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谈中国诗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件PPT

高中语文谈中国诗课件PPT

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这样安排,一是因为在这一点
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
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
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幽默而睿智。
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
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
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 栏
济慈,英国诗人。济慈诗才与雪莱、拜伦齐 名。他少年失去双亲,生平只有25岁。《夜莺 颂》《致秋天》等,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
爱。
忧郁颂
忧郁的情绪骤然间降下,仿佛来自天空悲泣的云团,滋 润着垂头丧气的小花,四月的白雾笼罩着青山,将你的哀 愁滋养于早晨的玫瑰,波光粼粼的海面虹霓,或者是花团 锦簇的牡丹丛;倘若你的恋人对你怨怼,切莫争辩,只须 将她的柔手执起,深深地,深深地啜饮她美眸的清纯。
著有《论史诗》。
史诗:指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 件的叙事长诗。
1874年,莫奈创作了扬名于世的《日出 印象》。油画描绘的是从远处观望阿弗乐港
口晨雾中日出的景象。
莫奈,法国画家, 印象派代表人物。
凡·高最有名的作品是《向日 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 题的静物。在他眼里,向日葵是太
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
简短轻灵。 诗心:指诗歌表达的内容,诗情;跟诗体
(诗歌的形式)相对。 凑泊:指生硬的拼合。 尖刻斩截:文中指尖锐深刻干脆利落。 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婉转动人。 吞言咽理:指不敢声张和申辩。
钱钟书字默存,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 系。1935年携妻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 后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在昆明
的比较上辨析、阐发。

谈中国诗课件ppt优选

谈中国诗课件ppt优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江苏无锡人。在 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创作出大量的风 格独特的旧体诗、小说和散文,他主张用比 较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 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多角度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钱钟书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 究两方面均取得了卓越成绩。其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选本《宋诗选注》。 文论集有《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编》等。
了不足奇:完全不值得奇怪。 往活动,从钱钟书的人品、生活、学风以及语言四方面突出其人格魅力。
了不足奇:完全不值得奇怪。
那钟人书当 先然生不活高了空兴八中十,说八钱楼岁钟。书阁不近:比人情喻。 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有所一谓回 的,“不聪知明不道”不怎过可么是说名自到己一言认位为也:的同写聪理“明论不。文章可的言杂文状家: ”,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写汉字
词语 còu 理 còu 合 辐 còu liáo 拨 liáo 绕 liáo 草
易错字
腠 凑 辏 撩 缭 潦
词语
shì言 pì如 bò画 感 kǎi 气 gài 灌 gài
易错字
誓 譬 擘 慨 概 溉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解词义 点评:①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中”“比国着的西艺洋术的和不诗思人了想,体中了构国缺诗之乏人严只:该密能的算办逻是辑樱的性桃,核往事跟往二情脱寸离没象客牙观有方实块际办的,没雕有完刻坚者,实放。的基在础。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回二肠十荡 多气年:来形,拔相容距文木二章百、转米乐的曲石路等我十:拔只分去动掉探人访。树过钱木家,一拨两次转。 石块。形容力气大。 (”3“)外采国菊的东短篱诗回下贵,悠乎肠然尖见荡刻南斩山气截。。: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第10课 谈中国诗

第10课 谈中国诗

(9)眉眼颦蹙:文中指为看得远些而皱起眉头,凝聚目光的神态
1.文章在后半部分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 忽略不讲”? 【与你交流】作者借此说明中国诗歌尽管在表现形 式上确实有别于外国诗歌,但是中国诗首先是诗,具 有诗的基本特征,而且由于人类的基本习性是相同的, 所以“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 合”,“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 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既对中外“那些谈 中西本位文化的人”进行了批判,同时也告诫了外国 朋友应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诗歌,以及对中国诗歌研究 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2.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 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 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 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句话?
【与你交流】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 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欠缺,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 种欠缺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 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 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 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健康稳定 的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 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 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 毒无穷的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 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 贻害无穷。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羡妒
B.援例 C.叫嚣 D.游离
斟酌
尺牍 蕴藉 门闩

10谈中国诗

10谈中国诗

6、品读:“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 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 此句意在讲中西方诗歌在内容感情上有许多相同 点;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深刻地感受本国 诗。
7、作者在“谈中国诗的特征”时,主要 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谈一谈。 引用论证,第五、六自然段,作者在论述中 国诗富于暗示,引用了很多古代诗歌,来证明自 己的观点。 举例论证,第十自然段,作者在论述到“中 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时,举了两 首古诗,来证明他的观点。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 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 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 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 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 明。”?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 《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 的欠缺,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欠 缺的根本原因。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 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 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 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 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 的讽刺
另外还有对比、比喻论证。
8、作者对中国诗究竟怀着怎样的感情? 钱先生是热爱中国文化的,但他的热爱 是用冷静的姿态和客观的心境来表达的,甚 至带着对中微, 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严谨 周密的论述中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丰富多彩, 幽默睿智。本文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 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 文布局上,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 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 让读者回味无穷。
10 谈 钱 中 钟 国 书 诗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 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著作有散文集《写 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 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 艺录》《管锥篇》《七缀集》等。《围城》已 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谈艺录》 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 《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 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 析.。

钱钟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谈中国诗》

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
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
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
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
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第2页
著作: 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 短篇小说集 : 《人•兽•鬼》, 长篇小说: 《围城》, 学术著作 : 《宋诗选注》《谈艺录》
第8页
主题归纳: 钱先生不愧为通晓拉丁、英、德、法、
意、俄、捷文等语言和诗歌的伟人,所以 他才有资格对它们的诗调和句式“作概 论”。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 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 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 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 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 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 论2020述年1月,7日星只期二有这样才全第面9 科页 学。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这里的“公职”是指站在比
较文学的立场上,依据诗歌的创作规律,客观地
评判本国诗与外国诗的异同优劣。进而全面地认
识本国诗的特征。而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因为
不能立足于比较文学的立场,失去了许多比较对
象,所以难以把握诗歌的创作规律,难以对本国
2020年1月7日星期二
第 13 页
思考:“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 是 早衰”的含义是什么?
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
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
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
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10.《谈中国诗》PPT课件

10.《谈中国诗》PPT课件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 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 对美国人的演讲,后来译为中文。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 1、说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 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2、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是早熟的,
主题归纳: 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 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 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 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 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 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主题归纳: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拿一个“通” 字概括,即通古今,通中外,通学理。 在行文布局中,先论述总原则,再逐层 展开,并旁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特别 是在每个有关中国诗特点的论述中,都包含 着对比与综合,以中外诗歌作对比,以诸多 材料来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钱钟书先生在观察中西 文化事物时,不拒绝任何一种 理论学说,也不盲从任何一个 权威。他毕生致力于促使中国 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世 界文学艺术的总的格局中去。 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 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 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钱著对于推进中 外文化的交流,对于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使 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本文就 是这样的作品。
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 苏无锡县。周岁抓周,抓了一本书,父 亲为他正式取名“钟书”。 1920年,入无锡东林小学。父 亲为钱钟书改字“默存”,要他少说话。 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报考时,数学成绩不及格,因中英文成 绩特优,被破格录取。 1935年,以第一名成绩赴英国 牛津大学埃克塞· 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 杨绛结婚,同船赴英。 37年毕业并获 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 国文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谈中国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10《谈中国诗》

拔外 笔中 木国 力国 转: 清: 石淡 ,, 惊词 天气 动安 地和
作中 风西 暗诗 合内
容 同 ,
在中 内国 容诗 上和 无西 甚洋 差诗 异
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得出什么结论?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 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 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 国的”成分。

气安和等。同时,作者对中西方诗歌本位思想提 旨
出批评,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
宫殿中的适当位置,从而促使中国文学艺术走向世界,加入到
世界文学艺术的总格局中去。为此,他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 背
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菲薄,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 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

本文是钱钟书先生根据自己的一篇演讲稿节译而成的(原稿 探
为英文, 是1945年12月6 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 主要谈 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情势方面的异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及中
钱氏语言赏析
1、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 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 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钱氏语言赏析
2、我们也有厚重的诗………可是中国诗的“比 重”却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 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 薄,只像吹着芦管。
①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手法,写出中国诗和西洋 诗之间的差别,中国诗笔力轻淡,西洋诗厚重。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比喻形象说明了 西洋诗和中国诗音调的特点。西洋诗像乐队合 奏那么浑厚,而中国诗像吹着芦管更加细腻。
明等特点。
②诗歌的情势:不是以句子
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 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

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10、谈中国诗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10、谈中国诗

10、谈中国诗教学参考0522 125410、谈中国诗一、整体把握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就是说,谈起中国诗,眼中要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因为只读中国诗的人,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没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就“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第二部分(第2段),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按照一般的说法,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则不然,抒情诗出现得异常之早,戏剧诗随后,史诗没有。

因此,中国诗是早熟的,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但以后缺少变化。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1.篇幅短小。

在第3段指出,“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原因是,“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2.富于暗示性,“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第4、5段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连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是正确的说法。

还认为,这富于暗示,“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西洋的任何一诗来得多”,例如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在中国诗里应用得最多。

3.“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在第6段指出,“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原因是,一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中国诗调较轻,比不上西洋诗调的沉重;二是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中国诗“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谈中国诗》公开课ppt课件

《谈中国诗》公开课ppt课件
最早的诗歌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集, 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发展历程
01
02
03
发展脉络
从《诗经》到《楚辞》, 再到汉乐府和唐诗,中国 诗歌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 历程。
唐诗繁荣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 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 伟大的诗人。
宋词与元曲
宋代以词著称,元代则以 曲为盛,如元曲四大家等 。
形式。
全球化视野
中国诗歌逐渐走向世界,与国际 诗歌界的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 中国诗歌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

新生代诗人与作品
XXX
作为新生代诗人的代表,XXX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表达方式,创作出了一批具有影响 力的作品,如《XXX》等。
XXX
XXX的作品以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见长,其代表作品《XXX》在诗坛引起了广泛的关 注和赞誉。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问题
中国诗歌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 元素融合,形成新的诗歌风格和特色是一大挑战。
发展趋势
多元化发展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中国诗歌也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风格
和流派的诗歌都在蓬勃发展。
跨界融合
诗歌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 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例如诗歌与 音乐、绘画、舞蹈等的结合,为 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和表现
道家思想倡导逍遥游,追求自由自在 的精神境界,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 诗歌中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追 求。
禅宗思想的影响
禅宗思想强调内心修炼和悟道,主张通过静心、冥想等方式达到内心的 平静和觉悟,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诗歌中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禅宗思想认为万物皆有佛性,主张见性成佛,这种思想也影响了中国诗 歌中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谈中国诗》解读

《谈中国诗》解读

《谈中国诗》课文解读这一段,交代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

作者认为,谈中国诗要采取比较文学的立场,只有采用比较文学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对中外诗进行比较,才能对中国诗作出正确的评价,得出合理的结论。

赏析这段文字要注意它在全文中的作用,作者开篇即向听众表明自己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中国诗:这就是说在下面的演讲中将大量引用中西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诗歌来做比较,以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

演讲伊始便告诉听众(读者)自己演讲的内容和研究方法,起到了开宗明义、统摄全文的效果。

赏析这段文字还要注意的是,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这不是作者的发明,但传统的方法一般是纵向比较,“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即按照诗歌发展的历史进程,把中国诗歌划分为先秦诗歌、魏晋诗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阶段,研究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诗歌特点。

而作者的创意则是从横向的角度,居高临下,鸟瞰世界诗歌,透视全球诗境中的中国诗,因外国诗的存在而识得中国诗是独特的“那一个”,因中国诗的存在而得以成全世界诗歌的完整性。

所以他的研究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具有不同凡响的智慧。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①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①伏尔泰:法国哲学家、文学家,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领袖。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对比中西诗歌不同的发展史,得出中国诗歌发展的无规律性导致了中国诗歌有“早熟”的特征。

所谓“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这是指中国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产生了《诗经》《楚辞》这样伟大的诗作。

《诗经》有的歌颂纯真的爱情(《周南·关雎》),有的揭示从军的悲凉(《小雅·采薇》),有的表现稼穑的艰辛(《小雅·七月》),……都是抒内心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诗经》的采风之作,到楚辞的浪漫情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每一首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谈中国诗》这篇课文,领略中国诗歌的魅力。

一、课文原文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中国诗和西洋诗在形式上、内容上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但亦有不少相同之处。

例如诗歌的凝练、意象的创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中国诗与西洋诗都有其独特之处。

中国诗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

诗人常常借助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手法,将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意象丰富的诗歌。

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简洁的语句,却传达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中国诗歌还注重韵律和节奏。

诗人通过押韵、对仗等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悦耳,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此外,中国诗歌还常常借助典故、寓言等手法,传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由、淡泊的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审美追求。

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谈中国诗》一文,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理解课文中的意象、情感、韵律等方面的内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经典的中国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其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初步感受中国诗歌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姓名小组10.《谈中国诗》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能力目标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一、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二、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一、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二、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导学案】一、感知文本(一)诵读课文注意四个方面1、作者怎样在中国诗与外国使得比较中,归纳中国诗的特点?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今中外的资料?旨在说明什么问题?3、对文中的比喻进行分析,比喻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4、注意品位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感知过程1、作家作品2、识记成语(1)一蹴而至:蹴:踏;至:达到。

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数见不鲜:数:屡次;鲜:新杀的禽兽,引伸为新鲜。

本指对于常来之客,就不宰杀禽兽招待。

后指常常见到,并不新奇。

(3)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

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4)轻鸢剪掠:鸢,指一种鹰科鸟类。

鸢飞时飘浮空中,慢慢拍翅,然后翅向后成一角度而滑翔,与风筝飞行姿态类似。

愿意是指像轻盈的老鹰掠过天空。

比喻简短轻灵!(5)回肠荡气:回:回转;荡:动摇。

使肝肠回旋,使心气激荡。

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

(6)凌风出尘:指品行高洁,超出一般人(7)拔木转石:拔下大树,转动巨石。

形容力气极大。

3、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1)关键句:第一段: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第二段: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第三段:关键词:简短第四段、第五段: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第六段: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七段: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第八段: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思路:⑴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明确:中国诗的特征。

具体说,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从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看出来的。

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4、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第3至7段),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

第四部分(第8段),总说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三、预习检测(一)文学常识1、钱钟书,字(),号(),曾用用笔名(),江苏无锡人。

()家、()家。

2、钱钟书的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和《》,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和长篇小说《》。

(二)课外阅读积累1、“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

”出自钱钟书的《》。

2、“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出自钱钟书的长篇小说《》。

3、“做文章时,引用到古人的话,不要引用号,表示辞必己出,引用今人的话,必须说‘我的朋友’——这样你总能招揽朋友。

”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中的《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4、“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并且,世人好吹牛,而牛决不能自己吹自己,至少生理构造不允许它那样做。

” 出自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中的《》。

(三)字音字形识记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羡妒(xiàn)嫉恨(jí)会稽(huì)精髓(suǐ)B.颦蹙(cù)内疚(jiù)皮夹(jiā)深挚(zhì)C.无垠(yíng)熬夜(áo)瞭望(liào)混沌(dùn)D.桃核(hāi)侈谈(shē)尽快(jǐn)睿智(ruì)解析:A项“会”读“kuài”;C项“垠”读“yín”;D项“核”读“hé”、“侈”读“chǐ”。

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叫嚣回长荡气数见不鲜B.混沌聊以慰籍斩钉截铁C.亵渎卧薪尝胆必恭必敬D.寡陋惊天动地义愤填赝解析:A项回长荡气—回肠荡气;B项聊以慰籍—聊以慰藉;D项义愤填赝—义愤填膺。

答案:C (四)词语应用1、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静默沉默①证券公司或者散户厅就像一个舞台,开盘的时候热闹,收盘之后______,即使在行情低迷时期也一样。

②张晖没有______,他选择在论坛上发帖,揭露事实真相,还行使了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力,毫不犹豫地把执法犯法者告上了法庭。

(2)一蹴而就一挥而就①他说以前在民主革命时期(1956年以前),自己写文章是思如泉涌,________,有时甚至是站在排字房的门口,写一页,排字工人排一页。

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表示,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不可能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解析:C项“不期而遇”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属望文生义。

答案:C【探究案】一、自主探究1、课文第1段中,“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明确: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中国诗的人而言的。

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于外国诗的地方,即中国诗的特点。

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用居高临远的观点看待中国诗,因此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就是“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2、从文中找出作者幽默和睿智的比喻句,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

《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

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

这事了不足奇。

二、小组探究1、小组探究本文结构布局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明确:本文在结构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

(开篇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论述中广征博引,使文章跌宕生姿。

)(1)文章第1段,说明谈论中国诗要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然后层层推进,阐述中国诗的特点。

每一个特点的论述,都包含着对比与综合。

对比,是把中外诗歌作对比;综合,是在诸多材料中综合中国诗的特点。

(2)文章结尾,作者又宕开一笔,“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使文章说理辩证周密。

课文的整个结构圆通灵活,充满机巧。

(3)下面的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A、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B、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C、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2、品味文章的语言:“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明确: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

“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

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

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

“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课堂检测】一、本月考点检测:1、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C.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

D.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解析:A项应改为“比较文学对于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概念”。

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B.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C.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D.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