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时,
表现为肌肉的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等长收缩 表现为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其张力发生变化。
肌肉的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 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
的一次迅速的机械反应称为单收缩。一块完整肌肉单 收缩的反应情况与刺激强度有密切关系。一个有效刺 激只能引起一次单收缩。若连续用两个有效刺激,并 且在第一个刺激引起的单收缩尚未完成以前,即附加 第二个刺激,则可引起更强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收 收 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与 缩的总和 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
1.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
2、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滑行理论 :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 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则结合足够数量的Ca2+,于是引 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的改变,这种改变又“传递”给 原肌凝蛋白,使后者的构型也发生改变,其结果使原 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从而使肌纤蛋 白上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之结合。与此同时,横 桥的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向M线 方向扭动,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然后横 桥与肌纤蛋白解离、复位、再同下一个结合位点结合, 出现新的扭动。如此反复,使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则产生 肌肉收缩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变化。即同肌钙蛋白结合的Ca2+与 之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的构型恢复,原肌凝 蛋白又将肌纤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掩盖起来,于是肌凝 蛋白上的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点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被 阻断,细肌丝沿粗肌丝两端的方向恢复原位,表现为 肌肉舒张。 肌肉舒张
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称为前负荷 。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 前负荷 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 ~ 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2.0~2.2µm) 。 )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当肌肉受到刺激开始收缩时所遇
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 后负荷 总是先出现张力的变化,然后才发生肌肉长度的缩短。在前负荷 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后负荷愈大,肌肉在缩短前所产生的张 力也愈大,因而肌肉开始出现缩短的时间也愈晚,并且缩短的初 速度和缩短的长度也愈小。 肌肉收缩能力是 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 指可以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以区别于 肌肉收缩时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
骨骼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 个肌细胞,许多肌纤维组成大小不等的肌束, 包含许多肌束的整块肌肉被肌外膜包裹。大多 数骨骼肌都借助于肌腱附着在骨骼上,通过肌 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引起躯体的运动。与一 般细胞相比, 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的最突
出之点, 出之点 , 是它们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 丰富的肌管系统, 丰富的肌管系统 , 而且排列高度规则有 这是肌肉进行机械活动、耗能作功的基础。 序,这是肌肉进行机械活动、耗能作功的基础
1.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纤维内都含有大量的直径约1~2μm的肌原纤维。 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的全长。每条肌原纤维的 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 暗带 明带和暗带 明带 暗带。 在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透明的区域,称为H带。在 H带的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明带中央也 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条 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小节(sarcomere) ,它由中 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 2的明带所组成,肌小节是肌肉 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由于暗带的长度比较固定, 而明带的长度可随肌肉所处的状态不同而有变化。因 此,肌小节的长度在不同情况下可变动于1.5~3.5μm 之间。通常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 2.0 ~2.2μm 。
终末池,每一横管与两端肌小节的终未池构成三联体 终末池 结构。所以肌纤维的三联体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终末
池的膜与横管之间,有一10~ 12nm的间隙,说明两组管道的内腔 并不相通,它们之间只有通过某种形式的信息转导才能实现功能 上的联系。一般认为,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兴奋 一般认为,
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a 的贮存、 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 再聚集,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再聚集,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而三联体结构则 是把细胞膜的电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衔接起来的 关键部位。 关键部位。
粗肌丝与横桥
电镜观察表明,肌小节的明带和暗带中含有更细的规则排列的粗 肌丝和细肌丝。粗肌丝由肌凝蛋白 肌凝蛋白(myosin,亦称肌球蛋白)所组 肌凝蛋白 成,每条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凝蛋白分子,每个肌凝蛋 白分子长约150nm,呈长杆状,其一端有一个球状膨大部。每个肌 凝蛋白分子的杆状部都朝向M线方向集合成束,形成粗肌丝的主干, 球状部则有规则地裸露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的表面,形成所谓 的横桥 横桥(cross bridge),横桥在粗肌丝表面的分布位置是很规则 横桥 的,在所有横桥出现的方位,都有一条细肌丝与之相对。这种对 应关系,对于粗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十分有利的。 横桥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在一定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肌 在一定条件下, 横桥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丝上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同时出现横桥向M 丝上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同时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 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继而出现横桥和细肌丝的解 复位。 离、复位。然后再同细肌丝上另外的结合位点结合,出现新的扭 动。如此反复,使细肌丝继续移动,结果使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表现为肌肉收缩。有人估计,横桥每摆动一次,仅仅使单个肌小 节缩短2×10nm,约为肌小节长度的1%。(2)横桥具有ATP酶的作 横桥具有ATP 横桥具有ATP酶的作 用,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作为横桥移动作功的能量来源。但 横桥的这种作用,只有在它同肌纤蛋白结合之后才能被激活。
肌管系统 与三联管结构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两 部分组成,一种是横管系统,简称T管,是由肌细胞的表面膜横 横管系统, 横管系统 简称T 向伸向肌纤维内部而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垂直,在Z线水平(哺 乳动物的T管是在暗带和明带衔接处)形成环绕肌纤维的管道。横 横 管通过在肌膜上的开口与细胞外液相通, 管通过在肌膜上的开口与细胞外液相通,因而当动作电位在肌膜 上传导时,可沿横管传入肌细胞内部。 上传导时,可沿横管传入肌细胞内部。肌原纤维周围的另一种肌 管系统就是纵管系统,即肌浆网, 简称L管。其走行方向与肌原 纤维一致,L管主要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是一些相互沟通 的管道。L管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T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
(二)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无论是在整 体或离体的情况下,骨骼肌发生收缩以前,总是先在 肌细胞上引起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肌 细胞的收缩反应。由此不难设想,在以膜的电变化为 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 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 一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包 括三个过程:首先是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 来自百度文库先是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 胞的深处,其次是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最后是 胞的深处,其次是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肌浆网对Ca 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细肌丝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 白分子组成。 肌纤蛋白(actin,亦称肌动蛋白), 白分子组成 。 (1)肌纤蛋白 肌纤蛋白 约占细肌丝的60%,由于它和肌凝蛋白都与肌肉收缩有 由于它和肌凝蛋白都与肌肉收缩有 直接的关系,所以被称为收缩蛋白 收缩蛋白。 直接的关系 , 所以被称为 收缩蛋白 。 (2)原肌凝蛋白 原肌凝蛋白 (tropomyosin,亦称原肌球蛋白) 。在肌肉安静时, 原肌凝蛋白的位置正好在肌纤蛋白与横桥之间,将肌 纤蛋白上的各结合位点覆盖,起着阻碍二者相互结合 的作用。(3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troponin,亦称原宁蛋白)由T、 肌钙蛋白 C、I三个亚单位构成(图2-15)。其中C亚单位有一些带 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对肌浆中出现的Ca2+ 有很大的 亲和力。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虽不直接参与肌丝的 滑行,但可影响和控制收缩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故 将它们称为调节蛋白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神经‐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细胞间隙中的一部分Ca2+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 并与轴突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囊泡中的ACh以囊泡为单位倾 囊释放入接头间隙,这种释放形式称为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当ACh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立即同集中存在于该 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N-受体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内部构象的 变化,导致通道的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以Na+为主) 的通透性增加,出现Na+的内流和K+的外流 ,其总的结果使终板 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从-80mV变为-50mV左右),即出现终 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 终板电位 的形式扩布,可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 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Na+通通和K+通道,引发一次沿整个肌细 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了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 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