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合集下载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1

透视图的基本画法1


j° k° l°

Fy H
g'
2

1 g'
利用迹点和灭点确定直线的 全线透视,然后借助视线的 水平投影求作直线段的透视 画法,称为建筑师法。
bp
f
s N A°

F

a° n
L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讲义-透视篇
(四)用建筑师法求矩 形平面的透视(1)
第九章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fx
bp
dp
fy
n
Fx
Fy

B° N
D° A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讲义-透视篇
x
d
b 1
g
c
4
e
3
2
fx
bp 1p
2p
3p 4p
fy
cp n

E° G°
Fx
Fy
B° 1°
d° 2°
g° e°A°3°4°C°


a
n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讲义-透视篇
第九章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三)纪念碑的二点透视
c m
d e
b
fx
n
mp
cp
bp a ep
fy
N1

B° D°
Fx
c° M°
用建筑师法求矩形 平面的透视(2)
第九章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fx
bp
dp
fy
Fx
Fy
C° B°
D° A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讲义-透视篇
第九章 建筑透视图的基本画法
二、用建筑师法作建筑形体透视图

第六章 家具透视图(透视画法0

第六章 家具透视图(透视画法0

新课内容:一、成角透视的布局为使透视具有较强的真实感,能符合人们正常观看物体的情形,就须正确选择视点、画面、物体三者的位置,即所谓视图的布局。

正如摄影选择位置一样,需确定视角、视距与视高。

(1) 确定透视角透视角是家具的宽度和深度两组相互垂直的平行线分别跟画面的夹角(即物体前面与侧面分别跟画面的夹角)。

根据作图的经验,对于长方体家具(如衣柜,写字台等),选择主要面(正视面)跟画面成30~~40度的夹角较为理想。

对近似正方形的家具(如方桌,方凳)采用35~~40度的夹角为好。

因用这样的透视角绘出透视其主视面的图像失真较小,不仅能使正视面的细小部位能清楚绘出来,而且也能使侧面透视较为清楚。

因为正视面跟画面的夹角愈小,正视面透视的真实感就越强,若夹角为0,正视面就跟画面重合,其透视就是正面本身,成为正投影图,完全真实。

但侧面透视成为一条直线,什么都看不到。

这样就会大大削弱整个透视的真实感。

(2) 确定视高我国成人高度一般视高为1.5-1.7米。

故我们绘视图的视高也应在此范围内选择。

对于较矮的物品取小值,对较高的取大值。

对于过于矮的物(凳、椅、床头柜等),可把视高选得更小些(1-1.4米),以增强其透视的立体感。

否则好似在高空摄影一样,连高山、房屋变得很矮了。

(3)确定真高线为了作图方便,往往使物体的一个角(常使家具正面跟侧面相交线)跟画面相重合。

根据透视原理,跟画面相重合线段的透视就是线段本身,即反映线段的实长,按绘图比例定取便是。

我们把这种跟画面相重合的直线称为真高线。

便可在真高线上按比例取出被画物体的实际高度。

当物体在真高线上的高度确定后,也就能确定家具宽度和深度两组平行线的一个透视端点。

如果再找到它们的灭点,就确定了它们的透视方向。

如图5-8所示:只要确定真高线与灭点位置,就会很方便地作两组平行线的透视方向线。

(4) 确定视距在室内观察物体,视距一般为3~5米。

为此,透视图的视距也是此范围定取。

10-3透视图的画法一.迹点灭点法

10-3透视图的画法一.迹点灭点法

2 1 21
P 31 41
45°
s
求出距点D
3.用距点法求形体的一点透视
透视图
透视平面图c1
b1
42 32
22
sp1
a1
11 21
31 41
My
s
Mx
Fy H
g'
(b)透视平面图
101 91
d1
102 92
81
52
82
11 72
3242 22 61
c1
n11 71a121 n12 31 41 51
b
g'
用量点法求建筑形体的透视
D° d°
d° d°
N1
B° N2
n1
A

n2
C° c°
n1d1
c1
a1
b1
(c)透视图
10-3 透视图的画法
一.迹点灭点法
迹点灭点法是利用直线的迹点和灭点来做形体透 视的一种方法。
例:用迹点灭点法作小屋的两点透视图。
二.视线迹点法
又称为建筑师法。它是在基面上以过站点的直线 作为辅助线,作出平面上各点的透视,从而作出 形体透视的一种方法。
用视线迹点法作建筑物的透视平面图,并完成其 透视作图
三. 量点的作法
b
a
a1
m
b1
f
n
M
s
F

a1 N
Na1=na1
B° b1
Nb1=nb1
用量点法求建筑形体的透视
立面图
x 10 9
8
平面图 my
y 5
4
3
mx
2
n2

透视图画法入门学习

透视图画法入门学习
F1
F2
F1
F2
三点透视是由于产品的表面与地面倾斜形成的。产品倾斜面的平行线组的消失点不在视平线上。
三点透视的画面也是倾斜的。三组平行线分别消失于三个灭点。


(3)三点透视
一点透视作图法(平行透视) 例题1. 设长方体:长×高×宽=40×20×30cm,放在视点下方,视高60cm,物体正面在画面上,左边中点偏离30cm,画面离视点80cm,求透视图。
03
视点:观察点。
04
基线:基面与画面的交线。
05
视平面:过视点的水平面。
06
视距:视点到画面的距离。
07
视高:视点到基面的距离。
08
视线:视点与物体任意点的连线。
2、透视图常用术语:
透视图和轴侧图一样,都是单面投影,但二者有很大区别:轴侧图是用平行投影原理,物体上平行的线条在轴侧图上仍然平行;而透视图是用中心投影原理,物体上平行的直线在透视图上不一定平行。等长的线段有近长远短的特点。平行线组在远处消失于一点。
大型物体(建筑物)
在物体下部
向内靠近
中型产品,视平线应放在物体高度内偏上位置,俩灭点稍向内靠近,且在画面之外。
大型物体,视平线在物体下部,两灭点向内靠拢,体现雄伟壮观形象。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的偏角每改变一个角度,其透视形象也随着改变。
物体立面与画面之间的偏角越小,透视收敛越慢,该面越宽。
水平线的灭点落在视平线上。 根据物体与画面的相对位置,以及观察者与物体的角度不同,透视图可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
3、透视投影的规律
一点透视 当物体的主要面或主要轮廓线平行于画面时,只有与画面垂直的那一组平行线的透视有灭点(就在心点),灭点必在视平线上。如图:

04透视图的基本画法及视点

04透视图的基本画法及视点

F2 Mx Fx=S Fx ※由此可得到求作斜
s g
由量点Mx作直线,与h-h的夹角为 a,此直线与通 线灭点的具体方法:过Fx的铅垂线相交,交点F1就是斜线AB的灭点。
二、用斜线灭点作透视图的实例
例:求作双坡房屋的透视图
p
h-h
d
c b a c′
b a
d′
b′
a′
g-g
s
p
作图步骤:
1、用建筑师法或量点法求 出房屋的透视平面图。
a
b
g
d
c
sg
g
a 1 A B
60
b 2
g
D
s′
z
h
D
h
g
dp sg
ap 1
bp
z1
g
2
§4-2
一、与画面相交的水平线的量点 和分量点的概念
1、量点、分量点、量线
量点法——建筑透视图 h 画法之二
g
P
M
Bp Ap T B
F
h
F
h
A1
B1
g
P
B
A g T
M Bp Ap
h
g
S
p
A
B1 A1
s
G
T m A1
§4-4 网格法——建筑透视图画法之三
一、网格法的概念 二、网格法画透视图实例 已知建筑物的平、立面图,用网格法完成其透视(放大 一倍画出) 作图步骤: (1)把建筑平面置于特定的网格中。 (2)用降下基面画网格透视。 (3)利用网格透视画建筑平面的透视。 (4)回升基面,确定高度,完成外形轮廓的透视。 (5) 用定比分割画门、窗及墙面划格线……等细部。 (6) 墨线加深,作出配景,完成全图。

透视图画法课件

透视图画法课件
1. 看清已知条件
2. 求灭点(主点)
3. 求各线旳透视方向
4. 求端点旳透视
5. 连轮廓线
6. 加粗轮廓线
第三节 透视图旳作法
一、一点透视(二)量点法(距点法) 所谓量点法,就是利用量点求作透视长度旳作图措施。 (1)量点法作图原理
A
B
A1
B1
量点M
TAB
FAB
心点s′
A0
B0
三、形体透视高度旳拟定
PL
PL
a
b
c
d
GL
GL
h
PL
PL
GL
GL
HL
HL
a
FX
FY
a0
S
S
S
FY
FX
S
FY
FX
课后练习:(1)作形体旳透视图。
(2) 求形体旳两点透视
(3) 求形体旳 两点透视
(4) 作台阶旳两点透视
例9(台阶旳两点透视)
先画两边挡板旳透视。
再画右挡板内侧台阶轮廓线旳透视。
S
fx
FX
FY
fy
A0
b0
B0
d0
D0
H
C0
视线法绘制形体旳两点透视
视线法绘制不与画面相交旳形体旳透视图旳作法
t
T
fy
fx
FY
FX
a0
A0
d0
例2 作出基面上旳方形 网格旳两点透视。
量点法
GL
GL
fy
fx
my
mx
L1
L2
L3
L5
L4
O
L1
L2
L3
L5

景观制图——透视图画法课件

景观制图——透视图画法课件
SketchUp
SketchUp是一款直观易用的3D建模软件,也常用于透视 图的绘制。其内置的渲染和视角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生 成高质量的透视图像。
Adobe Illustrator
作为一款专业的矢量绘图软件,Adobe Illustrator也支持 透视图的绘制。它提供了丰富的绘图工具和精确的测量功 能,满足绘制者的各种需求。
03
透视图的应用
景观设计中的透视图应用
场景表现
透视图能够直观地展现景观设计 的场景,包括地形、植被、水体 、建筑等各个要素,使观察者更
好地理解和感受设计意图。
空间感表现
透视图通过线条和阴影的运用,能 够准确地表达景观设计中的空间感 和层次感,有助于观察者对空间进 行感知和把握。
设计评估
透视图可以作为评估景观设计效果 的重要工具,通过观察和分析透视 图,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 进,提高设计质量。
建筑设计中的透视图应用
01 02
建筑外观表现
透视图能够真实地展现建筑的外观造型和设计风格,包括建筑的立面、 屋顶、门窗、装饰等细节,使观察者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的特点和亮点 。
室内空间表现
透视图可以表达建筑室内空间的设计和布局,包括房间的大小、高度、 采光、家具摆放等,有助于观察者对室内环境进行感知和评价。
透视图的分类
01
02
03
一点透视
也称为平行透视,在这种 透视中,所有平行的线条 在远方汇聚于一个消失点 。
两点透视
也称为成角透视,在这种 透视中,平行的线条在两 个方向上汇聚于两个消失 点。
三点透视
也称为倾斜透视或鸟瞰透 视,用于表现高大建筑物 或场景的仰视或俯视效果 。
透视图的基本元素

3.室内设计手绘-第三部分 基本透视

3.室内设计手绘-第三部分 基本透视

(3)在确定好大的透视关系基础上,定好每个建 筑投影的位置关系。
(4)根据投影画出建筑体块的高度,注意体块与体块 之间的透视关系,切不可出现透视错误。
(5)把植物配景添加到画面中,增强画面的层次关系。
(6)用墨线勾勒,并清理掉铅笔稿,完成绘制
(4)将矩形平面上的所有点连接到灭点。
(5)确定立方体的深度。一点透视的深度通过距点可求得。
(6)墨线勾勒,清理铅笔稿,完成立方体的绘制。
一点透视体块角度练习
一点透视
一点透视的快速作图法
(1)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消失点一般位于 画面1/2的位置或1/2偏下的位置。
(2)确定好基准面的位置,此时要注意意的是基准面 上的真宽线(代表物体的实际宽度)要与视平线呈平 行关系。
PHOTO FROM PIXABAY
透视的概念
透视,通俗来讲,当你站在一条街道的 中央,你会感觉街道两旁的建筑以及行道树, 随着距离的远近,会呈现出近大远小、近实远 虚、近高远低、近暖远冷等空间特征,这就是 透视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体现形式。
透视图,就是将我们所看到的或想要去 表现的空间,按照透视规律,在某种媒介物 (绘图纸和手芋绘板等多种媒介)上体现出出 来所得到的图。
• 原来与画面平行的横线会根据透视的变化,与画面形成一定的 透视角度,并分别向消失点消失。
• 与一点透视不同的是,两点透视具有两个消失点,所以更能体 现物体的转折关系。
• 在两点透视当中我们只能看见3个面。在两点透视中物体高低 不同的情况下,越靠近消失点的物体透视角度越小,反之远离 消失点的物体透视角度就大。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体块角度练习
两点透视
两点透视的快速作图法
(1)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在两点透视图中, 一般将两个消失点中的一个安排在纸内,另一个 安排在纸外,这样画出来的效果才更有美足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透视图基本画法
1.1 直线迹点法(全线相交法) 1.2 视线迹点法(建筑师法) 1.3 量点法和 距点法
先画立体的基(面)透视(基础平面的透视图)
后画立体的体透视图
平面的 透视作 图
1.1全 线相交 法
1.2
视线迹点法(建筑师法)
3、降低或升高基面作图
直线迹点法(全线相交法) 方法: 1、作出主 向灭点。 2、延长主 向线至画面 作出其的迹 点。 3、利用真 高线作体的 透视。
视线迹点法:
第一步: 作基透视
(建筑平面图 的透视) 两点透视
第二步:利用真高线作体的透视
量点法
量点的概念:辅助直线的灭点(M)。 辅助直线:一组平行线(等腰三角形的底边)
例题1:平面图的透视 画面与墙面的偏角为30°-60°
例题2:建筑形 体的透视(1/3)
画面与墙面的偏 角为30°-60°
见下页

例题2:建筑形体(2/3)
例2:建筑形体(3/3)
例题3: 建筑形体的透 视(1/3) 画面与墙面的 偏角为45° 见下页 ↓
例题3: 建筑形 体的透 视 (2/3)
例题3:建筑形体的透视(3/3)
距点法(量点法的特殊情况)
例题4:建筑形体的透视
第四次作业
04
1、幅面:A3横式 2、内容(任选2题) 教材(建筑阴影与透视图学)P118,P167 习题集P125(8-8),P127(8-11)(8-12) 3、要求: 用全线相交法,视线迹点法(建筑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