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口业 修口德
留点口德用文言文翻译
世之君子,言行相顾,与人交往,必慎言辞。
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或因一时之气,或因一己之私,言语之间,多有失态。
是以,留点口德,实为君子之德,亦为世人之福。
口德者,言行之间之节制也。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此言口德之要。
信者,诚信之谓也;果者,果敢之谓也。
人若能言行一致,诚信为本,果敢担当,则口德自然而生。
然世之人,往往言行不一,失信于人,口德何在?留点口德,非为束缚人之言辞,实为约束己之心性。
心性不定,言语失序,易招非议。
故留点口德,即留心性之正。
心性正,则言语有序,行为有度。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言口德之度。
己所不欲,即心中所恶,勿施于人,即不将心中所恶强加于人。
此为留点口德之根本。
留点口德,乃君子之风。
古人云:“口无遮拦,必有灾殃。
”言语无度,易招祸端。
君子知言行之利害,故留点口德,以防祸患。
留点口德,非为取悦他人,实为自保之道。
言语得当,则人际关系和谐;言语失当,则纷争不断。
故留点口德,以保己之平安。
然世之人,多不以为然。
或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言者无罪,诚哉斯言!然言者无罪,非言者所欲也。
若言者有意,则闻者必有所得。
是以,留点口德,非为言者,乃为闻者。
闻者心平气和,则受益匪浅;闻者怒火中烧,则祸事临头。
故留点口德,为闻者之福。
留点口德,亦为世道之福。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若人人皆留点口德,则世道必趋和谐。
国家安定,民族和睦,人与人之间,相敬如宾。
如此,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世界和平。
留点口德,实为世道之福。
总之,留点口德,乃君子之德,世人之福。
愿天下之人,皆留点口德,言行一致,诚信为本,果敢担当。
如此,国家强盛,民族繁荣,世界和平。
口德留于世间,和谐遍于人间。
守住口业
“口业”是堕入恶道的主要业力;
“口业”是往生西方的最大抗力;
“口业”令道场不得清净,是非不断;
“口业”令僧团不得和合,法道不兴;
“口业”令众生退失道心,断人善根;
口业之罪,甚重无比。我们修行,若不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四种口业,可能在恶道受“苦口无量”,出脱绝对无期。故我们修行,为人处事,当要谨言慎口,方能不堕入恶道轮回受苦,得证菩提
神奇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峨嵋山地质构造的轮廓,新构造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及其伴随的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壮丽的峨嵋山。
峨嵋山的地层从前寒武纪以来,除缺失中、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沉积外,其余各时代地层均有沉积。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积相标志的大量的生物化石,为研究沉积相、复原古环境、进行全球生物地层学及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史资料,麦地坪剖面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研究,碳酸盐台地沉积相的研究,中、下三叠统龙门洞剖面对潮坪沉积相的研究,晚二叠世基性岩浆喷溢的峨嵋山玄武岩对大陆裂谷作用,上地幔深部过程,岩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已成为中外学者进行地学科研的基础。峨嵋山独特的地质特性,为多种生物的滋生繁衍和雄、秀的地貌自然景观的形成创造了先决条件。
五台山,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中国佛教的圣地,国内外佛教公文殊菩萨的应化道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汉唐以来,五台山一直是中国的佛教中心,鼎盛时期寺院达300余座。目前,大部分寺院都已无存,仅剩下台内寺庙39座,台外寺庙8座。其中最著名的五大禅寺有显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罗睺寺。
五台山全貌
守住口业,成佛一半
九华山有位老尼师,年纪已136岁,身体健朗,从出家至今,从不讲任何闲话,开口闭口一句“阿弥陀佛”; 有人问她话,若有关修行,则正面开示数言;若非关修行,则闭口不答;生活简朴,三餐起居生活,完全自己料理,从不假手他人。
“修口”不单单指的是吃素
“修口”不单单指的是吃素,是想写一个全方位的“修口”。
实际上说到修口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素和不骂人,但是在现实社会当中,有很多事情是和修口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的,今天就把我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出来,供有缘人做一个参考,道行有限,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请看到这个文章的朋友自己选择相信还是不相信。
文章里如果有与经书或教义有悖之处,请选择相信经书和教义。
首先从吃素开始,佛家的吃素(道家也是提倡吃素的)根据我个人的理解是指不吃五辛,而不是指不吃肉,据我所知肉在佛教里被称为“腥”而不是“荤”(本人曾经在河北唐山的一个佛家庙宇里请教过一个主持,他也是这样说的)。
不吃“荤”主要是为了戒杀,而不是单单为了修口。
大家都知道,所谓五辛它们既是调节口味的香料,同时也是壮阳的药材,佛家戒五辛主要是因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因为吃这五样东西,很容易产生口臭,这是大家都了解的,为的是我们今天庙宇或靠近佛像的时候,不要因为我们的口臭造成对佛的不敬,实际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确实应该注意这一点,不管是否修佛都尽量少吃或不吃这几样东西,口臭毕竟是对你身边的人的一种影响和不尊敬。
第二就是因为过去修佛是以男人为主的,修行人就应该清心寡欲,吃了这几样东西,就很容易引起某些冲动,会给修行的人带来尴尬和不便,甚至也许会带来某些欲望,影响修行人的正常修行。
所以应该回避戒掉。
其次是说吸烟、喝酒,吸烟、喝酒本身绝对是一个不良的嗜好,确实应该戒除。
吸烟喝酒本身就容易产生口臭,对我们周围的人造成影响和不快。
吸烟还会引发火灾,每年全国各地因为吸烟引发的火灾数不胜数,喝酒容易失控,全国因为喝酒引发的刑事案件,包括车祸更是触目惊心。
所以应该戒除烟酒。
今天我主要想写的是关于语言和文字交流方面的。
喜欢进贴吧的朋友也许经常看到这样的留言;“你修佛吧,修佛就好了”、“回去多念**经,然后回向你就好了”、“每天念**遍阿弥陀佛就好了”,等等类似的留言。
首先我要说,发帖的人本意绝对是善良的,宣传佛法更是应该提倡的,可是如果发在这个地方就不是很合适了,首先的问题是,来这里求救的人都是身体、家庭存在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单单靠念经或佛号就可以解决的,你在善意的帮人的时候,同时也误导了别人,当接受你劝告的朋友用这个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没有作用或作用很小,这个时候最容易让这个人从此对佛、佛经产生怀疑甚至反感,认为这些都是骗人的。
戒邪淫应从口业守起,说荤话下流话有报应
口业太重 折损婚姻
我有一位诗友,交往了好几年。据自己说,他从未恋爱过,也不敢嫖妓,怕得爱滋病。但他总是喜欢看色情碟子,还曾送给我好几张。同时口业不断,张嘴闭嘴就是后现代主义,人就是动物,性就是人生唯一的快乐。口业很重,出口的都是与性、全盘西化、非圣非贤有关。
有一天,来了一位道士,进门就自己说他善於医治怪病,特地来为少爷治病,家人请他来到了病榻前,只见道士一声不响,立即拿出一枝铁锤,约有数十斤重,对准病者头额捶将下去。
他的父母见状立刻阻止之,并哭着说:“我们半辈子就只有这个宝贝儿子,今天又害病害成这个样子,你用那铁锤捶下去,岂不是要将他的脑袋敲碎?”
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本人经历,或者是单位同事身上发生的真是事情,希望大家看到淫荡邪淫的报应。
本人从小就有严重的口吃,自从懂了古人道理后,在2006年8月,我下定决心改正缺点。当时也没有想到能彻底纠正口吃,当初只是看书上写道,说下流话会被人轻视,所以就一直坚持到现在,守不妄语戒(不说骗人的话):不恶口(不说恶毒骂人的话)、不绮语(不说看人下菜碟、故意夸大的话)、不两舌(不挑拨事非),没想到从2008年开始,说话就非常流畅,一个星期说话也难得口吃一次。所以我感觉古人所说的守戒很重要,特别是在现在这个乱七八糟的社会,所有的戒律都是在保护我们自己,戒律是防护罩,不是照别人的手电筒。
信口横吹后现代,人同动物淫为快。
半生落得孤家寡,幸馀善业尚可待!
戒邪淫应从口业守起
我们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单位,和公众场所,人多的地方,一定要讲口德!千万不要说一些无聊的话,带有黄色“毒素”的笑话、事情、故事一定不要讲,不要以为这样不伤大雅,这是一种很大的过失啊!尤其是有异性在场时,更不要说一些很敏感的话题,这会带来很多不便和误会。另外女性举止要端庄,戒轻浮。谈笑时应大方优雅,戒媚笑。男性应稳重,有礼仪,不可对异性很随便,就算很熟,也请不要开过火的玩笑,因为这样一点都不好玩,还会惹火烧身。当然戒邪淫主要在心上戒,但是,我们的日常言行举止也应文明,有道德,这样才不会让异性看到你产生误会。
小心口业
小心另一种口业仁宏--常听到学佛的人相互提醒:“小心!勿造口业!”这里的“口业”主要是指谤法谤僧,说人过失,挑拨是非等等。
然而另一种更严重的口业往往被人所忽视,那就是:随便宣说有关甚深见地的话语。
-所谓“有关甚深见地的话语”,主要指有关般若智慧、法性(自性)等方面的话语,诸如“烦恼即菩提”,“本来无一物”等等大家常能听到的话。
-般若智慧是佛法的核心,佛陀正是通过宣说般若智慧令众生认识佛性而解脱成佛的。
既然般若智慧对众生有如此大的好处,那为什么不能够随便宣说呢?正是因为般若智慧如此重要,正是为了保护众生的善根慧命,所以必须要在各种条件都具足时才能宣说。
如果条件不具足就随意宣说,将是严重的“坏法罪”,那样不仅会损害听法者的慧命,也会障碍说法者的修行,更会加速正法衰亡。
-宣说甚深见地需要哪些条件呢?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点:说法者必须有传承有实修,听法者必须是相应的根器,说法的时节因缘必须成熟,说法的地点环境必须恰当等等。
按照印度那烂陀寺的规定,传法时必须具备“五圆满”:本师圆满、境圆满、眷属圆满、时圆满、法圆满。
-宣说甚深法要是一件十分严肃重大的事情,绝不可以随便。
不恰当的说法会断送众生的慧命,是最严重的杀生,是比十恶业还要严重千万倍的罪业。
-佛法甚深如大海,非凡夫所能测度,而正与邪的差别又是那么的细微,修行者稍有不慎,就可能走上歧途。
在这一点上,祖师菩萨们也曾有所示现。
宗喀巴大师早年在读《大般若经》的时候,因为看到经中反复强调“空性”,因而感到似乎一切都“空”了,甚至开始怀疑到底有没有佛,后来经过猛厉地忏悔才闯过了这一险关。
-这给后人严重的警示:连宗喀巴大师这样的菩萨都险些走岔路,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呢!-那么,当我们随意向人宣说有关“般若”、“空性”等等的话语时,我们自己真正明白这些话吗?听者是这样的根器吗?他会不会因此而起邪见?我们究竟是增长他的善根还是断送他的慧命呢?我们到底是在弘法还是在谤法呢?-笔者的一位师兄就是如此。
安乐行品5--初心菩萨如何护持自己口业
安乐行品5--初心菩萨如何护持自己口业(2016-06-19 20:30:21)[编辑][删除]转载▼安乐行品5--初心菩萨如何护持自己口业时间:2016-4-27 12:14:45 作者:来源:查看:4 评论:0内容摘要: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
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这段经文是「口安乐行」。
有几种语言最敏感,要避免。
一者,「不言人非经过」。
人家是非好坏与我们没有关系,读什么经典与我们也没有关系。
你讲了以后就变成是非,除了在我们讲经堂专门弘自己的法——按照佛门规矩,按照祖师大德遗训,修行必须一门深入,其它法门一律放下。
这是保护修行人清净心——否则你不可以论别人长短,不可以讲其它经典的过错。
那么在对经讲经之时你没有办法装聋作哑,又当别论。
到禅宗道场你就要赞叹禅宗,到净土道场你就要赞叹净土。
到禅宗道场你如果带经书的话他全部给你销毁,那个不叫「说经过」,他是一门深入。
你到净土道场去修禅宗,他把你赶走。
这个里面有界限,要分清楚。
有些属于不明就里、乱打棍子。
在禅宗道场,把有关的经典全部除了,他认为人家这是谤经典、赞自毁他,你这是不公道的。
一门有一门的规矩。
在本道场内是这样,相互之间不可以相互诋毁,可以沟通,可以交流。
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你不能为了赞叹自己的师父去轻慢别人。
我们这个道场是开放的。
我授权给所有的弟子,凡是发现有其他讲经说法的法师,你们都有权利代表师父邀请他到法华道场来讲经。
打印 如何修口行
说话的修行要领修行,事实上就是在修正我们的错误行为。
什么是错误的行为呢?就是那些会带给自己、也会带给别人痛苦、忧悲恼苦的行为。
如果我们的言行是正确的,我们就会带给自己、也会带给众生更多的快乐、安详、和谐。
简而言之,“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身行、口行、意行。
很多人常常忽略“口行”的修行。
我是很客观、如实地讲,在口行、口德没有守护好的情况下,我们把一大半的福报都漏损掉了。
嘴巴一开口,常常像一把锐利的剑在刺伤别人,我们都不知道。
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小看讲话的重要。
你只要好好地把这个口行、口德修好,就可以从原来在漏损福报、造恶因、结恶缘的情况下,转为与众生结善缘。
你不要以为这样很容易啊!修“口行”并非是只要说好听的话!那么口行应该怎么修呢?首先,要真的学会“讲话”,你就要先学会“听别人讲话”。
真的,一般人都不太会听别人讲话。
为什么呢?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很少是以一颗空灵的心在听;往往别人在讲话时,你却在想着等一下要怎么去反驳他,该如何去解释,去辩解,或是你在想等一下自己要怎么讲。
如果没有那么严重的话,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往往也是在想东想西、心不在焉。
或者是,你拿着念珠在那里默念佛号。
要知道:别人在讲话的时候你这样做,表面上是在用功,但这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一方面你是在分心,一方面你也没有能够专心听对方讲话。
当别人讲话的时候,我们很少真正专心地聆听。
你要专心地聆听,就必须要真的是一颗空明的心。
别人讲话时我们就专心地听,用真诚真心来听,用心灵来听,才能懂对方的意思。
一般人很少这样用心灵来听。
当别人在讲的时候,你会想:等一下我要怎么讲,或是希望赶快让你表达。
你没有专心在听,别人讲话的内容你往往只听到一半,所以也只能理解一半,而另外一半内容是你自己想、自己猜,自己去解读去做的文章。
所以,在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你很多的理解、解读都是错误的,没有正确理解对方的意思,但你对自己错误的解读并不知道。
于是,讲者与听者之间就会产生落差,误解就这样产生了。
佛门五戒
“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五戒】谓戒有五也。
一不杀。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在家人受。
则云邪淫。
若出家人受。
则云离非梵行缘。
一切都断故)。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看起来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是最普通最简单的事,但要仔细研究了五戒的内容之后,便知道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的事了。
如果人人受持五戒,那么人类可以和乐相处,一切众生可解除人为的灾祸了。
1.不杀生戒“不杀生”不但是佛教第一条的戒律,同时也成为国家重要的法律了。
2.不偷盗戒偷盗不是好事,是人人皆知的。
在佛法中,不论在家戒或出家戒,都制有盗戒,而且判为犯重罪的。
不论是古代或现代,世界各国的法律,皆是严格的禁止偷盗,只要是属盗窃行为,不论是暗偷或明抢,都是违反法律,犯了偷盗,而受法律制裁。
3.不邪淫戒现在家庭的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不正常的男女关系而来。
譬如“男人金屋藏娇,女人红杏出墙”等,都是由于邪淫引起,严重的会演变成家破人亡。
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都是因为贪染淫欲所致。
由此可知淫欲的祸患很大,所有有智慧之人,远离淫欲,如避火坑。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
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
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如果一人老是爱撒谎,没有信用,那么谁还会相信他?因此不得不慎防重口业。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
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话无口德,舌如利剑
6不要在流泪的时候做任何决定,情绪负面的时候说话越少越好。
同事小莉买了一个包包,看上去非常漂亮。
我们围上去,发现还是个名牌包,价格不菲。
在大家的夸赞声中,小莉笑靥如花。
有人问小莉,买包花了多少钱。
小莉还没回答,一旁的李茜抢先说:“这是高仿,花不了多少钱,网购还能便宜不少,我前几天还上网看了。
是不是,小莉,这包不贵吧?”小莉听完,脸顿时“晴转阴”,冷冷地说:“不贵,你说多少就是多少!”说完,小莉转身走了。
从此,小莉不再理睬李茜。
小莉买高仿名牌包,无非就是有点虚荣,希望能让别人瞧得起自己。
这种心态先不说对错,但没有伤害别人。
李茜的话却过于直接,丝毫不考虑小莉的感受,当众撕下了小莉的“面具”,伤害了小莉的自尊心。
有时候,别人戴上面具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或者是想要一些人格上的尊重,不违法也不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就应该淡然面对,不应该当众戳破“假面”,撕下“伪装”,伤害别人的尊严。
舌下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话无口德,就成了杀人的利剑。
在一档求职节目中,一个从法国留学归来的求职者要求月薪不低于10000元。
坐在台下的老板对他的表现并不满意。
求职者为自己争辩,说:“我并不觉得留学生就应该获得更高的报酬,但我知道我自己这4年在法国所学所经历的让我成了更好的自己,我不敢说我多优秀,但我敢保证自己不差。
”他话音刚落,其中一家企业的老总就说:“你当然不敢说自己优秀,我也曾在法国读书,我知道你毕业的那所学校是什么档次的学校,很多人去那里就是混一个文凭,给自己戴一个‘留学生’的光环,实际上你那毕业证没多大含金量。
”听到这样的话,求职者面红耳赤,又羞又气,眼里泛起了泪花。
他整理了一下情绪,对那位出言不逊的老总说:“你若瞧不上我,可以灭灯,但请你不要侮辱我。
”求职者想借自己留学生这个身份来获得心仪的工作,取得满意的报酬,完全是正当的要求。
老总却直言求职者就读的学校档次低,手里的毕业证含金量低。
这无疑是当众羞辱他人。
求职者求职,企业招聘人,这是双向选择,作为企业老总,你若觉得求职者不合适,可以不给他机会,不能出言贬低和羞辱。
口德、掌德、面德、信任德、方便德
“厚德载物”是哪几德,口德、掌德、面德、信任德、方便德1、口德得饶人处且饶人:1、直话:可以转个弯说;2、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3、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2、掌德赞美别人,学会鼓掌:1、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2、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3、给别人掌声其实是给自己掌声。
3、面德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1、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2、伤什么,别伤人面子;3、千万不要揭人老底。
4、信任德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1、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2、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3、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5、方便德与人方便,自己方便:1、请主动坐里座;2、与人方便,自己方便;3、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轻轻扶一把。
6、礼节德有“礼”走遍天下:1、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2、礼多人不怪。
7、谦让德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暗敌:1、切忌锋芒毕露;2、放下身段,降低自己;3、勿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
8、理解德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1、理解,就是给人方便;2、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3、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人贵有三德:口德、掌德、信德歌德说过:“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我们常说欣赏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既是世间的识人之法,也是内心对于自我修行的最高要求。
深以为然,为人处事最重要的才华不是学历,不是情商,而是始终如一的品德。
所谓“人有德行,必有福气”,人生在世,要想行的稳,走的远,就要把德行放身边,所以一定不要缺少以下三德。
01说话有口德,是一种人生修养《增广贤文》中有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一个人能说话是种本能,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为人处事,智慧与聪明往往只有一步之隔,看清事态是聪明,留有口德则是一种智慧。
孔子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做人做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口出善言,才能广结善缘,收获人生的好福气。
美国种族歧问题由来已久,在有段时期相当严重,各种因为肤色不同而演变的暴力每天都在上演。
多积口德,莫造嘴业,也是在积阴德
多积口德,莫造嘴业,也是在积阴德文/龙吟师傅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
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
然而,那些有一个非常富贵的嘴往往有一个子孙发达的家庭。
在龙吟师傅的家乡有一位老人,他的口德很好。
三个孙子都有儿子。
这也是祖上阴德。
别总是哭穷。
喊穷的人都很有贫贱相。
当一个人哭穷的时候,就是不满、不知足之时,或者当他想施舍的时候,他是不愿意放弃金钱而哭穷的。
于是一声喊叫,上天给了他穷的磁场,结果越来越穷。
一个人要想富贵,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一种成就相。
知足于一切,你的生活就会越来越丰富,否则你就会越来越穷。
人们不仅要知足于物质生活,钱财。
同时,我们应该对周围的人和事感到知足。
在一个家庭里,互相抱怨,互相瞧不起,渐渐地,这个家庭就衰落了。
夫妻应该互相知足。
你遇到什么样的人是你自己的业力和福报。
没有这种福报,很难找到一个大富贵的人结婚。
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运,就是业力,人敌不过业力。
穷人有贫穷相。
贫是没有福德,穷是没有智慧。
没有福德,怎么可能富有呢。
世俗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常常为了小利而斗争,争到了人间的理,但是输掉自己的阴德福报,没有用的。
因此,每个人最好回头看看自己的业障,这样比较好。
《道德经》说,道是相反的。
如果你想成就,必须反过来。
例如,每个人都认为为了自己的利益好,就会越来越好。
殊不知,对自己太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的,而且会越来越差。
相反,不是为了自己好,只是想为别人好,那么上天也不会亏待他。
他会慢慢好起来的。
古人说,为一家争利,则不必为官。
为官就是为民着想。
只有这样才能有意义。
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并不富贵。
比如,世俗的人像孔子的后代一样,有70多代。
范仲淹被印光大师誉为孔子之后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官员和一个男人,他很少为自己着想,也很少为一家族着想,而是为天下人民着想。
因此,他的还没有完全统计出来的后代有170多万。
也是子孙后代的繁荣昌盛。
大道无私。
佛教中有句话:人为自己想时,就是灾难的开始。
口德是一个人的首要修行
19
一个没有受到献身的热情所鼓舞的人,永远不会做出什么伟大的事情来。
前人后说三道四,一开口就想拿
话压倒对方,你有什么缺陷或不足等等,使得被说的人一下陷入窘境。
关键是这些事还常常被周边的人有意无意地提起,让人尴尬不已。
这种人也许并无恶意,或是不自觉地脱口而出,只是他们没有思量,没有口德的修行。
能说话是一个人的本能,但会说话则是一种修养。
讲口德,说起来复杂,但主要有三条:第一,不乱说,不胡说,也不要盛气凌人地说。
第二,正确评价自己,更要正确评价他人,发表评论,提点看法要注意语气用词;说。
第三,要持平常心,不在
背后乱评论、乱议论人。
要坦诚待人,真诚建言,做不到的事,不了解的事,不要乱说。
情商高的人,在待人接物上往往有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愿意听,二是做事让人受感动。
与人交往,要懂得与人为善,三思而后言,这体现了一种良好的修养。
管住自己的嘴,不在背地里说别人的闲话,也不随意乱说。
做人要厚道 ,说话要公道,口气要切合现场的氛围。
每个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修行,但口德一定是一个人的首要修行。
口德是一个人的首要修行
◆王建兴
所以它更被人们重视。
正是省力气。
口业的危害4
口业的危害-恶口恶口即口出粗恶的语言毁誉他人、骂人。
《法界次第初门》说:“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一句伤人的恶语,令对方生起憎恨心,把彼此良好关系破坏,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在报纸电视上常见很多惨剧,夫妇、兄弟甚或父子等为小事吵架,恶语相加,于是不顾亲情大打出手,最后对簿公堂,令人浩叹。
(1)恶口的果报《华严经》云:“恶口之罪。
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
得二种果报。
一者常闻恶声。
二者言多诤讼。
是名恶口果报。
”意思是说,恶口之罪也能使众生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生于人道之中,即获得二种果报:其一,常常听到恶声戾骂;其二,多有诤讼之事发生。
(2)《百缘经》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佛陀住世时,毗舍离城中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自从怀孕之后,便全身散发着难闻的臭气,人们都不愿接近她。
怀胎期满,生下一个儿子,叫哭声羸弱,瘦骨嶙峋,而且身体沾有粪便,臭秽不堪。
长大以后,贪嗜粪秽不肯舍离。
父母亲友都深感厌恶,甚至不愿见他。
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常常吞食粪秽。
此生嚪婆罗显现这样猪狗般的下劣行为,究竟宿世造了什么恶业呢?原来,久远以前迦罗迦孙陀佛的时代,有一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及诸比丘达三个月,还为佛陀和僧众盖了一座房舍,请一位比丘担任寺主,代为管理寺务。
一天,有位罗汉比丘经过这里,威仪详序,令人见之心生欢喜,于是国王便请他进来沐浴,并以香油涂身。
但是那位比丘寺主从外面回来见状,因心生嫉妒,口出恶言:“你是个出家人,怎么可以如此,这就像用人粪涂在身上一样!”罗汉听后对他生起怜悯心,于是在他面前显现各种神通。
寺主见后,当即忏悔罪业。
因为恶口的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身常臭秽,人都不愿接近。
(3)不恶口的好处佛在《十善业道经》中教导我们:“若离恶口,即得成就八种净业。
何等为八?”第一,“言不乖度。
”我们一说话,就符合规律,一说就说到人心上去了。
这个你离了恶口才能做到。
你不离恶口,你一说话,人家一听就别扭,不爱听。
身口意三业清净对照表
不轻浮(浮躁) 不恶眼视人 不看人笑话 不搞小团体 不急于求成 不要小性子 不撂小脸子 不指手画脚 不占人便宜 不求大仙外道 不贪网络电视 不浪费 不贪美味享受 不贪风景音乐 不唯我独尊 不虚度光阴 不戴金银饰品 不买贵重商品
身业 保持
不捉弄人 不乱看乱听 不随随便便 不偷看偷听 不管闲事 不昏沉 不绷着脸 不撅着嘴 不贪睡眠 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饮酒 不攀缘 不死板 不装腔作势 不蓄养宠物 不颠三倒四
修习“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每日反省对照表 口业 保持 保持 保持 去掉
不谈论他人是非 不讲出家人过失 不讲个人知见 不与他人较真 不讲风凉话 不辩法门高下 不谈他人隐私 不乱讲话/法 不与人打官司 不说满话大话 不讲闲话废话 不冷言冷语 不轻易下结论 不发脾气 不顶撞人 不挖苦人 不打击人 不讨人情 不人云亦云 不乱打听 不劝人离婚 不诽谤人 不诅咒天气 不找借口 不吵吵喊喊 不怨天尤人 不谤三宝 不乱开玩笑 不阴阳怪调 不劝人受戒 不劝人出家 不吹牛皮 不自夸 不两舌 不恶口 不妄语 不绮语 不生硬 不骗人 不显示炫耀 不标榜 不绝对 不夸己富 不贬人穷 不侮辱人 不嘲笑人 不数落人 不指责人 不埋怨人 不依不饶 不讲理 不谦卑 不懂装懂
不守信用 不评论好坏善恶 不顺眼 不学说骂人的话 不在众人前指责 人
不浪费别人时间 不私拿僧物 不破坏道场团结 不贪娱乐
不欠人情债 不留长发 不听/传出家人过 不围观热闹 失 不要求人过高 不草率
不上瘾 不贪穿着 不拖拉
不妄加评论好坏 不讲过去成绩
不谤国主 不夸夸其谈 不评动
不怀疑佛菩萨 不抬高自己
不刷小聪明 不感情用事
不留余地 不诅咒人事物 不能自拔 不尖酸刻薄 不修边幅 不背后评论人 不拘小节 不挑人毛病 不守规矩 不轻易许诺 不可告人 不轻易相信自己 的知见
三修门
“三修门:身修,离诸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 三修门,指的是身修、口修、意修。密宗讲究三密加持,是指身、口、意。三修门也是指身、口、意。第一就是“身修”,是建立在我们这个血肉之躯--身体上的修持方法。“离诸作为”,就是要远离种种作为,“如世间无益之事”,这个世界上没有益处的事情,比如搓麻将,这事没有益处,把宝贵的光阴都唐丧了、浪费了。诸位当中喜欢搓麻将的可能不算太少,还会以“三缺一”为借口,天天四合一,大战几回。这样不行!无益之事不能做。不做世间无益之事,这本身就是修行--身修。“及其他出世之行法等”,出世修行的方法很多,如果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也不行。要一门深入,受持一个法,一直修到底。今天听张三说这个法好,就修这个法;明天听李四说那个法好,又去修那个法。这样朝三暮四,虽然所修的都是出世之妙法,也不会有效果,因为你心不专一,不能与妙法相应。何况,有很多法是无益之法。比如,念一个咒,可以在刀上钻个洞,这就是无益之法,于解脱无益。你一看能在刀上钻个洞,高兴了,好,我就修这个法。修这个有什么用处? 我曾听一位和尚讲过他自己出家的因缘:未出家前他是个打拳的,跟他的娘舅练拳、学剑。有一天,他在四川边界看到两个西藏小喇嘛抽鸦片。他看不惯,就去干涉:“哎!你们是出家人,怎么抽起鸦片来了?”小喇嘛说:“别看我们抽鸦片,我们有法术的。”他问:“你们有什么法术?”小喇嘛看他带着刀,便说:“用你带的刀砍我,我一念咒你就砍不动。”他听了感到很新奇,忙问:“真有这个法?”小喇嘛答:“当然有,不信就试试看。不过,你先等我把鸦片抽好。”一会儿,抽好了,“来,我念咒,你砍。”其实他不敢真砍,这把刀很锋利,把手砍断就不好收场了。他用刀背砍,!刀弹了起来。“哎哟,你怎么把我的刀弹起来了?”小喇嘛说:“你就是用刀刃砍,我也不怕。”“真不怕?”“当然不怕。”,“砍断了,我不管!”“不用你管,你砍好了。”这一次他是真用刀刃砍的,!刀又被弹了起来。他服了,心想:佛法真不错,比我练的这功夫还要好。他就是以这个因缘学佛法的。其实这是无益之法,学了没有用处。 “唯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只有安安闲闲、宽宽坦坦地令身安住,没有任何挂碍,不是紧张忙碌。《心经》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有挂碍就会恐怖、就会颠倒梦想。无挂碍,心空空的,胸怀就宽阔平坦。所以“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患得患失,经常戚戚然不可终日;君子胸怀坦荡、安闲自在。诸位注意,安闲宽坦令身安住,就是身修。假如心里总是患得患失的,那就不相应了。安安闲闲、宽宽坦坦,令身安住,心里没烦恼,没有牵挂,总是心平气和、轻松愉快,身体就会好,病也不大生了。这样住在世间,才可以用功修法。这是身修。 “语修,无益之世间语及咒诵均止,安静如谷。” 三修门的第二门就是语修,是言谈话语方面的修持。 说笑话、奉承某人、贬抑某事等等,这些世间的闲话都是于修解脱道没有益的,都是无益之世间语。就某人某事争论是非长短,更是戏论。藏密的黑教里,有好多咒语并非修解脱道,都是治人的,那就是无益之咒诵。这些东西都不要去说它、不要去念它。“瞎弄。世间无益的话不要讲,无益的咒语、课诵也不要去念。我们要做到“三少”:要心中事少,口中语少,腹中食少。人有个坏毛病,事情做完了,一有空闲,就张三、李四、王二麻子说个不停。修解脱道,那样是不行的。你默默不语,不是挺好的吗?“安静如谷”,话不要多说,心里安安静静的,就象空幽幽的山谷一样。“幽谷回声话晚烟”,你有问题问我,我就详详细细地、不厌其烦答复你;没问题时并不去思考分别,心里放教空荡荡的--“太虚饮光消契阔”。 “意修,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即观想作意亦止。(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三修门的第三门就是意修,是思想意识方面的修持。 心里装着成套的与解脱道无关的空理论放不下,有什么用啊?分析它、推论它,是“戏论”;思念它、评价它,是“思量”。应该“离戏论思量、比对心想”,心里空空净净,远离戏论思量,还要远离比对心想。样样东西都拿来对比一下,比较什么呢?到底是我好,还是你好;是我长,还是你长。这种居心是不平等的,正是妄想分别,这种“比对心想”更要远离。 “即观想作意亦止”。观想是修行的方法,我们在前面已提到过。想个什么东西,还是有作为之修。比如“观想念佛”,想阿弥陀佛在我头顶上,观我自己就是阿弥陀佛。观想都是作意的,即有所作为地鼓动思想意识。连这种观想、这种作意也要停止。只要好好观照就行了,念头一起就看见,看见后不睬它,不跟它跑。观想是渐次法,观想成功之后,还要再用功把观成的相破掉,才能见到本性。我师父(王骧陆上师)对此有个比喻:比如身上生了一大片疮,用药来医治,于是,疮口收敛、收敛、再收敛,最后敛成一个小口,乃至敛成一个点。其他地方都平复了,只剩下这一个点,比喻观想成功了。但这一个点也是个疮啊!若不除去,以后还会复发的。所以进一步要把观成的相破掉,这样才可以一劳永逸,才算是真的证入法身。相不破,本性不能显现。所以说观想法要多跨一道门坎。凡是有相密部都须多跨一道门坎,最后都要把相破掉。相怎么破?还须进一步做功夫,把这相观大,大、大……大到无边无际,相就没有了。反过来,把它观小,小、小……小到什么都没有。一个是放大,一个是缩小,就这样把它破掉。相破掉后,就见到了本性,但多跨一道门坎。大手印是最直接的大乘心地法门,不要这些过程。所以,说“即观想作意亦止”。大手印不走这条路,不跨这一道道门坎。念一起就看见,看见后不睬它,保护真心就是了。 括号里这句话是从懒融禅师的偈子里摘出来的,以对“意修”作个注解。懒融禅师的偈子很好,大家都喜欢引用,大多引用四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完整的偈子是八句:“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做功夫正在用心时,却不见有念可起,就是“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拐弯抹角大谈佛教名相,劳心费力;直指心源,不说余话,便没有那么繁琐、那么沉重。这就是“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大道无形、真心无相,虽然无形无相,却时时处处都在起作用;事事物物虽然都是它的妙用,觅它本身却又了不可得。这就是“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如今我们直接指出这个“无心”,直接说它,便又和“有心”没有什么不同,即“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守口业 修口德
守口业修口德说好话,如口生莲花处处香。
说恶语,如口出毒蛇人人怕。
孩子们:许多人生病了,除了找医生治疗外,难免会问上一句:「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言下之意,好像得了病颇觉冤枉似的。
其实「病从口入」,由于长期摄取不纯凈的食物,让毒素在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
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一样也会招来祸患,伤害身体,其程度绝不下于生病。
新闻、报纸,天天看尽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口角所引发的憾事,「祸从口出」,一点也没错呀!不要以为话说过了就没事,俗谚有云:「语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好话,固然叫人回味无穷,犹如三冬之暖。
但若恶言一出,往往造成永远的伤害,任神臂力士、再世华佗,也难再复原,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真是疏忽不得。
说了不好的话,除了现世自损伤人,祸患无穷外,所造下的口业,生生世世都得一一偿还,实在可怕呀!在过去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就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后来五百生都堕落为猿猴。
还好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位比丘求忏悔,日后才有殊胜因缘,虽受猿猴之苦却能遇佛得度。
因此,我们平日要尽力戒除妄语、两呑、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同时,更积极的,要常说—第一、诚实语—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第二、利益语—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助益,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
万不可哗众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引人为恶,那就糟了。
第三、软慰语—所谓「柔能克刚。
」别人有气,切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
如何修口德?
如何修⼝德?⽂杰⽼师在《法华寻踪》系列课程⾥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让我们共同⾛进《法华寻踪》精妙的法语,重视⼝德,修⼝德,让说话的⼒量变强,⽣命的重⼼是在正能量的传播上,秉持⼀颗正义之⼼。
⼀、⼝德是什么?⼝德是⼝之功德,是说出去的话能进⼊别⼈的内⼼当中。
我们要重视⼝德,要修⼝德。
⼝德是什么?⼝德是你这个⼈说话别⼈听。
有的⼈说话别⼈是不听的,就觉得是假的,或者觉得是骗⼈的,这就是⼝德不够重。
⼝德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德,是⼝之功德,你的语⾔上的功德⼒不够。
⼀个⼈不修⼝德,你说出去的话,⽆法打动⼈的⼼,你的话没有穿透⼒,⽆法进⼊别⼈的内⼼当中,就是⼝德不够。
⼝德不够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你平时不修,⼝德是要修的。
现代⼈普遍喜欢传播垃圾,扬⼈是⾮,正⾯的信息、正⾯的能量很少去传播。
喜欢听负⾯的东西,结果造成你也喜欢去传播负⾯的东西,久⽽久之你喜欢⽤语⾔传播的话,你⼝德就很弱,⼀个⼈不修⼝德,他的福也会⼤受影响。
⼆、为什么要修⼝德?如果不去修⼝德,语⾔就没有⼒量。
《论语》⾥讲:“君⼦不重则不威”,重就是厚重的福德。
所以有福之⼈,有威德之⼈,他站在那⾥能不怒威⼈,能震慑群雄。
如果你不去修⼝德,你的语⾔就没有⼒量,你不去修⾝德,你⾝体就没有⼒量,你的威仪就没有。
现在的⼈语⾔⾮常地不柔软,不缺刚硬的语⾔,在这个时代,恶的业⼒⾜够强的时候,每个⼈的话就像⼑剑⼀样,我们因为这样的业⼒所感召,⽣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很锋利,哪怕⼀棵花草都能割伤你,这就是业⼒展现在我们周围的环境当中⽽造成的。
印光⼤师讲:“静坐常思⼰过,闲谈莫论⼈⾮。
”你静坐的时候常常能反省⾃⼰,你和⼤家闲聊的时候,莫论⼈⾮,不要去讲谁如何,这就是在修⼝德,久⽽久之你说话的⼒量就变强了,你内在语⾔携带的能量就增强了。
三、如何修⼝德?第⼀隐恶扬善,第⼆随喜功德,称赞如来。
如何修⼝德呢?第⼀隐恶扬善,第⼆普贤菩萨⼗⼤愿王中的随喜功德,称赞如来。
隐恶扬善是有智慧的,并不是说,你完全把⾃⼰正确处理事情的⽅法放弃。
【处世哲理】修炼口德
【处世哲理】修炼口德【处世哲理】修炼口德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
“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
”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
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古人说: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修炼口德,就是修炼自己的气场,一身正气才能好运多多。
口德好才能运势好,运势好才能少走弯路,多些成就。
恶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
这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修养。
出言不慎,驷马难追。
不知而说,是不聪明;知而不说,是不忠实。
君子言简而实,小人言杂而虚。
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语言切勿刺人骨髓,戏谑切勿中人心病。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快乐之时说话,没信用的多;愤怒之时说话,失礼节的多。
面责人之短,人虽不悦,未必深恨。
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悦,怀恨甚深。
不必说而说,是多说,多说易招怨;不当说而说,是瞎说,瞎说易惹祸。
君子一言当百,小人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
对失意者,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喜闻过者,忠言日至;恶闻过者,谀言日增。
言不可轻说,若说话更改,不如不说;言不可轻诺,若应诺更改,不如不诺。
所以一言半诺,俱宜谨慎为要。
有道德、信义、智谋者,必不多言;惟小人、狂人、妄人者,必会多言。
言不中理,不如不言,一言不中,千言无用。
口舌祸之门,灭身之斧也。
与善人言,暖如布帛。
伤人之言,痛如刀割。
刀疮易好,恶言难消。
口是伤人斧,言是割舌刀。
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好。
得人善言,如获金珠宝玉。
见人善言,美于诗赋文章。
听人善言,乐于钟鼓琴瑟。
1.戒多言:说话不要太多,言多必失。
2.戒轻言:不要轻率地讲话,轻言的人会召来责怪和羞辱。
3.戒狂言:不要不知轻重,胡侃乱说。
胡侃乱说,往往后悔。
4.戒杂言:说话不可杂乱无章。
杂乱无章,就会言不及义,伤害自己的美德。
5.戒戏言:不要不顾分寸地开玩笑,否则会引起冲突,招来祸害。
6.戒直言:不要不顾后果地直言不讳,否则也会引起麻烦。
善護口業 不譏他過
善護⼝業 不譏他過【善護⼝業 不譏他過】淨空⽼法師講述「善護⼝業,不譏他過。
善護⾝業,不失律儀。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你說這三句話是不是⾝⼝意。
那為什麼把「善護⼝業」放在前頭,它也有它的道理的,為什麼呢?因為⾝⼝意三業,你說哪⼀個最容易犯過失?⼝業啊!你看⼗惡業,⾝業有三個——殺⽣、偷盜、邪淫(殺、盜、淫);⼝業就有四個——妄語、惡⼝、兩⾆、綺語四個;意業就是貪、瞋、癡,這是⼗惡業。
⼗惡業當中就有四個,幾乎是⼆分之⼀的⽐例在⼝業當中,所以這個⼝業最容易犯,不容易護持,不容易守,所以我們要特別地注意。
在⼝業當中,最主要就是不譏他過。
你看我們平常跟朋友講話的時候,很少不講到第三個⼈的過失,⾃⼰當然不講,也不會講他,對不對,那都談誰啊?講某某⼈怎麼樣怎麼樣,讚美⼈的都⽐較少,都是講⼈家的過失。
那這個「譏」就是「譴責、毀謗」的意思,「不譏他過」就是不要去譏笑別⼈的過失,⼝業不說別⼈的過失。
所以《六祖壇經》裡⾯有⼀句叫做「若真修道⼈,不⾒世間過。
」這句話就是說:如果你是真正的⼀個修⾏⼈的話,你不會看到其他⼈的過失,世間上種種的過失你都看不到。
不是你腦筋有問題,不是,這句話講的是,如果你是真正的修⾏⼈的話,我們的⼼中已經沒有煩惱,你就不會看到⼈家的過失。
所以我今天看到這個⼈不順眼,看到那個⼈不順眼,種種都是看到⼈家的過失的話,表⽰你⼼中有煩惱,跟它相應了,你才會看到⼈家的過失。
⽽且我們說,佛不是說⼀切眾⽣都是未來佛嗎,眼前我們看到的,就是當下這個⼈,他現在的內因外緣和合所展現的現象⽽已;他今天造作種種的惡業,也是因緣相續才有的,他會改變的,他不會⼀直都是這樣,因為⼀切法⾃性也是空的。
更何況我們現在修⾏,最重要是讓我們的清淨⼼要現前,⼤可不必將別⼈的過失來染污我們的⼼。
我們現在道業還沒有成就,⼼中還有煩惱,別⼈的過失,我們都去講、去看,把別⼈的過失,你在重覆講的時候,你就是⼀直在薰習那個瞋⼼、那個嫌惡⼼、那個厭惡⼼;別⼈會不會因為你這樣講他他就改變,很少,是不是,現在很少⼈聽勸的;所以他也不會改變,然後你⼜染污你⾃⼰的清淨⼼,這何必呢,對別⼈對⾃⼰都不好嘛,所以就要做到「善護⼝業,不譏他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守口业修口德
说好话,如口生莲花处处香。
说恶语,如口出毒蛇人人怕。
孩子们:
许多人生病了,除了找医生治疗外,难免会问上一句:「我怎么会得了这种病呢?」言下之意,好像得了病颇觉冤枉似的。
其实「病从口入」,由于长期摄取不纯凈的食物,让毒素在体内日渐累积,一旦超过了警戒线,自然就像山洪溃堤般,一发不可收拾了。
吃下不好的食物固然会生病,说出的话如果不合情理,损人利己,一样也会招来祸患,伤害身体,其程度绝不下于生病。
新闻、报纸,天天看尽凶杀、争吵、或伤、或死,惨不忍睹,有许多都是因言词上伤了和气,动了口角所引发的憾事,「祸从口出」,一点也没错呀!
不要以为话说过了就没事,俗谚有云:「语出似箭,一入人耳,有力难拔。
」好话,固然叫人回味无穷,犹如三冬之暖。
但若恶言一出,往往造成永远的伤害,任神臂力士、再世华佗,也难再复原,所以佛陀曾告诫大家:「利刃割体痕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
」真是疏忽不得。
说了不好的话,除了现世自损伤人,祸患无穷外,所造下的口业,生生世世都得一一偿还,实在可怕呀!在过去迦叶如来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青年比丘,在偶然间,看
见另一位比丘,跳过一条小溪,就笑他的姿态,如猿猴一样,就此犯了恶语的罪,所以后来五百生都堕落为猿猴。
还好他知道自己的错,曾向那位比丘求忏悔,日后才有殊胜因缘,虽受猿猴之苦却能遇佛得度。
因此,我们平日要尽力戒除妄语、两呑、恶口、绮语等坏习惯,该说则说,不该说的,千万别让它溜出口,宁愿守口如瓶,点滴不漏,才能成就自己的道业、德行,同时,更积极的,要常说—第一、诚实语—凡说的话都要坦诚、实在,不虚
伪、不夸张讨好,更不可拿「善意的谎言」
做借口,一切以「事无不可对人言」自励,
仰不愧天、俯不怍地。
第二、利益语—说话前,总要思及对人有所助益,
懦弱的,当以鼓励拉拔他;忧伤的,该以
宽慰抚平他;刚强的,需以柔顺软化他。
万不可哗众取宠,胡言乱语,惹人邪思,
引人为恶,那就糟了。
第三、软慰语—所谓「柔能克刚。
」别人有气,切
忌硬碰硬,否则火上加油,徒增伤害而已。
平日应常以软言慰语,增加彼此的润滑,
就算真有摩擦,也能因双方的体谅而化解。
第四、智慧语—世道人心,常好逸而恶劳,喜乱
而厌正。
我们更应于言词中,提供智慧嘉
言,期待拨乱反正,点燃人人心中的光亮。
使大家不再积非成是,一错再错,让圣言
量成为人人手中的火把,去除黑暗,迎向
阳光。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我们所言,虽不至此,但修好口德,谨守口业,都是分内之事。
若真用心着力于此,相信做人处世,修身立业,起码已成功一半了,你说是吗?
(明伦月刊2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