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2.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2)社会认知:探讨个体如何认知他人、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社会影响:分析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现象;(4)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等;(5)社会动机与行为: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及影响因素;(6)社会心理疾病:介绍社会心理疾病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方法;(7)社会心理学应用: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2. 教学安排(1)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实践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3)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第5-8周: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第9-12周:社会动机与行为、社会心理疾病;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应用。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1. 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实验操作: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占总成绩的60%。

社 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 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论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概念和结构社会态度的定义和特点社会态度的结构2、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社会态度改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四)社会动机1、社会动机的概念和种类社会动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动机的种类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定义和特点成就动机的理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3、亲和动机亲和动机的定义和特点亲和动机的产生原因4、权力动机权力动机的定义和特点权力动机的表现形式(五)社会情绪1、社会情绪的概念和种类社会情绪的定义和特点基本社会情绪(如愤怒、恐惧、喜悦等)复合社会情绪(如焦虑、嫉妒、羞耻等)2、社会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六)社会关系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测量2、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概念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3、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爱情的理论和发展阶段(七)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概念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概念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顺从顺从的概念和技巧顺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八)社会行为1、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九)群体心理1、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的定义和特征群体的分类2、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规范的形成和作用群体压力的产生和影响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的作用4、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特点和过程群体决策的偏差和改善方法(十)文化与社会心理1、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心理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发现跨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1.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

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

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07(二)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其前导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

(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从众行为、侵犯行为、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54 学时分数: 3 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社会心理学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2、社会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大众社会心理2、应用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考核要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科性质(了解)、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了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
第三节 心理的防御机制
第三节 印象形成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
第三节 夫妻关系心理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第七章
对人的认识
第六章
挫折
第六节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第六节 自我意识的检测
第六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
第二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恋爱心理
第二节 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
第八章
社会态度
4 课时
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 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角色概述;角色社会化;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意识
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意识到的确定性与灵 活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青年节自我统 一与转化的类型
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二十问法;自我价值观探索;Q 分类技术(Q—sort technique)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011B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种类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三章自我意识[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内容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二、自我美化三、自我表现第四章社会认知[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认知的内涵与影响因素2、了解与掌握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3、了解与掌握行为归因的理论4、掌握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过程四、社会认知的种类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定义二、对行为的归因解释三、几种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四、归因偏差第五章社会态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2、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3、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定义及特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三、态度的组织原理四、态度与行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六章从众[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影响中从众、服从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内涵二、从众的实验研究三、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服从一、服从的概述二、有关服从的实验研究三、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四、增强服从行为的方法第七章群体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群体概述一、定义二、群体的分类三、几种重要群体的心理特征第二节群体活动的内在机制一、群体的内聚力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压力四、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定义二、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三、群体决策对个人的影响第八章社会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儿童的侵犯行为2、理解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3、理解利他行为、以及如何增进利他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二、侵犯行为性质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四、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第二节人际吸引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小群体人际吸引的研究第三节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及其旁观者效应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三、对利他行为的促进四、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小组参与式讨论;课外阅读五、课程考核课后作业30%;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40%六、学时分配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2000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199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003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执笔教师孙改仙王莉萍教研室主任张玉琴教学系(部)主任郭红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673-0课程学分:3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位课)
课程名称(中/英):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
课程总学时:51讲授学时:51实验学时:0
授课对象:应用心理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主讲教师:杨滨
指定教材: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标:
(1)课程设置知识要求
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课程,在学习本课程前,学习者最好具备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方面的知识。

这样有利于理解社会心理学的相关实验及相关理论的由来。

如果具备心理学史方面的相关知识,则有利于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整体把握和深入理解。

(2)课程设置能力要求
具有实验设计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基本的数据处理和运算能力
(3)课程达成目标
社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位课程。

目的是了解人的常见社会心理现象,了解心理学家在这个领域中已经取得的重要理论与实验研究成果。

通过课程学习,学习和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4)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是把人作为社会成员,在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下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根据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道德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史发展、研究方法与伦理规范
3、重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4、难点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期、独立标志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方向与方法创新
第二章社会化与个性化
1、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化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化的理解
第三节社会化的内容
第四节个性化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化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了解社会化与个性化的意义和关系。

3、重点
社会化的概念、内容
4、难点
社会化的核心
第三章自我概念
1、教学内容
第一节自我概念及其特点
第二节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功能
第三节自我概念的结构与测量
第四节自我概念的应用与调整
2、教学要求
了解自我概念的定义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自我概念的理论与测评方法
3、重点
自我概念的理论
自我概念的塑造与调整
4、难点
自我概念的测评
第四章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印象的概念与作用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
第三节刻板印象与社会偏见
第四节印象的管理与改变
2、教学要求
了解印象的概念、形成与印象的管理
3、重点
印象的形成、刻板印象、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印象管理的策略
4、难点
印象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章态度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态度的概念与功能
第二节态度的成份与结构
第三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四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第五节态度的测量与评估
2、教学要求
了解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的已有理论和重要研究成果。

掌握态度测量与改变的原理和方法。

3、重点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4、难点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第六章归因
1、教学内容
第一节归因的概念及过程
第二节归因的理论
第三节归因的偏差及影响因素
第四节归因与文化
2、教学要求
了解归因的概念、理论和归因问题上的心理现象。

3、重点
归因的偏差与影响因素
4、难点
归因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第七章人际吸引与人际排斥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吸引
第二节人际排斥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吸引与排斥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对人际吸引与排斥现象有正确的、科学的理解。

3、重点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人际排斥的表现与原因。

4、难点
人际排斥实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八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际交往
第二节人际关系
第三节合作
第四节友谊与爱情
2、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学会科学地、正确地与人交往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重点
人际关系理论
4、难点
合作的条件
友情与爱情的关系和区别
第九章人际相互作用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众
第二节权威服从
第三节群体影响
2、教学要求
了解从众、权威服从、社会助长与社会干扰、社会惰化与社会补偿、冒险转移、群体思维等现象和行为,以及产生的原因或条件。

3、重点
从众概念、从众的原因与类型;权威服从实验及实验伦理问题
4、难点
不同人际相互作用现象发生的条件、原因及相关知识的应用意义。

第十章反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一、反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攻击/侵犯行为及原因
三、说谎
四、社会腐败行为
五、反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
2、教学要求
明确反社会行为的概念,了解几种主要反社会行为的表现、成因及社会控制的方法
3、重点
反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与方法
4、难点
反社会行为实验研究的伦理限制;有效控制反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根据。

第十一章亲社会行为
1、教学内容
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第二节亲社会行为的原因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2、教学要求
明确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表现,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理论解释及培养方法。

3、重点
助人的实验研究;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4、难点
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第十二章大众社会心理现象
1、教学内容
第一节流行与时尚
第二节谣言、流言与传闻
第三节社会恐慌与骚乱
第四节社会偏见
第五节舆论与宣传
2、教学要求
了解常见的大众社会心理现象:概念、原因及控制方法。

3、重点
社会冲突的心理过程模型
4、难点
大众心理现象、特别是负面行为的预见/预警、控制与化解。

三、各章课时分配表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平时成绩:30%
期中考试:20%(开卷)
期末考试:50%(闭卷)
五、参考书目
[1]阎力,《当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Elliot Aronson, Timothy D. Wilson, Robin M. Akert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
理学》(英文第五版,中文第二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8月。

[3]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社会心理学》(第8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4]Roger R. Hock著,白学军等译,《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国轻工业出
版社,2004年1月。

[5]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著,《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邓羽,肖莉,唐
小艳译,刘力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11月。

[6]乔纳森·布朗著,《自我》,陈浩莺等译,彭凯平审校,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年9月。

[7]莎伦·布雷姆等著,《亲密关系》,郭辉,肖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
10月。

[8]S. E. Taylor, L. A. Peplau, D. O. Sears著,谢晓非,谢冬梅,张怡玲,郭铁元
等译,《社会心理学(第十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9]R·A·巴伦,D·伯恩著,《社会心理学(第十版)》(上、下),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4年12月。

[10]《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系列文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6月,第
1版。

[11]珍妮特·罗莎尔,伊丽莎白·汉默编,《社会心理学新进展》,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7年3 月第1版。

[12]郑全全,赵立,谢天编著,《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2月,第2版。

[13]俞国良等著,《社会心理学前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1
版。

[14]【美】David W.Johnson,Frank P.Johnson著,谢晓非等译校,《集合起来——
群体理论与团队技巧》(第9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15]乐国安主编,《西方社会心理学新进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第1版。

[16]【美】史密斯,【加拿大】彭迈克,【土耳其】库查巴莎著,严文华,权大勇
译,《跨文化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7]【英】Rupert Brown著,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群体过程》,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执笔人:杨滨
审批人:张明
完成时间:20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