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肿瘤论文

合集下载

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后护理策略探索论文.docx

垂体腺瘤患者手术前后护理策略探索论文.docx

垂体腺瘤;围手术期;护理垂体腺瘤是颅内一种较多见的良性肿瘤,但因肿瘤周围有下丘脑、视交叉、第三脑室等重要结构,传统开颅手术术后并发症较多。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经鼻蝶窦手术与传统经颅手术相比,头面部无切口,创伤小取瘤方便合并症少,恢复快死亡率低。

由于切除范围比经颅手术彻底,对视觉功能的改善更优于经颅手术,目前已逐渐取代了经颅手术。

神经外科自2002年1月~2006年4月垂体腺瘤采用经鼻蝶窦显微手术65例,明显提高了手术全切率,降低了病死率和严重并发症。

为保证手术成功减少手术并发症,围手术期护理十分重要。

一、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5例中男21例,女44例;年龄25~67岁,平均457岁。

其中泌乳素腺瘤23例,生长激素腺瘤17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11例,无功能性腺瘤6例,混合性腺瘤8例。

临床症状以内分泌功能失调及视觉功能改变为主,其中肢端肥大症21例,闭经泌乳综合征26例,向心性肥胖12例,视力障碍57例,头痛症状49例,尿崩症6例,意识障碍1例。

术前均经和检查确诊。

肿瘤生长方式以鞍内为主,部分向鞍上扩展或突入蝶窦,其中伴出血8例。

术后第2天常规经检查以明确肿瘤切除程度。

12方法与结果65例中手术全切除52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4例,手术前视力障碍57例改善50例,功能性腺瘤59例激素水平恢复正常50例。

术后出现暂时性尿崩12例,脑脊液鼻漏5例,无1例颅内感染发生。

二、护理21术前心理护理垂体腺瘤患者临床症状为头痛、视力下降等,心理承受压力极大,尤其是恐惧开颅手术。

本组术前有焦虑心理54例,有恐惧感7例。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介绍疾病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优越性,介绍成功病例,讲明不需要开颅手术同样可以摘除肿瘤,并且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让同种手术后患者现身说法,以彻底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

通过护士与患者相互沟通,本组有59例患者消除了对手术的疑虑,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

22术前训练及护理术前3指导患者用口呼吸,以适应术后双鼻腔填塞。

【综述】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综述】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

【综述】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Modern Pathology》杂志2021年5⽉21⽇在线发表美国、加拿⼤、⽇本、瑞典、意⼤利、瑞⼠、英国Sylvia L Asa, Ozgur Mete, Michael D Cusimano等⼗五位学者代表Attendees of the 15th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Pituitary Pathology Club, Istanbul October 2019(2019年10⽉伊斯坦布尔国际垂体病理学俱乐部第15次会议与会者)撰写的综述《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模型。

Pituitary neuroendocrine tumors: a model for neuroendocrine tumor classification》(doi: 10.1038/s41379-021-00820-y. )。

2017年提出将腺垂体瘤划分为“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PitNETs),以反映其作为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特征,临床⾏为范围从⼩的惰性病变到⼤的、局部侵袭的、⽆法切除的肿瘤。

在⼀部分患者中,肿瘤⽣长和激素分泌超量引起显著的致死致残率。

该建议得到WHO的寻求为所有⾝体部位的神经内分泌瘤提供统⼀的⽅法的⼯作组的认可。

我们回顾了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特征、这些肿瘤的流⾏病学和预后,以及在其他垂体肿瘤⽅⾯的细化改进,以确保与WHO框架的⼀致性。

对PitNETs的深⼊研究提供了在肿瘤预后中关于细胞分化作为不同部位神经内分泌肿瘤模型的重要性的信息。

垂体瘤包括发⽣在蝶鞍内及其周围的肿瘤。

⼤多数来⾃分泌激素的腺垂体细胞,是神经内分泌上⽪细胞家族的成员。

其他的肿瘤包括起源于垂体细胞(后叶的改变的胶质细胞[modified glia])脑膜、间质成分(stromal elements)和相邻的下丘脑的肿瘤,以及颅咽管瘤和其他许多肿瘤。

腺垂体细胞肿瘤表现出⼴谱的激素和增殖特征;⼩肿瘤可能是被意外发现的,也可能是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甚⾄死亡的原因,如未经治疗的库欣病。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现况和进展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现况和进展

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现况和进展摘要】垂体腺瘤发病率高,治疗方式多元化,虽然药物化疗、立体定向放疗等治疗方式均有较快的发展,但外科手术治疗仍处首席地位。

本文就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尤其近年来出现的新技术的应用进行文献总结综述。

【关键词】垂体腺瘤手术入路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术中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5-0022-02垂体腺瘤是腺垂体细胞来源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发病率位居第三[1,2]。

近年来, 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激素检测从放免发展到快速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从CT筛查发展到MRI确切定位,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明显增加,达15%~20%[2,3];临床治疗上形成了以外科为中心,包括内分泌药物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模式[1-5];以下就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及进展作一综述。

1. 手术入路1.1 经鼻蝶入路手术自1979年,尹昭炎在国内率先开展经口鼻蝶窦显微外科治疗垂体区微小肿瘤技术, 由于近年来照明系统、显微技术和手术器械的发展, 现已成为最常用的手术方式,约95%的病人可以通过此入路完成手术、肿瘤获得满意切除,疗效也可达60%~90%[1,6-9] 。

其优势在于创伤小, 对正常垂体、下丘脑的影响相对较小,术后垂体功能低下及尿崩症等并发症较少,反应轻,恢复快, 尤其可避免开颅手术对额叶、嗅神经、视神经、下丘脑重要结构的损伤, 病死率低,视力、视野改善与开颅手术相当。

适应证包括:垂体微腺瘤;各种类型的垂体大腺瘤;巨大垂体腺瘤( 最大经>3cm),如主要向鞍上鞍后上伸展,但未哑铃形,轻度向鞍上前方或轻度向鞍上两侧者;视交叉前置者;肿瘤向蝶窦生长、向后生长侵蚀鞍背及斜坡者;对巨大侵袭性垂体腺瘤侵入海绵窦甚至超过海绵窦入中颅窝者亦可一期经鼻蝶部分、大部切除, 以减压、改善视力,为二期开颅手术做准备[2,7-13]。

垂体瘤卒中论文:垂体瘤卒中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疗效

垂体瘤卒中论文:垂体瘤卒中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疗效

垂体瘤卒中论文:垂体瘤卒中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疗效【中文摘要】垂体瘤卒中是神经外科的急症之一,是由于垂体腺瘤发生出血、坏死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由于发病时出血量的不同,其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

有些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直到行颅脑CT或者MRI之后才发现;而有些则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死亡。

典型的垂体瘤卒中是以突发的头痛、视力障碍、视野缺损、垂体功能的低下为临床特点,而将仅有影像学或病理学证据,无典型临床表现的垂体瘤卒中称为亚临床型垂体瘤卒中或者沉寂性垂体瘤卒中。

研究垂体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通过与同一时期非卒中垂体腺瘤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垂体瘤卒中在肿瘤大小、临床表现、病理类型、术后症状改善以及并发症方面的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06.1—2009.1期间收治的垂体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或者手术病理证实存在肿瘤出血者74例,其中有典型垂体瘤卒中临床表现者12例。

将垂体瘤卒中患者与同时期随机抽取的95例非卒中垂体腺瘤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术后视力的改善、肿瘤切除率以及并发症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

结果:垂体瘤卒中组病例74例,其中男性34例(46%);女性40例(54%)。

患者年龄25-67岁,平均48±10岁。

随机抽取同时期非卒中垂体腺瘤组95例,其中男性39例(41%);女性56例(59%)。

患者年龄19-73岁,平均41±12岁。

1.垂体瘤卒中与肿瘤大小垂体瘤卒中组平均最大直径为3.19±1.01cm。

明显大于非卒中垂体腺瘤组的平均最大直径2.22±1.20cm。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4.垂体瘤卒中与视力视野恢复垂体瘤卒中组,51例患者出现了视力及视野的障碍,45例在术后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经统计学对比分析,与非卒中垂体腺瘤组无明显差异,P>0.05。

5.垂体瘤卒中与切除率垂体瘤卒中组有72例接受手术治疗,通过与非卒中垂体腺瘤组进行统计对比,两组全切率,大部切除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

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

垂体腺瘤显微外科治疗【关键词】垂体腺瘤;蝶入路;显微外科【摘要】目的介绍36例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了我院经蝶入路显微切除36例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病人均经蝶入路手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全切27例占75.0%,次全切7例占19.4%,大部分切除2例占5.6%。

结论对垂体腺瘤经蝶入路显微手术全切率高,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少,无手术死亡病例,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治疗手段。

【关键词】垂体腺瘤;蝶入路;显微外科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15%,常侵及海绵窦、鞍旁、第三脑室及下视丘等重要结构,其治疗仍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1]。

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以及临床应用,在垂体腺瘤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我院收治了垂体腺瘤36例,采用显微外科技术经蝶窦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36例,男21例,占58.3%;女15例,占41.7%。

年龄10~56岁,平均30.2岁。

病程0.5~5年,平均2年。

所有病例病理性质均经病理切片检查证实。

1.2 临床表现以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及内分泌改变为主,部分病人有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等颅高压表现9例;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30例;单眼或双眼颞侧视野偏盲20例,且多数为不对称性双颞侧偏盲;内分泌障碍、月经紊乱或闭经、泌乳4例;肢端肥大3例;性欲减退9例;巨人症2例;多饮、多尿4例;动眼神经及外展神经损害各2例;眼底原发性视乳头萎缩10例。

肿瘤的类型依据临床内分泌症状、血激素水平、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定。

36例中非功能腺瘤21例;功能性腺瘤15例,包括泌乳性腺瘤5例、生长激素腺瘤2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3例、促卵泡激素腺瘤2例、混合性腺瘤3例。

1.3 影像学检查头颅X线摄片、CT扫描检查有助于垂体腺瘤的诊断。

蝶鞍断层照片常显示蝶鞍扩大,鞍底骨质变薄或破坏。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

垂体腺瘤概述及治疗

垂体的解剖及生理学
(Anatomy and physiology)
(1)解剖及生理
脑下垂体位于蝶鞍内。呈卵圆形,约大小,平均重量750mg(男350-700mg,女450-990)。女性妊娠时呈生理性肥大。
01
腺垂体由外胚层的拉克氏囊(Rathke氏)囊分化而来,神经垂体来自前脑底部的 神经外胚层。垂体藉垂体柄与三脑室底和侧壁的下丘脑有密切的联系。垂体前叶分成漏斗部,包围着垂体柄(鞍上)和远侧部(鞍内)
垂体激素过量分泌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 肿瘤压迫使其他垂体激素低下,引起相应靶腺功能低下 压迫蝶鞍区结构,如视交叉、视神经、海绵窦、脑底动脉、下丘脑、第三脑室、甚至累及额叶、颞叶、脑干等,导致相应功能的严重障碍。 垂体瘤好发于青壮年,对病人生长、发育、劳动能力、生育功能有严重损害,并造成一系列社会心理影响。患有垂体瘤疾病后应积极早期治疗。
肉芽肿:症状近似垂体脓肿,而且发展更快,除头痛,视力减退外,经常发生多组颅神经受损,多伴有垂体功能低下.病变累及范围广泛,例如鞍内,蝶窦内,鞍上,前中后颅等部位.影像学表现病变周遍硬膜强化明显。
胞性垂体炎:尿崩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伴有垂体功能低下。影像学表现垂体柄明显增粗。垂体组织不同程度地增大。
垂体腺瘤的分类
1
既往按肿瘤细胞染色特性——嫌色性、嗜酸性、嗜碱性
2
目前为细胞分泌功能分类法——泌乳素腺瘤(PRL瘤)、生长激素腺瘤(GH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ACTH瘤)等,有混合型腺瘤。

如肿瘤直径分—— <1cm,限于鞍内生长称微腺瘤,确诊靠CT或MRI及血清激素水平测定,肿瘤直径 >1cm,突破鞍膈为大腺瘤,>3cm 为巨腺瘤。
素细胞腺瘤:

垂体瘤治疗论文

垂体瘤治疗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垂体瘤治疗论文【关键词】垂体垂体危象是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的侵袭而致病势急剧加重的表现。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透明膜形成导致肺部病理改变为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我院2005年1月收治了1例垂体瘤并发垂体危象、ARDS的患者,经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后出院。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2年、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3天于2005年1月26日从他院急诊入我院EICU。

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5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9/85mmHg(升压药维持下的血压)。

神志不清,全身明显水肿。

血气分析:在吸入氧浓度(FiO2)60%时,氧饱和度78%,PO245mmHg,PCO272mmHg;白细胞7.52×109/L,嗜中性粒细胞91.5%;血糖3.0mmol/L;血钠120mmol/L;大便潜血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瘤;X线胸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

诊断:垂体瘤、垂体危象、肺部感染、ARDS、急性胃黏膜病并出血。

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PEEP10cmH2O,并逐步调节PEEP水平;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片行激素替代疗法;升压药维持血压;抗菌止血、营养支持。

患者于2月26日病情稳定出院。

2护理体会2.1采用恰当的呼吸模式我们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采用控制(AC)+呼吸末正压(PEEP)的通气方式,初始PEEP为10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调节PEEP水平。

早期应用一定水平的PEEP可使呼气末肺泡膨胀,1 / 3增加功能残气量,利于氧合[1]。

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

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

垂体腺瘤的研究进展吕世亭【中图分类号】 R739.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0800(2002)04-0166-03 垂体腺瘤是一种生长缓慢的颅内肿瘤,发病率约1/10万人,占颅内肿瘤的10%。

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垂体腺瘤的基础研究有了飞速的发展;并且伴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临床内分泌检测手段以及显微外科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对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治疗效果也有很大改善。

1 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垂体腺瘤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过去学者们对垂体腺瘤发病机制的认识存在许多争议,主要包括两种假说:一是下丘脑调控失常机理,二是垂体细胞自身缺陷机理。

前者认为病因起源于下丘脑,在下丘脑的异常调控下,引起垂体功能亢进、增生以致产生腺瘤;垂体腺瘤只不过是下丘脑-垂体功能失调的表现形式之一。

后者则认为是垂体局部因素使垂体细胞功能亢进状态,进而形成腺瘤。

两者的争论导致了许多学者对垂体瘤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越来越多学者支持垂体腺瘤始发于垂体本身,因为下丘脑释放激素的过度分泌,极少引起真正的腺瘤形成,而仅仅是刺激相应垂体内分泌细胞增生及相应激素的分泌增加;垂体微腺瘤切除术显示,术后激素亢进症状迅速缓解,长期随访的复发率较低;组织学研究显示垂体腺瘤边缘并无增生的组织包围,表明垂体腺瘤并非下丘脑激素过度刺激所致;对杂合子女性垂体腺瘤患者X-染色体失活分析发现,各种作者单位: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作者简介:吕世亭,男,教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类型垂体腺瘤均为单克隆起源,而正常的垂体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增生组织则为多克隆性;分泌多种激素的垂体腺瘤起源于原始的多潜能祖细胞〔1〕。

这些资料使我们对垂体瘤的发生有了更新的认识:垂体瘤是单克隆发生的,即起源于一个原始的异常细胞;继而发生的单克隆扩增或得利于自身突变导致的细胞复制增殖,或得利于外部促发因素的介入及垂体自身的生长因素。

神经外科手术对脑下垂体肿瘤的治疗效果

神经外科手术对脑下垂体肿瘤的治疗效果
定义和发病机制
脑下垂体肿瘤是一种起源于脑下垂体的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内分泌和环境 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症状和危害
脑下垂体肿瘤可导致头痛、视力障碍、内分泌失调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此外,肿 瘤还可能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和损害,导致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
诊断和治疗
脑下垂体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内分泌检查。治疗方面,根据肿瘤的大小、位 置和性质等因素,可采用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然而,由于肿瘤的复杂 性和个体差异,治疗效果因人而异。

PART 03
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肿瘤切除率
完全切除率
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对于脑下垂体肿瘤的完全切除率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完全切除意味着在手术 过程中成功地将整个肿瘤切除,没有残留。
部分切除率
有时由于肿瘤的位置、大小或与周围组织的紧密关系,完全切除可能不可行或风险较高。在这种情况 下,部分切除是一个合理的选择。部分切除率指的是手术过程中成功切除的肿瘤部分的比例。
手术步骤及操作技巧
手步骤
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 入路,一般采用经鼻蝶入路或开颅手 术。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 肿瘤切除,注意保护周围正常脑组织 和血管。
操作技巧
在手术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避免 损伤正常垂体组织和周围血管。同时 ,要充分利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的优 势,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安全性。
2023-2026
ONE
KEEP VIEW
神经外科手术对脑下 垂体肿瘤的治疗效果
REPORTING
CATALOGUE
目 录
• 引言 •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 治疗效果评估指标 • 神经外科手术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 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 • 总结与展望

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治疗的研究

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治疗的研究

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治疗的研究卢伟坤;方凯;梁亚明;何亚文;陈文焰;曾凡猛【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

方法选取60例我院2012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垂体瘤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每组30例。

使用显微镜进行切除的为对照组,采用神经内镜进行切除的为观察组,两组均经鼻孔蝶窦入路。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康复情况,记录其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

结果通过对所记录数据进行详细整理,可以看出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且其术中出血量也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中相关激素水平恢复正常者22例,激素水平改善6例,对照组分别为12、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更低(P<0.05)。

结论神经内镜下垂体瘤治疗较以往显微镜下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且患者术后恢复较好,临床使用价值高。

【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1230-1232)【关键词】神经内镜;垂体瘤【作者】卢伟坤;方凯;梁亚明;何亚文;陈文焰;曾凡猛【作者单位】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肇庆 526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6.4垂体瘤为常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男性发病率略多于女性,且多发于青壮年时期,对于患者的生长发育、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均具有不良影响。

根据有无分泌激素功能分成不同的病理类型,以泌乳素型垂体瘤在临床上最为常见,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及激素水平变化,目前对其治疗的方式主要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手术治疗[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体腺瘤是神经外科肿瘤论文
垂体腺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颅内肿瘤,通常发生在垂体腺中,属于神经内分泌疾病的一种。

垂体腺瘤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前者是指产生激素的肿瘤,后者是指不能分泌激素的肿瘤。

其中功能性垂体腺瘤更广泛地被报道和研究,因为它们通常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失眠、月经失调、视力下降等,严重时可导致生命危险。

基于垂体腺瘤对患者健康的危害,神经外科医生需要针对这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积极进行论文研究。

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垂体瘤的分类、诊断和治疗。

垂体瘤的分类是根据肿瘤细胞是否分泌激素来进行的。

功能性垂体腺瘤大多数具有激素分泌的能力,这种激素分泌可能会导致某些生理和代谢的异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根据激素分泌的类型,垂体瘤分类分为5种:生长激素瘤、泌乳素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瘤、促甲状腺激素(TSH)瘤、促
性腺激素瘤。

此外,还有一些非功能性垂体腺瘤,也称为难治性垂体腺瘤,因为它们不会产生激素。

垂体瘤的诊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垂体前叶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泌乳素、ACTH、TSH和促性腺激素。

由于不同类型的垂体瘤会产生不同的激素,因此可以在患者血液中检测到异常的激素水平,从而为垂体瘤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此外,核磁共振(MRI)成像也是诊
断垂体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MRI可以提供详细的垂体图像,帮助鉴别肿瘤的大小、位置和病理类型。

根据垂体瘤的大小和病理类型,治疗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非功能性垂体瘤,患者通常只需定期进行MRI检查进行观察。

对于功能性垂体瘤,在确认病因之后,可以选择药物治疗、放射治疗或手术切除。

对于肿瘤较小、患者临床症状轻微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是首选。

而对于较大的垂体瘤或合并有视力受损等严重症状的病例,则需要进行手术切除。

尽管目前存在多种治疗垂体瘤的方法,但手术切除仍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彻底的治疗方法。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可以通过经鼻内镜手术或颅咽口手术等技术,切除垂体瘤并保护垂体腺功能。

这种手术方法目前已成为治疗垂体瘤的“金标准”。

总的来说,垂体瘤对患者有很大的威胁,对于神经外科医生而言,了解垂体瘤的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知识,是必要的。

尽管手术切除仍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但针对不同的垂体瘤种类和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也能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鉴于台湾地区垂体瘤的诊治水平的不足,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以提高治疗垂体瘤的成功率和生存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