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复习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拟态环境、符号、子弹论、信息、热媒介、意见领袖、媒介即讯息、组织传播、信息环境、流言、集合行为、基模、人类传播、人际传播、意义
拟态环境:就是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符号:人类传播的介质,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相互沟通信息。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符号的三个基本功能有三个方面: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子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他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射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超速的反应;他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支配他们的行动。
信息:香农认为,所谓信息也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活动”。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组织传播: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所谓组织传播,就是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流言:是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信息传播现象,也是人们在价值判断上有着分歧和争议的一种现象。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结构、认知结构、或者认知导引结构。
人类传播: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在动物传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是与动物传播有着本质的不同。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信息传播系统。
意义: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简答题
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为已任的,
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印象与理解。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也就是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2)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大众传媒在报道新闻和传达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了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
3.简述组织传播的功能。
一、内部协调。组织中的各部门、各岗位都由一定的信息渠道相连接,每个部门和岗位同时也都执行着一定的信息处理职能,是组织传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通过信息的传达和反馈相互衔接,使各部门和岗位成为既各司其职,又在统一的目标下协同作业的整体。
二、指挥管理。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实施需要进行指挥管理。在一个组织中,从具体任务指令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到组织活动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日常管理,都体现为一定的信息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机制下进行的。
三、决策应变。组织是一个永远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的有机体,它不断面临组织内部和外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的过程就是决策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建立在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判断的基础上的。
四、达成共识。一个组织要保持高度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必须围绕一系列重要问题,如组织目标宗旨、组织规则、组织方针和政策等,在组织成员中达成普遍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组织内传播互动过程,必然伴随着围绕特定问题的信息传、说明、解释、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传播活动。
8.简述传播学研究中的批判学派的主要研究领域。 P258
①政治经济: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出发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媒支配与控制的现状。
②文化研究: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媒。
③意识形态和霸权装置。以普兰扎斯等人为代表,主要通过内容分析来揭示资本主义媒介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工具所起的作用。
9.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效果观的变化。 P176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也是大众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体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它们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力既给予高度期待又感到深深忧虑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开始进入第二个时期,“魔弹论”的效果观逐渐受到否定。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三个:一、是“传播流”研究;二是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三是“使用与满足”研究。
三、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在对“有限效果论”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基础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其中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等。
从20世纪早期的“子弹论”到40年代至6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再到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论,人们对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表面上看,早期的“子弹论”与70年代的宏观效果理论都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力性,但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主张无条件、无中介的绝对效果,后者则是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做出的重新评价。
10.简述社会责任理论P142
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是由美国新闻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媒介》一书。社会责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