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九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师考试必备 课件 教育心理学第9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认知发展论对德育的启示 (一)皮亚杰理论的启示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 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 达到自律, 达到自律,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
(二)科尔伯格理论的启示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 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 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 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 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 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 为了形成道德认识, 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 一定的道德两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从而 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促进品德的形成。
故事1 故事1:海因茨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 诉他的丈夫海因茨, 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 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 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 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 2000美元 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 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 1000美元 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 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 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 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 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 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 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 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 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 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 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课件李玉伟制
克莱蒙特调查研 究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 概念转变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 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1、认知冲突的引发 是指人在原有的观念与新经验之间出现对立性矛 盾时而感受到的疑惑。紧张和不适状态。 2、认知冲突的解决 人不愿意忍受认知冲突的压力,他们将努力解决 冲突以建立新的平衡。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 化
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 社会 化 内化显性知Fra bibliotek 外化 综合化
显性知识
三、知识的表征
它的定义:知识在头脑中的表现形式和组织结构。 ①、概念:代表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一种简单的 表征形式。 ②、命题:意义或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 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和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 系限制论题。 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成分而相互 联系在一起,形成命题网络,又称为语义网络。 ③、表象:人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 图像。E.加涅认为:表象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连续保 留的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景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 要方式。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
• 首先要明确学习的目的。要学会为理解而学习, 这才是当今学习和教学理论的重要概念。 • 人们对知识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因此知识的理解 也可以按照相应的知识分类而分类。 • 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对理解的这一生成过程 做了深入分析和理解。他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生成 信息的意义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原有认知结构 及相关知识经验与从环境中接收到的感觉信息的 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因素 1、学习的内容 2、学习材料的形成 3、教师言语的提示与指导 (二)主观因素 1、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2、学生的能力水平 3、主动理解的意识与方法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9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
第பைடு நூலகம்节 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
(一)道德情感及其类型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准则去处理 相互关系和评价自己或他人言行举止时所体验到的情感。
按内容分 按形式分
公正感、责任感、义务感、自尊感、羞耻感、友谊感 、荣誉感、集体主义感、爱国主义感等
直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
这一阶段的儿童既不是道德,也不是非道德的。随着年龄的增 长才能对行为做出判断。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他律阶段
5~8岁或10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对直接的行为后 果进行反应,以痛苦和高兴为原则来说明一个道德问题,好的行为 能够带来令人愉快的后果;而坏的行为有着令人不愉快的后果。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一节 学生群体心理概述
(二)品德的动态结构(从动态角度分析)
包括对道德情境 的知觉过程、解 决道德问题的决 策过程和道德行 为的实施过程。
获得反馈信息的两 条途径:
一是来自他人与社 会的外部反馈;
二是来自主体内部 的自我反馈。
第二节 品德形成的主要理论
一、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采用对偶故事研究了儿童 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
前道 • 德阶
段
出现在4~5岁以前, 思维是自我中心的 ,其行为直接受行 为结果所支配。
他律 道德 阶段
4、5岁~8、9岁之间 对道德的看法是遵 守规范,只重视行 为后果,称之为道 德现实主义。
大学课件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九章详细课件
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及其涵义
知识
情境化,赋予主观意义的 信息
信息
收集数据,赋予意义
数据
客观世界的事件
•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们对实践经验活动的 认知成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明确性。 知识是在不断的进化和更新的。在学校里。 不能用知识的“权威”去“压服”学生, 而应该把知识当成是一种看法,一种解释, 让学生去理解,去分析,去鉴别。
知 识 的 三 个 功 能
辨别功能
预期功能
调节功能
知识与能力
• 知识不简单等同于能力,但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 要基础。
• 能力是更稳定的心里特性,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 识的获得,它是知识、技能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 化的而形成的高度整合性的心理结构。
因此现在的教学应以教学活动为中心课题。
二、知识的分类
划分类型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 个体知识和公众知识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和结 构不良领域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 识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 识和条件性知识 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 解释及举例 人文知识(诗歌);理科知识(数学推理) 人脑中对知识的理解(个体不同);相对约定俗成 独特的(个人学习方法);共享的(班级规则) 有固定答案的(需要背诵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生活 中比较复杂的知识(解决问题中的知识)
CONTENTS
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知识的理解 概念的转变 学习与迁移
1. 知识及其含义
2. 知识的分类 3. 知识的表征
4. 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
知识理解的过程与分类
知识理解的影响过程 概念的学习
• 迁移及其分类 • 迁移的理论与研究 • 为迁移而教
• 错误概念的及性质 • 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 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调节 • 为概念转变而教
教育心理学 (9)
❖ 良好的行为是与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联系在一起的。
❖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 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
❖ 道德情感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张三捡 到被人的钱于是准备把钱还给失主。
❖ 道德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组织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张 三在路口等了许久没见有人来找钱包,他又想干脆把钱包交给警察叔叔好了。这是道德意志;去派 出所的路上他看见一家游戏厅忍不住进去玩了一会,没想到张三连捡到的钱也输光了,从游戏厅出 来张三十分的懊悔。这是道德意志不坚定的结果。
不良品德的矫正方法
第一节 品德的界定及心理结构
LOGO
一、道德及品德的概述
㈠什么是道德 道德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 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 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传统习惯 和社会舆论来维系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和 行为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 总和
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各种行为 规范的总和。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为了便于分析, 心理学上一般认为品德包含四个基本的心 理成分:
❖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 ❖道德行为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道德认识 ❖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
执行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的概念、 原则、信念、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 念去分析道德情景,对人、对事包括对自 己的行为做出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
❖(一)道德观念的形成
❖对道德概念的掌握是从具体到抽象; ❖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个体知道了 什么“应当”什么“不应当”。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二)道德信念的产生 ❖1.道德信念的概念及特点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完整版ppt课件
能用语言解释清楚的(通过书本传播的知识);不 能用语言充分表达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
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
具体概念和定义 概念
加涅提出,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 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 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
“蜜蜂是鸟,鸭不是鸟。” 是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概念; “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 脊椎动物。”是关于鸟的科 学解释。 “四边形”是初级概念; “平行四边形”是二级概念
具体概念如“上下”;定义 概念如“物理中力的概念”
克莱蒙特调查研究
注:错误概念往往不简单 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 成的错误,它常常与日常知觉 经验相联系,根植于一个与科学 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有时,它 恰巧是科学界以前所主张的观点;而 且,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 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优等 生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概念的表征
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
由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
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一)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
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
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
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即
具体概念和定义 概念
加涅提出,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 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定义概念则是指 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
“蜜蜂是鸟,鸭不是鸟。” 是学生头脑中的日常概念; “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 脊椎动物。”是关于鸟的科 学解释。 “四边形”是初级概念; “平行四边形”是二级概念
具体概念如“上下”;定义 概念如“物理中力的概念”
克莱蒙特调查研究
注:错误概念往往不简单 是由于理解偏差或遗忘而造 成的错误,它常常与日常知觉 经验相联系,根植于一个与科学 理论不相容的概念体系。有时,它 恰巧是科学界以前所主张的观点;而 且,错误概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业 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优等 生也常常有这样的错误观念。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概念的表征
特征表说(feature list
theory )
由波纳等人提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defining feature)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
原型说(prototype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 生带着 问题来 学习, 而问题 的设置 具有一 定的梯 度,由 浅入深 ,所提 出的问 题也很 明确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完整版)
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 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 的方式。
人工概念的研究
概
概念的形成
念 获
自然条件下获得的概念
得 的 方 式
概念的同化
(三)、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的定义
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 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也就是说,使 用符号来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用符号来代表一类事物而不是特殊的事物。
显性知识是关于知道是何的知识:是什么、为什么。 显性知识 可以被压缩成几个简单的符号,这些符号能被语言 (即文字)(或)机器编码。根据其性质,明确的知 识能被广泛传播或普及。
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 隐性知识 是指尚未被言 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尚未言明的” 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未言明的”、 难以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经验知识、 “难以言传的”知识(默会知识、经验知识、缄默 知识) 知识) 。
知识观 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 具体指怎样理解知识、对知识抱有怎样的态度。 可以分为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可以分为现代主义知识观和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相对封闭的、 现代主义认为,知识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是相对封闭的、 稳定的,它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 稳定的,它认为知识具有客观性(subjectivity)、普遍性 、 (universalism)、价值中立的特点。 、价值中立的特点。
原型说(prototype 原型说 theory)
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由原型有相似性成员的构成的。原 原 型(prototype),就是某一类型的最佳实例。
教育心理学-第9章--学习的建构主义-PPT课件精选全文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长时记忆中内容或倾向,进入短时记忆。
生
这些构成了学习动机,引导注意,知觉外在刺激。
成
七 步
知觉到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信息建立联系。
建立联系,需对构建结果进行检验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生成学习理论
➢ 建立联系,需对构建结果进行检验 • 与感觉经验的对照,如从感觉到的信息有用?遗漏了重
运用丰富训的练想直象觉想,思象发维力展,思培维养空间
唤起学习激兴发趣兴,趣激,发培内养在内动部机 动机
记忆在于重“视提信取息”提,取而,非培“养储存” 迁移能力
提倡“发现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Ausubel, D. P., 1918-2008)
学
习 然后,让学生参与研究或探讨。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过程发展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 成分一:正例与反例
鸟 的 概 念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 成分二:相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 身体呈流线型
鸟
• 飞翔
的
• 体表被覆羽毛
概
• 一般前肢变成翼
念
• 心脏有两心房和两心室
• 体温恒定
• 。。。。。。
认知建构思想的教学应用-促进认知结构获得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认知灵活性理论
从学习的层级来说,可以分为: 高级学习 ➢ 即学习中的高级阶段,是指高级知识的获得。
初级学习
➢ 即初级知识的获得,处于学习中的低级阶段, 所获得的是某种入门性知识。
认知建构的学习观-认知灵活性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知识建构课件
❖ 模式识别是指将输入的刺激信息与长时记忆的有 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认出该信息属于什么范 畴(模式)的过程。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 模式识别主要通过概括和区分得以实现。 ❖ 1、概括指学习者对符合同类刺激模式的共同特征的
所有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而非共同特征只是作为 模式识别的补充。 ❖ 2、区分是指对不同类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它是 通过反例来帮助实现的,由此提高了模式识别的辨 别和区分的准确性。
❖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
❖ 隐性知识:指尚不能用或其他形式表述出来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二、知识分类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 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分享、交流)外化为显性 知识;
❖ 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转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
综合化转化成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 先前知识: ❖ 认知结构; ❖ 学习动机和态度。 ❖ 学习的心向和定式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 ❖ 教师指导 ❖ 学习情境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先前知识 认知结构 动机和态度 心向和定势
知识学习 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会、文化,个人的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的;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观
(二)知识观 ❖ 2、知识观的分类
❖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 开放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
❖ 不确定性: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 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模式识别学习
❖ 模式识别主要通过概括和区分得以实现。 ❖ 1、概括指学习者对符合同类刺激模式的共同特征的
所有刺激做出同样的反应,而非共同特征只是作为 模式识别的补充。 ❖ 2、区分是指对不同类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它是 通过反例来帮助实现的,由此提高了模式识别的辨 别和区分的准确性。
❖ 显性知识:指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
❖ 隐性知识:指尚不能用或其他形式表述出来的知识,
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二、知识分类
(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 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分享、交流)外化为显性 知识;
❖ 显性知识通过内化转化成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
综合化转化成更为复杂的显性知识。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 先前知识: ❖ 认知结构; ❖ 学习动机和态度。 ❖ 学习的心向和定式 ❖ 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 ❖ 教师指导 ❖ 学习情境
三、知识学习的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
先前知识 认知结构 动机和态度 心向和定势
知识学习 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
会、文化,个人的信念和世界观的影响的;
第一节 知识概述
一、知识与知识观
(二)知识观 ❖ 2、知识观的分类
❖ 2)后现代主义知识观
❖ 开放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解释,
❖ 不确定性:知识并不是一种绝对客观的、固定不变的终极真 理,而是具有不确定性、建构性、多样性和可质疑性等特征。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形式。
2、命题表征: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具体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军训。
▪ 命题网络表征: 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课本P255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意义在头脑中主要以命题形式得到表征。一个命题大致 对应一个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关系和主题。
• 如“小明买书”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主题是 “小明”和“书”,关系是“买”。
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IF-THEN语句。它指明当具备一定 条件时,个体将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 产生式系统:前一产生式的反应为后一产生式的发生 提供了条件时,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02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页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3)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 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还是抽象)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其表征 形式为:产生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相对静态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动态的操作
以命题形式或图式形式表征
以产生式形式表征
李白是唐代诗人;地球是圆形的; 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应用题;按照
天安门在北京……
步骤做阅读题……
练习:“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
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指人脑中 贮存的一系列“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
• 一个产生式是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即所谓 的条件—活动规则,(condition—action 简称C-A规 则)。
2、命题表征:
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言形式。具体由一个简单的句子来表达。 例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军训。
▪ 命题网络表征: 若干命题彼此联系组成命题网络。课本P255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
• 意义在头脑中主要以命题形式得到表征。一个命题大致 对应一个观念,由两部分组成:关系和主题。
• 如“小明买书”这个句子中,包含一个命题,其主题是 “小明”和“书”,关系是“买”。
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IF-THEN语句。它指明当具备一定 条件时,个体将作出一个什么样的反应。
• 产生式系统:前一产生式的反应为后一产生式的发生 提供了条件时,互相联系的产生式构成产生式系统。
02 知识的理解
一、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262页
(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内容 (1)学习材料的意义 (2)学习材料的具体程度 (3)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和难度 2、学习材料的形式(直观还是抽象) 3、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关于如何行动的知识,其表征 形式为:产生式。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比较
陈述性知识 是什么 相对静态
程序性知识 怎么做
动态的操作
以命题形式或图式形式表征
以产生式形式表征
李白是唐代诗人;地球是圆形的; 用乘法交换律解决应用题;按照
天安门在北京……
步骤做阅读题……
练习:“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
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图式 B.命题 C.表象 D.产生式
(二)程序性知识的表征
• 产生式:是表征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是指人脑中 贮存的一系列“如果—那么”形式表示的规则。
• 一个产生式是一个由条件和动作组成的指令,即所谓 的条件—活动规则,(condition—action 简称C-A规 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九章大学生的挫折心理ppt课件
第九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理论实践及方法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总论概论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偏瘫截瘫康复训练手册偏执性精神障碍品管圈实践
3. 挫折能提高个体的认识水平 个体面对挫折与失败,往往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所 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第九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理论实践及方法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总论概论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偏瘫截瘫康复训练手册偏执性精神障碍品管圈实践
第九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理论实践及方法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总论概论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偏瘫截瘫康复训练手册偏执性精神障碍品管圈实践
3. 有损于身心健康 个体遭受挫折,不能实现目标,会引起紧张、焦虑、矛 盾冲突等心理状态,当情况严重而得不到解决时,就发展为 应激状态。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挫折所导致的应激状态对 个体有威胁性的影响。加拿大生理学家谢尔耶的研究发现 (1974),应激状态的延续能击溃个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 从而降低抵抗力,使人体易为病菌侵袭。个体因挫折而产生 的消极情绪发展到应激状态是激发精神病的发病机制。近年 来,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在采用“应激”学说探索精 神病的发病机制时发现,导致精神病的应激源来自于机体和 心理,其中由各种各样社会心理因素造成的精神刺激是更为 主要的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由于长期心境不良而出现 神经衰弱或其他神经症的屡见不鲜。
第九章 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胆道疾病病人护理化工企业本质安全理论实践及方法内科护理学呼吸系统总论概论脾胃病常见症状及治疗经验偏瘫截瘫康复训练手册偏执性精神障碍品管圈实践
(一) 挫折对个体心理的有益影响 1. 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情绪反应 挫折是一种内驱力,它能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 大的努力,花费更多的精力。有人虽然屡遭挫折,但却百折 不挠,愈战愈强。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身处逆境但通过努力实 现自己夙愿的佼佼者,他们的成功就是挫折这种内驱力驱动 的结果。 2. 挫折能增强个体的承受力 个体对挫折的承受力的大小,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 验有关。生活阅历经受挫折的锻炼多了,对挫折的承受力就 会增强。
心理学第九章个性倾向性PPT课件
职业规划与招聘
1 2
职业匹配
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员工的个性倾向性,将员工安 排在与其个性相匹配的职位上,提高员工的工作 满意度和工作效率。
招聘选拔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可以通过考察应聘者的个性 倾向性,选拔出符合企业文化的优秀人才。
3
职业发展
企业可以针对员工的个性倾向性,为其制定个性 化的职业发展规划,帮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倾向性是在童年时期通过与环境和他人互 动而形成的,特别是那些与性有关的经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深 远的影响。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荣格认为人的心理结构由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次构成,其 中无意识又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 人类祖先遗传下来的心理经验,是普遍存在于人类心中的 原始意象。
03 个性倾向性的构成要素
价值观
价值观定义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对客 观事物(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 价和看法。
价值观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价值观 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道德价值观、个人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等。
价值观的功能
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决 策具有指导作用,同时也 能影响个体的情感和态度。
决定心理健康
个性倾向性还与心理健康 密切相关,不良的个性倾 向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如 焦虑、抑郁等。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历史与发展
早期研究
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 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
讨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现代研究
现代心理学对个性倾向性的研究始 于19世纪末,随着心理测验和人格 理论的不断发展,个性倾向性的研 究逐渐深入。
卡特尔认为个性倾向性可以通过测量和分析表面特质来推断根源特质,从而更深 入地了解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 知识的学习
• 二、共同要素说
– 人物
• 桑代克、吴伟士
– 观点 • 从一种学习情境到另一种学习情境的迁 移,只是由于这两个学习情境存在相同 的成分,迁移是非常具体而有限的。桑 代克所谓的“共同元素”实质就是两次 学习在刺激反应联结上的相同要素。
– 实验:判断图形面积
• 被试:大学生 • 程序:先估计多种图形的面积,测量其判断成绩; 然后用90个平行四边形充分训练。最后的测验一是 判断长方形的面积;二是判断与训练材料不相似图 形的面积(在前测中出现过)。 • 结果:长方形面积判断成绩提高;其它图形判断成 绩没有提高。 • 结论:迁移产生的原因是练习课题与迁移课题之间 具有共同的要素。练习任务与测验任务越接近,测 验任务的成绩越好。 –评价 • 揭示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原有教育的形式 训练教学的改革有促进。 • 但只注重学习情境客观方面对迁移的影响,忽略了 学习主体特点对迁移的影响。
知识理解的类型:
按知识的类型可分为四种: 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包括:对语言、符号的理解; 对概念的理解;对科学原理(公理、定理、公式、 法则等)的理解。
程序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按一定的步骤和程序 进行的操作活动的理解。
策略性知识的理解:是指对认知策略、解决问题 的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图形知识的理解:主要指从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 简单的、基本的图形,由基本图形寻找出基本元 素及其关系等。
第三节
错误概念的转变
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三、影响概念转变的因素 四、为概念转变而教的策略
一、错误概念的含义 错误概念或称另类概念:指 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的理解相 违背的概念。
▲
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
1、概念转变的含义 指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 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它是新旧经验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 经验对已有经验的改造。概念转变过程就 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及其解决的过程。 (补充)概念转变有两种可能: 一是丰富,二是修订。
普通心理学课件ppt 动机
❖如“渴”,是一种生理不平衡状态,由血液中水分的 缺乏引起,产生对水的需要,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 寻找水源。
❖如“孤独”,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状态,由于缺乏朋友 引起,产生对朋友的需要,这种不平衡状态推动个体去交 友。
❖2、需要的种类 ❖(1)按起源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自然需要(生物需要):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 等。反映了人类的生物自然方面的要求。 ❖社会需要:劳动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反映了人 类 社会的要求。
普通心理学
荆承红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
第九章 动机
主要内容
第一节:动机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动机的理论 第三节:动机的种类 第四节:意志行动
第一节 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 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或内部动力 。
▪1.动机是内部心理过程,不能被直接观察, 但 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
▪ 2.动机必须有目标; ▪ 3.动机要求生理的和心理的活动。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 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 2、指向功能 ❖ 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坚持性、调整自己的行为
❖ 动机是怎么产生的呢? ❖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每月得到满足
与人交往是我们的需要
18世纪末叶欧洲探险家史金克在一个荒岛上独居了 4 年,在这4年中,他可以自如地应付自然界的残酷,满 足自 己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但却无法忍受孤独的感觉。
为此,史金克学着《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 养了一条狗、一只鹦鹉,以及几头野兽为伴,每天和这些 动物们进行长谈。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意志
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的水平往往是随着困难的性质和克
服困难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变化。就意志过程 中的困难来说,一般可分为内部困难和外部 困难。
内部困难
内部困难主要是指主体内部的障碍,包括知识经 验欠缺,能力有限,以及身体疾患等。一些运动员 可能因为能力所限,成绩停滞不前而中途放弃,一 个舞蹈演员可能因为意外受伤而告别舞台生涯。此 外,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好的性格特征等都有可能 成为实现活动目的的内部障碍。可以设想,一个性 格懦弱、自私、懒惰的人很难承担长期而艰巨的任 务。
•意志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对人的行为的 发动和抑制两个方面。 •发动表现为推动人去从事为达到预定目的的 行动。
例如,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意志推动人去寻找设 备、查阅资料、请教师傅等。
•抑制表现为制止与预定目的相矛盾的愿望和 行动。
例如约束自己以战胜外界的诱惑和干扰,不做与目的 相违背的事情。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轮椅上的桑兰
想当编辑的桑兰
第二节 意志行动心理过程分析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是指意志对行动的积极能 动的调节过程,这一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完成的 历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和执 行决定阶段。
一、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 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以及动因。一般来说,要 经过动机斗争和确定行动的目的环节。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 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 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 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 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 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 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 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 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心理学 第九章气质 PPT课件
第二节 气质学说
• • • • • • • 阴阳五行说 体液说 体型说 血型说 激素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 艾森克的类型学说
(一)气质的体液说: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 460~377),根据人体中体液的混合比例分:
血液
黄胆汁 黑胆汁 粘液 多血质 胆汁质 气 质
体 液
(二)阴阳五行说
《黄帝内经· 灵枢》中按阴阳的强弱,分为太阴、少阴、 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类人,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 体质形态和心理特点。又根据五行法则把人分为金、 木、水、土五种类型,也各有不同的肤色、毛发、筋 骨特点和情感特点,用来说明人的个别差异。 1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兴奋型 2.少阳之人(多阳少阴)--中间型 3.阴阳平和---中间型 4.少阴之人(多阴少阳)--中间型 5.太阴之人(多阴无阳)--抑制型 • 春.战《内经》
某男孩,12岁,健康活泼, 由于母亲多年的娇生惯养和溺爱, 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性、积极性和果断性。家里 把一切甚至一些琐事都弄得好好的,一切都 是现成的,全部功课都由亲人给他做好,他 只要抄下答案就行了。母亲送他上学,接他 回家。在同学面前给他穿衣服和整理衣帽, 常常引起同学的嘲笑。由于这种过分溺爱的 不良教育结果,必然使得某甲变成了一个胆 小怕事、优柔寡断、缺乏自信的人,气量极 其狭窄,过分的脆弱。
粘液质类型特点: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 而弱、言语动作和思维比较迟缓、注意稳定、 显得庄重、坚忍,但也往往表现出执拗、淡 漠。
抑郁质类型特点: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 强、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 怩,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 物,容易变得孤僻。
多血质和抑郁质学生的智力活动风格案例
• 赖依捷斯发现某中学毕业班的优等生A、B恰 好是截然不同类型神经系统的代表者。 • A生是多血质,其智力活动的风格是:学习精 力充沛,不知疲倦的学习; • B生是抑郁质,学习容易疲劳,每天中午要休 息半个小时,精力才能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二、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那些 自认为很重要或很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 完善的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追求成就、渴望 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
成就价值观比较内化,动机功能的自主性 明显增强;
(五)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教育作用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对奖惩的效果
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六)使学生能恰当归因
(七)注意个别差异
第二节 注意与感知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的注意状态
第三,组合律,即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 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 确、全面。
(1)直观教学的类型及其心理依据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运用感知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
遵循下面三个规律:
第一,差异律,即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 景有所差别。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和 强度等
第二,活动率,即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 的对象易于被人所感知。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 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
和动力。
动机特征: (1)启动性 (2)方向性 (3)强度 (4)持久性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
部动力。
(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与 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未来的前途和职业等联系, 因此具有间接的特性。
成就目标及其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决定, 成就目标的诱因强度主要视自己对目标如何评 价而定;
达到目标的行为的发动、维持和改变主要 靠自己的努力,较少依赖别人;
对成就行为结果的评价,主要根据自定的 标准,是以自我取向为主的成就。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一)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近景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动机 起源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或结果。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 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 影响。
外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 的客观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
(3)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心理学家把一个学生最强烈的、最稳定 的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在学生从事学习活 动的动因中居于实际的支配地位。
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二)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 某种动因。
关系表现为: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 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
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4)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
3
(一)概述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知觉观 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 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
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 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
教师应注意: (1)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第二,学生本身的状态(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对各个事物的态度)
此外,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无意注意 也起很大作用。
教师要注意:
(1)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3)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 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第一,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 第二,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使所
(一)概述
注意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因 为它 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伴侣”,是智力活 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注意状态是指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状态。
指向是指心理活动的方向,它反映心理活动的 现象是什么,体现了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的深度,它反映心理活动的 深刻程度和完善程度。
是否在家庭中较早地接受独立性训练影响 儿童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父母是否勤奋上进也 对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影响很明显。
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 (四)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其余的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为辅助性 动机。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和要求掌
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 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
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情况是一致的 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来影响效果的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 的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 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 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 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
二、中学生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愿意去做、去完成那些 自认为很重要或很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达到 完善的一种内部动力,也就是追求成就、渴望 成功的动机。
成就动机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构成。
中学生成就动机的特点:
成就价值观比较内化,动机功能的自主性 明显增强;
(五)教师对学生表扬与批评的教育作用
1.学生受表扬与批评的历史状况 2.学生本人对表扬与批评的重视程度 3.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互相尊重对奖惩的效果
有直接影响 4.教师的评价一定要公正 5.表扬的作用与一定年龄密切相关
(六)使学生能恰当归因
(七)注意个别差异
第二节 注意与感知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的注意状态
第三,组合律,即刺激物本身的结构常常是分 出对象、便于感知的重要条件。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 确、全面。
(1)直观教学的类型及其心理依据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2)运用感知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越容易被感知
遵循下面三个规律:
第一,差异律,即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 景有所差别。通过颜色、形状、声音和 强度等
第二,活动率,即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 的对象易于被人所感知。
教育心理学
第九章 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 动机与学习
一、动机的概述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1.动机 动机是推动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
和动力。
动机特征: (1)启动性 (2)方向性 (3)强度 (4)持久性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
部动力。
(1)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远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没有直接联系,而与 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未来的前途和职业等联系, 因此具有间接的特性。
成就目标及其评价标准主要由个人决定, 成就目标的诱因强度主要视自己对目标如何评 价而定;
达到目标的行为的发动、维持和改变主要 靠自己的努力,较少依赖别人;
对成就行为结果的评价,主要根据自定的 标准,是以自我取向为主的成就。
三、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一)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成正相关 (二)与家庭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近景性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动机 起源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或结果。
(2)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来源 于学习活动或学习者自身,无需施加外力的 影响。
外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或学习活动以外 的客观因素引发的学习动力。
(3)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心理学家把一个学生最强烈的、最稳定 的动机称为主导性动机,在学生从事学习活 动的动因中居于实际的支配地位。
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二)动机与目的、效果的关系
1.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学习动机则是促使学生去达到那个结果的 某种动因。
关系表现为: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即作为活动动 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的目的。
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的情境 (4)严格遵守作息制度,防止过度疲劳
3
(一)概述
对教材的感知,就是通过各种感知觉观 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 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二)如何提高感知教材的效果
1.正确应用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 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能服从于当前的任务。
教师应注意: (1)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2)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2.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
第一,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第二,学生本身的状态(学生的需要、兴趣和 对各个事物的态度)
此外,学生的精神状态,对于无意注意 也起很大作用。
教师要注意:
(1)教学内容要新颖有趣,难易适当 (2)教学方法要直观形象、灵活多样 (3)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创造
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还 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学生注意的组织和培养
1. 重视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第一,对学习的目的任务有明确的理解。 第二,能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第三,根据目的任务有计划地组织活动,使所
(一)概述
注意是保持学习积极性的主要心理因素,因 为它 是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伴侣”,是智力活 动的组织者和维持者。
注意状态是指学生的心理活动对学习对象的 指向和集中状态。
指向是指心理活动的方向,它反映心理活动的 现象是什么,体现了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是指心理活动的深度,它反映心理活动的 深刻程度和完善程度。
是否在家庭中较早地接受独立性训练影响 儿童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及父母是否勤奋上进也 对孩子的成就动机的影响很明显。
四、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 (四)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
其余的动机处于从属地位,称为辅助性 动机。
(4)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奥苏伯尔)
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和要求掌
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 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
地位的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
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情况是一致的 动机是以行动为中介来影响效果的
3.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 的关系,而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学习动机 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
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根据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高可 达到最佳水平;学习任务比较复杂而困难时,学 习动机强度较低可达到最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