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稚记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第三段
读完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特点?
本段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赏析第四段
当作者观看虫斗时发生了什么事?
一只癞蛤蟆把虫吃了。
之后作者是怎样做的?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
感情?
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体现了儿童什么心理?
文章主题(主旨,中心)
课文围绕“趣”这一中心, 生动描述了作者童年时代的几件 典型事例,真切地再现了作者童 年生活的片段,表现了儿童热爱 生活,富于想象,喜欢探索自然 奥秘的心理和情趣。
总领下文,领起下文内容。
品读第一段
1、作者童稚时,为什么会时常有“物外之
趣”?
(1)视力好
(2)观察仔细
2、第一段在文中起的作用是什么?
总领下文,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
赏析第二段
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
观蚊成鹤
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兴趣很浓厚?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可以看出作者专注,着迷和好奇心
物外之趣
第二段:
夏蚊成雷, 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我把它们比作 看待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那么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因此 僵硬
又留蚊于素帐中,
在 白色的蚊帐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慢慢地 用 把它们当作飞入青云的白鹤来看,
果如鹤唳云端,
鸣叫
怡然称快 。
喜悦的样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段:
夏蚊成雷,
文言文翻译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 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 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 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 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 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 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 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 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用烟慢慢地喷它 , 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把它们当作飞入青云的白鹤来看,
果如鹤唳云端,
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声鸣叫,
怡然称快 。
(不禁令人)高兴地连声叫好。
观蚊成鹤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 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这样看待,那么或者成 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 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 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 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 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叫好。
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盖 一癞蛤蟆也。
原来
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 不觉 呀然惊恐;
余 年幼,
我当时年纪小,
方 出神,
正在
神 定, 捉 蛤蟆, 鞭 数十,
用鞭子打鞭
驱 之 别 院。
第四段:
一日,
一天,
见二虫斗草间,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观之正浓, 而来,
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看的兴致正浓,
忽 有
一词多义
(wè i) 为,因为 项为之强。 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当做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又留蚊于素帐中 于土墙凹凸处
(wé i)

于,在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以,把
徐喷以烟 以,用
必细察其纹理 蹲其身 其 神游其中 使其冲烟飞鸣
其,代词

物外之趣。 之,的。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之,代词。 驱之别院。 心之所向 取消句子独立性
夏天蚊群飞鸣声如雷鸣,
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
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是鹤,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便果真是鹤了。
昂首观之,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
项为之强。
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又留蚊于素帐中,
(有时)(我)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作青云白鹤观,
常蹲其身,
(我)常蹲下身子,
使与台齐,
使之与花台一样高,
定神细视。
定睛细看。
以丛草
为 林, 为 丘,
以虫蚁为兽,
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
以土砾 凸者 神游其中,
凹者为壑, 怡然自得。
把泥土石块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 低洼的地方看成山沟,
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
观蚊成鹤
第三段:
于土墙凹凸处,

花台小草丛杂处,
多而杂乱
常蹲其身, 以丛草

使与台齐,
定神细视。
定睛细看。
为 林,
看做
以虫蚁为兽, 凹者为壑, 怡然自得。
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
以土砾 凸者 神游其中,
在想象中游历
为 丘,
第三段:
于土墙凹凸处,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
花台小草丛杂处,
(在)杂草丛生的花台旁 ,
藐小 拟作 丘壑 凹凸 土砾 癞虾蟆 舌一吐
miǎo
nǐ qiū hè āo tū lì
lài há ma tǔ
项为之强 wèi 鹤唳云端 lì 拔山倒树 bá 怡然称快 yí
jiàng
▲释义
喜悦的样子。 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物外之趣: 视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 明察秋毫: 西,形容视力极好。 物体上呈线条状的花纹。 纹理: 白色的蚊帐。 素帐: 睁大眼睛。 张目: 怡然:
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 藐小微物,必 细 察 其 纹理,
见到 微小的 东西, 一定仔细 观察 它的 纹理,
故 时 有 物外之趣。
因此常常 获得 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 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 到细小的东西,一定细心观察它的花纹。 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 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 一样高,凝神细看。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 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 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 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 乐。
神游“山林”
第四段:
一日, 忽 有 见二虫斗草间,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观之正浓, 而来,
突然有个庞然大物像推开大山,移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了过来,
盖 一癞虾蟆也。 余 年幼,
我当时年纪小,
舌一吐 而二虫尽为所吞。 不觉 呀然惊恐;
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
方 出神,
正看得出神,
不禁“唉呀”地惊叫一声,
神 定, 捉 虾蟆, 鞭 数十,
驱 之 别 院。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心之所向 B、昂首观之 C、项为之强
2、下面加点字,释义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B、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C、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 D、昂首观之 做青云白鹤观 A、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② 以土砾凸者为丘 B、①蹲其身,使与台齐 ②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C、①留蚊于素帐中 ②于土墙凹凸处 D、①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②以丛草为林 物外之趣 4、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
第一段:
余 忆 童稚 时,能 张目 对日,

睁开眼睛
明察
视力可以看清
秋毫,
极其细小的东西,
见 藐小微物,必 细 察 其 纹理,
微小
故 时 有 物外之趣。
因此 时常 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第一段:
余 忆 童稚 时,能 张目 对日,
我 回忆 童年的 时候, 能 睁开眼睛 对着太阳,
明察
视力可以看清
秋毫,
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定下神来, 捉住蛤蟆, 鞭打了几十下,
观虫斗 驱蛤蟆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 观看得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个庞然大物, 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 只癞蛤蟆。 舌头一伸,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 吞进肚里。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 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等我心神安定下 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 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浮生六记》
第一是「闺房记乐」,写夫妻间的情爱生活。 第二是「闲情记趣」,写生活中的闲情逸致。 第三是「坎坷记愁」,写家庭的变故。 第四是「浪游记快」,写到各地漫游的乐趣。 第五是「中山记历」,写游历琉球的见闻。 第六是「养生记道」,谈养生方面的心得。 现只存前四记,五、六两记已经散失了。
注音: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表修饰,不译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表结果,不译
观 昂首观之 动词,看 作青云白鹤观 名词,景观、景象 察 明察秋毫 看得清
必细察其纹理 观察
古今异义 余 盖 方 古: 我 今: 今多用于“多余” 古: 原来
今: 今常用于“盖房” 古: 正
今: 今用于“地方、地块” 古: ……的样子 今: 今长用于“然后”

词类活用 鞭
名词活用作动词 用鞭子打
成语积累
1.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
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2.明察秋毫:目光犀利,能敏锐地看清极细
小微末的东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 蒙。 3.怡然自得: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1、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2、全文围绕什么来写的?共写了几件趣事? 全文围绕“物外之趣”来写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逐蛤蟆三件趣事 。
5、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那几件事? 6、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我”的专注,侧面烘托想象世界的美好。
总分 7、第一段与二、三、四段的关系是___ 。 8、“庞然大物”指什么?它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为什么说“拔山倒树”而非“排山倒海”?
虾蟆 相对虫子来说
因为作者把土砾比作山,把丛草比作树,所以把虾蟆 的到来说成是“拔山倒树”而非“排山倒海”
(清)沈 复
沈复(1763~约1807),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
苏苏州)人,清代散文家。嘉
庆十三年( 1808 ),随翰林
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 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 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 六记》。
《浮生六记》
《童趣》节选自《浮生六 记•闲情记趣》。 《浮生六记》 是一部自传体(回忆性散文) 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 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 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 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 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