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地文学思想

合集下载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导语: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与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苏轼的诗词风格简介。

欢迎阅读!苏轼词风可分三类:一、豪放风格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生而以慷慨豪迈的形象与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二、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与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与发展。

书法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

自云:“我书造意本无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

”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其为人。

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绘画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即文与可),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

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

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

如重视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背景研究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背景研究

苏东坡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背景研究苏东坡,即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卓越的才华成为文坛的瑰宝,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深远。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文学风格以及其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关系。

一、苏东坡的文学风格苏东坡以其豪放洒脱、充满激情和感情的文风而著称。

他的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散文、随笔和笔记等。

以下是苏东坡的几个重要文学风格:1. 抒情豪放苏东坡的诗歌以豪放洒脱的风格为主,他的诗作情感奔放,直抒胸臆。

他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

他的诗作充满自然之美,给人以直抒胸臆的豪情壮志。

2. 唯美主义苏东坡的文学作品追求独特的审美理念,注重修辞和韵律,将喜爱的事物描述得充满美感。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具韵味和美感。

3. 爱国主义苏东坡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他以文字表达对国家的关心和忧虑,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他的一些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平和政治腐败的批评,以及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二、苏东坡的时代背景苏东坡的文学风格深受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型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得以得到充分发展。

1. 文化繁荣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

诗歌、散文、画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为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使他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2. 政治压力北宋时期,政治腐败和权力斗争严重,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苏东坡作为一位政治家,深受这种压力的影响。

他通过文学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批评,对当时的政治局势表示担忧。

3. 活跃的士人圈子北宋时期士人的社交圈非常活跃,士人之间的交流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平台。

苏东坡经常与其他文人交往,相互切磋、交流文学心得。

这种士人圈子的活跃为苏东坡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影响。

三、苏东坡的文学风格与时代背景的关系苏东坡的文学风格是在北宋时期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对于苏轼的评价

对于苏轼的评价

苏轼:一位卓越的文学巨匠与思想先驱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深邃的思想观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重要的历史贡献,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学成就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歌挥洒自如,气势磅礴,既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抒发了对人生百态的感悟。

散文方面,他的作品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如《赤壁赋》等名篇,至今仍为人们传颂。

在词作上,苏轼更是独树一帜,开创了豪放词风,对后世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观念苏轼的思想观念深邃而独特。

在政治上,他关注民生,主张改革,曾积极参与政治事务,为国家和人民尽职尽责。

文化上,他主张“兼容并包”,提倡向民间文化学习,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

宗教方面,他尊重各教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后世思想界打开了新的视野。

三、人格魅力苏轼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在官场中屡遭打击,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生活上,他热爱美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

在人际交往中,他真诚待人,善于倾听他人意见,与朋友肝胆相照。

这种乐观、真诚、豁达的人格魅力,使他在当时和后世都深受人们的敬仰。

四、历史贡献苏轼的历史贡献不可估量。

他在文学上的创新和独特风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推动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作为一位美食家,他创立的菜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此外,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为宋代书法艺术树立了新的标杆。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不仅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更在政治和思想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使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位伟大人物。

他所做出的贡献,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评价苏轼时,我们不仅要看重他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天赋,更要重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貌。

他的乐观、豁达、真诚、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榜样。

苏轼《苏东坡》生平简介

苏轼《苏东坡》生平简介

苏轼《苏东坡》⽣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对苦难并⾮⿇⽊不仁,对加诸其⾝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美食家。

他以其卓越的诗词艺术才华以及深远的影响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苏东坡的诗词艺术,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

一、苏东坡的诗词艺术苏东坡的诗词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

他的诗作注重表达个人真情实感,崇尚自由灵动的意境描绘,文字简练、意蕴深远。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以豪放激昂、豪迈慷慨的风格为主,常以写景抒怀、咏史咏物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诗词更具表现力与感染力。

苏东坡的作品向来注重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对人民生活、社会现象、历史事件等进行了深入思考与记录。

他的诗词常常反映出对社会进步、人民疾苦的关注,表达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关怀。

例如他的《赤壁赋》通过赋予历史事件美学上的意味,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诗词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苏东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开创豪放诗风: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在豪放派诗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对乐府古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豪放诗风的创立使得后世的诗人在表达情感时更注重真实感与豪情壮志的体现。

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将豪放的诗风发扬光大,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2. 注重个人情感表达: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强调个人情感、生活体验的真实表达。

他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以感悟人生为目标,对后世文学家提供了一种深入挖掘内心世界的思路。

后世文学家在苏东坡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并将个体的体验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3. 增强写实主义色彩:苏东坡的作品注重对社会、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写实主义色彩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他通过描绘生活琐事、记录社会现象等手法,使作品更加具有现实感与可读性。

这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使得后世文学家更加注重社会状况的反应与揭露。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诗人、书法家、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作品极具特色,他的诗歌抒发了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文章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思想观点,他的书法作品极具艺术价值,他的文学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苏轼的文学作
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他的诗歌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被传播到世
界各地,影响了世界文学发展。

苏轼的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义治国”的思想,强调以理性思
维来治理国家,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政治思想。

此外,苏轼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思想,他强调“以和为贵”,提倡和谐社会,他的思
想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总之,苏轼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在中国古代和现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也影响了世界文学和文化的发展。

苏轼的文学生平

苏轼的文学生平

第五节 苏轼的意义和影响
一、苏轼的意义: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诗词文、 书法、绘画、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皆有贡献。
1、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 进退自如,宠辱不惊。
2、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 的审美范式。
二、苏轼周围的作家群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
二、苏轼诗的艺术技巧和风格 1、比喻、用典、对仗等技巧运用娴熟; 2、刚柔相济
三、苏轼诗的地位:宋诗最高成就的代表
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四节 苏轼的词
一、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和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 张二。、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
三、苏轼词的手法 1、以诗为词:题序和用典; 2、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对音乐的依附性,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感悟畅想: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 可以说是咏物词中最生动又最恰当的象喻。 这杨花的命运,又何尝不是青春凋零的象 喻呢?赋物而在其中这样婉妙地言情,既 写了人,又切合所咏之物。唐圭璋先生说, “此首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 (《唐宋词简释》)。
水龙吟 章质夫
燕忙莺懒花残,正堤上、柳花飘坠。轻 飞点画青林,谁道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 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慢,垂垂欲下, 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 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毯无数,才圆 却碎。时见蜂儿,仰沾轻粉,鱼吹池水。望 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5《临江仙》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 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 听江声。 长恨 此身非我有,何时 忘却营营?夜阑风 静縠纹平。小舟从 此逝,江海寄馀生。
6 悼亡中的款款深情
苏轼的《江城子》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

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苏轼的主要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文学苏轼的文学观点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他认为作文应达到“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的艺术境界。

苏轼散文著述宏富,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三家并称。

文章风格平易流畅,豪放自如。

释德洪《跋东坡(左忄(xīn)右允)池录》说:“其文涣然如水之质,漫衍浩荡,则其波亦自然成文。

”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在当时的作家中间享有巨大的声誉,一时与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导者甚多,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苏门四学士和陈师道、李廌六人并称苏门六君子。

其《题柳子厚诗》云:“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

”其《答乔舍人启》亦云:““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诗要有为,以“体用”为文之根本。

在《答王庠书》中又说:“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

”其诗《送李公恕赴阙》说自已的诗文是“杂以嘲讽究诗骚”。

《宋史》也说他作诗是“以诗托讽,庶几有补于国”,这都说明他是在有意继承风、骚的讽喻传统。

他在《答毛滂书》中也说:“文章如金玉,各有定价,先后进相汲引,因其言以信于世,则有之矣。

至其品目高下,盖付之众口,决非一夫所能抑扬。

”诗词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叶燮(字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

论苏轼文学创作中的民本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最著名的文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文豪之一,他的文学创作影响了全国群众,也鲜明地反映出他的思想观念。

他的作品中体现了民本思想的理念,为人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促使当时的改革取得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宋朝社会的发展,并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苏轼的民本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发挥,他强调“拔乡音”,采用简练、平易近人的文体,直接地表达出民本思想的观点,赞扬权威,责备官宦,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的真诚态度。

例如,《苏东坡定安府》这首诗歌,苏轼赞美定安府的努力:“积水潦原,谁拟动彻?东坡率领,夕阳愁照,动植皆捷,君臣共夸”。

这里的“率领”,是一种鼓励社会改革的建议,向社会发出了激励信号,鼓舞人心。

另外,《谒金门》这首诗中,苏轼也宣扬了民本思想,他批评官宦“百般拖泥”,不仅表达了对官宦逆命滥权的惋惜,更反映了对民众受苦的深切关怀。

“唯留汉口桥,此去应难行,前程恐滞碍,恋山知何曾?”这里,苏轼也凸显了民本思想的理念:百姓的前途恐怕会受到拖泥带水的官宦纠缠,影响前程。

此外,苏轼还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进一步凸显民本思想的内涵,《洗冤》就以牧羊为象征,将民本思想的理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咿咿哨,羊群是无牧,羊群牵梳,至今无几枝,欲知牧人,漫当黯然。

”这里,苏轼把牧草比喻成百姓之心,牧人比作担当官职的官宦,他把民本思想比作无牧的羊群,也就是说,百姓心里无人顾及,正义正受到抑制,只有官宦当职信守,百姓之心才能得到满足。

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及他弘扬的民本思想,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其思想理念仍是当今社会的值得思考之处,为人民努力奋斗提供了支持和动力,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精神支持,至今仍受人们称道。

总之,苏轼的文学创作乃大宋文学史上的杰出成就,也是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珍贵宝藏,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民本思想理念,尤其是他批评官宦而发出的“拔乡音”,仍然可以激发社会变革的力量,对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

论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及其实践◎王启鹏摘要:苏东坡在晚年被贬谪到岭南后,发展了他的文学创作思想,提出了“平淡自然”、“辞达”和尚“意”的创作理论,并在创作实践中创造了“和陶诗”这种新诗体,还为岭南山水写下了大量脍灸人口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苏东坡;岭南;文学创作思想;文学创作实践苏东坡是一位世界级的大文豪,诗词文赋皆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文人画的中坚人物,又是个美食家、水利工程师,后人称之为“全才”,九百多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但对他贬寓惠州后的文学创作成就,后人是存在着一定分歧的。

这主要原因是,苏东坡的代表作不是产生在岭南时期,他一生的主要文学成就也不是在岭南时期。

况且苏东坡晚年的作品多是写身边的小事,平淡自然的风格居多,再也找不到青壮年时期那股热血奔放的豪情了。

所以有的人就认为,苏东坡晚年的文学创作成就不大。

是不是这样呢?因此,研究苏东坡贬寓岭南后文学创作思想和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

研究苏东坡岭南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在地域来说主要是惠州和儋州两地,以及他在迁徙过程中路过的岭南地域。

在当时的宋代来说,惠州属于广南东路,儋州属于广南西路,是属于同一区域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后到1988年,海南岛还是属于广东省所管辖的。

况且,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晚年是最为成熟的。

因此,把苏东坡晚年在岭南诸地的创作思想综合起来研究,更能展现出苏东坡一生的创作思想,更能展现出其思想的光辉。

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就容易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了。

一、文学创作思想研究(一)在审美情趣上提出了“平淡自然”的创作理论平淡自然之美,在美学上称作冲淡美。

在中国文化史上,冲淡美可以说是古代文人的审美主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和庄子就极力追求和推崇“自然之道”、“自然之美”,认为天地的自然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魏晋六朝至中唐,乃是冲淡美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冲淡美、清丽美,不仅是文艺品评的标准,也是品评人物的标准。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 文学理念

苏轼文学理念
摘要:
1.苏轼简介
2.苏轼的文学理念
3.苏轼文学理念的表现
4.苏轼文学理念的影响
正文: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为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并创造了东坡肉的做法,流传于世。

【苏轼的文学理念】
苏轼的文学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苏轼最著名的文学理念,他认为文章应该为时代而作,歌诗应该为事而作。

文学应该与时代、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而不是空泛无物。

2.“意在笔先,笔随意动”:这是苏轼的创作方法,他主张先有思想,然后再用笔表达出来。

文章要有深度,有思想性,不能无病呻吟。

3.“平淡自然”:这是苏轼的审美观,他主张文章要平淡自然,不要过于雕琢,更不要矫揉造作。

【苏轼文学理念的表现】
苏轼的文学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的诗歌、散文都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

他的作品语言平淡自然,但却深邃厚重,耐人寻味。

【苏轼文学理念的影响】
苏轼的文学理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观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他的“意在笔先,笔随意动”的创作方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苏东坡思想总结

苏东坡思想总结

苏东坡思想总结苏东坡(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大的艺术家,被尊称为“文学鬼才”。

苏东坡的思想可以总结为“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人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生活。

“天人合一”是他独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感。

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其次,苏东坡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政治与人情的关系。

他认为政治不应该脱离人的情感和生活,而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关心人民的生活。

他主张宽政平民,反对过度压榨百姓。

他在任官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改善民生,使得民众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第三,苏东坡的思想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使自己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倡良好的家风,注重家庭教育。

他认为一个家庭和睦和谐、衣食无忧,才能够使国家安定有序,民众安居乐业。

他的家庭非常和睦,子女也都非常的优秀。

最后,苏东坡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文学成就备受推崇,他的诗词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了很多后来的文人墨客。

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也起到了重要的启迪作用,特别是他强调民生、人情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风采卓越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启示性,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天人合一、政治与人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和政治方式。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思想中汲取智慧,为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

苏轼词作风格特点苏轼词作风格特点引言:苏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小编整理了苏轼词风风格,欢迎大家阅读!苏轼词风风格苏轼词风大约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

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表达了诗人希望隐居、避开乱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

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

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

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

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

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

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

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苏轼及其文学家族

储欣《评注苏老泉集》卷一:“谓此悲六国乎? 非也。刘六符来求地,岁币顿增,五城十城之割, 如水就下,直易易耳。借古伤今,淋漓深痛,文钞 谓忽人正论,犹花似雾中看也。”
(二)苏轼
1.苏轼的政论文、史论文、游记叙事文与辞赋等成 就最高:
(1)政论文、史论文大多语言明快,气势雄浑;立 论高远,说理严谨犀利透辟,议论精妙。
5.苏轼的文学思想亦具有矛盾新,这典型地反映出 宋代士人上下求索探讨文道关系的艰辛努力,也为
后世文学家、理学家等士人群体探讨文道关系提供 了理论参照,为宋代文学理论的繁荣做了准备。
第二节 “三苏”文章
苏洵及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一)哲学思想
1,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影响很大,但苏轼没有构建起 独立、系统的思想体系,经常混用概念,义理斑驳不纯, 因此受到后人批判。
2.苏轼坚持以儒家的行健进取思想来试图建立事功或修身 养性,这使他的文章重视通经致用,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 在遭遇挫折、人生艰难之际,苏轼能融合佛老,以超旷委 化、豁达随缘的心态从容面对人生的苦难;佛教的忏罪思 想又使苏轼自觉反观内心、真诚忏悔。
(二)文学思想与学术观念
苏轼的文学思想根植于他的哲学思想。
1.“道艺两进”
苏轼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指的是宇宙 自然之规律。学以致用是修“道”的最终归宿,苏 轼强调“才艺”为“道”的途径,提出“以一含万” 来取得诗意境界的跃升。
2.诗文创作要随物赋形,妙尽形理
苏轼认为创作不应有思维定势,而应如水流一般无 常形,能够根据事物当下的情状作出最贴切的描写。

大家,全才——苏轼生平思想介绍

大家,全才——苏轼生平思想介绍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 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 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 超俗的人生理想。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 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因 为他的性格与当时的社会太格格不入。虽然他 有理想,有抱负,但他的才干却因受到排挤而 无法得到施展,可谓是生不逢时。最后,苏轼 选择了用写诗来排解痛苦,用创作来充实自己, 取悦自己。于是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的壮丽诗 篇。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他是有名的 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 家(苏、黄、米、蔡)之一。就现存苏轼的作 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 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 大家。
熙宁二年(1069年)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 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京。
苏轼后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 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不被容 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 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 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 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 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苏轼的思想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 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 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 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 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 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 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苏轼在 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 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 派格格不入。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 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 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 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东坡传的主题思想

苏东坡传的主题思想

苏东坡传的主题思想
《苏东坡传》最重要的主题就是,苏东坡是一位晚清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以宽容智慧的精神和激情的文笔把新中国的诗歌与思想火炬传递到更广泛的范围,引发了大量伟大的文化运动。

首先,苏东坡是一位勤奋好学的诗人,他以晚清优秀的文章传播了新中国的诗歌思想。

他领导了一支革新团队,创作出一批活跃奔放和温文尔雅的诗文,他以技巧高超的艺术美丽和无限的想象力,启发了一代又一代诗人,使中国文学精英不断前进,开创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先河。

其次,苏东坡的思想宇宙几乎涵盖了整个改革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他提出了人文思维和民主政治,为新中国的改革运动提供了很多思想范例,启发中国人走上自由辉煌的道路。

最后,苏东坡还注重与人类文明的紧密联系,他坚信各民族的文化融合,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把之传播到世界各国。

他提出“俗成仁,仁能习”的思想,表达了对一个世界和平的渴望,他的思想也为当今的多元文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

总之,苏东坡是晚清时期中国伟大的诗人、思想家和改革家,他以崇高的思想穿越时空引领中国向新的未来,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苏 轼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读书与应举时期 3.入仕到乌台诗案时期 4.贬谪黄州到两次召还时期 5.远谪惠儋时期
(二)苏轼的思想 儒、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心国家 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 影响,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 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非常生动地表 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把失意置之
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苏轼其它作品 南乡子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 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 也愁。
二、苏轼的词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凡咏史、怀古、感旧、悼亡、记游、 说理等诗文所能写的内容,他都引入词中,使词的题材无所不 包,反映了广阔的社会人生。有些题材则是苏轼第一次把它们 引入词中来。如对农村风物的描写(《浣溪纱 徐州石潭谢雨 道亡作》),对亡妻的悼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等。
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
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而
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 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 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 来。
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 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 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 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2、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如《饮湖上初晴雨后》中 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风格多样,平易自然。苏轼诗题材广泛,兼备各体。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苏东坡的文学思想

苏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李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秦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苏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苏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苏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苏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苏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苏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苏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苏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苏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张的。

苏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张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张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张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苏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苏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李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刘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则杨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_苏轼的思想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_苏轼的思想

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_苏轼的思想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为什么叫苏东坡苏轼是我国宋代著名文学家,字子瞻,他精通诗词书画,作品众多,词作属于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苏轼出生于名门世家,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都是当时出各的文学家,后人称他们为“三苏”。

不过苏轼自己还有个名字——东坡。

1056年,苏轼第一次去京城赶考,文章备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一时间名动京城,一举成名。

苏轼开始走向了仕途,同时具有很高创作热情,名篇佳作不断。

当时宋代官僚之间的争斗非常激烈,苏轼也不免牵涉其中,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差点死于牢中,经过友人的多方营救,才得出狱。

出狱后,苏轼在做黄州了很小的官,从此对官场冷了心,一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去赤壁山游览之后,感叹历史人物的命运,写下千古流传的“大江东去”。

平时还带着家人去开荒种地,开荒的地方是城东的一块坡地,种些粮食和蔬菜,可以维持生活,也可以消磨时间。

在那里种地的日子里,苏轼给自己起了一称号,叫做“东坡居士”,还写了两首诗,叫做《东坡种花》,又写名字叫做《步东坡》的诗,他的很多作品集也带有东坡称号。

苏轼还是一个美食家,他在杭州做官的时候,发明了一种红烧肉,后人称那种做法的肉叫做东坡肉。

后人便称苏轼为苏东坡。

苏轼62岁时被流放到海南岛儋州,他开始兴办教育,很多人从外地来追随他。

儋州至今还有很多地方以东坡命名,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

苏轼的思想苏轼是文学大家,他也是宋朝文学上的一名代表。

苏轼在政治立场上坚持以儒家的精神为准,在生活上苏轼也采取的是豪迈、旷达的脾性,很是超脱自然。

苏轼的这种对于豪迈、真挚的性格给当时的人们和后世的文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追求豪迈的人生和思想成为了他们的追求。

首先是苏轼的多才,他的思想是广阔的,能够纳入万物,也造就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对于他自己的人生也有很大的影响,豪迈的气魄让他的诗词也有种气吞山河之势,也被后来的热血文人们所喜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坡,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有人把他列为太白之后第一豪放的诗人,评价是够高的了。

但是,少游还不同意这种评价,他说:“氏之学深于性命自得之际,尤次则器足以任重,识足以致远,至于议论文章,乃其与世周旋,至粗者也。

阁下论氏而其说止于文章,意欲尊氏,适卑之耳!”(《答傅彬老简》)。

事实上,东坡既称得上伟大的文学家,又称得起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人物。

以氏为中心,在中国哲学史上曾形成“蜀学”。

侯外庐认为,“三教合一是蜀学的主要宗旨”(《中国思想通史》卷三)。

这种思想,东坡是尤为突出和执着的。

轼认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交攻。

我见大海,有此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祭龙井辩才文》《东坡集·后集》卷十六)儒释道三家学说,都声称其宗旨是救乱世,都使人“止至善”。

在这种意义上来说,它们确是殊途同归。

轼认为它们各派学说,犹如江河,虽有南东之不同,但最终都汇于大海,归结为一。

他的这种观点是博览群书和随着阅历的加深而逐渐铸成的。

若就学识而论,说轼学富五车是并不夸的。

轼的《子由生日;以檀香观音像及新合印香银篆盘为寿》诗说:“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迦文”,可见他少时确是儒释道等百家之书,无不毕读。

开蒙之后,他的老师是颇有名气的道士易简。

他自己说:“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太初者。

”(《东坡志林·道士易简》)他还颇得意的。

从名师,又独被易简所赏识,足见他的聪颖和对道士传教所接受的情况是不错的。

可谓是得意弟子。

大约在宋神宗以前,轼应举求仕期间,也是他广泛吸取诸家思想学说期间,他受传统统治阶级思想的支配,崇儒而排斥道释。

很显然,封建时代的举子必须攻读儒家学说。

轼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东坡集》卷二十九《答端叔书》)正如他在《答巨济书》中说:“时以此取之,不得不尔耳。

”前面所说的跟道士易简学习,则朱、老庄之说必然学得可以;而专为应举而苦攻的家传儒学,自然得天独厚。

轼早年的一些文章、奏议等,对孔孟推崇备至。

他认为孔子之说“独得不废,以与天下后世,为仁义礼乐之主”(《子思论》);盛赞孟子“有所守”。

对老庄有不专一的时候,非难老庄申。

认为非正是由于发挥了老庄虚无的思想,于是才有“轻天下,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申之罪”皆“老聃、庄周使之然”(《东坡应诏集》卷九《非论》)。

可以认为,他在中年以前,对待各家学说还不是从各自的实质要害出发,而是采取了实用主义的态度。

这期间他应诏、上奏议,当然要以儒家学说为本。

其它各家学说他虽早有接触,但多持批判的态度。

他说老庄那种“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超然无著而不可挹”的思想是不着边际的,“此其真能然哉!”即使有人能做到这样,对统治者亦是不利的。

因此,“使天下之士,能如庄周齐生死,一毁誉,轻富贵,安贫贱,则人主之名器爵禄,所以砺世磨钝者废矣!”(《东坡奏议集》卷一《议学校贡举状》)从另一角度看,在这一时期,孔孟的仁义礼智信,是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尺度。

论天下得失亦然。

他说周代是仁义取天下,守天下;是以诈力取天下守天下;汉是以诈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而诸亮则是“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

”并认为“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时,诸亮“欲伸大义于天下”,这是行仁义;而主袭杀表之后,夺取璋之国,则“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

(《东坡应诏集》卷十《诸亮论》)由此可见他这时期对儒家的偏爱。

然而,进入中年,大约是自贬之后,他的思想再不如此单纯、专一了。

轼自己也承认:“某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与王庠书》),少年轻狂,自负刻薄,这也是难免的;涉世渐广,在饱尝人生的苦乐之后,方能较客观地看待一切。

应该说,其思想崭新境界的展开,当在元丰三年之后,贬居的现实生活,为其思想的复杂化提供了客观条件,使他在痛苦中反思,趋于深邃。

他居期间写给少游的回信中说:“……异乡衰病,触目凄感,念人命脆弱如此。

又承见喻,中间得病不轻,且喜复健。

吾侪渐衰,,不可复作少年调度,当速用道书方士之言,厚自养炼。

谪居无事,颇窥其一二,已借得本州天庆观道堂三间,冬至后当入此室,四十九日乃出。

自非废放,安得就此。

”(《答太虚书》)可见,贬之后,他欲笃信于释道,行动言语均有所示,但是并未真正的成为道地点出家人。

他在二度遭贬受迫害,绍圣元年被发落到的贬所之后,在日记中写道:“乐天作庐山草堂,盖亦炼丹也,欲成而炉鼎败。

来日,忠州刺史除书到,乃知世间出世间事不两立也,仆有此志久矣,而终无成者,亦以世间事未败故也。

今日真败矣!书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信而有征。

”(《东坡志林》卷一《乐天烧丹》)他认为白居易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亦曾寻道术厚自养炼,借此术以释胸中之块垒,可惜白乐天炼丹将要成了时而炉鼎却败,后不久他忠州刺史除书到,又要他出去做官。

因而轼认为这是世间与出世间事不两立的缘故。

而轼自己,因写诗讽刺新法,遭乌台诗案之难,被贬官之后,虽始寻道术(去杂欲)以清遣心中郁闷之气,但自言学道久而无成。

因为自贬四年后离谪所,分别赴、登州、京师、、、定州等处任职,十三四年之后又遭贬,到时轼写此则日记时,认为自己世间事“今日真败矣!”可以认为,他此期对释佛该是更虔诚了。

这个时期,在经历了艰辛的世事磨难之后,他变得更深邃了,对儒释道各家的看法,趋于较为客观,最起码说是不再以势利的目光去看待各家学说。

他的思想深处有释佛的风味,而性格脾气却又完全似孔孟的再世。

由佛家的信仰,儒家生活的哲学和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他心灵和感觉的丹炉中融出了一种新的合金。

他善于理解佛家哲理,经常与和尚处得情同手足,他将佛教哲理注入儒诗之中。

给人以浑厚和迷离恍惚的感觉。

他的三千多首诗中,据不准确的统计,写禅道佛理的约有二三百首,这些诗中同时又体现着儒家的思想风。

反映了他超旷自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怀贤而潸然下泪的思想情怀。

的确是儒释道三教浑然于一体。

轼在读书求仕、为宦显达或遭不测之时,他从各家学说中吸取着有用的(好的)东西,塑造着自我,现实生活的熔炉也在锻造着他的模型,当理想的发生矛盾时,他不断从思想方面加以调节,这种自我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可以说,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

到了中年之后,真正的轼、轼思想趋于稳定,儒释道三教学说中他的自我整体中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又找不出道地的单独一家的独立成份。

说是随缘自适,倒不如说出处自由。

对社会的适应性更强了。

当然也绝非是尽善尽美的。

这种崭新的东坡思想,体现于他的诗文、行止中。

在轼大量的作品中行文里,都闪耀着这种合金的光。

我们确实难于以某种学说的标准来规他的思想。

他有《读道藏》诗云: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心闲反自照,皎皎如芙蕖。

千岁厌世去,此言乃籧篨。

人皆忽其身,治之用土苴。

何暇及天下,幽忧吾未除。

假如是诗文鉴赏能手,对此诗肯定要从许多角度去赏析。

因为其体现的思想因素本身就是复杂的,但又是整体性的。

要义是:要求做人虚静专一,心无忧,杂念尽除,然后才能顾及天下而笃志求治。

假如整日自己心忧虑杂念充塞,哪还有心思能顾及天下呢?这确是许多因素融合而成的。

另外,《秀州僧本莹静照堂》诗中,体现的这种思想更加鲜明:鸟囚不忘飞,马系常念驰。

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君看厌事人,无事乃更悲。

贫贱苦形劳,富贵嗟神疲。

作堂名静照,此语子为谁。

江湖隐沦士,岂无适时资。

老死不自惜,扁舟自娱嬉。

从之恐莫见,况肯从我为。

玩味这首诗,你说他是儒家思想,不是;你说他是释道思想,也不是;但又都象。

“鸟囚”、“系马”,渴望挣脱羁绊而得到自由,这似乎是老庄的东西。

但退一步说,超世独立,无所适事亦不好,诗中说“静中不自胜,不若听所之”。

从另一角度看,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为名缰利索所困绕,同样是痛苦;但是,若逃避现实而无为,也会感到空虚无聊,不是轼所赞同的,他主“不若听所之”。

老庄崇尚自然的影子是有的,但是,儒家门徒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处世态度似乎隐约闪现。

我们去意会诗的精神,将其笨拙地表述出来,是这样:有用世之机会,就应奋力而为,积极及时努力,以求建功立业;但是,一旦被遗弃于朝野,也应安心适意,“任性逍遥”,不贪名利。

得志时就积极有为而不贪功名富贵,不得志时也能静处江湖而不猖狂、颓放。

儒释道三家合而为一,相机而用之,故能在位而不贪恋官富,调之以老庄之说;下位时而不沉颓沦丧,调之以儒家之术。

假如说是似乎近于玩世不恭,倒不如说是精神支柱的强硬。

所以,他纵然是遭贬异地,而又一贬再贬,险些没贬到海外,但他仍能随缘自适,顽强地生活着。

我们再看他一首《柳子玉亦见和,因以送之,兼寄其兄子璋道人》诗:不羡腰金照地光,暂时假面弄西凉。

晴窗咽日肝肠煖,古殿朝真屢袖香。

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何用区区赋《陟冈》。

释道主虚静专一,求闲散无为,乍看似是老庄的说教。

而轼却说,“说静故知犹有动,无闲底处更求忙。

”“先生官罢乘风去”。

官罢当然是就于儒道之后,儒家给人以“学而优则仕”的说教,轼认为我们不妨可以做官为宦,奋砺有为;但脱去官袍,只不妨就于释道,羽化乘风而去,“抱明月而长终”。

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一个神采飘逸,头系浩然巾,骑鹤欲升天的儒家道士兼佛教徒的美髯公。

轼的千古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也表现出这种思想。

流放生活固然不幸,但是,如拿庄周的蝴蝶一梦来相比照的话,实无所谓忧患;丽姬闻赴晋而悲,到晋后因快乐又后悔不该悲。

对于至人、达人来说,万物齐一,较何长短呢?儒家夫子们虽然怂恿人们有为,但教人不悲于个人得失。

对轼来说,流放生活也有他自适的地方,那就是去赤壁矶吹吹江风,与大自然为伍。

客观现实将他推向黄冈赤壁,无情地冷落他,嘲弄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是以愤怒和报复的目光去注视赤壁。

遭贬的第三年,贬谪生活已经三年,生活困苦,行动不自由,心极端苦闷。

他是怎样的精神力量去战胜的呢?两篇赋的情景告诉我们:秋气满月之下泛舟江上,江风、水涛、明月、赤壁这些景物似乎都是永恒的,而自己的遭遇却是反复无常,难以测度的,这种夜游大江而激起联想的结果却偏偏不能适意,怎么对待这铁一般的现实呢?轼是用主观的精神力量,自己把握自己,不为外界所左右,这也本是他豪放、超旷的本质所在。

《前赤壁赋》写了清风明月,江涛歌声和主客行止之后,以对话说教的形式,认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石壁》)。

因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前赤壁赋》)这里分明渗有佛家哲学的义理,非月动非风动,而是心动也。

这里说的清风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声”、“色”,皆以主观的“耳”、“目”为条件,而耳目在我,完全可以自我支配。

不为声色而动,以此来解脱精神苦闷,以保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缘自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