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的历史与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运河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前景
从小,就看着家门口的运河长大,远眺船影点点,俯听波声潺潺,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
大运河一般分为7段:通惠河(北京至通县)、北运河(通县至天津)、南运河(天津南至山东临清)、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中运河(台儿庄至江苏淮阴)、里运河(淮阴至扬州)、江南运河(镇江至浙江杭州)。江南运河曾称江南河、浙西运河,为京杭运河的南段。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达江苏苏州,南至浙江杭州。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3世纪),因长江—钱塘江之间地势低平,河湖密集,已出现沟通河湖的运河。后经历代开凿、疏浚,江南运河初具规模。隋炀帝大业六年(610年)重新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运河古道,形成今江南运河。
隋代“发民工百万”大修运河,历数十年,一脉相通,南北畅行,乃有了今日大运河的雏形。隋代运河有五条,依开凿时间先后为:广通渠、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广通渠”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在渭水以南开凿,引渭水从大兴城东流至潼关入黄河,与渭水平行,大体沿汉代漕渠故道疏浚而成。“通济渠”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开凿,经洛阳到盱眙入淮河,连接黄河、谷水、汴河和淮河,部份沿鸿沟旧道。“通济渠”又称“御河”,河宽40步,沿岸有道路,并植柳树,风景优美。“山阳渎”即吴王夫差所凿“邗沟”,于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再扩展,沟通淮河与扬子江,即从山阳(今江苏淮安)经江都(今扬州)由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永济渠”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开通,贯联沁水、卫水、沽河诸道,南通黄河,北连涿郡(今北平),始板渚(今河南泛水东北)北岸,舟楫可上达北京。“江南河”隋炀帝大业六年(601)所开,自江都南京口(今江苏镇江)经苏州直通杭州,沿河置驿站、粮仓。隋代运河大多利用秦汉故渠、自然河川或干枯河道贯通而成,大运河之完成不仅促成隋代的霸业,亦开启中国有唐一代的盛世,对中国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有极积的启导贡献。
大运河在隋代已规模大备,又历唐、宋之兴工续凿,至元代时始成就了大运河今日之面貌。大运河之兴建,主要为运粮,也就是“南粮北运”,将江南富饶的粮产运到缺粮的北方,也就是“贡赋通漕”。这不仅解决了中国北方的民食问题,也巩固了中国北方的边防,“粮储充裕,所向克捷”,所以大运河的功能除航运灌溉外,还具有国防上的重大意义。大运河时至今日仍在不断疏浚整建,继续发挥其沟通南北的功能,目前除传承其漕运─水路运粮的历史任务外,又负起将中国北方的煤转送供应南方需要的新责任。大运河历久弥新,冠绝古今,正表现了中国人在自己的疆域上为创造历史、开拓文明,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决心。中国自先秦开始历代即不断开凿运河,区域广大,分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京抗运河,宏规伟制,最着盛名,堪称世界文明史中开凿运河的先驱,也是利用天然地势“凿山引水”运河工程史中的典范。由于京杭运河航道长、规模大、历史久,人们乃习称其为“大运河”,以彰显其在中国众多分散各地的运河中的独特地位。
经不断改造、治理,现江南运河从苏南入浙江,
分有东、中、西三线。东线是古运河线,从平望经
嘉兴、石门、崇福、塘栖、武林头到杭州;中线从
平望,经浙江乌镇、练市、新市、塘栖、武林头至
杭州;西线从江苏震泽入浙,途经南浔、湖州、菱
湖、德清、武林头至杭州。上述三线均通客货轮。
以东线长度计算,全长323.8公里。航道大部分水
深2米,底宽20米。水流平缓,流量丰富,是京杭
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80年代,在杭州三堡建造
船闸,兴筑江南运河和钱塘江的沟通工程,使它经
钱塘江和杭甬运河相连,进一步发挥航运、灌溉、
防洪排涝、居民用水、水产养殖和旅游资源的综合
功能。
江南运河的建设过程蕴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即使以现代科技眼光来看,要完成像大运河这样长数千公里的大水利工程,也绝非一项简单的工事。“人天相契”可说是中国文明的创造性精神表征,一千多年后我们仍能享受这古代设施的实惠,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但这绝非是一种偶然的成功,其所代表的“契合自然”的理念,才是最值得我们深切反省与详加评价的。
现在正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仍也是在古水利工程的基础上,继承及发扬好的传统,从加宽、加深、加长、防漏、筑堤、新挖等方式上施工,以强调经济效能、减少灾害、善用水源、利用众生为最高原则。水利工程建设其中所应用到的科学工艺技术,今古相同,包括:地形测量、河川水文、系统设计、挖凿工程、河堤构筑、淤砂防治、流量调节、闸门规划、排洪溢洪、经营管理等等,不一而足。令人由衷感慨古人之不易与智慧。
今天的江南运河,仍然在发挥着沟通南北的巨大作用,浩浩荡荡的机船队仍
然在其上往来不绝。然而,与现在的长江一样的土黄的水,却无法承载“黄金水道”那样的运输量,江南运河的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如上左图,古运河水质每况愈下,加之沿岸各地明里暗里工业、农业、生活过量取水,运河中水况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正是江南运河水质的真实写照。无怪乎,上右图,一位跑船人用河水洗衣服,会上新闻了。而这,也说明了运河跑船人的生活艰辛。如今,“鱼米之乡”已经尴尬地面临了水荒。
李二农是苏州市盛泽镇为数不多的养鱼人,但他现在去喂鱼,而是去捡垃圾。“看看这些垃圾你就知道这条河有多脏了,以前这里干净得不得了哎。现在不行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差,连鱼都被搞死了。”李二农边说边叹气边摇头。
其次,在运河上往来的,都是几十年未变的船队。由一艘机动船牵引,后面拖上长长的一对船。缓慢的航速,混乱的水上交通管理,严重制约了运河航运能力的提升。这也使得运河上只能够运载诸如煤、砖、矿石之类“重量级”的公路铁路又有些不便运输的“脏”货。
再次,水污染的严重似乎已经是和GDP的提升密切相关了。各地为了提升GDP产值,不顾环境的现象层出不穷。众所周知,任何资源的提前或超量“变现”,必然会造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透支”,其后果是导致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而水资源出现“瓶颈”,足以困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有人这样形容运河污染:10年前是“其声呜呜”,10年后是“触目惊心”。
最近,有这么一条消息:
3月9日,经过多年的酝酿,总投入达27亿元的无锡古运河整治工程终于拉开了序幕。该整治方案通过国际招标,由英、法两国联合打造。经过为期近一年的研究和摸索,专家们认为除了要保护古运河外,还要对其进行开发利用,要创出无锡的历史文化特色,特别要充分发掘“四大米市”和“水弄堂”等历史遗迹。
据介绍,此次按美国曼哈顿理念规划设计的占地16万平方米的沿河公园群将集中展示古运河经济发展史,成为古运河的“露天博物馆”。根据规划,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