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词《蝉》的诗意赏析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
李商隐古诗蝉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句】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本来居高是难以饱腹的,虽然哀鸣不已,仍是徒劳无益,得不到任何同情。
作者是咏蝉也是自况。
清施补华《岘傭说诗》七:“《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 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而比兴不同如此。
” 《唐诗三百首注疏》卷四引清纪昀云:“起二句,意在笔先,前四句写蝉,即自喻。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借咏蝉以抒写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怀抱。
起二句写蝉居高饮露,难以饱腹,有恨而费声,亦为徒劳。
这同时也是写作者自己清高贫困,有恨而发为歌吟,也徒然无用。
第三、四句进一步写蝉的哀苦。
以树之无情作反衬,更见蝉之有情和凄苦。
同样,这两句也是以蝉自喻,写作者苦苦陈情于当权者,而听者却无动于衷。
第五、六句明写作者自己。
诗人官职卑微,游宦幕府,流转各地,如同漂浮的木偶(梗,桃梗,即桃木木偶),因而不能不产生思乡之情。
陶渊明《归去来辞》说:“田园将芜胡不归?”而商隐之故园杂草已满,更应归去。
最后两句合写蝉与我。
“君”指蝉,它的困境和恨声提醒诗人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自己也是举家清苦的。
此诗系咏物诗。
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不脱不粘。
诗的前四句写居高食露、树丛悲鸣,切合蝉的特点;但声中含恨,怨树无情,分明又有人的感情,蝉人难分,融为一体。
第五、六句写人,但又是由蝉引起,人的遭遇与蝉有相似之处。
最末二句双写蝉人,互相结合。
故咏物切合于物,又不粘滞于物,写人抒怀不沾滞于物,但又不完全脱离于物,不落痕迹,因而是最上乘的写法。
写蝉或隐或显,写蝉写人或分或合,错综变化,细腻传神。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
古诗蝉·本以高难饱翻译赏析《蝉·本以高难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古诗全文如下: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前言】《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⑵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⑶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⑷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举家清,一贫如洗,空无所有。
⑸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⑹碧:绿。
⑺薄宦:官职卑微。
⑻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⑼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⑽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⑾君:指蝉。
⑿警:提醒。
⒀亦:也。
⒁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翻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
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蝉》就是这样。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
《蝉》原文注释及译文《蝉》原文注释及译文【诗句】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1】①二句意谓本因栖息高树饮清露为生而难以饱腹,悲鸣寄恨亦是徒劳费声。
②二句意谓鸣至五更时力竭声稀欲断,但自然界却仍一树清碧,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毫无感情。
五更:古代计时法分一夜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晓之时。
疏:稀少。
③二句由蝉之寄迹树枝联想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
梗(geng):树木枝条。
泛:飘浮。
《战国策· 赵策》记载的寓言云:土梗与木梗斗,称木梗不如自己,因木梗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
此处用其意。
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又云:“讵念嫖姚嗟木梗”,此处亦受卢诗影响。
④二句意谓烦劳你总是警戒我,我亦家贫如洗。
君:指蝉。
警:警戒。
【注释2】①以:因为。
高: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故誉其高洁。
恨费声:凄楚而吃力地鸣叫。
②疏:指鸣叫声稀疏。
③薄宦:指职位卑下俸禄微薄的小官。
梗泛:哽指身不由己地、行踪不定地漂泊。
梗,树木枝条。
典出《战国策·齐策三》,大意是土偶对桃梗说:秋水一来,你就会冲走,漂漂然不知流向何方。
此处喻指漂泊不定的生活。
芜已平:已经长满杂草的意思。
④君:指蝉。
警:警醒。
清:清贫。
【译文】居处高洁而食不果腹,终日哀鸣也是枉然。
五更时鸣声无力稀疏欲断,一树青碧仿佛与己毫不相干。
我官卑职微四处飘泊不定,早已荒芜了故乡的田园。
麻烦您在耳边时时警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清寒。
《蝉》唐诗赏析
《蝉》唐诗赏析下面给大家分享《蝉》唐诗赏析(共含9篇),欢迎阅读! 篇1:《蝉》唐诗赏析《蝉》年代: 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篇2:《蝉》唐诗赏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不是不真实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蝉》李商隐译文及注释
《蝉》李商隐译文及注释《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
《蝉》唐诗译文注释及鉴赏《蝉》是由李商隐所创作的,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蝉》的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蝉》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蝉》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李商隐《蝉》诗意图及赏析
致的,尤其是观察的时候。 师:我们可以总结为——观察细致。请大家注意“拾得”这个词语,如果是 你,你可能会用一个什幺词语?(指名一个男生) 生:捡。 师:捡和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拾得给人一种更柔美的感觉,这就是—— 写得细腻。 生:我从“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这里感觉出这是个女作家,因为男人一 般不大会这幺细致地看夕阳。 师:男孩子们,放学路上,你们会抬头看夕阳吗? 生:不会! 生:会! 师:大多数时候你们在干什幺呢? 生:追追赶赶,打打闹闹。 师:这也是——观察细致。 生:我从课文后面,作者和宗璞一样都留下日期来看,感觉出这是一个女 作家。 师:虽然你的理由不一定充分有力,但是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却特别新颖, 值得表扬。也许,和男人相比,女人更珍视自己生活过的痕迹吧,更希望记 住自己每一天是如何生活的吧。这一点,可以概括为——心思细密。铁生的母亲说 的“好好儿活”,所以,我直觉这是一个女作家。 师:知道吗?你不经意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特别有意义的学习方法,那就 是前后联想,融会贯通。 生:我从第六段的“哦”字感觉到这是个女作家。因为男人一般会用“啊”字 来表达感情,而“哦”字给人一种害羞秀气的感觉。
【评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 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 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全诗 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 之重,一目了然。实属“咏物”佳绝。 小狗包弟 巴金 教学目的 1、把握散文的情节结构,掌握通过文眼窥见文“神”——主旨的方法。 2、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方法。 3、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上课前先以戏说的话气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在冯冀才的《100 个 人的 10 年》中,它讲的是一个很受学生尊敬的语文老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 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 而被判刑 8 年丧妻失子这幺一件事。 设问:同学相信吗?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译文及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题解】历代咏蝉诗佳作颇多,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借蝉声之远来歌咏蝉的居高身正。
洛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借蝉的艰苦寄寓自己的凄苦沦落。
李商隐的这首咏蝉诗融入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绪,诗中的蝉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韵译: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
“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李商隐唐诗《蝉》鉴赏
李商隐唐诗《蝉》鉴赏李商隐唐诗《蝉》鉴赏《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
显然,这同样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
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
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
《蝉》翻译、解析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李商隐《蝉》赏析
李商隐《蝉》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作品简介】《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解释】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
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李商隐《蝉》的意思及赏析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①,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薄宦,小官;梗犹泛:指自己像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蝉栖身高树,餐风饮露,自然也就时常挨饿。
它在树上的哀鸣不能摆脱清贫,只是徒劳。
到五更天亮时,蝉鸣的声音已经稀疏得几乎要断绝了。
可一树的叶子依然苍翠,丝毫没有为哀鸣而减色,多么冷酷无情。
我官职卑下,像水中的木头一样到处漂流,家乡田园里的杂草连成一片了,还是蝉的鸣叫最能让我警醒,因为我也一样家贫如洗,想要回家。
【无理之美】在这首诗中,作者将自己和蝉的遭遇相比较,通过蝉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蝉生活清苦,固然可怜,但是他说“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就有点“不讲理”了。
树是否碧绿,本来与蝉的哀鸣是没有关系的,但作者还是责怪树兀自碧绿,不管蝉的死活。
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此时对蝉抱有深刻的同情,所以也就责怪起绿树来了。
【赏析】李商隐写蝉,不是为了单纯地咏蝉,而是要说明自己的志向和遭遇。
因此在第三联中,他说从说蝉跳跃到说自己如漂泊的树木,故乡也长满荒草,在结尾处点题,将自己与蝉的相似一性一直接说出来。
同样是写蝉,李商隐的这首诗中个人的色彩更加浓厚,原因就在于他点题直接,咏物与言志结合得更紧凑。
末尾点题,说明自己的用意,这样的写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观点。
【启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要付出一些代价。
就像李商隐这样的文人,为了坚持文人的品格,不愿意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因此生活困苦,在官一场上频频受挫。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将自己的信仰坚持下去,就像这首《蝉》中流露出的感情一样,虽有淡淡的哀愁,亦有一颗坚强的心。
只要内心勇敢无畏,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化解,这是信仰的力量。
唐诗赏析-李商隐《蝉》原文译文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译文|赏析'《蝉》这首诗是托物咏怀的佳作,它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首诗对蝉的刻画和作者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作者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⑴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⑵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⑶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⑷碧:绿。
⑸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⑹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⑺君:指蝉。
警:提醒。
⑻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李商隐《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商隐(813—858,或谓811、812生),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行十六。
郡望陇西成纪,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后迁居郑州荥阳(今属河南)。
九岁丧父,少有文名。
文宗大(太)和三年(829)入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为巡官,甚得赏识。
六年,令狐楚调河东节度使,李商隐随至太原。
开成二年(837),进士及第,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为掌书记,王爱其才,以女妻之。
时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李商隐无辜受其牵累,屡遭排挤,先后做过校书郎、县尉、秘书省正字、节度判官一类小官,在忧愤潦倒中度过一生。
所以崔珏说他“虛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哭李商隐》)。
两《唐书》有传。
李商隐为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时称“小李杜”。
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
其诗伤时忧国,深情绵邈,用事婉曲,寄托遥深,字字锤炼,精密华丽,博取众长,独标一格。
张綖誉为“晚唐之冠”(《刊西昆诗集序》),对后世影响颇大。
但“总因不肯吐一平直之语,幽咽迷离,或彼或此,忽断忽续,所谓善于埋没意绪者”(冯浩《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三《燕台诗》注),时亦难免晦涩费解之弊。
如《无题》、《锦瑟》诸诗,词旨隐晦,喻指非一,故使后世聚讼纷纭。
现存诗六百余首。
李商隐亦是晚唐骈文名家。
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行世。
【原文】蝉本以高难饱 [1] ,徒劳恨费声 [2] 。
五更疏欲断 [3] ,一树碧无情 [4] 。
薄宦梗犹泛 [5] ,故园芜已平 [6] 。
烦君最相警 [7] ,我亦举家清 [8] 。
【注释】[1]高难饱:《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夫秋蝉登高树,饮清露,随风挠,长吟悲鸣。
”古人误认作蝉饮露充饥,故曰“难饱”。
[2]“徒劳”句:谓蝉据高树悲鸣以传恨,但无人同情,只是徒费声音。
[3]疏:稀疏。
断:间断。
[4]树无情:出江淹《江上之山赋》:“草自然而千花,树无情而百色。
”[5]薄宦:官卑职微。
梗泛:谓漂荡不定。
李商隐《蝉》解析
李商隐《蝉》解析
李商隐《蝉》解析
【原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
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作品赏析】
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商隐诗词《蝉》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
首联意谓:既然栖高处,自当饱腹难;尽管鸣不平,终究亦徒然。
以:因为。
颔联:疏落之声到五更,几近中断,碧树却年自呈苍翠,无情相怜。
比喻世情冷漠,无人理解。
沈德潜《唐诗别裁》誉颔联为“取题之神”。
颈联意谓:卑微之官职,如同桃梗泛泛乎不知所止;家园之荒芜,已到了遮没膝盖的境地。
颈联意在自伤飘零沦落。
梗:桃梗,用桃树梗刻成的木偶。
泛泛:漂浮貌。
尾联意谓:烦劳你蝉君最能使我警醒,我全家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
赏析:
诗以言志,借物喻人,情同古今。
在本诗中,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蘅塘退士评曰:“无求于世,不平则鸣;鸣则萧然,止则寂然。
上四句错蝉喻己,以下直抒己意。
”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