教材采用“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探究研究”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法、交互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其中,实验教学法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五、教学建议
1. 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物理学乐趣,激发研究兴趣。
2.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物理活动,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3. 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研究实践活动,比如科学实验、制作物理模型等。
六、教学评价
本教材的评价应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主要依据。
应通过平时的学习笔记记录、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分析、小组合作项目的展示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精品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设计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d3611b95cc22bcd126ff0ca0.png)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科学之旅(序言)学习目标:1、了解什么是物理?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难点:如何激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关键:能否利用实验、现象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透镜、喇叭、烧瓶、玻璃杯等。
教材分析:1、本节是第一堂物理课,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并没有具体的物理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录像等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不加解释,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物理。
2、围绕“探索”进行学习,让学生去观察讨论有关实验、现象等,并小结出物理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1、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科学之旅引入课题,得出: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学生实验:(1)、凸透镜的使用——成像(2)、惯性、过山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物理是有趣的学生观看第二部分录像——有趣的物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兴趣4、利用课本图片、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物理有用吗?有什么用?你在日常生活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学生讨论,得出结论:↘5、物理是有用的学生观看第三部分录像——有用的物理,激发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念。
6、探就:如何学好物理?讨论小结如下:(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学生观看第四部分录像——怎样学好物理,利用实例说明。
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四、达标测评:无,因本节无具体考察内容五、课后活动:我生活中的物理探索板书设计科学之旅(序)1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
3、物理是有用的。
4、如何学好物理?(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实物投影仪、录像带、电视机、录像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在漆黑的夜晚,几声呱呱的蛙声划破了村野广阔的夜空,给宁静的乡村夜色增添了一分美丽.我们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在与声(sound)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生甲]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乙]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在固体、液体中能传播吗?[生丙]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生丁]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2[师]同学们对声有这样浓厚的兴趣,这很让我高兴,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同学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做好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演示实验.二、进行新课[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每组选一位同学,做各种活动,使物体发声,其他同学仔细观察.[生甲]把一根橡皮筋张紧,拨动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生乙]把一只塑料尺压在桌边,使一端伸出桌外,用手拨动尺的伸出端,尺振动发出声音.[生丙]用鼓棰打击鼓面,鼓面振动,听到宏亮的击鼓声.[生丁]拨动小提琴的琴弦,弦振动发出悦耳的琴声.[生戊]我这个活动,需要全体同学来配合一下:请同学们把手指放在喉结处,让我们从1数到10,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师]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活动,总结概括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生甲]打击或拨动物体可以产生声音.[生乙]我们发声时没有打击,也没有拨动.[生丙]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师生共同活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vibration)产生的.[师]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声音产生的奥秘被我们揭开了谜底,为我们的成功合作鼓掌.[生]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情绪十分高涨.[想想议议][师]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生甲]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生乙]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生丙]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生丁]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生戊]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生己]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生庚]笑树能发出笑声是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师]同学们刚才列举了生活与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这很好.关于声音的发生,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呢?[生]我们平常听唱片、录音是怎么回事?[师]同学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师]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生甲]声音由发声体传播出去,可能沿直线传播.[生乙]声音传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东西来作媒介.3[师]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证实你的猜想.[生]把两张课桌紧紧地挨在一起.一个同学轻.敲一张桌面的一端,而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另一张桌面的一端,可以清晰地听到击桌子的声音.[师]刚才同学设计的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medium).[生]有时候好像没有介质也能听到声音.比如雷声,似乎没有什么东西把它传递来呀.[师]雷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吗?[生]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不需要介质,有的认为需要介质.[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大家的想法.[演示]把一只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请同学们注意声音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罩内空气的抽出,铃声逐渐变小,最后直到听不到铃声.[师]请同学们再注意观察: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声音又有什么变化?[生]随着空气逐渐进入,铃声逐渐加强.[师]启发学生思考,由上面的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真空不能传声.[师]经过同学们的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同学们得出了真空不能传声的正确结论.实际上,我们平常能听到彼此讲话的声音,就是依靠了空气这种介质.假想云层和我们之间是真空,大家就听不到雷声了.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为人类、动物传递声音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生]月球上没有空气,登月宇航员怎么交谈呢?[师]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近在咫尺,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看录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声音在空气中怎样传播呢?以击鼓为例: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又会使左侧的空气变稀疏.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和水波的传播相似.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是一种波,我们把它叫做声波(sound wave).[想想议议][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固体和气体都可以传声.那么,声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请同学们找出事实或实验来支持你的想法.[生甲]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潜入水底时仍能听到岸边人的谈话声.[生乙]钓鱼时要保持周边环境的安静.[生丙]渔民们常用电子发声器发出鱼喜欢的声音,将鱼诱入鱼网.[生丁]把正在响铃的闹钟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听到铃声.……[师]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演示实验、想想议议,我们已经知道了: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做媒介将声音传播出去,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一样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5页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并回答下列问题:[投影]问题1:声音在15 ℃和25 ℃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素有关?问题2:声音在25 ℃的空气和蒸馏水中传播的速度分别是多大?这说明声速跟什么因45素有关?问题3:对比表中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生甲]1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温度有关.[生乙]25 ℃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6 m/s ,25 ℃时蒸馏水中的声速为1497 m/s.说明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有关.[生丙]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组想出一个测量声速的方法,尽可能的话,进行实际测量,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更合适,测得的声速更接近当时的真实值.第一组:百米赛跑时,测出计时员与发令枪的发令地点之间的距离s ,再测出计时员从看到发令枪发令时的烟雾到听到枪声的时间t ,利用v =ts 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二组:测出海底的深度s ,把恰好没在海面下的钟敲响,测出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用的时间t ,利用v =ts 2就可以算出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 第三组:对着山崖喊话,测出从喊声发出到听到回声所用的时间t ,再测出喊话者距山崖的距离s ,利用v =ts 2,就可以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 第四组:利用声纳对着墙壁发出超声波,它会自动记录从发出超声波到接收到被墙壁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共用的时间t ,再测出声纳与墙壁之间的距离s ,利用v =ts 2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第五组:两个同学相距较远的距离s ,让其中的一位同学喊话,并记下开始喊话的时刻t 1;当另一位同学听到喊声时,也记下听到喊声的时刻t 2,则利用v =12t t s 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案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可行性,祝贺同学们成功的设想,课后若同学们能通过实验测出声速,就更加完美了.[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想出了许多办法说明桌子声是由桌面的振动引起的.方法(1):在桌子上固定一根弹性较好的细棍,细棍顶端固定一根细弹簧,弹簧上连接一个轻质小球,敲打桌子,轻质小球也随着跳起舞来.方法(2):在桌面上撒一些碎纸屑,用力敲打桌面,纸屑会跳动起来.方法(3):把手放在桌面上,当用力敲打桌面时,感觉手在振动,说明桌面在振动2.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北京到上海的铁路线距离s 1=1500 km ,快车的速度v 1=105 km/h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1=11v s =14.3 h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距离为s 2=1200 km ,大型喷气式客机的速度v 2=600 km/h ,则喷气式客机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6t 2=22v s =2 h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 3=340 m/s,北京到上海的距离s 3=1000 km ,声音传到上海所用的时间为t 3=33v s =0.8 h 3.能听到两次敲打声.第一次声音是由铁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中的空气传来的.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声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四、布置作业P 16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2.知道骨导的原理.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教学重点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2.骨导的原理.●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教学用具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呢?[生]耳朵.[师]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请同学们观察人耳的结构挂图,想一想生物课上介绍的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什么?二、进行新课[人耳的构造][师]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生]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师生共同活动]总结上述问题: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生]耳聋是怎么回事?[师]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导致耳聋.[生]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又是怎么回事呢?[师]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生]这两种耳聋能够治愈吗?[师]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生]助听器矫正的是哪种耳聋?[师]当然是非神经性耳聋,同学们,假如我们听不到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我们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生]那样的话,我们将失去了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我们将生活在一个非常寂静的世界.[师]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失去听觉,我们每一位健康的人应该关心、帮助残疾人,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使这些人恢复听觉.[想想做做][师]请同学们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边,听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两个学生一组,轮换听音叉的声音)[师]在这种情况下,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生]音叉的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声波由空气传入耳内,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师]用手指将耳朵堵住,再听音叉的声音.[生]听不到了.[师]请同学们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后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生]分组操作.把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上,能“听到”较弱的声音,把音叉放在牙齿上体验,“听到”的声音较强.[师]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生]骨能传声.[师]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声音.例如: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78是用牙咬住木棒的一端,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他的这种对音乐的执着和刚强的意志,真让我们健康人为之震撼.[科学世界][师]实际中我们如何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呢?[生]通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眼睛来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师]如果将你的双眼蒙上,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位置吗?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生]结果表明“能”.[师]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介绍双耳效应.由于人有两只耳朵,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生]老师,我们明白了: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的结果.[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音响设备都是双声道立体声或多声道立体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让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人们平常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要想重现舞台上的立体声,使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把两只话筒放在左右不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两只耳朵),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 这样,就会感到不同的声音是从不同的位置传来的,这就是常说的双声道立体声.如果想得到更好的立体声音效果,可以在声源的四周多放几只话筒,在听众的四周对应地多放几只扬声器,这样听众就会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立体效果就更好.三、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1)空气传导(2)骨传导2.双耳效应四、布置作业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2.小论文:助听器的功能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五、板书设计⎪⎩⎪⎨⎧⎩⎨⎧基础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双耳效应骨传导空气传导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能力目标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教学重点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教学难点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教学用具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录音磁带、录音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师]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声音各种各样,千差万别.其中有许多声音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例如:音叉发出的声音、人歌唱的声音、各种乐器的演奏声等,它们都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学中把这类声音叫做乐音.请同学们注意听下面的歌曲(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比较这两支歌曲的演唱风格有什么不同?[生甲]前者的演唱声音低沉,后者的演唱声音尖细.[生乙]前者的演唱是通俗唱法,后者的演唱是民族唱法.[生丙]前者的演唱声音小,后者的演唱声音大.[生丁]前者的演唱音调低,后者的演唱音调高.[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下面的探究活动.二、进行新课[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师]每组的实验台上备有钢尺,请同学们想办法使钢尺发声.[生]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短一些,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生]钢尺振动得较快,声音尖而细.[师]使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一些,再次拨动,注意要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得快慢和发出的音调.[生]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短时,钢尺振动得较快,音调高;当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较长时,钢尺振动得慢,音调低.[师]同学们刚才的探究活动很成功,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索鼓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投影]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9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上述问题.[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生答]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frequency).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ertz),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supersonic wave).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infrasonic wave).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超声波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超声波加湿器、治疗咽喉炎及气管炎的药液雾化器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液体破碎成许多小雾滴.(2)超声波清洗污垢.(3)声纳利用超声波基本上沿直线传播探测水中的暗礁、敌人的潜艇,测量海水的深度.(4)超声波探伤仪利用超声波沿直线传播探测金属、陶瓷、混凝土制品内部是否有气泡和裂纹.(5)医院利用B超(B型超声波)分析体内的病变.(6)许多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龙卷风等在发生前都会发出次声波,科学家们用次声波来预测台风、研究大气结构等,在军事上可以利用次声来侦察大气中的核爆炸、跟踪导弹等等.[师]有趣的是很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蝙蝠,飞行中不断发出超声波的脉冲,依靠昆虫身体的反射波来发现食物.海豚也有完善的“声纳”系统,使它能在混浊的水中准确地确定远处小鱼的位置.[生]老师,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就是仿照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制造的.[师]的确是这样,这门新学科叫仿生学.另外,有些动物对高频声波反应灵敏(如猫、狗、海豚),而有些动物对低频声波有很好的反应(如大象可以用人类听不到的“声音”进行交流,实际上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一种次声波).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网站等多种途径,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并利用活动课进行交流.[演示]观察声波的波形[师]简单介绍示波器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用示波器显示声波的波形.[生]示波器为什么可以显示声波的波形呢?[师]示波器的构造复杂,工作原理要在高中物理的电场部分涉及到,目前同学们的知识还不足以理解它.另外,我们也没有必要弄懂它,只要我们会正确使用就行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个实验.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10。
人教部编版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套电子备课设计
![人教部编版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套电子备课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2b585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cf.png)
人教部编版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套电子备课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2. 学会使用基本的物理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3. 培养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 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科学严谨的态度。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测量长度和时间1. 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 刻度尺的使用3. 秒表的使用第二章物质的状态和物态变化1. 物质的三态2. 物态变化的规律第三章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和作用2. 牛顿三定律3. 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第四章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2.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
3. 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资源1. 电子备课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2. 教学课件:包括PPT、图片、视频等。
3. 实验器材:包括刻度尺、秒表、物理实验仪器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针对人教部编版初中二年级物理上册的教案全套电子备课设计,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2023部编)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3部编)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d482348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e.png)
(2023部编)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运动的描写教学目标1. 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2. 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3. 发现运动规律,探究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教学内容1. 运动的基本概念2. 运动的描写及举例说明3. 运动的规律4. 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探究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的描写及举例说明2. 运动的规律3. 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探究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展示、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提供案例分析、绘图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描写及规律。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教学评估1. 情境问答:根据学生研究的运动概念、描写方法和规律等方面进行问答答题。
2. 实验报告:学生在小组内完成关于匀速直线运动或自由落体运动的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力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定义和单位2. 掌握力的分类及其性质3. 理解弹力和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学内容1. 力的基本概念2. 力的分类及其性质3. 弹力和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 力的定义和单位2. 力的分类及其性质3. 弹力和重力的概念及其特点教学策略1. 利用PPT、实物模型等方式进行教学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2.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3. 强调能力培养,通过学生自主设定实验计划、独立操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学评估1. 给出部分物体的受力情况,让学生分析出每个物体的受力情况。
2. 学生在小组内设计一组实验,考察重力的影响因素,并撰写实验报告。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34673157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95.png)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优秀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透镜》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但是他们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需要直接经验的支持。
因此应以学生身边事物和现象引入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直观教学,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法与学法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2024年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完整版》精
![2024年度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完整版》精](https://img.taocdn.com/s3/m/81e6d2b1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39.png)
2024/2/3
1
contents
目录
• 目录
2024/2/3
2
01
目录
2024/2/3
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01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
02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03
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04
停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2024/2/3
4
运动
2024/2/3
15
光的直线传播
01
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应用
02
影子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2024/2/3
03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理及观测方法
16
光的反射
2024/2/3
光的反射定律及反射类型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与应用 平面镜成像原理及特点
17
平面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实验及结论
虚像的概念及特点
平面镜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8
声音的特性
2024/2/3
01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影响 因素
02
频率、振幅、波形图与声音特性 的关系
9
声的利用
2024/2/3
声能传递信息和能量 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
10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
2024/2/3
11
温度
2024/2/3
01
温度的概念及单位
02
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03
12
熔化和凝固
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 特点
熔点、凝固点的概念 及影响因素
2024/2/3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d6eb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1.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教案章节:第一章声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学会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声波的传播和反射。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刻度尺、频率计、声源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如何传播的?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0分钟)1. 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介绍声波的特性。
2. 演示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声波的传播过程。
3. 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液体和固体等。
三、声音的三个特征(10分钟)1. 音调:讲解音调的定义及其与频率的关系。
2. 响度:讲解响度的定义及其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3. 音色:讲解音色的定义及其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四、声音的测量(5分钟)1. 介绍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2. 演示实验:使用刻度尺、频率计等工具进行声音的测量。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三个特征。
2. 强调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声音知识的理解。
教案章节:第二章光现象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 学会使用光具座、凸透镜等器材进行光的实验。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和反射。
2. 光的折射和透镜的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1. 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推导。
2. 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教学准备:1. 实验室器材:光具座、凸透镜、平面镜等。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和反射。
(共29份)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品全套教案汇总(含所有课件集)
![(共29份)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品全套教案汇总(含所有课件集)](https://img.taocdn.com/s3/m/e16a1b4a43323968001c921d.png)
(共29套)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精品教案汇总(含所有课时课件集)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知识与技能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
请你回答:(1)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2)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长度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
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4.00cm=0.040__0m。
知识板块二时间的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
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_h。
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知识板块三误差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1639f62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8.png)
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力的引入和实例探索
第一节:力的引入
- 探索力的概念
- 明确力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力的实例探索
- 通过实例了解力的作用
- 分析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关系
第二章:力的计算公式和作图法
第一节:力的计算公式
- 引入力的计算公式
- 计算力的大小和方向
第二节:力的作图法
- 引入力的作图法
- 通过作图法解决力的合成和分解问题
第三章:机械能和动能
第一节:机械能的引入
- 探索机械能的概念
- 理解机械能转化的原理
第二节:动能的引入和计算
- 引入动能的概念
- 计算物体的动能
第四章:能源的转化和守恒
第一节:能源的转化过程
- 分析能源转化的实例
- 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第二节:能源的守恒
- 探索能源守恒的特点
- 应用能源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的概要内容。
该教材主要介绍了力的引入和实例探索、力的计算公式和作图
法、机械能和动能、能源的转化和守恒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其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cda3a37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b.png)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第一章:机械运动1.1 参照物的选择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1.2 时间和时刻区分时间和时刻的概念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1.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掌握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能够根据运动图像判断物体的速度变化第二章:力的概念及力的计量2.1 力的概念理解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2 力的计量单位掌握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计算2.3 力的合成和分解理解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学会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三章:重力与摩擦力3.1 重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及重力方向3.2 摩擦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条件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公式及摩擦力的方向3.3 重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重力和摩擦力现象学会利用重力和摩擦力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第四章:简单机械4.1 杠杆的分类及特点理解杠杆的分类及特点学会判断杠杆的类型4.2 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能够解决简单的杠杆平衡问题4.3 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理解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学会计算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第五章:浮力5.1 浮力的概念及计算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5.2 浮力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学会利用浮力解释物体浮沉的原因5.3 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掌握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方法能够判断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状态第六章:压强6.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压强的计算公式及压强单位6.2 压强的计算及应用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压强学会利用压强解释实际问题6.3 气压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理解气压与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气压与液体压强现象第七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7.1 固体的性质理解固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固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7.2 液体的性质理解液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液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7.3 气体的性质理解气体的性质及特点学会分析气体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变化第八章:能量与功8.1 能量的概念及分类理解能量的概念及其分类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转化8.2 功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功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8.3 能量守恒定律掌握能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守恒现象第九章:机械能9.1 动能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动能9.2 势能的概念及计算理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能够计算物体的势能9.3 机械能的守恒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及其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机械能守恒现象第十章:能量的转化与转移10.1 能量的转化理解能量的转化及其条件学会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10.2 能量的转移理解能量的转移及其方式学会分析能量的转移过程10.3 能量转化与转移的应用能够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能量转化与转移现象学会利用能量转化与转移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关注章节:第二章、第五章、第八章和第十章2.1 力的概念及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085673650e52ea551898b3.png)
学校:年级:姓名:2017年8月29日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单元重点、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速度的计算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课时安排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课时第二节运动的描述1课时第三节运动的快慢1课时复习和总结 3课时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睛看到的就一定是对的吗,果真如此吗,看课本上两幅图,先自己感觉一下长短大小,再测量一下,比较前后是否一致。
(二)讲授新课1.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案(全册,)精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案(全册,)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92f8c9fb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71.png)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案(全册,)精选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精选一、优秀教案概述本文档精选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优秀教案,共包括全册的教案内容。
这些教案经过精心挑选,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物理知识,提高他们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效果。
二、教案列表1. 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 教案1:原子的组成与性质- 教案2:元素与化合物- 教案3:分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2. 第二单元:力的作用和运动- 教案4:力的作用和力的计算- 教案5:平衡条件与浮力- 教案6:摩擦力和压力3. 第三单元:能量与功率- 教案7: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 教案8:功率与机械效率- 教案9: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4. 第四单元:光的传播与光的反射- 教案10:光的传播与介质- 教案11:光的反射定律与镜像- 教案12:成像原理与光的折射5. 第五单元:电学基本常识- 教案13:电学基本概念- 教案14:电路的基本元件与符号- 教案15:带电物体与电场三、使用说明本文档为物理教师提供了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优秀教案,教师可以根据教案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准备。
教师在使用教案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进度和理解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案进行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本文档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优秀教案精选,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
希望本文档能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和参考,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初二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编辑:佚名日期:2012/10/16)科学之旅●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师自我介绍二、引入[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
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四、小结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
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六、板书设计§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2.过程与方法●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2.难点:误差的产生。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1.时间的测量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
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
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四)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五)教学后记§1—2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2.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学重难点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1.机械运动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
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
(板书)提出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
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② 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③ 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得出参照物的概念:参照物: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起描述图11.1—3卡车的运动情况:选取地面做参照物,卡车是运动的;选取收割机做参照物,卡车是静止的。
从而得出: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做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描述图11.1—4的各种情形物体的运动状况。
(三)课堂小结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为什么要选参照物?3.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四)作业与思考1.课本第22页的“动手动脑学物理”2.同步测试相应的练习。
(五)教学后记:§1—3运动的快慢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教学重、难点分析1.重点:速度的计算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场面描述:我校的100米决赛正在进行,小明勇夺冠军,同学都羡慕地说,他跑得真快!而在5000米的长跑竞赛中,运动健将小马一举夺得冠军,同学们佩服地说:小马跑得真快!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提出问题: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讲授新课1.速度组织学生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从小明跑得真快的事例中讨论得出:运动员运动的路程相同,比较哪个运动员先到达终点就是哪个运动快。
得出:“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提问:小李步行,而妈妈骑自行车,大家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学生讨论得出:谁在前边谁就运动得快。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提问:怎样比较小明和小马谁运动得快呢?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
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v=s/t单位:m/s或者是km/h例题:书本23页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练习:20m/s= 54km/h=例题:书本24页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指导学生观察图11.2—2。
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
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三)课堂小结1.怎样表示运动的快慢?2.速度是怎样计算的?3.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4.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变速运动呢?(四)作业1.书本26页第一、四题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五)教学后记§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