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哪些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电阻和变阻器公开课教案5篇变阻器可以调节电阻大小的装置,接在电路中能调整电流的大小。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5篇)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篇1(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二)教学要求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认识运动》公开课教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

《1.认识运动》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质点的概念,知道在哪些情况下物体可视为质点。

(2)理解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2.过程与方法:(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概念。

(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提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自然,关心科技,正确方法,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如何选取参考系。

难点: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四、教学过程(一)机械运动1.观看一段反映物体运动的动画,然后思考问题。

我们周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运动:鱼儿在水中游动,树枝在摇曳,风扇在转动,水在波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宇宙间永恒的主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那同学们可不可以概括一下,什么叫做运动呢?物体在空间中所处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成为机械运动。

(二)参考系关于机械运动,同学们肯定有许多的看法,下面我们一起来围绕几个常见的场景进行讨论。

(1)坐火车旅行(2)地球自转(3)地球绕太阳转动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你和一位同伴正坐在这辆行驶的火车上,铁路边的人看着火车中的乘客,那同学们,请问一下,你们究竟是运动的还是没有运动?*运动的,因为在路边的人看来,你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在同伴看来没有运动,因为在你的同伴看来,你还是在我身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我们再来看,我们知道,地球是时刻围绕地轴转动的,毛泽东也有着“坐地日行八万里”的诗句,那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却没有感觉到我们时刻都在运动呢?我们都知道,地球在绕太阳转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重力》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缘由。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育肯定的试验技能,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技能。

3.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培育同学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爱好,提高同学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试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同学的积极参加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同学感知物理与生活休戚相关,激发了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因此采纳自主探究、引导发觉、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同学自己动手试验,分组争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同学接受,从而带动同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测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同学做“模拟引力”试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缘由。

指导同学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缘由和施力物体,使同学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争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同学思索,小组争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同学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试验。

老师巡察,随时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实时予以援助。

做出图像,并沟通争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同学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例如题〕两名同学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试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同学观测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同学观测: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同学自己去“发觉”: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引言: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的科学,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行机制,而且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掌握基本的物理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平衡、机械能和机械功等内容。

2. 热学:包括热的传递、状态变化、热量和温度等内容。

3. 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成像等内容。

4. 声学:包括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性、声音对物体的作用等内容。

5. 电学:包括电的概念、电路的基本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内容。

三、教学方法:1. 示教法:通过老师的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物理现象和实验操作。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3. 讨论法: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的物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阶段:通过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阶段: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新的知识点和相关概念,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3. 实验操作阶段: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4. 讨论解决问题阶段:通过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5. 知识运用阶段:通过练习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阶段:提出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实践所学的物理知识。

五、教学评价:1. 根据学生的实验记录、讨论和问题解答情况,进行个别评价和小组评价。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

《光的折射》公开课教案精选教案:《光的折射》公开课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初中物理教材第十章“光学”的第三节“光的折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以及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并能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和运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透明塑料尺、玻璃瓶、水、激光笔。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是什么。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传播路径在介质变化时的改变。

2. 教师讲解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折射定律的内涵。

3.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等,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光的折射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折射定律的验证。

四、随堂练习(5分钟)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及时复习巩固。

板书设计: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折射定律:入射角i与折射角r的正弦比为常数,即sin i / sin r = n(n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应用: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看起来更浅等。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第一题:根据光的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为30度时,折射角的大小。

答案:折射角的大小为22.6度。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课堂实验、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8篇

初中物理物理教案8篇初中物理物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 学问与技能(1) 了解什么是弹力;(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4) 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和初步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实际动手操作力量。

2. 过程与方法经受试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弹力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看试验,对弹力有了初步熟悉。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试验:(1)钢尺压弯反弹;(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试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动身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

学生试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肯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现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看,介绍弹簧测力计构造:(1)最大刻度的意义;(2)最小刻度的概念;(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构造。

投影仪展现各种弹簧测力计。

教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留意事项:(1)如何调零;(2)测量范围;(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全都,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做试验,并对学生进展指导,订正。

学生试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展比拟。

三、试验探究教师用多媒体展现拔河,牛拉车……等图片;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看录像,思索。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试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试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展分析。

学生分析争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确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且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2. 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3. 认识和理解物质的质量守恒定律。

二、教学重难点:1. 质量的测量和计量单位的转换。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质量的概念介绍(1)通过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差异。

(2)讲解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固有属性,不受物体所在位置的影响。

(3)运用简单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和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4)引导学生思考质量与重力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 质量的测量方法(1)讲解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称量法和间接称量法。

(2)通过实际操作,指导学生运用天平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测量方法。

3. 质量的计量单位(1)介绍质量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毫克等。

(2)讲解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例题进行实际演练。

(3)通过课堂练习和小组合作,巩固学生对质量计量单位的掌握。

4. 质量守恒定律(1)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反思物质的变化。

(2)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

(3)通过实例分析,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质量的物体,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引入质量的概念。

2. 概念讲解与讨论简要介绍质量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理解质量与其他物理量的区别。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体验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4. 计量单位的讲解和转换介绍常用的质量计量单位,并进行转换关系的讲解和练习。

5. 质量守恒定律的讲解与举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和总结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讨论质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的转换,在班内进行相互交流和总结。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

初中物理公开课篇一: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岚城中学崔永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教材分析本节是以“提出问题”为重点的科学探究型课,内容则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插。

每一部分都是以问题开始,通过实验与观察,得出结论,再与生活和自然相联系。

对于声音的产生,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创造声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

接着通过实验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再用归纳出的结论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以进一步检验结论的可靠性。

在声音的传播部分,通过真空不能传声的演示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进而通过实验与分析,归纳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本节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究中,在观察、感知、举例和实验等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情分析对于声音产生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有“与振动有关的体会”,并且在小学常识课中也已涉及过,所以本节开始即以上课铃声创造出声音的情景,让学生从好奇心出发,自然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引入新课。

在教学中充分体验与自然科学有关的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真正理解科学和规律的含义。

着重强化过程,简化概念,着眼于用逐渐渗透的方式使学生领悟概念的形成及内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插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初中物理,公开课)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初中物理功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及其在物理中的作用;2. 掌握计算功的方法;3.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2. 功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解决实际问题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2.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介绍;2.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一致时的功计算;3. 应用力和移动的方向相反时的功计算;4. 功与能量的关系的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段体育运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功的理解。

2. 理论讲解(30分钟)a. 功的定义:对物体施加力使之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

介绍功的定义及其单位焦耳(J)的概念。

b. 功的计算方法: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一致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计算;当力和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反时,功可通过力乘以位移的负值计算。

c. 示范计算: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力和位移一致和相反时的功的计算过程,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台弹簧秤、一段绳子和一个小木块。

给学生一份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力和物体的位移,计算出功,并进行实际操作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 整合应用(25分钟)通过多个实际场景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例如,计算小车沿着斜面下滑时所做的功;计算人抬起物体所做的功等等。

5. 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思考功与能量的关系。

通过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与能量的转化进行联结。

六、教学评估:1. 完成课堂练习题的准确性和独立完成练习的能力;2. 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能力;3. 对功的理解程度的表现。

七、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加深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拓展思考,探讨功与能量的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物理八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和特征;b) 掌握用物理实验测量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c) 了解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特点。

2. 能力目标:a) 能够设计并进行物理实验,测量小车匀速运动的速度和位移;b) 能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c) 能够分析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得出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b) 培养学生合作实验、交流思想的能力;c) 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和特点,能够用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教学难点:通过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分析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直尺、计时器、纸张、铅笔等。

2. 教学媒体:课件、电子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小车匀速运动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匀速运动的思考,例如:你知道什么是匀速运动吗?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2. 实验操作(25分钟)a) 分组设计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小车和实验器材。

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直尺和计时器进行测量,并记录实验数据。

b) 实验进行: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完成测量小车的速度和位移。

c) 数据整理:学生将实验数据整理归纳,并写出实验步骤和计算方法。

3. 实验讨论(20分钟)a)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包括测得的速度和位移数据。

b) 教师指导:根据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车匀速运动的特点,例如速度是否恒定、位移是否在等时间间隔内相等等。

c) 图表绘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并分析图表的特点。

4. 知识总结(10分钟)a) 小结匀速运动的特点: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匀速运动的特点,并给出匀速运动的定义。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物理学科中,初中阶段是学生打基础、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阶段。

因此,设计一节简单初中物理教学课程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 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培养学生基本的物理思维和观察实验能力;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将选择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 物体的运动和力学;2. 浮力和密度;3. 空气压力与大气压;4. 热和温度。

四、教学活动设计1.引入活动:物体的运动和力学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引导他们思考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可能对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影响的力量。

通过让学生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出运动和力学的概念引入。

2.实践活动:浮力和密度通过给学生一块木块和一盆水,让学生观察木块在水中的运动成果。

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它们对物体浮沉的影响。

然后,通过示范实验,让学生体验到如何通过调整物体的密度来影响它的浮沉。

3.实验活动:空气压力与大气压通过展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到空气压力在日常中的作用。

通过实验观察气球膨胀和受压后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空气压力与大气压的概念。

4.小组讨论活动:热和温度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些日常物品,如冷热水、冰块、杯子等。

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变化,并讨论其中的原因。

引导学生理解热和温度的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展示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2. 针对实验活动,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并解释物理原理。

3. 组织小测验,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并发放评估表,收集学生反馈。

六、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好奇心,可以考虑以下延伸活动:1. 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参加科学展览,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

2. 组织物理实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一、课程背景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运动、相互作用以及规律性的一门学科。

作为初中科学课程的一部分,物理旨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文档包含了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二、教案列表以下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内容:1. 《平抛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了解平抛运动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掌握平抛运动的数学描述方法;- 理解平抛运动的轨迹。

- 教学内容:- 平抛运动的定义和特征;- 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 通过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平抛运动的概念;2. 讲解平抛运动的特征;3. 示范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轨迹;4. 进行实验,观察验证平抛运动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2. 《浮力和浮力原理》- 教学目标:- 了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 掌握计算物体浮力的方法;- 理解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内容:- 浮力的定义和浮力原理的说明;- 计算浮力的公式;- 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

- 教学步骤:1. 引入浮力和浮力原理的概念;2. 讲解浮力和浮力原理的定义;3. 示范如何计算物体的浮力;4. 进行实验验证浮力与物体浸没状态的关系;5. 总结和讲解。

3. 《光的传播与折射》- 教学目标:- 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 掌握描述光的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观察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内容:- 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的介绍;- 光线传播和折射的相关规律;- 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

- 教学步骤:1. 引入光的传播和折射的概念;2. 讲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折射现象;3. 示范如何描述光线的传播和折射;4. 进行实验验证光的折射规律;5. 总结和讲解。

以上是初中物理所有试讲教案的部分内容,供教师参考与使用。

希望教师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计划。

初中物理教案精品[15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品[15篇]

初中物理教案精品[15篇]初中物理教案精品[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1知识目标1、知道产生的条件;2、能在简单的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静;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掌握判定方向的方法;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教学建议一、基本知识技能:1、两个互相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或的物体,在它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称为滑动;2、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当有相对滑动的趋势,但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在它们接触面上出现的阻碍相对滑动的作用力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

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教法建议三、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

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1)、一定都是阻力;(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

初中物理教案(15篇)初中物理教案2教学要求:1知道浮力的概念.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3掌握浮力的实质、方向.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浮力的概念及其实质.(2)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正确运用“压力差”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求浮力.教学模式:实验、设问、讲解、练习教学时间:1课时.实物及实验器材:(1)投影仪一台,透明胶片数张.要求把板书、练习题课前写在胶片上,以减小课堂上书写时间.(2)演示弹簧秤一把.(3)500毫升烧杯三个,分别装400毫升的清水、饱和食盐水、酒精.(4)乒乓球2个,其中一个装细砂,用作悬浮演示.(5)边长为5cm的立方体红砖一块.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师:为什么船、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生:船、木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师:沉在水底的石块有没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没有.教师演示课本图8—27实验,回答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托的力.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本节课所讲的浮力.二、讲授新课1.什么叫浮力?(板书)(1)先演示石块放在清水中,让学生知道石块受到水向上托的力.(2)然后把石块放在饱和的食盐水溶液里,说明石块也受到盐水向上托的力.(3)最后把石块放在酒精里,让学生进一步知道,石块放在酒精中时,同样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师:从上述的实验,请同学们说出什么是浮力?生: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师:物体在空气里有没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氢气球脱手后为何会上升?生:物体在空气里同样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氢气球脱手后会上升.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托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板书)2、用实验引动学生第一、用弹簧秤和细线系着体积相同的规则的铁块,不规则的石块,干木块等,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的示数减小;在水中游泳时感觉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认识出发,逐个进行分析,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浸在水中物体要受到水对它的浮力,从而纠正“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总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错误观点.第二、通过演示规则铁块和不规则的石块随着浸入水中体积的增大,弹簧秤的增数减小──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当物体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时弹簧秤示数不变──说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错误认识.第三、通过观察铁块和石块浸入水中后弹簧秤示数减小相同这一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相同的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这一本质联系,摒弃那种“浸没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物体质量、密度、形状等有关”的错误认识.第四、通过观察木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弹簧秤的示数为零的现象,使学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第五、在以上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P144“一个边长为L的正方体,浸没在密度为ρ的液体中,上表面在液体下面h1米处,如图正方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力是多大?方向怎样?”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多少?”的计算分析,初步认识浮力等于“液体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压力差,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这一本质联系,从而摒弃那种只有物质在液体中上浮时才有浮力的错误认识.第六、通过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上述计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V排=V).从实验和推导两方面进一步认识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一本质联系,摒弃了那种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的模糊认识.由于气体具有同液体相同的性质,而气体的密度很小,气体对于体积不大的物体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难以觉察的程度,但热气球能载几吨重的物体上天,说明气体对浸没在它里面的物体也能产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把上述由个别现象所得出的知识加以综合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在物理教学中,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时,必须有意识地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这是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初中物理教案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最新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2.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3.知道测量有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2.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方法.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养成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教学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停表测量时间.【教学难点】测量长度时读取估计值.【教学准备】教师用:习题及图形(事先写或画在后黑板上)、刻度尺(量程0~1m,分度值1cm)、钢卷尺(量程0~2m,分度值1mm)、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石英钟、电子手表、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学生用:刻度尺(量程0~15cm或0~20cm,分度值1mm)、铅笔、金属块、J1202机械停表(精确度0.1s)、J1202电子停表(精确度0.01s)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课件导入【展示课件】展示几个有趣的“视觉错视”实例.1.图甲中两根紫色的线是直的吗?2.图乙中红色的线哪根长?【过渡语】靠我们的感觉器官去判断,很难精确,而且有时会出错.所以,要作出准确的判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必须用测量仪器来测量.【设疑引题】尺、秤、钟表、温度计等是我们熟悉的测量工具或仪器.它们都有刻度,测量时需要正确使用它们,正确记录测量结果.那么如何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感觉不可靠,测量有必要,从而引出课题.)1.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感觉,并请2~3名同学回答感觉的结果.2.去掉背景后,再次观察,发现:甲图中两根紫色线都是直的;乙图中红色线一样长.3.认识到感觉不可靠,要想获得准确结果,应该进行测量.二、新课讲授1.长度的单位(1)长度单位的符号(2)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 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2.长度的测量(2)实验: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过渡】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须首先规定它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布置自学】1.阅读P15科学世界“国际单位制”.2.阅读“长度的单位”部分(P10-P11).(时间2分钟)【提出问题】1.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现在又知道长度有哪些新的单位?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反馈练习一】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1. 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①中学生身高大约15.7②一支铅笔直径约为102、完成单位换算:③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④一张纸的厚度约10-4m=nm【温馨提示】要注意换算格式,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示范如下:7×10-5m=7×10-5×106μm=70μm。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

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为了加深您对于初中物理教案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8篇初中物理教案,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初中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

2、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 ℃时的声速。

3、解回声的概念。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发生、传播及速度。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及速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教学准备音叉2只、小重锤1只、小乒乓球1只,电铃、玻璃罩、抽气机、橡皮筋、录音机1只,磁带1盒。

教学过程引入: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在学生的欣赏中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你耳中的吗?优美的画面又是怎样进入到你的眼中的呢?相信你学习了"声和光"的内容后,这些问题会迎刃而解。

引出课题。

教师设疑: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实验:用小锤敲击音叉,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紧靠音叉的小球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小球被持续弹起,说明音叉振动发出声音。

(板书)学生实验:1 、用手触摸喉部,发"Good morning","We are the best"的音,感觉声带的振动,教师板书:声带振动会发出声音。

2 、一人绷紧橡皮筋,另一人用手指弹拨,感觉橡皮筋的振动,教师板书:橡皮筋振动会发出声音。

归纳上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固体振动会发出声音。

除固体外,其它物体振动时,是否也会发出声音呢?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固体、液体、气体振动时都会发出声音。

也就是说: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

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板书)。

教师设疑:声源发出的声音又是靠什么传到我们耳中的呢?(板书)二、声音的传播演示课本P48图3-3的实验,请同学们边观察实验现象边思考下列问题:1、随着抽气机的不断工作,玻璃罩内的'空气的量发生怎样的变化?你听到的铃声又有什么变化?2、你设想一下,假如玻璃罩内没有空气,也即处于真空状态,你还能听到铃声吗?说明:不能传声。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

中学物理教案优秀6篇初中物理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掌握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动能、势能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四、实验器材:玩具小车、玩具小球、鸡蛋、沙土、小桌、弹簧、斜面、小钢球、塑料球等。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验演示:玩具小车推着小球前进,举高的砝码砸碎盒子里的鸡蛋,压缩的弹簧恢复原状时推动小球前进,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风推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等图片引出能量的定义。

(二)新课讲解1、能量: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2、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老师引导]:对比、分析课前的演示实验,以及白板上风吹帆船前进、举高的重锤砸桩、拉弯的弓射箭三幅图片,把能量细分,得出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概念。

[学生总结]: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势能:把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又叫做势能。

[学生练习]:学以致用,相应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各种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有的物体动能大,有的物体动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活动]:学生前后四个人一组讨论、分析猜想得出,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现在我们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是否与物体的质量、运动的速度有关。

初中物理趣味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初中物理趣味教学设计引言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学科,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物理教学往往过于枯燥和抽象,难以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因此,设计一些趣味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物理趣味教学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并提高其学习效果。

一、“飞行奇迹”-利用纸飞机实现物理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纸飞机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中的力、作用和反作用,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2.实验步骤首先,给学生分发纸飞机模型,并让他们自由设计纸飞机。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教室或其他开阔的空地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成员依次使用纸飞机进行发射。

学生可以自由调整纸飞机的重心和翼形,观察纸飞机的飞行轨迹和时间,并进行记录。

3.实验讨论在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记录。

通过引导式提问,帮助学生理解纸飞机飞行过程中的力和作用力,以及动量守恒定律。

二、“摩天楼挑战”-学生自主设计支撑结构1.活动目的通过自主设计支撑结构,让学生掌握力的平衡和作用力的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活动步骤首先,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简易的材料,如牙签、胶水等。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自由设计并制作支撑结构。

最后,在教室内进行“摩天楼挑战”。

每个小组的摩天楼会被逐一进行负重测试,以测试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

3.学生评价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可以进行结构设计的评价,讨论哪些结构设计更稳定,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观察。

三、“电路游乐场”-学生参与电路搭建1.活动目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电路搭建,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2.活动步骤首先,教师会向学生简要介绍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和关系。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指导,利用提供的电池、导线、灯泡等材料,在实验室内设计并搭建属于自己的电路。

最后,学生分享自己的电路设计,并进行讨论和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有哪些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一
(一)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要求
学习组装滑轮组和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

注意匀速拉动。

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
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

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在测完课本图1410甲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后,只要将钩码取下,把整个滑轮组颠倒过来重新固定就是图乙的装置。

没有必要重新拆下组装挂线。

这样可节省一些时间。

(6)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

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

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7)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

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示例之一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深刻理解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的。

③实验具体步骤:
(a、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到光具座上,并使它们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

b、逐次固定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30cm、15cm和5cm,移动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记录像距和像的性质。

插入:在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当物距为5cm时,会不会像我们刚才使用照相机一样,在光屏上看不见像如果无法成清晰的像,我们可以透过透镜看看像的性质。

c、实验完成后熄灭蜡烛并整理仪器。

)
④你认为本次实验还应注意什么
(及时记录数据)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开始实验。

(学生开始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好!实验结束,请同学们把蜡烛熄灭。

我们请一个小组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与他们的是否相似
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从这张数据表格中可以得到什么
①像的大小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
②像的正倒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③像的虚实与物距是否有关当物距在什么情况下成虚像在什么情况下成实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
思考:根据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实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小结: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

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当然,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许多的问题,同学们课后可以相互讨论,也欢迎同学们与老师来共同探讨。

5.初中九年级物理实验教案有哪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