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基础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应用地球化学、珠宝首饰与材料工艺学等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掌握地质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地质学的研究现状、主要成就和发展方向,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地质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勇于献身地质事业的精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主要内容:介绍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构造,地球的物质组成,常见的矿物和岩石,各种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过程及产物特征,各种地质构造的类型和特征,古生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及地质年代学的概念,板块构造的基本知识,地球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概念。

基本理论:各种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它们的相互关系。

地球,特别是岩石圈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基本知识:各种基本概念,地质现象,地质作用产物以及有关地球的基本论述。

三、教学方法和形式课程计划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来完成。

注意科学性、实践性和生动性相结合。

加强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并贯穿“将今论古”的原则。

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参观地质陈列室和野外现场教学。

标本的肉眼观察和鉴定,地质现象的识别和分析,主要通过实验课给予初步训练,并在后继课程及野外实习中进一步加深和完成。

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和参考书。

布置课外思考题和作业,开展假日地质旅游和大学生科技活动帮助掌握教学内容。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本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基本要求:掌握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将今论古”的原则在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教学内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唯一性;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特征;大陆地形单元和海底地形单元: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

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地理科学学院二〇一五年一月《〈基础地质学〉实习》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基础地质学》实习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实习基础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基础地质学实习指导书》(学院自编)学时学分:总学时 24 总学分 2 实验学时 24 实验学分 2应开实验学期一年级一~二学期先修课程基础地质学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本课程以实践环节为主,根据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习的对象,将课程内容分三个层次:室内基础实习、室内综合性实习和野外综合实习。

前两个层次实习,给出实习的任务,结合在课堂所学的知识点,并在教师举例讲解之后,由学生自行观察,描述所观察的内容并写出实验报告。

第三个层次,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并在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之上,结合野外所观察到的岩石、地层、构造等等,由学生自拟题目,独立完成野外实习报告。

实验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在实验室利用矿物及岩石标本和地质图件进行实验,第二种方式是采用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学会分析和阅读地质图并分析地质现象的方法、能力。

经过多层次,多方式教学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1.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基础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观察认识矿物和岩石的能力,并能正确分析常见的地质构造现象,对化石也有一定的认识水平。

2.能根据需要选学参考书,查阅资料,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能正确使用仪器设备,掌握仪器设备测试的原理,熟练地阅读各种地质图件的能力。

4.能独立撰写实习报告和野外地质调查报告,并对常见的地质问题有较正确的分析和认识。

5.课前做好预习,尤其是野外实习,了解当次当天所实习的内容,以避免盲目性。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基础地质学》实习是为《基础地质学》课程同时而开设的独立实验课程,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是一门重要的实习基础课,作为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时54学分 3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制定人:任晓辉审核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 54 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 8 学时)1.实验一(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 2 学时。

2.实验二(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地质学基础是地学类专业和资源与环境类专业本科生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启蒙课,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精神,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

介绍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重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阐述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及相互关系;介绍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生物界的演化概况及地质学的发展和展望。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介绍地质学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地质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地质学的分支学科、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质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特点、学习《地质学基础》的意义和《地质学基础》的基本任务。

第二章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第一节地球的基本特征1. 形态特点:形状、大小、质量、密度等2. 物理性质:重力、地热、地电、地磁等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1.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 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第三节地球的物质组成1. 地壳的化学成分2. 地幔的化学成分3. 地核的化学成分本章重点: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界面;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

第三章矿物第一节基本概念第二节晶体结构1. 晶体结构单元2. 晶体类型第三节矿物的化学成分1. 矿物化学式2. 矿物中的水3. 类质同象4. 同质异象第四节矿物的形态1. 单晶2. 双晶3. 集合体第五节矿物的物理性质1. 光学性质: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发光性2. 力学性质:硬度、解理、形变、比重3. 其它性质:磁性、放射性、可塑性等第六节矿物分类1. 成因类型2. 工业分类3. 综合分类4. 晶体化学分类第七节硅酸盐矿物1. 硅酸盐矿物分类2. 常见硅酸盐矿物第八节其他矿物1. 碳酸盐矿物2. 磷酸盐矿物3. 硫化物4. 氧化物和氢氧化物5. 卤化物本章重点:1)矿物的解理、硬度、颜色;2)矿物的晶体化学分类;3)常见硅酸盐矿物。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内学时:136 学分数:8.5一、目的与教学要求《地质学基础》物探、石油、水文等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50余种矿物、30余种岩石,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范围本课程总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2学时,实习54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物探、石油、水文等专业或需要相当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各专业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减,以使学生在最少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有用的地质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讲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讲5)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表面形态)。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温度、磁性、电性以及放射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划分依据(外部圈层构造、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与原理、地质年代的建立与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讲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和洋壳的划分、特点与相互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地壳的活动性、地壳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特点)。

岩石圈(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划分)。

第四章地壳的无机组成(讲4,实习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的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特征)。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

地质学教学大纲一、引言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结构、成分、演化和地质现象的一门学科,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

本教学大纲旨在明确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教学安排和评价方式,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地质学知识,提升学习成效。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形成与构造理论,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和动力学特征。

2. 掌握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等基础地质学理论与方法,能够进行地质样品鉴定和实地考察。

3. 熟悉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特征、地貌成因及地理环境演化规律,并能够分析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

4. 了解地球资源的分布、开发与利用,具备地质勘查与资源管理的基本能力。

5. 掌握地球科学的基本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置1. 岩石学1.1 岩石分类及主要岩石种类介绍1.2 岩石成因及岩石圈构造1.3 岩石薄片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2. 矿物学2.1 矿物分类及主要矿物种类介绍2.2 矿物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2.3 矿物鉴定方法及实验操作3. 地层学3.1 地层划分原则及地层古生物学3.2 地层地质演化及地层地质图解析3.3 地层与地质事件的关系4. 地貌学4.1 地表风貌分类及形成机制4.2 地表风貌演化及地貌地质过程4.3 地表风貌变迁的原因分析5. 地球资源学5.1 地球资源与人类活动5.2 地球资源潜力评价方法5.3 地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四、教学安排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每周设立课堂授课、实验实习、实地考察和科研讨论等环节。

学生需积极参与,完成课程作业和实验报告,并参加期末考试。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成绩的30%。

2. 实验报告和实践能力考核占总评成绩的30%。

3. 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六、总结通过《地质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地质学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具有地质学专业素养的人才奠定基础。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及其构成物质的特性、层序、分布和规律。

本课程是地质学系列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质学理论和实践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了解地球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地质学思维。

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演化。

3.2 地球的物质和化学性质•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

3.3 矿物学基础•矿物基础知识;•常见矿物类型;•矿物分类和命名。

3.4 岩石学基础•岩石演化;•岩石分类;•岩石形成和变化规律。

3.5 地质构造基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类型;•地质构造运动和力学规律。

3.6 地质作用基础•地壳运动;•地质作用类型;•地质作用效应。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参观实地考察等。

5.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既包括学生平时成绩也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分数、测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参加讨论等,计算方式为:•出勤情况:占10分;•作业分数:占30分;•测试成绩:占20分;•实验成绩:占20分;•参加讨论:占20分。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6. 参考教材本课程参考教材为:•李之铭、高鸿祥等. 地质学基础[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邝家宝、周国渊. 地质学[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参考资料•杜启峰、周本琳. 地球科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徐中民、翟明国. 地球科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onald E. Martin. Earth’s Evolving Systems: The History of Planet Earth[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09.8. 教学进度章节教学内容课时数第1章引论2第2章地球的形态和大小4第3章地球的内部结构4第4章地球的演化4第5章地球物质组成4第6章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4第7章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4第8章矿物学基础4第9章岩石学基础4第10章地质构造基础4第11章地质作用基础4第12章典型地质问题分析2实践教学实验课、现场考察109. 教学保障教学保障措施:•教师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提供实践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基础地质学教学大纲.

基础地质学教学大纲.

西南大学《基础地质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地理科学学院2015年编制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基础地质学(英文):Basic Geology课程编号:619030005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开课学期:一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测量学并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貌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基础地质学》(原称“地质学基础”或“地质学”)是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各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测量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它专业课都为其后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理解地质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常见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与分析,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启发学生钻研地质科学的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实体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表层系统(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地球历史的演变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关系,服务于人类的自然科学。

在高校地理科系的教学中,它是在先行课程“地球概论”、“测量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学”等建立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的学科。

它亦是自然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必备知识课程。

国内外所有涉及地理学科的校系始终都开设了有关地质学内容的课程,且多为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选用教材: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编著.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1] 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2]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3] 夏邦栋.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叶俊林等.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5] 徐成彦等.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6] James S.Monroe, Reed Wicander. Essentials of Geology (Third Edition. 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TM Inc. 2002[7] W Kenneth Hamblin, Eric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stems. Brif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1998[8] Lee R. Kump, James F.Kasting, Robert G. Crane. The Earth System (Seco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 New Jersey. 2004[9] Brian J. Skinner, Stephen C. Porter, Jeffrey Park. Dynamic Earth (Fifth Edition.John Wiley & Sons, Inc. 2004二、课程教育目标(一)理论和知识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注意地质学基本理论、概念与地理学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基础地质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地理科学学院2015年编制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基础地质学(英文):Basic Geology课程编号:619030005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开课学期:一课程学时:36课程学分:3先修课程:测量学并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貌学、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基础地质学》(原称“地质学基础”或“地质学”)是我校地理科学学院各系各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基础课。

学习本课程应具备测量学基础知识。

本课程是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它专业课都为其后续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理解地质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会常见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与分析,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概念,启发学生钻研地质科学的精神,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实体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表层系统(岩石圈)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地球历史的演变及与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等的关系,服务于人类的自然科学。

在高校地理科系的教学中,它是在先行课程“地球概论”、“测量学”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地貌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地理学”、“旅游学”等建立直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的学科。

它亦是自然辩证法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必备知识课程。

国内外所有涉及地理学科的校系始终都开设了有关地质学内容的课程,且多为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选用教材: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编著.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书目:[1] 李叔达.动力地质学原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2[2]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3] 夏邦栋.地质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4] 叶俊林等.地质学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5] 徐成彦等.普通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6] James S.Monroe, Reed Wicander. Essentials of Geology (Third Edition). Brooks/Cole Thomson LearningTM Inc. 2002[7] W Kenneth Hamblin, Eric H Christiansen. Earth’s Dynamic Sy stems. Brif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1998[8] Lee R. Kump, James F.Kasting, Robert G. Crane. The Earth System (Seco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Upper Saddle Rive, New Jersey. 2004[9] Brian J. Skinner, Stephen C. Porter, Jeffrey Park. Dynamic Earth (Fifth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4二、课程教育目标(一)理论和知识方面加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地理科学专业的特点,特别注意地质学基本理论、概念与地理学相关的理论、概念的结合。

本课程主要阐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概念以及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运动规律,重点章节为矿物、岩石、地质构造及构造运动。

课程教学总体要求如下:1. 介绍地球层圈构造及各层圈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2. 观察和认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3. 阐述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特征、作用原理及相互关系;4. 介绍岩石圈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演变历史,生物界的演化概况及地质学的发展和展望。

(二)能力和技能方面实现本大纲的教学方法应是课堂讲授、室内实验、野外实习三管齐下。

安排室内实验实习和野外实习,但与本课堂教学相对应的《基础地质学》课程实验教学是单独设课,实验大纲中有详细的室内实验、野外实习安排与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和地质现象记录片的观摩。

2、课后常留有思考题、题目尽量联系日常生活及野外能观察到的地质现象,供学生思考。

三、课程学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时数为36学时,各章教学时数分配见下表:章内容学时第一章总论 4第二章矿物 6第三章岩石 10第四章地质构造 8第五章构造运动 4第六章地球发展历史 4四、课程教学内容、要求、重难点及学时安排第一章总论1. 教学内容(1)学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2)地球的基本物理参数包括哪些?地球的结构,包括哪些圈层结构,内外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是什么?(3)学习地表地形及其表示方式、方法;(4)地质作用的概念及其能力动力来源,地质作用的分类;(5)岩层、地层及地层层序律及生物叠置律,化石与标准化石;(6)学习地质年代的概念及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掌握地质年表。

学时安排:第一节地球概述 2学时第二节地质作用 1学时第三节地球的年龄及地质年代 1学时2. 教学要求介绍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地球物理特征、圈层结构等基本特点;掌握地质作用的概念及作用类型了解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及研究方法;理解地球年龄、地质年代的概念、地质年代的单位和地质年表,掌握国际地质年表。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地球的基本物理参数包括哪些?掌握国际地质年表。

4.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以讲解法为主,以图示法、举例法、课堂讨论法为辅,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5. 思考题:(1)地球分为哪些圈层结构,各自的分类依据是什么?(2)地球具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3)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4)要牢记地质年代及地质年代表。

(5)岩层、地层及地层层序律及生物叠置律,化石与标准化石,它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第二章矿物1. 教学内容(1)学习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地壳中各元素的所占重量百分比,也即克拉克值;(2)学习矿物及晶体的概念;(3)学习矿物的主要分类依据,掌握各类矿物的代表性矿物;了解矿物的形态特征;(4)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哪一些,每一种物理性质的定义及如何作为鉴定矿物的特征。

学时安排如下:第一节元素 2学时第二节矿物 3学时第三节矿床 1学时2. 教学要求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矿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常见矿物基本特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克拉克值;主要矿物的物理性质及鉴定矿物的特征有哪些?4.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以教师指导、答疑为辅,以图示法、举例法、课堂讨论法为辅,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5. 思考题:(1)克拉克值的定义;(2)矿物的定义,及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3)结合家乡的具体情况,说说有哪些矿物种类?有哪些特征?其最常见的用途是什么?(4)从哪些方面来鉴定所观察到的矿物质?(5)摩氏硬度计;(6)通过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哪些矿物可作为宝石,作为宝玉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第三章岩石1. 教学内容(1)学习地球中由各种矿物所组成的岩石类型,通常包括哪三种类型;(2)岩石普遍存在的基本属性:岩石成分、岩石结构、岩石构造、岩石颜色;(3)学习岩石的基本鉴定方法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4)分节讲述三大岩石类型,包括其所形成的地质条件、化学及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以及三大类岩石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哪些基本类型;(5)岩浆作用,风化作用,变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形成产物;(6)不同的岩石类型的形成要经历的过程是不一样的,分别讲述它们的形成过程。

学时安排如下:第一节岩石的基本特征 2学时第二节岩浆岩 3学时第三节沉积岩 3学时第四节变质岩 2学时2. 教学要求了解组成的地球的岩石基本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形成条件,理解三大岩类的相互转换,掌握常见岩石类型的基本特征。

3. 教学重点与难点鲍文反应系列;岩浆作用,风化作用,变质作用的概念、分类及形成产物;4.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以教师讲解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5. 思考题:(1)岩石及岩石学的概念;结构及构造的概念;(2)岩浆的概念及组成、性质、分类,岩浆作用,岩浆岩;火山喷出岩及岩浆侵入岩;(3)图示鲍文反应系列;(4)沉积岩概念、特征及分类,风化作用的概念及分类及产物,沉积物的来源有哪些?(5)变质岩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影响变质作用的因素包括哪一些?(6)结合家乡的具体情况,说说有哪些岩石类型?有哪些特征?其最常见的用途是什么?(7)从哪些方面来鉴定所观察到的岩石?第四章地质构造1. 教学内容(1)学习常见的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类型,通常包括哪些类型;并用其中的哪些可以来判断岩层的上、下层面;(2)掌握岩层的产状要素,地层的接触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分析基础;尤其是外力及内力的概念、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的概念;(4)掌握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分类;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褶皱构造的野外识别;(5)掌握断裂构造及其分类——节理及断层;(6)掌握节理的分类及其形成的力学性质,节理与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7)掌握断层及其几何要素、分类;了解断层形成的力学机制;学习断层的野外识别标志;(8)掌握地质构造与地层、岩浆作用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其相互关系来判断它们形成的时间顺序,分析所在区域的地壳升降年代及程度。

学时安排如下:第一节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 1学时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1学时第三节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分析基础 1学时第四节褶皱构造 3学时第五节断裂构造 2学时2. 教学要求了解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掌握地质构造中的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断层、节理的概念及其性质,并学习野外识别方法。

3. 教学重点与难点原生沉积构造,并用其中的哪些可以来判断岩层的上、下层面;褶皱构造及其褶皱要素、分类;断裂构造及其分类——节理及断层。

4. 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议以教师讲解法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同时多用构造模型等直观方法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空间概念。

5. 思考题:(1)常见的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类型有哪些?用其中的哪些可以来判断岩层的上、下层面?(2)岩层的产状要素包括哪几个方面?地层的接触关系分类是什么?(3)褶皱构造的概念及其褶皱要素、分类?褶皱构造的形成机制包括哪几个?(4)节理的分类及其形成的力学性质是什么?节理与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加以说明?(5)断层及其几何要素、分类?断层的识别标志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结合野外实习的具体情况,利用节理或者其它的标志层或者小的牵引褶皱来说明断层的性质、位移大小等。

第五章构造运动1. 教学内容(1)学习构造运动的概念、分类以及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2)掌握研究构造运动的基本方法;(3)了解地震相关概念及其特点并认识地震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危害;(4)掌握大地构造学说中的槽台学说;(5)掌握大地构造学说中的全球板块构造学说;(6)学习全球板块构造学说创立过程,由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最终发展为板块构造学说;(7)学习了解其它的大地构造学说,比如地洼说、地质力学(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