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
电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考试复习题汇总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填空1.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2.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
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
3.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__观察_______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
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___社会技能___的方法。
4.代币疗法可能使强化的作用更加有效,尤其是对群体行为问题更实用矫治时,采用代币疗法,能使管理更方便,也能保证指导计划的一致和有效。
5.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_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___合宜性_。
6.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说明了童年__早期经验__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7.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_情感_三个维度。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9.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的一种研究方法。
10.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
11.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有:持久性的困难、不受普遍方法控制的行为、不理会现实、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12.讨论法是指教师指导学前儿童就某些社会性问题、现象、事物相互启发、交流意见的方法。
13.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依据主要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相关学科知识。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提纲
四、主题方案设计实例与分析
• 小班社会性主题活动:亲亲爸爸 • 一、主题介绍 • 小班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在议论
着,仔细一听我们发现他们在谈论自己的爸爸 ,有的孩子说:“爸爸每天都来接我,爸爸很 爱我!”有的孩子说:“我过生日,爸爸给我 买大大的蛋糕,我爸爸也很爱我。”还有的孩 子说:“我爸爸的车很漂亮。”……小班的孩 子刚脱离家庭环境来幼儿园体验集体生活,为 了让幼儿在幼儿园感受到“爸爸”的爱、感受 到家的温暖,眼看父亲节也要到了,我们便萌 发了开展“亲亲爸爸”这个主题的想法。
(四)活动方式的确定
• 应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的性质灵活地确定活动 方式。活动的方式要充分关注儿童的实践与 体验。最好是贴近儿童生活、联系儿童生活、 表现儿童生活,能让孩子身临其境,积极参 与的方式。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架构
• 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架构通常是从教育目标 出发,选取若干个内涵相关、层次递进的子 目标及其活动内容,使儿童在情感体验中积 累相关的认知经验,然后再实践尝试中逐步 学习和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行为过程。
• (四)观察爸爸不同衣服上的扣子,学会初步的分类。
• (五)在各种艺术活动中,体验和同伴一起合作的乐 趣,并初步学会回报爱。
• 四、环境创设
• (一)设立“宝宝的家”专栏,把幼儿从家里带来 的全家福照片在此专栏集体展示,引导幼儿向同伴 介绍自己幸福的一家。
• (二)通过开展“亲亲爸爸”大赛,来搜集爸爸和 我亲密时的照片,如:爸爸帮我洗澡、穿衣;爸爸、 妈妈为我过生日;我为爸爸檫鞋、亲吻爸爸等等,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题方案的设计
主题方案:
是活动课程的一种类型。在这种形式的 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某一个 话题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通过对中心话题 的讨论,以及对话题蕴含的问题、现象、事 件进行探究,获得新的、整体的、联系的经 验,从而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国开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资料
2505+学前儿童社会教育201812一、单项选择题“活动设计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应该在注重整体发展的同时照顾个体儿童发展的差异;促进每位儿童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这阐述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C原则C、发展性C儿童在同伴面前会感到羞愧;表明集体舆论开始发挥作用..C.大班D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 D 交往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 B 两大类型.. B.安全型与不安全型比较适合在大班应用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是B.. B讨论法从两个月起;幼儿便开始出现对人脸的积极情绪反应;这体现了A..A 儿童情绪的社会化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起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这是C.. C 共情多数研究认为;3~6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儿童情感类活动设计要注意的问题中不包括 B oB.注重前期经验积累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这是 B 的主要理论假设.. B.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这表明 D 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D.生理成熟个人童年期的生活经验在成年期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一致表明;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D 个月间.. D 21~24教育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及时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过程中B原则的要求..B 生活教育毛毛是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个周末;毛毛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玩..到了爷爷奶奶家;毛毛的爸爸很自然地帮爷爷做事情;妈妈则帮奶奶剪指甲..这一切毛毛都看在眼里..下午;奶奶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刚进门;毛毛就主动帮奶奶拿拖鞋..奶奶开心得不住地夸毛毛是个好孩子..这一案例表明学前儿童社会学习具有B 特点..B、随机性和无意性某幼儿在与同伴发生冲突后总喜欢讲脏话;这种行为属于需要指导帮助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促进儿童学习的关键是 D..D 教师与儿童之间特定的心理氛围社会教育主题方案驾构的基本思路是BB、认知-体验-实践-积累-迁移社会性的发展不是天生的;而是学前儿童在与成人、同伴之间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实践活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这反映了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C特点..C 实践性T 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东西对幼儿属于消费性强化物通常教学活动的第一个部分是D..D引起幼儿注意通过一些形式让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以使幼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习惯性地自然理解和分享..这种方法是C..C 共情训练法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 C 最为常见..C..合作行为我国幼儿园课程正式提出"社会"这一课程名称的是 A ..A. 1919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附小幼稚园下列不属于相关后果法的是A ..A. 惩罚B. 隔离C. 补偿D. 剥夺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B的过程..B 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中不包括 C C. 生活性原则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是 D..D 学前儿童发展规律与需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 B B、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研究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最常用的定量化方法是 D..D 社会测量法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基本策略的是 D..D基于学科特征的系统性组织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的是 A..A. 全面均衡原则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地是丰富而稳定以下不属于幼儿社会性行为问题的特征的是 A .. A.行为不足以下各项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青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 ..C 学前儿童社会教青就是学习如何设计与组织专门的社会教青活动以下关于评价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B..B. 评价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反映对象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的表述;错误的是D o D.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经确立就是固定不变的;具有稳定性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容的阐述;错误的是 C ..C.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应当更多地将其作为评判教育者工作绩效的一种依据以下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B ..B. 思想品德是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学前儿童社会教青中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可以以儿童社会性的教育代替品德教育.以下有关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观点中;错误的是CC、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以下有关幼儿行为问题的论述;正确的是幼儿违反规则一般并没有主观的动机;往往是自己不明白规则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没有学会遵守规则婴儿能够区分母亲和陌生人;陌生人的出现会引起婴儿恐惧、焦虑;而陌生人离去后又平静下来..这属于..A陌生人焦虑与教学活动相比;游戏和区域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A..A 自主性在多方合作过程中;应当承担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责任的是A..A 幼儿园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A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A 材料的投放在中国;萌芽阶段的幼儿社会教育以C为主..C、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调整;在维护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这体现了学前儿童教育的 C 原则..C.正面教育多选题1. 根据学习的内容;可以将学习分为..A.运动技能的学习B.认知的学习C.情感的学习D.模仿学习参考答案:ABC2. 为了记住“电视、服装”这两个词;而在这两个词中加上一些“电视里正在播服装广告”等这样的联系;这是记忆策略的运用.. C.精加工策略参考答案: C3. 在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以占优势.. C.形象记忆D.机械记忆参考答案:CD4. 韦纳认为;学生往往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以下方面的因素:..A.运气B.能力C.努力D.任务难度参考答案:ABCD5. 根据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包括等类型..A.教师促成的纪律B.集体促成的纪律C.任务促成的纪律D.自我促成的纪律参考答案:ABCD6. 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问题的结构;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是指.. A.形成问题的表征参考答案: A7. 学生对“闪电”感到好奇;从而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从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上来说;这是一种学习动机..C.内在参考答案: C8.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 D.性格参考答案: D9.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桑代克参考答案: A10.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比较;它具有的特点是教育的.. A.独立性 B.主动性 C.可控性参考答案:ABC二、是非判断题3 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班杜拉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性目标关注教学的结果;强调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再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表现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即教育目标不是预先设计的;相反它是教育经验的自然结果×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跑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属于自然后果法×当别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 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他人的情绪; 从而使其产生安慰、帮助他人的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情感支持原则..√当指导目的是使用幼儿增加某种行为时;一般可采用正强化法..√导向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 √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电视对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学前儿童的说谎行为;教师必须进行惩罚.. ×E 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安全型儿童的表现..√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方面的内容包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行为控制3 个方面的内容..√儿童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的社会规范和成人的要求..×凡是不服从教师指令的行为都是不遵守纪律的表现.. ×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共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观察法是教育评价中最常用的信息收集方法.. √观察法适用于活动对象较多、活动相对分散、需要收集的材料比较宽泛的活动..×行为不足是社会性行为问题的一般特征之一..×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育目标的使用者不能对教育目标进行适当的补充及扩展..×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这主要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近到远”的原则..×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 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共情训练法的要求..×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 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尽可能注重从当地的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青内容;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柯尔伯格提出的个体道德的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顺序是可以改变的..×科学性原则是教育评价的根本原则..×课堂越安静;学生的学习效率越高.. ×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重要特性..√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要求..×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其中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的表现..×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表现而不是行为的原因..√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 ×让幼儿自己去体验由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这种对儿童行为问题的指导方法是相关后果法..×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 √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必然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 ×随机性和无意性是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之一. √通过观察别人受强化;在观察者身上间接引起的强化作用;这是替代性强化..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班杜拉的一个重要观点..√通过一些形式让学前儿童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体验;使学前儿童在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的类似情绪能主动地、习惯地理解和分享..这种教育方法是陶治法..×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 ×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且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地批评..×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学前儿童的实践主要有生活实践和游戏两种形式..√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和无意性的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青内容选.的首要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原则之一是由近及远..√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整合性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处于核心地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是从各类关系的维度展开的..√学前儿童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说谎行为;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学生年龄越小;表扬、奖励的作用越大..√学习汉语拼音后对学习英语产生影响;这属于学习的迁移现象..√学习与回忆时的情境越相似;回忆的成绩越好..√研究表明;3岁—6岁是亲社会行为的正式发生期..√研究表明;课堂气氛最好的是M型教师.. ×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一般幼儿不存在行为问题;只有少数幼儿存在行为问题..×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6个月左右..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戏物镜子-相倚性探究-与镜像“伙伴”游戏-自我认识出现o ×由于认知发展方面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 √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幼儿“说慌”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幼儿的不良品德行为属于行为问题;但行为问题不一定是不良品德行为.. √幼儿的攻击行为是以人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在攻击性行为的分类上属于工具性攻击..×幼儿的说谎行为与发育不成熟有关..√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幼儿容易发脾气;老是去抢别人的玩具;这是行为过度的表现..√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操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搡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o ×幼儿违反规则一般都有主观的动机..×幼儿园应当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幼儿园应当将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 这是贯彻好正面教育原则的要求之一..×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债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以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 √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是第1阶段的特征..×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2阶段的特征.. ×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3 阶段的特征..√在美术活动中通过合作绘画有效提高儿童相互协作的能力;通过歌曲让儿童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这种活动安排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原则..√在学前儿童中;品德性的行为问题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要求的..×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 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 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艺术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在运用角色扮演法时; 教师只可指导儿童活动; 不应经常为儿童分配角色..√整合性原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二、填空题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参考答案:行为训练法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参考答案:共情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而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参考答案: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是指人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并以自己确定的奖励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为的过程.. 参考答案:自我强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参考答案:社会化B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 参考答案:动机过程C 参观法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带领学前儿童某一综合性的社会设施或机构;促使他们加深对这些设施和机构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并使他们获得某些的方法..参考答案:观察社会技能从" 学" 的方面看;教育活动的评价主要涉及幼儿的、情感态度、互动程度、几个方面.. 参考答案:参与度学习习惯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受各种因素影响;自我控制水平随年龄而不断提高; 在儿童自控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儿童从接受外部言语指导及诱因逐渐发展到根据自身要求和内部诱因来控制行为;从不自觉行为发展到自觉行为.. 参考答案: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方向性原则保证了教育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 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 参考答案:价值性合宜性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参考答案:关联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的重要性;也使后来的研究者更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的阶段.. 参考答案: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弗洛伊德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是他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说明了童年的重要性;使后来的研究者更为关注童年阶段对人一生成长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儿童期视作一个“前成人”的阶段.. 参考答案:早期经验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良好行为是在不断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所以;对良好行为进行经常的;是行为习得的根本途径..参考答案:试误与练习强化练习焦虑具有两个关键特征: 即强烈的和参考答案:负面情绪恐惧成分教育目标的提出通常有知识、能力和三个维度.. 参考答案:情感皮亚杰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经历动作活动、、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自我中心社会测量法是确定某一特定群体内人际关系及该团体内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人际关系相互作用模式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参考答案: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陶冶法的最大特点是;因此;要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言语说教.. 参考答案:潜移默化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 最为常见.. 参考答案:合作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 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 表明开始发挥作用.. 参考答案:集体舆论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 参考答案:自然后果法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青内容的依据主要有: 、社会生活的现实与发展、幼儿的发展水平与特点、.. 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相关学科知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萌芽阶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相一致;古代幼儿教育也是以道德教育为主;强调;具有典型的生活性与道德性..参考答案:以德养性、童蒙养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有: 、、整合性原则..。
学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一)一、名词解释1.测量2.不适当行为3. 移情训练法二、简答题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3.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有哪些?三、论述题1.论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有哪些?2.论述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中的核心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一)答案一、名词解释1.测量:是指根据一定的法则,将事件或物体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数量化的过程。
2.不适当行为:是指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
3.移情训练法:又叫感情移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二、简答题1.简答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有哪几个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2)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现今)2.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分类是什么?(1)自我意识(2)人际交往(3)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4)多元文化3.简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有哪些?(1)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2)以儿童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3)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三、论述题1.论述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内容有哪些?(1)学前儿童合作行为的发展。
(2)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3)学前儿童助人行为的发展。
(4)学前儿童安慰行为的发展。
(5)学前儿童同情心的发展。
2.论述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气质对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影响。
(2)气质对学前儿童利他行为的影响。
(3)气质对学前儿童行为的调节作用。
(4)气质与道德品质的关系。
(5)气质的其他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材料【YANG】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复习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性、亲社会行为、同伴关系、依恋、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自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幼师互动、家庭教育方式、自我控制简答题复习要点简述学前儿童自尊发展的基本特点。
简述亲子关系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方面。
简述社会环境与规范教育活动的一般设计模式。
简述区域活动社会教育随机指导的方式。
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需要注意的问题?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简述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依据。
简述适于发展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方法。
简述社会教育的环境渗透的要求。
简述家庭中实施社会教育的方式。
论述题复习要点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有哪些?论述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基本特点。
试结合实际论述对儿童进行正面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儿童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学前儿童发展评估》复习资料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导论1、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小学之前(0-6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
狭义的“学前儿童”是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前(3-6岁)的儿童。
一般将正式进入小学学习阶段之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
2、学习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1)理论价值:充实和丰富人类发展科学的理论体系;(2)实践意义: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依据,为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相关的学科知识,为涉及儿童的其他工作领域提供知识指导和智力支持。
3、学前儿童发展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生物性(先天遗传)与社会性(后天教养);主动(积极参与者)与被动(被动接受者);连续性和阶段性;普遍性和差异性。
4、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重点)(1)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4)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5、通常认为,2-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的关键期,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是儿童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最快的关键期。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期末考试复习指导一、各章的重点掌握内容提示第一章重点把握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产生与发展几个阶段的特点或各阶段社会教育的主要形式及内容。
如,萌芽阶段幼儿社会教育以家庭中随机的礼仪伦常生活教育为主,辅以社会生活常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课程经历了从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到独立设置幼儿德育课程再到确立社会领域课程的过程;等等。
重点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主要研究任务(三大任务),尤其是其核心任务,即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重点理解学前儿童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如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尤其要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领域中所处的地位。
理解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第二章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理论的了解,重点是:弗洛伊德关于儿童早期经验的基本观点及其影响;弗洛姆提出的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观察学习的概念、观察学习过程的组成部分;皮亚杰、柯尔伯格的主要理论观点;等等。
本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大家学习的重点,因为只有较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幼儿的特点,才能在实践中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教育、引导孩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主要内容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影响儿童自我控制的主要因素;儿童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时间及其发展的内容;等等。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掌握:幼儿园精神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指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指导一、考试题型本课程考核的主要题型及比重大体为:单项选择题10%,判断题15%,简答题30%,案例分析15%,应用题30%。
二、考试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平时作业等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平时形成性考核占考核总分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成绩总分的70%。
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由四次平时作业及相关案例讨论和课程实践构成。
期末考试卷面分数为100分,成绩乘以70%后,计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是课程学习成果的总检验,以闭卷笔试的方式,要求在90分钟时限内完成。
课程考核的命题,严格掌握在课程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范围之内,试题覆盖了全部7个学习单元(章)的内容。
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25%,理解占40%,应用占35%。
试题难易程度的大致比例关系是难15%,中30%,易55%。
三、复习重点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重点:各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教育概念及课程领域的关系。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的内容。
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主题与课时目标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重点: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内涵与运用要求。
幼儿园教学活动及游戏与区域活动的主要特点。
幼儿园与家庭和社区合作的基本方法,以及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第五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基本原则与应掌握基本信息的内容。
社会性主题方案的基本特点;主题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与基本要素。
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社会性发展评价与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联系与区别。
2023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
《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复习要点分析第一章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概述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学科性质与内涵1.“学科性质”,对有关旳表述规定可以再认;2.“研究任务”有三个方面,规定可以作完整旳表述。
3.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内涵,重要是定义,规定可以表述。
4.与有关教育概念旳辨析,规定对有关旳表述可以再认。
5.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与有关课程领域旳关系,对有关旳表述要可以再认。
第二章学前小朋友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原因一、学前小朋友社会性发展旳重要理论1.精神分析理论:理解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和埃里克森旳基本观点,对与其基本观点有关旳表述能再认。
2.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旳重要理论假设;强化旳概念和作用;有关直接学习旳基本观点;有关观测学习旳基本观点。
规定在理解旳基础上对有关表述进行再认。
3.认知发展理论(1)理解皮亚杰有关小朋友社会性发展旳重要观点,对有关表述能再认。
(2)柯尔伯格旳道德发展旳阶段理论:对三水平六阶段旳内容要能简要表述,并在理解旳基础上应用;对与其基本观点有关旳表述能再认。
二、学前小朋友社会性发展旳特点1.学前小朋友社会认知旳一般特点:其四个方面旳要点要能完整表述。
2.学前小朋友社会认知发展旳内容:对这些内容要有基本旳理解和熟悉,对有关旳表述能再认。
3.学前小朋友社会情感发展旳一般特点:理解其三个方面旳要点,规定能对有关旳表述进行再认。
4.学前小朋友社会情感发展旳内容。
(1)学前小朋友情绪旳社会化。
情绪社会化旳几种阶段;情绪社会化发展旳内容:社会性微笑、母婴依恋、陌生人焦急、分离焦急。
这部分知识旳要点要可以完整表述。
(2)小朋友依恋旳发展。
依恋旳发展过程:理解几种阶段,对有关知识点旳内容可以再认。
幼儿依恋旳类型与特点:重要掌握安斯沃斯旳分类,即安全型小朋友与不安全型(焦急型)小朋友,不安全型小朋友又分为回避型和拒绝型两类。
应理解多种类型依恋旳重要体现,能对有关表述再认。
(3)道德情感发展。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汇总一、概述学前教育学是研究0-6岁儿童教育的学科,旨在了解和掌握儿童早期的成长和发展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教育手段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篇文章将对学前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的复习资料汇总。
二、儿童的发展与特征1. 生活习性与自理能力儿童在0-6岁期间逐渐形成自己的生活习性,并逐渐培养自理能力,如穿脱衣物、洗手等。
2. 科学认知与语言能力在早期教育中,科学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通过观察和探索,儿童能够逐渐理解事物的本质,同时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社会情感与人际交往早期教育强调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与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和家人、老师和其他孩子的互动,培养儿童的友善、合作、分享等品质。
4. 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内容。
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让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动手操作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对幼儿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其中著名的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2. 幼儿教育的目标与原则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
同时,幼儿教育还需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针对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等。
3. 幼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幼儿教育的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科学探索、艺术创作等。
而在幼儿教育的方法方面,注重以儿童为主体,通过游戏、操作、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
四、教育与游戏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游戏,儿童可以在自由和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得到全面发展。
教师应充分重视游戏的引导与设计,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
五、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合作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关键。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密切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共同关注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六、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践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例如,分析一个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考察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反应以及教学效果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孩子们了解世界,培养社交能力,以及认识道德观念。
学前儿童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
本文将探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开展儿童教育工作。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类行为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的核心。
因此,培养学前儿童的情感能力至关重要。
教育者应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入手,鼓励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例如,可以通过游戏和互动活动培养儿童的友谊和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分享和关心他人。
其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注重道德教育。
儿童道德观念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培养学前儿童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
一种方法是通过讲故事和表演来传递道德真理,并引导儿童从中获得启示。
另外,教育者还可以定期组织儿童参与公益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通过这些活动和经历,儿童将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
再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注重认知教育。
在学前儿童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教育者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例如,可以进行触觉游戏、形状配对等活动,帮助儿童感知和理解事物的属性和关系。
同时,引导儿童探索新事物,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这些活动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自助教育。
自助教育是指培养儿童自理能力和独立性的教育方法。
通过让儿童自己完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如穿衣、穿鞋、洗手等,可以促进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者应给予儿童适度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负责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最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注重家校合作。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者的努力,还需要与家庭的协同合作。
家庭是儿童最早、最重要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复习资料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增进儿童的社会认知,激发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其目的是塑造儿童健全的人格,提升儿童的生命品质。
2、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良好的教育引导,从而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风俗习惯,形成社会行为技能,内化道德价值观念,具备良好品质,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较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和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的幼儿心理特征。
44、社会情感:是指伴随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包括情绪、依恋感、愉快感、同情心和责任感等。
505、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506、移情就是识别他人情感,并对他人情感做出适当情绪反应的能力7、幼儿社会认知指:幼儿在与社会性客体,诸如家庭、幼儿园、社区及大众媒介的相互作用中,逐渐掌握有关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标准等。
40 8、亲子交往:1 含义:是指儿童与其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进行的,伴随情感关系的交往过程。
2 特点:1亲子关系具有不可替代性;2亲子关系具有持久性;3亲子关系具有强迫性;4亲子关系具有不平等性;5亲子关系还具有情感无私性和亲切性。
579、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是指学前儿童对他热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主要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和捐赠等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
67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是为了完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的总体考虑。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以及社交技巧等方面的教育。
为了能够有效地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以下是一些指导要点:1.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幼儿园或学前教育机构应提供一个友好、安全、亲子友好和充满挑战的环境。
幼儿园应该鼓励积极的互动和合作,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资源,以促进儿童的社会参与和互动。
2.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团队活动、角色扮演、游戏和协作项目等方式,帮助儿童学习与他人交往、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的技能。
同时,鼓励儿童主动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儿童的情感与价值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不只是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涉及到培养儿童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建模、故事、艺术活动和讨论等方式,教育儿童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谦虚和分享的重要价值观。
同时,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表达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感情,促进他们的自我认同和情感发展。
4.鼓励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资源,鼓励儿童主动探索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也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他们相互学习和帮助,发展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5.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合作。
家长和教师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并支持儿童的社会教育。
家庭可以与教师一起合作制定家庭作业、活动和项目,以提供更全面和一致的社会教育。
总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指导要点涉及到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儿童的社交技巧、培养儿童的情感与价值观、鼓励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家庭与学校的合作等方面。
通过遵循这些指导要点,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健康、阳光的个性与行为习惯。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规律 ..2.在埃里克森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人格发展要处理的三对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对内疚..3.社会学习的主要理论假设是:儿童社会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体验自己的行动后果或通过观察别人的行动及他们所引起的后果而进行学习的..4.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主要特点有随机性和无意性;长期性和反复性; 情感驱动性;实践性..5. 行为练习法是指组织学前儿童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要求反复进行练习;促使学前儿童掌握和巩固某种社会行为技能的方法..6.教师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7.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法的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幼儿主要处于前习俗水平阶段..8.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 ;陶冶儿童性灵;培育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为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9.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等..10.埃里克森认为在自主对羞愧阶段;当儿童想自己做主;而成人又对之不能理解时他们的经验会导致其产生羞愧感..这时教育者要尽可能恰当提供孩子做决定和选择的机会;以促进儿童情感自主性的发展..11.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二、简答题1.简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社会认知因素主要有哪些..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2.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结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总目标的规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就社会领域提出以下总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应用要求..1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2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3实施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二是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4.简述社会教育区域活动的特点:1社会教育能渗透在所有类型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各种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的目标..2材料是区域活动中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和非正式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幼儿有很大的活动自主性;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活动的方式..因此;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必须依靠材料的投放来对幼儿进行隐性的引导..3交往是社会性区域活动的重要特征..儿童的社会化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这个特征更为明显..区域内儿童的交往以及区域之间的幼儿交往都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有效途径;需要老师的鼓励而不是制止..5.评价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确定和使用效果需要开展哪几个方面的测评工作1教师能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将目标具体化和细化为教育内容;形成目标和内容之间的一定的匹配关系..2基于对实现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分析;设计一些有实效性的教育内容.. 3将社会实现中存在的与社会教育密切关系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和分解;形成与社会教育领域相匹配的分年龄的知识体系;并将上述内容细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4侧重从学前儿童的身边的人和事、环境和文化人手;将学前儿童的经验主动的纳入教学内容之中..5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原则;处理好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将人已经达成共识的最必要的内容和学前儿童最能接受的内容教给学前儿童..6让学前儿童在真实的活动中学习社会知识;积累社会经验..教师要给予学前儿童相互交往的机会和良好的榜样、正确的示范..7多选择自然的和美好的东西作为教育的内容..尽量减少负面性的内容的传递..6.简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与要求的规定..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的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爱护公物和公区环境..6 与家庭、社区合作; 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 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 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的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7、述题试论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积极影响..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伴间的相互作用; 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程度..虽然在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前; 就已经有了一些同伴交往的对象; 但这些同伴交往对象基本上都是随机形成的; 而且也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之后; 就生活在了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 这个同伴环境为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 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年幼的儿童自我中心非常明显; 不愿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感情..儿童的交往关系中有明显支配方不同; 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 任何一方都不会是支配者..因此; 同伴之间的关系更容易涉及相互平等、分享心得、投入和回报的合作行为..同伴交往的过程就为儿童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提供了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判断题1.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侧面。
( √ )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的一种方法。
( × )3.自我意识是通过认识外界(包括别人)而产生的。
( √ )4.亲子关系不影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 × )5.外貌特征不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之一。
( × )6.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
( √ )7.惩罚主要是为了减少或遏制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等同于负强化。
( × )8.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 √ )9.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路易斯·拉思斯(Lais E. Raths)在与他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的。
( √ ) 10.移情又叫感情移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 × )11.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 √ )12.事件取样观察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对随意选取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 × )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是指导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
( √ )14.心理性问题行为是由于生理和心理问题造成的问题行为。
( × )15.正强化和负强化是一对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干预方法。
( √ )16.消退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良行为后,没有想以前一样随即出现他期待的强化物,则他发生相应不良行为的次数会增加。
( × )17.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外在表现。
( √ )18.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一。
( √ )二、填空题1、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
2、亲子依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3、依恋的成因包括母亲的抚养质量和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4、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5、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主要涉及认知、个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为针对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涉及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8、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技巧。
9、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与多元文化。
三、名词解释题1、儿童社会化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只是,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
3、情景讨论法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货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砍伐,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4、负强化负强化是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
5、家长教养观念家长教养观念是指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
6、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四、简答题1、简述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
二、有助于儿童安全感和归属感的形成。
三、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
一、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二、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
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探索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性差异。
二、有助于改善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
三、为实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提供保证。
四、为选择最佳的社会教育方案和模式提供依据。
4、简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
一、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
二、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
三、心理性问题行为。
四、品德性问题行为。
五、阐述题1、阐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首先是大脑的协同功能。
其次是情绪唤起水平。
最后是性激素水平。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父母在遗传方面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父母对儿童消极的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最后,父母对儿童平日的言行、人际交往和朋友选择等方面缺少管理和监控,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2、教师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3、学前儿童个体和攻击性行为。
首先,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有关。
其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
再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
最后,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个体固有经验有关。
4、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前儿童的攻击性。
2、阐述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母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母亲总是积极鼓励和强化孩子以适合自己性别的方式行动。
2、父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父亲特有的角色师范和行为强化模式,能够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首先,幼儿园的女性化心理氛围影响儿童性别化。
其次,幼儿园女性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儿童的性别化。
2、同伴群体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同伴群体常常能加强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的遵守与正确评价。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
2、对男女性格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六、案例分析题1、案例: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小雨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不行,赶快走!”小雨大喊:“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小雨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
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请分析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计划。
参考答案: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指导计划:(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
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
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
(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
(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
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2、案例: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
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
他开始抱怨:“为什么不要我玩?”小沙直率地回答:“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参考答案:1、案例分析: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
教育者可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
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
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
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2、处理建议: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
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
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
”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
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