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药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 ma i l :c h e n c h y @n a n o c t r . c n
环境铅暴露致脑发育损伤的机制
陈景元 ( 第四军医大学军事预防医学院劳动与环境卫生学教研室,陕西 西安 7 1 0 0 3 2 )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进展, 环境铅污染及其带来的健康威胁成为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近 年来全国各地多次发生较大规模儿童铅中毒事件, 造成了严重的健康危害和恶劣的社会影响。大量研究证 实: 即使在较低的暴露剂量下, 铅也可产生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导致智力损伤、 注意力缺陷、 攻击性行 为、 神经退行性病变等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铅神经毒性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血脑屏障( B B B ) 是铅 进入大脑的第一道防线, 但是, B B B同时也是铅神经毒性的重要靶点。铅暴露可以造成 B B B紧密连接( T J ) 的结构破坏、 屏障通透性增加、 以及紧密连接蛋白( T J P ) 表达水平的下降, 其机制可能与诱导多种蛋白激酶
E ma i l :j i a n g y i g u o @v i p . 1 6 3 . c o m
纳米材料的毒理学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陈春英,徐莺莺,王 鹏 (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北京 1 0 0 1 9 0 ) 摘要:纳米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包括量子尺寸效应、 表面效应以及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这些特性 赋予纳米材料不同于块体材料的新的物理化学性能。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了纳米材料的 纳米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纳米材料的毒性因此成为人们日渐关注的问题。对纳米材料的毒性效 应研究衍生出纳米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纳米毒理学。纳米毒理学的概念在 2 0 0 3- 2 0 0 5年间提出, 这一领域主要研究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系,包括组织、 器官、 细胞、 亚细胞结构以及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及 其引起的毒性效应。阐明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纳米材料的合理设计和安全应用具 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纳米材料毒性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纳米材料与 生物大分子、 细胞、 器官和组织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引起的毒性。大多数纳米材料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 应等机制产生一系列毒性效应。例如, 在诸多影响碳纳米管毒性评价的因素中, 碳纳米管的长度和金属杂质 被认为是重要因素。我们发现不同种类金属残留物可诱导自由基的生成, 造成细胞的氧化损伤; 在动物肺部 吸入实验中, 短的碳纳米管毒性比较小, 长的碳纳米管激活巨噬细胞并通过 T G F / S ma d信号通路促进肺 β 纤维化。纳米材料对细胞自噬的抑制或激活也是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已经报道多种纳 米材料可以诱导细胞自噬,包括各种金属氧化物、 贵金属 A u ,树枝状聚合物、 富勒烯 C 6 0 ,S WC N T等。自 噬与很多细胞功能相关联,包括免疫、 炎症和细胞凋亡等。纳米材料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 包括尺寸、 形状、 表面电荷、 化学组成、 表面修饰、 金属杂质、 团聚与分散性、 降解性能以及“ 蛋白冠” 等等对其毒性有决定性的 影响。本文对影响纳米材料毒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近年来纳米材料毒性效应的研究进展进 行了综述。通过合理的合成设计,能够调控纳米材料与生物体的相互作用,降低甚至消除毒性作用。
E ma i l :t a o c h u a n j i a n g @a g r i . g o v . c n
化学ຫໍສະໝຸດ Baidu毒性作用的非编码 R N A机制
蒋义国 ( 广州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 1 0 1 8 2 ) 摘要:近年来, 生命科学界对 R N A的认识迅速从一种简单信息分子转变到一类具有重要基因表达调控 作用的多重功能分子, 许多具有功能意义非编码 R N A的发现, 挑战和完善了传统的遗传中心法则, 展现了 细胞内基因表达调控多层次的网络系统。近几年科学家们对小分子 R N A (< 2 0 0n t ) 尤其是微小 R N A ( mi R N A , 0n t ) 倾入了大量研究, 阐明了体内 mi R N A对基因具有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 与正常的生理生 ≈2 化过程和疾病尤其是肿瘤发生密切相关。mi R N A在毒理学领域的研究自首次报道至今约 5年时间, 研究发 mi R N A具有调节外源化合物代谢、 影响外 展相当迅速, 已体现在毒理学研究的每一个方面。众多研究发现, 源性化合物的肝脏毒性、 生殖和发育毒性等功能, mi R N A表达具有调控化学物质神经毒性等作用。我们的 系列研究证实了 mi R N A在化学物诱导癌变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非编码 R N A中, 大分子长链非编码 R N A ( l n c R N A , > 2 0 0n t ) 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已发现 l n c R N A数量是 mi R N A的 1 0倍以上, 且l n c R N A序列 长、 结构丰富, 其中必然蕴藏着大量生物学信息和意义, 对这些数量更多、 序列信息更丰富的大分子长链非编
·6 ·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 0 1 3年 1 1月第 2 7卷增刊 1 C h i nJP h a r ma c o l T o x i c o l ,V o l 2 7 ,S u p p l 1 ,N o v2 0 1 3
码R N A意义的关注更显重要, 十分有必要拓展和加强 l n c R N A研究。目前, 毒理学中的 l n c R N A研究正处 于起步阶段, 已有的报道了证明了化学物暴露对 l n c R N A的表达可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的研究发现 l n c R N A 的异常表达和调控是化学致癌的重要机制之一。非编码 R N A不仅在外来化学物对机体损伤中具有重要机 制性作用, 我们还发现在循环系统中非编码 R N A分子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暴露损伤标志物意义, 非编码 R N A 为有害物质早期暴露损伤标志检测提供了新的手段。外来化学物毒性作用的非编码 R N A机制及其标志物 是将来若干年内表观毒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 0 1 3年 1 1月第 2 7卷增刊 1 C h i nJP h a r ma c o l T o x i c o l ,V o l 2 7 ,S u p p l 1 ,N o v2 0 1 3
·5 ·
我国农药健康及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陶传江,张丽英,曲甍甍,孟宇晰,闫艺舟,李 敏,陶岭梅 (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北京 1 0 0 1 2 5 ) 摘要:农药的使用为充足的食物供应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但其安全性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 主要 体现在对人及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等方面。农药风险评估已经成为欧美评价农药安全性的主要技术手段。我 国农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起步较晚, “ 十一五” 期间及“ 十二五” 期间, 借助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及公益性行业 A O/ WH O和 科研专项, 农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开始启动并全面开展。膳食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主要引用 F O E C D等评估方法, 即根据毒理学试验评价结果, 推导每日允许摄入量( A D I ) ; 通过残留田间试验结果及膳 食结构推算每天通过食物摄入的农药量; 通过二者的比较来表达风险大小。近年来国内科研机构加大力度 对我国特有的膳食结构、 小宗作物残留、 加工因子等课题开展研究。施药人员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主要借鉴美 国环保局方法, 主要考虑吸入及经皮两种暴露途径。通过对经皮、 吸入毒性等关键毒理学数据的评价, 推算 施药人员每日可承受的安全剂量; 通过全身法测试单位施药量导致的吸入或经皮暴露量, 进一步结合每天的 施药量, 推算吸入或经皮暴露量。通过暴露量与安全剂量的比较来表达风险大小。目前施药人员风险评估 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背负式喷雾器施药方式上。卫生用农药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重点针对蚊香类、 气雾剂等 产品, 借鉴美国环保局风险评估方法, 考虑吸入、 经皮、 经口( 儿童) 等暴露途径。通过对经皮、 吸入毒性等关 键毒理学数据的评价, 推算居民每日可承受的安全剂量; 通过模型模拟农药的释放及附着, 模拟农药空气中 的浓度及物体表面附着量的动态变化, 进一步推算人在室内活动或睡眠时吸入、 接触及儿童吸吮手指或玩具 的经口暴露量。通过暴露量与安全剂量的比较来表达风险大小。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主要借鉴欧盟风险 评估方法, 地下水、 地表水、 鸟、 蜜蜂、 桑蚕风险评估方法基本建立。以 P E A R L为基础改编的北方旱作地下 水模型, 可以预测农药使用后, 通过降雨淋溶至地下水中的浓度。以降雨及土壤性质为主要驱动因子, 以第 9 9百分位为保护程度, 在北方旱作区选取了 6个典型场景点; 将 6个场景点的气候、 土壤、 作物、 农业操作等 数据编入模型, 建立了 C h i n a P E A R L模型。南方水稻区下地下水模型 P a d d y P E A R L也以 P E A R L模型为基 础, 选择了 2个场景点。P a d d y P E A R L可以同时模拟大量降雨后水稻田漫溢的情况, 进一步与 T O X WA模型 组合, 可以模拟预测地表水( 池塘) 中浓度。桑蚕风险评估考虑桑树施药及邻近农田施药漂移两种场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