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法勘探(电剖面)07PPT课件

合集下载

电法勘探 - 电法勘探-课件(PPT-精)共101页文档

电法勘探 - 电法勘探-课件(PPT-精)共101页文档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电法勘探 - 电法勘探-课 件(PPT-精)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电法勘探原》课件

《电法勘探原》课件

三维成像技术
多学科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化学等多学科数据进 行综合解释,提高勘探成果的可靠性 。
采用三维成像技术对地下结构进行可 视化展示,提高数据解释的直观性。
05
电法勘探的挑战与 对策
复杂地形与地质条件的挑战
挑战
电法勘探面临复杂地形和地质条件的挑战,如山地、丘陵、沙漠、沼泽等,这些地形和地质条件可能影响电法勘 探的精度和可靠性。
技术创新与进步
新型探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法勘探将采用更先进的新型探测技术, 提高勘探精度和深度。
地球物理反演
利用高性能计算机进行地球物理反演,提高数据解释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被应用于电法勘探中,实现自动化数据 处理和异常识别。
智能化与自动化
自动化数据采集
对策
采用高精度探测技术和设备,如高精 度磁力仪、高分辨率地震仪等,以提 高电法勘探的精度。同时,加强技术 研发和创新,推动电法勘探技术的不 断进步和发展。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对策
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如全站仪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多频电磁测深等,以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 性。同时,加强地质调查和资料收集,了解地形和地质特征,为电法勘探提供更准确的基础数据。
数据处理与解释的挑战
挑战
电法勘探数据处理与解释涉及到多个学科领 域,如数学、物理、地质等,数据处理和解 释的难度较大。此外,由于电法勘探数据量 大、种类繁多,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释这些 数据也是一大挑战。
01
通过智能化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数据采集,提高工
作效率。
数据处理智能化
02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解释,减少人工干预

环境与工程物探之电法勘探介绍课件

环境与工程物探之电法勘探介绍课件
2
1
案例背景:某地区地质构造复杂,需要进行地质构造探测
应用领域: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预警、地下水资源勘探等领域
电法勘探方法:采用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等电法勘探方法
探测结果:成功探测出地下地质构造,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4
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矿产资源探测
案例一:某地区金矿探测
案例二:某地区铜矿探测
案例五:某地区稀土矿探测
案例四:某地区煤矿探测
案例三:某地区铁矿探测
案例六:某地区石油探测
技术进步
仪器设备:更加轻便、高效、智能化
数据处理:更加快速、准确、自动化
勘探方法:更加多样化、适应性强
应用领域:更加广泛,如地下水、矿产、地质灾害等
01
02
03
04
应用领域拓展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地下水资源勘探与评价
城市地下空间探测与规划
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03
电离层反射法:利用电离层反射信号进行勘探,如地震勘探、地磁勘探等
04
电法勘探应用
地质勘探:用于寻找矿产、地下水资源等
工程勘察:用于确定地下结构、地下障碍物等
环境监测:用于监测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考古研究:用于寻找地下文物、古墓等
城市规划:用于评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
灾害预警:用于监测地质灾害、地震等
02
电法勘探的主要方法有电阻率法、激发极化法、电磁感应法等。
03
电法勘探的优点是无污染、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矿产勘探、工程勘察等领域。
04
电法勘探方法
电阻率法:通过测量地层电阻率来推断地下地质构造
01
自然电场法:利用天然电场进行勘探,如磁力勘探、重力勘探等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5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电剖面法)

实验五电法勘探实验(对称四极剖面法)、实验原理电剖面法是用以研究地电断面横向电性变化的一类方法。

一般采用固定的电极距并使电极装置沿剖面移动,在各个测点观测电位差和电流强度,计算视电阻率值,这样便可得到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视电阻率沿剖面的变化。

电剖面法的装置形式一般有:二极装置、三极装置、联合剖面装置、对称四极装置、偶极装置、中间梯度装置等。

电剖面法常用剖面图和平面剖面图对所测断面进行定性解释。

如上图为对称四极装置:AM = NB,取MN的中点0为测量记录点,装置视电阻率为:、AB U MN:sK AB ;二其中,装置系数K AB为:如果AM = MN = NB,则装置称为Wenner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布极特点:对称四极剖面法的供电电极距,主要是根据工作地区基岩顶板的平均埋藏深度或疏松覆盖层的平均厚度来确定。

为了在同一条剖面上研究两种不同深度上的电性特征,通常采用两种供电电极距(A I B I和A2B2 )。

A2A1MNB1B2 (所谓"复合对称四极剖面法”)的电极距与覆盖层的平均厚度(H )关系如下:AB“ =(2~4)H 虽=(6~10)H而测量电极距MN应满足MN AB3本次实验仅使用对称四极装置,不涉及复合对称四极装置。

对称四极装置通常用于了解基岩起伏,不同岩性接触面和古河道等。

基特点是曲线形态简单、易识别、异常幅度小,受表土不均匀和地形影响小、效率高。

二、实验目的1•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原理;2•了解对称四极装置的工作布置及观测方法;3. 了解对称四级装置在高阻体和低阻体上的视电阻率异常特征。

三、实验仪器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

DZD —6多功能直流电测系统由DZD —6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和导线线架等组成。

四、实验步骤1. 在工区布设测线在工区布设测线,原则: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测线号与测点号依次增大。

使用皮尺标注供电电极、测量电极以及记录点的坐标。

2. 连接仪器、根据工作布置选定极距,计算装置系数将主机、供电电极、测量电极、直流电源、传导导线按正确的方式一一连接起来;在第一个测量记录点处正确的布置供电电极AB 和测量电极MN ;计算装置系数。

第四章电法勘探部分PPT课件

第四章电法勘探部分PPT课件
(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采用“比值法”加以消除,方法如下:
1)对各个测点的ρsA与ρsB值取其 比值,分别计算出FA和FB。
Fi A
si A si B
Fi B
si B si A
2)绘制F曲线剖面图。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联合剖 面ρs曲线的影响及其消除
(a)F与F曲线;(b)ρsA与ρsB曲线
1
4.2.1.2 联合剖面法(续2)
2. 几种规则形状地质体联合剖面ρS曲线 分析
(1) 良导直立薄脉ρs曲线分析及其特征 a.当电极装置位于点1位置时, jMN=j0,
ρMN=ρ1,ρsA=ρ1。 b.随着电极逐渐向矿脉接近并处于处于
点 2 位 置 时 , 与 点 1 相 比 jMN>j0 , MN 极 仍 在ρ1介质中,所以ρMN=ρ1,因此ρsA>ρ1。
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有浮土覆盖时,由于良导性浮土的 影响使岩层接触面处ρs曲线变化较平缓, 两种岩层接触界面的位置与ρsA曲线极 大值下降三分之一的地方相对应,即与 2/3ρsA极值点的横坐标位置相对应。
浮土下直立岩层接触面ρs曲线
.
7
4.2.1.2 联合剖面法(续8)
3.地形及表土不均匀对联合剖面曲线的影响 (1) 表土电阻率不均匀对ρs曲线的影响 表土不均匀的影响:
c.电极装置继续向矿脉靠近处于点3的位 置,矿脉吸引电流线的作用较点2更加强 烈,ρSA仍大于ρ1且比点2还大,这时ρSA取 得极大值。
良导直立薄脉联合剖面曲线
.
2
4.2.1.2 联合剖面法(续3)
( 1) 良 导 直 立 薄 脉 ρs曲 线 分 析 及 其 特征
d.电极装置于点4位置时, A极发出 的电流线均被矿脉吸引,因此经过MN 极的电流线将急剧的减少,所以ρsA亦 随之减小,此时获得ρsA极小值。

地球物理勘探-第四章电法勘探-PPT课件

地球物理勘探-第四章电法勘探-PPT课件
该方法为两个三极( AMN∞和∞MNB)排列的联 合 。工作中A、M、N、B沿测 线一起移动,并保持极距不变 ,MN的中点O为测点位置。在 每个测点上利用换向开关K切 换,可分别测出两个三极排列 的ΔV和 I,因此,联合剖面法 的剖面图上有两条视电阻率曲 线
AO=BO﹥3h; AO=L+l(L和l分别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 和下延长度之半); MN=1/3~1/5A0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高阻体
电阻率均匀介质中存在一个低阻体
二、电剖面法
人工建立地下稳定直流或脉动电场,采用不变的供电极距, 使整个或部分装置沿观测剖面移动,逐点测量视电阻率ρ的值。 电剖面法所了解的是沿剖面方向地下某一深度范围内不同电性 物质的分布情况。
由于供电电极及测量电极排列方式不同
1. 联合剖面法 装置形式
M A
B N
地面水平, 地下为均匀、 无限、 各向同性介质。
则地表任意两测量电极M和N的 电位U的表达式为:
U I 1 2 r
式中AM、AN、BM、BN分别为供电电极A、B与测量电极M、 N之间的距离。将上两式相减可得M、N两点间的电位差:
式中K称为电极排列系数(或 装置系数),其单位为米,是一个 仅与各电极间空间位置有关的量。
总场
绝对测量 相对测量
辐射场
异常场
地质雷达 甚低频法
相对测量
瞬变场
异常场
绝对测量
连续波电磁测井 瞬变脉冲电磁测井 井中无线电波透视
频率电磁测深法 多频振幅相位法 多频振幅法 水平线圈法 倾角法 椭圆极化法 振幅比相位差法 虚分量法
瞬变脉冲电磁法
天然场
天然音频磁场航空电法


连续波航空电法

电法勘探(电剖面)07

电法勘探(电剖面)07

AB 50
MN
AB 3
二、电剖面法的测网布置
• 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比例尺,常用的比例尺和测网密 度(线距×点距)见下表。待测工区所布置的测线应 相互平行,并垂直主要构造走向。
比 例 尺 线 距 (米)点 距 (米) 1:25000 1:10000 1:5000 1:2000 250 100~200 50~100 20~40 100 50~80 20~40 10~20
• A、M都在介质1
U (1,1) I 1 1 K 12 2 x 2 d x
x
ρ1
d
ρ2
K12I
A(+I)
M
x
• A在介质1 、M在介质2
U (1, 2 ) (1 K 12 ) I 2 2 x
ρ1
ρ2
(1-K12)I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 s表达式
㈠联合剖面法的解释图件
⒉ 视电阻率剖面平面图 将各测线按一定比 例尺(常用1:10000, 1:5000,1:200)绘在平 面图上,然后选择合适 的参数比例尺(1公分 =××欧姆· 米),分 别绘出每条曲线的剖面 曲线,这就构成视电阻 率剖面平面图。 这种即具有平面图 特点,又具有剖面图特 点。它能直观地反映某 一极距(相当某一勘探 深度)的曲线在平面上 的变化规律。
( a ) α =90o; ( b ) α =60o ρ1=1欧姆· 米;ρ2=0.14欧姆· 米
(三)高阻脉上的曲线
• 有、无覆盖层时高 阻厚脉上SA和SB 曲线,可用极大值 和极小值的水平距 离估计其视厚度。
(四)球体上的曲线
• SA和SB曲线在良导球上形 成对称的“∞”型异常,球 顶上有一低阻正交点。当极 距加大到球心埋藏深度的 2~3倍时, SA和SB曲线在 交点两侧有两个主极小点外, 在距交点较远的两边还相应 地出现两个次极小点,它们 分别是供电电极A和B通过 球顶正上方时,电流被良导 体吸引,使j减小,导致S 降低的结果。

电法勘探ppt

电法勘探ppt
如上所述,不同岩石间电阻率常存在差 异,这正是电法勘探的地球物理基础。
但是,由于岩石的矿物形成过程的地质 条件千差万别,形成后经历的地质变动也不 同,而且同一中岩石的电阻率变化范围也很 大,因此,应用地电测量判断岩性就比较困 难。
(三)影响岩、矿石电阻率的因素
1.与岩、矿石骨架组分和结构有关
岩、矿石的结构、构造比矿物成分及含量对 岩、矿石电阻率的影响更大些。
性质的交点称为“正交点”或
“低阻交点”。由图可见,这
时ρs(A)的极小值出现在球体右
边,而ρs(B)的极小值则出在球
体左边。
对称四极剖面法的ρs(AB)曲线
,则在球心正上方有ρs(AB)<
ρ1的极小值异常。
(二)三极剖面、联合剖面和对称四极剖面法的应用
1.三极剖面法的应用 2.联合剖面法的应用
联合剖面法是用来寻找和追索良导电陡立薄矿脉的最有效方法。另外 ,当用其寻找等轴状矿体以及划分岩石分界面时,也能有明显效果。
电法勘探
第一节 引言
1、应用地电学的地位: 应用地球物理学的六大分支方法之一
2、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 电法勘探是以岩(矿)石间电磁学性质
及电化学性质的差异作为物质基础。
3、利用的主要物理性质: 导电性、介电性、导磁性、激发极化性、
压电性、震电性等
第一节 引言 1、电法勘探的物质基础及其研
究的主要物理参数
供电电极距AO或BO的选择应考虑地质目标的埋深,若存在厚度为H的 浮土覆盖层时,应取AO>3H;对于寻找良导电的陡立薄矿脉,应根据有工业意 义的最小矿脉的大小确定AO。实验表明,最佳极距应选为AO=L+l(L和l分别 为脉状体的走向长度和下延长度之半)。
确定测量极距MN大小的原则是在不明显降低异常的前提下,尽量采用 较大的MN。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使MN等于测点距,而测点距的确定则取决于 异常范围大小。在详查时,测点距一般选为MN=(1/5~1/3)AO。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PPT课件

地球物理勘探--电法勘探PPT课件
地电断面:
根据地下地质体电阻率差异而划分界限的断面。这些界限 可能同地质体、地质层位的界限吻合,也可能不一致。
从上图看出,上面求出的电阻率是与p1、p2、p3都有关 系的,并且两次的电阻率值都是不相同的。
当地质断面在电性上是不均匀的和比较复杂时,若仍使用 电阻率测定公式,实际上是相当于将本来不均匀的地质断面用 某一等效的均匀断面来代替。
介绍最基本的电阻率法
电阻率法是传导类电法勘探方法之一。建立在地壳中各种岩 矿石具有各种导电性差异的基础上,通过观测和研究与这些差异 有关的天然电场或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从而达到查明地下构造 或者寻找有用矿产的目的。
第一节 电阻率法
一、电阻率法的理论基础
(一)、岩土介质的电阻率 岩土介质的电阻率差异是电阻率法的物理前提,电阻率是
由于任一点的电位只与该点到场源的 距离有关,则得:
dU E dr I dr 2r 2
积分得: U I c 2r
由于r→∞,U=0,所以积分常数c=0, 即M点的点位为:
结论:
U I 2r
①点电源在地下均匀各向同性半空 间中的等位面为一系列以它为中心 的同心半球面,电流线处处与等电 位面正交。
孔隙度大而渗透性强的岩层如砂层、砾石层等,其电阻率明 显地取决于含水条件,当其饱含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时,电阻 率只有几十至几个欧姆米,当其位于潜水面以上含水条件较 差时,其电阻率可高达几百至几千欧姆米。石灰岩的电阻率 一般比较高,但当其中发育有溶洞、溶隙且充填有不同矿化 度的地下水时,其电阻率会大幅度的下降。
E
I 2rA2M
r r
U I 2r
②电位U与r成反比,随r的增大迅 速衰减,在点电源附近衰减快,远 离点电源衰减较慢。
③电场E的衰减比电位更快,电场 是矢量方向与矢径 r 相同,如左 图所示,因此其正、负由电流线方 向与x轴正向相同或相反而定。

电法勘探-直流电法-电剖面法

电法勘探-直流电法-电剖面法

在测量时,C极固定不动,AMNB间保持距离不变,四个极沿测线同时移 动,逐点进行测量,测点为M、N的中点O。每个点测量两次,得到两个
ρs值
由于C极为无穷远极,它在o处产生的电位很小,故可忽略不计,因此,联 合剖面法的电场可视为一个“点电源”的电场。
2.联合剖面法ρs曲线特征分 析
讨论直立低阻薄脉上联合剖 面法ρs曲线特征
B s
大家试着分析下
sA和
A s
曲线,有何关系?
由图可见:
①在直立良导薄脉顶部上方,
与 A
S

B S
相交,且
交点 S

1
②交点左侧

A S


B S
交点右侧

A S


B S
,此交点称为联合
剖面法的“正交点”(或低阻交点);


A S

B S
曲线对称,交点两侧,两条曲线明显张开,
电性均匀)下的联合剖面ρs曲线的特征。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复杂的,当围岩电性不均
ρ 匀,就会引起 MN的变化;地形起伏可引起 jMN 的变化,造成ρS曲线的复杂度。如单纯的地形起
伏使得联合剖面曲线出现“正交点”(山谷)或 “反交点”(山脊地形),在解释中应引起注意。
• (ρ1=100欧姆米,ρ2=20欧姆米)
• 电剖面法的应用范围
– 划分不同岩性陡立的接触带、岩脉; – 追踪构造破碎带、地下暗河等;
第一节 联合剖面法
联合剖面法实际上是由两个三极装置组合而成, 它同时利用视电阻率曲线形态和两条视电阻率曲线的 差异探测异常,因此提供了较为丰富的地质信息。此 外,联合剖面法还具有分辨能力强,异常明显等优点。 在水文及地质调查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12 x 2 (2d x)2
A s
(1,
2
)
21 2 1 2
A s
(
2
,
2
)
2 1
K 12 x 2 (2d x)2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s表达式
• MN、B位于接触面不同位置时的视电阻率表达式
B s
(1,1
)
1 1
K 12 x 2 (2d x)2
B s
(1,
2
)
21 2 1 2
的ρ 曲线 s
1、视电阻率表达式
设点源A(I)、观测点M、 N均位于地表,,测线x轴垂直于 接触面,A与接触面的距离为d, AM间距为x。垂直接触面两边岩 石的电阻率分别为ρ1和ρ2。
使用镜像法求解
A(+I)
M
x
d
ρ1
虚电源A’
ρ2
反射电流 K12I
透射电流 (1-K12)I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 表达式 s
电阻率曲线
sA
jMA N j0A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N
( 1 ) 当 MN 在 分 界 面 左 侧 , 且 离 界 面足够远处介质为的地表上,界 面的影响可以忽略,相当于均匀 半空间的情况。
( 2 ) MN 逐 渐 向 右 移 动 , 接 近 分 界 面时,电流线被低阻介质吸引,
电流密度将大于j0,因此s> MN;
且当MN位于介质边缘(MN尚未 过界面)时,出现极大值。
A(+I)
M(x) 0
虚电源A’
• A、M都在介质1
x
ρ1
d
ρ2
U(1,1)I211x2dK1 2x
A(+I) K12I
• A在介质1 、M在介质2 ρ1
U(1,2)(1K 21x2)I2
M x
ρ2
(1-K12)I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s表达式
• 从ρ1至ρ2接触面的电性反射系数:
K12
2 1
1 2
• 电阻率剖面法简称电剖面法,根据电极排列的不同, 主要有(1)联合三极装置剖面法,简称联合剖面法; (2)对称四极装置剖面法,简称对称剖面法;(4) 偶极剖面法;(5)中间梯度法等几种类型。
第2章 电剖面法
• 本章介绍电剖面法的不同排列形式的装置特点,极距 选择原则及各种方法视电阻率异常曲线的解释方法。 电剖面法主要任务是研究倾角较大的或水平方向电性 变化较大的地电断面。由于各种装置相对于不均匀体 的位置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曲线的正演运算相当 复杂。所以,在解释过程中主要是进行定性解释。在 研究方法上,主要是通过已知断面的物理或数值模拟 结果,分析曲线的异常特征,确定其解释方法。
B s
(2,2)
2 1
K 12 x 2 (2d x)2
2、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联合剖面装置ρs视
电阻率曲线
A s
(1
,1
)
1 1
K 12 x 2 (2d x)2
A s
(1
,
2
)
21 2 1 2
A s
(
2
,
2
)
2 1
K 12 x 2 (2d x)2
2、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联合剖面装置ρs视
250 100~200 50~100
100 50~80 20~40
1:2000
20~40
10~20
三、电剖面法测量
• 首先根据设计及野外试验,确定装置类型和极距后, 计算相应的装置系数K值(单位为米);测量及I,按
视电阻率公式计算s值:
s
K UMN I
测区:——测线:——日期:——— 装置:—— AB:———MN:———
• MN距离通常等于点距或两倍点距,且满足:
ABMN AB
50
3
二、电剖面法的测网布置
• 根据地质任务、工作比例尺,常用的比例尺和测网密 度(线距×点距)见下表。待测工区所布置的测线应 相互平行,并垂直主要构造走向。
比 例 尺 线 距 (米)点 距 (米)
1:25000 1:10000 1:5000
• 在叙述各种方法时,以联合剖面法为重点。
§1.2.1 电剖面法概述
一、电剖面法各种装置形式及极距的选择
• 供电极距(L=AB/2)选择主要考虑下列因素:覆盖层
厚度(H)及电阻率,地电断面的产状、规模、相邻地 质体的影响及其它干扰情况等。
通常对联合剖面法,L一般取(5~10)H;对对称四极 法,L取(3~5)H;对中间梯度法,L取(35~40)H; 对偶极剖面法,OO’取(3~5)H。
•A、M都在介质2
虚电源A’ A(+I) M
U(2,2)I221x2dK1 2x
ρ1
x d
ρ2
透射电流 (1-K21)I
反射电流 K21I
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ρ 表达式 s
sA2rArM M rN ANUIMN
rMN 0
rAMrANx
UMN rMN
Ex
sA2x2Ex/I
A s
(1,1
)
1 1
2、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的联合剖面装置ρs视
电阻率曲线
(3)当MN跨界面, MN由1变 为2 ,而界面上,根据电流
密度法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
件,所以在界面两侧jMN不变
化,由于1 >2 ,使曲线在
过界面以后产生跃变:
A12 s
2
A11 s
1
(4)当A经过界面移向2时,由于1的排斥作用逐渐减弱,
jMN也逐渐趋近j0,因而
联合剖面法的纪录及作图
测区:——测线:——日期:——装置:—— AB/2:——MN:——
点号 K IA UMN sA 备注
点号 K IB UMN sB 备注
s
正交点
反交点
sA sB
测点
一、典型地电断面上联合剖面视电阻率 曲线的异常特征
垂直和倾斜接触面、低阻脉、高阻脉、良导球体等
(一)两种岩石陡立接触面上
s
点号
K
I
UMN
s

§1.2.2 联合剖面法
• 联合剖面法是由两组三极装置联合进行探测的一种视 电阻率测量方法,具有分辨能力高。异常明显的优点, 但也有装置较笨重、地形影响大等缺点。它在水文地 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中获得广泛的应用,是山区找水常 用的、效果显著的方法。
无穷远极C通常设在测区基线方 向离测区最边缘的测线大于五 倍AO的距离处。如果因为地形 或地物障碍无法在基线方法布 极,那么C极在平行测线方法布 置,距测区边缘点的距离应大 于十倍AO。
地球物理勘探 电法勘探方法与应用
第一篇 电阻率法
第2章 电剖面法
• 电剖面法的特点是:采用固定极距的电极排列,沿剖 面线逐点供电和测量,获得视电阻率剖面曲线,通过 分析对比,了解地下勘探深度以上沿测线水平方向上 岩石的电性变化。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调查中能有 效地解决有关地质填图的某些问题:如划分不同岩性 的陡立接触带、岩脉;追踪构造破碎带、地下暗河等, 并可发现浅部的局部不均匀体(溶洞、古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