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合集下载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发布××××-××-××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概述 (2)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 系统建设目标 (2)4.3 系统管理范围 (2)5 系统体系结构 (4)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 (4)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 系统技术要求 (6)6.1 系统总体要求 (6)6.2 软件技术要求 (7)6.3 管理能力要求 (7)6.4 性能要求 (7)6.5 系统安全要求 (7)6.6 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省级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需求规范v4

中国联通省级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需求规范v4

中国联通省级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需求规范(V4.0.0)2007-06发布2007-06实施中国联通运行维护部发布目录1综述 (8)2综合性能分析增强 (10)2.1节假日预测 (10)2.1.1概述 (10)2.1.2节假日预测要求 (10)2.1.2.1预测算法 (10)2.1.2.1.1简单线性算法(推荐) (10)2.1.2.1.2一元线性回归算法 (10)2.1.2.1.3自定义预测算法 (11)2.1.2.2预测修正系数 (11)2.1.2.3预测网元粒度 (11)2.1.2.4预测时间粒度 (12)2.1.2.5预测指标范围 (12)2.1.2.5.1预测基础指标范围 (12)2.1.2.5.1.1全网性的指标 (12)2.1.2.5.1.2MSC指标 (12)2.1.2.5.1.3BSC指标 (12)2.1.2.5.1.4LAC区指标(可选) (13)2.1.2.5.1.5与中继有关的指标 (13)2.1.2.5.1.6BTS指标 (13)2.1.2.5.2预测网络承载能力指标范围 (13)2.1.3节假日预测功能需求 (14)2.1.3.1数据准备 (14)2.1.3.2操作要求 (14)2.1.3.3预测结果及呈现 (14)2.1.3.4总结分析 (14)2.1.4节假日预测数据保存要求 (14)2.2自定义性能数据汇总 (15)2.2.1概述 (15)2.2.2自定义数据汇总功能需求 (15)2.2.2.1自定义网元组 (15)2.2.2.2自定义汇总指标 (15)2.2.2.3自定义汇总的时间粒度 (15)2.2.2.4汇总触发机制 (15)2.2.3自定义数据汇总的操作方式 (16)2.2.3.1自定义网元分组的操作方式 (16)2.2.3.2自定义汇总条件设置的操作方式 (16)2.2.4自定义汇总数据结果的保存及呈现 (16)3局数据管理增强 (17)3.1概述 (17)3.2局数据核查功能 (17)3.2.1话务网增加的局数据核查内容 (17)3.2.1.1HSTP/LSTP (17)3.2.1.2TMSC1/TMSC2 (17)3.2.1.3MSC (18)3.2.1.4HLR (18)3.2.1.5GMSC/IGW (18)3.2.1.6193长途 (18)3.2.2分组网新增的局数据核查内容 (18)3.2.2.1PDSN数据核查 (18)3.2.3智能网增加的局数据核查内容 (19)3.2.3.1SCP (19)3.2.3.2IP (19)3.3局数据模块的WEB功能 (19)3.3.1标准局数据管理 (19)3.3.1.1标准局数据查询 (19)3.3.1.2标准局数据维护 (19)3.3.1.3标准局数据日志查询 (20)3.3.2现网局数据管理 (20)3.3.2.1现网局数据查询 (20)3.3.2.2现网局数据对比分析 (20)3.3.3操作日志 (20)4基站断站管理 (21)4.1业务背景 (21)4.2基站断站告警采集 (21)4.2.1采集接口方式 (21)4.2.2厂商基站断站告警规则 (21)4.3基站断站告警监控 (21)4.4基站断站告警的呈现方式 (22)4.5基站断站统计 (22)4.5.1统计基础 (22)4.5.1.1基站类别 (22)4.5.1.2基站级别 (22)4.5.1.3基站断站告警分类 (22)4.5.1.4告警原因定位功能 (22)4.5.2统计要求 (23)5基站服务质量管理 (24)5.1概述 (24)5.2小区分组的策略 (24)5.3小区分组的管理 (25)5.3.1增加小区组 (25)5.3.2修改小区组 (25)5.3.3删除小区组 (25)5.3.4查询小区组 (25)5.5小区组话务经营分析呈现 (26)5.5.1小区组话务经营分析 (26)5.5.1.1话务列表 (26)5.5.1.2话务趋势分析 (26)5.5.1.3小区组话务量话务排名 (26)5.5.2网络负荷分析 (27)5.5.3网络资源统计分析 (27)5.5.4话务预警 (27)5.5.5故障与业务关联分析 (28)5.5.6基站统计报表 (28)5.6基站故障、性能综合监控 (28)5.6.1基站故障监控 (28)5.6.2基站实时性能监控 (28)5.6.2.1性能指标范围 (29)5.6.2.2性能指标的采集 (29)5.6.2.3性能指标的实时性 (29)5.6.2.4性能呈现要求 (29)5.6.2.5性能阈值颜色设置 (29)5.6.3基站配置信息查询 (30)5.6.4基站统计报表 (30)5.7用户管理 (31)6统一性能配置数据采集平台 (32)6.1概述 (32)6.2统一采集的设备 (32)6.2.1交换系统设备 (32)6.2.2无线系统设备 (32)6.2.3GRPS设备 (32)6.2.4智能网设备 (32)6.3.1ODBC (32)6.3.2文件方式 (32)6.3.3Q3接口 (33)6.3.4CORBA接口 (33)6.3.5数据库直连 (33)6.3.6SOCKET (33)6.3.7命令行接口 (33)6.4统一采集的数据类型 (33)6.4.1配置数据 (33)6.4.1.1与干线网相关的配置信息 (33)6.4.1.2与省内交换子系统相关的配置信息 (34)6.4.1.3与省内基站子系统相关的配置信息 (34)6.4.1.4网管类配置信息 (34)6.4.1.5E1端口链接关系 (34)6.4.1.6天线、室内分布、直放站 (34)6.4.1.7物理站点 (34)6.4.2性能数据 (34)6.4.2.1性能数据类型 (34)6.4.2.1.1与干线网相关的性能数据 (35)6.4.2.1.2与交换子系统相关的性能数据 (35)6.4.2.1.3与无线子系统相关的性能数据 (35)6.4.2.1.4分组网相关性能能数据 (35)6.4.2.1.5智能网相关性能数据 (35)6.4.2.2性能指标组 (35)6.4.3其他数据 (35)6.5统一采集对外提供的数据接口 (35)6.5.1数据接口方式 (35)6.5.1.1数据库接口 (36)6.5.1.2文件接口 (36)6.5.1.3SOCKET接口 (36)6.5.1.4SOAP接口 (36)6.5.1.5HTTP接口 (36)6.5.2数据类型 (36)6.5.2.1原始数据 (36)6.5.2.2汇总方式 (36)6.5.2.2.1网管系统处理好的上层应用数据 (36)6.5.2.2.2配置和性能数据相关联 (36)6.6配置数据 (36)6.6.1配置数据发现 (36)6.6.1.1新增网元 (37)6.6.1.2删除网元 (37)6.6.1.3关注配置属性变化 (37)6.6.2配置信息与性能数据一致性 (37)7移动网管系统门户功能 (38)7.1概述 (38)7.2网站首页 (38)7.3全网业务量分析 (39)7.4网络运行质量分析 (39)7.5故障分析 (40)7.6网络资源分析 (40)7.7专题分析报告 (40)7.8互联互通质量分析 (41)7.9公告 (41)7.9.1信息分类 (41)7.9.2手工上载信息生成 (41)7.9.3自动发布 (42)7.9.4信息发布和反馈 (42)7.9.5信息的撤除 (43)7.10权限要求 (43)7.11数据安全性 (43)8修订说明 (44)1综述目前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已初具规模,为了更好的维护和管理CDMA网络,根据2007年中国联通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建设总体要求,中国联通总部运行维护部组织相关省份编写了《中国联通省级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需求规范V4.0.0》,此需求书将规范全国各省级省级CDMA移动综合网管系统三期工程建设。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12中国联通公司发布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技术规范v1.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a Unicom Local Unified Transport Network Equipment v1.0(NEQ)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57- -1-18发布-1-18实施目次1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定义、术语和缩略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设备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设备基本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通用技术规范............................................................................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设备系统架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 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1.1_发布稿_

中国联通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终端设备技术规范 总册:总体技术要求 v1.1_发布稿_

接口测试方法 第 1 部分:支持 LTE 的通用用户识别模块 (USIM)应用特性 YD/T 2582.2-2013 LTE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 通用集成电路卡(UICC)与终端间 Cu 接口测试方法 第 2 部分:支持 LTE 的通用用户识别模块应用 工具箱(USAT)特性 3GPP TS25.123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支持无线资源管理的需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3GPP TS25.214 3GPP TS25.302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物理层过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DD))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 物理层提供的服务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3GPP TS25.331 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3GPP TS36.133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Protocol specification)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管理支持需求(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3GPP TS36.304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空闲态的用户设备过程(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User Equipment (UE) procedures in idle mode) 3GPP TS36.331 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接入:无线资源控制(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3GPP TS45.005 GSM/EDGE 无线接入网:无线收发(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TS45.008 GSM/EDGE 无线接入网:无线子系统链路控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Radio subsystem link control)

中国联通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分册17页word文档

中国联通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分册17页word文档

运行维护规程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分册(试行)中国联通集团网络公司二零一零年六月目录第一章通则 (2)第二章运行维护组织体系及职责界面 (3)第一节维护组织机构及职责 (3)第二节维护界面划分 (6)第三章基本维护要求 (8)第四章维护作业计划 (10)第五章故障管理 (11)第六章质量管理 (13)附录1 总部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15)附录2 省级分公司网管及支撑系统故障处理流程 (16)附录3 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作业计划 (16)第一章通则第1条.中国联通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以下简称网管及支撑系统)是为中国联通通信网络的运行维护及管理提供支撑的系统,可以实现为集中维护、集中管理、集中监控提供系统平台,满足各业务层面不同的网管应用需求。

网管及支撑系统包括根据有关技术体制和技术规范以及网络维护工作需要开发建设的综合性网络管理系统。

第2条.中国联通网络网管及运维支撑系统包括:厂家 OMC 系统、网管系统、网管网络系统等。

网管系统是由总部统一部署建设或由省内根据需要自行建设的支撑系统,包括综合网管、移动电子运维管理系统、专业网管、信令监测、安全管理、拨测系统、直放站和室内分布网管系统、业务平台网管系统、业务平台集中监控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综合话务分析系统、动力环境监控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等。

第3条.网管及支撑系统专业维护的范围主要指通信网网管及支撑系统的软硬件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维护,包括:网管及支撑系统主机硬件设备、系统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应用软件及相关的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拨号设备等)、存储备份设备(磁盘阵列、磁带库、光盘等)、安全设备(入侵检测设备、补丁服务器、防病毒服务器及软件、网管配套使用的 VPN 接入设备等)、时间服务器、 DDF/ODF 架及相关连接光电缆等。

第4条.为规范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提高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服务质量,确保网管及支撑系统各类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网管系统数据质量和网元同步接入,提高维护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特制定本管理规程,作为中国联通网管及支撑系统的维护管理工作依据。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接口规范v1.0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接口规范v1.0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204-2011中国联通客户网络管理系统接口规范China Unicom Customer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Interface Specification(v1.0)2011-06-22发布2011-06-22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缩略语 (2)4 接口概述 (4)5 客户网管系统部省级接口 (6)5.1 接口简要描述 (6)5.2 网络连接方式 (6)5.3 接口功能需求 (6)5.3.1过滤条件设置 (6)5.3.2数据信息接口 (6)5.3.3告警故障接口 (7)5.3.4性能信息接口 (8)5.4 接口方式及协议 (8)5.5 接口详细描述 (8)5.5.1连接测试 (8)5.5.2过滤条件设置 (9)5.5.3数据信息接口 (10)5.5.4告警故障接口 (17)5.5.5性能信息接口 (20)6 与资源管理系统间接口 (23)6.1 接口简要描述 (23)6.2 接口功能需求 (23)6.2.1资源数据同步 (23)6.2.2资源数据查询 (24)6.2.3资源数据变更通知 (24)6.3 接口方式及协议 (24)6.4 接口详细描述 (24)6.4.1采用Webservice+FTP方式 (24)6.4.2采用中间表方式 (33)7 与电子运维系统间接口 (38)7.1 接口简要描述 (38)7.2 接口功能需求 (38)7.2.1故障派单 (38)7.2.2故障单管理 (38)7.2.3重保电路信息同步 (38)7.2.4电路割接信息同步 (39)7.3 接口方式及协议 (39)7.4 接口详细描述 (39)7.4.1接口数据 (39)7.4.2电子运维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42)7.4.3客户网管侧接口服务定义 (44)8 与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48)8.1 接口简要描述 (48)8.2 接口功能需求 (48)8.2.1过滤条件设置 (48)8.2.2告警同步 (48)8.2.3告警同步通知 (48)8.2.4告警实时上报 (48)8.2.5告警结束通知 (49)8.2.6性能任务定制 (49)8.2.7性能数据获取通知 (49)8.3 接口方式及协议 (49)8.4 接口交互数据 (49)8.4.1告警信息 (49)8.4.2性能数据 (50)8.5 接口详细描述 (51)8.5.1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51)8.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55)9 与IP网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0)9.1 接口简要描述 (60)9.2 接口功能需求 (60)9.2.1告警同步 (60)9.2.2告警实时上报 (60)9.2.3过滤条件设置 (60)9.2.4定制性能任务 (60)9.2.5性能数据获取通知 (61)9.2.6节点间IP网络层时延测试 (61)9.2.7MPLS VPN电路:获取各QoS等级带宽占用百分比 (61)9.3 接口方式及协议 (61)9.4 交互数据定义 (62)9.4.1IP电路相关性能参数定义表 (62)9.4.2告警信息 (63)9.5 接口详细描述 (64)9.5.1IP综合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64)9.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71)10 与数据ATM网管理系统间接口 (75)10.1 接口简要描述 (75)10.2 接口功能需求 (75)10.2.1告警同步 (75)10.2.2告警实时上报 (75)10.2.3过滤条件设置 (75)10.2.4定制性能任务 (75)10.2.5性能数据文件获取 (76)10.3 接口方式及协议 (76)10.4 接口交互数据 (76)10.4.1告警信息 (76)10.4.2性能数据 (77)10.5 接口详细描述 (77)10.5.1数据ATM管理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77)10.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81)附录A接口服务定义代码说明 (85)A.1 错误代码表 (85)A.2 系统代码表 (85)A.3 同步请求标识和通知标识的编号规则 (85)A.4 Filter的BNF范式说明 (86)A.5 资源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88)附录B 客户网管部省接口WSDL (89)前言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是以对客户租用电路和客户设备的实时监测为主要目标,从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角度对网管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实现大客户网络的状态监视、故障定位以及性能分析等功能,同时为大客户提供统计报表和SLA报告,使其成为中国联通为大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分册:公共增值业务网管技术规范V3.0-正式版本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第一分册:公共增值业务网管技术规范V3.0-正式版本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公共增值业务网管技术规范(V3.0)China Unico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s forValue Added ServicePart One:Specification of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s for Common ValueAdded Service(Version 3.0)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III)1 范围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3 缩略语 (3)4 管理范围 (3)5 公共增值业务设备网管指标 (4)5.1 主机 (4)5.1.1 管理对象 (4)5.1.2 数据定义描述 (4)5.1.2.1 性能指标(KPI) (4)5.1.2.2 告警数据 (7)5.1.2.3 配置数据 (9)5.2 网络 (11)5.2.1 管理对象 (11)5.2.2 数据定义描述 (11)5.2.2.1 性能指标(KPI) (11)5.2.2.2 告警数据 (11)5.2.2.3 配置数据 (12)5.3 数据库 (13)5.3.1 管理对象 (13)5.3.2 数据定义描述 (13)5.3.2.1 性能指标(KPI) (13)5.3.2.2 告警数据 (17)5.3.2.3 配置数据 (18)5.4 存储(可选) (20)5.4.1 管理对象 (20)5.4.2 数据定义描述 (20)5.4.2.1 性能指标(KPI) (20)5.4.2.2 告警数据 (21)5.4.2.3 配置数据 (22)5.5 备份(可选) (23)5.5.1 管理对象 (23)5.5.2 数据定义描述 (23)5.5.2.1 性能指标(KPI) (23)5.5.2.2 告警数据 (23)5.5.2.3 配置数据 (24)6 告警与性能数据字段范围 (25)6.1 告警接口字段范围 (25)6.2 性能文件字段范围 (25)6.3 配置文件字段范围 (26)前言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进行业务创新、提升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对电信运营商的整体贡献不断增加。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

系统的目标和功能
功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 如 G S M 、 C D M A 、 LT E 等
提供高质量的语音、数据、 视频等通信服务
支持多种终端设备,如手机、 平板、电脑等
目标:提高通信效率,降低 运营成本
提供网络管理和监控功能, 确保网络稳定运行
系统的架构和组成
添加标题
架构:分层架构, 包括应用层、服务 层、数据层和基础 设施层
01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培训内容和目标
培训内容:系统操作、维护、故障排除等 培训目标:提高员工系统操作能力,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培训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训时间:根据员工需求,灵活安排培训时间
培训方式和时间安排
培训方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包括视频课程、在线答疑、现场实操等 培训时间:根据项目进度和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效果 培训内容:包括系统操作、故障排除、维护管理等方面 培训考核:设置考核环节,确保培训效果,提高员工技能水平
公司
中国联通之系统技 术规范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系统概述
02
系统技术规范
03
系统实施方案
04
系统维护和管理方案
05
系统培训和支持方案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01
系统概述
系统的定义和范围
系统的定义:中国联通之系统技术规范是指中国联通在通信技术、网络架构、业务应用 等方面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接口规范:RESTful、 SOAP、Web Service等
安全技术:加密、认证、访 问控制等
测试技术:单元测试、集成 测试、系统测试等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联通公司企业标准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公布××××-××-××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公布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缩略语 (1)4概述 (2)4.1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系统建设目标 (2)4.3系统治理范围 (2)5系统体系结构 (4)5.1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治理结构 (4)5.2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系统技术要求 (6)6.1系统总体要求 (6)6.2软件技术要求 (7)6.3治理能力要求 (7)6.4性能要求 (7)6.5系统安全要求 (7)6.6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可能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治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接口规范v

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接口规范v

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204-2011中国联通客户网络管理系统接口规范China Unicom Customer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Interface Specification(v1.0)2011-06-22发布 2011-06-22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目录1 范围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3 缩略语 (2)4 接口概述 (4)5 客户网管系统部省级接口 (6)5.1 接口简要描述 (6)5.2 网络连接方式 (6)5.3 接口功能需求 (6)5.3.1过滤条件设置 (6)5.3.2数据信息接口 (6)5.3.3告警故障接口 (7)5.3.4性能信息接口 (8)5.4 接口方式及协议 (8)5.5 接口详细描述 (8)5.5.1连接测试 (8)5.5.2过滤条件设置 (9)5.5.3数据信息接口 (10)5.5.4告警故障接口 (17)5.5.5性能信息接口 (20)6 与资源管理系统间接口 (23)6.1 接口简要描述 (23)6.2 接口功能需求 (23)6.2.1资源数据同步 (23)6.2.2资源数据查询 (24)6.2.3资源数据变更通知 (24)6.3 接口方式及协议 (24)6.4 接口详细描述 (24)6.4.1采用Webservice+FTP方式 (24)6.4.2采用中间表方式 (33)7 与电子运维系统间接口 (38)7.1 接口简要描述 (38)7.2 接口功能需求 (38)7.2.1故障派单 (38)7.2.2故障单管理 (38)7.2.3重保电路信息同步 (38)7.2.4电路割接信息同步 (39)7.3 接口方式及协议 (39)7.4 接口详细描述 (39)7.4.1接口数据 (39)7.4.2电子运维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42)7.4.3客户网管侧接口服务定义 (44)8 与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48)8.1 接口简要描述 (48)8.2 接口功能需求 (48)8.2.1过滤条件设置 (48)8.2.2告警同步 (48)8.2.3告警同步通知 (48)8.2.4告警实时上报 (48)8.2.5告警结束通知 (49)8.2.6性能任务定制 (49)8.2.7性能数据获取通知 (49)8.3 接口方式及协议 (49)8.4 接口交互数据 (49)8.4.1告警信息 (49)8.4.2性能数据 (50)8.5 接口详细描述 (51)8.5.1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51)8.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55)9 与IP网综合网管系统间接口 (60)9.1 接口简要描述 (60)9.2 接口功能需求 (60)9.2.1告警同步 (60)9.2.2告警实时上报 (60)9.2.3过滤条件设置 (60)9.2.4定制性能任务 (60)9.2.5性能数据获取通知 (61)9.2.6节点间IP网络层时延测试 (61)9.2.7MPLS VPN电路:获取各QoS等级带宽占用百分比 (61)9.3 接口方式及协议 (61)9.4 交互数据定义 (62)9.4.1IP电路相关性能参数定义表 (62)9.4.2告警信息 (63)9.5 接口详细描述 (64)9.5.1IP综合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64)9.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71)10 与数据ATM网管理系统间接口 (75)10.1 接口简要描述 (75)10.2 接口功能需求 (75)10.2.1告警同步 (75)10.2.2告警实时上报 (75)10.2.3过滤条件设置 (75)10.2.4定制性能任务 (75)10.2.5性能数据文件获取 (76)10.4.1告警信息 (76)10.4.2性能数据 (77)10.5 接口详细描述 (77)10.5.1数据ATM管理系统侧接口服务定义 (77)10.5.2客户网管系统侧服务定义 (81)附录A接口服务定义代码说明 (85)A.1 错误代码表 (85)A.2 系统代码表 (85)A.3 同步请求标识和通知标识的编号规则 (85)A.4 Filter的BNF范式说明 (86)A.5 资源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88)附录B 客户网管部省接口WSDL (89)前言中国联通客户网管系统,是以对客户租用电路和客户设备的实时监测为主要目标,从面向客户、面向业务的角度对网管数据进行分析和呈现,实现大客户网络的状态监视、故障定位以及性能分析等功能,同时为大客户提供统计报表和SLA报告,使其成为中国联通为大客户服务的重要支撑平台。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总册V3.1--正式版本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总册V3.1--正式版本

中国联通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总册3.0目次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缩略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系统管理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系统管理范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 总部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省分增值业务综合网管系统........................................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被管增值业务系统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1 按服务范围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2 按业务种类分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DOCX 45页)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DOCX 45页)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DOCX 45页)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059-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v1.0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etwork Management of China Unicom Local Integrated Bearer and Transport Equipment v1.0(NEQ)2013-1-18发布2013-1-18实施中国联通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在参考CCSA、ITU-T、IETF、IEEE相关标准,结合中国联通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和IP城域网的具体需求制定而成。

随着业务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标准将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本标准系列包括以下四个标准:——QB/CU 056-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与IP城域网技术体制v1.0》——QB/CU 057-2013《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 058-2013《中国联通城域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测试规范V1.0》——QB/CU 059-2013《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v1.0》本标准作为网管系统规范,主要规定了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的本地网元网管系统的总体要求、功能要求等。

本部分适用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设备网管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123 范围该标准对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网管系统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范,主要包含总体技术要求、拓扑管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及安全管理等。

本部分适用于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4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文件。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QB/CU 056-2013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与IP城域网技术体制V1.0QB/CU 057-2013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技术规范v1.0QB/CU 058-2013 中国联通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设备测试规范v1.0YD/T xxx-xxxx 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管理技术要求YDT 1096-2009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边缘路由器YDT 1097-2009 路由器设备技术要求核心路由器YDT 1381-2005 IP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测量方法YDT 1391.1-2005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测试方法YD/T 1238-2002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节点技术要求YD/T 1289.2-2003 同步数字体系(SDH)传输网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二部分:网管理系统(EMS)功能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报批稿)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原则(报批稿)QB /CU059-2013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BBF WT-221 基于IP/MPLS的移动回程网(Back-haul)技术规范IEEE 802.1ah(2008)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的局域网增补7:运营商骨干桥接IEEE 802.3ah 最后一英里的以太网技术要求IEEE 1588-200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版本2)IEFT [RFC 2328] OSPF版本2,1998年4月IETF [RFC 2545] 使用BGP-4多协议扩展的IPv6域间路由,1999年3月IETF [RFC 2698] 3色双速率标记IETF [RFC 3031] 多协议标签交换体系结构,2001年1月IETF [RFC 3032] MPLS标签栈编码,2001年1月IETF [RFC 3209] RSVP-TE:扩展的RSVP的LSP隧道,2001年IETF [RFC 3270] 支持差异化服务的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2002年5月IETF [RFC 3386] 网络层次和多层生存能力,2002年11月IETF [RFC 3443] MPLS的TTL处理IETF [RFC 3471]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信令功能描述,2003年1月IETF [RFC 3473] 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GMPLS)信令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TE)的扩展,2003年1月IETF [RFC 3630] 面向流量工程扩展的OSPF协议版本2,2003年9月IETF [RFC 3985] 端到端的伪线仿真结构,2005年3月IETF [RFC 4090] LSP隧道的RSVP-TE快速重路由扩展,2005年5月IEFT [RFC 4364] BGP / MPLS的IP虚拟专用网,2006年2月IETF [RFC 4379] 多协议数据平面故障检测,2006年IETF [RFC 4385] 端到端伪线仿真(PWE3)控制字在MPLS上的应用,2006年2月IETF [RFC 4446] IANA分配的端到端伪线仿真(PWE3),2006年4月IETF [RFC 4447] 采用LDP信令建立PW,2006年4月IETF [RFC 4448] 基于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2006年4月IETF [RFC 4553] 基于分组MPLS网络的以太网封装方式(SAToP),2006年6 月IETF [RFC 4659] BGP-MPLS的IP虚拟专用网络(VPN)对IPv6的VPN扩展,2006年9月IETF [RFC 4664] L2 VPN框架IETF [RFC 4760] BGP-4的多协议扩展,2007年1月IETF [RFC 4761] 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BGP自动发现和信令,2007年1月IETF [RFC 4762] 虚拟专用局域网服务(VPLS)使用标签分发协议(LDP)信令,2007年1月IETF [RFC 4798] 通过IPv4 MPLS使用IPv6运营商边缘路由器(6PE)连接IPv6孤岛,2007年2月IETF [RFC 5036] LDP规范,2007年10月IETF [RFC 5085] 伪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一个伪线的控制通道,2007年12月IEFT [RFC 5086] 分组交换网络(CESoPSN)中结构化的TDM电路仿真业务,2006年12月IETF [RFC 5087] IP承载的TDM业务,2007年12月QB /CU059-2013IETF [RFC 5151] 域间MPLS和GMPLS的流量工程-资源预留协议-流量工程(RSVP - TE的)的扩展,2008年2月IETF [RFC 5254] 端到端的多段伪线仿真(PWE3)需求,2008年10月IETF [RFC 5287] MPLS网络中TDM伪线的控制协议扩展,2008年8月IETF [RFC 5305] 面向流量工程的IS-IS协议扩展,2008年10月IETF [RFC 5308] 采用IS-IS协议的IPv6,2008年10月IETF [RFC 5329] 使用OSPF第3版的流量工程,2008年9月IETF [RFC 5340] 基于IPv6的OSPF协议,2008年7月IETF [RFC 5586] MPLS-TP OAM的封装要求,2009年6月IETF [RFC 5659] 端到端的多段伪线仿真结构,2009年10月IETF [RFC 5798] 基于IPv4和IPv6的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VRRP)版本3,2010年3月IETF [RFC 5880] 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IETF [RFC 5881] 基于IPv4和IPv6的BFD检测(单跳),2010年6月IETF [RFC 5883] 多跳路径的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IETF [RFC 5884] 基于MPLS标签交换路径(LSP)双向转发检测(BFD)2010年6月IETF [RFC 5885] 使用双向转发检测(BFD)的伪线虚电路连接验证(VCCV),2010年6月IETF [RFC 5905] 网络时间协议版本4:协议和算法规范2010年6月IETF [RFC 5994] MPLS传输网络以太网伪线的应用,2010年10月IETF [RFC 6073] 分段伪线,2011年1月MPLS and Frame Relay Alliance 8.0.0 基于MPLS的仿真TDM电路使用raw封装协议的执行情况,2004年11月IP/MPLS Forum 19.0.0 MPLS运营商间接口技术规范,2008年4月IP/MPLS Forum 20.0.0 MPLS技术在移动回程网络的框架和要求的技术规范,2008年10月ITU-T Y.1731 MPLS网络的操作和维护机制,2004年2月ITU-T G8110 MPLS层网络结构ITU-T G.8110.1 TMPLS(MPLS-TP)层网络体系结构ITU-T G.8011 传送网承载以太网-以太网业务框架ITU-T G.8011.1 以太网专线业务ITU-T G.8011.2 以太网虚拟专线业务ITU-T G.8114 T-MPLS层网络运行和维护机制ITU-T G.8131 TMPLS网络线性保护倒换ITU-T G.8132 T-MPLS共享保护环网(TM-Steering)ITU-T G.8151 TMPLS网元管理方面ITU-T G.8261 分组网络的定时和同步方面ITU-T G.8262(EEC) 同步以太网设备从钟(EEC)的定时特性ITU-T G.8264 分组网络定时分配ITU-T Y.1731 以太网OAM功能和机制ITU-T Y.1720 MPLS网络的保护倒换MEF8 城域以太网上的PDH电路仿真实施协议MEF10.1 以太网业务属性-第二部分5术语和缩略语缩写英文名称描述1PPS 1 Pulse Per Second1秒一个脉冲,简称秒脉冲 ACL Access Control List 访问控制列表 BFD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双向转发检测BMCA Best Master Clock Algorithm 最佳主时钟算法CBR Constant Bit Rate 固定比特率CBS Committed BurstSize承诺突发长度CC Continuous Check 连续性检测CE Customer Edge 用户边缘 CES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电路仿真业务CESoPSN Structure-aware TDM Circuit Emulation Service over Packet 分组网交换承载的结构化电路仿真业务Switched NetworkCIR CommittedInformation Rate 承诺信息速率 CRC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循环冗余校验 CSF Customer SignalFailure 客户信号丢失 CV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 连通性验证 DCN Data Communication Network数据通信网DM Delay measurement 时延测量 DSCP DiffServ Code Point区分业务编码点 EIR Excess Information Rate超额信息速率 E-LANE-LAN Service以太网局域网业务 E-Line E-LINE Service 以太网线型业务E-Tree E-TREE Service以太网树型业务EML Element ManagementLayer网元管理层EMS Element ManagementSystem网元管理系统IS-IS Intermediate Systemto IntermediateSystem中间系统到中间系统L2VPN Layer 2 VirtualPrivate Network二层虚拟专用网L3VPN Layer 3 VirtualPrivate Network三层虚拟专用网LAG Link Aggregation 链路聚合LB Loopback Function 环回功能LCK Lock SignalFunction信号锁定功能LDP Label DistributionProtocol标签分发协议LER Label Edge Router 边缘标签路由器LM Loss Measurement 丢包测量LSP Label Switched Path 标记交换路径LT Link Trace 链路踪迹MA MaintenanceAssociation MAC维护联盟MD Maintenance Domain 维护区域MEG Maintenance EntityGroup维护实体组MEP MEG End Point MEG端点MIP MEG IntermediatePointMEG中间节点MPLS-TP Mutil-ProtocolLabel Switch-Transport Profil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描述MPLS Multi Protocol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MS-PW Multi-SegmentPseudowire多段伪线NE Network Element 网元NML Network ManagementLayer网络管理层NMS Network ManagementSystem网络管理系统NNI Network Network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NTP Network TimeProtocol网络时间协议OAM Operations,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操作、管理、维护PDV Packet Delay Variation包抖动P Provider 运营商PBS Peak Burst Size 峰值突发长度PDH PlesiochronousDigital Hierarchy准同步数字体系PE Provider Edge 运营商边缘PHB Per-Hop Behavior 每一跳行为PIR Peak InformationRate峰值信息速率PQ Priority Queue 绝对优先级队列PSN Public SwitchedNetwork公用交换网PTN Packet TransportNetwork分组传送网PW Pseudowire 伪线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RDI Remote DefectIndication远端缺陷指示RSVP-TE ResourceReSerVationProtocol基于流量工程扩展的资源预留协议RTP Real Time TransportProtocol实时传送协议SAToP Structure AgnosticTDM Over Packet非结构化仿真SNMS Sub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子网管理系统S-PE Switching ProviderEdge Router运营商边缘交换路由器SS-PW Single-SegmentPseudowire单段伪线TMN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电信管理网TE Traffic Engineering 流量工程TLV Type/Length/Value 类型/长度/数值T-PE Terminating 运营商边缘路Provider EdgeRouter由器终端UNI User to NetworkInterface网络用户接口UTC CoordinatedUniversal Time世界协调时UTN 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络VCC Virtual Channel Connection虚通道连接VCCV Virtual CircuitConnectivityVerification虚连接电路验证VCID Virtual ChannelIdentifier虚通道标识符VLAN Virtual Local 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VPLS Virtual Private LANService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PN Virtual PrivateNetwork虚拟专用网VPWS Virtual Private 虚拟专用线路Wire Service 业务WFQ Weighted Fair Queue 加权公平队列WRED Weighted RandomEarly Detect加权随机早期检测WTR Wait To Restoration 恢复等待时间6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网管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6.1系统结构本地综合承载传送网管理系统接口框架如图4-1所示。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1. 简介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总册是为了规范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实施、运维等各个环节,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而制定的。

本文档包含了对于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技术规范的详细说明和要求,包括系统的架构设计、功能模块划分、接口定义、数据安全等方面内容。

通过严格遵守本文档的规范要求,可以确保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满足用户对于网络管理的需求。

2. 系统架构设计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包括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协议选择、功能划分等方面。

2.1 组成结构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由以下几个组件组成:•前端接入模块: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的请求,并将其转发给后端处理。

•后端处理模块:包括数据处理、算法计算、网络配置等功能,对用户请求进行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前端。

•数据存储模块:用于存储系统的配置数据、运行数据等信息。

•网络管理模块:负责对传输网的设备、链路等进行管理和监控。

2.2 协议选择在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中,应选择合适的协议进行通信和数据交换。

常用的协议包括:SNMP、NetConf、RESTful等。

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和网络设备的支持情况,选择合适的协议进行使用。

2.3 功能划分根据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的需求,将系统的功能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接入、配置、监控等功能。

•链路管理:负责链路的建立、拓扑发现、带宽管理等。

•资源管理:对传输网网络资源进行管理和优化。

•故障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故障,保障网络的稳定运行。

•性能管理:对传输网的性能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性能问题。

3. 功能模块划分根据系统的功能划分,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3.1 设备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负责对传输网设备进行管理,包括设备的接入、配置、监控等功能。

具体包括以下子模块:3.1.1 设备接入设备接入模块负责通过合适的接口与传输网设备进行通信。

江苏联通传输综合网管数据维护管理规范

江苏联通传输综合网管数据维护管理规范

江苏联通传输综合网管数据维护管理规范网管数据的维护是网管系统维护的基础,是确保各项采集统计数据准确、有效的前提。

本规范针对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和管线资源管理系统的各类数据,明确了其维护的分工责任、流程与要求,以保障网管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一、本规范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传输网综合网管及管线资源管理系统。

数据范围包括传输设备资源、管线资源、DDF、ODF等网管系统的各类数据。

二、网管数据维护管理原则传输综合网管系统和管线资源管理系统是传输网的支撑网络,其网管数据也总体上服从传输网的现行数据管理体制:各级维护生产责任单位负责管辖范围内的数据的维护。

三、各维护单位在网管数据维护中的职责:1、省分运维部作为干线传输网的调度管理单位,在传输干线网络调度的同时,负责传输干线数据的调度管理。

2、省分网管中心作为传输干线网管系统的维护生产责任单位,负责综合网管中干线设备数据的维护与核查,同时负责综合网管数据的维护管理与技术管理。

3、地市分公司运维部作为本地传输网的调度管理单位,负责综合网管中本地设备数据的维护与核查,以及管线资源系统中管线数据的维护和核查。

四、网管数据的分类:按网管数据本身属性,以及在网管系统中所管理资源的性质、特点,分为以下二大类:(一)传输资源主要是指传输设备DWDM/SDH/PDH、微波、红外、DDF 等。

传输设备的再生段/复用段/通道/通路/电路等逻辑资源数据。

(二)管线资源主要是指管道、杆路、光缆、光芯、电缆、ODF 等。

管线(含GIS 信息)、光缆、光芯及其联接关系等资源数据。

五、各类网管数据的维护流程与要求:1、新建工程传输资源数据维护流程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后,进入设备开通/割接入网阶段。

需割接入网的,由分公司在电子运维系统上提交设备割接工单,提出设备割接入网申请,割接流程开始。

分公司在工单附件中对本次工程资源数据录入情况进行说明,工单经分公司/省公司运维部门审核批准后由分公司运维部门执行割接工单,完成设备割接入网。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v1.0(057-2010))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v1.0(057-2010))

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技术规范总册China Unicom Enterprise Gateway Technical Specification——General Requirement(v1.0)目次目次 (1)前言 (1)1范围 (2)2引用文件 (2)3缩略语 (3)4设备总体要求 (5)4.1企业网关在网络中的位置 (5)4.2设备形态 (6)5功能要求 (7)5.1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7)5.1.1路由和桥接模式的功能要求 (7)5.1.2PPPoE功能要求 (8)5.1.3PPPoE代理功能要求 (8)5.1.4ATM功能要求 (8)5.1.5VLAN功能要求 (8)5.1.6WAN连接要求 (8)5.2网络协议功能要求 (10)5.2.1路由功能要求 (10)5.2.2DHCP功能要求 (10)5.2.3DNS功能要求 (11)5.2.4DDNS功能要求 (11)5.2.5NAT功能要求 (11)5.2.6组播功能要求 (11)5.2.7ALG功能要求 (12)5.2.8其他功能要求 (12)5.3认证授权功能 (12)5.4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12)5.5Q O S功能要求 (13)5.5.1流分类 (13)5.5.2基于业务流的CAR (13)5.5.3标记和重标记 (13)5.5.4队列管理 (13)5.5.5ATM的QoS (14)5.5.6VLAN的QoS (14)5.5.7带宽保障和限制 (14)5.6防火墙功能 (14)5.7上网策略控制功能 (14)5.8办公组网功能 (15)5.9FTP功能 (15)5.10USB扩展功能 (15)5.10.1 USB共享存储 (16)5.10.2 USB打印共享 (16)5.10.3 USB快速备份和恢复要求 (17)6设备接口要求 (18)6.1上行接口要求 (18)6.1.1ADSL2/2+接口 (18)6.1.2Ethernet接口 (18)6.1.3EPON上行接口要求 (19)6.1.4GPON上行接口要求 (19)6.2下行接口要求 (19)6.2.1LAN接口 (19)6.3USB接口要求 (20)7网络管理、操作维护要求 (20)7.1基本要求 (20)7.1.1配置文件 (20)7.1.3本地管理 (21)7.1.4日志要求 (21)7.2配置功能和界面要求 (21)7.2.1Web登陆要求 (21)7.2.2设备标识要求 (26)8管理要求 (26)9设备性能要求 (27)9.1上电时间 (27)9.2上行接入性能要求 (27)9.3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27)9.3.1ADSL2+上行吞吐量 (27)9.3.2Ethernet上行吞吐量 (27)9.3.3EPON上行吞吐量 (27)9.3.4GPON上行吞吐量 (28)9.3.5地址学习 (28)9.3.6缓存大小 (28)9.3.7安全处理要求 (29)9.4可靠性 (29)10硬件系统 (29)10.1基本要求 (29)10.2硬件能力要求 (29)10.3F LASH闪存规划 (30)10.4指示灯要求 (30)10.5开关与按键要求 (31)10.6端口标识要求 (31)10.7配件要求 (32)10.8标签 (32)10.10电源适配器要求 (33)10.11整机功耗 (33)10.12环境要求 (33)10.13电磁性能指示 (34)11软件系统 (34)11.1基本要求 (34)11.2软件开发环境要求 (34)11.3用户登录要求 (34)11.4系统升级要求 (34)12安全要求 (35)12.1用户侧接口安全 (35)12.1.1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35)12.2登录安全 (35)12.2.1用户侧登录安全性 (35)12.3设备安全性 (36)12.4过电压过电流 (36)12.5电磁兼容性 (36)12.6认证 (36)附录A(规范性附录)PPP O E代理实现流程 (37)A.1 业务场景 (37)A.2 PPPoE功能描述 (37)A.3 PPPoE实现流程 (38)A.4 PPPoE代理配置 (39)附录B(规范性附录)DHCP报文扩展 (39)B.1 Vendor Specific Information(Option 43) 格式 (39)B.2 Vendor class identifier(Option 60)格式 (39)附录C(规范性附录)日志文件格式 (41)C.1 文件格式 (41)C.2 Syslog Message Severities (41)附录D(规范性附录)企业网关设备标识定义 (41)附录E(规范性附录)告警信息 (44)E.1 告警编号规则 (44)附录F(规范性附录)企业网关USB打印机驱动分发流程 (47)前言中国联通企业网关是中国联通面向中小企业用户发展网络业务的核心终端设备。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中国联通综合承载与传送设备网管系统技术规范
信号锁定功能
LDP
Label Distribution Protocol
标签分发协议
LER
Label Edge Router
边缘标签路由器
LM
Loss Measurement
丢包测量
LSP
Label Switched Path
L2VPN
Layer 2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二层虚拟专用网
L3VPN
Layer 3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三层虚拟专用网
LAG
Link Aggregation
链路聚合
LB
Loopback Function
环回功能
LCK
Lock Signal Function
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总体技术要求(报批稿)
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网络管理技术要求第1部分:基本原则(报批稿)
Y/D-T-XXXX
分组传送网(PTN)设备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BBF WT-221
基于IP/MPLS的移动回程网(Back-haul)技术规范
IEEE 802.1ah(2008)
局域网和城域网标准-虚拟桥接的局域网增补7:运营商骨干桥接
IEEE 802.3ah
最后一英里的以太网技术要求
IEEE 1588-2008
网络测量和控制系统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版本2)
IEFT [RFC 2328]
OSPF版本2,1998年4月
IETF [RFC 2545]
使用BGP-4多协议扩展的IPv6域间路由,1999年3月
IETF [RFC 269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联通公司企业标准QB/CU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Transport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 Technical Specification(报批稿)××-××发布××××-××-××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1)4 概述 (2)4.1 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 (2)4.2 系统建设目标 (2)4.3 系统管理范围 (2)5 系统体系结构 (4)5.1 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 (4)5.2 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 (5)5.3 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 (5)5.4 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 (5)5.5 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 (5)6 系统技术要求 (6)6.1 系统总体要求 (6)6.2 软件技术要求 (7)6.3 管理能力要求 (7)6.4 性能要求 (7)6.5 系统安全要求 (7)6.6 DCN要求 (8)前言本规范是《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系列技术规范中的第一分册。

该系列规范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2)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二分册总部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3)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三分册一干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4)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四分册省级(二干、本地)综合网管系统功能规范;(5)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五分册部省级综合网管系统接口规范;(6)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六分册 SDH接口规范;(7)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七分册 WDM接口规范;(8)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络管理系统技术规范第八分册部省级接口测试规范。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贵宝,丛日刚,王燕,张德华,陈忠民,李财云,牛莹。

本标准的修改和解释权属中国联通有限公司。

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第一分册总册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结构。

本标准规定了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

本标准界定了本次技术规范系列引用的术语。

本规范适用于对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TU-T 建议M.3100 (1995):通用网络信息模型;——ITU-T 建议X.731 (1995):状态管理功能;——ITU-T 建议X.739 (1993):系统管理:测量对象和属性;——ITU-T 建议X.741 (1995):安全管理功能;——ITU-T 建议Q.822 (1993):性能管理功能;——ITU-T 建议G.774 (1992):SDH网元管理信息模型;——ITU-T 建议G.774.01 (1994):SDH网元性能监测;——ITU-T 建议G.784 (1994):SDH管理;——ITU-T 建议G.805 (1994):传送网通用功能结构;——ITU-T 建议G.875 (1998) 光传送网网元层信息模型。

3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4概述4.1中国联通传输网网管现状中国联通的传输网为三级结构,包括一干传输网、二干传输网和本地传输网(包括接入网),目前对这三级网络的管理也是采用分级方式。

总部负责对一干传输网的直接管理;省分公司负责对省内传输网进行直接管理。

中国联通的传输网网络管理现状是一干传输网已实现了多厂商平台上的网络级的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二干和本地网基本上采用各设备厂商提供的网元或子网管理系统来管理各厂商自己的设备,部分省市已经建设了资源管理系统。

目前的管理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分散监控、分散管理多厂家设备,操作复杂性高,缺乏统一、整体的全网网络级管理系统;2)缺乏对全网资源、网络拓扑的宏观把握和数据分析,缺乏对全网资源进行有效分配的手段和宏观调控;3)缺乏对全网运行状态运行、维护情况的宏观监控和数据分析,对传输网的运维属于被动式运维,不能达到主动式运维和预防式运维的目标。

4)缺乏全网端到端电路信息的管理,缺乏对大客户VPN的管理;5)缺乏对运维工作结合网络运行质量的综合统计分析数据支撑,对人员的考核缺乏科学和量化的手段。

鉴于中国联通传输网的网管现状,有必要在中国联通建立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分级体系,通过网管系统对省际省内传输网进行统一的、全局的管理,从而提高联通传输网的整体运行维护水平,保证传输网的运行质量和效率。

4.2系统建设目标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建设目标如下:1)在统一的界面中实现对多厂商设备传输网的集中监控和管理;2)实现对网络运行质量、运维工作的统一考核评估;3)通过对全网资源的有效控制,使得传输网能够灵活地提供基于电路的VPN业务管理;4)实现对全网资源的集中调度管理,以便提高网络维护质量和网络资源的利用率;5)为全网范围内的管理维护人员提供统一的办公平台,使得网络的管理能够闭环进行;6)对其它运行支撑系统提供接口,为整个联通运行管理的自动化提供必要条件。

4.3系统管理范围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管理范围包括:一级干线传输网SDH系统;一级干线传输网WDM系统;二级干线干线传输网SDH系统;二级干线传输网WDM系统;本地传输网SDH系统;本地传输网WDM系统。

5系统体系结构5.1传输网网管系统的分级管理结构中国联通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采用三级管理的方式,如图 1所示:图 1中国联通传输网管理结构示意图第一级网管系统命名为中国联通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完成对全网的宏观管理和监控。

第二级网管系统包括一干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已建设完成)、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分别完成对一级干线、二级干线和本地的直接管理和监控。

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2)给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

根据目前的网管建设情况,部分省分公司已经建立了资源管理系统,则可再建设一套具有跨多厂家的告警、性能、配置管理等功能的网管系统,与原资源管理系统一起构成“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两个系统之间通过横向接口完成所需信息的交互(该横向接口待定)。

第三级网管系统指的是对于一些网络结构、网络容量、业务能力比较大的地市,可以单独建立地市级的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完成对本地网络的直接管理,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3)给所辖的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

各级综合网管系统均应预留向同级的其它系统提供对外横向接口(即接口4),完成所需管理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和交互。

传输网的设备厂家提供的EMS或SNMS,完成对传输设备的监控管理,同时向上提供管理接口(即接口1)给相应的一干综合网管系统或省级/本地综合网管系统。

对于部分地区传输设备的具体情况,也可采用综合网管系统直接连接网元进行管理的方式。

5.2综合网管系统与厂家EMS/NMS之间的接口(接口1)综合网管系统的实现依赖于各设备厂家提供的网管接口(接口1)。

在传输网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厂家对网管接口的实现参差不齐,导致所提供的网管接口的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网管接口提供方式的多样性体现在不同的传输设备厂家可能会通过其网元管理器(EMS)或子网管理器(SNMS)向上提供网管接口。

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网管接口的选择应该坚持如下原则:➢如果设备厂家能够提供满足功能的网元管理接口,可优先采用网元管理器(EMS)向上提供的管理接口;➢如果设备厂家不能提供满足功能的网元管理接口,可采用子网管理器(SNMS)向上提供的管理接口;➢当一种接口不能完全满足功能要求时,必须考虑采用多种网管接口的可能性。

5.3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接口2)“综合网管系统省部级接口”指的是各“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和“一干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向“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提供的北向管理接口,用于满足“总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对全网的宏观管理。

在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的建设过程中,该接口的规定应该坚持如下原则:➢规定统一的接口内容和信息表现形式,适用于所有“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

➢接口的开放程度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应可适应实际工程分阶段实施的要求。

➢接口的内容和信息模型应该完整的涵盖所管网络资源、状态的详细信息。

5.4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接口3)“本地综合网管北向接口”指的是“本地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向“省级传输网综合网管系统”提供的北向管理接口,其内容与《部省级接口》内容应基本一致,在建设实际系统时应根据具体的本地网情况作适应性的增加或扩展。

5.5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接口4)“综合网管系统横向接口”指的各级综合网管系统在建设时应考虑适应未来发展的情况,预留出与其它系统的横向接口,该接口的规定应该坚持如下原则:➢采用耦合度较松的接口实现方式,避免系统开发的复杂性;➢采用成熟稳定的接口实现技术。

此接口待定。

6系统技术要求6.1系统总体要求a) 接入方式。

1) 支持近端接入和远程接入2) 支持多用户同时操作。

b) 连接方式。

网管系统与被管系统之间采用DCN连接。

c) 安全可靠性。

1) 应提供网管数据的备份功能,包括自动和手工备份,需要时可将备份数据恢复。

2)应对无权操作人员进行限制,保证只有授权的操作人员才允许执行相应的操作等。

3)系统一年中停止服务的时间累计不得超过3天。

4)系统在设计时应保证平均无故障时间不小于100天;4) 应支持(1+1)热备用(Hot-Standby)配置。

5) 系统的投入、退出和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它管理的EMS的正常运行,也不应影响传输网络的正常业务。

6) 与EMS连接中断时,系统应在一定时间内自动尝试重建连接,如连接失败应以告警形式提示用户。

7) 用户界面程序异常停止后,不应影响服务器端和其他用户界面的正常运行。

e) 年份表示必须满足ISO8601的规定,使用四位十进制数表示年份。

f) 需要时间标记的事件,例如告警事件、性能事件、配置事件等的时间标记为网元时间,建议以秒为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