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透镜”一节教学
案例分析
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单进方
【前言】:新课程要求构建“双主型”课堂教学,通过师生互动,情感交流来启动学生的求知原动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本人在“透镜”一节教学之后,无论是从学生的课后作业,还是从与学生的课后交谈情况来看,这节课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后来,我就对这节课进行了仔细分析,发现确有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借鉴和发扬之处。现把当时的教学过程分析如下:
【案例情境一】:新课的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拿起课本放到远处看看,并皱皱眉、摇摇头,表现出万般无奈状,然后戴上眼镜,把课本移近,脸上露出笑容;再注视同学)师:好多同学和我一样都不得戴上了眼镜,大家年纪轻轻为什么要戴眼镜?
生: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患上近视眼。
师:(与一位同学换一付眼镜戴),问结果如何?为什么?
生:不一样,因为我的是近视眼镜,老师的是远视眼镜。
师:为什么近视眼镜与远视眼镜的作用会不同呢?你们谁知道?想不想知道?
(学生都露出企盼的目光,有的学生甚至来不及举手就喊想知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师:(小结)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都是透镜,点明课题——透镜。
【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课题,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由于本节课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又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眼镜”这一“道具”,再加上教师上课开始时的自然而又亲切的表演,一下子拉
近了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物理有亲近感,有效激发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原动力,使本节课的教学找准了“戏眼”。同时以“同学们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对学生渗透健康教育,打破学科本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案例情境二】: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透镜的特性
师:叫同学摸摸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生:近视眼镜中央薄边缘厚;远视眼镜中央厚边缘薄。
师:我们把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并板画几种透镜让学生分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桌子上的二个透镜(注意透镜不能用手直接摸,要用干净的餐巾纸包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活动)有的用纸包着摸;有的用透镜观察书上的字;有的用透镜看远处的人;靠窗的同学让太阳光透过透镜照在课桌(或书本)上根据生活经验,凸透镜对光起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甲:一个透镜中央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另一个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叫是凸透镜。
生乙:把二个透镜分别近靠书本时,凸透镜把字放大了;凹透镜把字缩小了。师:(指导没有观察到的学生观察。)
生丙: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凸透镜会放大物体,但如果物体离凸透镜比较远时,凸透镜会使物体缩小并使物体颠倒。
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继续研究。
生丁:把二个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时,凸透镜把太阳光会聚了;凹透镜把太阳光发散了。
师:(叫学生丁给全班同学示范他的做法,)然后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1、你把太阳光会聚到最小时亮斑有多大?2、把太阳光会聚到手心中,形成小亮点时,手有什么感觉?3、同时用刻度尺量出最小的亮点到中心的距离。
生:(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进教室交流)
师:用激光器演示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介绍焦点和焦距。再板画凹、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图。
师:根据光路的可逆性,谁能画出凹、凸透镜的另一幅光学性质图。
生:二位学生上黑板画,其余学生在作业本上画,然后同桌讨论。
师:(进一步提问)患近视眼的人戴的眼镜是否都不得相同?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和交流)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厚度不同;有的认为是透镜的弯曲度程度不同;大多数同学知道度数不同,但不知道度数不同是怎样形成的。最后一致要求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度数的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什么差异。)
师:(演示)不同度数的凸透镜,对光偏折(会聚)能力和焦距的长短。并介绍眼镜的度数与焦距的关系。
师:焦距长的凸透镜(度数低)和焦距短的凸透镜(度数高)哪个对光的偏折(即会聚)作用大?
生:焦距短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会聚)作用大。
师:同样,不同焦距(或度数)的凹透镜对光的偏折(发散)能力也不同,焦距短(度数高)的对光的偏折(发散)能力大。
【分析】:整个探究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学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教师能很好地树立服务意识,而且能打破课堂即教室的传统观念,拓宽课堂空间,并提倡学习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的积极性持续发挥效能。同时让学生在对生活现象的感知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相互协作探索知识,并在活动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高度统一,和谐发展。“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遵循固定线路而不,没有激情的行程”由于靠窗部分学生的“先知”,打破了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如果此时教师仍按教材设定的顺序进行教学,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特别是对已知的部分学生)。在此,教师能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顺利自然。再者,教师能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把焦点和焦距部分的教学与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结合起来进行,使得课堂教学有“一气呵成”之感。
【案例情境三】:课堂小结
师:出示二个大小相同的透镜并提出问题:你们有哪些方法判断出哪个是凸透镜哪个是凹透镜?请大家先讨论,然后列表总结。
生:(积极进行同桌讨论、列表总结、然后班级交流。)
【分析】:新课程实行三级管理,新课程的教材也是开放型的,每位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重组和开发,这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我把原教材中的中间一个板块移到最后,使得整堂课的教学更具系统性和完整化。同时要求学生用列表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到一种学习的方法。
【案例情境四】:拓展与延伸
师:(连续打出三个课件:)
[课件1]据报道,某山发生山火,烧毁树林250亩,在山火发源地发现一个较大的玻璃瓶底,警方经过多方面调查,最后确定这次火灾的“元凶”就是个这个玻璃瓶底。你认为这可能吗,为什么?
[课件2]某公园中的一块警示牌,上面写有“请不要把装有液体的纯净水瓶或矿泉水瓶遗留在山上”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是为什么?
[课件3]早在我国汉代就有记载“削冰令其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谁能用现代汉语描述它?谁又能解释其原因?
生:(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相互争论,最后达成共识,所学知识得到了真正理解,完成了意义建构。)
师:(结束语)透镜除了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作用外,还有其他作用吗?请大家去思考、探究……
【分析】:“学习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三个课件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的突出体现,也把本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科学探究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探究是科学创新的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的结束语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使本节课的教学时空得到拓展,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
2004年12月于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