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辛弃疾词两首这首词教学目的:1、理解报国情怀和报国无门的悲愤2、理解用典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作的写作背景和主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写于淳熙元年(1174年),当时的35岁,离举兵起义抗金,率众投奔南宋王朝已经过去十多年,胸怀报国之志的却一直没有得到北上抗金的机会,所以,他经常感到郁闷难平。

这一年秋天,登上建康城(今南京)的赏心亭,面对辽阔山河,听到鸿雁悲鸣,生出无限忧思。

自伤抱负世无知已,得不到理解与慰藉;浩叹英雄徒有雄心壮志,却无处施展才华。

二、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三、赏析这首词,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

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

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遥远天际,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

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

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南方常年多雨多雾,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

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

遥岑即远山。

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语所出。

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

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词篇因此而生动。

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诗;(2)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鉴赏;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包含诗歌全文、注释、译文、作者简介等;2. 相关资料:关于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件和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全文,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作者和。

简要介绍作者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疏通文意。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诗歌解析针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进行详细讲解。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5. 情感共鸣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时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一篇关于诗歌鉴赏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教学策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辛弃疾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湖南省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赛稿授课教师:王良地区:长沙市学校(通信地址):雅礼中学邮编 410000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4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水龙吟等建康赏心亭(《辛弃疾词两首》)年级高一学期下期教学目标1.鉴赏词意:从意象入手,把握词作空阔苍凉的意境,孤独悲愤的词人形象,描述词作的画面;了解辛弃疾的生平,揣摩典故,理解诗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2.鉴赏艺术手法:景物烘托,动作暗示,用典传达。

3.梳理古诗词鉴赏的一般方法:咬文嚼字,想象画面,词眼提挈,知人论世,意象解词,以诗解诗,揣摩典故,朗诵传情等等。

教学重点鉴赏词作“登临意”及其表现方法。

教学思路学生试读和质疑--鉴赏意象--鉴赏典故--归结全词,入情朗诵主要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相结合。

学生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资源教科书,自制课件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课时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意图一课时一、诵读领起聆听,稍作引导。

教师“无为”而始,尊重学生宝贵的原初体验,据此调整教学行为。

【活动一】学生诵读,初谈体会,质疑。

引导学生质疑,进入对诗歌主旨的探究。

二、鉴赏诗歌意象,解读“登临意”。

老师根据学生的初步感知,或顺水推舟,或投石激浪。

(一)细细品味词句(景物烘托登临意,动作暗示登临意)点拨要点如下,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取舍。

1.第一句要点:诗中描绘的景象及其感受空阔清远。

悲凉感,孤独短暂感。

2.第二句要点:倒装、移情的写法。

或解词,或翻译,或诵读,让学生有所发现。

解词入手:解释“玉簪螺髻”。

揣摩倒装的作用:强调愁恨。

提问引起思考:谁在献愁供恨?愁恨何来?3.第三句要点:意象的暗示义,及“游子”身份的内涵落日,时光流逝感和国运衰微感。

断鸿,孤苦无依感。

江南游子含义:北国南来;南来投闲置散,并无归属感。

(引入相关背景资料。

)4.第四句要点:吴钩和词人动作的意象的内涵1)以诗解诗细说吴钩:--理解吴钩意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诗意和诗法,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意象的解析。

2. 诗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品读法:通过反复品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讨论分析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实例讲解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

3. 品读感悟:组织学生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5. 讲解示范: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6. 实践演练:让学生结合所学,尝试分析其他古诗词。

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

8. 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

六、课后作业:1. 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分析一首古诗词,体会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短文,阐述自己的感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讨论分析中的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4.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八、教学资源:1. 古诗词鉴赏教材。

2. 相关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九、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十、教学内容:1. 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等。

3. 讲解诗歌中的典故,分析诗歌艺术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导语 1古代文人墨客不管是壮山河之美,抒安邦之志,发思古之幽情;还是表闲愁遗恨,达相思之苦,大都“爱上层楼”。

登高临远,天地悠悠,或喜或悲,自然一吐为快,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声情并茂、动人心魄的诗词名句。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篇登高临远的名作—《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板书)请同学们将必修四翻到页,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

(板书)二、初读诗文,感知情感1、自由诵读 2首先我们来熟悉一下这首词,大家先利用2分钟时间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一要读准字音;二要注意停顿、语气;稍后请同学来朗读。

2、指导诵读 3好,就读到这。

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仔细,相信大家也读懂了一些东西,读出了一些情感。

现在请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体验朗读这首词,要求:要读出情感。

读得太精彩了,(两位同学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孤寂悲凉,更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3、译读 3现在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老师给的资料再次读这首词,要求读懂文中字词的意思。

除所给资料外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和同学或老师探讨。

多媒体显示遥岑远目:目,看;注意句把吴钩看了:看了又看忧愁风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形势倩何人唤取:倩,请;注意停顿揾英雄泪:擦拭三、走进作者,了解背景 2通过读,同学们对诗歌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了解,现在我们开始鉴赏分析这首词。

鉴赏诗词,应该知人论世,我们只有了解诗词作者的个人经历、写作风格以及所处的时代特征,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些有关辛弃疾的情况。

请前面的同学为大家读一读投影的内容,注意掌握老师特殊标记的地方。

多媒体显示四、研读诗词,鉴赏手法,体会情感读得很清楚,由资料可知词人本想登亭览景,消愁解闷,结果却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那么词人登赏心亭见到了哪些景物呢?我们一起看上片。

(多媒体显示上片)(一)分析上片1、请同学们找出描写了哪些景? 2同学们总结得很好!分别写了“江天”、“山”“落日、断鸿、游子”(板书)这些景物。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新人教版必修四《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3篇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为: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教学方法为: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1 )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其一《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一、课堂目标1.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3.鉴赏手法,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二、重难点1.重点:品读诗句,品味词人抒发的情感。

2.难点:鉴赏诗词的用典手法及作用。

三、课前回顾1.用典用典是汉语词语,意思是用事,是一种写作手法,多见于诗歌中。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1 用典的常见类型按内容分①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

②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

按照用法分①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

②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

③翻典,翻典者,即反用以前之典故,使产生意外之效果1.2用典作用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①使立论有根据,引前人之言或事,以验证作者之理论。

②委婉表意,诗中有不便直述者,可借典故之暗示,婉转道出作者之心声,即所谓“据事以类义”也。

③减少语辞之繁累,诗句之组成,应力求经济,尤其近体诗有其一定之字数限制,用典可减少语辞之繁累。

④充实内容、美化词句,用典可使文辞妍丽,声调和谐,对仗工整,结构谨严,而增加外形之美,与丰富之内涵。

2.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

南宋爱国词人。

一生力主抗金,军事才能卓越,投归南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

其词作多书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述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山河的作品。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3.归纳概括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2)了解词牌《水龙吟》的背景及特点;(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4)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领悟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意境、结构和表现手法;2. 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及其创作风格;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2. 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3.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全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相关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建康赏心亭;(2)简介作者辛弃疾及创作背景;(3)导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现手法;(2)全班交流:展示小组讨论成果,互相借鉴学习。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2)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及特点;(3)阐述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6. 课后作业(1)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选取其他描写建康或赏心亭的诗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进行对比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高中语文2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2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英雄泪”。

然而,不管经受怎样的吹打,怎样的贬斥,对国家,对民族,辛弃疾像杜甫一样,始终如一,不离不弃。

在他63岁时,他还高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他把“栏干
拍遍”,把爱国之歌唱响,把悲怆之声喊响。

他曾经埋头苦干,他曾经
拼命硬干,他曾经为民请命,他是中国历史的脊梁,他是中国民族的
支柱,他是中国文化的血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再一次大声地诵读吧!
十、作业
请以《辛弃疾啊,辛弃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题名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课时: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2. 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境;3.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4.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写作背景和意境;2.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学生阅读材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问答,引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和背景等问题。

Step 2:介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诗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简单介绍作者杨炯和诗歌的背景。

Step 3:欣赏诗歌(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逐段地欣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就诗中的意象、意境、主题等进行分析。

学生也可以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Step 4:分析诗歌表达手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表达手法,如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

Step 5:总结与展示(5分钟)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的作品或答案。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杨炯和他的其他作品,如《夜雨寄北》等,以加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评价与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作品评析、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6《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重点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难点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课堂模式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标注①检查预习(或当堂预习)②导入、目标、重难点呈现③新授④课内练习(及检测)⑤课堂小结1、检查预习导入2、知人论世辛弃疾有“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之英雄本领。

平生以英雄自称、以功业自负、以气节自许。

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南归已逾十年,壮志依然难酬,胸中充满郁愤之气。

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

3、初读感知1、生自由朗诵——体会作者的情感(壮志难酬的苦闷)2、齐读全词3、根据注释,把握全词的内容4、合作探究自读诗歌,思考并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时间8分钟,然后派代表展示答案(8分钟),师生评析(6分钟)。

㈠、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登临意”(情感)?意象:江天、山景、落日、断鸿、游子意境:壮阔雄浑苍茫悲情感:英雄人物空有远大抱负,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忧愤。

㈡、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登临意”(情感)?⑥布置作业及预习任务张翰—念鱼归隐 —乡思、激愤许汜 —谋取私利 —为国为民、不谋私利刘备 —雄才大略 —追慕英雄、雄心壮志桓温 —时光流逝 —年华消逝,壮志未酬作者借古抒怀,表达了自己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年华虚度而功业未成的愁苦郁闷。

总结: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

板书教学反思。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讨论,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3. 诗人的情感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手法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学生课本。

3. 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辛弃疾及《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知诗文大意。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讲解解析: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背诵诗歌,并回答相关问题。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欣赏古典诗词。

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问题回答的正确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特别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3. 课后分享: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辛弃疾其他作品的了解和分享情况。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互动以及教学难点的攻克情况。

教师也应考虑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八、教学延伸:为了加深学生对辛弃疾及其作品的理解,可以组织一次课外活动,如参观辛弃疾纪念馆或者举办一个以辛弃疾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

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背景下学习诗歌,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九、教学资源:为了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与辛弃疾和《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使用互联网资源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历史资料。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两篇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教学重难点】1、反复诵读,感受这首词的独特韵味。

2、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

【教学过程】一、名句对接,激情导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句对接。

(选择部分即可)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③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⑤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⑦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辛弃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

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

辛弃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

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的韵律特点。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诗歌意象、意境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释义。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杨洪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2)解读诗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表达技巧。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 结合课后注释,深入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

3. 写一篇关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感悟体会文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简介和诗歌韵律特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4. 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回顾和总结,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才能:1、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优美的意境。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才能。

2、体会风光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根据本词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

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

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入理解诗人【教学难点】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学习重点融情于景、用典的艺术特点以及典型意象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局部课前预习学案积累·整合1、赏析诗词的方法①朗读吟咏,感知词味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③抓关键句,品析语言2、宋词流派婉约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照、姜夔等。

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姜夔的《扬州慢》和照的《声声慢》。

豪放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特点——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豪放派特点——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3、意象和意境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意境”是指作品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是诗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诗歌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了一种清新、静穆、空灵的秋夜乡村气氛。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案课文简介本篇教材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作者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

全诗共五十句,以咏景为主,通过对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壮美自然和千年古迹的感慨之情。

教学目标1.熟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文的结构和意义;2.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3.学习诗歌鉴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4.通过学习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建康城和赏心亭的图片;2.教师准备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包括唐朝的社会制度、文学成就等;2.向学生介绍诗歌鉴赏的方法,包括了解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理解诗歌的寓意、韵律等;3.通过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建康城内赏心亭的景观;4.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景的描绘和情感表达;5.教师要求学生背诵至少十句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认知。

第二课时1.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唐代诗歌,将诗歌阅读作为阅读技能训练的重要方向;2.教师要求学生使用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歌作为阅读素材,运用课前教授的诗歌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阅读古代诗歌的感受和体会;4.教师要求学生写下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想,并提交作业。

课后作业1.完成所阅读的唐代古诗鉴赏,并撰写鉴赏报告,以交流方式提交;2.细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并完成课文阅读理解题。

总结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到唐代文化的风貌,理解到古代文化对我们的深远影响,同时能够加深对古代诗词的感性认知和理解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

同时,本次教学也注重学生的思维开放,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自己阅读古诗文的感受和思考过程,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水龙吟》教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4)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倾情诵读——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形象;咀嚼涵咏——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难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幻灯片展示】一副对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让学生猜猜这是郭沫若为哪位词人的纪念祠题写的对联。

总结:他就是被人称作“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板书)的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一首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知人论世——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幻灯片展示】(1)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他从小就受到民族意识与爱国思想的教育,立志恢复失地,报效祖国。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

22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

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

当时辛弃疾奉命渡江与南宋接洽联合抗金事宜,归来途中闻此消息,他立即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但未被采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登建康赏心亭)》共1课时教案1(07人教版必修四)
(一)设计意图: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词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等等。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简化、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二)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三)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掌握情感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诵读中体会感情,品味中分析意象,比较中加深理解,训练中学以致用,把握“意”的真意,“泪”的内涵;领略辛词豪放的特征,感受其爱国情怀。

2、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写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诗词激越的情感滋养丰富心灵,做到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五)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又是他早期最富盛名的一篇力作,请自由诵读,读出其“壮”情。

1、学生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2、师作诵读指导:
3、生齐读并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登高必赋,如若写诗词,大都前半部或上阕写景,后半部或下阕抒情,比如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本词也不例外,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景中含情;下片写登亭所发悲壮之情,情因事生。

三、品读,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1、分组活动: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

”女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请选择上片中的最喜欢的一句,把它改写成散文;男孩子们,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点批注就是动笔墨的方法,选择上片中最有感触的一个字、一句词,写点评。

2、交流片段作文,抓意象,明了情景关系:上片写景抒情,借写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残照落日、哀鸣断鸿等凄清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孤寂悲苦之情,壮志难酬的苦痛。

交流点评内容。

方法小结:
3、上片末尾作者无奈感慨:“无人会,登临意。

”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你能成为辛弃疾异代的知己吗?你能结合他的身世经历和这首词的下阕推断他的“意”吗?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类似的“意”吗?
1、)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辛弃疾;
2、)师补充介绍辛弃疾:
3)填表,理解典故内涵:
师生共同总结:
4、辛弃疾同时代人、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批评辛弃疾词作有用典故过多之弊(岳珂《桯史》卷二),这一首作品虽然用典密集,但都很贴切,基本不给人堆砌繁琐之感。

这却为何?
师生根据本词共同总结:词中典故,或正用,或反用,都为吊兴废,感身世,且用词极为精当,能配合词意进行锤炼,如“休问”、“羞见”、“可惜”等直接表明感情特征的词语,起着融化史实入词的作用。

所以典故虽多,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臧否人物,激扬文字,沉着痛快。

所以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涵,揣摩作者的用意。

须知用典都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5、依据板书提示,当堂背诵全词。

四、扩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赏心亭是建康的名胜景地,辛弃疾曾多次登亭览胜,均有佳作问世,除本作外,还有下面两首,请欣赏并完成填空。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1168年)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却忆”到“棋局”数句用谢安典故,希望史致道像谢安一样带领大家北破强敌。

“宝镜”后三句写自己身怀壮志却知音难觅。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1174年初春)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填空:
第一首词主要是,运用典故抒发的“闲愁”;
第二首词主要是写景,运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白发徒增的。

2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辛弃疾的一腔孤忠,无人领会,化而为泪。

那是怎样的一滴泪!你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类似的泪吗?
1)、生交流。

2)、师小结:
五、总结,布置作业: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群小当道,忠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这就使辛弃疾们在扼腕叹息之余,把一腔忠贞化而为诗词,从而演奏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温暖了后来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这或许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所言“诗歌让人心灵不死”的另一种理解吧!
1.课外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2.同为豪放派词人,且历来苏辛并称,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有何异同?课下搜集几首诗词,比较比较,写一篇鉴赏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景:楚天秋水遥岑落日断鸿
登亭所见意(寓情于景)人:江南游子看了拍遍
休说
登亭所感羞见泪(用典抒怀)可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