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合集下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全国各地教育教学工作掀起了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

语文教学表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行为都有重大的突破。

不过,当我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名词、新观点、新方法,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通过查阅各类工具书,让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了一些肤浅的理解。

一、语文的工具性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实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语文的人文性《辞海》中“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注重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看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方式和传承的基本途径;人文则是深层次的内蕴,是潜能,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审美观点、扩大视野、净化思想境界、完善心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有机的统一体。

纯粹工具意义上的语言文字是不存有,也无法存有。

反过来,没有语法规则的,没有语言规律的人文性也是不可靠的,是没有依附性的。

四、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

要想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还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生活情况等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不同的学段,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否则,就会走入重“工具性”轻“人文性”或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的教学误区。

人的一生的几个学习阶段的教育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比重是有所不同的。

小学阶段应以“工具性”为主,“人文性”为辅。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重庆市南岸区迎龙小学校杭井波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偏废的问题,《课标》里也没有明确规定到底人文性应该多一点还是工具性应该多一点,这让一线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显得特别困难。

本文以实际的教学案例入手,试图寻求将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涵(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内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与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文进行交际,学会积累语言。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获得人文思想和精神的滋养,让学生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的成长。

只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我们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要想学生掌握字、词、句,并且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要让孩子们对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所领悟,要和作者对话。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三维目标,就不能光是训练语言文字。

我们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语文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现象。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界定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定义,向我们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必须协调发展,共同兼顾。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一、注重工具性,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

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列宁曾这样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工具。

可以说,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功能决定的,它也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如果脱离了工具性,学生连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没有,让他们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那将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能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口号。

由此可见,注重语文的工具性,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应该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新课标提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正是语文工具性作用的体现。

二、凸显人文性,夯实学生的人性根基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我认为,要真正凸显语文的人文性,培育学生的心灵,关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关键的是把学生当作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着重培养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住课本中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陶冶情操,培养情趣语文课本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桂林山水》《鸟的天堂》……这些文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

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应该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用文章中的养分去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并逐渐转化为他们内在的能力,在生活中创造美,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激起学生对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素质,注重人文性的培养,同时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工具,注重工具性的运用。

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这一角度,探讨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进行统一的问题。

引言语文,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需要教师注重课程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是通过感性认识起步的,因此,课程教学中必须注重人文性的培养。

首先,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认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其次,教师需要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展现人文关怀,培养包容和尊重不同观念和文化背景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语文教学还需要配备科学的教学工具,例如编写教案、设计活动等。

教师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价方法。

同时,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思考教学工具与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成功的教学不仅需要科学的教学工具,还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和认同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工具设计和课程安排时,注重学生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注,让学生在教育中得到更多的自我认识体验。

教师还需要注意教学计划的连贯性,让小学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建立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感情,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性的要素,例如文学、诗歌、散文等文本,以引导学生更全面更规范地掌握语文知识。

结论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是必须实现的。

人文性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科学的教学工具是促进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感,让学生在教育中感受到真正的关爱和认同。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注重提升他们语文应用能力的理念。

本文首先探讨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提出了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具体方法,包括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培养学生语文工具性的能力。

接着介绍了如何在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了教师在实施教学计划时的关键作用。

总结了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统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发展方向,呼吁教育者不断探索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和讨论,为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方向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人文性、工具性、统一、含义、关系、提高、培养、能力、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两个重要而又相互关联的方面。

人文性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的力量;工具性指的是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交流。

这两者之间并非是割裂的,而是应该统一起来,使教学既能够传授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2. 正文2.1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含义和关系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方面,它们之间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含义和作用。

人文性指的是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和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表达,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质。

而工具性则是指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范和运用语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人文性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相辅相成,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和技能,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就是由人类文化传统中所孕育的工具性知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既需要理解和欣赏人文性的内涵,也需要使用和掌握工具性的技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内涵人文性指的是语文学科所涉及的人类文化和艺术成就,包括文学作品、历史典籍、语言文字等等。

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成就的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语文学科也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即它是一个使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学科。

学生在小学阶段需要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说、听等方面的能力。

这些技能不仅是学生日常交流的工具,也是学生在各个学科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

二、如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文本阅读的情感体验。

语文学科的文本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方式,也是一种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运用声音、情感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文本的情感、思想和艺术性。

通过体验文本的情感内涵,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表达。

2.注重融合语言技能的文本教学。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的,而文本也是语言技能的实践场。

教师可以在文本教学中融合朗读、听说、写作等各种语言技能,强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实践性。

例如,可以通过课文朗读来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通过听书、看图说话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写作任务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技能提升。

3.注重文本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不仅是一种语言技能的学科,还包含了传统文化的要素。

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传统文化,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也谈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也谈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也谈新课标下小学生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是一个老调常弹的话题,话题虽旧,但时至今日,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澄清,加之在新课程的背景的冲击下,一些同行误入歧途,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把小学语文的工具性大有抛之不用的趋势,且有愈走愈远之嫌,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继续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语文课程标准》很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贝塔朗菲也在《一般系统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认为:科学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

这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一面是工具性,另一面是人文性,任何一面都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它是一个统一的事物。

什么是语文?似无定论。

有“语言文字说”“语言文化说”“语言文章说”“语言文学说”等等,其实这众多的说法都只是涉及到了语文内涵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其全部的内涵。

但是从这不同的观点中不难发现其共性的东西,那就是语文最本质的特点是“语”,也就是语言。

这样看来,语文课堂学习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语言的学习理解和运用。

尽管自古就有“文以载道”之说,尽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人文性”的课程性质,但是决不是以“人文性”来取代“工具性”,而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但是,实施新课程以来,语文教学明显的走进了一些误区当中,主要有二:其一,片面强调“人文性”的特点,一篇文章反复的读来读去,强调“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突出语文教学的“载道”功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政治课、却忽略了词句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其二,片面强调学生肤浅的形式上的参与和体验,导致课堂气氛热热闹闹,而学习效果却大打折扣。

且看下面一个课例:学生:小学四年级。

课文:《小英雄雨来》。

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乎充斥课堂的是愤怒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是师生愤怒激昂的几近于宣誓式的对话和对读(老师提示性地说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是用几近于逼迫的语言引导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去挤出文章中的爱恨情仇。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引言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而在实施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也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人文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人文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通过接触优秀文学作品,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他们的情感认知水平。

1.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悟人生真谛,了解道德准则,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而人文性教学注重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反思,并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和了解文化传统,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精神的魅力。

而人文性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组织文学活动、举办诗歌朗诵比赛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工具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工具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运用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语文教学需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学习。

例如,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呈现有声有色的课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多的阅读材料,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

这一表述, 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 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 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 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 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 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 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 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

因此, 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 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 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

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 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

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 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 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 “j、q、x小淘气, 见到ǖ眼就挖去。

”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挖掉双眼”, 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

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

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 “小ǖ有礼貌, 见到 j、q、x, 摘掉小帽, 小鱼多可爱呀, 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 我可爱它们了。

”“是啊, 是啊, 我还给它们喂食呢!”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 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说: “我听别人说的。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论文语言文学艺术根植于国家、民族的文化土壤里,与本土文明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而汉语言文学,毋庸置疑是精妙、复杂而深刻的,伴随着东方古老深沉又独特的文明,接受着时光的雕刻。

从仓颉造字开始,就是形式与内涵上完美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里,如何让学生真正领会其中的精妙所在,实非易事。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应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其中,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可忽视。

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从另一角度将其分为两个方面:情感与逻辑。

情感与逻辑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逻辑的培养先来看逻辑,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语文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是情感的极致体现,而逻辑则是生硬的、冰冷的、苍白的,承载不了任何深刻的意义。

尤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更应注重的是“人文性”,逻辑角度的深入探讨实现不了人文性,且难以让学生理解透彻,因而既没有价值又不可行。

那么,果真如此吗?不妨先从最简单的汉字来看吧。

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堂课就是认字。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日月山川,简单的笔画却是从最初的摹形演变而来。

每一个汉字的结构,都有其笔画如此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

还有词语,小学生经常会写一些错别字,可能理由不外乎马虎,但是其代表的却是对汉字和词语的难以正确理解和诠释。

比如“符合”一词,原本指两个半块的军符能够合在一起,因而“符”是军符的符,不是服装的服,“合”是合二为一的合,不是和平的和。

只有搞清楚内在逻辑关系,才不会写错字用错词。

再比如成语“扑朔迷离”,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雌雄兔子的表现不一样,想要区分就只能看它是“脚扑朔”抑或“眼迷离”,这些都是有科学的道理的。

最重要的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及写作。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天光云影共徘徊”——说“统一”曾几何时,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孰轻孰重的问题,引发过大家激烈的争论;而如何实现两者的统一,又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无疑,这种针砭时弊的提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

事实上,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就像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偏差;又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

对此,我有如下认识:1、在语文教学中,要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绝不能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落实这一层面。

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鲜活的文本之中,要使学生掌握字、词、句、段、篇,绝对离不开对文本思想感情的领悟。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蕴涵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硬生生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

3、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发挥语文课程应有的功能。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其中的主线。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问“统一”说了千遍万遍,“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但是当我们欣欣然踏进语文课堂时,却在实际的操作中产生了几许疑惑,对此我们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何在呢?以下是两个有待反思的案例。

案例1:人教版第十一册《桂林山水》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什么关系?生:这一段主要写漓江水的特点,第一句与下面几句是总分关系。

师:第一句是采用什么方法写的?第二句里有哪些修辞手法?生:第一句是用对比的方法写的,作者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作比较。

生:在第二句里,作者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全文5篇)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教学时,只有将二者的教学合二为一,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体现教育与教学的双重作用。

但我们发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常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开来,不能有效地溶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或过于突出基本功的训练,忽视人文性。

亦或过于突出人文性,出现“泛语文”的现象,从而使教学显得生硬和僵化,缺少语文课应有的光彩。

那么,究竟如何将二者做到有效的统一呢?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和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所得,我有以下几方面粗浅的认识。

一、根据课文特点,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度”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回答凤凰语文网友提问时说到:“语文教学如何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起来,这的确很难,关键是个度的问题,所以我强调的是平衡.人文性与工具性要合二为一,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对两位专家的话感触颇深,犹如茅塞顿开.这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语文就像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人文性就是这个人的思想、情感、气质、品味、修养等精神层面的东西,工具性就是这个人的高矮、胖瘦、体质等具有生物性特性的身体,它们当然有机融合在一个生命体之中的。

如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这篇课文,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课文中环境描写和桑娜心理描写的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尽而感受到渔夫夫妇的善良,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二、多层次的读与悟彼此促进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因为读是对文本情感体验和表达的最直接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例如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我力求通过朗读训练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来体会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谈谈语文教学应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水坝小学:刘薇
语文教学过程要作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养成崇尚真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主动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把学生从繁琐、枯燥、机械的“训练”中解放出来,释放他们的潜在能量。

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中更加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更加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血肉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相互沟通。

当前的语文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对语文教学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即语文和社会的沟通和生活的联系以及跨学科渗透,让语文走进儿童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语文走向社会,开掘语文学习的广阔资源。

还要树立“语文整体观”。

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只是单项能力的提高,应着眼于整体把握,综合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必须了解,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并不是矛盾体,我们应在教学的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和谐地统一。

标签:工具性人文性统一教学实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教育观念直接指导和影响了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

语文教育观中最重要的就是语文性质观,也就是语文是什么的问题,它统领了语文教学的全局,对语文教育起着导向性作用。

一、问题缘起在培训中接触到上海师范大学的吴忠豪教授提出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转变的观念。

吴教授认为“教语文”需要围绕语文的目标来落实设计教学过程,处理好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文本体性任务的落实,要明白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语文的课堂围绕语言训练点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学习了这个语言点,就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个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

吴教授认为语文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内容,一些课堂教学过度追求多学科的整合,使得语文课变得四不像。

他用数学课为例进行比较,一节数学课一般只需要掌握一个公式的推理和运用,而后就进行公式的运用练习。

一堂语文课老师却希望三维的教学目标都得以实现,语文课堂似乎像行驶在高速路上不堪重负的超载卡车一样,摇摇晃晃。

乍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但似乎又感觉到这样专注于语言训练点的课堂,缺少一些咬文嚼字,少了对于文章的品读,语文课似乎少了些语文的味道。

语文的课堂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当一堂语文课专注于内容表达形式的教学时,如何兼顾文本的内容和作者希望通过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的问题。

二、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于漪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语文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她都亲历了,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着科学的审视和理解。

她创造性地提出来了语文学科的定位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她对于语文的核心语言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不能够脱离人的思想而产生,古语云“文以载道”,语言它承载着人的情感和人生体验,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刘松芬《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一提法已经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

现在的问题是,在语文教育中,怎样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本文试图以阅读教学为例,对此做一些探讨。

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坚持三个原则:语言—思想—语言,整体—局部—整体,语文—生活—语文。

坚持这三个原则的阅读教学,基本上能够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语言—思想—语言。

就是说,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

从一篇文章来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是统一的,也就是过去常说的“文道统一”。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语言与思想是同时成就的,“思想是实体,语文是投影。

语文有了完整的形式,思想决不会都是模糊不清的”。

洪堡特也说:“没有一种思维,即使是最纯的,能不借助于我们的一般形式而进行,只有在这些感性形式中我们才能理解和把握住思维。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统一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提高语言文字的水平,又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实际上,1986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指出,要根据语文训练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

199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进一步提出,阅读教学中要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循环往复。

不久前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教学中”。

当前,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原则。

在我国近百年语文教育史上,这个失误一再发生,教训极为沉重。

离开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内容的倾向,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存在。

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指出:“读的方面,往往只注重思想的获得而忽略语汇的扩展,字句的修饰,篇章的组织,声调的变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左权县示范小学李丽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把语文学科的性质完整地表述出来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二者是统一的。

语文教学的这两重属性,犹如人的双目,缺一就会造成“视觉”上的偏差;又如一张纸的两面,它们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体。

在讨论“两性统一”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来先看看什么是语文?然后再讨论“两性统一”的问题。

一、工具性:语文的符号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符号,是人脑的思维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也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保证。

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人文性:语文的文化特性
语文的“工具性”作为符号的工具属性,与“人文性”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通过语言符号表达人文情感。

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能够正确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在学会使用语言符号的基础上应用符号表达思想感情,做一个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有思想的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人类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做出贡献。

这就意味着它还要具有深层次的“人文性”。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文化特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

人文性,可以理解为人性与文化性的整合,包括价值、文化传统、道德、情感、人性、人存在的意义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要使学生学会理解和自我表达语言,学会用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进行交流作用,任何人都离不开口语交流,在普及教育的社会,更离不开书面语言的交流。

学习语文归根到底就是要学得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交流能力。

过去我们对于语言的交际作用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不够,但在新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必须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学会积累语言。

”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

语言和思维、语言和思想是统一的。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要使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统一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而且可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和陶冶情操。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不仅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及人格培养上。

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

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必须掌握两点:第一、二者的统一,不能偏重某一方面。

语文教学不仅仅同各科一样要完成思想教育的共同任务,而进行人文教育是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决定的个性任务。

通过语文教学培育学生的人格是不能忽视的。

但是语言的性质既有语言形式,又有语言内涵,语言形式和文化、思想、情感内涵是一个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历来讲求文道统一,即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第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寓教于文。

凡是语言规范、内容科学的文字表述材料,都可以作为语文教材。

当然,作为语文教材必须要加以精选,教学时,其着眼点是在语文形式;而其他学科如历史、地理、社会、思品等,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内容。

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但是并不是抛弃内容,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的,也就是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当我们怀着欣欣然迈进语文课堂时,却发现了许多的飘飘然,不禁要问:工具何在?人文何在?统一,又如何在?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

其中,前两个综合维度体现工具性,后一个维度体现人文性。

三个维度的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不同的,因此课堂教学应少一些限制,多一些自由。

学生必须能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来增强感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学识水平,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师生平等对话创设理想的情境上。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帮助学生建构意义。

我们切不可丢掉语言文字这个本体,忽视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我们更不可置人文性的感悟于一边,忽视对文本的丰富多彩的人文性的体验。

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学生在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五、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上还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从教师的角度看,如何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采用什么教学策略来促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何谓两者统一的最佳状态和最佳效果,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

从学生的角度看,应具备什么态度、情感对待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样处理教学的统一要求和个人的独特感悟、体验、理解的关系,如何通过探究活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层去体会语文的人文精神、理解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人文特征。

这些都是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还会遇到的问题。

总之,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来自于我们对工具和人文的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来自于我们对目前语文课堂的反思与创新,来自于我们在语文课堂实践中真正地将其融合。

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

因此,所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能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大大提高全民的语文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