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维导图脑图
列国纷争与变法运动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东周春秋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实权战国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周朝传统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民族关系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广泛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经济冶铁技术出现铁质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手工业更加发达,货币流通广泛变法运动各国通过变法,推动社会转型,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开始于公元前前356年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将大家庭拆散成个体小家庭废除井田制,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什伍连坐行政普遍推荐县制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孔子和老子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生于春秋后期的没落贵族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式就伦理和政治重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核心观念是“仁”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同时也承认制度应随着时代变化应有所改良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过去贵族阶层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论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弟子整理成的《论语》中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耳,子聃,春秋后期楚国人将万事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史观思想中还包含朴素的辨证法,认为物极必反,柔能克刚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百家争鸣由于争霸需要,各国争相招揽人才,,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儒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提倡隆礼重法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之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和睦”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还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法家韩非主张依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产生华夏认同。
高一历史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思维导图
历史必修一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疆域的奠定统治危机的初显奏折制度特点:迅速,机密,详尽;便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
军机处的设立时间:雍正时期。
文字狱本质:思想文化专制强化君主专制。
影响:①阻碍思想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②造成文化摧残。
台湾的收复:①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反击沙俄:①1689年,签署《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管辖西北:①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
②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③在蒙古族地区设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④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共治西藏:①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②1727年,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③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④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表现内部:①人口急剧增长,引发人地矛盾。
②资源危机。
③政治腐败。
④贫富矛盾。
⑤农民起义屡屡爆发,阶级矛盾激化。
外部:华夷秩序,天朝上国与以西方为核心的新的国际秩序的比较闭关锁国: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作用: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特点:简述密,跪做笔录。
职能:初期处理西北军务;后来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性质:传达机构。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思维导图】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1.导言 (3)1.1.周平王东迁,东周时代开启 (3)1.2.周王室与郑国矛盾不断 (3)1.3.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3)2.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3)2.1.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 (3)2.2.春秋五霸 (3)2.2.1.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 (3)2.2.2.注意:春秋列国形势图 (3)2.3.战国七雄 (3)2.3.1.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4)2.3.2.齐楚燕韩赵魏秦 (4)2.3.3.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吞并 (4)2.4.民族融合 (4)2.4.1.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 (4)2.4.2.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 (4)2.4.3.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 (4)3.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4)3.1.经济发展 (4)3.1.1.冶铁技术,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 (4)3.1.2.水利灌溉 (4)3.1.3.战国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 (4)3.2.变法运动 (4)3.2.1.目的 (4)3.2.2.背景 (4)3.2.3.成就 (5)3.2.4.代表 (5)4.孔子和老子 (5)4.1.孔子 (5)4.1.1.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 (6)4.1.2.核心观念 (6)4.1.3.政治理念 (6)4.1.4.教育理念 (6)4.2.老子 (6)4.2.1.道家学派创始人 (6)4.2.2.核心理念 (6)4.2.3.朴素的辩证法 (6)4.2.4.政治理念 (7)5.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7)5.1.战国是个大变革时代 (7)5.1.1.社会经济发展 (7)5.1.2.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 (7)5.1.3.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 (7)5.1.4.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7)5.1.5.士人周游列国,各自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 (7)5.1.6.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7)5.2.诸子百家 (7)5.2.1.儒家 (7)5.2.2.道家 (7)5.2.3.墨家 (7)5.2.4.法家 (8)5.2.5.阴阳家 (8)5.2.6.兵家 (8)1.导言1.1.周平王东迁,东周时代开启1.2.周王室与郑国矛盾不断1.3.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2.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1.东周分两半,春秋与战国2.2.春秋五霸2.2.1.齐国、晋国、楚国、吴国、越国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2.2.注意:春秋列国形势图春秋无义战2.3.战国七雄2.3.1.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2.3.2.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形势图2.3.3.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吞并2.4.民族融合2.4.1.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2.4.2.周边民族也产生华夏认同观念2.4.3.华夏族吸收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3.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1.经济发展3.1.1.冶铁技术,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推广3.1.2.水利灌溉都江堰郑国渠3.1.3.战国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一批中心城市3.2.变法运动3.2.1.目的富国强兵,提高统治效率3.2.2.背景兼并战争日益剧烈3.2.3.成就建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3.2.4.代表商鞅变法时间公元前356年主要内容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什伍连坐推行郡县制地位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的一次变化作用顺应历史潮流,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基础4.孔子和老子4.1.孔子4.1.1.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4.1.2.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4.1.3.政治理念仁政,顺应民心,爱惜民力苛政猛于虎克己复礼4.1.4.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创办私学文献整理《论语》4.2.老子4.2.1.道家学派创始人4.2.2.核心理念道天地万物本原4.2.3.朴素的辩证法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4.2.4.政治理念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老子》5.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5.1.战国是个大变革时代5.1.1.社会经济发展5.1.2.阶级关系出现变化-士阶层崛起5.1.3.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下移5.1.4.统治者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5.1.5.士人周游列国,各自提出自己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5.1.6.百家争鸣是战国社会大变革意识形态上的反映5.2.诸子百家5.2.1.儒家孟子、荀子5.2.2.道家庄子消极保守5.2.3.墨家下层民众平民利益墨子兼爱非攻尚贤5.2.4.法家韩非子适应了专制集权的社会趋势,主张依法治国、君主独裁5.2.5.阴阳家周衍5.2.6.兵家孙武。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前言统一成为当时的共识孟子提出:定于一《吕氏春秋》认为:乱莫大于无天子秦的统一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各地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战国区域一统为统一提供条件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商鞅变法,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富强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雄才大略,吏治较为清明过程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独一无二皇权至高无上不可僭越皇位世袭 不可转移中央体制三公九卿丞相御史大夫九卿太尉地方体制推行郡县制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巩固统一措施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豪强贵族,整顿社会风气疆域统一意义秦的暴政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求仙访药、出巡、封禅、开边塞、修长城驰道、直道,征发繁重,百姓苦不堪言刑法严苛,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思想上:焚书坑儒秦末农民起义时间B C209往北戍边在大泽乡遇雨受阻,不能如期到达,按律处死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起义张楚政权楚汉相争B C206--BC202,项羽与刘邦展开了长达4年的楚汉战争孟子提出:定于一思想东方B C230-BC221,秦采取远交近攻战略相继灭六国,建立统一秦朝定都咸阳南方北方北退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确立的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B C207,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子婴投降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项羽最终被击败我家有三子:老大修长城,多年未相逢;老二守边关,至今未归还;老三忙耕田,租税沉甸甸;饭菜不得饱,一家难团圆;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难。
南征百越,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制作历史老师任俊。
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 专题三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民族政权的
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政治
辽朝:南北面官制度
宋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散机构权力:三司、枢密院、转运司、通判
崇文抑武、提倡文治、改革科举
王安石变法
西夏:蕃汉官制
金:猛安谋克制、“大定之治”
元:行省制、驿站、四等人制
民族关系
北宋与辽:宋辽战争、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宋夏战争、庆历和议
金朝:金灭辽之战、金灭北宋
蒙古: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
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南宋与元:元灭南宋
经济与社会
农业:稻麦复种制、种植棉花
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五大名窑)、矿冶业、印刷业
商业、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门第观念的改变
人身束缚的改变
社会控制的改变
文化
儒学的复兴:程朱理学
文学艺术:宋词、元曲、元杂剧、文人画
科技:三大发明、《梦溪笔谈》、《授农时》、《农书》 少
数民族的文字:契丹文字、女真文字、畏兀体蒙古文、
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西夏民族党项族活动区域陕北、宁夏唐边疆藩镇宋初半独立的地位建国时间1038年建国者元昊都城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制度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又有一套蕃号官称发展北宋灭亡后,向金称臣,仍然保留事实上的独立金入主中原民族女真族活动区域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生活农业、狩猎、畜牧建国时间1115年建国者完颜阿骨打都城会宁府上京1153年迁都燕京中都国号金发展1125年灭辽1127年灭北宋与南宋逐渐对峙局面大定之治金世宗小尧舜制度基本沿袭唐宋,却保留一套女真族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结构谋克300户猛安10谋克生活被大批迁入中原,筑寨而居平时耕作,战时选拔壮丁出征军农合一蒙古崛起民族蒙古族时间1206年人物铁木真成吉思汗国号蒙古汗国疆域先后灭掉西辽、西夏和金朝,招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元的统一时间1271年建国者忽必烈元世祖都城大都灭宋1276年占领临安1279年崖山战役皇帝跳崖南宋灭亡文天祥被俘从容就义巩固措施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运输官府物资中央制度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 个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统治效率较高民族关系蒙古族回族中亚、西亚的大批穆斯林随着蒙古的征服移居中国,在伊斯兰教整合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共同体,时称回回人,成为回族的前身民族政策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汉人北方的汉族,也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民族融合大批留居内地的蒙古人,以及回回以外的色目人,逐渐与汉族相融合课标辽民族契丹族地区辽河上游生活游牧和渔猎建国时间916年建立者耶律阿保机都城上京国号契丹国辽政治制度职官设置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保留草原习俗,定期迁徙国家政治中心迁徙的行营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古代羌人的分支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蒙古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宣政院政教合一吐蕃西域管辖设立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台湾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经略台湾灭亡社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却日益严重。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
统编⼈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统编⼈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思维导图⼆、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儒,封建社会理论⼤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性的⽅⾯,始终是消极⽅⾯,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益⾛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
(要求:对董仲舒思想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结合史实进⾏评析,史论结合)【答案】观点⼀:赞成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统⼀是中国发展的主流,“春秋⼤⼀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完全统⼀提供理论⽀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
观点⼆:反对董仲舒思想。
史实依据:“春秋⼤⼀统”思想充满唯⼼⾊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们思想,扼杀了⼈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化的⾃由发展;“天⼈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彩。
观点三:对董仲舒思想应该⼀分为⼆地客观评价。
史实依据:可以参考上⾯两个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评价。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先要表明观点,如果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化传统的⾓度分析;如果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们思想,“天⼈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彩的⾓度进⾏分析,也可结合上述材料⼀分为⼆地全⾯分析。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