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12 忽视扶正 .
中医学认为 “ 邪之所凑 , 其气必虚” “ , 正气存
星篓承气汤化裁。笔者认为痰热腑实者 , 其本亏虚之体 , 又有结 聚之实 , 通腑 泻下必耗津伤气 , 故多为暂用之法 , 不宜久服 , 以免
伤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气 。
内, 邪不可干” 慢性病毒性肝炎 的主要矛盾是正气虚为主, 。 治疗
2 1 肝胆 湿热 .
主症 : 恶心厌 油、 纳呆 、 腹胀 、 大便黏臭不爽、
小 便 黄赤 短 涩 , 见胁 痛 、 热 、 滑 数 、 苔 黄 腻 。若 湿热 蕴 久 或 低 脉 舌 化火 , 可 见 口臭 口苦 、 角 口燥 、 则 唇 心烦 难 寐 、 大便 秘 结 、 便 灼 小 热 、 胁 灼 痛 、 数 大 、 苔 黄腻 而起 芒 刺 。治 法 : 利 肝 胆湿 右 脉 舌 清 热 。 方 : 陈 3 g 蒲 公 英 2g 白茅 根 3 g赤 芍 1g丹 皮 1g 处 茵 0, 0, 0, 0, 0, 车前 子 2 g郁 金 lg 六 一 散 1 g藿 香 1g 0, O, 5, 0。
康 复 作 用 , 为针 灸 可 以活 血通 络 。 临 床 证 明 , 灸 、 认 经 针 中药 以及
2 2 肝 胃不和 .
主症 : 胸胁胀满或窜痛 、 嗳气呃逆 、 灼心吞酸、
纳 呆 脘胀 或疼 痛 , 或恶 心 呕 吐 、 苔 白 、 弦 。 法 : 肝 和 胃 。 舌 脉 治 平 处
完 谷 不 化 、 呆 口淡 , 子 经 期不 准 、 纳 女 头晕 乏力 、 弦缓 、 质 淡 脉 舌 或 暗 红 、 薄 白。 法 : 脾 疏 肝 。 方 : 柴 胡 1 g党 参 2g 白 苔 治 健 处 醋 0, 0,
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71例疗效观察

后3 0天 丧 失 体 重 超 过 1% 上 下 分 为 两 组 ( 表 4) 行 比 较 . 5 见 进
血缺氧 可引起对激 素刺激 的不敏感 性 , 以上 原 因均 有可 能引起
月 经 中断 的 发 生 。
证实体 重丧失超 过 1 % 的患 者 月经 中断 发生 率 显 著增 高 (P 5
3 1 严重 烧 伤后月 经 中断 的原 因分析 : 常 月经 的建立 . 正
有赖 于丘脑下 部一 脑垂 体一 卵巢 轴 的功 能协 调 以及靶 器 官对 性激 素的周期性 反应 。严重烧 伤后 , 这种 正常的生 理机 能失 去
协调 , 以致 于 引 起 月 经 中 断 , 纳 起 来 可 由 以 下 原 因引 起 : 归
个疗程 。
15 典 型 病 例 : 某 , ,8岁 , 人 。 19 . 王 男 2 工 90年 7月 1 日 0
以“ 右上腹疼痛 , 皮肤巩 膜发黄 6天 ” 为主诉来 我科求治 。全身 疲乏无 力 , 纳差失 眠 , 无发热 , 尿色黄赤 , 大便呈 陶土 色 , 暗苔 舌 黄腻 , 脉弦 。肝功 检查 : 黄疸指数 10单 位 , 8 脑磷脂 胆 固醇 絮状 试验 3+, 麝香草 酸 絮状试 验 3+, 清谷 丙转 氨酶 4 0单 位 。 血 8 诊断 : 黄疸 ( 温热型 ) 。西医诊断 : 病毒 性肝炎 。治则疏 肝健 脾 。 方药 : 木愈 汤加 减。茵 陈 ( 后下 )0 栀子 1 g 枳 实 9 砂 3g 2 g 仁 6 紫胡 1g 青皮 6 黄芩 1g 木 香 6 茯苓 1g 泽 g 2 g 2 g 2 泻 1g 胆 草 1g 三棱 9 文术 9 郁金 9 川楝 子 1 g 2 2 g g g 5。 日1 , 剂 水煎服 。分早晚两次饭 前温 服 。连 服 2 4剂 , 人诸症 病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优势;方法:以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的11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达89.3%,较对照组78.6%有明显优势,在副作用、不良反应、随访1年的复发率及患者满意率等方面观察组均有明显优势,经统计学分析,平均p值为0.034<0.05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势,适于临床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慢性病毒性肝炎;中医药;西药;临床疗效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与戊型)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变、肝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慢性病毒性肝炎属于传统中医学的胁痛、黄疸、肝瘟等证治范畴 [1]。
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西药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我院使用中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将临床治疗过程及相关数据汇总成文,给临床应用及先关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1研究对象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9年3月——2010年3月收治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112例,其中男74例,女38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34.6岁;患者经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做好鉴别,然后根据特异性检查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确诊为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及病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6>0.05不具有显著差异。
1.2治疗方法1.21西药治疗:临床西药治疗常采取联合用药的方法:①给予患者阿拓莫兰1.8加入到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给药,1次/d;②给予患者30ml的甘利欣注射液加入250ml 10%葡萄糖注射液,静滴给药,1次/d。
茯苓对肝炎的治疗潜力研究

茯苓对肝炎的治疗潜力研究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分为病毒性肝炎和非病毒性肝炎两种类型。
病毒性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常引起肝脏的炎症和损伤。
中医药学中,茯苓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被广泛应用于肝病的治疗,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对肝炎的治疗潜力。
茯苓是一种地下菌丝体,属于多孔菌属,主要产于中国的巴山脉东麓和贵州省。
它在中医中被广泛使用,并被认为具有清热利湿、祛痰止咳、舒肝安神等功效。
茯苓被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其对肝炎的治疗作用。
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茯苓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茯苓酚醚能够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降低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茯苓还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加抗体的产生,促进机体抵抗病毒的能力。
茯苓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
研究发现,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直接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减少病毒在体内的数量。
茯苓酚醚在体内可以抑制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阻断病毒的复制过程,减轻病毒对肝脏的损伤。
茯苓具有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肝炎病毒感染会引起肝脏的炎症反应,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炎症损伤。
茯苓中的芦粟酮能够抑制白细胞的黏附和炎症细胞的浸润,减少炎症反应的程度。
茯苓还具有舒肝安神的作用。
肝炎病毒感染会导致肝脏的功能失调,茯苓被认为具有舒肝安神的作用,可以促进肝脏的功能恢复。
茯苓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功能,缓解肝炎引起的焦虑、失眠等神经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茯苓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中药,被广泛用于肝炎的治疗。
研究表明,茯苓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等多种机制,对肝炎具有治疗潜力。
然而,茯苓的治疗作用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此外,茯苓作为一种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适应症。
在使用茯苓进行肝炎治疗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

[ y r s HB T M: a v dn ; f c Ke wod 】 V; C L mi ieE et u i
慢性 乙型病 毒性 肝 炎简称 “ 慢性 乙肝 ” ,是感 染 乙
型肝 炎病 毒 ( V)以后 以肝 脏 炎症 反应 长 期持 续或 HB
分会在 2 0 制定 的 《 0 5年 慢性 乙型病 毒 性肝炎 诊 断标 准》 ,本组 1 0 病 例 中均符 合 以下条件 之一 : 2例 @HB e Ag阳性 慢性 乙型 病毒性 肝 炎、血 清 H s BA g B - NA 和 H e 、H V D B Ag阳性 ,抗. B H e阴性 ,血 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L T持 续或 反复 升高 ,或 肝组 织学检 查有 肝炎 病变 。
@HB Ag阴性 慢性 乙型病毒 性肝 炎 、 清 HB A e 血 sg
和 H VDNA 阳性 ,HB A B - e g持续 阴性 ,抗 . e阳性 HB
或 阴性 ,血 清 AL T持 续或 反复异 常 ,或肝 组织 学检 查
【 摘 要】 目的: 探讨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我院 自20 年 1 ~ 06 月 2 0 年 l 月收治的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 炎患者 10 09 2 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 例 , 0 治疗组给予中医药治疗, 另一组给予拉米夫定 ,2 组疗程均为 1 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 6 例病例 中总有效率为 9 . 2 0 0 %, 0 而对 照组 6 病例 中总有 效率 为 5 . 0例 49 %,两者 比较 差 异显著 ( < .1。结论 : 中 医 中药疗 法在 治疗慢 性 乙型 P OO ) 病毒性肝炎上要优于常规拉米夫定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关键词】 慢性 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拉 米夫定;疗效
略述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诊疗

中 帅 古籍没有 后. j
一
得了一定效 为 一 果,可使黄疸迅速消退,胃肠道症状 明显改善或消 现 娜 失,肝 功能相应进步或恢 复。 代 1 病 因病机
胡 lg o ,枳 壳 lg o ,青皮 6 ,陈皮 6 ,白芍 1 g g g 2 ,川芎 lg o, 黄芪 lg O ,白术 l g O ,茯苓 lg O 。气滞 明显者加川楝子 1g 5 ,木 香 lg O ,以右胁 痛为主者 加当归 1g 5 ,郁金 1g 脾虚大便,藿香 lg O ,半夏 lg O ,陈皮 lg o ,枳壳 lg O, 泽泻 lg O ,焦三仙各 lg O 。胃脘胀满、舌苔厚腻加 白豆蔻 lg O, 石菖蒲 1g 5 ,滑石 2 g 0 ,乏力 明显加 生黄芪 l g O ,太子参 lg O。 22 急性期 . 221 肝郁脾虚型 . . 症见右胁 隐痛 ,身倦乏力,食差纳减,大
结 , 以致 气 血 瘀 滞 ,湿 热 瘀 毒 壅 阻 ,而 作 胁 痛 ,脘 痞 ,腹 胀 ,
下痞块 。舌质紫暗,或舌边有痰 点,脉弦涩 。治则当活血通经 化瘀 。药用丹参 3 g 0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赤芍 1g 5 ,炙鳖 甲
2g 5 ,三七粉 5 ( g兑服) 、柴胡 lg O ,香附 l g O ,白芍 1g 5 ,茯苓
五味子 1g 5 ,赤芍 1g 白芍 1 g 5, 5 ,当归 1 g 5 ,丹参 1g 5 。阴虚 内热盗汗潮热者加牡丹皮 1g 5 ,地骨皮 1g 1干渴 明显者加 5, : 3
而 导致脏腑功能 失调 ,气血 阴阳俱损 。
2 辨 证论 治
天花粉 1g 5 ,芦根 l g O 。用药时注意 ,此型病人虽然肝肾阴虚
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he a ts pa e t n Sih n r a we e d p ti t n s i c ua a e r a p h a n l e d g lb a d r i i m — e ti v r a al l d e .Si ge o i n n l r mul pl a e o i t e c us f
参照 20 0 0年 中华 医学 会 传 染 病 与 寄 生 虫 病 学 分 会 、肝 病 学 分 会 联 合 修 订 的 “ 毒 性 肝 炎 防 治 方 案 ” 及 2 0 中华 医 病 05
非病毒性肝炎患者 ; 有其他严 重的心血 管系统 、 泌尿系统 、 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者 ;正使用 激素或免 疫抑制剂者 ;精神病患者;妊娠期妇女;非四川地 区患者 。
合性, 再次是病毒与药物联合性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及
肝 络瘀 阻证 病 毒 与酒 精 联 合 性 多于 病 毒 与 药 物 联 合 性 ; 虚 湿 脾
52 5 例病毒 性肝 炎患者 中, 4 7 女 9 例, 男 5 例, 5 年龄 1  ̄8 0 2
岁, 均 (7 1 ±1 . 1 岁 。其 中 甲型 6例 、 乙 型 5 5例 、 丙 平 3.9 25) 0 型 4 、戊 型 4例 、 甲 乙重 叠 感 染 5例 、 乙 丙 重叠 感 染 1 、 例 例 乙 丁重 叠 感 染 1例 、 乙戊 重 叠 感 染 7 例 、 甲乙 丁重 叠 感 染 1 例 、未 定 型 1 。 8例 3 2 中 医证 型 分 布 .
提供依据 。
1 临 床 资 料
1 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根 据 19 年 1 中华 全 国 中医 学 会 内科 肝 病 专 业委 员会 9 1 2月
中医内科病毒性肝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所引起的传染病,现已知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等不同类型。
甲型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由于污染的水或食物通过消化道传染而致病;乙型肝炎病毒可由血液传播,或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乃经血传播;丁型肝炎只在乙肝病毒存在情况下才造成感染。
临床表现有黄疸型与非黄疸型两种类型,分别属于中医学的“黄疸”和“胁痛”范畴。
多因脾胃素弱,外受时邪湿热,加之饮食不慎或嗜好饮酒,多食油腻,以致湿郁热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而发病。
如迁延不愈,湿热逗留,肝脾两伤,气滞血瘀,则可酿成慢性。
少数重症肝炎(暴发型肝炎)符合中医学“急黄”范围,其病势急骤,热毒炽盛,每易迅速内陷营血,预后多差,需中西医综合治疗,及时抢救。
【诊断】1 .本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
2 .有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密切接触史(潜伏期:甲型肝炎2〜4周,平均1个月左右;乙型肝炎4周〜6个月,丙型肝炎2〜26周,戊型肝炎2~9周,丁型肝炎2〜11周),或有进食污染之食物或饮水史,或有近期输血史。
3 .急性肝炎之主要症状和体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肝脏肿大,质软或充实,多伴压痛或触痛,少数并有脾肿大。
黄疸型肝炎除上述症状外,常先有恶寒发热,持续3〜5天,自行消退,然后尿色加深,巩膜与皮肤先后出现黄疸,皮肤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持续2~6周后,黄疸消退,进入恢复期。
多见于甲型病毒性肝炎。
4 .上述之主要症状与体征持续不愈,病程超过半年以上,肝功能轻度损害或正常者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病程在1年以上,或出现肝外多脏器损害的症状,如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等,并伴脾肿大或肝掌、蜘蛛痣、面色黝黑、毛细血管等扩张、肝功能明显异常者,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多见于乙型病毒性肝炎。
5 .反复进行肝功能检查,包括多种血清酶学检测,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及血清胆红素测定等;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包括甲肝病毒免疫球蛋白M、抗乙肝病毒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乙肝病毒e抗原及其相应抗体、乙肝病毒核心抗体、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多聚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等。
用“病毒性肝炎”作为中医病名的探讨

脏 躁 等 。疏 肝 解 郁 之 法 在妇 科 甚 为 常 用 。 常 用 方 为 逍 遥 散 、
四逆 散 、 铃 子 散 等 。 金
经 行 量 少 、 闭 、 前 头 痛 、 躁 或 绝 经 前 后诸 症 , 当 以滋 阴 经 经 脏 治 养 肝 解 郁 , 以一 贯 煎 合 二 至 丸 加 减 。 方 综 上 所 述 , 科 疾 病 从 肝 论 治 是 有 其 理 论 与实 践基 础 的 。 妇
[ 收稿 日期 ] 2 0 0 6—1 —1 2 8
3 2 补血养肝 .
女 子 以肝 为 先 天 , 主 疏 泄 、 血 , 冲 脉 之 肝 藏 是
本 , 有 储 藏 血 液 , 节 血 流 的作 用 , 女 子 一 生 以血 为 用 , 具 调 且 由
用 “ 毒 性 肝 炎 ’ 为 中 医病 名 的探 讨 病 ’ 作
・3 6 ・ 11
器 , 又 为 肾行 气 。 阴挺 自阴 中 挺 出 , 状 类 筋 之所 结 。 病 之 肝 形 原 因 , 肝 气 郁 而 下 陷 无 疑 也 ” 香 易 塘 医 话 》 :妇 人 善 怀 为 。《 谓 “
而多郁 , 性喜偏隘 , 肝病尤 多 , 经~病 , 月事 不调 , 又 故 肝 则 艰 于 产 育 … … , 科 之 症 , 半 由此 。 妇 强 ”
冯 育 会
( 义 医药高等 专科 学校 , 州 遵 义 5 3 0 ) 遵 贵 6 0 2
[ 键 词 ] 病 毒 性 肝 炎 ; 医; 医病 名 关 中 中 [ 图分 类 号 ] R 中 2—0 3 [ 献标识码 ] B 文 [ 文章 编 号 ] 10 —8 4 (0 7 2 —3 6 —0 0 8 8 9 2 0 )2 1 1 2 病 名 。1 9 9 5年 1 在 北 京 召 开 的 《 月 中医 内科 疾 病 名 称 标 准 化 方案 》 作 会 议 上 提 出 将 病 毒 性 肝 炎 的 中 医 病 名 定 为 “ 工 肝
浅谈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

1319浅谈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祝康健西安市华山分厂医院(710018)关键词:肝炎;中医病位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属西医学病名,由于西医以器官形态研究为主,而中医以功能研究为主要对象,两者共同点为研究对象相同,即人的生理病理,目的是共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同一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表现是相同的,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探讨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位,指导临床。
1急性肝炎1.1急性黄疸型肝炎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1.1.1黄疸前期多以发热起病,伴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甚或呕吐常有上腹部不适、腹胀、便秘或腹泻;少数病例可出现上呼吸道症状,或皮疹,关节痛等症状。
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
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
本期一般持续5(3~7)天。
分析:《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说明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才能达于全身,而脾的这种功能,也是《素问厥论》所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中医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赖于脾的功能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消化吸收,从而使人体得到营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若脾为湿困,运化水谷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全身乏力,食欲不振为脾虚不运,厌油、恶心甚或呕吐为湿困于脾,上腹部不适为脾病及胃,《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
”腹胀为病在脾,便秘为脾病不能为胃转输津液,肠道得不到津液的滋润,腹泻为脾病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杂下;发热结合上症,则为热在里之象,上呼吸道症状为脾病及肺,《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此为脾病及肺;皮疹,关节痛为湿郁于里,不得发越;尿色逐渐加深,至本期末尿色呈红茶样为湿热在里之象;肝脏可轻度肿大,伴有触痛及叩击痛为湿阻气机,脾病及肝,影响肝胆的疏泄,此期中医辨证为病位在脾胃,同时与肝胆相关,病因为湿热郁蒸,病性属实。
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鸭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鸭群中,其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传染性强。
在传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采用草药、针灸等中医方法和抗
病毒药物、肝保护药物等西医方法,能够有效地缓解鸭病毒性肝炎的症状,并提高患鸭的
免疫力,促进其康复。
中医认为鸭病毒性肝炎是由湿热毒邪侵入体内所致,因此,治疗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因
在于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
中药常用的方剂有清热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等。
这些方剂能够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除湿热毒邪的影响,从而改善患鸭的症状。
另外,中医还常采用针灸治疗鸭病毒性肝炎,针灸能够调节患鸭的气血运行和免疫机能,促进其康复。
在实践中,针灸一般在中药治疗之后进行,以提高治疗效果。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是应用抗病毒药物和肝保护药物。
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利巴韦林、福尔替尼等,其作用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和释放,从而减轻患鸭的症状。
肝保护药物主要
包括谷氨酰胺、硫辛酸等,能够保护患鸭的肝脏,减轻其损伤,从而提高其免疫力和恢复
能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同时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以达到缓解患鸭症状、提高患鸭免疫力和促进其康复的效果。
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中药、针灸等中医方法常常作为主治方法,而抗病毒药物、肝
保护药物等西医方法则作为辅治方法使用。
中医方法可以起到促进患鸭康复的作用,而西
医方法则可以缓解患鸭的症状,减轻病情。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鸭病毒性肝炎,在治疗上不仅可以起到互补优势的作用,而且
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鸭的生产效益。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

名医马光亚治疗病毒性肝炎经验介绍标签: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马光亚马光亚(1914~2005),原籍湖南湘潭,中国百大名医之一,曾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中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医药学院副院长,马老医学造诣高深,临床经验丰富,从医60余载,尤擅长治疗肝病,对肝炎的治疗,见解独到,屡起沉疴。
笔者有幸师从马教授,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整理如下:祖国医学对肝病记载较多,可散见于“胁痛”、“黄疸”、“疫毒”等论述中。
马老强调中医临床,审证必先求病因,纵观肝炎全程,风寒、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尤以湿热为多见。
马老通过多年来对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认为其辨证分型有两种方法:一是按疾病的病因,分为风寒型和湿热型;二是按疾病的转归分为脾虚型、阴虚型和气滞血瘀型。
兹将马老对各型的辨证和相应治法、选方介绍如下:1辨证选方1.1风寒型六气袭人为病,风寒为首,古有“风为百病之长”,“百病表为先”之说。
临床上肝炎亦有风寒型,此型必有寒热及头身疼痛之表证。
风寒型又可分为风寒袭表、风寒半表半里及风寒人里三种情况。
1.1.1风寒袭表临床主要表现:恶寒无汗,头痛项强,筋骨酸楚,脉浮紧,舌苔白滑。
治法:疏风散寒,发汗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如有风寒外袭,瘀热内伏于肝,不得发越而发黄者,治法:解表清热,兼利小便。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1.1.2风寒半表半里临床主要表现:往来寒热,口苦,胁痛,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舌苔薄白,脉弦。
此证即少阳证,也是临床肝炎常见证型。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1.3风寒人里临床主要表现:畏寒不发热,四肢逆冷,呕吐,腹痛,泄泻清稀,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舌淡苔白润,脉沉迟。
此证即为里寒证,临床不多见,但亦时有之。
治法:温里散寒。
方药:四逆汤加减。
1.2 湿热型此型为肝炎最常见的证型,临床须注意辨识湿热孰轻孰重,在表在里,以确定施治的重点。
湿热型中可分为湿邪在表,湿重于热,湿伤肠胃,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五种情况。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

中医辨证论治“病毒性肝炎”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总结自己临床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经验。
结果中医临床上治疗“病毒性肝炎”其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结论用中医理论认识“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 根据五种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以及治疗中应掌握的几个原则。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论治体会现代医学所称的“病毒性肝炎”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无此病名记载,但从本病的病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要临床表现来看,则属实于中医学“湿温”、“黄疸”、“胁痛”、“积聚”、“症瘕”范畴。
1 对“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理的认识祖国医学认为“湿温”、“黄疸”多由外感温热病邪所致,其发病常与饮酒、情志、劳倦、素体等有关。
诚如薛生白《湿热病篇》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而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吴鞠通《温病条辨》更明确指出:“夏多胆病,湿热气蒸,外干时令,内蕴水谷”。
说明了“湿温”、“黄疸”的病因及发病原理。
历代医家大都将湿热、疫毒、饮食不节等作为黄疸的主要病因。
如《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林佩琴《类证治裁》等典籍都明确记载了黄疸的病因病理。
病理变化,其主要在脾、胃、肝、胆,并影响其它脏腑,从而产生一系列全身性的变化,总之,湿热疫毒蕴结脾胃,薰蒸肝胆,以及肝脾(胃)不和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
诸证临床,湿热蕴结,熏蒸肝胆,多见于“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故以黄疸、发热及脾胃见证为常见;肝脾不和则是慢性期的主要病理,故以胁痛及脾胃见症为主。
2 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祖国医学则以辨证论治为主,但为了便于临床掌握,结合本病诸阶段的临床表现,不外湿热交阻,热毒内陷,肝郁气滞,肝肾阴虚,脾胃不和等五种主要情况。
但也有相兼出现或不够典型的,因此,在临床上必须辨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掌握,诊疗上根据不同的证型拟定不同的治疗方法。
2.1 湿热交阻此种证型,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迁证型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治法: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为主,随湿与热之偏盛及有无兼挟证的不同,予以加减变化。
中医药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理 气之 品太过 , 肾 阴虚 , 肝 肝络 失 养 , 阴不 足 而致 肝
胁 肋疼痛 。本证 还 可服 用 汤药 2周 , 再服 用 六 味地 黄丸浓缩 丸 2周 , 交替使 用 。 2 14 补 肾健 脾 , .. 益气养血 临床表现 : 神疲 乏力 ,
心, 或伴见有 黄疸 , 舌苔黄腻 , 弦滑 。方药 : 脉 黄连温
痛” “ 、肝积” “ 、积聚” 等范畴 , 现代医学 尚缺乏理想 的治疗 方法 , 而使用 中医药 治疗可 取得很 好 的效 果 ,
笔者师 从于孙 守才 教授 及 常 占杰 主任 医 师 , 习 中 学 医肝病 的治 疗 , 听 老 师教 诲 , 合 自 己的 临 床 经 聆 结 验, 总结 中医治疗慢性 病毒性 肝炎 的 的经 验 。
及胆 、 、 脾 。 脏, 肾多 肝郁 气滞 、 病 传脾 及 肝 肾 阴亏 、 肝
脾 肾阳虚是必然 演变过 程 。
2 治疗 方法
鉴 于慢 性病 毒 性肝 炎 病情 复 杂 、 化 多端 的特 变 点 , 以下三个 方
阴补血 以养肝 的基 础 上佐 以疏 理气 机 、 络止 痛之 通
当 以辨 证 用 药切 中病 机 为要 , 守病 机 、 极 治 疗 , 体 得 以康 复 。 谨 积 机 关 键 词 : 医 中药 ; 性 肝 炎 ; 床 经 验 中 慢 临 中图 分 类 号 : 1 . R5 26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慢 性病毒 性肝炎 主要包 括慢 性乙型肝 炎和慢 性
1 病 因病机
胆汤。本型病多见于湿热较盛 , 余邪未净者 , 病毒标
志物 阳性 , 且滴 度一 般 较 高 , 丙 转 氨 酶 常 明显 升 谷 高, 血脂亦 常偏高 的 病人 ; 黄 疸 明显 者 , 若 加用 茵 陈
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 笪 红远 . 兜铃 酸和 “ 1 马 马兜 铃酸 肾病 ”涉及 新 药研 发方 面 问题
患者 ,而在 自然环境中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有60 0 多种,国内占4 多 0 种。临床最常用的含有马兜铃酸药物的中成药有龙胆泻肝丸、纯阳正
参 3g 0 、白术 2g 0 、炙 甘草3 g 0 、当归2 g 0 、陈皮 1g 5 、升麻 1g 5 、柴胡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充分显 示出中医药具有抗病毒、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抗肝纤维化、改
善肝功能 、调节免疫功 能、改善I床症状等作用 。以 中医基础理论 为 l 缶
1 ・中医中药 ・ 8 4
甚 至不知道该药 不能长期服用 。对 于一些基层 医院 ,多数都是 中西医
N v mb r 01 , o., .1 o e e V 1 No3 2 1 9
应 展示 在人 们面前 。由于我 国基层 医 院以及偏 远地 区 的医疗 设备 不
并用,对中药的知识了解情况欠缺,容易造成临床患者的其他并发 症 ,所以尽量避免此情况的发生,将新知识与自身的经验完整结合,
蒲 公英、赤芍 ,川芎等 。
1Hale Waihona Puke .3随证加减 2体 质强 ( 以实证 为主 如 :湿 热 中阻 、瘀 血 阻络 ) :小柴 胡汤 加 减 :湿热者 加茵 陈3g 0 、薏 米3 g 0 、苍术 1g 5 、茯苓 1g 5 ,淤血 内停 阻
络 :郁金 1g 5 、桃仁 1g 5 、牡蛎2g 0 、赤芍1g 5 、三 七末3 ( 服)、鳖 g 冲
气丸 、十香 返生丸等药物 ,而且经过观察 ,细辛、威灵仙 、等药 物中 也有马兜铃酸 的存在 。 随着 社 会 的 不 断进 步 ,人 们对 医疗 方 面 也有 了越 来 越高 的要 求 ,临 床使 用 中药 药 品的几率 也越 来越 高 ,但 是临 床在对 中药 药理 应 用 的研 究 方面 并没有 得到 重视 ,所 以在临床 使用 中药 物的不 良反
病毒性肝炎的现代中医辨病辨证概况

张继 明 , 翁心 华. 自发性细 菌性腹膜 炎的诊 断及 治疗 [. J 】 中华肝脏病杂志 ,0 5 1 ( : 9 4 0 2 0 ,36 4 — 6 . )5 (080— 4 20 — 8 1 收稿 2 0 — 9 1 0 8 0 ~ 2修回 )
・2 3 ・ 7
F l Un l . l i a a d lb r tr au e f p n a e u i k L, a C i c l n oao yf t r s o t n o s i S n a e os
b c r l ei n iJ. at fMe ,0 4 8 0 :7 — 7 . ati ro is ]E sAr dj20 ,1 ) 4 4 9 e a p t t[ 4 R no A A ce n pnaeu at i eint [ u yn . sis dso t o s c r l rois B t a n b e a p t iM】
关 于 预 防性 抗 菌药 物 应 用 :对 S P高危 患 者 B ( 消化 道 出血 的肝 硬化 患 者 ) 有 、利 尿 剂不敏 感 者 、 腹 水蛋 白< 1 L者 ,应 给予 预 防性 抗 菌药 物 。 目 0g / 前, 喹诺 酮类 药物 由于 良好 的耐 受 l 对需 氧革 兰 阴 生, 性 杆菌 有效 且不损 伤肠 道 正常 厌氧 菌 , 已被 广泛 应 用, 如诺 氟 沙星 40mg1h 0 /2 。
吸收 、抑制 内源性脂 质合 成及 促进 体 内脂质转 运 和 排泄等作用途径而实现的[ 2 1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探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关键词 】 病毒性肝炎 ; 中西 医; 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 5 1 2 . 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1 — 0 0 3 7 — 0 2
病毒性 肝炎春 季主要 是预 防甲型肝 炎 ,因该 病是 由消化道 传 播 ,潜伏 期 短 ,一般 2 - 6周 ,急性 起病 。多 有发 热 、黄疸 、 食 欲减退 、恶心 呕吐 、肝 区疼 的症 状。不典 型病例则 刚发 病时 的症状 与上呼 吸道 感染很 相 近 ,应注意 观察 。需及 时 隔离 ,及 早采 取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下 面笔者对 病毒性 肝炎 的中西 医治疗 情况进行分析 ,具体 报告 如下 。
《 中 外 医 学 研 究 》 第1 1 卷第l 期( 总 第1 8 9 期) 2 0 l 3 年
临床 与实践 L I n c h u a n g y u s h i j i a n
中西 医结合治疗 病毒性肝炎 的探讨
吴荫章① 胡E _ N② 张秉哲①
【 摘要 】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 炎的临床治疗研 究。方法 :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 院近 3 年 收治 的病毒性肝炎患者 7 6 例 ,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1 . 3 疗效判 定标 准 1 . 3 . 1 治疗结束 时应答 ( 1 ) 完全应答 : HC V R N A转 阴 ,AL T恢 肝炎 呈急性肝 炎或慢 性肝炎 的症状 ,并 有演变为肝 硬化 和肝 细 胞癌趋势 , 给百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 必须引起广泛认识和重视 。
复正 常 ; ( 2 ) 部 分应答 : A L T未 恢复正 常但 H C V R N A转阴 ; HC V R N A未 阴转但 A L T恢 复正常 ; ( 3 ) 无 应答 : H C V R N A仍 呈 阳性 , A L T异常没有改 变。 1 . 3 . 2 停 药后 6 — 1 2个月 应答 ( 1 ) 持 续应 答 :停 药 半年 至一 年
复方灵芝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

复方灵芝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60 例广西灵山县人民医院内四科 535400关键词复方灵芝方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功能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本人利用常规护肝药物联合含有灵芝等的复方中药组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显示: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安全有效。
一.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自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门诊或住院患者,均符合《传染病学》(彭文伟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第6版)。
并符合下列条件:反复肝功能异常,ALT、AST≥ 100U/L,HBV-DNA ≥105 拷贝/m l,排除药物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炎;未用过抗病毒药物,半年内未用过免疫调节。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2~58岁;病程6个月-2年。
对照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0岁;病程6个月-2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基础保肝(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肝太乐等)及对症治疗。
治疗组采用复方灵芝方中药:灵芝20-25克、丹参、赤芍、生地、茯苓、白术各15-20克。
并随症加减:体虚者加黄芪、党参;恶心呕吐者,加制半夏、竹茄;脘腹胀者,加柴胡、郁金、枳壳;纳差者,加麦芽、山楂;热重者,加黄芩、茵陈;湿重者,加泽泻、猪苓,ALT不降者,加夏枯草,垂盆草。
肝肾阴虚加枸杞子、女贞子等。
每日1剂,加水浓煎两次,共取汁400ml左右,早晚分服。
两组在观察治疗期间,每15天复查1次肝功能。
15天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1~2个来判定疗效。
二.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未改善,肝功能有关指标(ALT、AST、TBIL)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三. 讨论笔者认为,慢性肝炎以正气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肝、脾、胃、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毒性肝炎中医治疗研究
发表时间:2017-07-20T13:42:31.12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5期作者:李敏
[导读] 将中医辨证治疗作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值得借鉴。
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武汉430300
摘要:目的:分析病毒性肝炎结合中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取2016.03---2017.03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达为观察组组与对照组各48 例,对照患者用常见西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观察两组效果并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95.83%,高于对照组78.26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将中医辨证治疗作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中,临床效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值得借鉴。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
我国乃肝病大国,病毒性肝炎位居前列。
根据2006年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约占2000万例,1~59岁的一般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HBsAg)携带率达7.18%[1] 。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感染者约(2000~5000)万,大概占世界所有丙型肝炎患者的15%~30%[2]病毒性肝炎若不对其进行及时治疗,极易反复发作,引起肝癌、肝硬化等恶性疾病[3]。
病毒性肝炎极其相关并发症的治疗,对患者、对国家都是一沉重的经济负担。
本次研究为探讨采用结合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本院近年来收治的病毒性肝炎患者96例,并分别对其进行西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取2015 年12 月至2016 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所有患者均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相关诊断标准,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重要器官病变、失代偿性肝硬化及重叠和混合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者。
对其治疗方式以及效果进行研究。
将96 例患者随机平均分配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
对照组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为28:20,年龄为21-69岁,平均(27±3.21)岁,。
观察组男性与女性患者比为29:19;年龄为22-75岁,平均(25±2.13)岁。
两组临床资料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对照组行常规西医保肝治疗,给予患者甘草酸二铵、门冬氨酸钾镁、还原型谷胱甘肽及干扰素进行治疗等。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以解毒行气化瘀为主,按照不同的证候,结合病情演变进行辨证施治。
(注:灵活使用,非一成不变)
1.2.2.1湿热中阻
证候:身目发黄,色泽鲜明,恶心,厌油腻,纳呆,胁胀脘闷,尿黄,苔黄腻,身体困重,倦怠乏力,脉弦滑数。
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茵陈40g,栀子12g,大黄9g(后下),制鳖甲9g,生石膏50g。
1.2.2.2肝郁脾虚
证候:胁肋胀痛,便溏或食谷不化,精神抑郁性情急躁,少气懒言,舌淡胖有齿痕,脉沉弦。
早晨方药:龙胆草10g,栀子12g,黄芩15g,生地12g,车前子15g, 木通9g,泽泻12g,当归12g,甘草6g,制鳖甲9g。
晚上方药:元芪25g,白术15g,陈皮12g,升麻15g,柴胡12g,人参15g,甘草9g,当归12g,制鳖甲9g。
1.2.2.3肝肾阴虚
证候:头晕、两目干涩,腰膝酸软,形体消瘦,潮热或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一贯煎去川楝子加枳实。
生地20g,沙参15g,当归15g,枸杞15g,麦冬15g,制鳖甲9g。
1.2.2.4 气滞血瘀
证候:两胁刺痛,痛有定处,胁下或有痞块,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丝,肌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小腹疼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涩。
方药:膈下逐瘀汤。
桃仁12g,红花9g,五灵脂12g,元胡15g,乌药10g,川芎12g,香附12g,当归15g,赤芍12g丹皮10g,枳壳12g,甘草6g,制鳖甲9g,大黄蜇虫丸三丸。
1.2.2.5脾肾阳虚
证候:四肢不温,神疲脉弱,面色不华或晦黄,少腹腰膝冷痛,食少便溏甚至晨泄,完谷不化,下肢浮肿,阴囊湿冷或阳萎,脉弱。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肾气丸。
党参13g,白术15g,干姜6g, 制附子9g, 桂枝6g,熟地黄12g,山药20g,茯苓15g,山茱萸10g,炙甘草6g,制鳖甲9g。
1.3 观察指标
显效:疗程3个月结束时,1.症状完全消失;2.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压痛及叩击痛,有腹水者腹水消失;3.肝功能(ALT、胆红素、A/G或蛋白电泳正常;4.以上三个指标稳定一年.
好转:疗程结束时,1.主要症状消失或明显好转;2. 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无压痛及叩击痛,有腹水者腹水减轻50%以上未完全消失;3.肝功能指标下降幅度在50%以上而未完全正常.
无效:未达到好转标准或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
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95.83%,高于对照组78.265%,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见下表
3 讨论
从中医的理论来看,病毒性肝炎是湿热疫毒侵袭中焦,蕴阻肝胆后,或因劳倦、饮酒等使正气不支,或感受之湿热疫毒邪气甚烈,经中焦直犯肝脏,致肝脏严重受损,疫毒浸淫,迅速深入营血,蒙闭心包。
此时,湿热弥漫三焦,胆汁随湿热之熏蒸而外泄,脾胃因疫毒之侵害而运化停滞,升降反作,肝失疏泄,热毒内逼,血溢脉外,肝风妄动,神明失主。
从临床治疗的角度来看,常规的西医保肝护肝抗病毒、等治疗手段,依仗不断发展的生物学技术,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整体效果还无法达到临床预期。
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辨证用药,起到了气血两治、湿热两治的效果。
研究中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将患者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脾肾阳虚,根据不同证候分别予以施治,配合中医辨证治疗的有效率治疗达到了95.83%,高于对照组的78.26%;存在明显的统计学优势(P<0.05)。
综上所述,在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理论予以治疗,整体效果优于西医治疗,方法值得在后期临床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肝脏,2011,16(1):2—5.
[2] 陈园生,李黎,崔富强,等.中国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9):888—891.
[3]黄坚,曾雪,李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检测及其临床价值[J1.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55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