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科学课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科学课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科学课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案一:物质的种类与转化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种类与转化的基本概念和实例。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物质的转化过程。

活动设计包括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的性质,进行实验验证物质转化的实例,并讨论物质的变化原因及其影响。

教案二:力及其作用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种类和作用,以及力的量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作用方式。

教学活动包括力的实验测量和分析,以及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案三:能量与能量转化本节课主要介绍能量的概念和能量转化的基本原理。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物体具有的能量形式,并探索能量的转化过程。

教学活动包括对不同物体的能量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及能量转化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教案四:生物的组成与功能本节课主要介绍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了解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和其功能。

教学活动包括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的特点,以及进行有关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实验和讨论。

教案五:物质的运动与力本节课主要介绍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并掌握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方式。

教学活动包括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观察和实验验证,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的模拟和分析。

教案六:能量与生活本节课主要介绍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转化。

通过实例和探究活动,学生将能够理解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式。

教学活动包括能源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能量转化实例的探索和讨论。

教案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本节课主要介绍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方式。

教学活动包括对水资源的观察和记录,以及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措施的讨论和实践。

教案八:空气污染与防治本节课主要介绍空气污染的原因、影响和防治方法。

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将能够了解空气污染的影响和如何进行空气污染防治。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进行设计。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及其探究方法,第2节科学观察与实验,第3节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2.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第1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第2节生物的分类,第3节生物的进化。

3. 第三章《生物圈》:第1节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第2节生态系统的类型,第3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4. 第四章《物质与元素》:第1节物质的概念与分类,第2节元素与原子,第3节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圈的概念与结构,了解物质与元素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方法,生物的分类,生物圈的结构,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模型、挂图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器材、作业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2. 知识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过程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并举例说明。

(2)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

(3)解释物质与元素的关系。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科学与科学方法科学探究2.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概述地球上的水地球上的生物地球上的气候与季节3.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第四单元: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生物学现象5.第五单元: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环境保护第一单元:科学入门第1课:科学与科学方法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3.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方法。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2课:科学探究教学过程:1.回顾上节课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

2.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如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等。

3.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第1课:地球概述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结构等。

2.讲解地球的地理分布,如陆地、海洋、山脉等。

3.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4.进行课堂互动,让学生分享对地球的认识。

第2课:地球上的水教学过程:1.介绍地球上水的分布,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

2.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3.分析水的重要性,如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等。

4.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探讨如何保护水资源。

第三单元:物质与能量第1课:物质的组成教学过程:1.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组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

2.讲解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等。

3.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4.进行课堂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科学思维的培养2. 生命的奥秘生物的基本特征神奇的生物世界3. 地球的秘密地球的构成地球上的自然现象4.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基本性质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2. 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激发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3.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培养环保意识。

4. 了解物质的性质,为后续学习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与运用,物质性质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地球的构成与自然现象,物质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课。

2. 新课内容: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各章节内容,穿插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4. 实践活动:安排实验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将包括各章节的关键词、重要知识点和思维导图,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解释其意义。

描述地球的构成和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成因。

分类物质的性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课后阅读,开展科学小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与互动性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直观性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材章节,结合学情,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

教科版小学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食物和能量第一节食物与营养课时一食物课时目标- 了解食物的概念;- 能够辨认食物的来源。

教学重点- 食物的概念;- 食物的种类;- 食物的来源。

教学难点- 食物的来源的概念及理解。

课时二营养课时目标- 了解营养的概念及补充方式;- 知道不同类型的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营养的概念;- 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的作用及来源。

教学难点- 不同类型的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

第二节生命体的基本需求课时三生命体的基本需求课时目标- 了解生命体的基本需求;- 了解生命体对环境的依赖。

教学重点- 生命体的基本需求;- 生命体对环境的依赖。

教学难点- 生命体对环境的依赖的理解。

第二单元物质的组成第三节物质的性质课时一物质的分类课时目标- 了解物质的分类;- 熟悉物质的性质。

教学重点- 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 物质的分类及相关概念的理解。

课时二物质的变化课时目标- 了解物质的变化及特点;- 能够进行物质的简单变化实验。

教学重点- 物质的变化及特点;- 物质变化的条件;- 物质变化实验。

教学难点- 物质变化实验的能力。

第四节物质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时三物质的元素课时目标- 了解元素的概念及性质;- 知道元素的来源和用途。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及性质;- 典型元素的种类及特点。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及性质的理解。

课时四物质的化合物课时目标- 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知道化合物的分类及应用。

教学重点- 化合物的概念及性质;- 化合物的分类及应用。

教学难点- 化合物的分类及应用的理解。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第五节物体的运动状态课时一物体的运动课时目标- 通过实际例子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能够描述当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

教学重点- 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受力的情况及相关变化。

教学难点- 物体运动及受力变化的理解。

课时二物体的平衡状态课时目标- 了解物体的平衡状态;- 能够分析物体在平衡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最新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全套

最新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全套

最新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全套第一单元:生物的起源与进化第一课:生物的定义与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 教学内容:- 介绍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解释生物分类的重要性;- 介绍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 教学活动:- 观察不同生物的图片,描述它们的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生物分类的原则;- 制作生物分类的海报或PPT,展示给全班同学。

- 教学评估:- 口头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生物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评估学生制作的海报或PPT,检查其对生物分类原则的掌握程度。

第二课:生物的进化- 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

- 教学内容:- 介绍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解释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探讨生物进化的意义和影响。

- 教学活动:- 观看相关视频,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 小组合作,讨论达尔文的进化理论;- 创建进化树模型,展示不同物种的进化关系。

- 教学评估:- 小组展示进化树模型,检查学生对进化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章,写下自己对生物进化的思考。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教学资源- 课本:最新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视频:相关生物进化和分类的教学视频- 海报制作工具:海报纸、彩色笔等- PPT制作工具:电脑、投影仪教学备注- 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和兴趣,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生物实物、显微镜观察等实践活动。

- 每课时的教学时间控制在45分钟左右,根据学生研究情况适当调整。

- 制作教学海报或PPT时,鼓励学生主题明确、内容简洁、图文并茂。

以上为《最新人美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全套》的概要,请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祝您教学顺利!。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设计全集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的观察与测量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观察与测量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2. 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等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尺子、温度计、天平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直尺、温度计、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第一章的科学入门,介绍科学的观察与测量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

3. 实践活动:活动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学会使用显微镜并进行观察。

活动2:学习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观察与测量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操作并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入门观察与测量科学探究方法2. 实践活动:显微镜观察细胞测量长度、温度和重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物体,用直尺测量长度并记录。

探究不同物体的重量,用天平进行测量并记录。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测量结果给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中开展科学观察与测量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组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活动的安排与实施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数据的观察与测量。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彩教案教案一:第一章探索生物的分类第一课时生物的分类与生物分类单位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掌握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

3.能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对生物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能说出这些生物的分类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如:界、门、纲、目、科、属、种。

2.通过实例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如: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生态习性等。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分类案例,让学生尝试运用分类方法对生物进行分类。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类方法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实践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分类知识进行实践操作的能力。

2.加深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分类单位。

2.提问:你们能运用这些知识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吗?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分类实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布置生物分类实践任务,如:观察校园内的生物,进行分类。

三、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2.学生分享自己的分类结果,讨论分类过程中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2.强调生物分类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案二:第二章观察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课时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教学目标:1.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生物图片,提问:你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吗?2.学生分享自己的认识。

二、新课内容1.讲解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案例分析1.分析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公开课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
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2.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力与压力、浮力与密度等内容;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
2. 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3. 科学实验和观察的意义。

第二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2. 物质的状态和变化;
3. 物质的混合与分离。

第三课:力与压力
1. 力的概念和单位;
2. 力的来源和效果;
3.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第四课:浮力与密度
1. 浮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密度的定义和计算;
3. 浮力和密度的应用。

三、教学活动
1. 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实验和观察的过程;
2. 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3. 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4. 组织力和压力的小实验;
5. 探索浮力和密度的实验。

四、教学评估
1. 分组进行学生展示,并评选最佳实验设计;
2. 出示选择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利用观察记录表评估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4.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和个别点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案的设计注重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观察,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科学的
奥秘。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要多加引导和点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
和原理。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Lesson 1: 认识生物](link-to-lesson-1)目标- 了解生物的概念和特点-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和特点2. 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思考它们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2. 提出问题:提问学生什么是生物以及生物有哪些特点。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

3. 知识讲解: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包括生物的组成、生长、繁殖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例如将一棵植物和一根石头进行比较。

5. 小结:概括总结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和特点,帮助学生加深对生物的认识。

教学重点- 掌握生物的定义和特点- 理解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区别教学评估1. 游戏: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进行生物和非生物的辨认,统计正确率。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对生物特点的理解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方法。

---_NOTE: This is a sample outline for a science lesson plan for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textbook "Recognizing Living Organisms" in the new edition of Grade 7 Science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The outlineincludes objectives, teaching content, steps, key poin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_。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2.使学生掌握自然界的物质组成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科学探究2.物质的组成3.物质的变化4.环境与资源5.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物质组成、物质变化、生态系统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物质变化的规律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科学探究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探究方法,让学生了解每种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组成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组成介绍物质的组成元素、分子、原子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的组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变化现象,引发学生对物质变化的思考。

2.讲解物质的变化介绍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类型和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物质变化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课时:环境与资源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环境问题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环境与资源的关注。

2.讲解环境与资源介绍自然资源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危害等,让学生了解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性。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环境调查,了解当地环境状况,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

第五课时: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态系统的例子,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

2.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平衡等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特点。

3.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生态系统的观察和调查,了解当地生态系统的状况。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第二章“科学探究”,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第三章“科学的力量”,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2. 学会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试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发现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什么用?”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如观察植物细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展示实验结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2. 科学探究观察提问假设实验3.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学社团等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设计实验与数据分析2. 生物多样性生物的分类与特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宇宙的探索与星系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设计实验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 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4. 增进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识,激发对宇宙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地球与宇宙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参观动植物园、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等。

2. 教学新课:(1)科学探究方法: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要素,举例说明实验设计方法。

(2)生物多样性: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讨论生态系统的平衡与保护。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4)地球与宇宙: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展示宇宙的探索与星系。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相似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实验设计要点。

2. 生物多样性:生物分类图、生态系统平衡图。

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微观结构图、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对比表。

4. 地球与宇宙:地球自转与公转图、宇宙星系图。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实验。

(2)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实例。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细胞》章节,内容包括:细胞的定义、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生活过程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细胞的概念,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了解细胞的生活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的生活过程,尤其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呼吸。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细胞模型、挂图、PPT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如洋葱表皮、碘液等)、学习资料、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细胞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心,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2. 讲解:介绍细胞的概念,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3. 实践操作:(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

4. 例题讲解:讲解细胞分裂和细胞呼吸的原理,通过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细胞的概念2.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3. 细胞的功能4. 细胞的生活过程细胞分裂细胞呼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2)举例说明细胞分裂和细胞呼吸的过程。

2. 答案:(1)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包含各种细胞器;细胞核内含有遗传物质,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呼吸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参与下分解产生能量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了细胞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但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细胞科学的发展,了解细胞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第1节《走进科学》,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第二章第1节至第3节,详细内容为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思维与创新。

难点:科学探究的实施步骤,科学思维与创新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教学挂图。

学具:科学实验手册、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科学创新成果,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科学探究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思维。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探究实验。

4.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思维的特点以及科学创新的意义。

5. 课堂小结(5分钟)6.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科学探究实验设计,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7. 课堂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强调作业要求。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概念2. 科学探究方法3. 科学思维与创新4. 科学探究实验设计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关于光学的科学探究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

2. 答案: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实验原理: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实验步骤:准备实验器材,如玻璃砖、激光笔等;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实验设计方面还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科学入门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2. 生物世界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细胞与组织3. 物质与能量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能量的转换与守恒4.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宇宙的探索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能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

2. 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与组织的基本知识。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认识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原理。

4. 了解地球的结构与运动,初步认识宇宙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实践运用细胞与组织的微观结构能量转换与守恒的抽象概念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特征的区分物质性质与变化的理解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模型与示教具(细胞模型、地球仪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实验报告册练习本学习指导书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提问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际例子进行阐述。

演示实验或展示模型,增强直观感受。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逐步解析,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提出拓展性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2. 知识点框架: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包括各章节核心内容。

3. 关键概念:用不同颜色和字体标出,便于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填空题: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区分。

选择题: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理解。

计算题: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

2. 答案:详细解答,包括解题步骤和最终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科学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展学生知识面。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新浙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科学入门(第13节)科学探究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科学观察和实验科学数据记录和处理2. 第二章:生物(第47节)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和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物分类和生态系统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验器材、挂图、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教材章节内容,引导学生学习。

3.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4. 例题讲解: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初中科学教学设计2. 知识点:科学探究方法、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科学探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组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本教学设计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详尽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这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应着重讲解如何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等,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江省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二章《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第一节“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及其特点;物质性质的描述(如颜色、味道、硬度等);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掌握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理解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变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物质性质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三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酒精、干冰等)。

学具:实验报告单、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物质现象(如云、雨、冰雹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状态与性质。

2. 新课:讲解物质的三态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

(1)固态:展示冰、木头等固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固定形状、体积等)。

(2)液态:展示水、酒精等液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流动性强、形状可变等)。

(3)气态:展示干冰、空气等气态物质,引导学生描述其特点(如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等)。

3. 实践:分组实验,观察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如冰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物质性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等。

5.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状态与性质固态:固定形状、体积液态:流动性强、形状可变气态:无固定形状、体积可变2. 物质性质的描述方法颜色、味道、硬度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所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三种物质状态及其性质。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

2024年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第二节“物质的变化”。

具体内容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常见物质变化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三态变化,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能够识别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冰块、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学具:学习笔记、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冰块融化、水沸腾等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物质的变化。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3. 例题讲解(10分钟)(2)解释生活实例: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4. 随堂练习(10分钟)完成教材第61页的练习题。

5. 实验演示(15分钟)(1)通过实验演示物质的三态变化,让学生直观感受。

(2)演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并分享讨论结果。

六、板书设计1. 物质的三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

2.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但物质本身并未发生变化。

3. 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了新的物质。

4.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是否有新物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5个生活中的物理变化现象。

(2)列举5个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

(3)解释为什么湿衣服晾干后,衣服上的水分消失了?2. 答案:(1)如:冰块融化、水沸腾、酒精挥发等。

(2)如:铁生锈、木柴燃烧、菜刀生锈等。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与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了解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应用。

4. 培养科学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科学与科学研究- 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 科学实验和观察-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实验设计方法- 科学观察的方法和技巧3. 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 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科学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法三、教学活动安排1. 导入活动通过观察实例和讨论,引导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 知识讲解和研究活动在讲解科学和科学研究基本概念的同时,采用案例和实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与思考,加深对科学研究的理解。

3. 实验和观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4. 思维培养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科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测试通过小题和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科学和科学研究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和观察报告学生完成实验和观察后,撰写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评估学生的科学实验和观察能力。

3. 问题解决活动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评估他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思维发展情况。

五、教学资源- 课本《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科学观察和实验技巧的培养- 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发展七、教学参考- 陈述科学案例研究(2009),科学教育出版社- 张智胜,等(2011),科学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八、教学延伸活动- 独立进行科学实验和研究项目- 参观科学实验室或科学博物馆- 进行科学项目展示和交流活动九、课时安排本教案共计3课时十、教学心得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实际参与和体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一:浙教版_七年级上册科学_新版教案(第四章)】第一节物质的构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3、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的基本性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对分子涵义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因为分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只能通过某些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来诱发学生的想象,建立分子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方糖,糖粉,水,酒精,空气清新剂,烧杯三个,量筒二个,胶头滴管一个,玻璃棒一根,放大镜一个,一次性针筒二个。

(以上器材每个实验组一套)【教学过程】[引入]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

请你以植物为例,说明细胞是不是可以再进行分解?(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等。

)如果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从中榨出甘蔗汁。

然后又可以将甘蔗汁分离成蔗糖和水。

甘蔗汁来自哪?这个事实能为我们认识细胞提供什么信息?(甘蔗汁是含有蔗糖和水等物质,说明细胞含有多种的物质。

)(该问题需要老师引导)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课堂小实验]课本中观察蔗糖实验用放大镜观察方糖或糖粉,你看到了什么?(蔗糖小颗粒)这些蔗糖小颗粒是否可以再分?(有的说可以,有的可能会说不可以)可以从糖是甜的,糖水也是甜的引入到蔗糖在水中是以一种称为分子的微粒存在。

分子这种微粒是很小的。

[新课]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有什么基本性质?[媒体展示][配音]我们是分子,我们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一滴水中就含有15万亿亿个水分子。

假如有人问你:一个人每口喝下一亿个水分子,每秒钟喝一口,需要多久才能把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全部喝到肚子里去?说出来一定吓你一跳。

原来,按照上面所说的喝水速度,喝完一滴水,竟需要五十万年!因此,你们用肉眼是看不见我们的,但是借助科学仪器却可以看见。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放音]这就是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的照片。

照片上的一个白圈表示一个苯分子。

这是放大20万倍。

如果用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结论1:分子很小;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投影图片](1)一辆空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2)一人骑上自行车,学生观察自行车后轮胎。

[观察分析]轮胎为何变扁?(分子之间有间隔,受压,间隔变小,所以轮胎变扁。

)[体会实验]酒精和水混合实验或豌豆和大米混合实验[讲解]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以及物质有三态变化,都可以从它得到解释。

当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时,物体就发生膨胀,这种间隔在遇冷时减小,物体就发生收缩;如果这种间隔很大,物质就呈气态;如果较小,就呈液态或固态。

结论2:分子之间有间隔[实验]喷洒空气清新剂,稍待,闻室内空气的气味。

[图片]溴分子的扩散以上现象说明分子的确不停运动。

[实验]液体扩散实验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结论3:分子总是不停运动,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三、课后练习【教学反思】第二节质量的测量教学目标:知道质量的含义和单位,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和维护方法;学会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使学生体验不同物体的质量大小,体验科学实验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经,感受实验的严谨和成功的乐趣,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估计物体的质量教学准备:学生:收集食品包装袋;准备一熟鸡蛋或鸭蛋;调查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调查一斤鸡蛋的个数;教师:托盘天平,冰冻矿泉水,鸡蛋,壹圆硬币,一瓶牛奶,一杯水,一盒饼干,科学书,铅球,苹果,实物投影,杆秤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学生课余调查反馈(包装袋上的质量和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新课过程:一.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

1千克有多少个鸡蛋呢?斤不是si中的单位,千克与.公斤.斤.两的关系如何?(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在si中,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符号是t :1吨=1000千克;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毫克,符号是g,mg , 1千克=1000克=106毫克学生换算:1.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即多少克?2.包装袋上的质量学生估计物体的质量:科学书,一瓶牛奶,一杯水二.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

质量不是重量,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物体重多少实际是指物体的质量。

学生思考讨论:(,出示实物,创设情景)1.一包饼干撕开前后质量是否一样?2. 一枚壹圆硬币在夏天与冬天里质量是否一样?3.放在桌上与放在水里质量是否一样?4.一瓶矿泉水冰冻前后质量是否一样?结论: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学生继续思考讨论: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测量物体的质量需用相应的测量工具。

学生反馈:生活中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教师补充)学生演示:用杆秤称一瓶矿泉水的质量(教师指导)――――引出平衡原理。

实验室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出示托盘天平)三.托盘天平的结构介绍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和各部分作用: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托盘(左右),指针,分度盘,砝码学生复述:天平的结构――――对照实物天平也是依靠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横梁平衡。

四.托盘天平的使用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使用时: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使用后: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边讲边演示1. 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 称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3. 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学生初步操作――――用天平测熟鸡蛋的质量(教师边讲边巡视学生边操作)小节学生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并作一课的小节。

学生完成书后练习―――知识巩固。

课后思考:1.使用天平时,为什么要左物右码?2.使用天平时,为什么要由大到小加减砝码?第三节物质的密度(一)一、学习目标1、认识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会写密度的定义公式,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说出密度单位(国际主单位和液体的常用单位),以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能说出密度的概念,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教学,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7、通过学习,感受到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物质可认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二、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和测定。

2、难点:密度的单位及计算。

三、学情分析及点拨密度是一个表示物质特性,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物理量,学生在此之前已初步掌握了“质量”与“体积”这两个物理量,已经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所以在此进行密度教学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密度的教学要求不能太高,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方法,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设计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1、量筒、天平、铝块五、教学流程【新课引入】怎么鉴别铜铁铝,三种金属。

除了用颜色、磁铁之外,还有什么办法?【新课展开】1、学生演示实验:p134 活动1演示纠错的机会,达到复习量筒及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的目的。

讲解: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篇二: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第一章科学入门12345【篇三: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一章教案】第一章第1节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2、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准备:装有20克左右沙子的气球、橡皮筋、水缸或水槽、500毫升的大烧杯、细颈瓶一只、塑料纸、细线、红墨水、热水。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教师讲述:先给同学们看一段动画片,开心一下。

(播放动画片)在小学常识里,我们已经知道了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由它们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

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这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p2、p3的图,(奇妙的大自然、不断变化的自然界)。

展示8月6日西湖上空出现的彩虹图片。

另外老师剪辑了一组反映大自然的影片,给同学们欣赏。

不过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时注意,你从这组影片中发现了哪些自然现象?记录在纸上。

一会我们交流。

笔和纸准备好了吗?(播放影片)学生交流。

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用一、两句话说明感兴趣的理由。

)学生活动教师讲述:讨论了这么多的自然现象,你们有没有产生想提问题的冲动呢?比如说:天空为什么会下雨?夏天雨后为什么能出现彩虹?蚂蚁为什么要搬家?蜘蛛为什么要织网?等等问题。

你产生了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略。

这里最好由同学帮助他解答这个问题)。

教师讲述:学习了《科学》这门课程,你们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能产生这些问题,说明你们有智慧,具备科学研究的动力。

事实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的规律。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呢?《科学》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出示投影片:科学的涵义)其实,每一个自然现象都可能产生疑问。

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的发现。

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播放动画影片:伽利略发现单摆)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其他科学规律被发现的小故事吗?(学生自由回答,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等,略)教师讲述:有的同学很崇拜歌星、影星、球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