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绪论人体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
运动生理学是生理学的分支。
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醉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称为兴奋性。
在生理学中将这些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一种是由相对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弱变强。
另一种是由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有强变弱。
,这种活动是郁制活动。
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具有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具有应激性的组织不一定具有兴奋性。
生物体对适应这种环境能力,称为适应性。
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要的养料由细胞外液提供,细胞的代谢产物也排到细胞外液中,通过细胞外液再与外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因此,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径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反应。
这种调节过程是通过体液的运输来实现的,因而称为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除了需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等各种调节外,各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生物的节律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和超日节律三大类。
人体的各种功能调节功能可分为三种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反馈系统:在控制系统中,控制部分不断受受控制部分的影响,即受控制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这种控制系统称为反馈系统。
运动生理学课件能量代谢

能量平衡与慢性疾病预防
慢性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 症等慢性疾病,与能量平衡密切
相关。
风险因素
长期能量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 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保持能量平 衡有助于降低这些风险。
预防措施
通过维持能量平衡,结合其他健康 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规律运动 等,可以有效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能量就越多。
意义
活动代谢是人体能量消耗的重要 组成部分,适量的活动可以促进 能量消耗,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预
防肥胖。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定义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是指摄食过程中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 、代谢转化过程而消耗的热量。
影响因素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的消耗与摄食量、食物种类和个体差异 有关。一般来说,摄食量越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越高,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多。
脂肪
脂肪是运动中主要的慢速能源 ,能够提供大量的能量,帮助 运动员在长时间内维持运动。
脂肪的能量密度高,每克脂肪 可以提供9千卡的能量,比碳水 化合物和蛋白质都高。
在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中, 脂肪的供能比例较高,而在高 强度运动中,脂肪供能比例较 低。
蛋白质
蛋白质在运动中主要起修复和构 建肌肉的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
在动物体内,呼吸作用是主要的能量来源,通过氧化有机物来释放能量 。
能量代谢的生理意义
能量代谢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为各种生理活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通过能量代谢,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保证正常的生理功 能。
能量代谢与生长发育、应激反应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衍具有 重要意义。
《运动生理学》物质与能量代谢-糖

ADP
收缩
ATP
肌肉
舒张
乳酸
乳酸
糖酵解与乳酸形成
能量转换 高能
Hale Waihona Puke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糖原
肌细胞
丙酮酸 膜传送
乳酸
无氧
肝 葡萄糖
有氧代谢
工作和非工作的
肌肉、其他组织
氧
气
二氧化碳、水
乳酸的清除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无氧酵解
糖
有氧氧化
糖在人体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 解成乳酸;或是在人体缺氧或供 氧不足的情况下,糖仍能经过一 定的化学变化,分解成乳酸,并 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CONTENTS
01Part One 糖代谢
人体的糖储备及其供能形式 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运动与补糖
食物
单糖
氧化分解
血糖 葡萄糖
肝糖原
肌糖原
单糖分子含有许多亲水基团,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醚、 丙酮等有机溶剂 。 如核糖和脱氧核糖是含有5个碳原子的 单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是含6个碳原子的单糖。
糖的动态平衡示意图 双糖: 由两个连接成一起的单糖组成的糖类 。 麦芽糖、
物质与能量代谢
——三大供能系统
讲师:Lucy
01 Part One 糖
CONTENTS
02 Part Two 脂肪
03 Part Three 蛋白质
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
糖
人体主要供 能物质 ( 70% ) 、 最经济的能 源(耗氧少)
蛋白质
维持机体的 生长发育、 组织的更新
修复
脂肪
防止散热 保护脏器
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运动与补糖
低聚糖:人工合成糖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绪论名词: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填空: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判断: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
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对)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
(错)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名词: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填空: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_物质与能量代谢

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各部位的消化
口腔:主要是咀嚼和少量唾液淀粉酶消化糖 类,分解成麦芽糖; 胃:机械和化学消化,胃液含盐酸,呈酸性, Ph值在0.9-1.5,胃蛋白酶。食物在胃中的 排空速度,糖类>蛋白质>脂肪。 小肠:主要消化部位,机械和化学消化。含 多种蛋白酶。 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功能,主要是储存粪 便。
运动过程中能源物质的动员
糖利用速率最快 安静时主要利用脂肪 运动过程中,只有供氧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利 用脂肪 蛋白质较少用于供能,只有持续30分钟以上 的耐力项目方才利用
健身运动能量供应
低于50%VmaxO2时,以脂肪供能为主 强度在50-70%VmaxO2
运动时间一般大于30分钟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
本部分内容在运动生物化学与营养学中有更 为详细地阐述。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两个概念 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 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吸收(absorption):经过消化的食物,透 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
1、消化
消化系统
消化方式 物理消化:主要通过机械挤压、磨碎等方式, 如咀嚼、胃肠蠕动等
三大物质代谢的关系 详见运动生物化学
第二节 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 人体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消耗
一、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几个概念:
基础代谢:人体处于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 20-25摄氏度的条件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 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单位为 KJ/m2·h,男子约为170,女子约为155 食物热价(thermal equivalent):1克食物完全 氧化所放出的热量,分为生物热价和物力热价,糖 和脂肪生物热价与物力热价相等,蛋白质热价生物 热价低于物理热价(尿素带出部分能量),糖热价 为17.17KJ,脂肪为38.94KJ,蛋白质为17.99KJ 和 23.43KJ。 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每消 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别为 21KJ、19.7KJ和 18.8KJ
运动生理学-答案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运动生理学:是专门研究人体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
2.新陈代谢:生物体是在不断地更新自我,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
是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二.填空题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表现五个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运动生理学中,对人体常用的实验测定方法有__运动现场测_法,实验研究法。
.3、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_物质代谢_和能量代谢___,以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4、观察赛跑时血压的变化属_器官、系统水平研究。
5、新陈代谢过程中既有合成代谢,又有分解代谢。
6. 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三.选择题1、下列各选项,其分支学科是运动生理学的是( B )。
A.生物学 B.生理学 C.动物学 D.体育科学2. 人体在一次练习、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所出现的暂时性功能变化称为(B )。
A. 应激B. 反应C. 适应D. 兴奋|3.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C)。
A. 反射B. 反应C. 适应D. 应答4.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 D)。
A. 运动训练引起的形态变化B. 运动训练引起的结构变化C. 运动训练引起的生物化学的变化D. 运动训练引起的机能变化及其调节5.运动时人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
反应 C。
反射6.体育锻炼能导致人体血管硬化的速度减慢是机体对运动的(B)。
A.适应 B。
反应 C。
反射、四.判断题1、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因而只能通过对人体实验测定,获得运动时人体各种功能发展变化的规律。
(×)2、运动生理学对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组织运动训练有重要的意义。
(√)3、人体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4、运动训练导致人体形态、结构和机能诸方面的变化,是人体对运动训练的一种适应性变化。
单招生理学考试大纲

说明:1、如果课程采用平时分阶段考试、期中与期末结合考试或采用多种方法组成的综合性考试,需在备注栏内写明各部分考试所占分数的合成比例与方法。
2、本表一式两份,随试卷归档、教师所在院系各一份。
菏泽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信息
名称:运动生理学
编号:
性质:闭卷
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单招
考试时间(分钟):110
卷面总分:100
考试方式
1.闭卷2.开卷3.上机4.综述5.论文6.设计7.其它(1)
考试方法
1.笔试2.口试3.实际操作4.其它(1)
试卷来源
1.试题库2.试卷库3.校内统一命题4.校外教师命题5.任课教师命题(5)
试题难易度
1.较容易(40)% 2.中等难度(50)% 3.较大难度(10)%
编
题
计
划
题类
量型
内%
容
客观
试题
理解
分析
综合
应用
提高
扩展
合计
第一章:绪论、骨骼肌机能
3
5
7
15
第二章:血液
5
5
第三章:循环机能
6பைடு நூலகம்
6
第四章:呼吸机能
2
6
8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8
8
第六章:肾脏机能
4
4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2
2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6
6
第九章:运动技能
10
10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3
10
13
运动生理学简答

4、 肌细胞收缩的物质基础是:粗蛋白质肌丝(肌球蛋白或肌凝蛋白),细蛋白质肌丝(肌动蛋白或肌纤蛋白原肌球蛋白和原肌凝蛋白
第二节 骨骼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 动作电位(Na离子平衡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2、 静息电位(K离子平衡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电位差,又称跨膜电位,膜电位。
第四节 骨骼肌特性
1、 骨骼肌的物理特性:○1伸展性,○2弹性,○3粘滞性
2、 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收缩性
3、 骨骼肌的兴奋条件:①刺激强度(引起肌肉兴奋的最小刺激即阈刺激),②刺激的作用时间,③刺激强度变化率。
第五节 骨骼肌的收缩
1、 收缩形式,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变化:向心收缩,离心收缩,等长收缩,等动收缩。
②肌电:在等速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时,在负荷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的肌肉张力较向心收缩低。
③代谢:在输出功率相同情况下,离心收缩耗能低于向心收缩,而且耗氧量也低于向心收缩,其他生理指标也低于向心收缩。
○4肌肉酸痛:大负荷肌肉离心收缩比向心收缩更容易引起肌肉酸疼
7、 根据骨骼肌收缩的力学表现: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12、碱储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通常以100ml血浆中的NaHCO3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第二节 运动对血量的影响
1、 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
2、 血量分为循环血量(大部分都在血管中流动)和贮存血量(一部分血量在肝、肺、腹腔静脉以下以及下静脉丛,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
7、 红细胞压积的变化和血粘度可以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机能的参考指标。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及其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内分泌系统如何调节和适应运动需求,以及兴奋剂对内分泌的影响
第九章 感觉机能
视觉、听觉、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在运动中的应用
各种感觉在运动中的作用及其与运动表现的关系
第十章 神经系统机能
反射、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在运动中的作用
神经系统如何控制和协调运动行为
第十一章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运动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
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
章节
重点概念/知识点
简要描述
第一章 绪论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运动生理学的基础概念,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如何维持稳态
第二章 骨骼肌机能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
骨骼肌作为运动的主要执行者,其生理机能对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第三章 血液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血液在运动中的运输、调节和适应功能
第四章 循环机能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血压
循环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
第五章呼吸机能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
呼吸系统如何为运动提供必要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第六章 物质与பைடு நூலகம்量代谢
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
运动中能量的产生、利用和转化机制
第七章 肾脏机能
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
肾脏在运动中的调节和适应,特别是与运动性蛋白尿和血尿相关的机制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5、 进行激烈运动时,只要心率加快,就可使心输出量增多 。() 6、 只要从事运动,就会出现心脏增大现象。() 7、 心电图既可反映心肌的电活动,也可以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 四、 思考题: 1、 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有何生理意义? 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哪些? 4、 各类血管的结构特点与其生理机能间有何联系? 5、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 6、 有训练的人和一般人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有何不同? 7、 测定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有何意义? 8、 心肌细胞收缩与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区别是什么? 9、 动脉血压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附表 3-6: XXXXX 医院医用诊断 X 射线装置(乳腺钼靶机)稳定性检测登记表
检测人:记录人: 医用诊断 X 射线装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检测计划 (牙科 X 射线装置) 一、基本要求
8、 体温 9、 服习 二、 填空题: 1、 水在体内存在的形式有-----------和-------------两种。 2、 短跑以----------代谢供能为主,长跑以-------------代谢供能为主。 3、 肌肉活动时,直接供能物质是-----------,最终供能物质是-----------、---------和----------。 4、 安静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运动时,机体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5、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其散热方式有----------、--------、----------和--------。 6、在实际工作中,常用---------、-----------和-----------的温度来代表体温。 三、 判断题: 1、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2、 肝脏无分泌作用,所以胆汁是有胆囊分泌的。()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理学复习重点第⼀章运动的能量代谢名词解释;1、能量代谢;⽣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称为能量代谢。
2、⽣物能量学;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命活动⽽⾔,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能化合物。
这些⾼能化合物多数⼜以CP的形式存在。
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命活动直接利⽤,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7、能量代谢的整合;8最⼤摄氧量;指在⼈体进⾏最⼤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继续⽀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的氧⽓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效率提⾼,即“能量节省化”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分⼦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12、蛋⽩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活动、环境温度、⾷物的特殊动⼒作⽤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1、能量的来源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蛋⽩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全部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名词解释1.向心收缩3.离心收缩4.等动收缩二、单项选择题1.静息状态下,肌小节中只有粗肌丝的局部是〔〕。
A.A带B.I带C.H区D.Z线2.根据离子学说,静息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平衡电位B.Na+平衡电位C.Cl-平衡电位D.Ca2+平衡电位3.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
A.K+停顿外流B.Na+迅速大量外流C.K+突然迅速外流D.Na+迅速大量内流4.骨骼肌细胞兴奋后,处于〔〕可以对阈下刺激发生反响。
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5.骨骼肌中的收缩蛋白是指〔〕。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D.肌钙蛋白6.按照肌丝滑行理论,肌肉缩短时〔〕。
A.明带的长度减小,H带减小或消失B.暗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C.明带的长度不变,H带不变D.暗带和明带的长度均减小7.在整个关节运动X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力量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是〔〕。
A.向心收缩B.离心收缩C.等长收缩D.等动收缩8.在下述哪种情况下,肌肉的收缩力量在整个关节X围内都可到达100%〔〕。
A.向心收缩B.等长收缩C.离心收缩D.等动收缩9.等X收缩时〔〕。
A.负荷恒定,速度恒定B.负荷改变,速度改变C.负荷恒定,速度改变D.负荷改变,速度恒定10.快肌纤维的形态学特征是〔〕。
A.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多B.肌纤维直径大,线粒体较少C.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多D.肌纤维直径小,线粒体较少11.细肌丝主要由〔〕组成。
A.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B.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钙蛋白C.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D.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12.以下〔〕参与构成粗微丝。
A.肌球蛋白B.肌动蛋白C.原肌球蛋白D.肌钙蛋白13.静息电位形成的根底是〔〕。
A.K+外流,B.K+内流C.Na+外流D.Na+内流14.从时间关系来说,锋电位相当于细胞的〔〕。
运动生理学完整版本

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 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2 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3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 向心收缩2 等长收缩3 离心收缩(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1、力量2、肌肉酸疼(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 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 肌肉力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3 肌肉力量与爆发力1 形态特征2 生理特征3 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 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1 体液2 血液组成3 内环境的概念及生理意义(二)血液的功能1 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2 运输功能3 调节作用4 保护和防御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1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 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1 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 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1 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 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 脉搏(心率)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 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 呼吸的形式3 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 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肺换气和组织换气(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 氧气的血液运输2 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1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2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 减小呼吸道阻力2 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 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 合理运用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 物质代谢2 能量代谢3 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 人体的糖储备2 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3 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 人体的脂肪储备2 脂肪的分解供能3 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1 蛋白质在体内的代谢2 关于蛋白质的补充(五)水的代谢运动员脱水及其复水(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 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2 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3 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 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5 体温调节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 激素的概念2 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 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 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 生长激素4 胰岛素5 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 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 分类3 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1 视调节2 视野(二)听觉与位觉1 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2 前庭反射与前庭机能稳定性(三)本体感觉1 肌梭2 腱梭(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1 牵张反射2 状态反射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 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2 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 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1 需氧量2 摄氧量3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二)有氧工作能力1 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2 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2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1 身体素质的概念2 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 力量素质的概念2 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 功能性肌肉肥大4 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 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 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 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 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 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 灵敏素质2 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 赛前状态的概念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 极点2 第二次呼吸3 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稳定工作状态1 真稳定工作状态2 假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1 概念2 产生机制3 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五)恢复过程1 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 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 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 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 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 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第十五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1 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 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3 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4 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 运动系统2 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本篇参考书目1 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 邓树勋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王步标等主编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社会体育)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004 适用专业:社会体育学时数:72学时(含实验)学分数:4学分执笔者:石家瑾曹蔚编写时间:2005年2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运动生理学》是在《人体解剖学》之后开设的体育学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和主干课。
该课程主要阐述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在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时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变化规律,揭示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及其规律。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规律和各种体育活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各种体育活动和评价体育活动的健身效果。
同时为学生学习其他后续课程和今后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指导打下良好的生理学基础。
在教学中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初步具备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适当介绍本学科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绪论(0.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运动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及任务;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及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热点。
(二)教学内容重点: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难点: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1、生理学的来源和发展;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2、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和基本概念。
兴奋性和阈强度(阈值)。
阈强度与兴奋性的关系。
3、稳态的基本概念与意义。
4、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5、反馈的概念。
6、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肌肉的兴奋与收缩(3.5学时)(一)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兴奋的产生、传导和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上传递的生理学基础;对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电生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肌肉的收缩机理和收缩形式有较清晰的了解;掌握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肌肉结缔组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了解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的应用。
运动生理学 复习材料

第一章:运动生理学基础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力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2、三种能量供应系统: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供能系统、有氧氧化供能系统5: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6、胃仅能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小肠吸收7: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8:、肌肉ATP含量:6 mol/kg 湿肌。
A TP最大的输出率:11.2 m mol/kg/s 磷酸原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
糖酵解功能系统又称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9:简述糖的补充与糖的储备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研究表明,短时间运动不需要补糖,而长于1h的运动可适量补充糖。
因为短时间运动时体内血糖仍保持比较高的水平,而长时间运动,由于肌糖原大量消耗,可能出现血糖下降,此时补糖是有意义的。
通过补糖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及时补充运动时的大量消耗。
第二章:肌肉活动1:肌肉特性:包括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和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2: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有三个基本条件:一定的刺激强度,持续一定的作用时间,和一定强度的时间变化率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4: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明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5: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6:神经冲动具有以下特征:①生理完整性②双向传导性③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④绝缘性7: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至少包括:①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②肌肉兴奋-收缩耦联③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8: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收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向心收缩>9: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在后负荷作用下,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速度大致成反比关系。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运动的能量代谢【圣才出品】

第1章运动的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1.物质代谢答:物质代谢是指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运转、分解等与生理有关的化学过程。
物质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不同方向的代谢变化。
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转化为机体的组织成分,称为同化作用;同时机体本身的物质也在不断分解成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称为异化作用。
2.能量代谢答:能量代谢是指伴随物质代谢发生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它是以ATP为中心进行的。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物质的变化与能量的代谢是紧密联系着的。
3.能量统一体答:能量统一体指运动生理学把完成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所需能量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供应的途径之间相互联系所形成的整体。
它描述的是不同运动与能量系统不同途径之间相对应的整体关系。
4.物理性消化答:物理性消化是指食物经过口腔的咀嚼,牙齿的磨碎,舌的搅拌、吞咽,胃肠肌肉的活动,将大块的食物变成碎小的,使消化液充分与食物混合,并推动食团或食糜下移,从口腔推移到肛门的消化过程。
5.化学性消化答:化学性消化是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
由消化腺所分泌各种消化酶,将复杂的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为肠壁可以吸收的简单的化合物,如糖类分解为单糖,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脂类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
然后这些分解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主要是空肠)吸收进入体内,进入血液和淋巴液。
6.糖酵解答:糖酵解是指将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为丙酮酸、ATP和NADH+H﹢的过程,此过程中伴有少量ATP的生成。
这一过程是在细胞质中进行,不需要氧气,每一反应步骤基本都由特异的酶催化。
7.氮的正平衡答:氮的正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多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这表明摄入的蛋白质,除用以补充分解了的组织蛋白外,还有新的合成组织蛋白出现,并被保留在机体中。
对于儿童少年、孕妇乳母以及恢复期的病人,因机体内大量组织蛋白的新生成,往往会出现正氮平衡状态。
8.氮的负平衡答: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理学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名词解释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
能量代谢: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与利用。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经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物理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地向消化道远端推送。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来完成,消化液中所含的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等物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
食物热价:物理热价、生物热价氧热价:每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量与所消耗的O2量之比。
代谢当量:运动时耗氧量与安静时耗氧量的比值。
糖酵解(无氧代谢):不需氧、产生乳酸,供能速率快、产生能量少(只为有氧氧化的5%)有氧氧化:需氧、彻底分解,供能速率较慢、产生能量较多。
被动脱水: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由于气温、运动强度及运动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产生程度不同的水分丢失。
主动脱水:为了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赛前采用人工
手段,如使用利尿剂等,人为地造成机体脱水。
复水:为改善和缓解脱水状况所采服习:人体对高温或低温环境所
产生的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生理过程,称为对气候的服习。
辐射散热: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从体表传向周围环境。
传导散热:热量一点点地从体表传递给与他直接接触的物体(如水和其他人)。
对流散热:热量在机体与体表周围的空气之间的传递。
凉爽的微风会引起体表周围空气的流动并导致体热散失。
蒸发散热:体热随体表水分蒸发而散失。
正常情
况下,每日通过皮肤和肺脏散失的液体量大约为600ml。
二问答题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① 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② 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③ 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④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⑤ 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
对于脂肪的消化和
吸收具有重要意义。
胆汁中没有消化酶。
2、消化液的主
要功能为:① 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
利于吸收;② 改变消化道内的pH,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
性的需要;③ 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④ 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
例如,胃
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
3、简述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过程。
①口腔内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经过咀嚼呗磨碎,由唾液湿润,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②胃内消化:食物入胃后,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的共同作用。
食物入胃后约5分钟,胃开始蠕动,以利于食物与胃液混合,协助化学性消化过程。
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③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在小肠。
食糜受到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及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作用。
食物经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
④大肠内消化: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
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贮存场所。
4、小肠吸收的特点。
①小肠约4米,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和大量绒毛、微绒毛→使吸收面积达200㎡②有各种消化酶和胆汁:可消化各种食物;③食物停留时间长,约3~8h;有助于小肠的吸收。
④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
5、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①运动引起血液重新分布——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②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
③运动时消化液分泌减少。
④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
⑤饱餐后,胃肠道需要血液量较多,此时立即运动,将会影响消化,甚至可能因食物滞
留造成胃膨胀,出现腹痛、恶心及呕吐等运动性胃肠道综合征。
⑥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待胃肠道供
血量基本恢复后再进餐,以免影响消化吸收机能。
6、糖酵解的过程:糖E + 乳酸丙酮酸三羧
酸循环CO2+ H2O + E 7、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1、肌肉活动的影响肌肉活动可提高机体代谢率,并与运动的
剧烈程度相关。
2、精神活动的影响精神处于紧张状态时,如烦恼,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产热量明显增多8、影响体温的因素 1.昼夜节律一般清晨2~6h时最低,下午2~
8h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2.性别差异:成年女
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 3.年龄差异:儿童高于成人;老
人略低于成人。
4.肌肉活动:肌肉活动时代谢增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此外,情绪激动、紧张、进食、环境温度等因素均可对体温产生影响。
9、三种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
氧系统无氧代谢无氧代谢
有氧代谢十分迅速迅速
慢化学能源:CP 食物能源:糖原
食物能源:糖、脂肪ATP生成很少有限的ATP生
成ATP生成很多肌中贮量少副产品乳
酸可导致肌肉疲劳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用于短跑或
任何用于1-3min的活动用于耐力或长时间的
活动高功率、短时间活动10、糖的有氧氧化过程:
11、运动训练对磷酸原系统的影响(1)运动训练可以明显提高ATP酶的活性;(2)速度训练可以提高肌酸激酶的活性,从而提高ATP的转换速率和肌肉最大功率输出,有利于运动员提高速度素质和恢复期CP的重新合成;(3)运动训练使骨骼肌CP储量明显增多,从而提高磷酸原供能时间;(4)运动训练对骨骼肌内ATP储量影响不明显。
12、体温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