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初三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

合集下载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优秀6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一一、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暴力、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难点: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解决办法:1、做好课前预习,在知识结构中梳理以前学过的知识,精心设计复习题,做到温故知新。

2、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本文课本剧,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

3、对于疑点的处理可以和扩展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学生活动设计1、排练课本剧。

2、讲故事比赛。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读的则是另一个故事。

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为第一课时,重点应该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朗读、疏通和整体把握上,初步领悟《战国策》说理周密,笔锋犀利的语言风格。

(二)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特点和mission。

(3)了解古代礼仪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使命和社会责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勇敢、智慧、正直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特点和mission。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2. 教学难点:(1)古代礼仪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雎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和mission。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难点解析:(1)讲解古代礼仪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2)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使命和社会责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分析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查漏补缺。

2. 反思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唐雎的形象特点和使命。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维护了国家领土的完整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精神。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

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对于文中一些较难的实词、虚词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方面,学生能够把握基本情节,但对于人物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如“辱”“易”“其”“以”“徒”“跣”“抢”“休祲”“缟素”“色挠”等。

2.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虽然”“休祲”“长跪”等。

3.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4.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借助注释、工具书及小组合作,自主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爱国情怀。

2.认识到在面对强权和困难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勇于捍卫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勇敢、机智、忠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本节课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询问教师,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情节。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理解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口头练习。

(2)学生尝试翻译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6.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个人才华。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故事情节,锻炼表达能力。

3. 选择一篇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生字词抄写、故事讲述和自主阅读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四、课外作业1.书后练习二、三。

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3.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5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史上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揣摩其语气)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

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五、作业: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史上其他著名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篇一:《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2、把握课文中精辟的语言。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四、课前准备1、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

2、了解《战国策》。

五、教学过程〈一〉从时代背景导入。

1、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

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2、文学常识介绍《战国策》是末年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二〉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读课文,教师听读。

2、请学生结合注释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意义。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

冠,帽子。

跣,赤脚。

抢地:撞地。

抢,碰、撞休浸:吉凶的征兆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谢:道歉谕:明白3、理解词类活用,然后翻译句子。

⑴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如动词,意动用法,)⑵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如动词,使动用法,)14、难句翻译。

⑴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⑵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⑶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三〉研讨课文〈1〉这是一篇描写强弱斗争的文章,请同学们熟读课文,然后找出文中能表现秦国强大而安陵弱小的语句。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执教对象:初中九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唐雎不辱使命》一、教材分析《唐雎不辱使命》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强秦,毫不畏惧,以其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勇气挫败秦王企图以易地之名行兼并之实的阴谋,成功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故事,展现了唐雎的英勇无畏和机智善辩。

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言辞犀利有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以及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智慧,提升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然而,对于文中一些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分析、外交辞令的理解以及历史背景知识的把握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此外,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唐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也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如“使”“易”“其”“以”等。

2.理解并翻译课文,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3.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体会其写作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义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智慧,勇于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3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3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13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睢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的精神。

4、探讨唐睢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准备:了解战国时期历史背景,了解《战国策》。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代大文豪苏轼有段名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不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大诗人李白也有诗云:“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样的一位英雄豪杰——唐睢。

二、整体感知:1、生齐读课文,教师听音。

2、正音,范读。

检查预习。

再读。

3、请同学结合注释默读课文,弄懂文意。

请至少两至三位同学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注意不要求字字落实。

4、学生概括,归纳。

师进而点出全文故事情节。

(文章写了秦王赢政向安陵君挑衅。

以换地为名企图挑起战争。

安陵君的大臣唐睢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赢政,终于使秦王赢政屈服的事。

故事情节:开端(第一段)秦王设下骗局,唐睢临危出使。

发展(第二段)秦王严厉指责,炫耀实力;唐睢重申立场,断然拒绝。

沉着应对。

高潮(第三段)秦王威吓,唐睢反击。

针锋相对。

结局(第四段)秦王长跪而谢,唐睢不辱使命。

前倨后恭。

三、分段再读课文。

串解文意。

注意重点字词。

穿插写作的背景,《战国策》。

简明扼要。

书中的专诸,要离,聂政资料,可加以引用一点,以提高兴趣。

四、问题探讨。

根据课后习题一,全面理解内容。

并会用原文回答。

四、品读。

注意语气。

根据课后习题二,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要把握住。

五、拓展延伸。

唐睢的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的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联系实际谈谈。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分析唐雎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忠诚勇敢的品质。

3.领悟文章的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掌握。

2.唐雎的性格特点分析。

3.文章表达技巧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体现。

2.文章表达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唐雎不辱使命》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学生查找并掌握生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读写。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对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看法。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具体体现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语句。

五、作业布置1.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思考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体现,为下一课时讨论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回顾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体现。

二、课堂讲解1.讲解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表现。

2.分析文章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对比、夸张等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其他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四、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体现。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唐雎的品质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六、作业布置2.收集其他关于忠诚勇敢的经典案例,为下一课时讨论做准备。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表达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其他表达技巧,如悬念、铺垫等。

2.分析这些表达技巧在文章中的作用。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悬念、铺垫等表达技巧。

2.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更多表达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四、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唐雎忠诚勇敢品质的具体体现。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5篇)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初步体会课文大意;反复诵读,尤其读准多音字。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雎品质。

5.课外拓展有关《战国策》的知识。

教学重点:1.积累古文词语:谓、易、其(作语气词)、虽然、虽、休、寝、错、仓等及出自《战国策》的常见成语。

2.文章对“士”的作用的强调;选材的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朗读(多种形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两千年以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纷争的战国时代,各个国家或者为了使自己更强大,或者为了“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争相养士,利用这些人在内政外交上出谋划策,“扶危持倾”,课文中唐雎这个人物,就可以使我们由一斑见金豹。

二、多种形式读课文,读准字音,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1.齐读(边听边纠正读音)2.分角色朗读及指导3.全班分成四组,分角色朗读。

三、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语旬四、课外作业1.书后练习二、三2.读《战国策》或有关资料,准备讲故事。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分析唐雎的人物形象,了解写作意图1.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采用学生的合理说法)明确:因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

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2.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明确: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二、文章写法特点1.根据课文情节,发挥想像,看课文中可以加上哪些人物和情节?(学生说,老师评点;老师说,学生评点)明确:本文这种写法的好处,简洁明快,突出重点,突出中心。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

《唐雎不辱使命》说课稿(精选3篇)《唐雎不辱使命》篇1一、说教材《唐雎不辱使命》出自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

本单元是文言文单元,为读者收录的都是传统名篇,有的论述人生的理性抉择,有的叙述着不畏强暴的故事,有的描述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有的则是不同时代词人们抒发的壮志豪情。

阅读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使读者解到古文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古人精彩的故事,受到情感上的熏陶。

《唐雎不辱使命》这一课以人物对话,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位正义凛然、不卑不亢的英雄的形象,表现了唐雎为了国家严正而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大无畏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在外交中战胜强国的原因。

二、说学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因此首先需要足够了解学生。

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不少文言文,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但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在诵读中加强文言语感,积累文言知识。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文所在单元的把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音与义,理解作品的内容;能够流利并有感地吟诵文章。

过程与方法:读悟结合,理解文章大意,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领悟言辞的巧妙美,提高鉴赏能力。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不屈精神与正义之气。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结合三维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本课我将采取学生自学法、合作讨论法为主,教师以讲授法、引导学生朗读法以及通过学生演绎加以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本课设计为如下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课伊始,我会采用谈话的方式,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引出《战国策》,进而引出本文《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读一读写一写本文的字词;能力目标:借助注释和工具疏通文意。

重点难点:体会秦王和唐雎这两个对立的人物在性格上的反衬作用。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电影《我的一九—九》中著名外交家顾维均的故事?引出他“不辱使命”,然后,列举众多“不辱使命”的外交者,如硕相如、鲁仲连、周恩来等,以引出唐雎和课题。

二、简介作者,释题1.《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体史书。

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有33篇。

西汉成帝时,刘向根据战国末年的纵横家著作整理编辑而成。

2.辱:辱没。

三、教师范读课文解决以下字音:唐雎怫然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休寝缟素色挠四、整体感知:1.你是如何评价唐雎的?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五、研读赏析:1.听录音带,学生跟读第一段。

2.采用老师讲述为主的方法,疏通以下字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大王加惠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秦王不说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的话,体会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②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请恰当推测一下。

③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④请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4.学生齐读第一段。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1.男生齐读第二段。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翻译全段,引导学生理解以下词句: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轻寡人与虽千里之地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3.讨论以下问题:①细读秦王对唐雎说的话,回答: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安陵君对他又是什么态度?②你认为秦王说的是真心话吗?为什么?③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特点,分析其不辱使命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激发学生报效国家、勇担重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唐雎不辱使命》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唐雎的形象特点,分析其不辱使命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古代汉语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2)唐雎的外交策略和心理素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唐雎的背景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唐雎的语气和情感。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唐雎的外交智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唐雎的外交策略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

5. 巩固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唐雎不辱使命》。

2. 参考资料:关于唐雎的背景资料、古代汉语词典、相关学术论文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文,感受唐雎的外交氛围。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唐雎不辱使命》 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唐雎的形象特点,分析其不辱使命的原因。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的重要性。

(2)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唐雎的形象特点,感悟其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

2. 教学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和心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唐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唐雎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唐雎的品质。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汇报。

4. 课堂练习:(1)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

5.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3. 学生运用生字词的能力。

4. 学生合作探讨、分享讨论成果的质量。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唐雎不辱使命》。

2. 运用本节课所学生字词,写一段话。

3. 总结唐雎的品质,写一篇短文。

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范文(通用3篇),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以秦王三次神态变化为线,明确故事情节,廓清字音与翻译。

2.通过演读和纷纭说“士”把握人物形象,说话技巧,认识“士”的精神。

(重点)3.通过史料辨析深入体会“士”人的精神。

(难点)教学流程(一)见士是士,体会叙事的精彩1、讲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既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了文章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在不改变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师给的关键词来讲讲文章所写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挠_______。

”2、交流①生生、师生交流。

主要围绕“易、加惠、弗、使、长者、错意、广、逆、轻、与、直、怫然、免冠徒跣、抢、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挺、色挠、谢、徒。

”等词语进行字音及翻译的纠正。

②说精彩:围绕学生认为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③故事小结:故事剪裁得当叙事精彩,人物间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唐雎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3、认识“士”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

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 可见弱国在外交事务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况是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国,所以你认为唐雎与秦王的这种针锋相对合适吗?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精神。

4、纷纭说“士”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

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18 15:08:14 教案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优化,在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注意把已有的教学研究理论成果综合应用于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初三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一起来看看吧!《唐雎不辱使命》课文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语文教案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中初三下册语文《唐雎不辱使命》教案范文篇一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领悟本文言辞的巧妙美。

(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也许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

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土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

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

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学过程1.作者、背景简介。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写的一本以记言为主的史书,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它叙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灭六国为止,约二百三四十年时间,是我们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著作。

它叙事长于铺陈,多加渲染夸张,写得有声有色;语言生动流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较鲜明丰满;在论辩中往往采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学色彩。

所以它对后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响。

这篇文章记叙了战国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后灭亡了韩魏两国;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想用诈骗手段并吞安陵。

安陵君拒绝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悦的情况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国,目的就在于保全国土,解除与秦国之间的矛盾。

2.全班齐读,然后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 抢qiāng 傀guī祲jìn 缟go 挠náo 谕yù3.同学反复朗读,可按照每行为一组的顺序举行朗读比赛,以此激发学习读书的乐趣。

4.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5、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唐雎出使秦国的缘由。

第二部分(2-3)写唐雎和秦王面对面的斗争。

第三部分(4)写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气所折服。

(四)整体感知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

(五)总结、扩展本课注重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对《唐雎不辱使命》一课有了整体的感知。

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如毛遂、蔺相如、晏子等,课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业认真阅读,逐句翻译,以小组为单位编写剧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战。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战国策》论证说理周密严谨,笔锋犀利。

综论形势,无不纵横捭阖;指陈利害,无不锋芒毕露。

《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写了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情节曲折,人物有鲜明的个性,使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

教学过程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

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

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色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

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3、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无理要求,实际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为什么还要说“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话呢?安陵君虽然对秦王的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骗局。

4、本中怎样体现秦的强大和安陵的弱小?5、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6、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7、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

”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秦王:骄横、狂暴、狡诈、阴险落架。

唐雎: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三、教师小结。

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2、培养学生朗读、复述、翻译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了解民族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课后练习二,围绕“不辱”二字展开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去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曾轰动一时,刺客刺秦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多方演绎。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一个类似刺秦的故事。

下面请大家自读一下这篇出自《战国策·魏策》的历史短篇。

二、学生活动:1、自读后,请几位学生分段朗读,其他学生判断其读音、句读是否有误。

2、齐读。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人一组,教师轮流指导)4、请学生复述故事大意。

(其他学生从语气、语态、是否流畅、描述是否准确生动等方面进行评价)5、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

(注意揣摩其语气)三、教师小结: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之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使秦王折服,终不辱使命,这种勇气和胆识是难能可贵的。

而秦王正是在这份胆识的威慑下败下阵来。

四、人物分析(板书)(傲慢无礼)秦使→安陵君(委婉坚决)(不卑不亢)唐雎→秦王(骄纵、虚伪、阴险——“不说”、“怫然怒”色厉内荏、前倨后恭——“色挠”)五、作业:1、搜集有关《战国策》、文中典故的资料。

2、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3、自由结组,编成课本剧,课上展演。

第二课时一、检查第二项作业完成情况,抽查字词解释。

二、资料搜索:1、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了解《战国策》(结合注释了解)2、战国时期的“士”及以养士三千著称的“战国四公子”3、文中三刺客的故事及历其他刺客的故事注:1、《战国策》又名《十二国策》,记录了上至春秋、下至秦灭六国约二百三四十年的历史,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史书。

(学生只要能了解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鲜明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即可。

)2、以上三方面资料大部分由学生讲述,教师适当补充。

三、学生课本剧展言:注:通过演出旨在考察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性格的能力,亦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四、作业:1、课后练习四、本课同步2、预习《核舟记》《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后记这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

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组织学生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从学生活动来看,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很高。

且对唐雎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又是在矛盾冲突如此激烈的故事中出现的人物,他们非常感兴趣。

因此,投入排演课本剧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

他们基本把握住了人物鲜明的性格。

通过揣摩秦王与唐雎的性格反差,达到对课文主题的把握。

一部分学生还通过课下资料的搜集,找到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文学常识。

如有的学生搜集到了课文中三刺客的详细资料,甚至还有的找到了一些其他在历非常的刺客资料。

有的学生则搜集了有关课文出处的资料。

这对教学是一种非常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对学生资料检索能力的锻炼,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三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复述、翻译、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战国策》的语言风格。

3.感受唐雎布衣之怒的英雄豪气,体味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2.重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

3.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的准确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重点:1.熟悉课文、能自由诵。

2.理解课文大意,勾划出重点词句。

一、激趣导入:中国历有“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说法。

战国最后十多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消灭了各诸侯国。

公元前3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属小国,在它的宗主国魏被消灭之后,一度保持着独立的地位。

这一次,秦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

出小饵以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

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许诺给楚六百里地,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楚怀王上了当。

秦昭襄王以十五城与赵文王交换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

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做针锋相对的斗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雎不辱使命》。

二、课文朗读。

1.教师范读,正音。

2.重点字的正音。

(1)唐睢不rǔ____使命(2)秦王fú___然怒(3)免冠徒xi ǎn____(4)以头qiāng____地(5)休jìn____降于天(6)天下gǎo___素(7)秦王色náo____(8)huì____星袭月3.容易出错的字。

雎()怫()跣()抢()傀()缟()挠()4.学生试读、齐读,自由朗读,读出味道,喜爱上本文。

三、作品、背景。

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战国策》当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年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