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能够分析社会心理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和社会认知发展2. 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规范3. 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4. 社会群体和领导与权力5. 社会冲突和社会支持6. 社会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教师授课,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案例分析:结合真实案例,讨论社会心理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占总成绩的30%。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社会心理学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占总成绩的40%。

六、教材及参考书目主教材:《社会心理学导论》参考书目:1.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2.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3. 《社会心理学实践与应用》以上为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希望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能够全面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祝学习顺利!。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导论1.1 课程简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领域1.2 课程目标-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和解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1.3 重要概念和术语- 社会认知- 社会影响- 自我概念- 团体行为- 社会认同- 群体动力- 个体差异第二章:社会认知2.1 感知和注意力- 知觉选择和过滤- 外貌与印象形成的关系- 面孔识别和情感表达2.2 认知结构- 知觉分类和知觉整合- 语言和符号的作用- 认知模式和认知错觉2.3 社会记忆- 创新与遗忘的模式- 情景记忆与自传记忆的影响- 记忆的重构和失真第三章:社会影响3.1 社会认知与信念- 个人信念形成的因素- 心理因素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个体差异对信念形成的影响3.2 社会规范与行为- 社会规范的定义和类型- 社会规范对行为的影响- 遵守和违背社会规范的动机3.3 权威与顺从- 驯化和自我约束的作用- 权威对个体的影响机制- 权威与顺从的伦理问题第四章:自我与他人4.1 自我概念与认同- 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 社会比较与自尊的关系- 文化背景对自我认同的影响4.2 社会影响下的自我- 社会规范对自我认同的影响 - 群体认同与个体认同的冲突- 社会隔离与社会关系的建立4.3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与合作行为- 助人行为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 社会支持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五章:群体与团体行为5.1 团队协作与领导- 小组动力学和决策过程- 领导风格与效果- 群体智慧的发挥和限制5.2 群体冲突与合作- 社会标签与群体划分- 群体冲突的原因与解决- 合作与竞争的心理机制5.3 群体心理与社会变革- 集体行动与社会动员- 社会变革的心理机制- 社会运动的影响与后果第六章:社会心理学的应用6.1 广告与销售- 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 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心理因素 - 广告设计与消费心理6.2 团队管理与人际关系- 团队建设与绩效管理- 冲突解决与团队合作- 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行为6.3 社会心理学与法律- 证人证言与法庭决策- 犯罪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死刑与司法公正第七章:心理健康与幸福感7.1 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社交关系与心理疾病预防- 心理健康的风险与防范- 社会支持的种类和效果7.2 心理幸福感的要素- 满足需求与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与积极心态- 幸福感的预测因素和心理机制7.3 心理幸福感的提升- 积极心理干预与心理健康- 幸福感的培养和维护- 幸福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八章:总结与展望8.1 课程回顾与总结- 重要概念和理论的复习- 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8.2 社会心理学研究趋势- 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 - 技术进步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8.3 实践应用与个人发展- 社会心理学在职业发展中的应用- 个体对社会心理学的贡献- 学术研究与社会问题的关系以上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框架。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社会心理学实践教学大纲(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 背景介绍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学科。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提高学生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和实践能力,特制定本实践教学大纲。

2. 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1. 教学内容(1)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2)社会认知:探讨个体如何认知他人、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3)社会影响:分析社会规范、群体压力、从众、服从等社会现象;(4)人际关系:研究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冲突等;(5)社会动机与行为:探讨个体在社会情境下的动机、行为及影响因素;(6)社会心理疾病:介绍社会心理疾病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方法;(7)社会心理学应用:分析社会心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实例。

2. 教学安排(1)实践教学总学时:32学时;(2)实践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3)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1-4周:社会心理学概述、社会认知;第5-8周:社会影响、人际关系;第9-12周:社会动机与行为、社会心理疾病;第13-16周:社会心理学应用。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评价1. 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教师讲解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2)案例分析:选取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3)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机构,了解社会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5)实验操作:进行社会心理学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占总成绩的40%;(2)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占总成绩的60%。

社 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 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授课对象:具体专业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了解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课程内容(一)社会心理学概论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档案研究法(二)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点社会认知的信息来源2、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3、社会认知的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投射效应(三)社会态度1、社会态度的概念和结构社会态度的定义和特点社会态度的结构2、社会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社会态度改变的方法3、社会态度的测量直接测量法间接测量法(四)社会动机1、社会动机的概念和种类社会动机的定义和特点社会动机的种类2、成就动机成就动机的定义和特点成就动机的理论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3、亲和动机亲和动机的定义和特点亲和动机的产生原因4、权力动机权力动机的定义和特点权力动机的表现形式(五)社会情绪1、社会情绪的概念和种类社会情绪的定义和特点基本社会情绪(如愤怒、恐惧、喜悦等)复合社会情绪(如焦虑、嫉妒、羞耻等)2、社会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的策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六)社会关系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概念和特点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人际关系的测量2、人际沟通人际沟通的概念和类型人际沟通的障碍和策略3、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爱情的理论和发展阶段(七)社会影响1、从众从众的概念和类型从众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从众的实验研究2、服从服从的概念和类型服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服从的实验研究3、顺从顺从的概念和技巧顺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八)社会行为1、侵犯行为侵犯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侵犯行为的控制和预防2、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和类型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九)群体心理1、群体的概念和分类群体的定义和特征群体的分类2、群体规范和压力群体规范的形成和作用群体压力的产生和影响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的作用4、群体决策群体决策的特点和过程群体决策的偏差和改善方法(十)文化与社会心理1、文化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文化的定义和特点文化差异对社会心理的影响2、社会心理的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的方法和发现跨文化适应的心理过程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讲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学科性质、目的和教材1.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学科。

它将个人视为一个与周围社会紧密关联的对象,试图揭示个人社会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内在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规律。

社会心理学是兼具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学科,但其基本特性仍然是实验学科。

2.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们行为与社会环境及个人形成的内在社会心理特性之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行为自觉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心理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并从社会心理学的思维方法观察人、理解人,更准确地认识人们行为的意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

3.教材本课程建议使用XXX教授主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版)作为主要教材。

由于本教材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心理学本体知识体系,难以逐章深入和展开。

因此,主讲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特点和专业定向的学生的特点,有所取舍,并选择10章左右作为重点。

本课程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各章节都有现成包括全部图表的PPT和教学设计,并配有练题和最新的重要参考资料,任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工作量可以减轻。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不同学校对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任课教师需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对自己的教程进行具体设计,明确课程的目标设置、内容选择与排序、单元或章节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工具的使用或开发等。

由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性和广泛应用性,开设这门课程的机构种类繁多,任课教师面对的学生原有基础知识和技能不同,各学校安排的教学时数也不同,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教学设计,不能仅仅依赖于教科书作者的课程设计。

一般而言,社会心理学课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生需要先研究普通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心理学等心理学的基础课程;二是学校安排的课时一般不少于54学时,即一个学期每周3课时教学时间。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一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架构和基本概念,能独立解答本课程中各章的练题;二是引导学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系统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并就某个特定的社会心理问题形成假设,并设计社会心理学研究计划,熟练处理研究中的变量关系;三是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践和社会生活观察,运用学科的理论原理,合理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社会心理学》课程说明(一)课程代码:03231007(二)课程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三)开课对象:心理咨询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中重要的应用心理学分支之一,是综合运用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重要学科。

在课程类别中属于专业教育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了解个体在社会生活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其前导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

(五)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六)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有社会化、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人际关系、从众行为、侵犯行为、群体心理、大众心理等。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 54 学时分数: 3 学分(八)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方式。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上课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 ,期末成绩占60% 。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教学要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教学时数:4 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三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1、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2、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3、比较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二、社会心理学与各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内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2、社会认知理论3、精神分析理论4、符号交互作用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内容1、不同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大众社会心理2、应用社会心理学第四节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一、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1、社会生活各领域需要社会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3、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考核要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学科性质(了解)、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了解)。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是探讨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旨在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思维和情感。

本课程旨在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认知和研究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能力。

4.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注意、记忆和知觉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2. 自我与自尊:探讨个体对自我认知和自尊感的影响,介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维持机制。

3. 聚焦他人:研究人们对他人的认知、评价和情感,包括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比较。

4. 情感与情绪:介绍情感和情绪的定义、分类和影响因素,探讨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的策略。

5. 团体行为: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包括合作与竞争、领导与权力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6. 人际关系:介绍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亲近关系、友谊和爱情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7. 社会影响: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的压力和影响,包括社会规范、权威和群体思维等方面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8. 心理健康与幸福:探讨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介绍心理干预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成果,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2. 实例分析:以具体案例和实际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社会心理现象。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实验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设计,锻炼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5. 课堂演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示,加深对社会心理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五、评估方式1. 平时成绩(40%):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等。

2. 期中考试(30%):考查学生对社会心理学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

社会心理学 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 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
社会心理学课程大纲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社会心理学导论: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本理论以及理论任务。

2. 社会化与自我认知:探讨社会化的概念、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的理论;自我的概念、自我的心理成分。

3. 社会认知:介绍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印象形成的基本因素、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

4. 社会态度与社会动机:理解社会态度的概念、社会态度的理论、社会态度转变的因素、社会态度的测量;社会动机的概念、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应用态度改变的理论和原理,减少偏见和歧视,增加合理动机。

5. 人际关系: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的测量。

6. 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理解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概念、助人行为与侵犯行为的控制。

7. 群体心理:探讨群体的概念、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流行、流言、舆论。

8. 社会心理学与生活:了解社会心理学在偏见、性别角色、健康、管理、教育、犯罪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课程大纲还包括教学时数和教学方式等内容。

教学时数通常为54学时,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结合讨论。

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的自主理解,学会观察社会生活现象中蕴含的心理意义。

课程的考核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应用为主要内容,试题中识记、理解、应用题的比例一般按15%、35%、50%安排,难易程度一般按容易20%、较易30%、较难30%、难20%安排。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大纲内容可以根据学校或机构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第三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简介
第三节 自我意识的特征
第三节 需要与动机激励理论
第三节 心理的防御机制
第三节 印象形成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测量
第三节 沟通的类型
第三节 夫妻关系心理
第三节 群体凝聚力
第七章
对人的认识
第六章
挫折
第六节 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第六节 自我意识的检测
第六节 认知他人个性的模式和方法
第二节 态度与社会适应
第二节 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 恋爱心理
第二节 典型群体心理现象分析
第八章
社会态度
4 课时
古老而年轻的科学;什么是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学科结构与门类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 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应用学科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社会化概述;社会化的内容及类型;社会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社会角色概述;角色社会化;角色冲突与角色适应
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心理成分;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阶段;自我意识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意识
形成和发展的机制
自我意识的独特性;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意识到的确定性与灵 活性;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的矛盾性
青年自我意识的特点;青年自我统一与转化的意义;青年节自我统 一与转化的类型
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健全自我意识的途径
二十问法;自我价值观探索;Q 分类技术(Q—sort technique)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英文名称:S ocial Psychology课程编码:1411011B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2学时总学分:2学分适用专业:小学教育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

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第二章社会化[教学目的与要求]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三、社会化的种类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第三章自我意识[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一、自我意识的定义二、自我意识的内容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第三节、自我过程一、自我评价二、自我美化三、自我表现第四章社会认知[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社会认知的内涵与影响因素2、了解与掌握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3、了解与掌握行为归因的理论4、掌握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概念二、社会认知的特征三、社会认知的过程四、社会认知的种类第二节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一、社会认识的心理效应二、社会认知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定义二、对行为的归因解释三、几种社会认知的归因理论四、归因偏差第五章社会态度[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2、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3、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态度定义及特性二、态度的构成要素三、态度的组织原理四、态度与行为第二节态度的形成与改变一、态度的形成二、态度改变的理论三、态度改变的方法第六章从众[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社会影响中从众、服从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的研究第一节从众一、从众的内涵二、从众的实验研究三、影响从众的因素第二节服从一、服从的概述二、有关服从的实验研究三、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四、增强服从行为的方法第七章群体心理[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群体概述一、定义二、群体的分类三、几种重要群体的心理特征第二节群体活动的内在机制一、群体的内聚力二、群体规范三、群体压力四、群体的竞争与合作第三节群体决策一、群体决策定义二、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三、群体决策对个人的影响第八章社会关系[教学目的与要求]1、理解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儿童的侵犯行为2、理解人际吸引及其影响因素3、理解利他行为、以及如何增进利他行为第一节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二、侵犯行为性质三、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四、对侵犯行为的预防和控制第二节人际吸引一、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二、小群体人际吸引的研究第三节利他行为一、利他行为及其旁观者效应二、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三、对利他行为的促进四、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小组参与式讨论;课外阅读五、课程考核课后作业30%;课堂讨论30%;期末考试40%六、学时分配六、教材与参考书教材:戴维·迈尔斯著《社会心理学》(第8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参考书:[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2000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1997年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3]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2003年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执笔教师孙改仙王莉萍教研室主任张玉琴教学系(部)主任郭红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总学时/学分:48/2.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

该门课程主要使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初步懂得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进一步的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社会心理学的需要与兴趣;使其掌握为现实生活所必须的社会心理学知识,学会自觉应用所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分析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增强和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自觉性与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宏观社会结构并且如何通过微观社会结构对个体发生作用,从而使社会心理学有助于对人们社会行为进行理解,预测和控制。

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确社会心理学在人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问题中的作用系统的观念来看待社会心理学作用。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了解社会心理学历史发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

采用讨论、案例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教学难点: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社会化与自我意识(4课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了解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发生发展。

案例导入:社会化与不良社会化的比较,从学生各方面社会
化切入,激发兴趣和促进理解。

教学重点:社会化的含义、角色理论
教学难点:社会化的理论、社会角色概述、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
第三章社会动机与归因(4课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什么叫社会动机,动机的积极意义、社会认知的内涵;掌握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的训练、印象形成的方式与心理效应;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学说、行为归因的理论;重点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非语言行为的分析方法。

根据动机学说,解释动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进行成就动机分析与训练;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并学会分析存在的不合理认知与归因偏差。

教学重点:动机与需要、成就动机的训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因理论
教学难点:成就动机理论发展、主要的动机理论及其评价、印象形成与控制
第四章社会态度(6课时)
教学要求:掌握态度的内涵、功能及其与行为的关系;了解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掌握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及测量方法;了解社会态度理论,树立正确的社会态度,追求事业成功;掌握偏见及偏见形成因素,克服偏见的途径。

由于态度形成和改变的过程是复杂的,其间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切忌空洞抽象地灌输理论,而要结合心理学家的大量实验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动活泼中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态度与行为的相互关系、认知不协调理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从众、服从、侵犯行为、利他行为、旁观者效应等基本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人们的社会行为,学会预防和控制人们的侵犯行为,促进人们的利他行为。


章中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诸多对立现象,如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专题讨论或小组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启发中掌握应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学重点:侵犯行为及其预防和控制、利他行为及对利他行为的促进
教学难点:侵犯行为的理论
第六章社会认同(4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自我的概念及其结构、掌握自信的涵义及其表现、掌握性别与角色的内涵、掌握社会化的内涵及其理论;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以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以至实现自我价值。

“认识你自己”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社会化又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必修课,还有性别角色、性别差异等都是学生们熟悉的社会现象和话题。

因此,在本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日常概念”,防止学生受“日常概念”固化的影响,启发学生接受“科学概念”。

教学重点:自我概念及其结构、自信及其表现、社会化的涵义及过程
教学难点:自我的多重意义、社会化的涵义及历程
第七章人际交往(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内涵、人际交往的功能、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人际交往的工具及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和相互作用;要求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涵义、发展模型、发展阶段及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要求学生运用人际交往的理论提升自己和他人的人际交往;要求学生运用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对身边个人或团体的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价。

人际交往既需要科学性、又需要艺术性。

因此,授课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同时要重视实践性,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讨论,然后总结怎样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怎样测量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人际交往中的信息沟通及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型、发展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人际关系的发展模型
第八章团体心理(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团体的基本特点、团体的功能与类型;要求学生掌握团体吸引力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要求学生掌握集体意识的含义及其形成;要求学生掌握团体决策的含义、形成与方法;要求学生掌握领导者的角色与素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在实践中提升团体的吸引力与凝聚力(以自己班级为对象)。

首先,授课教师要在比较团体与人群的不同的基础上分析团体的本质,并举例说明;然后,教师要以学生所在的班级为例,分析领导者的角色与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教学重点:团体本质、团体吸引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途径、团体领导的
角色与素质
教学难点:团体本质的理解
第九章社会心理学中的人与社会(6课时)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人口心理素质的内容和特点,了解人口变动的社会心理、婚姻与家庭社会心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心理及计划生育的社会心理;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了解健康行为的特征及健康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的心理学意义,了解“人-环境”研究的四种模式及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有关研究;要求学生掌握人的需要与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士气、工作满意感的基本原理与运用。

要求学生掌握生活质量的含义与评估方法,了解社会心理学对生活满意感模型、幸福感与人的基本需要及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

教学重点:心理健康与社会心理健康、环境的心理学意义,工作的需要、动机、态度、满意感、生活质量及其评估
教学难点: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生活满意感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