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阅读答案
生命的烛光阅读答案
篇一:生命的烛光阅读答案篇二:生命的烛光阅读答案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攸关的烛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_百度作业帮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攸关的烛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生死攸关的烛光生死攸关的烛光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宣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松地把蜡烛吹熄.一切危机似乎过去了.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等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1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①————②————2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用反问句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的态度.3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饿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句运用了————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又————的复杂心理.4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hwdq96nx18 2014-10-22 厄运:①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站将告结束.②她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粗暴、蛮横、恶毒的态度.夸张 ,紧张(担忧、惧怕) 、憎恨(仇恨) 的心理.机智勇敢(英勇) 、镇定(沉着).篇三:生命的烛光阅读答案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答案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训练题-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一、选择题1.一战期间,英法将其殖民地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
由此殖民地人民()A.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B.复兴民族传统文化C.建立了新兴民族国家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2.观察下列图1到图2政治格局的变化,从图1到图2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图1 图2A.亚历山大的远征B.第一次世界大战C.拿破仑发动战争D.第二次世界大战3.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
”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4.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认为:“因为欧洲看起来被削弱了,分裂了,而且易受攻击,所以白人统治者看起来不再能统治殖民地的人民了。
从欧洲和西南亚战场返回自己国家的殖民地居民根据他们的观察加深了这种印象,更加不愿意成为顺从的帝国主义国家的臣民。
”他意在强调()A.一战导致殖民体系的瓦解 B.殖民地人民民族意识觉醒C.拿破仑战争传播启蒙思想 D.二战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5.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A.美国独立战争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C.法国大革命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6.下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
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
”以下解读准确的是()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③甘地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友好交流抱宽容态度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多样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模拟试题专项汇编:(9)世界现代史(含答案)
(9)世界现代史1.(2023·全国·高考真题)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
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
这说明当时英国()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2.(2023·全国·高考真题)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
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
这一系列举措()A.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的统治基础B.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C.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D.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3.(2023·湖南·高考真题)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
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
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
这一现象反映了()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4.(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
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
”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英国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5.(2023·湖南·高考真题)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
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理解题答案
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理解题答案《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原文A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B②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C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灭。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③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
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一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④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抱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下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抱回一捆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⑤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⑥正当她踏上最后的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生死攸关的烛光》阅读题目(一)1.下面这段文字是从文章中抽出来的,应把它放回文中A、B、C 哪一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浙江专用)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十三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教案(含解析)(选修6)
专题十三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考点1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一、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戈雷岛,原意是“良好的锚地”,近代史又被称为“奴隶岛”,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
1.选择戈雷岛作为奴隶贸易的集散地的原因:非洲最西端,自然条件优越,距北美最近。
2.历史:1444年,葡萄牙殖民者首先发现了戈雷岛;后在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之间十几次易主,一直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
3.标志性建筑——奴隶堡:关押、屠杀、贩卖奴隶,木石结构,上下两层。
上层宽敞、明亮;下层狭小阴暗、潮湿。
4.作用:历史上一直充当贩卖黑人奴隶中转站的角色。
1960年后塞内加尔独立后,不仅是西非的旅游胜地,而且还肩负着进行历史教育的使命。
反映古代西非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近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奴隶的惨痛历史。
二、殖民主义的罪恶1.时间:15世纪中期至19世纪奴隶贸易延续近四百年,是西方殖民史上最黑暗、最可耻的一页。
2.动因:随着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新大陆的开发,许多种植园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
3.过程:奴隶贩子的船队从欧洲到非洲,在那里装上黑人,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再用贩卖所得从美洲购买蔗糖、烟草等物品,运回欧洲出售。
称为“三角贸易”4.影响:给殖民者带来暴利,给非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名师点拨]——————————————————————————贩卖奴隶的经济根源是美洲大陆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同时奴隶贸易也是早期西方资本原始积累的来源之一。
——————————————————————————————————三、戈雷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原因1.戈雷岛与世界上其他旅游胜地相比,没有绮丽的风光美景、灿烂的艺术名胜,它的出名,是来自这里保存的奴隶堡、炮台和一尊尊大炮所记载的非洲人民被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奴役、压榨的苦难历史。
2.戈雷岛遗址有其独特的价值,它反映了18世纪末的灿烂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野蛮的写照。
半截蜡烛阅读理解及答案
半截蜡烛阅读理解及答案一、《半截蜡烛》原文阅读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
“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5小题每题3分共计45分)1.从罗斯福以“新政”为纲领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过程美国国内对其一直有两种评价一种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 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罗斯福的改革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诸如阶级、贫困、种族等美国社会深层次问题对这两种不同观点分析不正确的是()A. 前者观点代表社会上层利益后者观点代表社会底层利益B. 前者观点从经济制度角度分析最接近问题的本质C. 前者观点不利于新政的实施后者观点极大推动了改革进程D. 后者观点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最有利于社会进步【答案】B【解析】第一种分析没有看到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通过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合理成分尽量缓解市场经济中自由竞争带来的弊端故A错误 B正确C材料未体现排除D并不是从关注民生角度考虑排除故选B2.美国作家维尔斯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而1934年他第二次到这里时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的精神”维尔斯这么说的主要着眼点是()A.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要力量B.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经济的力量C. 西方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D. 苏联与西方国家暂时处于和平共处状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34年”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爆发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第一次到苏联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可以看出维尔斯并不是一开始就认可计划经济的故B不正确根据材料中“1934年他第二次到这里时”的信息中可看出面对经济大危机西方国家开始正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故C选项正确从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开始西方国家除在二战期间与苏联结成同盟其余时间一直敌视和封锁苏联故D选项错误故选C3. 1981至1987年某国政府将1/3的国有企业转为私有国有企业的职工减员60万人到1988年国有企业的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1.5%下降到6.5%这种情况应该发生于()A. 致力于欧洲联合的联邦德国B. 力图摆脱经济滞胀的英国C. 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日本D. 戈尔巴乔夫领导下的苏联【答案】B【解析】4.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储蓄毁于一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A. 经济危机来势猛烈B. 经济危机蔓延到全世界C.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严重D. 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答案】C【解析】A.材料体现了当时美国经济衰败的现象没有体现出经济危机来势迅猛的特征B.材料体现不出经济危机对世界的影响主要是对美国产生的破坏C.从材料可以看出 1929年经济危机的破坏性非常严重涉及到工业农业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D.材料没有体现出危机持续的时间5.英国1945年开始将一系列基础工业和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法国1945年开始将能源部门、保险部门、金融部门和一些大公司改为国家接管日本政府设立的国有企业从二战结束时的7个增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114个材料反映出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A. “新经济”的出现B. 混合市场经济的出现C. 福利国家的形成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因此D选项符合题意“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的 A项排除B选项属于战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排除材料未涉及福利国家制度 C项排除故选D6.如图所示某阶段美国经济发展走势反映出当时的美国()A. 自由放任下的虚假繁荣B. 深陷世界经济危机之中C.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盛行D. 经济运行机制深刻变化【答案】D【解析】7.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指出“从 1920 年到 1929 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 2% 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 55% 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正在减少 1910 年每个农场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场工人收入的 40% 而到 1930 年时这一比例已低于30% ”结合材料指出美国1929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有()①美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②工人和农民的收入远落后于上升的生产率③国内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的狂热④国内贫富差距严重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C【解析】①美国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②工人和农民的收入远落后于上升的生产率这样就导致工人和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容易出现经济危机③国内分期付款和股票投机的狂热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④国内贫富差距严重导致社会购买力下降社会矛盾尖锐是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故②③④正确故选C8.联合国经费完全依赖会员国缴纳会费会费由会员国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等“支付能力”分摊下表是1961~1976年联合国会费总数统计表它反映出()A. 会员国数量的增长B. 美国在联合国的权利在收缩C. 联合国职能的增加D. 美国缴纳联合国会费在减少【答案】C【解析】略9.“里根经济学”认为我们的价值之根本在于个人自由而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撒切尔方案”对英国经济社会进行了“巨大扭转” 将大量的国企私有化并且削减从教育到儿童牛奶在内的福利开支两者都强调的是()A. 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B. 加强政府干预促进经济转型C. 扩大政府开支增加货币发行D. 恢复自由放任激发市场活力【答案】A【解析】题干“个人自由的核心是经济上的自由”“将大量的国企私有化”从不同侧面体现了“限制政府权力发挥市场作用”的信息故A正确排除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10.阅读下表导致法国在该时期内呈现这一发展态势的独特政策是()A. 扶植高新技术产业B. 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C. 接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D. 确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答案】B【解析】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定了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和建设福利国家的发展方针注重提高国有企业的比重逐渐形成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11.下表反映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现象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A. 自由放任政策带来恶果B. 国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 经济出现“滞胀”现象D. 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答案】C【解析】从表中70年代开始的GNP年增长率的下降失业率的上升物价指数年增长率的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经济出现“滞胀” 故C项正确此时期各主要国家发展经济都采用国家干预排除A项国家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社会福利开支不断增加不符合该时期排除B、D故选C12.1932年美国法西斯协会、黑衣社、银衣社、白衣社、褐衣社、民兵团、美国民族主义党、美国自由同盟、全国社会主义同盟、三K党等法西斯组织和右冀团体十分活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德意法西斯的影响B. 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C. 三权体制受到冲击D. 新政维护了工农利益【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在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美国法西斯势力兴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秩序 B正确A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 C是影响排除此时新政尚未展开 D排除故选B.13.1929~1933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 1973年美国经济危机再度引发了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说明世界性经济危机源于()A. 资本在全球的扩张B. 自由主义思想盛行C. 意识形态对抗加剧D. 区域集团化的助推【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1929~1933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等信息说明美国资本的扩张对世界经济影响巨大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经济危机主要涉及资本主义世界故排除C区域集团化在二战后才逐渐出现故排除D14.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道“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这反映出“新政”()A. 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B. 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C.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D.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答案】D【解析】根据“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规定雇主不得干预和图谋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进行集体谈判故D正确故选D15.1948年联邦德国中央银行制定了新的货币政策强调国家对币值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经济平衡等负有调节的义务 5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物价上涨年平均不超过1% 远低于英、法等其他西欧国家这反映出二战后初期的联邦德国()A. 实行经济民族主义B.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C. 倡导西欧走向联合D. 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答案】D【解析】经济民族主义主要是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A项错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欧走向联合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二战后联邦德国通过新货币政策强调国家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义务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故D项正确故选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6.(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的特点16.(2)“福利国家”出现后有人宣称“为每日的面包而斗争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也有人认为“高福利国家和经济增长势不两立”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福利国家”的评价【答案】(1)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社会福利方面的财政支出高【解析】(1)略【答案】(2)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人阶层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温饱问题但同时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助长了人们的惰性使人们滋长依赖情绪降低企业和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解析】(2)略17.(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农业调整法》颁布主要解决的问题17.(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农业调整法》的实质和历史意义【答案】(1)解决的主要问题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出现的农产品积累农业结构的调整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救济农民等问题【解析】(1)根据材料“农业调整局下令铲除1000万亩棉花并屠宰超过600万头猪在数百万人还在饱受缺衣少食的经济危机时期这种行为显然是不道德的”“小土地租用者和小佃农则遭遇了灭顶之灾”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出现农产品积累农业结构的调整稳定农产品价格和救济农民等问题【答案】(2)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历史意义稳定了农业市场缓解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确立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新模式【解析】(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维护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意义为稳定了农业市场缓解了经济危机对农业的冲击确立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新模式18.(1)据材料一分析你认为《农业调整法》存在什么问题?18.(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36年美国通过《土壤保护和国内配额法》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与材料一《农业调整法》相比在策略上有什么调整?18.(3)材料三中美国政府的举措对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综合三则材料分析罗斯福政府应对农业危机的特点是什么?【答案】(1)下令销毁农作物和牲畜的做法是不道德的【解析】(1)材料所述农业调整法为了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下令销毁剩余农产品限制粮食生产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企业大量破产导致工人大量失业失业工人整天处于饥饿状态饱受饥饿之苦故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答案】(2)意图限制农作物产量维护、稳定农产品价格促进农业复苏调整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为借口【解析】(2)材料所说的消耗地力的作物生产实际上是指粮食作物的生产而增加地力的生产指的是畜牧业可见其政策是要限制农作物的生产以稳定农产品的价格促进农业的发展但与材料一的不同在于以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为借口以减少改革的阻力【答案】(3)意义促进美国农业电气化有利于农业发展特点加强国家对农业干预通过立法保障农业发展【解析】(3)材料“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利用政府资金为农村电力合作社发放低息、长期贷款年利息低至2% 期限可达25~35年”的举措促进了农村的电气化随着农村电气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中体现了政府对农业生产的干预通过制定法律来规范和指导农业生产19.(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指出其实质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19.(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材料三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国家的主动性就是而且应该是无可辩驳的但进而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德】路德维希•艾哈德19.(3)材料三体现了战后德国什么经济发展模式?概括其特征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成为美国“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991年4月到2000年12月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是美国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也是美国进入“新经济”的标志在这近十年的扩张中美国经济的增长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 1992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増长率为2.8% 1998至2000年 GDP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2.7% 3.5%和3.7%﹣﹣杨芳《美国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19.(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材料五著名学者黄安年教授指出“本世纪(指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19.(5)如何理解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答案】“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解析】实验性疗法根据材料“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可知这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结合所学可知罗斯福解决经济危机的措施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此为疗法实质根据材料“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可知疗法的实质是在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答案】“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膨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解析】影响对于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应当联系所学从“新政”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膨胀、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等方面来回答(如答“新政”扩大了联邦政府和总统的权力社会保障体系对社会稳定起积极作用亦可)【答案】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特征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解析】模式根据材料“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知战后德国经济模式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特征根据材料“国家主动性”以及“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可知这种模式既强调国家的作用又不主张完全取消市场结合所学可知其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答案】特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或“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 或“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原因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资【解析】特征根据材料“美国经济运行实现了117个月的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扩张”可知其特征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另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美国经济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或“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联动关系被打破” 或“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美国“新经济”出现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当时美国总统克林顿大力扶植高新技术产业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的投资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新经济的出现【答案】罗斯福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一方面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起来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使美国走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道路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邓小平做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令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可以说是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解析】理根据材料“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的时代进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根据材料“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第十四单元 第4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十四单元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2025年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43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课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程标准考情分析1.频率题型:该部分是高考低频考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皆有2.情境设计:多种情境化设计,题型多样;以图片、地图、史料等形式考查二战的背景,战争期间的重要战役、会议,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如(2023·6月浙江选考,2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及影响;(2023·全国乙卷,34)经济危机与法西斯势力;(2022·河北卷,14)罗斯福新政;(2021·6月浙江选考,23)美国的租借法案3.核心考向:(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经过、影响。
(2)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背景、内容、评价整体感知内容导航一 梳理必备知识二 突破关键能力三 链接高考热点四 课时精练落实梳理必备知识基础性知识点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势力的形成(1)过程(2)基本特征: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
2.经济危机下各国的选择(1)美国应对举措:罗斯福新政实质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内容①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②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③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④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⑤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影响缓解了经济危机,避免社会剧烈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2)法西斯势力亚洲经济危机重创日本经济,日本进行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征服世界欧洲德国经济落入低谷,人民对政府失去信任,纳粹党煽动民族复仇主义3.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计时双基练(12)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含答案)
计时双基练12 两极世界的形成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这就是美国对共产主义暴君扩张浪潮的回答”,是“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
最有可能作出这个“回答”的人是( ) A.罗斯福B.丘吉尔C.杜鲁门D.尼克松解析从题目的信息看,题目的观点鲜明地反对共产主义,与杜鲁门时期的“冷战”政策是吻合的,故选C。
答案 C2.(2015·湖北百校模拟)关于上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 )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解析由材料中美国“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欧洲,可知是马歇尔计划。
美国希望通过该计划扶植和控制西欧国家,但也使西欧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因此出现了“批评”。
故选D。
答案 D3.(2015·云南昆明三中、玉溪一中高三统考)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关于该计划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C.继承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解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的形成。
莫洛托夫计划是对马歇尔计划的反制,是苏联为联合和控制东欧国家以抗衡美国而采取的措施,1949年苏联和东欧国家正式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该委员会的成立有利于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
由此可知,C项正确。
答案 C4.(2015·无锡模拟)柏林墙位于德国柏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高中历史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练习(含解析)人民版选修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选择题1.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 )A.突袭波兰B.突袭法国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空袭英国解析:从材料中“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可判断希特勒1939年9月突袭波兰符合题意。
答案:A2.阅读下列图片,波兰在德国的进攻下,迅速灭亡的原因有( )①德国军队装备精良,战术先进②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③波兰军队装备陈旧,战术落后④意大利趁火打劫,攻打波兰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 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三幅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①②③符合题意,④的叙述不符合史实。
故正确选项为C。
答案:C3.下图是题为《荒唐的伴侣》的漫画,对其反映的事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致使英法终止了绥靖政策B.使德国免去了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C.使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备战时间D.客观上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解析:漫画反映出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英法的绥靖政策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直到丘吉尔上台,英国才最终放弃了绥靖政策,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没有终止英法的绥靖政策,故A表述是错误的。
答案:A4.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绥靖政策相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利益B.都具有中立自保的性质C.都加速了战争的爆发D.都具有对外扩张的特点解析: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作为大国不采取措施制止,却采取中立自保的利己措施,结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损害了遭受侵略的弱小民族的利益。
答案:D5.1939年8月,希特勒私下宣称:“让我们把这一条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看作是确保我们后方的东西吧”,“目前苏联并不危险……只有当我们在西欧的行动自由时,我们才能反对苏联。
[题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次世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通过⼀系列声明、宣⾔等,⽀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要求。
I945年6⽉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化及⼈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类之⼈权及基本⾃由之尊重。
”⼆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
1955年万隆亚⾮会议隆重举⾏,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项原则。
60年代⾮洲的民族独⽴运动风起云涌,仅 1960年就有17个⾮洲国家独⽴,这⼀年被称为“⾮洲年”。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以惊⼈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材料⼆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约30年左右时间,在亚⾮拉形成了⼀个新的民族独⽴国家体系。
……60年代联合国接纳的43个新会员国全都是亚⾮发展中国家;在70年代接纳的33个新会员国中,除了两个德国以外也都是发展中国家。
——摘编⾃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1)概括材料⼀所述现象,并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2)概括材料⼆所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1)现象:世界殖民体系的⽡解;原因;第⼆次世界⼤战对资本主义殖民国家予以沉重打击;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持:联合国的影响;亚⾮⼈民相互合作与⽀持;殖民地民族独⽴运动的壮⼤。
(2)现象;⼆战后在亚⾮拉形成新民族独⽴国家体系,⼤批发展中国家加⼊联合国。
影响:推动联合国发挥积极作⽤;⼀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
【解析】(1)依据材料⼀ “⼆战后,英帝国很快解体,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
”“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以惊⼈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检测(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新人教版高二选修3历史试题
专题检测(二)一、选择题1.20世纪30年代,阿诺德·汤因比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B.经济大危机C.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答案 B解析要注意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
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下各种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导致了世界各地人们对西方社会制度的怀疑,故B 项正确。
2.德国法西斯头目戈培尔在他的日记中写道:“1939年初,元首有个更大的计划,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慕尼黑协定》的扩大,将使帝国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为此采取的行动是( ) A.吞并奥地利B.割占苏台德地区C.吞并捷克斯洛伐克D.进攻波兰答案 C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1939年初”“《慕尼黑协定》的扩大”。
由此可判断这个计划是慕尼黑阴谋实现后的下一行动目标。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目标是吞并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3.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时讲道:“我没有别的,我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贡献给大家。
你们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说:我们的政策就是……”这里说的“我们的政策”是指( )A.绥靖政策B.抵抗政策C.中立政策D.“冷战”政策答案 B解析从丘吉尔发表演讲的时间,可以判断出B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4.观察漫画:墙上的帽子写着波兰、比利时、法国等,最后一顶帽子是英国。
希特勒以“牙医”的身份出现,对仅剩的一个病人(英国)喊道:“下一个!”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漫画表明( )A.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欧洲局面B.欧洲国家沦陷的过程C.英国屈服德国的原因D.大国外交政策的后果答案 D解析从漫画看,波兰、比利时、法国等只剩下了帽子,这说明希特勒已经将上述各国解决,下一步正准备进攻英国。
漫画的意思主要是说由于英法等大国实行绥靖政策导致了西欧各国的沦陷,故选D。
2022~2023高二下册第一次月考历史(吉林省长春市榆树市第一高级中学)
选择题英法对法西斯侵略采取了纵容的态度,主要表现在①对日本侵入中国东北三省进行辩护和迁就②在意埃战争时为意大利提供了方便③西班牙内战时实行“不干涉政策”④通过“中立法案”禁止将武器卖给交战国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答案】C【解析】英法操纵国联对法西斯侵略采取纵容的态度。
在亚洲纵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在非洲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在西班牙内战中纵容德意两国支持的佛朗哥政变。
因此答案C项。
通过“中立法案”禁止将武器卖给交战国的是美国的中立政策,不符合题意。
选择题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A. 英美争夺海上霸权B. 英法争夺欧洲霸权C. 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D. 法西斯的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答案】D【解析】英美争夺海上霸权是在一战后,故A项错误。
英法争夺欧洲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早期,故B项错误;英德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是在一战前,故C项错误。
30年代,随着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西斯侵略加剧,整个世界面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危险,国际关系中的主要矛盾也就演变为法西斯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的矛盾。
故D项正确。
选择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参与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①《大西洋宪章》②《开罗宣言》③《雅尔塔协定》④《波茨坦公告》A. ①②B.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中国参与签署的反法西斯文件有《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选择D正确;其余两个文献没有参与,排除。
选择题下列国家没有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有( )①德国②美国③中国④日本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答案】C【解析】试题联系史实可知,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战胜国的地位,把德国原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特权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引发了中国“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另外美国因为国会未批准所以也没有签字。
故此题应选C 项法国为寻找安全保障而采取的措施或者步骤是①先后与比利时、波兰等国结盟②德国莱茵河地区为非武装区③在赔款问题上主张严厉制裁德国④在军备上主张严格制裁德国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德国。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学习笔记+自我测评+学思之窗)
A.美国的华盛顿 B.英国的伦敦 C.苏联的雅尔塔 D.德国的柏林
4.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贺信中写到:“(苏联人民取得之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是
A.莫斯科保卫战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战役 D.攻克柏林战役
“英雄城市”名称的变迁
1589年,沙皇俄国在伏尔加河下游修建了察里津要塞。察里津 (Caricyn),来源于鞑靼语,意为“黄水”,因旁边一条注入伏尔加河的小河“察里察”而得名。
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斯大林在这里领导了著名的察里津保卫战(1918年7月—1919年2月),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军,对巩固十月革命成果,捍卫初建的苏维埃政权具有“巨大意义”,因此,1925年城市被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这里成了苏联重要的重工业中心,铁道、河运集散中心。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学习笔记+自我测评+学思之窗)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学习笔记(“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
导学天地(静下心来看一看,茅塞顿开。)
1.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固有的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早已酝酿着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法西斯势力是战争的制造者。西方国家为了自身利益而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阅读小贴士:英法宣而不战,白白坐失良机,再次纵容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最终自食苦果。这场“奇怪战争”留给人们太多的思考,你是否也有自己的想法呢?不妨结合当前的世界局势谈一谈。
第7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学习笔记(“哦,原来预习这么轻松呀!”)
世界历史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选择题
世界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题1.二战前,首先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A.西班牙 B.奥地利 C.波兰 D.匈牙利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使德意法西斯国家在地域上连成一片的军事行动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C.德军开进莱茵不设防区D.意军侵占埃塞俄比亚3.德国法西斯吞并的第一个民族国家是A.波兰 B.捷克斯洛伐克C.西班牙 D.奥地利4.标志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事件是A.德国吞并奥地利B.慕尼黑协定签订C.《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D.英法对德宣战后一年内没有对德军发动大的进攻5.慕尼黑协定的内容是A.同意德国吞并奥地利B.同意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C.同意苏台德地区自治D.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6.慕尼黑会议违背国际惯例的突出表现是A.允许法西斯国家参加B.推行种族歧视政策C.大国推行强权政治D.禁止当事国出席会议7.英法同德意法西斯签订慕尼黑协定的目的是A.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B.为了赢得备战时间C.保护捷境内德意志少数民族的利益D.同德意结成反苏同盟8.慕尼黑协定签订产生的最直接的消极影响是A.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B.加速了战争爆发的进程C.致使苏联与英法集团关系最终破裂D.使英法处于极其不利的战前形势中9.慕尼黑协定产生的后果不包括A.助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一D.英法赢得了备战时间10.与下图所示德国疆域相符的时间是A.1936年3月—1937年2月B.1937年3月—1938年9月C.1935年10月—1939年2月D.1939年3月—1939年9月11.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张伯伦对希特勒行动提出疑问:“这是老的冒险行动的终结呢,还是新的冒险行动的开端?……这是武力征服世界计划中的一个步骤吗?”这段材料A.表明张伯伦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化B.说明英国放弃了绥靖政策C.反映出英德矛盾趋于尖锐化D.表明张伯伦仍然顽固坚持绥靖政策12.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是①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②具有反共产主义的因素②有关于赔款问题的决定④有关于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A.①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3.1939年,苏联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目的是A.扩展势力 B.避免卷入战争C.对抗英法 D.赢得备战时间14.促使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直接原因是A.慕尼黑阴谋对苏联造成威胁B.苏联构筑集体安全的努力失败C.苏联为避免东西两面受敌D.利用德国打击英法美15.德国同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目的是A.寻求自己的安全保障B.共同对付英法的威胁C.放弃反共产主义立场D.解除进攻英法的后顾之忧16.下列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与评价,不正确的是A.它是英法纵容德国侵略苏联的必然产物B.是希特勒德国战略策略的产物C.为苏联备战赢得了时间D.与慕尼黑协定一样,纵容了德国侵略17.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世界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矛盾C. 法西斯势力与人类和平进步的矛盾D.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18.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 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 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又是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转折性战役,这是因为 ①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②这次战役的胜利有 利地配合了其它战场 ③德国是轴心国的中坚力量 ④ 这次战役的胜利使苏联能抽出到其他战场作战 ⑤这次 战役的胜利减少了其他战场的压力
名称 时间
参加国 中美英
主要内容
发表《开罗宣言》 中国领土归还中国
作用
利于三国协同 对日作战
开罗 会议
加强了三 ① 开辟第二战场 德黑兰 评价:这些会议协调了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动,对打败法西斯国家 国联合对 ② 就战后处置德国和成立国际组 苏美英 1943年 起了积极作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特别是雅尔 会议 织交换意见 德作战 塔会议的若干内容,为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会议奠定 ①彻底消灭德国军国主义 ①加速了德 了基础(美苏根据雅尔塔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瓜分世界版图 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 国的灭亡 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雅尔塔体系,在美苏势均 雅尔塔 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 ②为雅尔塔 力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 1945年 苏美英 ②战后成立联合国 会议 体系建立奠 ③苏联在欧战结束后三个 定了基础 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8.1944年,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其战略意义是 A.德军“闪电战”破产了 C.构成对德国的两面夹击
C
B.标志着反法西斯力量转入战略反攻 D.直接打击法西斯集团的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题(精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战的爆发,或多或少是欧洲领导人心血来潮的结果;与此相反,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穷兵黩武的国家之间的侵略行为……西方民主国家和苏联的领导人都没有能够对这些挑战作出果断回应,导致轴心国的战事扩张愈演愈烈。
西方国家同苏联之间存在竞争,尤其是民主政体对斯大林的极权政体充满怀疑,妨碍了英国、法国同苏联之间展开有效的合作,从而制约了它们对付轴心国的行动。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主国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英国和法国领导人对于一战结束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侵略行为的条款有争议……随着20世纪30年代的延续,一个越来越清楚的事实是,把国际安全的保证完全寄托在国际联盟的身上是毫无意义的。
……——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材料二当时各国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区……日本没有进入美国的经济区域,而苏联有苏联的区域,美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区域,设置很高的关税壁垒。
当时就是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展开贸易,形成排斥他国的地区经济。
基于当时的情况,日本不得不关注满蒙。
向白人世界的移民受到排斥,日本为了解决每年增加的100万人口问题,自然要利用满蒙这一新天地……——中村粲《大东亚战争的起因》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有三种趋向。
一种是以苏联为首的世界人民同西方民主国家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制止法西斯侵略,推迟和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第二种法西斯势力同西方民主国家暂时达成妥协,法西斯国家不断蚕食中小国家,并在向英法开战之前首先进攻苏联……第三种是苏联孤立自保,希特勒实现声东击西,在进攻苏联之前首先进攻西欧国家。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三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日本在二战期间侵华原因的观点。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趋向相吻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另外两种趋向未能最终出现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抵抗运动与占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抵抗运动与占领在二战期间,法国遭受了德国的严重占领和统治。
然而,法国人民并没有被摧毁,他们以勇敢和坚定的意志组织起来,展开抵抗运动。
本文将重点讨论法国抵抗运动的背景、组织和影响。
一、背景二战开始时,法国被认为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然而,随着纳粹德国的迅速侵略,英法联盟和法国军队被击败,德国于1940年6月占领了法国北部和大部分西部地区,形成了“维希政权”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法国的抵抗运动就此诞生。
二、抵抗组织A. 内部抵抗:在被占领的法国领土上,一些法国人民组织起地下抵抗运动。
一些政治组织、军事组织和民间组织秘密地开展反抗活动,包括破坏基础设施、散发传单、策划暗杀等。
B. 海外抵抗:一部分法国人逃离法国并前往海外,例如伦敦。
这些流亡政府成员和抵抗战士一直与盟军保持联系,并在解放法国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影响与成果A. 接应盟军:抵抗运动为盟军准备入侵法国的行动提供了宝贵的情报和支援。
例如,抵抗运动协助盟军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提供了重要情报和地下行动支援。
B. 革命和独立意识:抵抗运动为法国人民提供了反抗占领势力的机会,并激发了他们的革命和独立意识。
这种意识成为战后法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C. 英雄与领导者:一些抵抗运动的成员因勇敢和无私的行动而获得了英雄地位。
例如,让·穆丹领导的法国内部抵抗运动组织“法国共和国军”在解放法国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抵抗运动在德国的占领下崛起。
这个运动不仅表明了法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和勇气,还为法国的解放以及战后的政治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尽管法国在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但抵抗运动让法国以一种更加振奋和自豪的方式站立起来。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
战争与文化交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18-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2023年1.(2023年北京卷)墨西哥在1821年独立后,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
墨西哥土生白人将阿兹特克人视为祖先,将阿兹特克人的末代皇帝视为抵抗西班牙殖民者的民族英雄。
这些做法意在()A.打击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B.深化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C.推动墨西哥的民族独立运动D.重建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
时空是1821年后(墨西哥)。
据材料得出主要结论:独立后的墨西哥以阿兹特克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奉阿兹特克人为祖先,视末代皇帝为民族英雄,以此来强化民众的民族认同,增强民众的国家观念,B项正确;墨西哥独立打击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与英法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关系不大,排除A项;墨西哥独立后的做法有利于巩固民族独立成果,而不是推动民族独立运动,排除C项;墨西哥独立后,意在用阿兹特克帝国的文明来增强国家民族意识,并不是重建文明,排除D项。
故选B项。
2.(2023年湖北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曾动用相当数量的军力迫使非洲人支持宗主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国家不再仅仅依赖武力,而是更倾向于运用电影、无线电和报纸来推广战时宣传,鼓励和邀请非洲人支持欧洲战争。
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B.非洲人民的广泛觉醒C.现代技术手段的发展D.世界大战性质的转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至二战期间(世界)。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一战相比,二战是反法西斯战争,战争的性质的变化使得殖民国家可以通过宣传号召的方式来鼓动殖民地国家参与二战,D项正确;A项表述不严谨,宗主国殖民控制放松的原因是自身实力下降,排除A 项;非洲人民在一战后就已经在不断觉醒,非洲人民的觉醒并不是他们参与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
胜利的故事阅读答案
胜利的故事阅读答案小时候学英语单词Victory读音:维克脱利,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永远难以忘怀。
那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法国沦lún陷区。
德国军官把一名被打得皮开肉绽的美国士兵推出来示众。
士兵目光炯炯有神地掠过悲愤又无奈的人群,慢慢举起流着鲜血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字来,众人轰动。
德国军官愤怒了,令人砍去他的手指,士兵昏倒过去。
一盆冷水把他浇醒,他又艰难地站起来,突然伸出两只已无手指的血臂,组成一个更大的“V”字,向蓝天伸去。
全场一瞬间死一般沉寂,不久就海浪般地沸腾起来。
残暴的德国军官颤抖了,他没有想到这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竟是这般无处不在,无可匹敌。
他垂下头来,看到台下的民众全都张开了自己的手臂。
那个德国军官在刹那间突然明白了他半生都未懂的一个道理:他能砍去所有的手臂,无法砍去这个字母所代表的信念。
1.在文中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1忘怀 2沉寂 3信念3.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不能忘怀老师讲的“胜利的故事”,4.理解句子,照要求填写。
1“德国军官愤怒了……”“愤怒”的意思是,“愤怒”的原因是2“残暴的德国军官颤抖了……”“颤抖”表明,“颤抖”的原因是6.在正确的答案后面打“√”。
这篇短文表达的中心是:1揭露了德国侵略者的凶狠残暴。
2歌颂了美国士兵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3反映了侵略者必定要失败,胜利的信念是任何暴力都无法扼杀、无法扑灭的。
4表现了广大民众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美国士兵的崇敬心情。
1.即使……也……2.1忘记2沉静3信心3.因为这个故事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4.1气愤发怒美国士兵举起流着鲜血的手,用中指和食指比划出一个“V”字来。
2胆怯、害怕他没有想到这个象征胜利的英文字母竟是这般无处不在,无可匹敌。
5.分三段,第一节为一段,第二、第三节为一段,第四节为一段。
6.3√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
“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
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
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
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给这篇小说命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最后一句有一个空缺,根据上下文意应填入的一个词是()
A.严密
B.严峻
C.严谨
D.严厉
3.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粗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______和比喻的修辞手
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_的复杂心理。
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____________。
5.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女儿杰奎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具有怎样的优秀品质?(答出三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生死攸关的烛光(或:蜡烛;烛光;母子三人)。
2.A
3.蜡烛的秘密被暴露,秘密情报就遭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意近即可)。
4.夸张紧张憎恨凶恶(残暴)。
5.以油灯亮些为借口,吹熄蜡烛。
借口睡觉怕黑,镇定地拿走蜡烛。
6.机智、勇敢、镇定(或沉着)。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