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病例分析——脑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病例分析——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
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部位以基底节区最多见,主要是因供应此处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发出,在原有血管病的基础上,受到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后易致血管破裂。
临床表现
常发生于50岁以上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常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患者一般无前驱症状,发病后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血压常明显升高,并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痫性发作等。
1.基底节区出血其中壳核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部位。
基底节
(1)壳核出血:出血量较小时仅表现为纯运动或纯感觉障碍。中等和大量出血可因导致内囊完全损害引起三偏征:对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性偏盲。可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可有失语,出血量大时很快出现昏迷。
(2)丘脑出血:可因压迫内囊引起三偏征,感觉障碍较重,深感觉障碍明显,可伴偏身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丘脑出血可出现精神障碍,表现为情感淡漠、视幻觉及情绪低落等,还可出现丘脑语言和丘脑痴呆。
(3)尾状核头出血:较少见。表现为头痛、呕吐、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也可仅表现为脑膜刺激征。
2.脑叶出血:一般以顶叶最多见,其次为颞叶,枕叶及额叶。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癫痫发作相对多见,昏迷少见。额叶出血可有偏瘫、Broca失语,尿便障碍,并出现摸索和强握反射等。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非优势半球受累有体像障碍。颞叶出血表现为Wernicke失语,精神症状等。枕叶出血表现为视野缺损。
3.脑桥出血:临床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眩晕、复视、眼球不同轴、侧视麻痹、交叉性瘫痪或偏瘫、四肢瘫等。大量出血时,患者很快进入昏迷,双瞳孔针尖样,呼吸困难,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常迅速死亡。
4.小脑出血:发病突然,眩晕和共济失调明显,可伴有频繁呕吐及枕部疼痛等。
5.脑室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表现为突然头痛、呕吐、颈强,Kernig征阳性,一般意识清楚。大量出血时,多很快进入昏迷,预后差,常迅速死亡。
辅助检查
1.头颅CT 是确诊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早期血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高密度影,边界清楚。
A:丘脑出血;B:壳核出血;C:脑桥出血;D:小脑出血
2.头颅MRI
3.脑血管造影:MRA、CTA、DSA等。
4.脑脊液检查:无条件进行CT检查,病情不十分严重,无明显颅高压患者可考虑。病情危重,有脑疝形成或小脑出血时,禁忌腰穿检查。
5.其他:血、尿常规,血糖,肝功,肾功,凝血功能,电解质,ECG等。
诊断
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长期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发病突然,血压常明显升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有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可伴有意识障碍,应高度怀疑脑出血。头部CT有助于明确。
鉴别诊断
1.与脑梗死、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2.外伤性颅内血肿,特别是硬膜下血肿鉴别: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但多有头部外伤史,头颅CT检查有助于鉴别。
3.与引起昏迷的全身疾病鉴别:如中毒(CO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催眠药中毒等)和某些系统性疾病(低血糖、肝性昏迷、肺性脑病、尿毒症等)。应仔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头颅CT可除外脑出血。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保持安静休息,保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予吸氧、监护等。
2.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主要药物:20%甘露醇。
3.调整血压:降颅内压治疗后,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应降血压治疗,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时,可不必使用降压药。
4.局部亚低温治疗
5.并发症防治
6.外科治疗
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尚无统一意见,下列情况可考虑手术。
①基底节区出血:中等量出血,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清除血肿。大量出血或脑疝形成者,多需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
②小脑出血:出血量≥10ml,或直径≥3cm,或合并脑积水,应尽快手术治疗。
③脑叶出血:除血肿较大危及生命或血管畸形需外科治疗外,一般保守治疗。
④脑室出血:轻型一般内科保守治疗,重型需脑室穿刺引流加腰穿放液治疗。
7.康复治疗
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行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及分水岭脑梗死等。
本节主要介绍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本病为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
临床表现
中老年患者多见,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可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反复TIA发作。
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脑梗死
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
如侧枝循环代偿良好,可全无症状。若侧枝循环不良,可引起TIA,也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可有同侧Horner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
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眼动脉受累时,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
2)大脑中动脉血栓形成
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可有体像障碍。主干闭塞常伴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皮层支闭塞:偏瘫,偏身感觉障碍,面部、上肢为重。深穿支闭塞:对侧偏瘫,肢体、面、舌受累均等。
3)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
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主侧半球病变可有Broca失语。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面、舌瘫和上肢轻瘫。双侧闭塞可出现淡漠、欣快等精神症状。
2.椎-基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
1)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临床症状变异很大。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皮质支闭塞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回避)。深穿支闭塞可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等。可有丘脑综合征,红核丘脑综合征等。
2)椎动脉血栓形成
若两侧椎动脉粗细差别不大,一侧闭塞,可通过对侧代偿,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如一侧细小,供血侧动脉闭塞则可导致明显临床症状。
可表现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及饮水呛咳(舌咽、迷走神经、疑核受损);小脑性共济失调(绳状体或小脑损伤);交叉性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核和对侧交叉的脊髓丘脑束受损);同侧Horner 征(交感神经下行纤维损伤)。
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病情迅速进展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并导致死亡。
辅助检查
1.一般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血糖,血脂,心电图等。
2.头颅CT:发病后24h内,一般无影像学改变(超早期阶段,发病6小时内,可有一些轻微改变)。24h以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病灶。2周左右梗死病灶(由于水肿减轻,吞噬细胞浸润)与周围正常组织等密度,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
3.MRI:梗死后数小时,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可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和小灶梗死。DWI(弥散加权成像)和PWI(灌注加权成像)可在发病后数分钟内检测到缺血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