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成果奖培育讲座----刘德辉

合集下载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作者:张黎燕李伟张红延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4年第03期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协同‘三即’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021SJGLX717);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科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四融合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豫教〔2023〕02973);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专业领域课题“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红匠育成’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ZI2021020202);2022年度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编号:ZJXF2022002)作者简介:张黎燕(1966—),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产业学院建设、课程思政、智能装备集成;李伟(1984—),男,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课程思政、材料成型、智能制造;张红延(1970—),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

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

然而如何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培养,如何有效实施“岗课赛证”场景教学,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评价如何可评可测等问题,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绊脚石。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以“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核心,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人才评价机制等重点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有效互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灵活利用新工具、新技术、新工艺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井喷态势。

让尊重生命的课堂熠熠生辉_海口市第二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综述_刘跃荣

让尊重生命的课堂熠熠生辉_海口市第二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综述_刘跃荣

让尊重生命的课堂熠熠生辉
— ——海口市第二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综述
○ 海口市第二中学 刘跃荣 姚孝文
课 改 实 践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口市第二中学是海口市教育局直属的位于海甸 岛的一所有 50 年历史的普通中学。 现有高初中 48 个教 学班、2500 名学生、206 名教职工。
为了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全面实施素质教 育,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
NEW EDUCATION
2010·1
能力要 求, 围绕 课堂学习 探究的深 度、 思维 密度、知 识质量和 推进速度 进行。
第二、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 一、推进三项改革 (一)改革教师备课方式,编写统一学案上课 学案编制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石,是 师生课堂角色转换的先决条件。我们学校学案编制的管 理和组织工作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学科组长根据学校 制定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及《细则》的 要求,结合本学科的特点,负责指导本学科组老师编制 具有本学科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学案。 学案编制要求规 范、科学、导学性强,既要符合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又 要凸显学科个性。具体做法是要求全校教师以年级学科 备课组为单位,按照统一格式和要求,提前一周,轮流编 写学案初稿。然后全组老师集体讨论、补充修改,最后交 学科组长审核印发,全年级老师、学生共同使用,教师不 写教案改写学案。 (二)改革教师授课方式,推行“学案式教学” 我们要求全校教师每次上课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 生对照教材自学,也可以在课前 10 分钟进行预习自学, 解决基础问题,碰到生疏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 待第二天课堂上交流质疑。教师根据学案学习情况在课 堂上只进行点拨、指导、答疑,重点讲学生不会的知识或 容易出错的知识,坚决杜绝满堂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讨论、交流展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 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推行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我们学校的教室都撤掉了讲台,班级座位排列 由传统的秧田式变成围田式,每班同学分成 6 个学习小 组,每个小组 8—10 人,面对面坐。 课堂展示讨论时,各 组同学或在黑板上交流讲解, 或在座位上补充纠错,不 懂的问题可以组内交流探讨或是向组外同学请教,变被 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二、突出三个重点 (一)强化集体备课,突出资源共享 摈弃传统的备课方式,采用“提前备课、轮流主备、 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的集体备课模式。 操作 上 重 点 抓 好 “三 次 备 课 ”:(1)教 师 初 备 ,提 前 一 周 让 教 师 研究课标、教材及参考材料,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挖掘 教学“真问题”,撰写学案初稿。 (2)集体共备,主要在备 课组长带领下,让每个教师把挖掘的教学“真问题”交流

总结项目人才培养情况

总结项目人才培养情况

总结项目人才培养情况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项目背景与目标 (3)1.2 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3)二、项目概况 (4)2.1 项目简介 (5)2.2 项目参与人员构成 (6)三、人才培养方案 (7)3.1 培养目标设定 (8)3.2 培训内容与课程设置 (9)3.3 实践机会与实习安排 (10)3.4 考核评价体系 (11)四、人才培养实施过程 (12)4.1 开班仪式与入学教育 (14)4.2 日常教学活动与管理 (14)4.3 项目实践与案例分析 (15)4.4 学员反馈与改进措施 (16)五、人才培养成果展示 (18)5.1 学员学历与职业发展 (18)5.2 学员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20)5.3 学员社会服务与贡献 (21)5.4 学员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22)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23)6.1 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5)6.2 师资力量与资源限制 (26)6.3 市场需求与培养目标的对接问题 (26)七、改进建议与发展方向 (27)7.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9)7.2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 (30)7.3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31)7.4 提升学员满意度与质量保障 (32)八、结语 (33)8.1 项目人才培养的总结 (35)8.2 对未来人才培养的展望 (36)一、内容概括项目背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团队成员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提升来满足新的挑战。

我们启动了这个人才培养项目,旨在为团队成员提供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平台。

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团队成员能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工具和技术,同时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领导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每位成员都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

实施过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面向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习计划,包括线上课程学习、现场工作坊、顶岗实习和个人发展顾问计划。

践行“三全育人”,让创新激荡青春湖南大汉技工学校“四好三教”育人模式

践行“三全育人”,让创新激荡青春湖南大汉技工学校“四好三教”育人模式

践行“三全育人”,让创新激荡青春湖南大汉技工学校“四好三教”育人模式发布时间:2021-11-05T01:00:09.4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月中作者:陶迎[导读]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湖南大汉技工学校陶迎 410000[摘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求。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三全育人、创新、育人模式、学校的最核心问题在于“育好人”,这是每一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们国家的教育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作出了系列论述,深刻回答这一根本性问题,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湖南大汉技工学校由中国500强企业大汉集团创办,经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设立,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坚持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不断创新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温度,把育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明确育人方向和育人目标2021年4月14日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刚等相关领导来大汉调研,参观了大汉技工学校及大汉国际工匠院在建项目,大汉集团董事长、大汉国际工匠院创始人傅胜龙,对湖南大汉技工学校的办学理念及方法论做了介绍,并提出 “四好学生”的育人目标,得到了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以就业为导向,技工类学校就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大量缺失的瓶颈,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国家服务。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7)2.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9)2.2 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9)2.3 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特征 (10)2.4 新质生产力与高等教育的关系 (12)三、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13)3.1 高校产教融合的历史发展 (15)3.2 高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17)3.3 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8)四、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9)4.1 构建原则与指导思想 (20)4.2 人才培养目标设定 (21)4.3 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设计 (22)4.4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3)五、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25)5.1 教学资源整合与共享 (26)5.2 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27)5.3 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 (28)5.4 跨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30)六、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与保障机制 (31)6.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6.2 评价方法与实施步骤 (35)6.3 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36)6.4 持续改进与动态调整 (37)七、结论与展望 (39)7.1 研究结论总结 (40)7.2 对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展望 (41)7.3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43)一、内容概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日益紧密,产教融合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手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研究首先分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然后从产教融合的角度出发,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

探究“双高”背景下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探究“双高”背景下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

探究“双高”背景下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创新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双高”背景介绍 (3)1.2 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的重要性 (4)1.3 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关系 (5)二、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6)2.1 高职数学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8)2.2 当前高职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8)2.3 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需求与反馈 (9)三、专业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与原则 (10)3.1 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11)3.2 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原则 (11)3.3 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点 (12)四、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3)4.1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重构 (15)4.2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16)4.3 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实现 (17)4.4 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完善 (1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探索 (19)5.1 案例分析 (20)5.2 实践探索 (21)5.3 成效评估 (22)六、政策支持与保障措施 (23)6.1 政策支持与激励机制 (25)6.2 教师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 (26)6.3 教学资源的配置与优化 (27)七、总结与展望 (28)7.1 研究成果总结 (29)7.2 存在问题与不足 (30)7.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1)一、内容概括背景介绍:首先阐述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包括“双高”建设的内涵和目标,以及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的重要性。

高职数学教学现状分析:分析当前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并指出这些问题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探讨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的理论依据,包括职业教育理论、数学教育改革趋势等,为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

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阐述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包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方面。

教学模式构建: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究高职数学与专业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构建方法,包括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等方面。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作者:林崇德刘春晖来源:《中国教师》2012年第17期林崇德,浙江象山人,1941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心理学学部召集人,《心理发展与教育》主编,荣获“全国劳模”“全国十佳师德标兵”等光荣称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以及我们课题组对“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这一主题的理解。

这个报告的内容主要基于三项重大课题,首先是刘川生书记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教育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重大问题研究(2008—2012)”,我有幸成为其子课题三“创新型人才培养影响因素与创新型人才使用实证研究”的负责人;其次是我们主持的两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分别是“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2003—2007)”以及“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与培养模式研究(20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这两点重要指示也成为我们课题组进行研究以及今天我所汇报内容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什么是创新或创造性?我要申明的是,在今天的报告中,我将创新(innovation)与创造性(creativity)视为同义语。

因为今天社会上比较多地谈创新,可是我们心理学界谈的是创造性或者创造力,我们要回避两个概念之间的分歧,而无须争论哪个概念大,哪个概念小,更重要的是踏实地做一些实证的研究。

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创新和创造性的问题上,有时候谈创造性,有时候强调创新,也把它们看成是同义语。

譬如说,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强调的是创造性人才辈出,到了2002年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盛典上,江泽民同志提到了教育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力量(石家庄铁道职院-胡振文)(1)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之力量(石家庄铁道职院-胡振文)(1)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 职业教育要适应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的历史性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为科学技术 发展培养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高端技能型专业人才队 伍,到2015年,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 万人,2020年达到3900万人。
3、中国创造提出新期望
评价之四:近10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定位逐步 清晰。 • 就业导向—四个合作——现代职教体系 • 应用型—高技能——高端技能型 • 专业建设——示范院校——骨干院校 • 知识——人——劳动力 • 科学——技术——生产
评价之五:我国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 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 尚未完全形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办学 活力不足。 • ——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不相适应,专业和产业发展脱节,课程和岗位要求 脱节,教学内容和技术更新升级脱节。 • ——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仍不能满足高技能 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普遍 缺乏,来自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 不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评聘制度尚未建 立。 • ——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亟待建立, 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得不到保证。
第二部分 理念、模式、机制变革的合力
一、办学理念之变
• 高职高专能不能提供一种更强有力的力量 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就业质量 教师能 学生、教师和学校应对经济转型,社会变革 全球挑战
• 立足建设有特设、国际化、高水平高等教 育,服务经济结构调整,服务人才强国 • 立足建设河北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强省,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 以“提高才培养质量”为主题,共同探讨 创新型人才培养、学校与企合作、体制机 制创新等议题。如何在应对挑战中转变观 念,把握机遇,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是中外高水平大学的 热议话题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拟授奖项目的公示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13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1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4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9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5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专著类6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研究报告类31项)
湖北省第七次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拟授奖项目名单(高职规划教材类5项)。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如何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2.1 创新能力定义与构成要素 (7)2.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8)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9)三、学生“高成绩”与“高创新”现状分析 (10)3.1 高成绩的表现与特点 (12)3.2 高创新的现状与挑战 (13)3.3 “高成绩”与“高创新”的关系探讨 (14)四、学生从“高成绩”走向“高创新”的策略 (15)4.1 培养创新意识与思维 (17)4.2 提升创新知识与技能 (18)4.3 拓展创新实践平台 (19)4.4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20)五、案例分析 (21)5.1 典型学校案例分析 (22)5.2 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 (23)5.3 成功经验与启示 (24)六、实施建议与保障措施 (25)6.1 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 (26)6.2 学校教育体系的改革 (27)6.3 政策支持与社会资源的整合 (28)七、结论与展望 (30)7.1 研究结论总结 (30)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31)一、内容概要认知转变:引导学生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理解创新不仅仅是学术领域的需求,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创新意识:介绍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思维方式、心态调整等方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知识基础与技能提升:强调打好知识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强调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创新能力。

实践锻炼:介绍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竞赛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提供实践基础。

跨学科融合:鼓励学生拓宽视野,进行跨学科学习,通过不同领域的融合创新,培养综合创新能力。

心态与方法调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为创新提供持续动力。

课题论文

课题论文

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综合素质技能人才①刘德华刘春华高志伟许秋华孟庆勋豆银霞(周口科技职业学院,河南周口466000)摘要: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

关键词:文理科人文专业课实训《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先进的发展方向。

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部分院校为了弥补生源,出现文理兼收的情况。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则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理工类考生,分析问题思维敏捷,但人文素质较弱;文史类考生,思想活跃,方法灵活,但专业基础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差;对口类考生,有的学校为了升学和应付考试,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和实验过程,专业理论薄弱,缺乏实训,文化课基础差。

上述现状及欲解决的问题,是在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探索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要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和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课程设置和创新是关键,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

教育以学校为本,学校以教学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社科知识教育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成人”教育。

目前我国许多大学都过多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及就业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知识的教育。

特别是高职院校单纯强调“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造成了“高职”不能“高质”现象的产生。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社科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但是由于国情特殊,任务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不断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使得大学人文社科知识教育在发展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首先表现在教育模式有弊端。

造成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匮乏,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少障碍。

社工人才培养方案

社工人才培养方案

社工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内容概要 (3)1.1 编写说明 (4)1.2 社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4)二、社工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5)2.1 培养目标 (6)2.1.1 知识与技能 (7)2.1.2 职业素养 (8)2.1.3 实践能力 (9)2.2 培养要求 (10)2.2.1 学历背景 (11)2.2.2 专业技能 (13)2.2.3 心理素质 (14)三、课程体系设置 (15)3.1.1 社会工作理论 (17)3.1.2 社会心理学 (18)3.1.3 行政管理学 (19)3.2 专业课程 (20)3.2.1 个案工作 (22)3.2.2 小组工作 (23)3.2.3 社区工作 (23)3.3 实践课程 (25)3.3.1 社会实践 (25)3.3.2 项目策划 (26)3.3.3 团队协作 (28)四、培养方式与方法 (29)4.1 理论教学 (30)4.2 实践教学 (31)4.4 学术交流 (33)五、师资队伍建设 (34)5.1 师资引进 (35)5.2 师资培养 (36)5.3 师资激励 (37)六、培养效果评估与改进 (38)6.1 评估标准 (39)6.2 评估方法 (40)6.3 改进措施 (41)一、内容概要培养目标:明确社工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向,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课程设置: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涵盖社工理论、实务操作、案例分析、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学生全面掌握社工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环节: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安排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加强与社工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促进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移动商务专业分类培养分层教育模式探索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移动商务专业分类培养分层教育模式探索

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基金项目: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23-2024年度科研规划课题 岗课赛证创 融通下高职院校移动商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212G147);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项目 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移动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202003)㊂作者简介:罗少玉(1990-),女,广东揭阳人,管理学硕士,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移动商务专业,讲师,主要从事电子商务㊁高职教育研究㊂评价的高校及其行政主管机关与评价专家的直接接触㊂4.5㊀监督机制要针对质量评价的控制对象㊁评价过程㊁评价的制度与组织规范等进行严密考察,建立健全的监督与调控机制 ㊂评价的所有材料均在网站公开公示,也可以接受社会各界进行现场核查㊂利用高校间的竞争关系,引导高校进行互相监督㊂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举报,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接受司法机关的立案调查㊂5㊀预期效果及意义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持续改进机制是保障生命线延续的基石 ㊂中国高等教育的诟病在于缺乏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导致忽视教育质量,追求形式主义㊂高等教育像一潭没有被激活的死水㊂拟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采用比较性评价㊂比较性评价是激活高等教育这潭死水的一颗鹅卵石㊂比较性评价充分利用了竞争机制,督促高校和其行政主管机关全力办学,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㊂比较性评价是一种外在评价,是为竞争服务的,外在的竞争压力必将促使高校和其行政主管机关将这种压力转变为内在的竞争制度,从而调动高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㊂如此一来,高等教育就有了源头活水,将带动高等教育良性运转㊂拟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评价机制,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㊂参考文献[1]马良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政策的演变与展望[J ].职教论坛,2018,(2):28-33.[2]丁红卫,唐滢,曹甜甜,等.中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比较研究[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6-52.[3]业内人士谈大学排行榜: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EB /OL ].http :// /c /2012-10-28/022*********.shtml ,2012-10-28/2023-08-02.[4]吴岩.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新形势[N ].光明日报,2017-12-19(13).[5]赵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代价问题探讨[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8,(5):1-5.[6]姚登举,张宏国,黄海,等. 三闭环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 ].高教学刊,2021,(8):141-144.生源多样化背景下高职移动商务专业分类培养分层教育模式探索罗少玉(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0)摘㊀要: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实施带来生源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促使专业进行教学改革㊂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商务专业提出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有效明确了学生的求职目标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并实现了学校所教授技能与岗位所需技能的紧密对接㊂关键词:高职;移动商务;岗课赛证训创;分层分类;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2.0870㊀引言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最早的雏形是1868美国教育家哈利斯(Harris,W.T.)创立的以学习能力为分班基础的 活动分团制 教学形式,与中国著名思想家孔子的 因材施教 教育理念一脉相承,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施教㊂分类培养是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类别,实施横向差别化分类教育;而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能力将课程和实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实施纵向差别化分层教育㊂自1999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关于当前深化教育改革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试行 分层教学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逐渐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强调人才培养需 注重因材施教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㊁走班制㊁学分制㊁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是迫切需要㊂面对高职百万扩招政策带来的挑战,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㊃752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2期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精准针对不同类型及层次扩招生源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做到 标准不降㊁模式多元㊁学制灵活 ㊂显然,分类培养分层教学对于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㊁适应性和实效性至关重要㊂在这一背景下,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移动商务专业(以下简称 广邮院移商专业 )积极探索分类人才培养与分层教学实践,提出了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旨在为高职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㊂1㊀生源多样化背景下生源结构情况随着高职扩招政策逐步落地,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及质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㊂以广邮院移商专业为例,2017年开始招生以来,专业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㊁背景㊁学历的多元化学生群体㊂已有4届毕业生和2届在校生,主要生源有普通高考㊁依学考㊁3+证书㊁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㊁现代学徒制等㊂从表1可知,2016 2023年专业生源结构呈多样化趋势,各生源比例也在不断变化㊂2017年普通高考录取生源占比100%,2018年增加依学考 生源,普高生源数量占比降至77.03%;2019年增加 3+证书 生源, 普高 生源占比降至19.81%,而其他生源的占比达到80.19%;此后3年,每年增加一种生源, 普高 生源占比均保持在12%左右,其他生源占比持续增长至88%㊂学生的多样性反映在学习态度㊁学科兴趣㊁学习需求等方面,这种多元性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㊂表1㊀2016-2023年移商专业生源结构时间报到总数(人)普高(%)学考(%)3+证书(%)中高三二分段(%)现代学徒制(%)201789100 20187477.0322.97 201910619.8129.25 50.94 202010421.1522.1246.15 10.58 202111518.2626.9635.6519.13 202216912.4317.1630.1820.1220.12 2023(拟)20512.2012.2026.8324.3924.39㊀㊀针对高职百万扩招下生源结构多样化㊁教育需求多样化㊁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挑战,移商专业需要不断调整培养模式㊁课程体系㊁师资队伍㊁教学手段㊁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与职业发展㊂2㊀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是为了适应高职不同类别㊁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构建的教学生态系统㊂该模式以培养技术类㊁运营类㊁创新类和综合类4类岗位人才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核心,指导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程的设计,以确保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实际用人需求相匹配㊂在深入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不同岗位的硬性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对应岗位的能力提升课程包,以满足学生在不同岗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㊂技术类岗位主要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操作技巧;运营类岗位着重培养学生的市场运营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创新类岗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综合类岗位要求学生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岗位能力提升课程包㊂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将课程设置为不同层次和难度,如初级和高级㊁文科和理科㊂通过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及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估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习,实现个性化学习㊂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入了校企真实项目或使用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技能,提升实践应用能力㊂此外,将比赛和证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锻炼和提高学生综合实力,促进他们在实践中学以致用㊂通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评估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㊂最后,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㊂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等㊂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确保学习目标与实际用人需求相契合㊂采用模块化走班教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表现,综合学习成绩㊁实践表现㊁竞赛成绩㊁职业发展㊁学生反馈和教学质量等多个维度评价教学成效,并实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与职业发展㊂3㊀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实施与效果3.1㊀课程设计移商专业基于成果导向理念,以岗位硬性需求为基准,构建集教学㊁比赛㊁考证㊁实训㊁创新创业于一体的 岗课赛证训创 课程体系,见图1㊂其中公共课程平台为教育部规定课程;专业群课程平台开设同一专业群应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岗位群课程平台围绕新媒体营销及运营㊁电商运营推广㊁跨境电商运营推广㊁客户服务㊁视觉营销㊁直播销售㊁数据分析等岗位群共性内容开设;方向套餐课程包根据目前行业主流发展方向 货架电商 兴趣电商 和 社交电商 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不同方向的岗位和工作任务不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调研企业对 技术类㊁运营类㊁创新类和综合类 岗位的硬性需求,提升学生在相应岗位上所需的相关技术,引导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自主进修的能力㊂3.2㊀分类分层设置由于学生的文化基础㊁专业技能和个人素质不同,移商专业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方案需对学生进行2次分类,在大一阶段将具有相同文化基础的学生进行第1次分类分班㊂以2022级学生为例,2022级共录取169名学生,其中高考㊁依学考㊁ 3+证书 ㊁中高三二分段㊁学㊃852㊃2024年第2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徒制分别录取21人㊁29人㊁51人㊁34人㊁34人㊂将依学考和高考学生划在普高班,学生都是高中学历,文化基础较好,学习态度㊁学习能力和新环境适应力较强但缺乏社会经验㊂3+证书㊁中高三二分段班以及学徒制分别成班,其中3+证书班和中高三二分段班学生全为中专学历,3+证书班的生源情况比较复杂,全班42人,只有2人中职阶段为电商专业,5人有电商相关工作经验,其余中职专业差异较大,中职期间实习经历也不尽相同㊂3+证书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是学习能力较普高班差㊂中高三二分段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接受系统专业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个班的学生在中职阶段1年的工作实习中,有83%左右的学生从事电商行业相关岗位,他们更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也更明白自身的求学需求㊂因此,针对普高班㊁ 3+证书 班㊁中高三二分段班和学徒制班制定针对性分层教学计划,所有班级学生必须完成专业应修读的平台课程,了解行业现状㊁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兴趣㊂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实施分层教学,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估,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学习㊂在大二阶段,通过知识测验㊁谈话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个人素质㊁专业技能㊁学习需求㊁就业倾向情况,将学生进行第2次分类,分为技术类㊁运营类㊁创新类㊁综合类4类就业岗位㊂实施模块化走班教学模式,学生根据自身个性化需求选择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包跟班学习,熟悉货架电商㊁兴趣电商㊁社交电商工作流程,确定意向岗位是技能型㊁运营型㊁创新型还是综合型岗位,并收集意向岗位要求,对标选择相应的能力提升模块课程查缺补漏㊂其中技能型岗位能力提升模块要求学生考取相关 1+X 职业技能等级或国家计算机等级等技术类证书;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媒体内容制作㊁视觉艺术设计㊁数字艺术设计㊁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赛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任主播㊁美工㊁视频剪辑等技术岗,或自选企业顶岗实习㊂运营型岗位要求学生考取网店运营推广等 1+X 职业技能等级或电子商务师证书;参加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任直播/网店/短视频等运营岗,或自选企业顶岗实习㊂创新型岗位要求考取电子商务师㊁经济师等证书;参加相关创新创业比赛;自主创业㊂综合型岗位要求学生最少考取1个行业相关证书,最少参加1次校级及以上比赛,能够自主创业或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任助理㊁策划㊁商务等事务性岗位或自选企业顶岗实习㊂3.3㊀教学方法和评价采用模块化走班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选择课程㊂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类别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并不断监测评估㊁反思,确保每位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学习㊂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的学业表现㊁实践成果㊁竞赛结果㊁职业发展轨迹㊁学生反馈和教学质量考核侧重点不同㊂3.4㊀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实施效果广邮院移商专业自2017年首次招生开始实施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经过多次局部修改完善,目前已连续实施5届并取得一定的效果㊂从学生回访结果来看, 岗课赛证训创 分层分类教学有效明晰了学生求职的目标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实现了学校所学与岗位所需技能的零距离对接㊂2017级至2020级4届共365名学生,升学27人,创业6人,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94.22%,就业岗位与在校时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吻合度92%,平均薪酬4122.38元;2021级学生处于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状态,截至2023年6月,已有68%的学生成功找到了符合自己专业的实习岗位,这些已落实实习岗位的同学在实习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常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与在校期间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㊂毕业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培养计划㊁师资力量㊁课程设置㊁实践教学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㊂2017年至今专业学生累计参加国省市职业技能比赛和创业比赛,获得国赛特等奖2次,国赛一等奖3次,省级一等奖10次,省级二等奖14次,省级三等奖23次,其中标志性成果21个;2019年至今专业电子商务数据分析㊁网店运营推广㊁新媒体技术等 1+X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平均考证通过率77.58%㊂4㊀结语实践表明, 岗课赛证训创 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㊁学生的专业满意度㊁学生的就业竞争力㊂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规章制度要求对所有学生统一标准进行期末理论知识考试,这与技能型学生考核标准相矛盾㊂其次,二次分类可能造成分类学生集中在1~2个类别,而其他类别达不到最低开班人数标准,学校不予开班,只能与其他类学生合班上课,这与因材施教的初衷背离㊂再者,教师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㊂此外,校企合作单位每年招聘的岗位类别不一致,部分岗位也出现停招的现象,这就使得分类培养分层教育的学生最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㊂最后㊂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㊂针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教学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适应就业市场需求㊂参考文献[1]王卫红.分层分类精细化㊁多元化㊁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高教与经济,2012,(9).[2]张宏亮.百万扩招背景下高职生源结构变动与职业教育调适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7):54-60.[3]王春模,周荣虎,张林龙,等.高职院校实施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6,(4):103-105.㊃952㊃。

工匠人才培养方案

工匠人才培养方案

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目标与要求 (3)二、工匠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4)2.1 工匠精神的内涵 (5)2.2 工匠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 (6)三、工匠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8)3.1 专业课程设置 (9)3.2 实践技能培训 (10)3.3 职业素养提升 (11)四、工匠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与手段 (13)4.1 项目式教学 (14)4.2 混合式教学 (15)4.3 翻转课堂 (16)五、工匠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17)5.1 师资选拔标准 (18)5.2 师资培养途径 (19)5.3 师资激励机制 (20)六、工匠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21)6.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23)6.2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25)6.3 师资与基地的协同发展 (26)七、工匠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27)7.1 评价体系构建 (28)7.2 激励措施实施 (29)7.3 人才成长路径规划 (29)八、工匠人才培养方案的持续改进 (30)8.1 方案实施效果评估 (32)8.2 问题与反馈机制 (33)8.3 改进措施与建议 (33)九、结语 (35)9.1 成果总结 (35)9.2 未来展望 (36)一、内容概括本方案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工匠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提升工匠人才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方案涵盖了对工匠人才认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详细规划,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教育和实践活动,培养出具备高度职业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工匠人才,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贡献力量。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工匠精神逐渐成为了推动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工匠精神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导致具备高超技艺和精湛工艺的人才出现断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国家层面提出了大力培养工匠人才的战略方针。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公布日期】2013.09.11•【字号】京教人[2013]18号•【施行日期】2013.09.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表彰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决定(京教人〔2013〕18号)各高等学校、区县教委、中等职业学校及有关单位: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和《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奖励办法》等文件精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财政局开展了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第一届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第四届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经报请市政府批准,对以下教学成果予以表彰:北京大学王恩哥等申报的“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等8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清华大学袁驷等申报的“推动国际化培养体系建设,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成长”等274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工业大学刘中良等申报的“扬学科优势促研究性学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等381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商业学校史晓鹤等申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养成长模式”等29项成果获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自动化工程学校李季等申报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38项成果获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王欢等申报的“校本课程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等40项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育英学校于会祥等申报的“聚合课程合力,实现学生综合发展实效的实验研究”等120项成果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的课堂教学活动之设计、组织与实施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的课堂教学活动之设计、组织与实施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的课堂教学活动之设计、组织与实施作者:唐庆杰吴文荣陆银平张火利张光辉徐冰范云场来源:《高教学刊》2021年第23期摘要: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下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已无法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内外需求引领教学又源于教学,是时代赋予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思想。

文章就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为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尤其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活动;高等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23-0093-04Abstract: College talent cultiv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traditional force-feeding teaching concept cannot cope with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a new round of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concept of results-oriented education (OBE) is an important thought endowed by the era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 by clarifying students' dominant position in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emphasizing that teaching l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needs is derived from teach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design,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esults-oriented education in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This study has important guiding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talents in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for the design,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Keyword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innovative talent; classroom teaching activities; higher education進入21世纪,学科间渗透与融合日趋显著,边缘与交叉学科得以快速发展,曾经界线分明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概念变得日益模糊,科技创新行为也日益突破国家、组织与技术的局限,逐渐转变为创新体系之间的角逐,而创新型人才自然是这一体系的主体与决定性因素。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理工科本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者:胡军于浍贾朝清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24年第02期摘要:针对重果轻过、重教轻引、重理轻创、重考轻评等教学问题,文章充分发挥基础学科的思维、理念、融合优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创新人才过程培养的新体系、新方法、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评价等内容,开展探索和实践,突破人才培养瓶颈,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三二三四”模式,以期为高校理工科育人培养提供新的改革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优势;立德树人;“三二三四”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17-03理工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不懈追求,关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通过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发展指南,为理工科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1]。

党的二十大也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基本方略,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2]。

为了深入推进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鼓励教师从培养目标制定、培养体系优化、培养平台搭建、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致力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6]。

当前,全国高校在推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精神指导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7-8]。

然而,在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诸如,欲速不达,重结果目标轻过程目标;授人以鱼,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墨守成规,重传统理论轻创新成果;以偏概全,重知识考核轻综合评价等,这些教学问题归因于未能正确处理好“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容易忽视基础学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性[9]。

基础学科(文史哲、数理化生等)是知识“树状”结构图的根本,是知识大厦的基础,是认知世界、掌握自然規律的基础性工具,其发展有助于不断增强科学技术原创力,具有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大类全国各省(部)等推荐参评项目为999
项,共评出特等奖1项(0.1%)、一等奖50项(5.01%)、
二等奖400项(40.04%),合计451项(45.1%)。其
中江西省中等和高职高专院校推荐参评项目为32项,共
获一等奖1项(3.13%),二等奖9项(28.13%)合计
10项(31.25%)。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江西省医药学校欧阳欢等申报的《传统中药人才 的现代职教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一等奖;
(2)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彭晓兰等申报的《基于高端装
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的数控技术专业创新实践》获二等奖; (3)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黄晓敏等申报的《校厂店 三方协同,共育汽车后市场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获二等奖;
(二) 备注: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1、方案 ——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
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
2 、实施方案 —— 是指对某项工作,从目标要求、 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 又明确安排的计划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四条 教学成果奖,按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实现培养目标产生的效果,分为国家级和省(部)级。
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王志锋等申报的
《高职高专教育水利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
与建设》;
(6)九江职业技术学院魏寒柏等申报的《基于船舶军
工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3、2014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A、职业教育大类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2)评审范围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要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 革,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主要包括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教 学管理机制改革、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进教学内容方法、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
第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一)国内首创的; (二)经过2年以上教育教学实践检验的; (三)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六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 奖三个等级,授予相应的证书、奖章和奖金。 第七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批准和授予工作, 由国家教育委员会负责;其中授予特等奖的,应当报经国 务院批准。 第十条 国家教育委员会对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项 目,应当自收到推荐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布; 第十一条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审一次。

申报材料的组织与撰写
教育部评审要求与工作安排
教学成果的整理与提炼
申报表格的填写与总结报告的撰写
支撑材料与申报网页的制作报的成果:
《高工专水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一、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一)
概况
1988年4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 南昌大学欧阳群玲等申报的《医学网络教学的 研究与应用》;
(2)南昌工程学院刘德辉等申报的《高工专水动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3)景德镇陶瓷学院周健儿等申报的《二十一世纪初 一般院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B、高等教育大类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 高等教育大类全国推荐946项教学成果参加评审,共 评出特等奖2项(0.21%)、一等奖50项(3.15%)、二 等奖400项(5.29%),合计452项(47.78%)。其中 江西省本科高校推荐参评项目26项,经评审获一等奖1项 (3.85%),二等奖7项(26.92%)。合计8项
(30.77%)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江西中医药大学刘红宁等申报的《新时期高等中 医药院校“基础素质”教育理论创新与“双惟模式”实践》 获一等奖; (2)江西财经大学王乔等申报的《《中国税制》课程 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二等奖; (3)江西师范大学梅国平等申报的《基于校—校、 校—政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探索》二等奖;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6)南昌大学朱友林等申报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拔尖 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7)华东交通大学闵伸等申报的《地方高校面向基层
一线多维互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8)赣南师范学院孙弘安等申报的《地方高校文化育 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 根基层人才》获二等奖。
(一)
概况
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每四年进行一次高等学校国家 级教材奖励。原定于1996年进行的第三次国家级教材奖 与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并轨”。1997年国家教委成果奖 中有438项教材参加了评审,117项教材获得了国家级教 学成果奖,其中,13项教材获得了一等奖。
(一)
概况
2001年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在很大程度上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励条例》,针对每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的主题都会提出具体要求。例如针 对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就提出: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1)奖励对象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3个大类。其中本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选范围包括高等教育阶段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按 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的高等学校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 学术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教师和其他个人均可申报本届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与经验推广培训班
南昌工程学院:刘德辉
2017年3月29日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概 况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人才培养模式类教学成果奖 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义与涵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与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类教学成果的获奖情况
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出2个特
等奖、64个一等奖、585个二等奖,合计651项。
(一)
概况
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依据国务院《教学成果奖条例》,2014年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分为基础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3个大 类分别进行评选,获奖中有5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 果特等奖;148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167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共计1320项 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第十四条 获得教学成果奖,应当记入本人考绩档案, 作为评定职称、晋级增薪的一项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 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教学成果获奖的,由
授奖单位予以撤销,收回证书、奖章和奖金,并责成有关 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二)
《教学成果奖条例》和教育部评审范围
2、教育部评审范围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1、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审
教育部公布申报初审合格成果共1873项,经评审全国 评出特等奖3项(0.16%)、一等奖59项(3.15%)、 二等奖537项(28.67%),合计599项(32%)。其中 江西省高校申报成果共28项,获二等奖3项(10.71%), 即: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9)江西省冶金工业学校、新余市教育局、新余钢铁 集团有限公司谢赞忠等申报的《钢铁冶炼专业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二等奖;
(10)江西省电子信息工程学校邓文新等申报的《基 于电子创业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获二等奖。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提高了奖励额度,对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分别给予8
万元、5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学校在国家奖励的基础上
将给予一定程度的配套奖励。
(一)
概况
1997年以后的近20年,国家又开展了4届国家级教学 成果奖评选,其中2005年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
果奖评出3个特等奖、59个一等奖、537个二等奖,合
计599项;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3)江西中医学院刘红宁等申报的《产学研结合培养 中药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4)江西财经大学梅国平等申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维六化双主体互动式”教 学模式》;
(三)
近三届江西省高校获奖情况
(5)南昌工程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浙 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黄河
学工作的10条措施。明确1989年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
工作奖励大会,以后每四年进行一次。自此,国家教委确
立了每四年一次的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1989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出席了首届普通高 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大会并向获奖代表颁奖。
(一)
概况
1993年国家教委第二次奖励了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 教学成果。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教学成果奖励条 例》。在高等学校中,形成了由国家法规所确定的,与科 技“三项奖”所并行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制度。
2、2009年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评审
全国共评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64项、二等奖585项, 合计651项。其中江西省高校获二等奖6项,即:
(1)南昌航空大学王国炎等申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大思政”教学整体改革与实践》; (2)南昌航空大学陈焕明等申报的《回归工程的焊接 工装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