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七第七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条形统计图-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什么是条形统计图,以及其基本构成元素。
2.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能够分析并解读条形统计图,获取相关信息。
二、教学重点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2.掌握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3.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并能准确解读图形。
2.制作条形统计图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图形的规范性。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课件、黑板、彩色粉笔、教学实例、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数学书、练习册、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概念•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一种以长方形的长度来表示数据大小的统计图,其中长方形的高度或宽度通常代表数量或频率的大小。
•基本构成元素:包括长方形、数据标签、坐标轴等。
3. 制作条形统计图1.介绍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确定数据类型、绘制坐标轴、绘制长方形、添加数据标签。
2.通过示例向学生演示如何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练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4. 分析和解读1.引导学生分析制作好的条形统计图,解读数据含义。
2.让学生根据图形回答问题,提升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5. 拓展练习在课堂结束前,布置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馈•课堂结束时,对学生本节课所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回顾。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解答。
•对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针对性地指出可改进之处。
七、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相关题目。
2.从生活中收集数据,制作一份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写下你的分析。
八、教学延伸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条形统计图的应用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例如语文、科学等,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以上是关于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教案,希本能夠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2.能够理解并正确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编写简单的段落。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生字词。
2.帮助学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方式,撰写简单的段落。
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用简洁连贯的语言表达要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或教具,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引入课文题目,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习新课1.跟读课文,讲解生字词词义和使用方法。
2.分段理解课文,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
3.分组讨论,学生自由表达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3.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寓意和人物性格。
2.让学生自由发挥,改编故事情节或编写故事结局。
3.分组演讲,展示学生自己编写的段落或故事。
4. 总结反思1.审视学生的表现并点评,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2.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收获。
3.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分享成功经验。
四、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的一个有趣经历。
3.默写本单元所学生字词,以检验记忆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次课堂中,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他们能够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但在自由表达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些困难。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写作和表达,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本单元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第七八单元
第六单元统计教学总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四年级上期数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99-10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能力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与同伴的交流、合作。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基本能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结合实际问题,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统计图题单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1.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在课外都喜欢玩什么游戏?(学生介绍)今天我们在课堂里玩玩拍皮球的游戏,想参加吗?2.经历游戏,收集数据师:我们班上男生谁玩得最好?女生呢?男女生各选一名玩得好的同学作代表来玩,好吗?在玩之前先确定游戏规则。
(课件出示:(1)男女生代表都有4次机会,同时进行,每次10秒,以拍球下数计成绩(2)公正的计数(3)填好统计表)师:准备好了吗?开始!(学生拍球游戏,收集并整理数据)男女生拍球比赛情况统计表二.引发冲突,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1、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师:谁愿意把你的统计表给同学介绍一下?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读懂统计表)师:除了用统计表来表示这些信息外,我们还学习过一种比较直观地表现形式是什么?(板书条形统计图)师:你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情况吗?你打算绘制男生情况还是女生情况?(学生用单式统计图题单绘图)展示学生作品。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1古诗三首文本分析:《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作,它通过描写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的愿望,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王昌龄诚挚的爱国热情。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做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将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同样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代的王翰。
诗歌前两句通过描写“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等带有鲜明边塞特色的事物,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宴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后两句借将士的心声吐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奔放的思想。
本诗写的虽是艰苦荒凉的边塞生活,但语言明快,体现了大唐盛世的气象。
《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提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崇高境界;后两句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全诗仅二十字,却巧用典故,可谓字字珠玑。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三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因此对于古诗学习的一般技巧,如朗读、想象、背诵等,都需要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此外,课内生字的读写和认识,诗歌内容、情感的体会与赏析,也是课堂上的重点。
同时,教师也可补充活动教学,如诵诗会或赛诗会等,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塞、秦、征”等8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会写“词、催、醉”等10个生字。
2.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诗歌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和《夏日绝句》。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浓浓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2.读悟结合,体会诗歌氛围,激发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难点:1.通过看注释、查工具书、查阅写作背景等方法,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情。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2.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故事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展开想象。
3.能够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正确朗读本节课的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口头表达。
2.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和思考。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2.课文录音3.教学反馈表格4.黑板、彩色粉笔五、教学过程1. 热身(10分钟)•通过游戏、歌曲等方式让学生放松情绪,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5分钟)•引入本节课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听读课文(1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和语音语调。
4.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音表达能力。
5. 口头表达(1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看法。
6. 考察(10分钟)•针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理解能力进行点评,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或写一份读后感,以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听读、口头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希朿学生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能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第七八单元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课题一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5页例3。
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逐步养成合理安排事情与节约时间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他们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优化思想,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今天小明和他妈妈进行为期一天的角色互换活动,也就是他要当一天的家长来照顾爸爸妈妈。
新鲜吧!不过这可把小明忙坏了,妈妈要吃饼,爸爸要喝茶,一早晨下来,小明真是晕头转向。
他6点钟就起来准备,一个多小时后,总算是让妈妈吃上了饼,爸爸喝上了茶。
但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的他,今天却迟到了。
小明自己还纳闷:妈妈每天也做这些事,可从来没有迟到过呀。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分析一下迟到的原因吗? 其实解决迟到的问题就是解决什么问题?(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你们愿意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吗?(愿意)好!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合理安排时间的问题。
【探究新知】一、教学例1师:那好,首先我们要来看看小明这一早晨要做几件事?(两件)第一件事是?(妈妈要吃饼,所以要烙饼。
) 小明是怎样烙饼的呢?(出示课件)从图中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生:烙饼时,饼锅里每次只能同时烙两张饼,每张饼的两面都要烙熟,每面各需要3分钟。
师:我想先请同学们想一想,烙1张饼需要多长时间?(6分钟)2张饼呢?师:现在小明要烙3张饼,你觉得有几种烙饼的方法,每种方法需要多少时间?先不要急于回答,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说出自己的方案,并说明你的理由,好吗?师:谁先来汇报你的设计方案?汇报的时候注意要把自己设计的方案说清楚,并说明共需要多长时间,好吗?生:一张一张的烙要18分钟。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数学人教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分数的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
分数的加减法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数学问题,也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的概念和比较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学生在分数的加减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对于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2.让学生能够应用分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2.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黑板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分数的加减法问题。
例如:妈妈买了2个苹果,小明吃了1/2,小红吃了1/3,请问小明和小红一共吃了几个苹果?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呈现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解释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巩固学生对分数的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分数的加减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购物、烹饪等。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西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西师大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问题解决,使用的是西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们将在本节课中学习第七单元的问题解决。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如何通过给定的条件列出算式,如何通过算式求解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并能够正确求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算式的列出和检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练习题和一些实际问题,以及相关的教具,如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给了小明2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列出算式,如何求解问题,以及如何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将问题和算式进行板书,以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跟随。
七、作业设计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小明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小明的爸爸给了小明3个苹果,请问小明现在有几个苹果?”答案是:小明现在有8个苹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解决实际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特别是在算式的列出和检验方面。
因此,在下一节课中,我将继续强调算式的列出和检验,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引入新知识,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算式的列出和检验,是如何布置作业以及如何进行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对于引入新知识,我选择了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来进行引入。
这个问题是与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学历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学历案)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 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古诗;2. 学习使用正确的朗读语音、语调和节奏;3.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4.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语句进行表演和创作。
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七单元的课本;2. 录音机或电脑用于播放课文录音;3. 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卡片。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让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标题和插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单元学到的朗读技巧,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准备。
步骤二:朗读课文1.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2. 分段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 引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帮助他们模仿录音中的朗读方式。
步骤三:理解课文1. 解释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展示相关的卡片;2. 引导学生运用词语的上下文推测词义;3. 练习使用生字词造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4.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问答,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步骤四:表演创作1. 将课文中的对话分给学生,让他们进行小组表演;2. 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情境进行创作,编写新的对话;3. 学生之间交流表演和创作的成果。
步骤五:总结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重点;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拓展活动1. 让学生选择其他感兴趣的古诗进行朗读,展示他们的朗读技巧;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分享自己的朗读体验。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估他们的语音、语调和节奏是否准确;2. 学生之间进行问答和表演创作,互相评价对方的表现。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主要内容是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学会了如何比较分数的大小,以及如何将整数和分数进行转换。
然而,学生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分母不同的情况。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交流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PPT、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好数学课本、练习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小动物分食物的场景,引出分数加减法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分数的加减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人民教育版》第4卷第1卷中文单元7教学设计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从不同角度讲述他人的成长故事。
在体验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学生可以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会如何下定决心,如何自立,如何与他人相处。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中国花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尤塔》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在欧洲旅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形式,讲了一位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四年级学生经历过幼儿园、小学和低年级,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特别难忘的事情。
他们不清楚自己的理想,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本单元的内容是引导他们在成长中留下脚印,树立自己的抱负,从小就为他们努力工作。
单元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中生字。
2.通过学生独立、深情的阅读,他们能够理解课文并产生一些感受。
3.了解选词造句的准确性,体验文章条理清晰的表达方法,。
4.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积极积累语言的习惯。
5.从具体课文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课后阅读并收集材料。
6、充分体现听说双向的互动,通过师生共同商量,选定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7.练习训练要注意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练习,但要求不要太高,主要是学习修改练习中有明显错误的单词和句子。
单元课程安排:教学本单元可用11―13课时。
其中精读课4-5学时,略读课2-3学时,口语交流课1学时,练习课2学时,“我的发现”,“随时间积累”和“展示平台”课2学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教材解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读一、本单元主题:本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展开学习。
本组四篇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名人成长的故事。
课文选材精炼,含义深刻,让学生在阅读成长的故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
结合课标和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在教学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要注意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进而积累语言。
本组教材的重难点是: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受成长的快乐,激发学生对成长的认识,从而得到启发。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难点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延安,我把你追寻》,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
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
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
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
但效果不好。
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
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
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
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这也是学习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二、本单元重点:(1)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精典古诗故事,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反复朗读,才能感受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古诗三首》其中《出塞》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年秋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
年秋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复习第七、第八单元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增强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七单元复习•文言文诵读与解析•故事阅读与讨论•词语积累与运用2. 第八单元复习•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文字表达和写作练习•词语搭配与句式练习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对课文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梳理,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
•难点: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安排1. 第一堂课•复习第七单元知识点•文言文诵读与解析•故事阅读与讨论2. 第二堂课•复习第八单元知识点•现代文阅读与理解•文字表达和写作练习五、教学过程1. 第一堂课1) 文言文诵读与解析•让学生逐段诵读文言文课文,并进行解读。
•引导学生讨论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故事阅读与讨论•学生阅读故事文本,回答问题和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第二堂课1) 现代文阅读与理解•学生阅读现代文课文,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和意义。
•引导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2) 文字表达和写作练习•学生完成相关写作练习,如写作文或填空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提升文笔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诵读、阅读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完成课后作业,包括书面作业和阅读理解题,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总结本次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做好调整和准备。
以上是年秋统编本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第八单元复习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优化-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主要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优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理解优化问题的意义、学会用列举法表示优化问题、学会用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优化问题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意义,知道优化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用列举法表示优化问题。
3.让学生学会用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
4.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意义,学会用列举法和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
2.难点: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意义,学会用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操作教学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优化问题的意义,学会用列举法和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列举法和画图法的相关资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烤蛋糕的问题,引入优化问题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烤制蛋糕才能使蛋糕更加美味。
2.呈现(10分钟)呈现其他的优化问题实例,如种植问题、路线问题等。
让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问题是如何通过数学方法得到优化的。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优化问题,用列举法表示出来,并尝试用画图法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教师总结列举法和画图法解决优化问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优化问题,并用列举法和画图法解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优化》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优化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
但是,对于优化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还需要引导。
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接触到一些优化问题,但缺乏系统地总结和提炼。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并通过数学方法解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优化思想,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优化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优化思想,能够从生活中发现优化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
2.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优化问题,感受数学的价值。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以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生活实例,用于引导学生发现优化问题。
3.小组讨论工具:准备一些卡片或者白板,方便小组内讨论和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优化问题,如路线规划、时间安排等,引导学生关注优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个生活实例,如“如何安排一天的行程,才能使效率最大化?”让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
引导学生发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考虑各个活动的时间、地点和顺序等因素,从而引出优化思想。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 (人音版)
四年级音乐上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人音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六,七,八单元教案(人音版)第6课水上的歌第一课时:《小螺号》教学目标:、能用欢快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
2、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联想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正确有感情地演唱《小螺号》。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为歌曲配以伴唱与轮唱的表现方式,初步培养合唱的基本技能技巧。
教具:录音机、歌篇、小螺号、打击乐器、素材磁带、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播放《小螺号》伴奏音乐,学生踏着音乐的节奏进教室,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律动。
2、师生歌唱问好。
(二)创设情景音乐模仿,播放海浪声录音师问: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海浪声、海鸥叫声、螺号声),师:听到这些声音使你联想到了什么地方?(出示挂图)2,你能模仿这些声音吗?指名分别模仿。
A指导学生模仿螺号声(加入适当的动作模仿)鼓励求异思维,出示曲谱指导视唱后再模仿。
B指导学生用动作、声音模仿海浪,可以分组进行,师模仿后出示曲谱指导视唱,启发学生用什么方式表现海浪的此起彼伏(用轮唱的形式)(三)音乐游戏感受音乐、师用拍手的方式为这段音乐伴奏(第一遍)学生模仿(第二遍)2、随着音乐做游戏。
规则:和老师一起随音乐节奏踏步并且每乐句变换一次方向,注意每乐句老师的动作变化,请你来模仿。
然后数数共有几乐句?感受乐曲的速度。
(四)感受音乐新歌教学、师导言: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首和大海有关的歌曲《小螺号》2、初听引导学生用动作感受几拍子?3、复听学生随之哼唱,指导学生通过律动表演来感受歌曲情绪的变化?并告诉学生歌曲有三个部分,有两个部分是一样的,你能听出来吗?4、再听问:按照什么顺序演唱?Dc反复记号的应用,介绍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5、教唱歌曲采用听唱法,指导学生音准节奏及清晰的咬字吐字,能用欢快跳跃的声音演唱及反复记号的使用6、歌曲处理启发学生第一乐段用欢快、弹跳的声音演唱,第二乐段气息要长,并能够保持,有感情地演唱。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3.能够掌握诗歌《小锄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能够进行短文朗读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在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能够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激发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教学难点1.短文朗读的表达能力提高。
2.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情感营造介绍诗歌《小锄头》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思考勤劳劳作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2. 学习诗歌呈现诗歌《小锄头》,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 活动设计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展示表现。
4.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包括课文填空、诗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引导和讨论。
下一堂课计划增加联系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为教案内容,仅供参考)。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第七和第八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音乐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教案设计第七单元民族的舞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秧歌舞》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通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习简单的秧歌舞的伴奏谱。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录像《民间秧田队》提问:他们在做什么?这种舞蹈形式叫什么?它主要用什么伴奏形式?2、揭示课题。
3、初听歌曲:提问:歌曲的情绪?4、记忆歌曲旋律:歌曲可以分成几句?5、学唱歌谱、以小组为单位.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歌谱。
6、教师指导学习:正确演唱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和前十六分音符节奏。
7、学习歌词: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8、学习锣鼓点:提问:歌曲中用怎样的声音表现锣鼓?9、出示节奏谱:小组学习,分组进择乐器先节奏谱练习。
10、课后拓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组选一个项目(舞蹈、乐器、歌曲)进行研究性学习。
舞蹈组:学习基本秧歌舞步,创编一个简单的舞蹈组合。
唱歌组:搜集我国其他地区的秧歌资料(文字或音响)。
乐器组:创编或演奏秧歌锣鼓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反思: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运用已有的音乐知识掌握、学习歌曲的能力提高。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民族舞蹈秧歌2、复习歌曲《秧歌舞》教学目的:复习歌曲《秧歌舞》,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回曲《秧歌舞》2、唱歌小组汇报:介绍秧歌的历史和发展,请同学们欣赏收集到的其他秧歌曲。
演唱创编新词的《秧歌舞》并教唱全体同学。
3、乐器小组汇报:用学会的乐器演奏歌曲。
用锣鼓为秧歌伴舞,节奏可选用书上的固定节奏,也可是学生创编的新节奏型。
学生在乐器组的伴奏下演唱歌曲《秧歌舞》。
4、舞蹈小组汇报:介绍秧歌的基本步伐。
全体学生在舞蹈小组的组织下,一拍一动学习秧歌步,并能够在歌曲《秧歌舞》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人教部编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人教部编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第八单元主备人:投放日期2019年12月19日,一次备课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2.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3.理解故事内容。
4.研究___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生词,理解词语意思。
能够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文章。
2.研究___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不确定___是野生还是有人种的,未经允许,不能随便摘别人的东西。
2.野果子不卫生,会吃坏肚子,因为他们注重身体健康。
3.(提前预过课文的孩子可能有的会答出这一条)树上有这么多成熟的果子而没有人去摘,那一定就是苦的。
二、教师示范,指导朗读1.老师范读课文,配乐。
2.老师领读,请同学们跟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练读。
4.指名读,随机点选学生朗读,男生读、女生读、男女生比赛朗读。
三、通读全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1)出示原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能读懂吗?自己试着读一读。
2)同学们要读准字音,拼音可是我们的好帮手,让我们试着读一读108页的课文吧!(自读课文)3)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
请看老师的提示,用铅笔在课本上划出斜线。
___,___《世说新语》___/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___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现在读起来就通顺多了,不信你试试。
(自读课文)4)这篇短文共有几句?(指名答)请用数学数字在课文中标出句子的序号。
5)那我们请四位同学,每人读一句。
其他同学仔细听,他们读得准确、通顺吗?6)这四位同学读得真不错,我们男生、女生比赛读吧,男生读一、三句,女生读二、四句。
(男女生分工读、交换读)7)男生、女生的朗读各有特色,真好听呀!我们四个小组各读一句,好吗?2.翻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5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学生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他们中却很少有人去思考这些问题,更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在自我成长道路中所起的作用。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教学建议】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⑴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⑵课文第二件事,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
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3、回归整体: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三、《乌塔》1、课前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地图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
4、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
3、鼓励学生推想: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4、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5、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
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4、课文可分为几段?(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
“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
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
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课程资源开发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比较多。
这样的文章对刚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有难度。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不容易理解,对文中所表现的叶老关爱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
基于此,我想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感受叶老认真的态度,以及对下一代的关爱就是教学难点。
感受叶老的人品和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学重点。
教学中力图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不同内容的对比,补充课外资料,自主练习修改句子中的问题等方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准备]1.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生平。
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
[教学重点]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形式读词。
(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
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
莫名其妙愣住意外认真平和质朴第一组写肖复兴。
第二组写叶圣陶。
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5、邀请做客6-10)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