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下第三单元分析及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_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交流平台,交流“围绕一个意思把这段话写清楚。
”2.识字加油站,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认识标牌上的字。
3.词句段运用,学会用连续的动词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4.读读背背有关传统文化的词语,帮助小学生积累词语。
【教学重点】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
了解词语意思。
2.学会在生活中识字。
【教学难点】1.学会写手工活动,用上连续的动词。
2.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段落写清楚。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生字,做字卡。
(学生)【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趣谈话1.上课开始之前呢,老师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请大家认真观看,并思考视频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播放视频,找生回答)2.刚才那段视频就是央视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公益宣传片,在这个宣传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文化元素呢?3.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更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实我们整个第三单元就是围绕传统文化展开的。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元日》,了解了春节习俗。
学习了《清明》,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带我们回到了那个令人感伤的清明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了解了重阳节,哪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纸的发明》,让我们了解了造纸术。
《赵州桥》一课,了解了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画的名字是《清明上河图》。
(边出示课件边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三单元)4.过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研读几篇经典课文,看看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板书:语文园地)二、交流平台1.请同学们朗读《赵州桥》第三段(出示课件)。
2.再请同学们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第三段(出示课件)。
3.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两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生回答。
(都有中心句,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清楚。
《赵州桥》的第3自然段,为了写清楚“赵州桥非常美观”,详细介绍了桥面石栏上精美的图案,把各种姿态的龙写得活灵活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次教学主题是“中华传统节日”,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性。
本单元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学生对其所了解的传统节日进行分类和描述,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的多样性;第二部分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文本介绍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第三部分是通过阅读相应的节日诗词、童谣等文本,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浪漫和欢乐;第四部分是通过听取祖辈讲授经历和传统习俗,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学会传承文化;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传统节日的形象感知。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能将其分类;②知道一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相关习俗等;③学会阅读和欣赏节日诗词、童谣和传统文化经典;④了解祖辈们的传统习俗,明白其与现代生活的关联;⑤观看多媒体素材,形象感知传统节日。
2.能力目标①能够观察、分类、描述、表达和创作;②能够听取祖辈讲述,了解传统文化;③能够理解诗词、童谣中的传统文化内涵;④培养学生的传统节日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目标①学会尊重、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自信;②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和魅力,增加爱国情感;③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好和良好的品质,增进同学和社会交往。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能够准确分类描述中国的传统节日;②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能够欣赏诗词、童谣,理解其含义。
2.教学难点①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②学会欣赏诗词,理解并感受内在含义。
四、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利用图片展示、口语交流、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自己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
2.项目化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制作月饼、包饺子、写年记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
3.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家中和社会中了解传统节日的庆祝习俗,与家长、长辈进行交流,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每课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教案+知识点总结9.古诗三首 (1)10.纸的发明 (6)11.赵州桥 (9)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3)习作中华传统节日 (15)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17)语文园地三 (18)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
(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
(“/”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
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齐声读)(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
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3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指导本次习作的内容是── 自我介绍在实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
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实的你。
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还能够把习作读给了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本次习作的目的要求:1、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缺点;2、抓住自己的特点写清楚完整;3、以自己特点的某方面为主来写;4、通过人物的外貌、爱好等来反映特点。
教学过程:一、回顾口语交际,明确介绍自己的内容。
1、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希望介绍给同学们听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边说,教师边有意识的分类板书。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归纳出:介绍自己能够从自己的性格、爱好、品质、优点或缺点等方面来介二、导入习作要求,指导审题。
明确习作的内容和要求。
三、组织讨论交流,突破指导重难点1、不过如果你只用一句话概括地告诉别人你的特点,是很难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有什么办法通过你的一下子就记住你的特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举一个事例2、围绕某一个方面,分层次请几个学生就相同的特点用一件事例来介绍自己,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到,同够用不同的事例来表现。
进而讨论:(1)你们觉得刚才几个同学当中,哪个同学的事例能够突出自己的特点呢?引导学生理解到这个事例还要恰当的(2)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板书:把事情的经过有条理地写清楚(3)小组讨论,怎么样协助事例不够具体的同学把经过说清楚?汇报小组意见3、教师小结:(1)写法点睛这次习作让我们来写一写自己,通过自己的介绍让别人理解了解一个真实的“自我”,一个完完整整的“自我”更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呢?首先,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
习作开始能够用三言两语对自己的基本情况实行介绍,即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性别、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使人对你印象深刻,语言要活泼,写法灵活多样,突出自己的特点。
其次,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
优秀教案赏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优秀教案赏析——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教学中,第三单元《古诗两首》是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该课文内容丰富、情感真挚,并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老师们都会准备相应的教案,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
因此,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优秀教案是一个非常值得赞扬和借鉴的地方。
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教案的亮点和特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教学前,教师们仔细分析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表达,确定了教学目标,即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模仿这两首古诗,并通过朗读和默写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们还精心安排了教学计划,并制定了详细的分层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这种针对性强、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加专注、积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互动教学,如问答、小组讨论、竞赛等,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尤其是在阅读课文时,教师们带领学生认真朗读,理解句子意思,并在发现生词时及时注释,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感受到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们采用了课前预习、课中边学边练、课后作业巩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到不同形式的学习方式和乐趣。
例如,在文本理解环节,教师们采用了“码字训练”方法,通过文字配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在诗歌欣赏环节,教师们又采用了“思维导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分析掌握《清明》和《登高》这两首古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第课《纸的发明》公开课教案
第 3单元第 10 课共 2 课时三语备课组时间:月日中心发言人:课题:复习第三单元第1、2 课时总计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意思,熟练书写生字词。
2.背诵并默写《清明》和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内容。
3.通过各种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1.熟练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2.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回顾本单元课文1.同学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2.围绕这个专题安排了哪些课文?师:第9课介绍了传统节日,10课介绍了造纸术,11课介绍了赵州桥,11课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设计意图:回顾单元主题,能激起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熟悉。
】二、复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学生读,强调易错的读音和生字。
2.听写,同桌批改,并订正。
3.复习本单元的形近字、近反义词、四字词等。
三、复习课文内容9《古诗三首》1.大声读课文,说说三首古诗分别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2.理解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清明》。
同桌互批,订正。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逐步落实,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运用。
】10《纸的发明》1.大声朗读课文,熟悉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词句的意思。
3.了解纸发明的过程。
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4. 了解纸的家族:书写纸、复印纸、包装纸、餐巾纸、再生纸。
11《赵州桥》1.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
2.重点复习第三自然段,知道第一句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并能说出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了解我国其它的历史文化遗产。
四、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五、复习语文园地【交流平台】了解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
【识字加油站】1.读标牌,注意“税、档、览、贸”的发音。
2.积累其它标牌上的字词。
【词句段运用】1.能按顺序介绍一次手工活动。
2.会围绕一个意思来写一段话,先概括后具体。
【日积月累】背诵和默写。
教后思考:10纸的发明目标导向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教材内容分析】《纸的发明》是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说明文。
《纸的发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纸的发明》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纸的发明》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纸的发明》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这篇课文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以及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传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认识“创、携”等10个生字,会写“术、伟”等12个字。
- 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让学生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培养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重点难点1. 重点- 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 理解纸的发明过程,这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重点。
例如,文中详细描述了在纸发明之前人们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片、木片、帛等记录信息,但这些材料都存在各自的缺点,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解决了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梳理这一过程,有助于他们理解造纸术的伟大意义。
2. 难点- 体会造纸术对世界文化传播的巨大贡献。
因为这需要学生在了解造纸术发明过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思维,想象在没有纸的情况下信息传播的困难以及纸的发明对世界文化交流、传承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 在讲解生字词时,教师直接讲授生字的读音、笔画、结构以及字义。
例如,对于“携”字,教师可以讲授它的读音是“xié”,左边是“扌”,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右边是“隽”,整个字的意思是携带。
- 在介绍造纸术的发明过程等知识点时,教师通过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2. 阅读分析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写纸发明之前人们记录信息的材料及其缺点的语句,如“龟甲、兽骨的数量有限,而且刻字很不方便;竹片、木片太笨重;帛的价钱太贵”等,通过分析这些语句,让学生理解造纸术发明的必要性。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字依然是比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重要的环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读出 要 把 识 字 、 写
古诗的节奏美。
字落到实处,
(1)同桌互相交流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准确的读音。
因此引导学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读准“屠苏”“旧符”。
用多种方法识
(3)师范读古诗,读出节奏。
记生字是重
(3)在古代,春节时人们除了放爆竹,还会喝一种酒,一
种用屠苏草泡的酒,叫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和躲避瘟疫。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
春节这一天,全家人情?指名朗读,读出这种开
心。
后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个很好的办
(4)解题:清明就是指清明节。谁知道清明节的相关知 法 , 能 够 引 导
识?(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重要节日,是家人团聚、扫墓祭祖或 学 生 在 阅 读 中
踏青游春的日子。)
捕捉敏感的词
(5)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导。因此,帮
(2)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助学生提炼学
(3)想象画面感悟诗意。
习方法,能在
(4)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一定程度上给
3.师过渡:今天,我们就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学 生 提 供 一 个
的另外两首古诗《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的扶手,
二、自主理解
使学生能在帮
(一)学习古诗《清明》。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还 授 之 以 鱼 不 如
有什么习俗呢?查查资料。
授之以渔。学
(2)搜集其他描写春节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免费范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这册教材保持和发扬了前五册教材的特色,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厚的人文底蕴,新颖活泼的呈现方式,富有新意的导学和练习设计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分析教材(一)教材内容结构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
此外,教材后面还编排有8篇选读课文。
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组成。
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从全册看,教材编排仍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分别安排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
” 等8个主题单元,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从各主题单元的构成看,能围绕一个主题,从多方面选材,充实和丰富主题。
如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结构是这样安排的,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课文从多角度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有的描绘了春天燕子从南方飞来;有的描绘了二月的柳丝和万紫千红的春日;有的描写了夏日池塘荷花绽放;还有的描写了家乡珍珠般的泉水。
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组的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等训练都是围绕大自然景物专题安排的。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说、写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家乡美好景物;“宽带网”安排了解和搜集作家笔下的有关大自然景物的精彩描写等都是这一专题训练的拓展与延伸。
再如本册的第二组教材以“爱护周围环境”为专题,本组的四篇课文中,《翠鸟》《燕子专列》讲述的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反映了人们对待植物的不同态度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环境保护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
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采用单元内嵌入的形式,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中。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数学。
《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
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两个内容都是重点。
“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是与实践结合的习作练习,“展示活动成果”是一段时间主题实践活动的展示总结。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三年级下册“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单元,采用单元内嵌入的形式,将综合性学习活动贯穿在整个单元学习中。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数学。
《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
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是本单元实践活动的一个总结展示。
活动分为两个内容,一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二是“展示活动成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晚春》教案
5.诗词创作背景了解:简要介绍韩愈及其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识。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关于春天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和分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晚春》,让学生感受中华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升文化自信。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创作的小诗,分享学习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晚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创作的规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通过举例、提问等方式强调核心知识。针对难点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互动讨论、辅助教学资源等,帮助学生克服难点,确保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晚春》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春天的时候,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周围景色的变化?”这个问题与我们即将学习的《晚春》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春天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我会通过具体例子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灵感。
2. 培养学生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话题进行写作。
3. 通过修改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2. 教学难点: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写得具体、生动、有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写作,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
3. 讲评法:通过讲评学生的作文,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和提高。
五、教学步骤:1. 学习课文:组织学生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2.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素材,鼓励学生选择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话题进行写作。
3. 写作指导:教师示范写作,教授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将生活中的小事写得具体、生动、有趣。
4.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择一个话题进行写作。
5. 作文修改: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和提高自己的作文。
6. 作文讲评: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评,总结本次写作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 通过学生的写作过程,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本单元的相关课文,作为学生写作的参考。
2. 写作素材:提供一些生活中的图片、故事等,作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语文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第三单元9 姥姥的剪纸姥姥的剪纸 教案2
《姥姥的剪纸》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9《姥姥的剪纸》。
这一课中,“剪纸”一词既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变化和流露的载体。
抓住这条主线,就能走进姥姥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文中主要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
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以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二、设计思想:依据新课标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育思想,让学生以读悟情,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语言,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引领学生在审美中学会生活,让学生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度过语文课。
这篇课文的语言生动,情感真挚,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姥姥的热爱,让人感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句子,通过反复地品读,读出姥姥剪纸的神奇,剪纸技术的高超,读出祖孙俩之间的深情。
要让学生懂得抓住重点字词进行感悟的学习方法,如“你姥姥神了,……公鸡能打鸣”这句话生动地说明姥姥的剪纸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突出地显示了姥姥的神剪纸技艺高超。
还有课文中的“拴”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从表面到内在,层层深入地感悟,从而从一个简单的“拴”中读出祖孙之情,姥姥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对姥姥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通过ppt欣赏剪纸作品,能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姥姥对作者的疼爱时,更激起学生对自己家人的感恩。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2)回顾、体味长辈对自己的关怀和疼爱,唤起情感共鸣,在生活中自觉向亲人传达爱。
2、过程与方法:(1)教材贯穿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气氛中爱上朗读,用朗读表达情感,并自觉地表达、交流。
(2)在自读自悟中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积累文中朴实而生动的词汇,扎实语文基本功。
3、知识与技能:(1)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是剪,手就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和作业设计(58页)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
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
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
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
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
直到晚唐,长期得不到恢复。
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
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
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说明
本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
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
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
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
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
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语文园地安排的内容也与本组专题紧密联系。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学生可以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思想方法来介绍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读读背背”是一些有关思想方法方面的谚语。
“成语故事”《买椟还珠》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舍本逐末的人。
本组课文语言朴实生动,含意深远。
学习本组课文,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9寓言两则2课时10惊弓之鸟3课时
11画杨桃3课时12想别人没想到2课时
语文园地三5课时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主备:韩双秀
太平溪小学导学案主备:韩双秀
太平溪小学导学案主备:韩双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