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探讨

合集下载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探讨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多种类型。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治疗效果的追求,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研究。

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例如,心气不足、心血瘀阻、肝郁气滞等都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病变。

因此,中医治疗心血管疾病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中药具有改善心血管功能、调节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等作用。

比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功效。

现代研究表明,丹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从而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再如黄芪,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的作用。

研究发现,黄芪能够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对心力衰竭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除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如经典方剂“血府逐瘀汤”,由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炙甘草汤”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等组成,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症。

这些中药复方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验证,疗效确切,且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的非药物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改善心血管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缓解心绞痛症状,调节心律失常。

推拿按摩则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脏负担。

此外,中医的食疗、气功、太极拳等方法也有助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体会

心律失常的中医药治疗体会摘要:心率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指的是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和激动次序的异常,属于心血管疾病范围,可由心血管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等因素引起。

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体会【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79-02临床上按发作时心率的快慢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前者常见过早搏动、心动过速、心房和心室颤动等;后者以常见窦性缓慢性心率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归属于“心悸”、“怔忡”、“惊悸”和“脉结代”范围[1]。

近些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详细报道如下:1 症候研究情况尹克春等[2]研究表明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的中医辨证分型排列依次为痰浊阻滞、血瘀气滞、心脾两虚、肝肾亏虚、水饮凌心、心阳不振。

同时不同证型血管病变支数有差异,虚证主要为三支血管病变,实证则主要为双血管病变。

陈英等[3]研究发现各分型的心律失常发的发作高峰时间均为23∶00~1∶00,而室上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室上速发生频数最低点在9∶00~11∶00,由此证明了中医“心病者,日中慧,半夜甚、平旦静”的科学性。

2 辨证分型谢心等[4]总结心律失常治疗包括3个方面:①心病从肝论治,肝火疏泄不及或太过的治疗原则不同。

如肝脏疏泄不及,则主张以刚克柔,采用疏肝活血、疏肝理气、疏肝清热等方法使其气血和调、气机条畅、心脉通畅。

如肝脏疏泄太过,则主张以柔克刚,采用平肝熄风、平肝潜阳、清肝泻火等方法使其肝体充实、肝气冲和、气血畅通。

②心病从肾论治,根据患者肾中阴阳盛衰情况分别给予温肾阳、补肾气、滋肾阴治疗法,可选用二仙汤、二至丸、真武汤等方剂。

③针对心悸本虚标实的基本病机,提倡益气养阴。

3 各型心率失常的中医药治疗3.1 补养心血法。

适用于心血不足,血脉不充实,脉气不连续。

症见心悸不安、面色不华、头昏目眩、健忘少寐、脉细弱而数、舌淡红,选用炙甘草汤加减,方含熟地、党参、炙甘草、麦冬、当归、白芍、阿胶等。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作用与应用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的节律不规则。

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原则、常用药物和疗效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的心脏理论和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的心脏理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脏气血运行失常导致的,治疗应以调理心脏气血为主。

而根据经络理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经络阻滞或气血不畅引起的,治疗应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主。

二、中医药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则主要包括调理心脏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情志等。

调理心脏气血是治疗的核心,可以通过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来实现。

疏通经络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药物来实现。

平衡阴阳可以通过调理心脏的阴阳平衡来实现。

调整情志可以通过舒缓心情、减轻压力等方法来实现。

三、中医药常用药物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和活血化瘀的药物。

补益心脏气血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当归等,这些药物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提高心脏气血的供应。

活血化瘀的药物包括桃仁、红花、川芎等,这些药物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气血的循环。

四、中医药疗效评价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辅助检查来评价。

临床观察主要包括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如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的减轻或消失,心电图的改善等。

辅助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反映心脏的功能和结构的改善情况。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窦性心律不齐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

通过调理心脏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调整情志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提高心脏的功能。

然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疗效的个体差异、治疗周期较长等。

因此,在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以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为题,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房颤。

房颤是一种心律失常,心脏的心房不规则地跳动,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房颤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闷、乏力等,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中风等并发症。

目前,西医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电复律和手术等方法来治疗房颤,而老中医则有独特的经验治疗房颤。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心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心脏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心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心脾相表里,心主血脉,脾主运化。

通过调理心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六君子汤、健脾丸等。

2. 理气活血:老中医认为,房颤与气滞血瘀有关,因此理气活血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滞。

通过理气活血,可以改善心脏的供血情况,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香附饮子、桃仁红花汤等。

3. 调理肝肾:老中医认为,房颤与肝肾功能失调有关,因此调理肝肾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心与肝肾相表里。

通过调理肝肾功能,可以改善心脏的神经调节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中药有熟地黄汤、桂枝茯苓丸等。

4. 针灸疗法:老中医认为,针灸疗法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心脏的功能,从而减轻房颤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神门等。

5. 饮食调理:老中医认为,房颤与饮食习惯有关,因此饮食调理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饮食应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保持水盐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丰富,但是房颤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治疗应该由专业医生指导,并结合西医的药物治疗和手术等方法。

老中医的经验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但不能替代西医的治疗。

老中医治疗房颤的经验包括调理心脾、理气活血、调理肝肾、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等方面。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的异常,包括心跳过速、心跳过缓、心律不齐等症状。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调理心律失常,帮助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及原理。

一、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中医理论,心律失常多与气血不足、心脾虚弱、肝郁气滞等有关。

因此,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适合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丹参、当归等,这些药物可以调节气血运行,平衡脏腑功能,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2.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常见疗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的节律。

例如,患者可以选择按摩“内关”穴位,这个穴位位于手腕内侧,可以帮助缓解心律失常的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穴位,如“涌泉”、“太冲”等,也可以用于调理心律失常。

3.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因此饮食调理也是调理心律失常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症状,制定适合的饮食方案。

一般来说,患者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调理心律失常。

二、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原理1. 调节气血运行: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节气血的运行,改善心脏的节律。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2. 平衡脏腑功能:中医认为,心律失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例如,肝郁气滞可能导致心律失常。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平衡脏腑功能,消除气滞,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3. 调理心理状态:中医药注重调理人的整体健康,包括心理状态。

心律失常往往与情绪波动有关,例如焦虑、紧张等。

通过使用中药和针灸等方法,可以调理人的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紧张,从而改善心脏的节律。

总结起来,中医药调理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调理、针灸疗法和饮食调理。

应对心律失常,中医药有妙招

应对心律失常,中医药有妙招

应对心律失常,中医药有妙招心脏活动的起源以及(或者)传导的不畅都会让我们心脏出现搏动以及节律失常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使我们患上心律失常。

一般来说,我们把心律失常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的心律失常是由于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离子通道病,使离子流活动变得异常。

后天获得性的心律失常可以在各种器质性的心脏疾病中出现,很常见的包括了心肌病、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这些疾病。

除了这两种之外,还有一些人也会有心律失常的困扰,包括一些内分泌失调、低温、麻醉、电解质紊乱、药物作用、心脏手术、胸腔手术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的病人。

但是要知道的是,心律失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令人害怕,如果我们的应对到位,是可以对心律失常有一个非常好的预防效果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医应对心律失常的小妙招,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不妨继续阅读下去。

1.应对心律失常,中医有妙招要想应对心律失常,首先要想到的就是药物治疗,而这一方法也是治疗该病患者的必须方案,但是传统的心律失常治疗药物具有比较显著的毒副作用,所以医生在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很难斟酌药量,因为药量小了没有作用,药量大了又会对患者造成伤害。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的方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中医认为,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为“络虚不荣”,所以要想对其进行调节或整合,需要利用“调”来达到“平”,从而达到“调律”的目的,使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复杂问题得到了一定解决。

利用中药治疗心律失常时,与西药不同的是,它针对的不是某一个特定的靶点,相反,它能够从多个环节、多个途径以及多个靶点对心律失常发病机制进行抑制,因此它能够达到快慢兼治、调节整合的治疗效果。

目前,临床上已经有比较有效的中医药药物能够治疗和改善心律失常,例如参麦注射液(有生津、固脱、益气、生脉、养阴等功效)、增窦复脉颗粒(有活血、补气、安神、宁心等功效)等,也有一些经验老道的医师有针对该病的中药自拟方,还有专家学者开辟了针灸治疗改善心律失常的新道路,例如姚凤祯等,对家兔的内关穴进行针刺,发现可以使家兔缓慢型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显著减少,并使其恢复时间缩短。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王世 成 , 樊 瑞 红
( 1 . 天 津 中医药 大学 , 天津 摘 3 0 0 1 9 3 ; 2 . 天津 中药研 究 院附属 医 院 , 天津 3 0 0 0 2 0 )
要: 心律 失 常是 临床上 的 常见 病 , 在 中 医学上 属 心悸 范畴 。近年 来 中医药治 疗心律 失 常在 多方 面取
2 0 1 3年第 3 0卷第 5期
Vo 1 . 3 0, No . 5, 2 01 3






I n f o r ma t i o n o n r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e i n e
心 律 失 常 中医 药治 疗研 究进 展
汤, 组方 : 制 附子 9 g , 肉桂 9 g , 黄芪 3 0 g , 炙草 1 5 g , 黄 精 3 0 g , 麦 门冬 2 0 g , 参三七 6 g ( 冲) , 川芎 2 0 g , 当归 1 5 g , 枳实 1 0 g , 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 病缓 、 病窦 、 传 导 阻 滞、 冠心 病等 ) 5 6例 , 研究 显示 , 远 期 观察 好 于 西药 组 。
心律 失常 是指 心 律起 源部 位 、 心搏 频率 与节 律 以
周均 等 拟 益 气 活 血 化 痰 汤 , 组方; 黄芪 1 5 g , 党 参
及冲动传导等任 一项异 常。“ 心律紊乱 ” 或“ 心律不 齐” 等 词 的含 义 偏 重 于 表示 节 律 的 失 常 , 心 律 失 常 既 包 括节 律 又包 括频 率 的异 常 , 更 为 确 切 和 恰 当。主 要 临床 表现 为心 慌 、 乏力及虚弱 , 气短胸 闷, 严 重 者 可 引 起 昏厥 等 。 属 中 医 学 “ 心 悸” 、 “ 怔 忡” 、 “ 眩 晕” 、 “ 胸 痹” 等 证范 畴 。 由于西 药抗 心律 失 常 药 物 主要 是 钠 通 道 阻滞 剂 、 B受 体 阻滞 剂 、 钙 离 子通 道 阻滞 剂 、 延 长 动 作 电位 时程 的药 物 等 , 现 将 近 年 中 医药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的研究 综述 如 下 。多数 依赖性 强 , 副作 用 大 , 有 较强 的 肝 肾毒 性 。 中医药 则 不 然 , 具 有 明显 优 势 。现 将 近 年 中医药 治疗 心律 失 常 的研 究综 述 如下 。 1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常 在 长期 临床 实践 及理 论 总结 基础 上 , 创 新继 承 , 不 断 完善 , 自拟方 治疗 心律 失 常 , 取 得 了很大 成效 。沈 海 萍等 … 自拟参 仙 汤 , 组方 : 太子参 1 2 g , 仙鹤草 1 2 g , 黄 芪1 0 g , 苦参 1 0 g , 黄连 1 0 g , 龙骨 1 5 g , 百合 1 0 g , 联合心 律平 治 疗室 性 心律失 常 5 O例 , 并 与单纯 应 用心律 平 治 疗5 0例 对 照 观 察 。结 果 , 治疗 组 改 善 心 悸 、 气短 、 胸 闷、 胸痛 、 眩晕较 明显 , 相 比单 纯应 用心 律平 疗效 满 意 。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的中医治疗经验
心动过缓是指心率低于正常范围的心律失常。

中医认为,心动过缓多属于气血虚弱或脾胃虚弱的表现,治疗时需要调整和补充气血,同时改善脾胃功能。

以下是中医治疗心动过缓的经验:
1. 中药调理:常用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人参、白术等,可通过煮汤、煎剂等形式服用,以补益气血,调节心脏功能。

2. 饮食调理:脾胃虚弱是导致心动过缓的常见原因,饮食方面可以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瘦肉等。

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3. 针灸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针刺刺激,调结气血,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用的穴位有“心俞穴”、“神门穴”、“涌泉穴”等。

4. 推拿按摩:可通过按摩胸部和心部区域,刺激心脏及相关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

5. 足浴疗法:用温水泡脚,可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供血量。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动过缓应该因人而异,根据个人体质、病情等因素进行调理,同时需与医生进行沟通和指导。

如果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治疗。

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

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

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对其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2023-11-03CATALOGUE 目录•魏执真学术思想•魏执真临床经验总结•对魏执真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证治规律的研究•魏执真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启示•结论01魏执真学术思想魏执真教授生平简介魏执真教授出生于1928年,河北滦县人,是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

他曾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并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魏教授于2018年逝世,享年90岁。

魏执真教授的学术贡献魏执真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以中为主,西为中用”的治疗原则,强调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方剂和经验,为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及特点魏执真教授的学术思想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强调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魏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他认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发生与人体内环境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疗时应注重调理气血、脏腑功能,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02魏执真临床经验总结强调辨证施治魏教授认为,对于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治疗,应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治则和方药,以达到个体化的治疗效果。

重视望诊魏教授认为望诊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患者的神态、舌象、脉象等,能够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善用古方魏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运用古代名方,如炙甘草汤、生脉散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魏执真教授的临床经验魏执真教授的诊疗特色重视心脏功能评估魏教授在诊疗过程中,注重对心脏功能的评估,通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生机制可概括为冲动形成异常、传导异常或冲动形成和传导异常同时存在,其既有心肌细胞电生理的异常,也有自主神经的作用。

抗心律失常西药的基本生理作用是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通过改变离子流而影响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改变传导速度,消除折返,抑制自律性和触发活动,从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但同时又可能制造新的触发活动、新的折返和新的心律失常,因此抗心律失常西药是把双刃剑。

临床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普罗帕酮、胺碘酮、美西律等对患者的肝肾功能和甲状腺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寻求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不增加死亡率的理想抗心律失常药物是研究的重点。

近几年来,随着新的研究技术方法的出现和中医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有了一定的发展,现综述如下。

1 历代中医文献论述祖国医学并无心律失常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乏力、胸闷、头晕、失眠等症状,归属于中医“心悸”“惊悸”“怔忡”等范畴。

《内经》中虽未正式提出“惊悸”病名,但《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心澹澹大动的描述和现代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正式提出“心悸”之名。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成为后世治疗心悸的经典名方。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曰:“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对惊和悸进行了明确的区别。

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风惊悸候中曰:“风惊悸者,由体虚,心气不足,心之府为风邪所称;或恐惧忧迫,令心气虚,亦受于风邪。

风邪搏于心,则惊不安。

惊不已,则悸动不定。

其状,目精不转,而不能呼。

”阐述了惊悸的病因由风邪引起。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首次提出怔忡的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

提出怔忡是由心血不足引起。

《济生方》对惊悸也有描述,如“夫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与临床研究进展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窦房结起搏功能异常,导致心脏节律不稳定。

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和临床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原理基于中医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阴阳失衡引起的。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调整阴阳平衡,改善窦房结的起搏功能,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2. 活血化瘀:中医认为窦性心律不齐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

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心脏血液循环,促进窦房结的正常工作。

3. 调整脏腑功能:中医将窦性心律不齐归为心脏病范畴,认为心脏是主要受损的脏腑。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窦房结的起搏能力。

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研究成果:1. 中药复方的应用:一项研究发现,某种中药复方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

该复方由多种中药组成,具有调整阴阳平衡、活血化瘀、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复方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律不齐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2. 针灸疗法的应用: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一项研究发现,针灸可以改善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心脏节律,提高窦房结的起搏能力。

该研究还发现,针灸对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与治疗时间和治疗频次有关,疗程越长、次数越多,疗效越好。

3. 中药注射液的应用:中药注射液是一种将中药浓缩成液体剂型的药物。

一项研究发现,某种中药注射液在治疗窦性心律不齐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

该中药注射液能够改善心脏节律不齐、减轻心悸等症状,且对心脏功能的影响较小。

该研究还发现,该中药注射液对窦性心律不齐的疗效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有关,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现状和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现状和临床效果评价

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现状和临床效果评价引言: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窦房结自律性异常,导致心脏节律不规律。

中医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临床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现状以及对其临床效果的评价。

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心脏为神”、“心与脾为生理基础”等观点。

中医药认为,窦性心律不齐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脾胃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关键在于调整心脏功能和脾胃功能。

二、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主要采用中药调理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丹参、当归等,这些中药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等功效,能够改善心脏功能和调节心律。

此外,中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配方,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疗法之一,也被广泛应用于窦性心律不齐的治疗中。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心脏功能和脾胃功能,从而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包经的内关、外关等,以及足三里、足五里等。

3. 中医养生中医强调“治未病”,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对于窦性心律不齐患者来说,中医建议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饮食不规律等不良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有助于改善窦性心律不齐的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效果评价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临床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选择等。

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的总体效果较好。

1. 症状改善中医药治疗窦性心律不齐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如心悸、气短、乏力等。

临床观察发现,经过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心律逐渐趋于规律,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2. 心电图改善窦性心律不齐患者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是窦房结节律不规则。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脉 血 流 量 , 制 了 心 肌 K 一N 一A P 抑 a T 酶 的 活性 , 善 了心 脏 生 理 功 能 , 而 增 改 从 加 了 心 肌 生 物 电 的 稳 定 性 。刘 仲 用 黄 芪
22 0 6 70山 东省 寿光 市 中 医院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9 o:0 3 6/.s . 07 s 1x 20
化瘀 中药 治 疗 后 使 血 液 黏 稠 度 得 到 了 改 善 , 而 使 心 率 明显 提 高 。 从
治 疗
中药 复方 治疗 : 辨证 分 型论治 : ① 对 缓慢性心 律失常的治疗 , 大多 医家 以其病 因或病理 机 制为 立 法依 据 , 着 辨 证求 本
因 、 因论 治 的原 则 组 方 。心 肾 阳虚 者 以 审 温 阳 益 气 、 血 通 络 为 法 , 用 麻 黄 附 子 活 方 细辛 汤合 四君 子 汤 加减 ; 虚 血 瘀 者 以益 气 气 活 血 、 经 活 络 为 法 , 用 麻 黄 附 子 细 温 方 辛 汤 合 四 君 子 、 府 逐 瘀 汤 加 减 ; 阴两 血 气
阳不 振 可 致 心 脉 阻 ; 阳 亏 虚 损 及 脾 肾
有 效 7 例、无 效 4 例 , 有 效 率 为 总 9 .4 。高嵩 山等 以心率升汤治 疗缓慢 07% 性 心律失 常 4 3例 , 药用 红参 粉、 炙附 子、 桂枝 、 葛根 、 茯苓 、 五味 子 、 细辛 、 三七 粉 、 赤芍、 当归、 芎 、 茅 , 川 仙 显效 2 2例 、 效 有 1 、 5例 无效 6例 , 总有效率为 8 % 。杨艳 6 华等以益气通心 汤治疗 缓慢性 心律失 常 6 O例 , 药用黄芪 、 党参 、 白术 、 当归 、 桂枝 、 丹参 、 石 、 药 、 磁 赤 炙甘 草 , 效 1 显 5例 、 有 效3 5例 、 无效 l O例 , 总有效率为 8. %。 83 中成 药治疗 : 注 射剂 : 床常用 的 ① 临 中药注射剂有参 附注射 液 、 参麦 注射液 、 生脉 注射 液、 黄芪注射液。苏大宇等运 用 参附注射 液治疗 老年缓慢性 心律失 常 6 2 例, 分析发现参附注射液可以改善缓慢 性 心律 失常症状 、 明显提 高心率 、 善心 电 改 图。蒋 家祥用 参麦 注射液 治疗 缓慢性 心 律失 常 7 2例 , 中窦性心 动过缓 3 其 8例 , 房室传 导阻 滞 3 4例 , 有效 率 为 8 % 。 总 6 其中窦缓 及 I度 、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疗 效 较好 ,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欠佳 。黄新 梅 以 生 脉 注 射 液 治 疗 缓 慢 性 心 律 失 常 8 0 例, 取得 了较好疗效。并 提出生脉 注射 液 抗 心律失 常作用 在于改 善心肌 缺血后 冠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探讨

中外医疗 CH IN A F OR EI G N ME DI C AL T R EA TM EN T 中 医 中 药缓慢性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是有效心搏低于60次/min的心率失常,可见于各种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为常见。

按照中医学理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于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头晕乏力动则加重,伴畏寒肢冷、失眠等,严重者出现反复晕厥史。

西医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只能以肾上腺素、β受体兴奋剂、抗胆碱能药物等对症处理为主,但这些药物副作用多,不能长期服用。

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费用昂贵,且为有创治疗,多数患者难于接受。

因此,探索安全、有效、副作用小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缓慢性心律失常属中医学心悸、胸痹、昏厥、怔忡、眩晕等范畴。

临床上以心悸、气短、胸闷、头晕甚至昏厥等症状为主,常还同时伴有面白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其脉证均见迟缓,属于迟脉、结脉等,故大多学者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其主要病机是由于心肾阳虚,气虚血滞,心气虚弱,血滞运行无力。

从脏腑辨证角度看,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但以心、肾阳气虚弱为关键因素。

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以虚证为主,常见心脾肾阳虚的证候。

杨尊彝临床观察36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主要病机为心肾阳虚[1]。

王守满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理过程以阳虚为本,瘀痰水是其主要病理产物[2]。

郭龙清认为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机为阳气虚弱,心血瘀阻,部分病例兼有痰浊阻痹胸阳或水气凌心等,多属本虚标实之证[3]。

张治祥等认为其病因病机主要为心气亏虚、心阳不振。

而脾气亏虚、肾阳不足又是导致心阳不振的主要原因[4]。

梁军昭等认为该病病机以阳虚瘀阻为主,涉及心、脾、肾脏,属本虚标实之证,但病位实质在心之络脉[5]。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体会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经验体会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4期 20 0 7年 8月




院学Βιβλιοθήκη 报 l2 f 7~0. . 4 G. 0 7 2 0
J OUR NAL O ANNAN MEDI AL UN VE I Y FG C I RST
中 医药 治 疗 心 律 失 常 的经 验 体 会
成为病人卒死的直接原 因或潜 在危 险。西医治疗 心律失 常 , 大部分抗心律失常药均有一定 的副作用 , 长期 服用会 加重心
律失常 , 影响疾 病 的愈后 。中 医治 疗心 律 失常 , 从祖 国医学 的整体观念 出发 , 辨证 求本 , 因人治 宜 而不是 单纯 的针 对某 种心律失常 。现将该 病 归纳 为 四种基本 证 型 , 随证施 治 , 灵
1 气 滞血 瘀型
辨证要点 : 胸刺痛或隐痛 , 心 胸闷 , 惊悸 , 怔忡 , 紫暗或 舌 有瘀癍 , 脉结沉 涩。治 则 : 活血祛瘀 , 痹开胸 , : 宣 拟 血府逐 瘀 汤加味 , 当归 1 0克 , 桔梗 1 , 0克 桃仁 1 , 0克 红花 8克 , 瓜娄壳
1 2克 , 白 1 薤 0克 , 草 5克 。 甘
心律失常属于 中医“ 心悸 ” “ , 怔忡 ” 范围 , 的 是临 床常见 的病症 , 涉及现代医学的多种心脏 病症 ( 如高 血压心脏病 、 肺 原性 心脏病 、 风湿性心脏病 、 先天性 心脏 病 等 ) 引起 明显 的 , 临床症状 , 影响生活质量 , 严重 者降低 或丧失工作 能力 , 甚至
活变 通 。
3 气 血两 虚型
辨证要 点 : 闷或头 昏 , 悸或 心胸 刺痛 , 胸 惊 神疲 乏力 、 气
短 自汗 , 面色 欠华 , 或失 眠 多梦 , 质 暗 红 , 白, 细 缓 而 舌 苔 脉 结, 治则 : 益气 养血。方药 : 归脾汤加 味太 子参 2 0克 , 黄芪 3 O 克, 白术 1 0克 , 神 1 茯 0克 , 当归 1 2克 , 芎 1 川 0克 , 仁 1 枣 O 克 , 园 肉2 桂 5克 , 炙甘草 1 0克 , 田七 粉 4克( 冲服) 另 。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及实验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及实验的研究进展

[ 张丽萍 , 9] 黄晓明 , 黄月芳. 依达拉奉注射液 治疗急性脑梗 死的临 床疗 效分析 [ ] 浙江医学 ,0 6,8 1 ) 13 J. 20 2 ( 2 :0 6—4 . 0
[O 1 ]林伟 先. 依达拉奉治疗 急性脑 梗死的 临床疗 效及其安全性 观察
[ ] 中西 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0 7,( )2 5— . J. 20 5 3 :0 7
通迅作者 : 龙子江 , , 授 , 士生 导师 , 究 方 向: 男 教 硕 研 心血 管药 理 , - E
m i ll@ 13 cm al z s 6 .o :j
2 1 中药复方 .
李 勋… 通过 观察 自பைடு நூலகம் 方益 气生 脉汤 ( 人参
1 、 冬 1 、 味 子 1 、 归 1 、 附 1 、 皮 1 、 0g 麦 5g 五 0g 当 0g 香 0g丹 0 g
安 徽 医 药
A h i d a n h r aeta ora 20 a ;3 1 n u Mei l dP am cu cl un l 0 9Jn 1 ( ) c a i J
・ 5・ 9
中医药治疗心律 失常临床 及实验的研 究进展
施 慧 , 子江 , 龙 王 靓
20 3 ) 3 0 8 ( 徽 中医学院, 徽 合肥 安 安
去, 瘀滞 于内 , 心脉不利 , 发为心悸 。本病多分为虚实两 大类 , 实证 多为气滞血瘀 、 湿阻滞 , 痰 肝经郁 火等 , 虚证多气 阴两虚 、
斑, 苔薄 白或少苔 、 黄腻 , 脉象多见促 、 、 、 、 、 结 代 数 疾 涩等 。中 医治疗 本病有 着悠久 的历史 和丰富 的经 验 , 治疗有 其独到 且 之处 , 副作用小 , 疗效 显著 , 因此 深入研 究 中医药 治疗 心 律失 常 的规律 ,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近年来 , 随着理论体 系的完善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心脏病作为近年来世界各国最常见的致死疾病之一,早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西医药疗法在心脏病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副作用和局限性也不可忽视。

相对而言,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之一,对于心脏病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前景。

本文将围绕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

一、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基本原理中医药治疗心脏病注重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通过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心脏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血瘀、痰湿等因素导致。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艾灸等,通过调整机体功能,改善心脏病的症状和病情。

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一方面,研究人员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具有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的功效。

例如,桂枝、草果等中草药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脏血液供应;丹参、山楂等中草药则具有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的作用。

另一方面,针灸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脏病治疗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心脏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等问题。

三、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难点与挑战然而,中医药治疗心脏病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

首先,中医药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验证。

尽管已有一些临床试验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有效性提供了支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其次,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研发和标准化仍然比较薄弱。

有效的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产品开发需要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流程,这对于产业化推广中医药治疗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展望与建议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研究,我们应该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中医药在心脏病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同时,政府、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应该加强对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确保中医药治疗心脏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经验探讨
目的分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方法和效果。

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心律失常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9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心率情况和心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控制(P<0.05),且试验组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0.05)。

结论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标签:中医药;心律失常;方法;临床效果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尤其是多发于中老年群体[1],对老年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目前主要通过药物方式。

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文旨在分析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方法和效果,特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78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分组试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78例心律失常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试验组中有17例为男性,22例为女性,年龄19~85岁,平均年龄(58.56±10.11)岁,患者的病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4例,冠心病22例,心肌病1例,风心病2例,心肌炎后遗症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对照组中有16例为男性,23例为女性,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7.44±10.09)岁,患者的病因包括:神经功能失调3例,冠心病21例,心肌病2例,风心病3例,心肌炎后遗症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因等各项基本资料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等药物,同时口服地高辛,0.125mg/次,1次/d;试验组采用中医药治疗,对快速型患者(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苔薄白质暗红)采用”凉血养心、益气通脉”,处方药物包括白术、赤芍、太子参、丹皮、丹参各30g,麦冬15g,五味子、佛手、香椽、香附各10g;对缓慢型患者(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悸、肢体发热或肿胀、腹胀、质暗红、苔白)采用”心脾气虚、湿阻心脉型”,处方药物包括:独活、太子参、羌活、泽泻各30g,茯苓、柴胡、陈皮、防风各10g,葛根、升麻各15g,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d,在此服药过程中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

完成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心率和心功能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1.3效果判定标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心率和心功能情况[2]进行分析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本组试验所得数据均录入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描述计数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并采用均数±标准差对计量资料进行描述,P<0.05则表示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控制(P<0.05),且试验组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0.05),见表1。

3讨论
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老年女性群体中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国外的相关医学统计资料称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已超过50%,而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30%左右[3]。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另外则是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体征不典型而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在统计数据上难免会有一定的疏漏。

引起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包括心衰时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缺氧、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等。

因此,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吸氧、舒张支气管,这样来减轻扩血管心脏心累心悸[4]。

而单纯的采用西药治疗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历史悠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采用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过程中应积极通过脉象,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舌象等辨证施,以此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将心律失常分为快速型和缓慢型,快速心律失常脉象主要表现为疾、促、数、促代或涩而数等,该类型患者有一个共性,即”热”。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痰郁化热、血脉疲阻。

该症状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会导致”急”,并进一步引起”乱”,患者会表现出心率加快,此时即为以上所述的不快速型心律失常;对该类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应重点解决”热”的问题,因此使用的药物应选择凉血清热的类型,同时还需要根据热产生的机理按照益气通脉养心的法则综合治疗;另外是按照兼症酌情选择理气、祛风、化湿之药,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的症状适当调整;最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对兼代脉的患者加用补气药物,对存在涩脉的患者加用补血养阴药物;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脉象往往表现为涩、迟、结、缓,中医认为,迟脉是虚寒之证,导致该病的原因主要是心脾肾之阳气不足,另外是由于阴寒之邪阻滞心脉,因此在治疗上应选择益气温阳的药物,通过使用辛温散寒的药物以提高心率;如果患者出现缓脉并非寒证则主要是由于气虚湿阻心脉,对这类患者应选择益气化湿利湿而不宜采用散寒的药物,同时按照”风能胜湿”的原则对患者加用祛风的药物类型能提高治疗效果;如果患者结脉为”气血凝结、老痰结滞”则应选择理气活血化痰的类型,如果患者可见涩脉则选择养阴补血的药物类型可提高治疗效果[5,6]。

本文主要采用分组对照的形式,对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78
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对试验组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后均得到明显的控制(P<0.05),且试验组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P<0.05)。

由此表明,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振葳.炙甘草汤辩证论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探讨与临床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宗文静.中药联合针灸治疗气阴两虚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3]虞露长.竹圈盐灸治疗心阳不振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3.
[4]施慧,龙子江,王靓.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临床及实验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9,01:95-97.
[5]郑颖.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1:1361-1362.
[6]雷燕,陶丽丽.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律失常研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04:468-472.编辑/申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