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第三单元知识点汇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源记》文言文笔记归纳

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饮酒》。

二、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延(各复延至其家)

三、古今异义

1.缘古:沿着,顺着=扶(便扶向路)

2鲜美古:新鲜美好今:食物味道好

3.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4.云古:说今:云彩

5.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配偶

6.绝境古: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7.间隔古:隔绝,不通音讯今:食物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

8.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关联词(表条件关系,无论——都)

9.延古:邀请今:延长

10.不足古:不值得,不必今:延长

11.扶(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用手支持人、物或自己不倒

12.向(便扶向路)古:先前的今:向着,朝向

13.(未)果古:实现今:果实

14.开朗古:开阔明亮今:(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抑郁低沉

15.俨然古:整齐的样子今:形容很像

16.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7.仿佛(若有光)古: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似乎,好像

四、一词多义

1.为

) 2.舍(1)shě便舍船,从口入(放弃、舍弃,动词)

(2)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shè屋舍俨然(房屋,名词)

3.之(1)忘路之远近(,助词,的)

4.其(1)欲穷其林(代词,那)

(2)渔人甚异之(代词,它,指所看到的景象)(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指桃花源/村子)(3)具答之(代词,代指村人提问的问题)(3)得其船(代词,他的,这里指渔人的)

(4)闻之,欣然规往(代词,指代这件事)(4)舍人各复延至其家(代词,他们的,这指村民们的)(5)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词,这)(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代词,指渔人)

(6)处处志之(音节助词—凑音节,不译)

5.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

6.寻(1)寻向所志(寻找)=寻张怀民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居然)(2)寻病终(随即,不久)

7.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8.闻(1)村中闻有此人(听说)

(2)后遂无问津者(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名词,听到的事情)(3)遂迷,不复得路(最终,终于,竟然)

9.作(1)其中往来种作(劳作)10.志(1)寻向所志(名词,记号/标记)

(2)设酒杀鸡作食(做)(2)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做标记)

五、词类活用

(1)复前行(名词作状语,往前、向前)(2)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记号)

(3)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4)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

(5)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6)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7)才通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通过)

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⑴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

2省略句:⑴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⑴(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译: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3)(村民)问(之)所从来。

译:村民问(渔人)从哪儿来

(4)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5)见渔人,乃大惊(“见”前面省略村民)

(6)便要还家(“便”前省略桃花源的村民,“要”后省略“渔人”)

3.倒装句:问所从来——问从所来(介宾前置)

七、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内容要点

八、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答: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

(3)为自己与世隔绝之久而叹惋。

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理?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桃花源人不愿让外界知道桃花源的存在,不希望外人进来打扰桃花源的祥和安宁。作用

答:表明事情真实可靠,真实的历史人物,亦真亦幻的故事,让结局充满传奇色彩,也表明桃花源

九、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态度)

十、迁移拓展

1、与本文有关的成语:

(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联系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怡然自乐:快乐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

(5)与世隔绝:不与人来往或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事物。

(6)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2、对联:黄发垂髫享太平,美好理想寄桃源。

3.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4.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5、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点拨: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桃花源的美好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

点拨:(1)自然环境:优美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和平。(3)人文环境:自由快乐。

7、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世外桃源,借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8.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9.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10、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然想继续在桃源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答:不足为外人道也。源中人生活安定,桃源人能安居乐业,桃源人能和睦相处。

11、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桃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

答:(1)问渔人从哪里来(2)桃源人向渔人说明他们来桃源的原因。(3)桃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4)渔人向桃源人介绍外界情况。

12、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此人一一为俱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都会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小石潭记》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二、按原文填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写潭中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4、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主旨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注音:

篁(huáng)竹清冽(liè)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