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研究
踏雪入北国 寻找莫斯科红星记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留学运动
踏雪入北国寻找莫斯科红星记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留学运动作者:张影来源:《留学》2019年第16期近现代的中国,在追寻治国之道的路上跌跌撞撞。
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年迈帝国紧闭的国门,裹挟着西方的制度和两次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以无可阻挡之势如潮水般涌入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
面对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试图找出救国之法的有识之士们,借鉴西方各国的经验,力图重建一个崭新的国家。
引进技术、开办工厂,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不过是苟延残喘之计;启民智、兴议会,维新派的君主立宪止步瀛台;组织起义、建立共和,革命派推翻了清政府,果实却被北洋军阀窃取。
为探寻救国真理不惜生命,耗尽心血的爱国者们,尝试过种种方法却仍旧失败后,无可避免地陷入了迷茫。
1917年11月7日,遥远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阿芙乐尔号一声炮响,惊醒了尚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
那一刻,他们看到了新世界的第一缕曙光。
为学习俄国革命的先进经验,从1921年至1930年,大批中国学子远赴俄国,万千风霜未能阻碍他们坚定的脚步,重重冰雪不能熄灭他们报国的热血。
这场声势浩大的留学苏联运动,历史背景复杂,涉及到众多事件,共产国际发展史、苏联内部斗争、国共两党斗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内部矛盾,都能从中找到痕迹。
这次留学运动与国内形势联系最为紧密,给中国革命史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回首来时路,无论人生如何分叉,那个年代,他们都曾是满腔热血的有志青年。
莫斯科的那颗红星,仍然闪闪发亮。
为救家国赴俄求新知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布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新的黎明。
然而,不到一百天,临时政府便被袁世凯军阀篡夺,首都迁至北京。
在袁世凯及其后继的北洋军阀统治下,民国政府极端腐败,每况愈下,人民怨声载道,知识界更是大为不满。
俄国十月革命前夕,孙中山曾气愤地说“共和政治至今六年,有共和之名,无共和之实”,到1919年10月,他甚至说出“满清的政治犹稍愈于今日,一般人民在满清政府下,比今日尚觉自由。
20世纪50年代留苏知识分子若干问题研究
流事业的发展 。
关 键词 : 2 O世 纪 5 O年 代 ; 知识分子 ; 留 学 苏联 ; 若干 问题 中图分类号 : K2 7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9 4 7 6 ( 2 0 1 3 ) 0 6 — 0 1 0 3 —0 6
20世纪50年代留苏知识分子若干问题研究105下降又重新回到了50年代初期第一阶段的规模总之20世纪50年代留苏知识分子的发展经了初步探索快速发展和重新调整三个阶段选派人数上来看明显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趋势20世纪50年代留苏知识分子发展的特点由于20世纪50年代留苏知识分子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呈现出几个鲜明的时代特点一留苏知识分子选拔的严格性?够得上入党条件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为确保其可靠和优秀国家制定了极其复杂的程序及苛刻的选拔标准其一政治审查严政治可靠思想品德优秀是选拔留苏知识分子的最重要标准被选拔者必须是思想进步政治可靠且其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在政治上是清白的为此在程序上严把每个关口首先在各省市初审通过后再将相关可供政审的材料送到高教部终审进入留苏预备部之后校方还要专门组织人员对学员及社会关系的政治背景进行调查落实往往几百人参加选拔最终能去的没几个人其二业务要求极高报考留苏大学生须为教育部指定的学校的高中毕业生或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要在1725周岁之间选派留苏的进修教师最好是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本专业工作超过五年之上的年轻副教授或讲师应届高中毕业生凭高考成绩进修生则凭俄语成绩而其他留学人员国家则采取全国统考的形被选拔的人员都必须参加统一组织的考试百里挑一其三体格检查苛刻规定必须在指定的医院进行体检类病症包括肺结核心脏病肾炎或血压偏高视力差听力障碍身体残疾影响学习麻风病未治1958年卫生部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发布了枟留学生体格检查标更是详细规定了37个项目检查的标准循环呼吸系统小到眼足等都是体检的范围二留苏知识分子构成的多样性迫于新中国进行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家多层次多规格地选派留苏知识分子留苏知识分子构成呈现出多样性特点总的来看大致可以分研究生从学历层次上来说要高于大学生因此他们留苏学习的重点不仅仅是理论而且还要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科知识作以更深入的研究针对性也特别强这一类人数比较少并且断断续续1956年后基本上就停止了对高中生的选派为了提高国内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1955年开始教育部决定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在职教师到苏联进修其名额由派出学校自行规定学成归来后继续在原校工作时间通常为半年到一年半最长时间为不超过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于部队国家在培养军事人才方面经验理论知识的缺为此中央军委干部部门从1951后选派近千名军人去苏联学习军事1953年新中国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在苏联人民的援建下动工了为了学习苏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分层作业1.戊戍变法中创办的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是()A.京师同文馆B.京师大学堂C.太学D.儒学2.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清政府在哪一年废除了在中国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A.1905年B.1901年C.1915年D.1898年3.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A.《申报》B.《大公报》C.《新闻报》D.《解放日报》4.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A.商务印书馆B.三联书店C.同文馆D.古籍出版社5.国歌的作词是A.聂耳B.田汉C.冼星海D.杨昌济6.《义勇军进行曲》的是谁作曲()A.田汉B.冼星海C.聂耳D.光未然7.20世纪初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A.《定军山》B.《三顾茅庐》C.《歌女红牡丹》D.《上海滩》8.它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有声片,凭借深刻的思想性和较强艺术性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它”指的是A.《白毛女》B.《李有才板话》C.《定军山》D.《歌女红牡丹》9.鲁迅的白话小说《______》,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下,______在延安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
1.北京大学前身为京师大学堂,它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京师大学堂创建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2.梁启超在《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认为“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
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A.使科举制逐渐废除B.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C.坚持中西结合D.完全照搬西方3.下表为京师大学堂翻译购买的教科书统计表。
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中外交汇促进革命思想深入发展C.向西方学习深化到政治制度层面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1921-1949)(一)【内容提要】在1921-1949年的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留学生占据着很高的比例和重要的地位,但是与北洋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中的留学生相比,其政治留学的色彩甚于知识留学,堪称近代留学生大潮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由留日、留欧、留苏三个群体构成,他们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党内的地位和作用及在革命进程中的命运也有所不同。
【摘要题】中共党史研究【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层/留学生/群体分析【正文】近代留学史研究始于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陷于停滞,到“文革”结束后又伴随着新一轮留学热潮的兴起而再度复兴,20余年来出版了许多颇有分量的论着。
唯对于近代留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之关系,已有研究似仍嫌薄弱(注:目前已有多篇专题论文,对留日、留法、留苏学生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之关系作了探讨,其中综论性者如徐行《留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神州学人》2001年第7期)、吴汉全《留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关于留日者如陆安《留日学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青岛教育论坛》1997年第2期)、张敏卿《留日与李大钊早期政治思想的嬗变》(《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1期);关于留法者如鲜于浩《论中共旅欧党团组织的内部训练》(《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田雪梅等《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与旅欧党团组织》(《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关于留苏者如徐行《中共第一代留俄生述论》(《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吴霓《早期留苏热潮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崛起》(《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部分留学史专着中亦有少量篇幅涉及这一问题,如王奇生《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留学生丛书编委会编《中国留学史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2年)等。
20年代留苏学生艰难路
20年代留苏学生艰难路作者:张复来源:《世界博览》2014年第01期来俄罗斯的第四天,我们将用一整天的时间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查询父辈的档案,这是我们此行俄罗斯“寻档”之旅的重点。
上午8点半,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档案馆。
档案馆位于莫斯科市城区闹中取静的一条小街上,大楼庄重,朴实,大楼顶部的前檐上雕刻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大幅头像。
进入馆内,我看到档案馆房间宽大,简朴,静谧,为查阅档案方便,一人一张桌子。
档案馆的俄罗斯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我们,他们已将我们父辈的档案大多准备好,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也派干部前来协助我们工作。
父亲的3162号档案袋我们按顺序排队,听着叫档案编号,之后在借阅单上签字,领取属于自己查阅的那份档案。
我相信,我们在排队领取档案时,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激动不已。
领取3162号父亲的档案袋后,我把档案袋放在一张桌子上面,轻轻坐下,面对父亲的档案袋,我的心口怦怦在跳,我沉住气闭上眼睛,没有急于打开档案袋,心想,80 多年来这份档案可能没人动过,在当时苏联的体制下,父亲本人肯定没有看过。
父亲也绝不会想到,当年他从苏联回国后走遍全国各地最终到北京,工作调换了七、八次,几十年后,他的儿子会来莫斯科查阅他青年时代的档案。
这份档案里会有什么秘密?又会怎样记载着父亲青年时代的足迹?静默了一会儿,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这份档案袋。
细细看来,档案资料95%左右是俄文,我看不懂,只有5%左右是中文,档案里的文件还有蓝色、黄色、红色、浅灰色等多种色彩。
我请俄文好的李先生帮我看看,档案资料大体上有哪些内容,他认真地翻阅后告诉我,档案资料内容基本上分四大块,分别为父亲手写的俄文自传,学生履历表,个人申诉信和申请书,莫斯科“东大”和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校鉴定书或评价书。
我和李先生一同细心地数了两遍,包括小纸条在内,父亲的这份档案资料共有147页。
我的同伴们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也或多或少地找到了他们的父辈的档案资料。
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的产物:留俄同学会
工” 三大政策后 , 国共 两党与苏联政府之 间的三 方联合关系得 以建立。为学 习革命经验 、 培养骨
干 力量 , 国民 党 中央先 后 于 12 95和 12 9 6年 分批
党员留苏生抵达上海 , 这也标志着 国共两党合作
派 遣 留苏生 活动 的终结 。
[ 收稿 日 ]0 1 7 1 期 2 1- - 0 0 [ 作者简介 ] 刘振宇 , , 男 辽宁沈阳人 ,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 师, 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 生。 华
2 世纪 2 O 0年代 , 初登政治舞 台的中国共产
党与国民党为寻求救 国图强真理 , 在苏联支持援 助下分期选派了一批 留苏生 , 以培养政治 、 军事等 方面骨干。这批留苏生不仅是最早前往苏联学习 的 中国 留学 生 , 且 其 中大 部分 人 归 国后 成 为 国 而
共 两 党 的中坚 力量 , 2 对 0世 纪 中 国的发展 产生 了 不 可估 量 的重 大影 响 。正 因如 此 , 期 以来 学 界 长
俄 同学会 正式登上历 史舞 台, 因其与政 治 密切 相 关的特殊性 而产 生独特 、 并 重要 的影响 。与 此 同时, 附于 依
汪伪政权 的“ 中国留俄 学生同学会 ” 也粉墨登场 , 日本帝 国主义与汪伪政权俯首 卖命 。 为 [ 中图分类号 ] K 5 . 26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10 -4 5 2 1 )60 0 . 0 76 2 (0 1 0 -0 7 6 0
随着 大批 国 民党 员 留苏 生 陆 续 返 回 国 内 , 国 民党 就 此 开 始 对 留 苏 归 国 学 生 的 “ 置 ” 自 收 。 12 9 8年 起 , 随 国 民党 中央党 部 的成 立 , 伴 陆续 有 大批 留苏学 生投 奔南京 寻找 工作 。鉴 于人数 愈来 愈多且情况复杂 , 于右 任 、 胡汉 民 、 陆一 、 汉 王 何
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_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高等理科教育 2005年第4期(总第62期)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Ξ张彩丽 刘瑞丽(兰州大学 国际政治系,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为赴欧美、日本、苏联三种走向;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复杂过程。
每一次留学教育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人物,他们不仅在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功卓著,且其中管理、外交、翻译等方面的人才还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演变、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产生了至深至大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近代 留学教育 走向 学习内容 历史作用中图分类号 G64819 文献标识码 A 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历史走向及其原因(一)1872年:走向欧美,原因:洋务运动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形成。
当时正是清朝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的沉重打击下,被迫放弃“天朝上国”的至尊观念,不得不勉强做出从“剿夷”到“抚夷”、“师夷”的角色转换姿态。
由于洋务运动本身迫切需要一批外交人才和技术人才,曾国藩、李鸿章接纳容闳的建议,联名上奏清廷,于是才有从1872年开始的将120名聪颖幼童分批逐年派往美国留学之举,从而开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之先河。
此后不久,洋务派为了培养组建近代海军所需的军事人才,又以福州船政学堂为中心,选派青年学生和下级军官赴欧洲学习。
据不完全统计,洋务派于1872~1896年派往留美、日、法、德、英等国去学习军事技术、自然科学等科目的幼童达200多人。
这样,便形成了由洋务派主持控制的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
(二)1901年:转向日本,原因:洋务运动的破产与清政府教育结构的重大变革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惊醒了中国人旷日持久的洋务梦,而且使朝野上下惊奇地发现,当初本来处于与中国类似处境的日本,在学习的道路上已经远远地跑在了前面。
于是,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产生了一个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的热潮。
高中历史必修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无答案)
第九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基础过关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4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北京顺义区二模·9)下图是1964年5月,西藏昌都专区小日通乡的藏族同胞投票选举人民代表。
这一作品反映()A.民主制度建设得到推进 B.农民获得了平等选举权C.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D.民族区域自治日益完善2.(2020·山东临沂二模·9)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选出63人组成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其中,6名副主席有3人为中共党外人士,56名委员有27人为中共党外人士;地方各级政权也大力吸收爱国民主人士参加新政权。
由此表明新政权重视()A.无产阶级专政 B.工农民主专政 C.民主政治建设 D.人大代表普选3.(2020·河南新乡二模·31)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
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
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4.(2020·天津西青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8)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C.国家财政和经济的统一 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5.(2020·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2)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阶段。
2022年湖南湘潭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22年湖南湘潭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亲爱的同学:欢迎你走进毕业考试的考场,希望你沉着、冷静、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道试题,取得优异成绩。
祝你成功!本试题共5道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量90分钟,请将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A. 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B. 汉字的演变趋势由简到繁C.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D. 象形是汉字唯一造字方式2. 仔细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其中代表“曹魏”政权区域的是3. 某同学搜集了玄奘、鉴真、遣唐使、崔致远等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A. 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B. 唐朝的民族交往与交融C.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D. 唐朝发达的科学与技术4. “口岸在新的条约制度下只是逐渐开放的——广州开放于1843年7月27日;厦门于11月2日;上海于11月17日;宁波于1844年1月1日;福州于1844年6月。
”这些口岸开放依据的是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5. 在读书人普遍把“考取功名、步入仕途”作为人生目标的时代,张謇却弃官从商,践行“实业救国”的理想,创办了A. 安庆内军械所B. 开平煤矿C. 湖北织布局D. 大生纱厂6. 胡适曾被美国《展望杂志》推举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百位名人之一,理由是“替中国发明了一种新语言”。
这主要是基于他A. 创办《青年杂志》B. 主张使用白话文C. 发表《狂人日记》D. 宣传马克思主7. 陈赓在日记中记载:“这是八路军参战的第一次胜利,也是中日开战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这次“胜利”是A. 平型关大捷B. 淞沪会战C. 台儿庄战役D. 百团大战8. 据统计,某乡地主户数从1948年的27户降为1953年的0户,与此变化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建国初上地改革B. 第一个五年计划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人民公社化运动9. 1972年9月29日,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在北京记者会上宜布:“日台和约已丧失其存续意义,可认为已终止。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测试卷-部编版(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第I 卷(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入答题卡内。
(本卷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题号 1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这件大事使我国成为第五个进入太空时代的国家。
这件大事是指我国( )A.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B.第一艘无人飞船试验成功C.第一位航天员被送入太空D.第一位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2.这个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其中“这个飞船”是指( )A.神舟一号飞船B.神舟三号飞船C.神舟五号飞船D.神舟六号飞船3.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22年3月,神舟十三号飞船已在太空停留约5个月,中国空间站核心舱组合体在轨稳定运行,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并计划于2022年4月返回地面。
下列新中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与神舟十三号飞船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4.新冠病毒来袭时,钟南山院士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努力为国人撑起一把保护伞,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下列人物中与钟南山属于同一领域且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是( )A.屠呦呦B.袁隆平C.邓稼先D.杨利伟5.2022年,我国在载人空间站工程方面将完成6次重大发射任务,最终全面建成空间站。
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B.我国航天第一人-费俊龙乘坐神舟五号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C.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D.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6.2022年2月15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正在空间站执行航天任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用古筝弹奏《茉莉花》为全国人民送来元宵节祝福。
近代八次留学运动
中国近代八次留学运动①第一代官派留学生是120名12至15岁的留美幼童,1872至1875年分四批赴美后,分住新英格兰百姓家中,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
这批归国少年有不少以后成为晚清民初的优秀人才,如民国初年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唐国安等。
詹天佑后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后回国,成为中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②第二代是光绪初年(1877年)派出的海军留学生近百人,分赴欧洲各国学习。
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
严复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遂后从事著述、翻译,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任北京大学首任校长。
他首次把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古文体)出版,为在中国传播现代科学做出过重大贡献。
③第三代是20世纪初的留日潮。
1903年清廷采纳张之洞奉诏拟定的《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并公布实施。
官费、公费、自费留日运动形成高潮,每年赴日青年多达万人。
20世纪初10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至少有5万人。
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孙中山、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蔡元培、廖仲恺、吴玉章等都是留日学者。
④第四代是庚款留美生。
1907年被传教士明恩溥说服了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元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元,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寻中国学生留美。
次年参众两院批准总统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
此后,英、日、法等国都效法美国,退回部分庚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
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
总计由清华选派庚款留美学生1971人,按规定应有80%学理工科,文科占20%。
与此同时,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故从1909至1945年留美学生总数远大于庚款学生数,达到三四千人。
竺可桢、侯德榜、张钰哲、杨石先、钱学森、钱伟长、梁思成、张光斗等等都是各届庚款留美学生。
专题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第01期)(解析版)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败”②“反对华北自治"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背岛”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
【答案】C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使用白话文,开辟了中国文学的新天地,B项正确;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鲁迅 发表《狂人日记》 ,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2.(2022年山西)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2.(2022年河北)1920年7月,一些日本议员针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留日学生问题,在向国会提出的《关于中华民国留日学生之质询书》中说:“来日之中华民国留学生们归国之后,多成为排日论者……对此现状,政府将采何种方针?”由以上材料可见,五四运动
A.遭到了北洋政府的镇压B.受到了日本政府的抵制
C.引发了留日学生的归国浪潮D.激发了留日学生的爱国情感
考点51 五四运动
1.(2022年湖北随州)构建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知识结构图中横线处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9年,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 是农民阶级的运动,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运动,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对中共高级军政干部的培养
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对中共高级军政干部的培养叶 帆(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在中国革命最困难、最缺乏斗争骨干的关键时期,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40余名高级军政干部。
这批干部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史料匮乏的限制,国内学界对该学院的情况知之甚少。
无论是对曾在该院学习的学员群体还是个体,均缺乏系统的研究。
本文以新发现的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的馆藏史料为主,部分中国学员的回忆录为辅,力图较为全面、系统地还原中国学员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的学习、生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留苏教育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共党史相关人物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
关键词:留学苏联;军政干部;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中共党员中图分类号:K264.39;K51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5X(2021)01-0074-08 1927年秋至1930年春夏之交,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因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而跌入低谷之时,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决定走上武装斗争之路却又面临军事政治干部奇缺之际,曾有一所苏联军校敞开大门,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40余名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高级军政干部。
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这所本应名留青史的苏联高级军事院校,长期以来却因档案封存、史料难寻、语言障碍等客观原因,仅存在于中国学员的零星回忆之中。
时至今日,中外学界不仅对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的情况知之甚少,而且对该校培养中共高级军政干部问题的研究也十分薄弱。
笔者仅在一篇期刊文章①及一篇硕士学位论文②中,找到数百字的简要介绍,这与该校的历史地位严重不符。
此外,这两篇文献并未使用相关档案史料,在扎实性和深入性上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本文以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馆藏档案为主,以留苏中国学员回忆录为辅,力图全面探究苏联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对中共高级军政干部的培养问题,以期推动留苏教育问题的整体研究,并为国内学界同行研究留苏群体及其归国后的革命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留苏学员托洛茨基反对派始末
中国留苏学员托洛茨基反对派始末
张泽宇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苏学员中的托洛茨基反对派产生于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其成员均由于对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产生怀疑而接受了斯大林的反对者托洛茨基的思想.他们在中国留学生中开展活动,针锋相对地反对苏联当局的政策,策动中国国内的托派组织建立并为其提供理论思想上的支持,其行为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苏联当局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整肃,成为导致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运动结束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张泽宇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
【相关文献】
1.中国留苏学员托洛茨基反对派始末 [J], 张泽宇;;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院留苏科技生派遣的研究——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为案例 [J], 周权
3.“终身的反对派”与真理的追求者──读朱文华先生著《终身的反对派──陈独秀评传》 [J], 朱晓凯
4.中国海军首批学员留苏纪事 [J], 徐世平
5.中国共产党内不允许反对派存在——兼评“反对派有利于监督”的主张 [J], 蔡昌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作者:张久春蒋龙姚芳来源:《百年潮》2008年第11期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
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
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留学苏联的规模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司令员林彪致函苏联外交部长,要求他们关照派往苏联的21名中国留学生的教育和思想。
这些学生去苏联学习技术和医学,但苏联方面却担心他们在莫斯科露面会引起国民政府外交官和其他外交官的注意,把他们安排在距莫斯科400公里的一个小镇上。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为中国派遣留学生铺平了道路。
1951年有375名学生被公派到苏联留学,其中中国科学院派出了10名。
中国政府决定从1952年开始每年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和交换留学生,并与这些国家的政府相继签订了派遣和交换留学生的协定,任命了驻苏联大使馆主管留学工作的参赞,设置了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并成立了中共留学生党委。
为了培训俄语和做其他准备,1952年2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留苏预备部。
“一五”计划规定,5年内计划派出留学生10100人,其中到苏联的是9400人,留苏预备部招生12800人;另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派实习生1300人左右。
中国政府向苏联派遣留学生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
第二阶段是1954年至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
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毕业论文
建国初期留苏运动的历史考察--毕业论文内容摘要留学工作是一个国家,特别是后发国家争取时间,缩小差距,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战略抉择。
留学工作极大地影响着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留学工作的重心是留学生的选拔和派遣,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留学生始终是中国现代化的报喜鸟和弄潮儿。
值得关注的是,留学高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运动的兴衰就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晴雨表。
新中国初期的留苏高潮(1949-1965)有着与其他几次留学运动所不同的特点。
大规模派遣留苏学生作为中苏教育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的国内经济建设密切相关。
作为新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派遣留苏学生赴苏联学习,一方面能够弥补当时国内经济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从长远考虑,能够借鉴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试图追寻历史的足迹,还原新中国初期的留苏运动全貌。
全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分析新中国派遣留苏学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
建国初期, “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出台和中苏同盟的建立,使得国内掀起了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
虽然新中国通过全面接收建国前的科研机构和高校,自办高等教育,争取建国前留学生回国,以及接受苏联专家来华工作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才供求的矛盾,但总的来说,科技人才短缺的情况还是非常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计划的实施,派遣留苏学生就是为了尽快弥补这种缺陷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第二章分阶段地介绍了选派留苏学生的历史进程。
早在 20世纪 20、 30年代,中国共产党就派遣了一部分革命干部留学苏联,他们的主要使命是学习苏联的政治理论和军事技能,回国参加革命。
20世纪 30、40年代,部分中国共产党高级干部的子女在苏联国际儿童院生活和学习,他们中的部分人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才回国参加工作。
这些早期的留苏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留苏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48年中共东北局选派的 21名留苏学生,拉开了新中国选派留苏学生的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
㊃历史研究㊃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19.06.0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冯巧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0)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中国海军装备基础薄弱,人才缺乏㊂为了能够建设一支新中国海军力量,在中苏友好背景下,中国陆续派遣海军学员赴苏留学㊂留苏海军学员在艰苦紧张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努力,顺利完成学业㊂回国后,他们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并利用在苏联学到的先进海军技术和战略㊁战术,服务于中国海军建设,为人民海军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㊂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留学;苏联 O S I D :中图分类号:K 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19)06-0128-0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先后与中国签订了‘六四协定“与‘二四协定“,援助了中国大量海军军舰及相关设备,同时派出了3390余名海军顾问和专家支援中国人民海军建设㊂为了更好地培养海军人才,更快地学到苏联海军技术,中国人民海军派出多批次留学生到苏联海军学校学习㊂正是在苏联的支援和中国人民海军自力更生的努力下,中国人民海军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捍卫了祖国海疆㊂目前学术界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赴苏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集中于对非军事系统的研究,而对军事系统中赴苏留学的研究则较为薄弱㊂杨爱华‘20世纪50年代留苏军事学生的群体分析“一文[1],从宏观视角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留苏军事学生群体进行了考证,但对留苏海军学生涉及不多,且不系统㊂孙泽学㊁贺怀锴‘苏联援建中国人民海军述论(1949 1960年)“一文[2],考证了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人民海军的装备和派遣顾问专家的情况,但关于中国人民海军留苏事宜仅用一段文字简单地提及,并未展开论述㊂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人民海军留学苏联学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深入㊁全面㊁系统地探讨㊂一㊁海军派遣留学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严密封锁,因此,中国人民海军建设只能向苏联寻求帮助㊂1949年6月26日,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秘密访苏,斯大林首先提及海军援助问题,他说, 中国没有自己的舰队 ,然后又补充道, 你们好像已经从国民党那里缴获了一些舰只㊂中国应当有自己的舰队㊂我们准备帮助你们建立舰队[3]73㊂中苏就援助中国海军装备与派遣顾问等事项达成初步共识㊂中国人民海军初建,海军部队官兵多数都是由陆军调派,他们对海军了解较少,而海军又是一个集高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兵种,亟须一批海军人才㊂通过洽谈,苏联同意中方派遣海军人员留学苏联,自1951年起,中国陆续向苏联派遣多批次海军留学人员,1960年,因中苏关系破裂,海军军事留学也随之中断㊂(一)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时代背景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 有海就要有海军㊂过去我国有海无防,受人欺负,我们把海军搞起来,就不怕帝国主义欺负了 [4]212㊂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中央军委急电 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海军 [5]620,揭开了人民海军建设序幕㊂9月21日,毛泽东在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宣告: 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㊂[6]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收稿日期:2019-08-15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4J J D 770031)作者简介:冯巧霞(1990 ),女,河南濮阳人,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军事史研究㊂㊃821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39卷 第6期 2019年1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39N o .6N o v .2019找,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7]17㊂当时苏联有着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在军事方面,据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方强回忆,毛泽东主张, 要把苏联红军的一切先进经验学到 [8]356㊂人民海军初建,海军官兵大都是由陆军调来的, 对海上知识毫无所知 [9]301㊂刚刚诞生的人民海军面前摆着一系列新的课题, 首先,我们对这个军种就完全陌生,更谈不到技术和经验,一切都是从头开始㊂其次,我们的底子太薄,几乎是白手起家,一无所有㊂但我们又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建设它,必须立即担负起保卫祖国海防的重任㊂怎么办?只有向苏联借鉴和学习,别无他途㊂向苏联学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完全正确的 [10]236-237㊂1950年,海军召开建军会议,会议认真讨论了建设海军要 以谁为榜样 的问题,会上确立 向苏联海军学习 的方针政策㊂关于为什么向苏联学习,大家一致认为, 1.苏联海军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和马列主义的长期教育下发展壮大起来的;2.有长期的建军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作风;3.在与帝国主义作战中有丰富经验;4.有人类先进的科学作基础;5.阶级性与中国海军是完全一致的 [11]36㊂海军确立的向苏联学习政策,为派遣海军人员留学苏联奠定了基础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向苏联海军学习, 最直接的方法是向当时我国聘请来的大批苏联军事顾问㊁专家请教 ,据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回忆,直到1960年,苏联援华海军顾问专家 累计达到3390余人 [4]232(关于当时苏联援华海军顾问专家人数的另一种说法,据时为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的方强回忆称是3300人,但萧劲光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其言论较方强更为权威,故本文暂以萧劲光的说法为准)㊂方强回忆称,随着海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光聘请顾问㊁专家来华是不能满足需要的㊂我们必须走出去,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实践经验的长进,更需要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海军科学理论知识㊂于是我们同苏方商定向苏联派出我们的留学人员 [8]356㊂1951年,经过2年的发展, 海军已具有一定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知识,但是要建设和指挥一支现代化的海军是远远不够的 [10]238㊂据萧劲光回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造就出一批高级指挥干部和高级技术人才,中国人民海军决定派出学员 到苏联去留学深造,学习海军军事科学技术 [4]233㊂(二)派遣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向外派遣留学生总体情况为:1951 1965年 中国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留学人员达18000人,其中16600多人派往苏联 [12]304,派往苏联人员中教育部派遣7955人,军队派出约800人,共青团派出138人,工业部门派出约7800人㊂军事留学人员归驻苏大使馆武官处管理,据当时驻苏武官石侠回忆, 我军先后派出军事留学生800人左右,集中在苏联陆㊁海㊁空军的指挥和技术㊁工程院校深造 [8]379㊂1951年6月,海军就派出第一批留学人员,比教育部派出留苏学员早2个月㊂同年8月,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培养专门人才,教育部决定 选派在职干部及一部分大学生㊁中学毕业生赴苏联留学,学习苏联先进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 [13]㊂1951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89名,其中海军53人,以徐世平为队长,李辛为党支部书记,他们留学于苏联海军高级专科学校,该校主要培养舰长㊁副舰长和专业业务长㊂出发前,海军司令员萧劲光训话: 建设海军我们缺乏经验,要向苏联老大哥学习㊂你们就是我们派往苏联海军学习技术的第一批留苏学员㊂ [14]18 1952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109名,其中海军63名;1953年留学苏联的军事人员共98名,其中海军55名[15]109㊂据萧劲光回忆, 以后几年,又陆续派去了一些 [4]233㊂1952年8月13日,海军副政委刘道生向中央领导人写信, 请求考虑准予送几名高级干部到苏联海军大学或军事学院海军学习 ,他认为 现在送苏联学习的,仅是初㊁中级干部(最高的是营级),只能解决部分问题㊂舰队以上的干部一个还没有 [16]㊂中南海军的方强㊁华东海军的袁也烈和赵启民㊁青岛基地的易耀彩㊁大连海校的张学思都愿意去学习,且这些同志在当时情况下是可以抽得出来的㊂1953年春,苏联海军通过其在中国的海军总顾问,向中方海军部门提出 可选派10人左右,组织一个班,到苏联海军指挥学院学习 [10]237-238㊂根据刘道生的建议和苏联的提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同意派遣海军高级干部留学生赴苏学习,随后,海军司令部即着手海军留苏学员的选拔工作㊂1953年,海军司令部开始派遣中高级干部赴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从1953到1956年连续4年共派出6批海军留学生(其中4批本科班㊁2批速成班),近50名中高级干部学员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㊂中国首批赴苏海军指挥学院留学的指挥人员共9人,其中,有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㊁青岛基地第一副司令易耀彩㊁中南军区海军第一舰队副司令高希曾㊁第三海军学校政委朱军㊁华东海军第六舰队司令员刘中华㊁华东海军司令部训㊃921㊃冯巧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练处副处长周乐亭㊁海军司令部通讯处副处长黄志才㊁海军航空兵的赵汇川和第6舰队参谋长李力群㊂此外,还配了一个翻译,他们是本科第一班㊂1954年6月,海军选派了第二批高级军官留苏学员,即第一海军学校副政委刘华清㊁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政委高立忠㊁海军后勤部第三副部长陈云中㊁海军干部部组织统计处处长程庆荣㊁第一海军学校一分校政委袁意奋㊁海军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胡代耕㊁海军青岛基地快艇总队参谋长魏岱峰㊁中南军区海军万虎水警区副参谋长柳条㊁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基地炮兵处副处长武毅和翻译徐执提,一共10人,他们为本科第二班㊂1955年秋,海军副司令方强(1953年方强由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三副司令)入速成班㊂1955年冬,王英杰上校㊁腾远大尉㊁丁希圣大尉和赵宗德大尉等入学本科三班㊂1956年,张学思少将㊁王晓大校入学第二批速成班㊂1957年秋,邵震㊁白兆麟㊁冯尚贤等入学本科四班㊂为了选拔合适的军事留学人员,1952年,军委总干部管理部下发了关于选拔军事留苏学生文件,文件规定年龄在35岁以下,文化程度和身体条件由各兵种负责订立标准,政治条件需清楚[17]160㊂1953年,中国考虑向苏联派遣海军高级军官,当时苏联提出的条件是 30岁左右,共产党员和高中文化程度,有海军基础知识和海上工作经验等 [10]238,当然高级军官留学有的年龄超过30岁,不过多数在30岁左右㊂中国选出来学员后,将名单送达苏联,苏联再次审定名单,中国根据名单派遣㊂1953年,海军选送张学思赴苏留学,因张学思的政治原因,苏联未同意留苏学习,1954年,布尔加宁和赫鲁晓夫访华,周恩来向其做了解释说明, 由于周恩来的举荐,1955年再次提出张学思的名单后苏联接受了 [15]110㊂海军留苏学员具有如下特点:其一,从选拔的条件来看,年龄以年轻人为主体,基本35岁以下㊂其二,选拔学员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较低,基本以小学㊁初中水平为主,且不懂俄语㊂其三,选拔的政治审核较为严格,政治审核需中苏两方做出双重审核才能通过㊂1957年,中苏关系出现分歧,中方不再向苏联派送海军军事留学人员㊂1960年以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7月,苏联驻华使馆致中国外交部照会, 包括军事方面在内的苏联专家和顾问,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将被召回他们的祖国 [3]166㊂因军事涉嫌敏感高端技术,苏联有意保留,在苏学员也学不到真东西,1962年,留苏海军学员全部归国㊂二、留苏海军学员的学习与生活1951年,中国第一次派遣海军初级军官留苏,他们在苏联海军高等专科学校学习,以海军技能为主㊂自1953年,中国开始派遣海军高级军官留苏,赴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以作战指挥为主㊂留苏海军学员 都把这看作是向苏联海军学习的难得机会,学习态度都很认真刻苦 [4]233,在苏学习期间,获得优异的成绩,并顺利毕业㊂(一)留苏海军学员的学习情况中国学员进入苏联海军学校后,一般单独成立班级㊂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还专门为外国学员设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学员系,除了中国学员还有朝鲜㊁波兰㊁民主德国㊁罗马尼亚㊁保加利亚等国家学员,他们也分别被单独编成一个班,在所有的外国学员中,中国的人数最多㊂海军留学人员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习俄语㊂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排以上干部文化程度,大学占2.14%,高中占12%,初中占28.54%,高小占30%,文盲占27.21%[15]108㊂可以看出,当时人民解放军官兵知识水平普遍较低,懂俄语的更少之又少㊂1951年5月,海军第一批学员集训一个月就被派往苏联,根本没有补习俄语的时间, 由于我们多数同志是小学㊁初中文化,少数达到高中文化程度㊂大都不懂俄文 [14]19,因此遇到了很多问题㊂鉴于此,1952年,从第二批学员开始,首先在国内集训半年学习俄语㊂1953年,海军派出的高级军官也进行了集训,首先是进行政治学习,做好出国学习的政治思想准备㊂同时,突击学了3个月俄语,刘道生说: 可我已30多岁,死记硬背已有些力不从心了㊂但为了学好,我是废寝忘食㊂特别是发卷舌音,几乎把舌头练肿㊂ [10]239经过几期的派遣学习,中方总结了经验, 在国外学习困难很多,主要是俄文㊁数学基础差,海军的感性知识不足,以后派留学生,建议在国内有较长的时间准备,特别是要打好俄文和数学基础 [18]270㊂苏联海军本科学制三年,外国学员在进入正常学制前,需要先入预科班学习,学习时间视情况而定,一般预科半年左右,预科学习阶段主要是学俄文,约占一半以上时间,其余学习海军常识,即海军武器装备性能和构造原理以及苏共党史等㊂留苏本科一班周乐亭说: 第一学年是最紧张最艰苦的一年,每周上六天课,每天八节㊂我们每天早起,到食堂匆匆吃点早点,又匆匆走到教学楼上课㊂上午课毕,又匆匆走到食堂午餐,有时,为了节约去食堂的往返时间,用来进行学习,就在教学楼内的小吃部,吃冷餐㊂下午课毕,可缓步到食堂吃晚餐,餐毕才轻松地漫步回宿舍,这是一天中一段休闲的时间㊂回㊃031㊃第39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1月到宿舍,立即自修,复习消化当天的课目㊂直到夜里11时左右㊂ [8]376本科二班刘华清也说: 俄文不好学,让我很伤脑筋㊂背俄文单词㊁特别是动词的变格变位,很不好记㊂学不好俄文,其他课程也没法学好㊂我只有横下一条心,把自习时间,再搭上星期日,大都用来学俄文㊂ [18]268学校保密制度很严,下课后要将授课文件包送保密室,所以,海军留苏学员晚上大都复习俄文是非保密课程㊂围绕分配学习俄语时间,学员与校方一度发生了矛盾㊂当时,苏联坚持主要功课用俄语教学,有时不让翻译介入,教员讲了一节课,学员要用很多时间才能翻译和弄懂,耽误了学习的进度㊂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向院方提出了几条建议,(1)主要课程用中文讲课,次要课程用俄文讲课㊂(2)为解决课程与时间的矛盾,应酌情免去或减少不十分必要的课程,以增加时间学好主课㊂(3)明确翻译不是学员,免去翻译的作业与考试,以集中精力帮助大家学习㊂(4)俄文讲义多属文艺性的,不能结合军事术语,要求更换讲义 ㊂院方当时的答复是:除第四点可以更换外,其他不能改㊂ [10]245学员向中国驻苏大使馆与国内反映了情况,国内和大使馆的意见也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到学习海军技术,对俄文尽力学,但不能以俄文为主㊂经过中方与苏方的协商,苏联方面做出了部分的修改,减少了一些俄文的非必要科目,如文学等㊂其实, 双方都有对的一面,对于我们来说,确实不能把主要时间放在学习俄语上,因为三年时间也是很有限的,不集中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我们怎么能回国发挥作用!对于校方来说,要求先学好俄文也是有道理的,教员都是用俄语讲课,不攻破语言关,光靠翻译,学习也只能是缓慢的,而且是间接的,不能使学习获得自由和深入 [10]245㊂语言问题成为留学人员最大困难, 这种状况不仅使我们非常着急,也使苏联教员对中国学员信心不足,担心完不成学习任务㊂为过语言关,我们一方面虚心向苏联教员及工作人员学习,另一方面在同学中开展互教互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闯过了这一关 [8]363㊂虽然中苏双方关于多学㊁少学俄语问题发生过矛盾,但后来海军留苏人员通过勤奋的努力,基本都克服了语言这一关㊂本科阶段主要学习海军专业知识,第1学年主要学习武器的战斗使用和兵种战术,包括水面舰艇㊁潜艇㊁海军岸炮㊁海军航空兵等课程,其中政治课(马列及斯大林著作)占有1/3㊂本科第2学年主要学习海军合同战术,最初的授课以巡洋舰战术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导弹舰艇等新战术课程,政治课主要学习哲学㊂本科第3学年学习海军战役法,包括军事战略使用㊁舰队的日常战役活动等,同时,第3年还要将此前的课程复习一遍,第3学年的任务量很大㊂1955年派出方强㊁1956年派出张学思两个批次的速成班,速成班不同于本科班,学制2年,先读1年的预科班,直接进入本科三年级㊂1956年,张学思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他 经过15个月速成班的学习,以优异成绩结业,插入本科四年级㊂最后,张学思以2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该学院4年的本科学业,1958年秋末以 高才生 毕业 [15]110㊂中国学员既可回中国海军实习,也可在苏联海军实习㊂留苏海军人员会在放假时段回国,进而在国内的海军舰队实习1 2个月,再返回苏联海校继续学习, 我们将学到的东西教给了部队,部队又给了我们一些重新学习和解决的课题 [10]246㊂海军留苏学员 很愿意到苏海军部队实习 [10]248,苏联海军学校会安排教员带领学员到苏联海军实习,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苏联海军,他们会被安排到各个部门实习,如去舰队实习,去潜艇队实习,去要塞岸炮队实习㊂当时,苏联的海军力量和规模远远强过中国,通过实习,海军留苏学员 了解了他们的技术装备,也熟悉了他们的战备训练,我们开了眼界,增强了感性认识,获益不浅 [10]248㊂苏联海军学校非常重视对学员的考核, 平时,每隔二至三周有一次小测验;学期结束时进行学期考试㊂考试很正规,由教员组成考试组 像 三堂会审 [18]268㊂海军学院的毕业考试是由国家考试委员会负责,委员会一般都是由海军将军㊁学校领导与教员组成㊂提起中国学生,苏联军事院校的领导和教员无不夸奖备至,他们说:中国 军事留学生的身上体现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㊂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可以击败任何敌人 [8]380㊂中国海军留学人员凭借不怕吃苦的战斗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按期顺利毕业㊂(二)海军留苏学员的生活状态1951年10月9日,教育部规定留学大学生 每人每月供给标准650卢布,研究生每人每月供给标准900卢布,大行政区部长级干部再加100卢布 [19]92,后来研究生每月调整为700卢布㊂当时,军委规定军事留学生生活费标准为 排以下干部每人每月1000卢布,排以上每一级增加50卢布㊂服装配置为:每人单衣2套,棉衣2套,夹衣1套,棉㊁夹大衣各1件,还有皮帽㊁皮鞋 [15]108㊂1951年,第一批学员的待遇, 每一学员每月津贴1000卢布(老币),包伙每月600卢布,余400卢布买生活用品 [14]19㊂1953年派出的海军干部待遇更高一些,㊃131㊃冯巧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海军学员留学苏联的历史考察军职干部1200卢布,师职干部1000卢布㊂伙食费每月要花掉约600卢布 [18]266㊂留苏人员的待遇甚至高于政府部长的薪金,可见政府对其支持力度之大㊂苏联对中国军事留学生的培训不是无偿的, 军事留学生在校的一切费用如住房费㊁水电费㊁教材费等都须中国政府一一支付,甚至实习所用的炮弹都要中国花钱买㊂当时国家的经济极为困难,有限的外汇只能用来保证留学的必要开销 [8]379㊂为了保证军事留学生在苏联的生活和学习,国家花了大量的资金对其资助,彭德怀在访问苏联期间,对军事留学生讲道, 派你们来学习,国家是要付学费的,每人40两黄金 [8]384㊂国家在困难时期,依旧拿出这么多资金支持海军学员留学,所以他们都很节俭, 因为在外国留学生中,我们的生活费最少(波兰一个中尉,每月比我们的中将刘道生还多一百多卢布),所以只能买较便宜的菜吃 [8]377㊂总体来看,当时海军学校的生活条件是不错的, 吃饭在学院军官食堂,各人自己买饭㊂吃的是西餐,比较简单,一菜一汤,再有一道甜食;主食是面包,饮料有咖啡㊁可可和茶 [18]266㊂一般海校留学生宿舍里有一公用厨房,节假日可以自己买些菜做中餐㊂中国人吃西餐总是不习惯, 加上学院星期天不开伙,我们就自己动手做中国饭菜㊂每个人都轮流做家庭 主妇 ,一到节假日就分头去采购,到商店买副食,有时包饺子,有时炒菜㊂开饭了,热热闹闹一大桌美餐一顿 [10]249㊂有时, 我们做了中国的饭菜,邀请系里的领导㊁教员和其他国家学员来到我们宿舍做客,畅叙友谊㊂使我们彼此增进了了解,思想感情得到了交流 [10]249㊂当时,中国留学苏联的海军学员住宿条件与本国学生相同,一般将外国学员安排在一个宿舍楼,以便于集中管理, 我们住在院外一幢楼房的二层,离院本部不远,只有十几分钟路程㊂同楼住的,还有罗马尼亚㊁保加利亚㊁东德㊁波兰㊁朝鲜等国的留学生㊂军以上干部,一人一间宿舍,其余两人一间 [18]266㊂中国海军留苏学员基本不懂俄语,在正式学习前都有半年的预科班,学习俄语和基础知识,这一年是最艰苦的一年㊂他们发奋苦学,做到了废寝忘食,每天学习至少10小时,经常在学校值班员不断地催促下才离开教室㊂回到宿舍,同学们还躺在床上背诵俄语课文㊂他们的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都是在教室度过的,无论是海军中下级军官留学生还是高级军官留学生都是如此㊂据第一批留学苏联的徐世平回忆, 学习期间,全体同志都废寝忘食拼命学习,星期天也不外出㊂后来校方规定,星期天必须休息,命令学校图书员不准给笔记本,要中文翻译带我们出去玩 [15]19㊂第一批高级军官周乐亭讲道, 星期日,我们仍不外出,在宿舍里学俄语和复习一周的重点课目 [8]376㊂从第2学年起,每日课程由6至8节改为4至6节,每周课程由6天改为4至5天,他们才有了些休闲的时间㊂在休闲时间,学员 参观了冬宫㊁夏宫㊁苏沃洛夫㊁乌沙可夫㊁罗蒙诺索夫等博物馆和图书馆 [8]377㊂列宁格勒的 白夜 闻名遐迩, 闲暇的周末夜晚,我们有时也到街上领略一番白夜的景象㊂有些节日,我们也乘上小船,在涅瓦河上泛舟,领略两岸城市的风光 每逢周末,我们还组织同学到俱乐部跳舞,看芭蕾舞,看球类比赛㊂有时我们自己也组织球赛 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使我们焕发了朝气 [10]250㊂总体来看,星期天会休闲一下, 但多数时间我们还是自觉地用来学习 [18]267-268㊂在苏联海军学校,学员们还结交了许多苏联朋友,他们对中国学员非常友好㊂第二批学员张序三讲道, 在长时间的学习㊁工作㊁交往中,我们很注意与苏联同志交朋友,与他们搞好关系,这为我们完成学习任务创造了条件㊂从1954年冬开始,我同苏联海军舰长专家奇巴达廖夫同志一起工作学习约两年㊂我每天听他讲课两小时,检查舰艇一小时,制定工作训练计划半小时,他还经常对我的学习工作情况进行讲评㊂他不仅教我操纵驱逐舰的技能,还教我如何管理部队 [8]363㊂在留苏人员回国时,许多苏联朋友还到车站为中国学员送行㊂在留学苏联的日子里,学习是紧张的,生活也是艰苦的㊂首先是气候水土不适应,苏联的冬天极为寒冷,这对于常年生活在亚热带气候下的人来说,实在是一道难关㊂其次,俄罗斯伙食上为一天三顿西餐,中国学员很不习惯㊂但是 我们还是尽力安排好生活,调整好我们的精神状态,努力克服困难,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和健康的体魄 同时尽可能组织一些健康有益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8]359㊂三、留学回国与海军建设1956年,彭德怀访问苏联之际,专门到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慰问海军留苏学员,他说: 党和军队希望你们圆满结束学业回去发挥作用㊂ [10]252当时,苏联的海军力量仅次于美国,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装备和一流的海军战术,留苏海军学员回国后将其所学应用到海军建设,使得中国海军事业取得飞跃性的发展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海军派往苏联留学的学员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分是正确的决策,初级学员主要学习海军技术,回国后相继担任舰㊃231㊃第39卷第6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11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研究20世纪20年代,随着共产党的成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推动,留苏热潮兴起。
本文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共产党单独派遣和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苏学生的情况,并将这一时期分为1920—1924年,1925—1927年7月,1927—1930年这三个阶段。
在梳理留学过程的基础上,综合评价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运动对国共双方产生的影响。
标签:20世纪20年代;留学;苏联20世纪初年变化的历史现实直接影响着当时的留学活动,众多因素的积淀吸引着留学生们把目光投向苏俄。
一场持续10多年的留苏浪潮,经过历史的考验与筛选,影响着中国未来的革命和建设。
一、留苏运动的缘起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导致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在一片沉闷的氛围中,中国的有识之士仍然在思考中国未来的前途。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纷纷被翻译出版。
在国家危難寻求救国之道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促进着革命青年的觉醒,他们渴望到苏俄去学习革命成功的经验。
为了改变外交孤立无援的处境,1919年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
宣言全面阐述苏俄的对华政策。
1920年,苏俄政府发表对华第二次宣言,第二次对华宣言中提出了中苏关系的八项要点,并迫切希望能同中国政府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23年,中苏双方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这个协定第一次废除了过去沙皇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这三次宣言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赴苏学习的愿望在青年中更强烈。
二、留苏运动的发展历程根据历史发展进程和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可将这一阶段的留学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共产党成立前后(1921—1925年),第二个阶段是国共合作时期(1925—1927年),第三个阶段是国共合作破裂后(1927—1931年)。
(一)共产党成立前后1921年上海共产小组从上海外国语学社选拔30余人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
东方大学内有两个分部,一个招收苏联境内各少数民族的学生;另一个是外国班,招收苏联境外东方各民族学生。
罗觉,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都是这一时期到达东大中国班学习。
“1924年共产党成立中共宣传教育委员会负责选拔和派遣学生留苏。
”[1]63首先由党团员个人提出申请,经基层党组织同意后参加笔试和口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赴苏留学。
由于赴法勤工俭学的艰难处境,旅欧支部从1923年开始,共筹划近百人赴苏联留学。
赵世炎、刘伯坚、聂荣臻和邓小平都是从西欧赴苏留学的。
(二)国共合作时期1925—1927年国共合作时期,国共双方共同派遣留学生赴苏学习。
1925年,中国旅欧支部派遣朱德、刘鼎、邢西萍等人赴苏学习。
与此同时,中共也派遣党团员赴苏学习。
这些人基本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回国。
在1925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了选派国民党员赴苏留学的决定。
苏联为此创立中山大学。
会议同时成立以鲍罗廷为顾问,由汪精卫,谭延和陈公博组成的选拔委员会负责广州地区留苏学生的选拔工作。
“广州地区的选拔工作是公开进行的,仅仅在广州一地就有1 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加考试。
”[2]17“经过初选、笔试和口试的筛选后,最终录取147人。
其中男生139人,女生8人,以国民党员居多。
”[1]65在京津沪等北洋军阀统治地区,选派留学生的工作是由国民党各省党部以两党的名义秘密进行。
此外,还有鲍罗廷特别推荐的20名国民党要人的子女和亲信。
其中包括蒋介石之子蒋经国,于右任之女于芝秀、女婿屈武等。
1926年下半年中山大学准备招收第二期学生。
第二期学生的招收办法与第一期相似。
第二期同第一期相比,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人数比例有所增加。
但派往苏联学习的国民党员明显减少。
1926—1927年,中国革命处于大变动的重要时刻,南方各省的工农革命蓬勃发展,有力地打击了军阀的统治基础。
就在中国国内革命空前发展的形势下,蒋介石于4月12日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于7月15日公开举起反共的旗帜,对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大肆屠杀。
中国大革命走向失败。
1927年7月26日,国民党正式声明与中山大学断绝一切关系。
中山大学当局明确宣布在校的国民党员,愿意继续学习则留下,决心回国的,向学校提出申请。
从9月起,中山大学分批将愿意回国的国民党员遣送回中国。
而留苏的共产党员,有的提前结业回国,有的派遣至武汉国民政府,有的则留在苏联继续深造。
(三)国共合作破裂后这一时期的留苏学生派遣主要由共产党负责。
这些留学生有的进入到莫斯科中山大学,有的进入到东方大学,还有的进入列宁学院。
1927年7月,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一批革命军事干部,从全国各地选派了六七百人到东方大学速成班学习。
1928年后,东方大学不再招收中国留学生。
1927年进入中山大学学习的全部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这届学生多半是从武汉、上海疏散下来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
“其中有陈尚有(陈伯达)、陈修良、陈祥生、张仲文等人。
这一年派出的留学生人数最多,共337人。
”[3]292而1928年则有从国内派去的参加广州起义的唐有章等人,也有从上海派遣的华工。
“还有一些在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部分代表,何叔衡、杨之华等;部分中共高级干部,如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叶剑英等人。
”[4]1771929年,仍有少数共产党员进入中山大学,例如钱瑛、孔原、刘英等。
1930年,中山大学由于“清党”造成的恶果,来自中共方面的生源几乎断绝,学校的停办决定已经在酝酿中。
加上中苏关系的恶化及中共对联共(布)委派的调查组做出的偏袒陈绍禹宗派的调查结果不满意,各方面的因素迫使中山大学关闭。
三、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的影响留苏归来的学子,成为推进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
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无论是对于共产党还是国民党,无论是在思想想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都是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20世纪20年代留苏热潮对国民党的影响回国的国民党学生,经过一系列的审查工作,有反共倾向的可安排工作。
他们被丁惟汾和陈立夫安插到国民党的各种重要岗位,成了国民党反动派中的中坚分子,例如谷正纲、谷正鼎、何汉文等人,他们在各派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起着骨干作用。
留苏的国民党员中,受苏联影响较为明显并体现在政治管理中的是蒋经国。
蒋经国在苏联学习生活了近13年,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喀山坦克技术学校和列宁格勒托尔马乔夫军政学院学习。
蒋经国在主政赣南时期,主张依靠群众来开展工作,并且提出了“三年计划” “五年计划”的字眼,明显是有苏联影子的。
“1948年蒋经国在上海担任经济管制副督察员,他带着他‘新赣南政治’的资本,调来了‘戡建大队’,向渔管处借调一部分旧干部,在上海中央银行内,设置办公室,就杀气腾腾地,打起老虎。
”[5]165表明蒋经国受苏联教育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
留学苏俄的国民党员,在政治管理和理念上虽带有一定的苏联色彩,这对国民党的政治制度建设和巩固国民党的统治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影响也仅仅停留在表面,一旦出现深入的势头,就会被马上制止。
(二)20世纪20年代流苏热潮对共产党的影响赴苏学习的留学生回国后,大部分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在党中央、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他们之中有些同志,为革命洒尽了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也有的同志,经过了几十年革命的锻炼,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和中坚力量。
“从党中央领导干部的构成来看,1927年八七会议上,选举了以苏兆征、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和任弼时等9人为政治局委员,张太雷7人为候补委员。
这16人中,就有4人曾留学苏俄。
1928年中共六大,选举产生了17人的政治局委员,留学苏俄就多达7人。
1935年遵义会议,书记处书记的5人中就有3人留学苏俄。
”[6]留苏学生在共产党领导核心中一直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这一时期也涌出了大批军事人才,如朱德、伍修权、聂荣臻、刘伯承和左权等。
他们不仅参加了武装斗争,也为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朱德在回国后领导了南昌起义,1927年任八路军总指挥。
“伍修权在苏联接受了一整套军事训练,回国后在闽赣粤军区司令部直属的机枪连当教员,负责教会连队怎么使用、拆卸和排除故障。
”[7]50他们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同时也广泛传播了马列主义,留苏生经过系统的学习,理论水平已经有所提高。
张闻天、吴亮平和李敬永合作或独立翻译了《法兰西内战》《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起源》《两个策略》等名篇。
与此同时,留苏生也撰写论文宣传马克思主义。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留苏运动的不足。
王明的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这是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和缺乏对中国革命实情的理解造成的。
正如刘少奇所指出:“四中全会上王明领导的党内斗争搞了许多非法活动,学了莫斯科米夫与支部局斗争的最坏的东西”[8]498四、小结“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运动,这是一次完全以夺取中国最高政权、在中国开展全面革命为目的的政治性留学运动。
因此,这批留苏生也被称为20年代留苏的政治家群。
”[9]7在留苏期间,学习了革命理论或是军事指挥,回国后成为中国政治的“弄潮儿”,他们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着政治变革,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政治的此消彼长。
但是,由于他们受苏联模式影响很深,很容易将苏联模式的弊端带入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
如强调城市为中心的重要性,忽视中国国情照搬苏联理论等。
尽管这次的留苏运动有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但是仍不能抹杀这次留苏运动在中国社会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1]郝世昌,李亚晨.留苏教育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2][美]盛岳.莫斯科中山大学与中国革命[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4.[3]聯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第171号记录.联共布、共产国际与苏维埃运动(1927-1931):第8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孙耀文.风雨五载——莫斯科中山大学始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5][美]江南.蒋经国传[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6]李里峰.中共中央领导层中的留学生群体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31(6).[7]伍修权.我的历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4.[8]金冲及.刘少奇传(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周棉.留学生与中国的社会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