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章 免疫化学1
免 疫 组 织 化 学
免疫组织化学常用酶
———————————————————
名称 分子量
内源性 商品
———————————————————
HRP (POD) 40-50 kD
+kD ++
有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突出优点: ● 高度的特异性 ● 敏感性高 ● 方法步骤统一 ● 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 定性、定位、定量的统一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细胞、染色 体或亚细胞水平原位检测抗原分子, 是其它任何生物技术难以达到和代替 的。它能在细胞、基因和分子水平同 时原位显示基因及其表达产物,形成 了新的检测系统,为生物学、医学和 各个领域分子水平的研究与诊断,开 拓了广阔的前景。
12. 细胞核复染(甲基绿或苏木素);
13. 封片、观察、记录。
亲和组织化学(affinity histochemistry) 植物凝集素与糖类 生物素与抗生物素 葡萄球菌A蛋白与IgG 阳离子与阴离子 激素、维生素、糖类与受体
第二节
抗生物素-生物素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
一、基本原理 抗生物素(卵白素) avidin
◆ 以中等阳性稀释度为佳 ◆ 抗体稀释液的配制
0.01mol/L pH7.4 PBS or TBS
3.抗体的选择
(1) 多抗:虽然存在交叉反应的问题, 但由于识别多个抗原表位,所以即使有少 数几个抗原表位被破坏,仍然不会影响实 验结果,这是多抗的优点之一。
(2) 单抗:识别单个抗原表位,所以特 异性高。但如果所识别的抗原表位被破坏, 则会影响实验结果,这也是单抗的缺点之 一。
1. 增强特异性染色的方法 ● 蛋白酶消化法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 合适的抗体稀释度 第一抗体 ● 温育时间 37℃ 30-60 min, 4℃ 过夜 ● 多层染色法(双层、三层)
免疫1、1,2章
第四节 免疫应答与免疫病理
超敏反应:Ⅰ、Ⅱ、Ⅲ、Ⅳ型 免疫缺陷:先天性免疫缺陷
后天性免疫缺陷
自身免疫: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
湿关节炎、重症肌无力
第二章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免疫学发展史
经验免疫学时期 科学免疫学时期 现代免疫学时期
免疫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主要成果
化和成熟的场所
中枢淋巴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பைடு நூலகம்
骨髓(bone marrow)
是所有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是 B 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胸腺(thymus)
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胸腺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 分泌的细胞因子 细胞外基质
二、外周淋巴器官及组织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
特点:经遗传获得,先天性俱有,迅速 应答,非特异性,相对稳定,作用方式单一, 无记忆性
组成:物理和生物化学屏障、固有免疫 细胞和分子
二、适应性(特异性)免疫应答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概念: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通过接触某种 抗原(antigen)物质而产生的一系列免疫功能
包括固有免疫细胞和特异性免疫 细胞
一、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血小板 NK细胞 NKT细胞 γδT细胞 B1细胞
二、特异性免疫细胞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
IMMUNOLOGY
河南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
李付广
第一章
医学免疫学概述
概念
免疫组化教程
第一章免疫细胞化学基本概念及发展简史一.免疫细胞化学的基本概念免疫细胞化学(immunocytochemistry)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观察和研究组织细胞特定抗原(或抗体)的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可以在光镜和电镜水平观察细胞膜及细胞内某种抗原物质的存在。
从而为生物医学研究生命大分子,特别是那些对细胞化学方法来说尚无作用物或作用物特异性不强的酶、蛋白质、激素及受体蛋白等在组织内分布、细胞内定位以及代谢状态等,提供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而又直观化的原位分析细胞组成物质的细胞化学手段。
二.免疫细胞化学的发展简史1941年,Coons等创立了荧光抗体法1959年,Singer创立了铁蛋白法1966年,Nakane等创立了免疫酶技术1971年,Faulk和Taylor 创立了免疫胶体金法1976年,Bayer等提出了亲合组织化学法第二章免疫细胞化学相关的组织学和细胞学技术一.取材(一)组织标本的取材1.活检钳的刃口锋利,以免组织受挤压。
2.取所需组织:主要病变区、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区。
必要时取远离病变区的正常组织作为对照。
3.为充分保存组织的抗原性,取材要快,尽量保持组织新鲜。
(二)细胞标本的取材1.印片法应用:活检标本、手术切除的标本。
方法:新鲜标本以最大面剖开暴露病区,载玻片轻压病区,脱落细胞黏附于载玻片上,立即浸入固定液中5-10分钟,取出自然干燥,低温保存。
优点:简便省时,细胞抗原保存较好。
缺点:细胞分布不均重叠,影响标记效果.2.穿刺吸取涂片法应用:实质器官的病变区.方法:①穿刺液较少时直接涂片,力求均匀。
②穿刺液较多时,穿刺液滴入1-2毫升Hanks液(RPMI1640液)内,轻搅,500rpm离心5-10分钟,弃上清,制成细胞悬液(2x106细胞/ml),吸一滴于载玻片上,轻涂,干后固定。
优点:细胞均匀.缺点:细胞易变形。
3.体液沉淀涂片法①细胞数多,取一滴直接涂片。
②细胞数少,取5毫升自然沉淀液以15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将沉淀涂片,略干后固定备用。
医学免疫学实验
第一章免疫学概要1.免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并通过面已经打排除抗原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的功能。
2.免疫防御: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这是机体不受外来物质干扰,保持物种纯洁的生理机制。
3.免疫自稳: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的组织、细胞的能力,是机体维持正常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生理机制。
4.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异常突变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借以监视和抑制恶性肿瘤在体内生长。
5.TCR:TCR即T细胞抗原受体,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6.SIg:即B细胞表面的膜免疫球蛋白,为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B细胞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的结构。
7.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答或免疫应答有关的各类细胞,主要有免疫活性细胞、嗜酸性粒细和嗜碱性粒细胞及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等。
8.CD:CD即白细胞分化抗原,是白细胞(还包括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在正常分化成熟和记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抗原标志。
9.APC:APC即抗原呈递细胞,也称为免疫辅佐细胞,能将抗原信息呈递给T细胞,从而使T细胞活化。
主要有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两大类。
10.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等,是免疫细胞聚集和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11.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又称一级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活性细胞的产生、增值和分化成熟的场所,对外周淋巴器官发育和全身免疫功能起调节作用。
12.ADCC:ADCC即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当IgG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后,可通过其IgGd Fc段与NK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定向非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填空题:1.免疫功能主要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世界上第一例成功的疫苗是E.Jenner发明的牛痘苗,可预防天花。
3.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和大颗粒淋巴细胞(NK细胞)。
化学免疫与免疫化学
化学免疫与免疫化学免疫是生物体对抗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重要机制,而免疫化学则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免疫学领域的一门学科。
化学免疫研究免疫反应的化学基础,探索免疫机制与免疫系统的关联。
本文将介绍化学免疫和免疫化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一、化学免疫的基本概念1. 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是研究生物体对抗外界致病因素的科学,包括免疫反应的机制与调控,以及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
通过免疫反应,生物体能够识别并清除入侵的病原体,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性。
2. 化学免疫的定义化学免疫是将化学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的一种手段。
它利用化学试剂与免疫学标志物相互作用,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来研究免疫反应的分子基础、过程和调控机制。
3. 免疫化学的基础免疫化学是免疫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免疫标记物的检测与鉴定等。
免疫化学的方法包括免疫印迹、免疫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法等。
二、化学免疫的方法与技术1. 免疫检测方法(1)免疫印迹技术:利用免疫印迹方法,可以检测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抗体。
将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并转移至固定膜上,然后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通过显色或发光手段来检测抗原-抗体复合物。
(2)免疫荧光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是将标记有荧光物质的抗体与样品中的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到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定位等方面。
(3)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LISA是一种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免疫测定技术,常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含量,以及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强度。
通过酶标记的抗体与目标物结合,并通过底物的酶催化反应来测定目标物的存在量。
2. 免疫化学技术(1)蛋白质分离与纯化:通过离心、电泳、超滤等手段,将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分离成单一组分,以便进行后续的免疫检测或分析。
(2)抗体的制备与标记:通过免疫动物或基因工程等方法获得特异性抗体,并通过标记的方式使其具有可视化或检测性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1PPT课件
丙酮及醇类固定剂
• 使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沉淀 • 穿透力强,对抗原保存较好 • 对小分子蛋白质及多肽等物质的保存效
果较差。
27
常用的固定液
AAF液:纯乙醇85ml、冰醋酸5ml、浓甲醛10ml。 Clzrke改良液:冰冻切片的后固定。 丙酮:适合冰冻切片和细胞涂片的后固
定,保存抗原较好,时间5-10’。 Caronoy液:适合癌基因蛋白、抗癌基
适用:实质性器官细胞的采集,如淋巴结、 肝、肾、肺等。
13
(3)体液细胞的制备:
细胞成分较多的体液标本可取少量液体直接 涂片;
细胞成分较少的则用离心沉淀法使细胞浓缩、 涂片或离心涂片器直接涂片。
立即固定包埋;暂时不固定应低温保存 备用(如干冰、液氮、低温冰箱)。
14
2. 体外培养细胞标本的制备
因蛋白等抗原的固定保存。
28
其他固定剂
Zenker液:适合免疫球蛋白抗原的检测。固 定时间2-4h,染色前用0.5%碘液脱汞。
碳二亚酰胺-戊二醛液:适合多肽类激素的固 定,对酶等蛋白质的固定效果好,对细胞内抗 原定位和超微结构保存好,是培养细胞电镜免 疫组织化学的良好固定剂。
对贴壁生长的细胞可在培养瓶或培养板的底壁 放置盖玻片,让细胞在其上生长;
内皮可采取离心沉淀涂片的方 法。
立即固定包埋;暂时不固定应低温保存备用 (如干冰、液氮、低温冰箱)。
15
3. 实验动物
取材快、固定早、取材刀要锋利 所取材料不应太大,厚度不超过3mm 取小型实验动物材料时,可先经左心室
17
人体材料标本固定组织大小
1.5cm X 1.5cm X 0.2cm
18
(二)组织细胞材料的固定
原则:在保持组织形态完好和被检测抗原的前 提下,应采用浓度最低的固定剂和最短的固定 时间。
免疫化学检测法
免疫化学检测法
免疫化学检测(Immunoassay)是一种生物分析方法,它利用生物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物质的识别能力和特异性作用来检测和分析目标物质。
它通过质量或数量上的变化来测量和定量竞争性免疫反应而获得准确的结果。
在免疫化学检测中,抗体是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具有特异性,能够与试剂抗原物质结合。
一般来说,免疫化学检测可以分为两大类:直接免疫化学检测和间接免疫化学检测。
在直接免疫化学检测中,试剂抗原物质与抗体直接发生作用,从而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观测其后续产物,以衡量抗体和试剂抗原物质之间的结合程度来测定抗原物质的量。
在间接免疫化学检测中,试剂抗原物质会先和抗体结合,然后将结合物加入特异的抗体或特异的抗原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与抗体或抗原物质具有特异性位点的抗原物质才能够被检测,从而检测和分析出目标物质。
免疫化学检测是检测和分析生物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够检测出极低浓度的目标物质,在临床上,免疫化学检测可以用于检测各种疾病的病因、过敏原物质及其免疫性质、小分子物质等。
免疫化学检测具有准确,灵敏度高,成本低,多样性好等特点,在许多实验室研究和临床诊疗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免疫组织化学与组织学相关技术课件(研究生)第二章(1)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反应
(特异性灵敏性) (颜色直观)
IHC科研应用:研究目标基因/蛋白 在细胞中的表达分布与功能
例如:
A. 表达于细胞核;
B、表达于胞浆
IHC科研应用:研究目标基因/蛋白 在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功能…
IHC临床应用: 肿瘤鉴定、分型等
1. “未分化”恶性肿瘤的确定
Ki-67:增殖
相关核抗原, 与有丝分裂密 切相关
ALP + BCIP——水解产物 + NBT—— NBT formation沉淀
(四)切片的附贴:特别加强
1.载玻片及盖玻片的处理:干净,避免抗原干扰 2.切片的附贴:避免染色过程中切片脱落。
免疫组化染色过程较长 含表面活性剂的缓冲液PBS多次浸泡冲洗切片 有的石蜡切片染色前要抗原修复(热、高压)
常用附贴剂: 1)甘油-明胶 2)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最常用 3)APES:现配现用,垂直烤片(气泡) 4)APES和多聚赖氨酸联合:特别易脱落的组织切片
例如: 乳腺癌——特定分型、靶向药物
Luminal A型(ER/PR+, Her2-),预后最好,内分泌治疗(±化疗) Luminal B 型(ER /PR +,Her2 +),预后较好,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主要内容
免疫组化相关的组织学/细胞学技术 免疫酶组织化学技术 亲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技术
人子宫颈Ki67 IHC染色 ——宫颈癌
IHC临床应用:肿瘤鉴定、分型等
2. 转移肿瘤的原发部位
例如: 角质蛋白丝Keratin——上皮性肿瘤 波形蛋白丝Vimentin——间充质分化而来 结蛋白丝Desmin——肌肉肿瘤 神经丝NF——神经元 神经胶质丝GFAP——神经胶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精品医学课件 (2)
中提取的蛋白质。也有四个生物素结合位点,是一 种亲和力更高的生物素结合蛋白。 SABC复合物: 链酶亲和素同一定浓度的生物素化酶混合后形成 链酶亲和素-生物素-酶复合物(SABC)。 这种复合物至少存在一个尚未被生物素占据的亲和 素结合位点,可以和各种生物素标记的抗体结合。
ABC法显示小鼠胸腺IL-6阳性细胞
(Question:胸腺的结构?功能?细胞?)
阳性细胞(巨噬细胞)胞质棕黄色, 细胞核绿色(甲基绿)
5.注意事项
(1)内源性生物素活性及其消除:
内源性生物素活性: 某些组织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 肝细胞、唾液腺的纹状管上皮细胞、白细胞、乳腺等)具有 较强生物素活性,使用本法染色时,会与抗生物素结合而产 生非特异性染色.
特点:亲和素作为“桥”,将生物素化的抗体与生物素化的 酶(HRP)连接起来。与PAP法相似,共有三个抗体:
原理: + 第一抗体(未标记的相关抗原特异性抗体) + 第二抗体(生物素化的桥抗体,能与第一抗体结合) + 生物素-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 (剩余的亲和素结合位点可与二抗的生物素结合) + 底物,显色反应
CSA 法 原 理 图
CSA法优缺点
优点:
比EnVision法敏感20~100倍。 适合于实验病理学和第一抗体昂贵(敏感,可稀释相当
高)、抗原性较弱的IHC检测以及抗原破坏严重、抗原 量较少的组织细胞抗原的检测方法。 核内抗原的检测(原为杂交)。
缺点:
操作步骤多、孵育时间长。 存在严重的内源性干扰(内源性生物素、过氧化物酶、
剩余的亲和素结合位点可与二抗的生物素结 + 底物,显色反应
第二章免疫组织化学基本理论与技术
(浆细胞)
合成抗体
瑞士Kohler
多发性骨 髓瘤细胞
能在体外大量繁殖
英国Milstein
不能合成抗体
第二章免疫组织化学基本理论与技 术
AAAAbbAbbbAAAbbb Ab
AbAb Ab Ab AAb bAb
首选 一抗
单克隆抗体
实质:是受同一种抗原刺激,由单个B淋 巴细胞克隆所分泌的抗体。
优点: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抗体产量高。
IgG分子呈“Y”型由两条 L链和两条H链组成。用 木瓜酶水解IgG可得到3 个片段:两个相同Fab段 或抗原结合段和另一Fc 段或可结晶段。在Fab段 与Fc段之间有一个对酶 敏感的区域,称铰链区。
第二章免疫组织化学基本理论与技 术
多克隆抗体
B Ag
B
浆细胞 Ab
制备原理: 将纯化的抗原注
射入动物体内时,
定义: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由免疫细胞合成并分泌出 一类具有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血清内。
分类:根据重链的结构及抗原特异性不同分为五种, 即IgG、 IgD、IgE、IgA、IgM。
根据制备方法不同分为两种 即单克隆抗体与多克隆抗体
第二章免疫组织化学基本理论与技 术
IgG的结构
2.灌注法:
插管由左心室插入主动脉,先用PBS冲洗血液,再 以泵或吊瓶灌注固定液。在灌注后30min内取材, 再置同一固定液内浸入固定l~3h。可使固定液 到达全身各处组织。
3.微波固定:
微波处理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促进固定 液向组织内渗透,短时间达到固定效果。将标本 放入5~10ml固定液内,置于炉中央,周边放一烧 杯盛400纯水以吸收炉内产生的热量,选择强档照 射10~30s,照后固定液温度≤50℃。取出后,在 相同固定液内再固第定二章2~免疫6组h织(术化室学温基本)理。论与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外毒素、逆转 普通蛋白质、多糖等 录病毒蛋白 Vβ Vβ、Dβ、Jβ、Vα、Jα 多态区肽结合槽,有 T、B细胞 APC处理后被T细胞识别 1/106~1/104
TCR结合部位
MHC结合部位及 非多态区,无 其限制性 反应细胞 应答特点 T细胞反应频率 CD4+T细胞 直接激活T细胞 1/20~1/5
抗原的定义
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HI) 细胞免疫:(cellular immunity ,CI) 细 胞 免 疫 体 液 免 疫
Ag 机体
T 细胞 B 细胞
致敏T细胞 细胞因子
浆细胞
抗体+Ag
免疫原性
体机
抗原性
(免疫反应性)
抗体和致 敏淋巴细胞
第二节、抗原的性质 (一)异物性
立克次体 变形杆菌
共同抗原 风湿热
共同抗原 斑疹伤寒的辅助诊断
四 、 其他分类
分类依据 物理性状 化学性质 获得方式 活化淋巴细胞方式 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 分类 颗粒性抗原和可溶性抗原 蛋白质抗原、多肽抗原、脂蛋白抗原、多 糖抗原和核酸抗原 天然抗原、人工抗原与合成抗原 特异性抗原、超抗原和有丝分裂原 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及 耐受原
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
二 、 机体因素
(一)遗传因素 不同种动物、甚至同种动物不同个体间,对同一抗原 的应答性差别很大。 (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 实验证明,一般情况下青壮年动物比幼年和老年动物 免疫应答强;雌性动物(怀孕动物除外)比雄性动物 抗体产生量高;此外,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或使用免 疫抑制剂都能影响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
组成
T细胞的辅助
B细胞表位和T细胞表位
必需
重复B细胞表位
无需
抗体类型
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多种,主要为IgG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有
IgM
体液免疫 无
超抗原 直接非特异性激活某些T细胞亚群或B细胞 亚群的物质,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大量的T细胞克
隆,并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抗原。其
一端可直接与TCR的某些片段区结合,以完整
(三)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1. 异种抗原 痢疾志贺杆菌
2. 同种异型抗原
3. 异嗜性抗原
4. 自身抗原
1.异种抗原(xenoantigen) 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质,包括各种病原
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植物蛋白、异种动物血清、
异种器官移植物以及吸入和食进的异种蛋白等。 通常情况下,异种抗原的免疫原性较强,容易引 起较强的免疫应答。
交叉反应:
实际意义
溶血性链球菌 共同抗原 急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基底膜 溶血性链球菌 心肌 共同抗原 风湿病
大肠杆菌O14型 共同抗原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粘膜
(二)同种异型抗原 (三)自身抗原 (四)变应原 (五)肿瘤抗原
肿瘤抗原
指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 表达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一)肿瘤特异性抗原
举例
抗原结合价
表位 = 2 结合价 = 2
表位 = 6 结合价 = 4
抗原决定簇的类型 1.构象决定簇和顺序决定簇
2.功能性决定簇和隐蔽性决定簇
3. T细胞决定簇和B细胞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识别抗体
构象决定簇 线性决定簇
非抗原决定簇
(蛋白分解产生)
抗原分子中的T细胞决定基与B细胞决定基
重要的抗原决定簇
弱 强
病原微生物抗原
G-菌胞壁 G+菌胞壁
流感病毒 腺病毒
伤寒沙门杆菌
链球菌
病原微生物抗原
真菌
疟原虫
白色念珠菌 (1,000X oil)
异种物质
同种异型
2.同种异型抗原
指同一物种而基因型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
抗原性物质。常见的人类同种异型抗原有血型
抗原(红细胞和血小板)和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HLA)。
五、医学上重要的抗原
(一)异种抗原 1.病原性微生物 2.细菌外毒素、类毒素 3.动物免疫血清和抗毒素
1.病原微生物
细菌性抗原
伤寒杆菌
链球菌
痢疾杆菌
G-菌胞壁
G+菌胞壁
病毒性抗原 衣壳:蛋白 包膜:糖蛋白
腺病毒 流感病毒
狂犬病病毒
口蹄疫病毒
其他病原微生物
真菌
疟原虫
白色念珠菌 (1,000X oil)
蛋白形式激活T细胞;另一端和APC表面的
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外侧结合。一类多克隆
激活剂。
超抗原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反应 1:104 ~1:105
单克隆T细胞反应 1:4~1:10
APC
MHCⅡ类分子
超抗原 V TCR 抗原肽 V
T细胞
超抗原作用示意图
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主要特性比较
存在于肿瘤细胞表面,不存在于正常相应 组织或细胞表面的抗原。
(二)肿瘤相关抗原
正常细胞和其他组织上也存在
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只表现量的改变,无严格肿瘤特异性
非肿瘤细胞所特有
典型代表:胚胎性抗原如AFP(甲胎蛋白)
CEA(癌胚抗原)
学习小结
1.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或 效应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和/或效应淋 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两种特性,其免 疫原性是区别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主要特征。 3.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包括机体因素、抗原因 素及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其中异物性是首要条 件。
• 一个抗原分子 • 一个抗原分子 一种AD 多种AD 一种抗体 多种抗体
(一)抗原决定簇
抗原决定簇的特点:
抗原决定簇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
体结合,诱导免疫应答;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
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
抗原决定簇的数目、化学基团的组成、化 学性质和空间结构决定着该抗原的特异性,也 影响着该抗原的免疫原性。
Specificity of Ag
抗原决定基 (antigenic determinant)
• 1.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AD) 是 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 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与TCR、BCR (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 2.AD构成 一般由5-17个氨基酸、5-7单糖或 核酸残基构成。
环状Pr>直链 聚合>单体 颗粒性Ag>可溶性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明胶分子(分子>100kD )
直链氨基酸
加苯环氨基酸(2%酪氨酸)
(免疫原性很弱)
(免疫原性大大增强)
芳香族氨基酸(带有苯环)
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
酸
蛋白质的免疫原性较强
核酸的免疫原性很弱
脂类一般无免疫性
多糖的免疫原性则由单糖的数目和类型所 决定。
性的强弱有关,也可影响免疫应答。皮内注射>
皮下注射>肌内注射> 腹腔注射>静脉注射
非经口途径>经口途径
二、抗原的特异性
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并与应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
性,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或针对性。
抗原的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也表现在
免疫反应性。
第一章 免疫学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
交叉反应
a
b
c
d
e
f
a和b表示不同特异性的抗体,c和d表示相似的抗原 决定簇,e为与抗体b特异性结合的抗原决定簇,f为 其它抗原决定簇;1、2和3为不同抗原,具有相同和 相似的抗原决定簇,与同一特异性抗体发生交叉反 应。
人民卫生出版社
抗原的交叉反应
甲菌
A B
乙菌 A C
机体对抗原的应答是受免疫应答基因(主要是 MHC)控制的。因个体遗传基因的不同,人群中 对同一抗原可有高、中、低不同程度的应答。
(三)其他因素
宿主反应性:不同种动物、甚至同种动物不 同个体间,对同一抗原的应答性差别很大。 免疫方法: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剂量、次 数、间隔时间以及免疫佐剂的使用等也与免疫原
细胞成分也有差异,在同种不同个体之 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受体可发生 免疫应答——即免疫排斥反应
3.自身抗原
(自身的物质为何可以是抗原?) • (1)隐蔽的自身抗原 • 外伤、手术 • 自身物质 血流(免疫系统接触) • 神经髓鞘膜蛋白 • 眼球晶体蛋白 • 精子蛋白 自身免疫病 • 甲状腺球蛋白
触)
• • • •
神经髓鞘膜蛋白 眼球晶体蛋白 精子蛋白 甲状腺球蛋白
自身免疫病
• 2)修饰的自身抗原 • 感染、药物 • 自身物质 化学结构改变 • 电离辐射
磺胺 红细胞 抗体
溶血
隐蔽的自身抗原
甲状腺球蛋白、精子 脑组织、眼晶体蛋白等
修饰或变性的自身抗原
感染、电离辐射或化学药物 造成自身成分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异物性是物质作为抗原的首要性质。具有异 物性的物质包括以下三类:
异种物质 同种异体物质 自身物质
口 蹄 疫 病 毒
异物性物质分以下几类
1. 异种物质 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动 物抗血清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2.同种异型物质: ABO血型 ,Rh血型, HLA
人类或动物同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组织和
完全抗原
抗体
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半抗原与完全抗原的区别
免疫原性 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
半抗原 半抗原+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