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传播的要素与模式
第二章 传播的要素与模式
受者的 自我形象
受者的
R
个性结构
受者群体 中的受者
受者的 社会环境
马莱次克的社会系统模式-分析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 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 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影响力的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 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是受传者对媒介 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 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第二章 传播的要素与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传播结构和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的要素
传播主体和受众(传播者、受传者) 信息和通道 编码和译码 噪音 反馈 传播环境 经验 传播效果
信息和通道
信息:传播的客体。是用一 定符号表达出来的、对人与事物 的判断、观点、态度以及情感。
文化接近行: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兴趣,越可 能成为新闻。
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 容易被选作新闻。 出乎意料性:越不寻常越容易被关注。
组合性:某些事件的采用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 构成或平衡性需要,有些则作为对比之用。
盖尔顿和鲁治:前提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具备上述全部要素才能成为 新闻,新闻的筛选是依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 的—— 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可 能成为新闻。
控制论模式总结-不足
前面除了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之 外,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有 两个特点:
公共关系的基本方法——传播PPT课件
.
10
你如何看待小燕子热播、“易中天”现象?
.
11
二、大众传播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满足人们信息需求
2、具有“授予地位”
3、引导社会舆论
4、娱乐功能
5、教育公众、传递文化遗产
.
12
(二)消极作用
1、各种媒介所创造的氛围使人们的积极性、主动 性受到抑制,自身的判断能力受到削弱。
23
3、电子媒介
电子媒介是指运用电子技术、电子技术设备及其 产品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中包括广播、电视、 电影、录音、录像、光碟等等。
(1)广播
广播的优势:传播面广;传播迅速;感染力强; 普及率高
广播的弱点: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稍纵即逝, 不便保存;顺序播出,无法选择,检索性差。
.
24
(2)电视
承认公关传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是有限的, 影响传播效果的原因包括:受众差异、媒介选择、 传播氛围等多重原因。
.
29
3、公共关系传播效果的影响要素
第一,可信度(credibility)。指对传播者的信赖。
第二,情境架构(context)。传播与环境相协调(物质的、 心理的、时间的等)。
第三,内容(content)。传播的内容与受众有关,必须能引 起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
l 1、言语媒介也称语言媒介,包括有声语言 和无声语言。
.
19
2、印刷媒介
印刷媒介就是印刷类传播媒介,是以文字、图片形式将信息 印刷在纸张上所进行的传播,例如报纸、杂志、传单、招 贴、书藉等。
(1)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出版物。
报纸传播的优势 经济实惠,传播面广;具有新闻性;印刷具有周期性;便
2、“大众文化”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从社会文 化角度看,有可能造成人们整体审美水平的下降。
《传播学》课件讲义2传播模式与传播要素分析
第二章传播与传播要素分析第一节传播要素和类型1.人类传播的演变(从传播的演进看传播要素和类型)人类传播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传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人类进步的前提条件之一。
传播是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对应的。
可以说,一部人类传播史,就等于是社会文明史。
如果从人的行为发展环境、传播能力、符号体系、传播媒介以及社会文化的角度分析,人类传播的演进基本上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符号和信息时代(动物与人)、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这种演进的原因在于历次的传播革命——语言传播革命、文字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36-42页)。
而每一次的传播革命都使我们更清晰地准确捕捉传播种种。
比如,语言的产生,是人类第一次传播革命的直接推动力,也是猿与人的分界线。
语言的作用,使人类的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出现交往互动,也使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类的交往成为现实。
同时,语言从行为到心理对人类进行全面“武装”,使人类在与其它物种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加速进化的“核能”。
据考古发现,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上,最先出现的尼安德特人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竟奇怪地绝种了,而后起的克罗马农人却成了人类最直接的祖先。
为什么?前者没有语言,后者创造了语言,是语言拯救和帮助了克罗马农人。
人类从此脱离了动物和信号传播樊篱,踏上了人类的语言传播大道。
某种意义上,人类的语言就是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语言传播的作用还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决定社会的完型存在。
比如,文字的产生及其应用,一方面引导人类由“野蛮时代”迈步进入“文明时代”,另一方面从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阔上实现了对语言传播的真正超越(文字起源于图画。
约在公元前4000--公元前3500年,在古埃及和中国大地上最先出现了“图画文字”和“形字文字”,——一画一字,一字一意,几个画合在一起则构成一个故事化事件。
西洋文字像音乐,中国文字像图画);再比如,因刷术的发明,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
【实用】农村发展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过程PPT资料
受传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群体压力与模仿 (三)受传程度上隶属于某种政治、宗 教或娱乐性质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或组 织。
任何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而且其态 度和行为都在受着这个生活圈或某种团体 或组织的影响和制约。
B.印象管理的方法
对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有三: a.选择:根据角色要求对前台背景进行选择。 b.隐藏:表演时隐去不利于自己表演的东西。 c.掩饰:掩盖表演中的差错。
对非有意性的行动进行管理,方法也有三: a.预防:对有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防。 b.神秘化:保持演员与观众间的必要距离。 c.补救:对于表演中出现的事意外,需要所有参与互动的人
3.来自受者的自发性反馈 基本上不存在,除非传者及时征求受者意见或建议。
约哈里之窗
沟通者之间能否达到有效沟通,依赖他们对所有 沟通的目标或事物有没有共同的理解或共享的知 识。
但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沟 通者一般都不会把心窗完全打开,沟通者接收到 的信息只可能是片面的或是不理解的信息。误会, 争执及至纠纷由此产生了。
社会因素: 传者的社会地位, 社会的接受 程度, “大夫的建议” 和“平常百姓的 话”
经济因素: 传者的经济地位, 金钱新闻等
传者的自我形象(风格)
传者的个性结构
工作群体中的传者(群体规范)
媒介组织内的传者 (组织宗旨,体制等)
传者的社会环境
传者
媒介内容的公开性所 产生的压力和约束
内容的选 择和组织
传者:把关人(gatekeeper)
革 者 ( 帮 2、对社会机构以外互动的研究
Unknown/非知区域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第一章: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1.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掌握传播学的发展历程理解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1.2 教学内容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信息传递、符号交流、意义传递等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公关传播、社会传播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性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理解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学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二章:传播过程与模式2.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掌握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分析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2.2 教学内容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等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线性模式、互动模式、网络传播模式等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编码、解码、反馈、互动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传播模式的分类和特点互动讨论法: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传播过程和模式的理解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传播过程和模式的案例分析,分享和评估成果第三章:传播媒介与技术3.1 教学目标了解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掌握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3.2 教学内容传播媒介的种类和特点:传统媒体、新媒体、互联网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影响:印刷术、广播、电视、数字技术等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社交媒体、移动传播、虚拟现实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媒介的种类、特点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媒介的变革案例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媒介和技术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四章:受众与消费者行为4.1 教学目标理解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4.2 教学内容受众的概念和特点:接受信息的群体、具有特定需求和兴趣的个体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需求、欲望、态度、社会文化等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决策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受众的概念、消费者行为的动机和影响因素案例分析法:分析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实际案例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受众与消费者行为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五章:传播效果与影响力5.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分析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2 教学内容传播效果的概念和分类: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等传播效果的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实验研究、调查问卷、舆论分析等传播效果的影响力和作用机制:信息传播、意见领袖、社会影响等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效果的概念、研究方法和评估指标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效果的实际案例,理解其影响力和作用机制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效果与影响力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六章:传播与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分析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6.2 教学内容文化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文化传承、文化扩散、文化交换等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媒体、移民、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文化冲突的解决、文化创新的发展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文化传播的概念、特点和方式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化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七章:传播与性别7.1 教学目标理解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7.2 教学内容性别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性别差异、性别角色、性别刻板印象等性别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社会建构主义等性别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性别平等的促进、性别歧视的消除、性别认同的塑造等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性别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性别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性别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八章:传播与政治8.1 教学目标理解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掌握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分析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8.2 教学内容政治传播的概念和特点:政治信息、政治宣传、政治话语等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内容分析、话语分析、政治社会学等政治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民主参与的促进、政治意识的塑造、政治稳定的维护等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政治传播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政治传播的实际案例,理解其作用和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政治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九章:传播与伦理9.1 教学目标理解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掌握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分析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9.2 教学内容传播伦理的概念和原则:真实性、公正性、尊重隐私、保护知识产权等传播伦理的判断和决策方法:道德哲学、伦理准则、案例分析等传播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媒体诽谤、网络欺凌、数据保护等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传播伦理的概念、原则和判断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伦理的实际案例,讨论解决方案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伦理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第十章:传播与未来10.1 教学目标理解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掌握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分析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10.2 教学内容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社交媒体、物联网、等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和趋势:5G、大数据、虚拟现实等传播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版权问题等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新媒体和互联网对传播未来的影响、传播技术的最新发展案例分析法:分析传播未来的实际案例,理解挑战和机遇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提出观点小组报告:学生分组进行传播与未来的案例分析报告,展示和分享成果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传播学的定义与发展补充说明:传播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人类交流的各个方面。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美国传播学者戴维· 伯洛(1960)的“S-MC-R”模式:讯息来源(sender)——讯息 (message)——渠道(channel)——接 受者 (receiver)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 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 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 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 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 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 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 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 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 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 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 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要素与特征
大众传播的要素
施拉姆的观点 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 反馈 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过程的特征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 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 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 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 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第2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ppt课件
ppt精选版
13
四、接收与解释阶段
在这一阶段,受教育者接收信号并将它
解释为信息意义,也就是信息译码阶段。
受教育者首先通过视、听、触等通过感 官接收传来的信号,信号对感官的刺激通过 神经系统传至中枢神经,通过分析将它转换 为相应的符号。然后,受教育者依据自身的 知识与经验,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将 它存储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习有关学科内容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 (二)确定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 了解受教育者原有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是
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
ppt精选版
21
三、教育媒体的设计
事实性情境 意境性情境 示范性情境 原理性情境 探究性情境
ppt精选版
22
四、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
(一)问题/项目的设计
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各要素构成方式与
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主要的 本质的特征。
构建教育传播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一)科学性 (二)现实性
(三)简明性 (四)操作性
(五)创见性
ppt精选版
30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一)亚里斯多德模式
演讲者 演讲内容 听者
1.信源和编码者 2.受传者和译码者
施拉姆受奥斯古德双行为模式启发,提出了循环模式。循
环模式首先已与单向传播划清了界限;其次,它强调在信源与
信宿之间,只有在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真正进行传播;再次,
传授双方在编码、解释、译码和传递、接收讯息时,是相互作
用、相互影响的;最后,传播信息、分享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过
程是循环往复、持续不断的。ppt精选版
35
传播学理论和传播模式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2.控制论模式 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
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 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 的各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 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
1.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1902-1978 )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双向性和互动 性?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To whom( 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Google Confidential and Proprietary
二、传播理论的三大基本模式
“5W”模式的贡献和弱点
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过程。 (2)综合性和概括性强。 (3)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缺陷: (1)直线性,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2)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过于简单,忽略了传播过 程的具体背景,因传播过程总是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3)助长了过高估计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倾向。 (4)“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变化,而这里没表达出来。 (5)忽视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反馈”作用。
(2)马莱茨克大众传播的过程模式 1963年,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他把大众
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 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 集结点,其中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2、影响和制约受者的因素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第二章-传播模式的研究PPT课件
以下第三至五章的内容按照传播模 式的组成要素而展开
2021/3/12
1
第一节 什么是传播模式
模式是对事物或过程的内在结构的反映, 通常为了易于理解而进行了简化和直观化, 人们通过对某类许多具体事物或过程的结构 的认识而概括出这类事物或过程的模式。
模式是以概括和简化的形式反映客观事物, 而不是构造客观事物。
2021/3/12
11
(二)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1、香农——韦弗传播模式内容
Clande Shannon,又译为申农,是著名的 数学家,作为信息论创始人享誉世界, 1949年,与同事韦弗一起提出了这个著名 的线性模式,其影响仅次于5W模式。它对 于后来许多信息传播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具 有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2021/3/12
3
由于传播过程的复杂性、传播形式的多样 性,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多 样的传播模式,来解释传播过程,把握信 息传播的共同功能与标准
一个优秀的传播模式常具有以下五种功能: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引导功能、简化功 能、预示功能。
2021/3/12
21
20
(二)跨文化传播模式
由萨姆瓦等人提出。 所谓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信息传播。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限定和造就了每一个
作为传播者的个体,人们的传播行为和赋予信息意义的方 式在很大程度上受着文化的制约。由于文化的差异,编码 者和解码者所拥有的传播行为及其意义在概念和内容上有 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不同,而是内容上的 差异。
16
2)将媒介一分为三。媒介被细分为发射器、信 道和接收器。
总之, “噪音”概念的提出,说明了香农和韦 弗已注意到传播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此模式的 思路,给我们以种种有益的启示。但遗憾的是 它也没有从根本上克服线性模式的局限性,即 忽视反馈问题。
《传播学教材》第二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PPT课件
•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
4
意义的定义
•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 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
和传递。
•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
5
意义的分类
• (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 评价:这一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联结性和交互性。
-
17
控制论模式(3)
•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传播的双循环模式)
•
从香农韦弗模式发展而来,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提出。受传者即
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 优势:突出双向性,扩展了噪声的概念,适用范围普遍,是比较完整的大众传播模式。 • 缺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仅仅考虑噪声忽略了影响传播过程的其他外部因素。
第二章
传播的过程
-
1
复习回顾
1
BCΒιβλιοθήκη D符号的定义 功能
符号的类型
意义的定义
意义的分类
E
情境义
-
2
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 定义:
•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
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 功能:
•
(1)表述和说明
•
(2)传达
•
(3)思考
-
3
符号类型
• (1)信号和象征符
• (5)反馈:是指受众者对讯息的回应,是检验传播效果的现实依据。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就是基于传播的这个要素。
《传播学》课程笔记
《传播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处理和反馈等一系列过程。
在广义上,传播可以定义为:- 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或群体通过使用共享的符号系统交换信息、思想和情感。
- 一种建立共识、共享意义和文化传承的手段。
传播的几个关键要素包括:- 消息(Message):传播的内容,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
- 传播者(Sender/Encoder):发起传播的个人或团体,负责将信息编码以便传递。
- 接收者(Receiver/Decoder):接收并解码信息的个人或团体。
- 通道(Channel):信息传递的媒介或途径,如空气、纸张、电子信号等。
- 反馈(Feedback):接收者对信息的回应,有助于传播者评估传播效果。
1.2 传播的分类传播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传播类型:- 按照传播范围: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
- 按照传播方向: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多向传播。
- 按照传播内容:信息传播、教育传播、娱乐传播、广告传播。
- 按照传播媒介: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
1.3 传播的过程传播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互动的序列,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观念形成:传播者内部产生传播的动机和目的。
- 信息编码:传播者将观念或信息转化为可以传递的符号形式。
- 信息发送:通过选定的通道将编码后的信息发送出去。
- 信息接收:接收者通过感官接收到信息。
- 信息解码:接收者将接收到的符号信息还原为可以理解的意义。
- 信息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思考。
- 反馈:接收者向传播者提供信息接收和理解的情况,完成传播的循环。
1.4 传播的系统结构传播的系统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以下是一种常见的模型:- 信源(Source):信息的起点,负责信息的产生和编码。
- 编码器(Encoder):将信息转换成适合传播的信号或符号。
传播的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4
评价: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 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 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 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 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模式
1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 压力或制约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接受者 的社会 环境
19
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 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 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 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 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 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介 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二章 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一、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教育传播模式 二、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教育传播模式 三、基于网络的讨论式教育传播模式 四、基于网络的探究式教育传播模式 五、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教育传播模式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2-2-3 网络教育传播模式
谁 说什么 通过什 么渠道 对谁 产生什 么效果
Who 谁
says What 信息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接受者 媒体 效果
第二节 教育传播模式
2-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一、几种著名的传播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 3.香农-韦弗模式:单向线性传播 香农
确定信息 选择媒体 通道传送 接受解释 评价反馈
调整再传送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
2-1-3 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一、教育信息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 渐进分化策略、逐级归纳策略、整合谐调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五段教学策略: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 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九段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假设-推理教学策略: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 问题-假设-推理-验证-结论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示范-模仿教学策略: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 定向-参与性练习-自主练习-迁移
二、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与典型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教育环境
教 育 者
教 育 信 息 反馈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传播学知识点总结: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作为大一传播学课程的学习者,以下是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1 传播的定义:传播是指信息、观念、态度等在人群中传递、交流和共享的过程。
1.2 传播的要素:传播包括发送者、媒介、信息、接收者和反馈五个要素。
1.3 传播的特点:传播具有双向性、选择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二、传播模式与理论2.1 传统传播模式:传播学经典理论包括拉斯维尔斯传播模式、五度传播理论等。
2.2 新媒体传播模式: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模式有网络传播、社交媒体传播和移动传播等。
2.3 传播学理论:如传播人际关系理论、认知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帮助理解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和社会因素。
三、传播媒介与平台3.1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形式,扮演着信息传递的角色。
3.2 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搜索引擎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在信息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3.3 媒介效果研究:通过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了解媒体的传播效果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四、公共关系与广告4.1 公共关系:公共关系是通过建立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来塑造企业形象和传递信息的战略性活动。
4.2 广告:广告是商业机构为了提高销售、推广产品和品牌形象而对受众进行有目的的信息传播的一种手段。
五、传播伦理与法律5.1 传播伦理:传播伦理研究传播活动中的道德规范,如真实性、隐私保护和诚信等。
5.2 传播法律:传播法律涉及相关法规和规定,包括著作权法、网络管理法和信息保护法等。
六、跨文化传播6.1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是指信息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进行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6.2 跨文化传播的挑战:语言差异、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传播中常见的挑战,需要适应和理解。
七、社交媒体与网络传播7.1 社交媒体的特点:社交媒体具有实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和分享信息。
传播学传播模式解析.优秀精选PPT
传播学
第二章 ——传播模式
传播模式
是指研究传播过程、 性质、效果的公式。
具有代表性的传播模式是: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讯息
2但、是更微适信用的于传人者际与传受播者,却讯而是息不高适度用融于合大的众。传播。 讯息
信号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器 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
信道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
,可以说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b、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 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3、制奥论斯的古传德播与模施式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经验范围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4、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媒介组织
大量的受众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大量同一的讯息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一.微信传者与受者的高度融合
一般来说,信息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密切,传 者要通过媒介将内容传给受者。但是却不能够全部被吸 收,效果也各不相同。 但是微信的传者与受者却是高度融合的。每一个用户都 是受众,也是传播者。你自己就是一个信息平台,是一 个媒体。平民化是多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表现。微信传 播和接受信息几乎可以同时完成,传播者和受众几乎在 瞬间就能进行校色的转换。 由于微信自媒体传播的优越性,传统的大众媒介渐渐被 边缘化。
第二章传播的结构与功能
信宿
噪音源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 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III、奥斯古德— III、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讯息 编码 解释者 解码
解码 解释者 编码
讯息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模式非常重要。有了它,很多复杂的规律就可以变得 清晰。
模式,就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它是理论的 简化形式。
模式可以表示: (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
模式包括: (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
一、基本模式
一、基本模式
控制论模式
系统论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影响之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系与行为模式
怀特守门人模式
第二章结束
▲熟练掌握六个传播基本模式。 ▲线性、控制论、系统论传播模式有何不同?
消费者中趣味 不同的受众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XI、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N1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五W 拉斯韦尔五W模式 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模式 马莱茨克大众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模式 议程设置模式 使用与满足模式
德弗勒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媒介披露的 不同形式
最后导致需求的 满足 以及其他(往往是 非有意的)结果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X、美国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一、关于传播的定义:1.国外学者:共享说:“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戈德刺激反应说: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互动关系(影响)说:“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格伯纳符号说:“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霍夫兰2.传播定义中应该把握的几点原则:概念的外延和必需要素:传者、受者、信息和媒介;第一,传播学中所要研究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传播,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沟通现象。
第二,传播过程必须同时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存在,缺一不可。
第三,连接传授双方的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媒介和符号。
第四,在每一次的传播活动中都必须有具体的内容,即实实在在的信息。
二、传播的基本类型:能够把握四种基本类型的基本特点并能作出判断。
1.自我传播现象2.人际传播的特点;最古老、最基本的传播方式。
直接性、随意性、私密性3.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进行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
大众传播的对象即受众是社会上的普通大众,即“一般人”,不分群体和阶层。
(4)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化属性。
传播组织作为以信息为产品的产业,其产品的价值是通过市场实现的。
(5)大众传播的性质是单向性的信息传递过程。
(6)大众传播是制度性传播。
三、传播学的产生地、奠基人与创立者:传播学诞生于美国1.拉斯韦尔与5W;2.卢因与“把关”;3.拉扎斯菲尔德与“伊里调查”:意见领袖、两极传播、《人民的选择》4.霍夫兰:劝服研究和控制实验法;5.传播学之父(鼻祖)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传播学概论》四、人类传播发展历史:1.口语传播的特点(优势与不足);优势:1、信息的复杂度、精确度和容量大为增强;2、环境对信息传播的限制被打破了;3、信息开始具有了一定的保存性(口耳相传);4、最经济、最灵活的传播形式不足:1、受到空间的限制,近距离传播;2、信息保存能力差;3、信息的准确性缺乏保证2.印刷传播的特点特点:1、大量复制、大量生产2、记录永久性3、迅速性4、广泛性3.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特点:1、具有直接感受性2、时效性强3、受众覆盖面广4、将人际传播的方式导入大众传播5、时序性的信息传播方式6、可群体接收第二章传播要素与模式一、要素:1.编码与译码:理解判断编码指的是把信息源得到的信息精确地制成适宜传播者传播和受传者接受和理解的信号的活动;因此往往位于传播者一方;译码位于受传者一端,是将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还原为传播者所传达的信息或意义的过程。
第二章 传播的类别、要素、功能与基本模式(END)
第二章 传播的类别、要素、 传播的类别、要素、功能与基本模式
传播的类别、要素、 第二章 传播的类别、要素、功能与基本模式
以传播的规模划分传播活动类别 内向/自我传播: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 内向/自我传播:个人内在的信息活动,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 程。
人际传播:个人之间的信息传递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企业、军队、 组织传播:企业、军队、学校等各类社会组织内部的信息传播活 动。 大众传播:职业的传播机构,借助各种印刷与电子媒介,广泛、 大众传播:职业的传播机构,借助各种印刷与电子媒介,广泛、 迅速、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 迅速、连续地传播信息,以期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受传者中收 到传播的预期效果,试图在各个方面影响受众的一种行为过程。 到传播的预期效果,试图在各个方面影响受众的一种行为过程。
传播的类别、要素、 第二章 传播的类别、要素、功能与基本模式
3、社会系统模式
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14
传播的类别、要素、 第二章 传播的类别、要素、功能与基本模式
本章要点: 本章要点:
1、传播活动的类别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传播的四大功能 4、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五W 5、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香农— 6、香农—韦弗模式 奥斯古德— 7、奥斯古德—施拉姆循环模式
思考: 思考:
1、如何理解各种不同的传播活动的异同? 如何理解各种不同的传播活动的异同? (手段、规模、空间、周期、角色、反馈、信息表达) 手段、规模、空间、周期、角色、反馈、信息表达) 你认为传播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2、你认为传播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研究传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根据你的想法自绘一个传播模式。 3、研究传播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根据你的想法自绘一个传播模式。
第二章 传播的模式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 )奥斯古德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讨论:控制论模式的弊端
3、社会系统模式 (1)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2)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系统模式
讨论: 式:
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2)香农—韦弗模式 )香农— 数学模式:
信源 讯息 发射器 发出的 信号 噪音源 信道 收到的 信号 接收器 讯息 信宿
讨论:线性模式的弊端
2、控制论模式: (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大众媒介 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噪音 信宿 接收器 信道 反馈设施 发射器 信源 接收器 信宿
传播的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1、传者 2、受者 3、讯息 4、媒介 5、反馈
二、关于模式
1、模式的含义: 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 一种方法。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 式。 2、模式的作用: 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简明、直观、有效 的辅助工具。 3、模式的类型: 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学模式等
11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媒介大众媒介设施设施信源信源发射器发射器信道信道接收器接收器噪音噪音接收器接收器信道信道发射器发射器信源信源反馈设施反馈设施22奥斯古德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讯息讯息编码者编码者译码者译码者译码者译码者编码者编码者讯息讯息讨论
第二章
三、传播的基本模式
三类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1、线性模式 (1)拉斯维尔的5W模式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文字模式:
谁(who) 谁(who)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 说什么(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in channel)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对谁(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effec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者的 自我形象
来自受者的自发性反馈
传者的 个性结构
传者的 工作环境
传者的 社会环境
媒介内容 的压力
媒
内容选择
M
介
C
讯息的压
力
媒介的压 力
受者在传者心目中的形 象
传者在受者心目中的形象
内容选择
感受和效 果
媒介的压 力
媒介在受众心目中的形 象
图2-9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C=传者,R=受者,M=讯息)
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
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 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 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 提示的环境。
经验
指发送者与接受者所受的社会教 育、社会影响、社会阅历、符号 化及其解读能力。 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传播效果
通过信息交流相互感知、改变、接 纳的状态,是传播的最终目的。 影响因素?
受者的 自我形象
受者的
R
个性结构
受者群体 中的受者
受者的 社会环境
马莱次克的社会系统模式-分析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 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 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影响力的结点,包括: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 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 社会环境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受传者的自我印象、 受传者的人格结构,受传者所处的社会环境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是受传者对媒介 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 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
第二章 传播的要素与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传播结构和模式
第一节 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
传播的要素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的要素
传播主体和受众(传播者、受传者) 信息和通道 编码和译码 噪音 反馈 传播环境 经验 传播效果
信息和通道
信息:传播的客体。是用一 定符号表达出来的、对人与事物 的判断、观点、态度以及情感。
(二)传统的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拉札斯菲尔德模式 守门人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传者—>讯息—>媒介—>受 者—>效果
拉斯韦尔的直线传播模式
谁 传播者
说什么 讯息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对谁说 受传者
有什么效果 效果
贡献和不足
贡献:1、第一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 传播过程。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 研究领域。
文化接近行: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兴趣,越可 能成为新闻。
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 容易被选作新闻。 出乎意料性:越不寻常越容易被关注。
组合性:某些事件的采用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 构成或平衡性需要,有些则作为对比之用。
盖尔顿和鲁治:前提
一个事件并非只有具备上述全部要素才能成为 新闻,新闻的筛选是依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 的—— 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素越多,越可 能成为新闻。
控制论模式总结-不足
前面除了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之 外,迄今为止的大多数过程研究通常有 两个特点:
第一:它们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 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 程;
第二:正因为如此,这种研究主要目的 是揭示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并不重视 对过程以外的因素的考察。
(四)社会系统模式
• 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 • 马来茨克的大众传播模式
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是平淡的, 但可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
排除性前提: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 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 外。
(三)控制论模式
德福勒的控制论模式 施拉姆模式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大众 媒介设施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信宿
噪音
接收器
信道
反馈设施
发射器
反馈
受传者对传播者发出的信息做出 的反映,是信息的回流。 种类 :并时反馈(面对面发出, 具有及时性);延时反馈(大众 传播)
传播环境
种类:地理环境、行为环境、虚 拟环境 虚拟环境:是人以符号为媒介制 作出来的象征化环境。 虚拟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决定因 素。
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Walter Lippman)在他的《自由与新闻》、《舆论学》 等论著中提出了“拟态环境”说。他认为, 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 实际活动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 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物 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在超出自己亲身感受感 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 给机构”去了解。这样,人的行为已经不再 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反应,而成了对新 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反映。
过于理想?—媒介的接近权
接近权: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 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首倡者为美国的 J·巴隆。 形式:反论权与意见广告。
反论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 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 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更多适用于广播 与电视媒介。
意见广告:特征—开始就由大众通过媒介发布 信息;作为广告它是付费而非免费。更多适用 于报刊。问题—难免造成金钱支配的局面。
贡献: 1、第一次通过技术角度并用数学形 式表现了传播过程。2、注意到接收 与发出讯息的差别。3、注意到噪音 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和作用。 不足: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 过程的制约。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讯息
信号
信源
发射器
接收到 的信号
讯息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来源
两级传播模式
大众媒介
舆论领袖
社会公众
一级传播
赖利夫妇模式
基本群体
基本群体 C
更大的社会 结构
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讯息 讯息
基本群体
R 基本群体
更大的社会 结构
模式分析之一
特点:
•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 做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 活动,即人内传播;
• 2.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 传播;
•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 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控制论模式总结-贡献
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 环性”,引入了“反馈”的机制, 从而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 地传播过程。
控制论模式总结-不足
1.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 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解系统。而现实中 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 平衡、对等。 2.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 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 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 景。未显示传播与社会的紧密联系。
思考题
噪音及其正负功能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反馈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编码与译码 线性模式及其优缺点 控制论模式及其优缺点 简述传播模式的发展历程及其意义
思考题(续)
虚拟环境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简述拉斯韦尔的线形模式 传播模式的类型与功能
谢谢,祝学习进步!
二零零三年三月十一日
施拉姆模式
编码 解释者
译码
讯息 讯息
译码 解释者
编码
施拉姆模式分析
贡献:1、指出传播是双向的、循环往 复的过程。2、第一次使用了共同经验 范围并显示了其在传播中的巨大作用。 不足:1、适用于人际传播,不太适合 大众传播。2、传播过程过于理想,因 为传受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3、仍 未脱离美国传统学派的研究特点,没考 虑到社会系统对传播的影响。
二级传播
拉札斯菲尔德模式
贡献:1、认为观念常常是舆论领袖 从媒介得到而后传给那些不活跃的个 体。2、认为信息正是通过社会成员 的互相影响进行传播并产生影响的。 不足:1、个体媒介的凸现会削弱意 见领袖的作用。2、信息的传播可能 是多级的。
守门人模式
怀特 : 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掉的信息 麦克内利:注意到把关过程中存在多个把 关人。 巴斯:注意到把关人充当角色的差异。 盖尔顿和鲁治:对把关人选择信息的标准 进行了研究(时间跨度、强度或限度、一 致性、出乎意料、构成、社会价值观念)。
不足:1、作为典型的线性模式,它将传播 过程看成是单向传递信息并且呈直线形态 的过程,忽略了反馈。2、忽视了传播过程 和社会过程的联系。3、这一模式或多或少 认为传播者具有打算影响或劝服受众的意 图,并假定传播总是有效果的。4、没有表 现出“讯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香农-韦弗模式(信息论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推测性反馈 来自新闻信源、艺术信源等的输入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分析
充分体现大众传播的特点。构成传播过 程的双向分别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 者之间存在传达与反馈机制。
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已初步具有了系统 模式的特点。
标志着从一般传播过程走向大众传播过 程模式,标志着将大众传播看成为社会 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节 传播结构和模式
模式的概念和功能 传统的线性模式 控制论模式 社会系统模式
(一)模式的概念和功能
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 化形式。 理论模式:是用简单的数据、图表、文字 等抽象的符号表示复杂事物以揭示事物要 素结构、以简化的形式表现具体事物的方 法,以简单的方式表示复杂事物的方法。 功能:构造、解释、启发、预测 类型:文字、图象、数学
信源
图2-4 德弗勒的控制论模式
德福勒的控制论模式
特点: • 最主要的贡献是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关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