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段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大学课件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九章详细课件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及其涵义
知识
情境化,赋予主观意义的 信息
信息
收集数据,赋予意义
数据
客观世界的事件
•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活动的 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明确性。 知识是在不断的进化和更新的。在学校里。 不能用知识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而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 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知 识 的 三 个 功 能
辨别功能
预期功能
调节功能
知识与能力
• 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 要基础。
• 能力是更稳定的心里特性,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 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 化的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
因此现在的教学应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课题。
二、知识的分类
划分类型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个体知识和公众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 构不良领域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 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和条件性知识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解释及举例 人文知识(诗歌);理科知识(数学推理) 人脑中对知识的理解(个体不同);相对约定俗成 独特的(个人学习方法);共享的(班级规则) 有固定答案的(需要背诵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生活 中比较复杂的知识(解决问题中的知识)
CONTENTS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的理解 概念的转变 学习与迁移
1. 知识及其含义
2. 知识的分类 3. 知识的表征
4.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理解的过程与分类
知识理解的影响过程 概念的学习
• 迁移及其分类 • 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 为迁移而教
• 错误概念的及性质 •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 为概念转变而教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教育心理学 (9)
❖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 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一、知识及其涵义
❖ (一)什么是知识 ❖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反映,它是通过人与客观事
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主观知识(个体知识) ❖ 客观知识(客观知识) ❖ 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不断进化和更新的过程。 ❖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应把知识作为事先已经断定了的结论
❖ 学生的学习常常从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开始,而后进一步加工消 化,成为可能灵活、熟练应用的程序性知识。
❖ 两种知识的学习过程有所不同: ❖ 陈述性知识:
理解符号意义及与事物的关系-归类-理解概念与事实间的关系 ❖ 程序性知识:
模式识别-动作序列 ❖ 梅耶在安德森的基础上,将陈述性知识称为语义知识,并将程
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本章要点: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及其含义 知识的分类 知识的表征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的理解
知识理解的过程与类型 知识理解的影响过程 概念的学习
概念的转变
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为概念转变而教
学习与迁移
迁移及其分类 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为迁移而教
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 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教育心理学之-知识学习
❖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是相互联系的。
❖ 在学习中,陈述性知识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
❖ 值得注意的两点: ❖ 首先,这里所说的知识是一种广义的知识,它已不简单是
对各种事物的了解,而且包含了对知识的应用,涉及到了 运用知识的技能。 ❖ 其次,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不是对客观知识的划分, 而是对人的头脑中的个体知识的分类,同样是学习一个知 识点,学习者既可以形成关于它的陈述性知识,也可以形 成关于它的程序性知识。
教育心理学,讲义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第九章 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本章中心讲授XXXXXXXXX 。
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包括:1.2.3.4.主要内容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第二节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第三节 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第一节 性别差异与教育一、男女学生差异及背景男女学生智力和学科成就无显著差异。
以往在教育上一直存有某种程度的刻板印象,而将男女两性在心理上(如能力、成就、兴趣、态度等)所表现的差异现象,笼统地归因于性别本身的因素。
两性的心理差异,除了以生理为基础的行为(如体力)表现之外,以心理为基础的行为学生的个别差异与教育 性别差异与教育 男女学生差异及背景 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 禀赋优异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智能不足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教育 情绪困扰儿童的特点与教育 因材施教的运用原则和策略 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场依存与场独立 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 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 冲动型思维与反省型思维 内倾与外倾 认知风格和认知类型的差异与学习表现,其差异均不应完全归因于性别的因素。
应分析男女生在性向与成就上的差异现象,并进而探讨此类心理性别差异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在教育上的意义。
二、学习中常见的性别差异现象(一)小学阶段男女生间无显著差异1.一般智力上无差异小学阶段,两性间在智力上纵有差异存在,也只有质的问题,而非是量的问题;在智力测验中的语文理解方面,女生优于男生,而在推理与空间关系方面,则倾向男生优于女生。
2.学业成就上有差异小学阶段的女生优于男生。
在学业成就上女生优于男生的现象,只限于小学与初中前半段的儿童期阶段,到青少年期开始后的中学教育阶段,两性在学业成就上的优势即开始转移。
(二)中学以上男女间差异显著研究发现,小学阶段之后,女生在语文能力方面的优势即逐渐消失,而男生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优势却继续增加。
此种学术性向两性间差异转变的现象,到中学以上迄至大学阶段就更趋明显。
此现象显示了两个教育心理学的问题:1.这现象显示大学生的素质较前降低,而素质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中小学教育的问题;2.这现象显示大学女生的素质逊于男生,而两性能力差异转换的产生是在中学教育阶段;然中学教育不利于女生能力发展者是些什么因素呢?一般认为这是非智力因素形成的。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完整版)
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 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 的方式。
人工概念的研究
概
概念的形成
念 获
自然条件下获得的概念
得 的 方 式
概念的同化
(三)、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的定义
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 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 用符号来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用符号来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显性知识是关于知道是何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显性知识 可以被压缩成几个简单的符号,这些符号能被语言 (即文字)(或)机器编码。根据其性质,明确的知 识能被广泛传播或普及。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 隐性知识 是指尚未被言 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尚未言明的” 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 难以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经验知识、 “难以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经验知识、缄默 知识) 知识) 。
知识观 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 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 可以分为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可以分为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相对封闭的、 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相对封闭的、 稳定的,它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 稳定的,它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subjectivity)、普遍性 、 (universalism)、价值中立的特点。 、价值中立的特点。
原型说(prototype 原型说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9第九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对客观知识的质疑 三个特点:动态性;不确定性;时空限制性 知识是一种解释和基于现有方法的可验证的“假设”; 知识并不是一用就灵的,要具体分析; 知识理解性的个别差异; 知识虽不是“真理”,但是近似真理; 对传统教学的批评和进步:不迷恋权威;鼓励质疑和
对信息加工的批评:学习过程不是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 双向互动
思考:比较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的学习观?发现二者的适用性。 2、社会互动性 社会互动对个体、集体和国家的发展作用
学习共同体:多元的知识技能;共同的目标;知识资源的共享; 强调共同体的自我管理,教师是组织者和促进者
3、情境性 传统教学:概括化的知识是核心,情境的远离 情境性学习的具体体现: 必须在实践中予以理解 学习要想师徒制一样 学习的关键:理解知识的情境限制性和适用的条件规则等
复的影响 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在以上基础上接受了“知识的建
构,新旧知识反复的相互影响” 相对于激进主义,它们并不赞同“知识仅是对经验世
界的适应”
总结: 认知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 包括:激进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建构主义 社会建构主义:文化建构主义 包括: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文化取向的建构主
(二)、教学观 知识的应用性差原因是: 教学内容是结构性的,而实际情景则是复杂的 教学目标是接受和记忆 知识的简单结构化不利于应用 基于高级知识的学习和具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该理论——随机
通达教学原则 多次观察同一风景的差异比较 同一内容多次反复学习:不同目的,不同角度,促进迁移 随机通达教学的目的:鼓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探索和建构 原则要求:1.多元的知识表征;2.概念与案例;3.追求复杂化;4.
教育心理学-第9章--学习的建构主义-PPT课件精选全文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长时记忆中内容或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生
这些构成了学习动机,引导注意,知觉外在刺激。
成
七 步
知觉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需对构建结果进行检验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 建立联系,需对构建结果进行检验 • 与感觉经验的对照,如从感觉到的信息有用?遗漏了重
运用丰富训的练想直象觉想,思象发维力展,思培维养空间
唤起学习激兴发趣兴,趣激,发培内养在内动部机 动机
记忆在于重“视提信取息”提,取而,非培“养储存” 迁移能力
提倡“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 D. P., 1918-2008)
学
习 然后,让学生参与研究或探讨。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过程发展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 成分一:正例与反例
鸟 的 概 念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 成分二:相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 身体呈流线型
鸟
• 飞翔
的
• 体表被覆羽毛
概
• 一般前肢变成翼
念
• 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
• 体温恒定
• 。。。。。。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认知灵活性理论
从学习的层级来说,可以分为: 高级学习 ➢ 即学习中的高级阶段,是指高级知识的获得。
初级学习
➢ 即初级知识的获得,处于学习中的低级阶段, 所获得的是某种入门性知识。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认知灵活性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态度与品德学习
态度是学习的结果。
A
8
(二)态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态度包括以下的三个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受到情感、认知和行为倾向各成分之间关系的影响。
要了解一个学生的态度可以分别考察态度的三个成分也可 以同时考察这三个成分。
态度中的行为倾向成分可以独立于其他两个成分,这一点
对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5 三 后习俗道德期
(20岁以上)
6
社会法制取向 普遍伦理取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 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共识,社会规 范是可以改变的。
2、举例说明态度与品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用实例说明品德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对品 德培养的意义;
4、通过实例说明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 品德教育中的运用。
A
6
前面我们讨论了______和______的学习。 本章将要讨论_____的学习。 根据统计,我国教育学将情感领域的学习 称为_____,而加涅则称为______。 本章先从心理学角度来阐明___与___的性质 及其关系,然后介绍几种有关品德发展与品 德学习的理论及其教育含义,最后根据班杜 拉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说明态度和品德学习的 过程和条件。
2
避罚服从取向 相对功力取向
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 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来判 断行为的好坏。
3 二 习俗道德期
(10~20岁)
4
寻求认可取向 遵守法规取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 就认为是对的。 遵守社会法规,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 是不能改变的。
1、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2、涉及的范畴有别 找一到两节关于品德的经文。5分钟时间。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建构课件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 模式识别主要通过概括和区分得以实现。 ❖ 1、概括指学习者对符合同类刺激模式的共同特征的
所有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而非共同特征只是作为 模式识别的补充。 ❖ 2、区分是指对不同类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它是 通过反例来帮助实现的,由此提高了模式识别的辨 别和区分的准确性。
❖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
❖ 隐性知识:指尚不能用或其他形式表述出来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二、知识分类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 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分享、交流)外化为显性 知识;
❖ 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转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
综合化转化成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 先前知识: ❖ 认知结构; ❖ 学习动机和态度。 ❖ 学习的心向和定式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 ❖ 教师指导 ❖ 学习情境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先前知识 认知结构 动机和态度 心向和定势
知识学习 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会、文化,个人的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的;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观
(二)知识观 ❖ 2、知识观的分类
❖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 开放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
❖ 不确定性: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 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过程观
建构主义视角的知识学习
知识学习过程的三个阶段: 1.知识的生成与理解
2.知识的整合与深化
3.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第一节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主要问题: 1.什么是知识?知识有何功能? 2.知识有哪些类型?教育心理学关注哪些分类模式? 3.知识有哪些形态?不同的知识是否具有不同的表征方 式? 4.知识是怎样建构的?新旧知识是如何双向建构并且不 断增进学习的?
3.元认知与迁移:元认知技术影响迁移
4.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问题空间与认知技能(解决问题的程序与 技能)
三、为迁移而教——促进学迁移 的教学策略
1.整合学科内容:增强横向迁移 2.加强知识联系:增强纵向迁移
3.强调概括总结:扩大迁移范围
4.重视学习策略:增强正向迁移 5.培养迁移意识:消解负向迁移。
1.对原有概念不满:认知冲突的积累
2.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懂得新概念的的真正含义 3.新概念的合理性:相信新概念 4.新概念的有效性:看到新概念的价值
四、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促进概念转变的教学过程:1.揭示、洞察学生原有的概 念;2.引发认知冲突;3.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调整原来的 看法或形成新概念。 1.创设开放的、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5.产生式
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 行某种动作”的知识,表明了索要进行的活动以及 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具有自动激活的特点。 产生式是程序性知识的主要表征方式。程序性 知识的在获得之初是以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在变 式练习的条件下就转化为产生式的表征方式。
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2、命题表征: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具体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军训。
▪ 命题网络表征: 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课本P255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意义在头脑中主要以命题形式得到表征。一个命题大致 对应一个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关系和主题。
• 如“小明买书”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主题是 “小明”和“书”,关系是“买”。
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IF-THEN语句。它指明当具备一定 条件时,个体将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 产生式系统:前一产生式的反应为后一产生式的发生 提供了条件时,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02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页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3)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 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还是抽象)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其表征 形式为:产生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相对静态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动态的操作
以命题形式或图式形式表征
以产生式形式表征
李白是唐代诗人;地球是圆形的; 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应用题;按照
天安门在北京……
步骤做阅读题……
练习:“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
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指人脑中 贮存的一系列“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
• 一个产生式是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即所谓 的条件—活动规则,(condition—action 简称C-A规 则)。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简答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相互独立,又在某种条件下相互关联,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这说明,高智力只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高创造性是高智力的充分条件。
影响问题的解决有哪些因素?[答案要点]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
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简述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综合有关研究,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四个阶段。
发现问题指认识到问题存在,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明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提出假设是指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在解决较简单的问题时,上述几个阶段可能并不明显,往往比较简缩,如在理解问题的同时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假设。
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
具体的组织策略
2 利用图形 1系统结构图 将主要信息归成不同水平或不同部分;然后形
成—个系统结构图 2流程图 用来表现步骤 事件和阶段的顺序;一般是以时间或
事件的先后为参照的 3模式图 利用图解的方式来说明在某个过程中各要素之间是
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就是承认学生学习过 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 极作用和能动作用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造成学习个别差异 的重要原因;因材施教要考虑学生的学 习策略差异
学习策略是习得的;因此它是可教的
我国学者认为:学习方法属于战术的 范畴;而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和变化选 用适当的学习方法的过程;即学习策略; 属于战略的范畴
一 学习策略的概念
一在教育心理学中关于学习策略概念理解 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信息加工活动 过程
2 把学习策略看作为学习的规则 能力或技 能
3 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监控和学习方法的 结合
二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 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首先;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 极主动使用的 其次 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第三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 则 方法 技能等构成 第四 学习策略是通过学习 练习获得的;并且 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
非技能noexecutive;实际运用认知任务的技能
三 学习策略的类别
一丹瑟路的分类:按学习策略所起的作用分类 Dansereau;1985
基本策略primary strategy:指直接操作材料的 各种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得 贮存 信息的 检索和应用的策略;
教育心理学第09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什么是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去解决它们。
要详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其实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处理当前所遇到的疑难情境。
也就是难题。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必然含有四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目的,即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
一种情境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有一种目的;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
教学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三是存在的障碍,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四是解决的方法,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方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能力、知识、工具等。
另外,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是问题,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者则未必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倾向于把问题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呵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 二、共同要素说
– 人物
• 桑代克、吴伟士
– 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 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 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 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 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 被试:大学生 • 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 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验一是 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 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 • 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 绩没有提高。 •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 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 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评价 • 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 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 • 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 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
知识理解的类型:
按知识的类型可分为四种: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包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公理、定理、公式、 法则等)的理解。
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 进行的操作活动的理解。
策略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认知策略、解决问题 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图形知识的理解:主要指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 简单的、基本的图形,由基本图形寻找出基本元 素及其关系等。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一、错误概念的含义 错误概念或称另类概念:指 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 违背的概念。
▲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1、概念转变的含义 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它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 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就 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 (补充)概念转变有两种可能: 一是丰富,二是修订。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问题解决的过程。
(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措施。
(4)创造性的基本特征及培养策略。
考纲链接1.问题。
问题是指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的分类:分为有结构问题(结构良好问题)与无结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两种类型.3.问题的基本成分。
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的成分:一是给定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认知操作,将问题从起始状态转变为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的特点:(1)目的指向性;(2)认知性;(3)序列性。
6.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7.发现问题的能力受个体活动积极性的影响,也与其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关.8.影响学生正确表征问题的主要因素有:(1)不能有效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2)缺少某一问题领域的特定的知识;(3)太急于得出答案。
9.检验假设有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两种方法。
10.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式。
(2)启发式:①手段-目的分析;②反推法;③简化法;④类比法。
11.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12.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1)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2)教授学生运用策略;(3)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3.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要注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范围
一. 心理健康与成功人生
1. 立体健康观
2. 心理健康的标准
3. 林崇德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4. 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 认知疏导策略:ABC理论;理性认知疏导策略;非理性思维
2. 情感调节策略:焦虑;社交恐惧;自卑
3. 行为矫正策略:系统脱敏法具体步骤,应用范围;行为契约法
4. 自我教育策略:自我管理;积极自我暗示;合理宣泄;挫折教育
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 现代的“立体健康观”指的是(B)
A. 生物-医学模式
B.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C. 生理-心理模式
D. 生理-医学-心理模式
2.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个方面:(D)
A. 人际关系
B. 自我方面
C. 学习方面
D. 情绪方面
3. 心理辅导和干预的主要类型是:(A)
A. 发展和补救
B. 预防和补救
C. 发展和咨询
D. 预防和咨询
4. 小兰是一名中学生,家境较好,从小备受宠爱。
在学校一遇到问题就哭哭啼啼回家,不愿意上学,在家里摔东西,甚至骂人、打人,对她需要进行的是什么教育(B)
A. 协调人际关系
B. 抗挫折教育
C. 改进学习方法
D. 合理宣泄
5.在Ellis提出的ABC理论中,C代表(C)
A. 诱发事件
B. 解释评价等信念
C. 情绪反应,行为结果
D. 他人观点
6. “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的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突出问题是:(A)
A. 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B. 孤独等情绪问题
C. 人际关系和学习问题 C. 学习能力等问题
7.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在个人成功中占30%的因素是(C)
A. 非智力因素
B. 情商
C. 知识和智力
D. 自信心
8. 小明高考失败了,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自己的一生完全没有了意义,这属于非理性思维中的(A)
A. 极端化
B. 片面化
C. 固定化
D. 灾难化
9.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步骤不包括(D)
A. 深度肌肉放松
B. 建立焦虑主观量表
C. 重新学习
D. 签订咨询协议
10. 通过改变人的不合理想法来帮助人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方式是(C)
A. 情感调节策略
B. 行为矫正策略
C. 认知疏导策略
D. 自我管理策略
11. 一女子身高1.50米,因失恋近期比较焦虑,大量吃甜食,体重猛增到140斤,她对朋友抱怨“你瞧我现在这个样子,……我这一辈子算是完了!”这段话反映求助者( C )。
A分析问题透彻B看待问题客观C存在认知错误D敢于面对现实
12. 一学生为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开始积极主动的设置学习目标对进行评估,改变了以往拖延的习惯,并开始制定学习时间表,这属于那一种自我教育策略(A):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13. 小明在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总是不停的告诉自己“我一定能行”,这属于(B)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挫折教育
D. 合理宣泄
14. 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应对挫折的技巧是(C)
A. 面向情绪解决
B.面向自我解决
C. 面向问题解决
D. 面向他人解决
二.多项选择题
16.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ABDE)
A. 遗传
B. 教育
C. 自我管理
D. 社会文化
E. 个人经历
17. 关于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CE)
A. 适合治疗恐惧症、强迫症及适应不良行为等;
B. 基本方法是让被治疗者用放松取代焦虑;
C. 需要布置家庭作业
D. 焦虑等级由治疗者建构
E. 需要对刺激情境进行重复想象
18. 实施行为契约法时应注意(ABCDE)
A. 采取渐进策略
B. 奖惩要及时,不能借故拖延
C. 外部褒奖次数由密集变稀疏,逐步鼓励自我奖励
D. 强化成绩而非鼓励顺从,重在促进学生的进步
E. 注意协议双方的公平性和条款的明确性
19. 自我教育策略包括(ABCD)
A. 自我管理
B. 积极自我暗示
C. 合理宣泄
D. 挫折教育
E. 他人监督指导
20. 一般来说,12种非理性思维归纳为(ACE)等思维方式的缺陷
A. 片面化
B. 灾难化
C. 极端化
D. 情绪化
E. 固定化
21. 中小学生遇到挫折的不良心理反应包括(ABCDE)
A. 攻击
B. 逃避
C. 退化
D. 嫉妒
E. 冷漠
22. 以下疗法中属于行为矫正的方法有(ABC)
A. 系统脱敏疗法
B. 厌恶疗法
C. 满灌疗法
D. 认知疗法
E. 来访者中心疗法
三. 论述题(45分)
1.什么是情绪ABC理论?
答: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埃利斯在自身成长体验和临床心理治疗实践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他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情绪是直接由诱发事件引起的,即是A引起了C。
但ABC理论指出,诱发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的问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事件所持的信念,才是引起人的情绪的更直接的原因。
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人的不适当的情绪反应。
所以,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2.请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5分)
每个策略三分,根据答题的详细程度给分,表述得当,条例清晰的适当加分,总分不超过15分。
1.认知疏导策略,艾利斯的ABC理论
2.情感调节策略:1)焦虑,降低焦虑的方法;2)社交恐惧;3)自卑
3.行为矫正策略:1)系统脱敏法;2)行为契约法;
4.自我教育策略:1)自我管理;2)积极自我暗示;3)合理宣泄;4)挫折教育
四. 辨析题(10分)
1.现代对健康的定义主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错。
现代健康基本内涵应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三个方面,表现为个体生理
和心理上的一种良好的机能状态,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发挥心理对机体和环境因素的调节功能,保持与环境相适应的、良好的效能状态和动态的相对平衡状态。
五. 案例分析
1.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8岁,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原先是个比较活跃的人,性格开朗活泼,成绩也不错。
可自从高考没有发挥好,落榜之后近2个月来,他变得沉默寡言,萎靡不振,有时还自言自语地说“活着没意思”,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自己一生都完了。
大家都觉得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叫他出去玩儿散心也不愿意。
自述最近总睡不着觉,头昏昏沉沉的、痛得厉害。
如果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请按照ABC理论,分析一下该求助者的A、B、C各是什么?
在ABC理论的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在特定情境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
A、诱发事件:高考落榜
B、不合理信念:“上大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考不上大学我这一生算是完了。
”,特征是糟糕至极。
C、情绪和行为的具体表现: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头昏昏沉沉,痛得厉害,不愿意交际。
2. 小明是一名初二学生,性格比较孤僻。
老师问及原因,小明吞吞吐吐的说觉得自己各方面,比如学习能力、运动、交往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怎么努力都不管用,因此觉得很灰心丧气。
请简要阐述小明这是一种什么情绪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小明这是一种典型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自我评价偏低所带来的以惭愧、羞怯、不安、内疚、灰心等表现为主的情绪体验。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实中存在令人不满意的因素、自我认识和评价偏差、自我期望过高、个体的失败和挫折经验以及家长和教师的不适当教育方式等。
对策:教师和家长提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期望和要求;对学生的失败和确定要耐心鼓励、支持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评价自己;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等。
3. 天天是一名高一的女生。
从小就十分容易害羞,随着年龄增长,她越来越害怕在公开场合露面,担心自己成为别人注意的中心。
特别是当老师提问她时,她就觉得口干、出杆、心跳剧烈,现在感觉越来越严重,有会晕厥的趋势。
请分析天天这是什么情绪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辅导和教育。
天天是典型的社交恐惧症,这在中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和教育:1)家长和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增加交往机会;2)社交活动可以先在熟悉的环境中进行,然后慢慢扩展到其他陌生环境。
对象也按照先熟悉、后陌生的程序。
交往人数可以按照个体恐惧的强度安排;3)交往活动最初尽量安排在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体力的活动中进行,避免个体过于关注他人;4)交往初期,可以安排较多熟悉的人,然后慢慢减少熟人。
降低自我关注强度,多注意交往的内容和活动,保持平常心;5)提高社会认知水平,培养社交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