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合集下载

骨骼肌的收缩

骨骼肌的收缩

原肌球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原宁蛋白)
骨骼肌的收缩机制
• 骨骼肌的收缩-----肌节内的细、粗肌丝相互滑行
2.肌肉收缩的过程
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 终池内的Ca2+进入胞质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 上的活化位点
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肌动蛋 白结合 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 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肌节缩短 按任意键 飞入横桥摆动动画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横纹肌 根据形态学特点 平滑肌 骨骼肌 根据功能特性 心肌 平滑肌 随意肌 根据神经支配 非随意肌
骨骼肌
心肌
平滑肌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骨骼肌特点:收缩力强,但不持久;
属随意肌; 光镜下有明显的明暗相间的横纹。
骨骼肌
肌束

肌纤维(肌细胞) 一种多核细胞。基本单位
注意: * 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
* 能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 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
总是张力增加在前,缩短在后;
* 适度后负荷作功最佳。
3.肌肉收缩能力: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
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 注意: * 与负荷无关; * 内在特性; * 肌肉本身的机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
从而影响肌肉收缩的效率。
肌原纤维
肌丝 粗肌丝、细肌丝
肌纤维
(1)细肌丝
肌动蛋白 (肌纤蛋白) 原肌球蛋白 (原肌凝蛋白)
肌钙蛋白
(原宁蛋白)
(2)粗肌丝:肌球蛋白(亦 称肌凝蛋白)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
的膜性囊管状结构。
横管
纵管
(1)粗肌丝:肌球蛋
白(亦称肌凝蛋白) (2)细肌丝 肌动蛋白

动物生理学第四节肌细胞的功能修改

动物生理学第四节肌细胞的功能修改

轴突末梢 精品医学ppt
N型Ach受体 胆碱酯酶
2
(二)传递过程(电-化学-电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末稍,接头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 流
囊泡向接头前膜移动、融合、 破裂,ACh释放至接头间隙
AChE
AC膜h与对终Na板+膜和NK2+受通体透结性合↑ 、
胆碱、 乙酸
Na+内流使终板膜去极化→EPP
EPP电紧张性扩布至周围肌膜
使其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精品医学ppt
33
精品医学ppt
4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征:
① 单向传递; ② 终板电位是局部电位,可以总和产生动作电位; ③ 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存在传导延搁 ; ④ 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敏感与易疲劳性。
精品医学ppt
5
(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
精品医学ppt
23
(一) 横纹肌的结构
精品医学ppt
7
➢ 肌管系统
肌管系统由两套结构、功能各不相同的膜质管状系统组成: 一套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垂直,称为横管系统又称横管或T管;另 一套走行方向与肌原纤维平行,称为纵管系统也称纵管或L管,又 称肌质网。
横管是兴奋传递的通路。兴奋时出现在肌细胞膜上的动作电位, 能沿着横管系统迅速传进细胞内部。纵管系统是肌细胞内的Ca2+库, 膜上有钙泵,能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回收,触发和终止肌原 纤维收缩。三联管是横管和纵管衔接的部位,能使横管系统传递的 膜电位变化与纵管终池释放回收Ca2+的活动耦联起来。
精品医学ppt
8
精品医学ppt
9
(二) 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 横纹肌的微细结构——肌微丝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ppt课件

生理学——骨骼肌的收缩功能ppt课件
化学接收
电刺激神经纤维达阈值 神经纤维兴奋,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到神经末梢 Ca²+进入轴突末梢 轴突末梢量子式释放递质ACh 递质经过接头间隙与终板膜上N2受体结合
兴奋 收缩 耦联
收缩 过程
终板膜对Na+(还有K+)通透性增高而产生终 板电位
ACh被胆碱酯酶破坏 邻近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而产生肌膜动作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沿横管传到细胞内部 肌质网终末池释放Ca²+入肌浆 Ca²+与肌钙蛋白结合,暴露肌纤蛋白上与粗肌 丝结合的位点 粗、细肌丝间形成横桥连接,细肌丝沿粗肌丝 向M线滑行,使肌小节缩短
2、肌管系统 (sarcotubular system)
横管系统(transverse tubule)
{ 纵管系统(longitudinal tubule) 肌质网 (sarcoplasmic reticulum)
三联管结构:由每一横管与来自两侧的纵管的 终末池组成的结构。其作用是把横管传来的电 信号与终末池Ca2+释放两个过程联系起来。完 成横管向肌浆网的信息传递。
舒张 过程
没有动作电位传来时 Ca²+被泵回肌质网
Ca²+脱离肌钙蛋白
粗、细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停止, 细肌丝弹性回位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1、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等张收缩( isotonic contraction)
2、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终板电位引 发动作电位
电压依从性 Na+通道开放
阈电位
Na+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传递 (2)1对1传递 (3)兴奋传递有一定的时间延搁。 (4)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课件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课件
肌肉老化与再生机制的探索
针对肌肉老化过程中功能衰退的现象,研究肌肉再生机制以及如何促进肌肉再生成为当 前热点。
肌细胞研究的发展趋势
肌细胞微环境的深入研究
肌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对其功能有着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将更加关注 肌细胞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跨学科整合研究
将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进行整合,以全面 、系统地研究肌细胞功能与调控机制。
运动训练适应性
长期的运动训练能够使肌细胞适应高 强度的运动负荷,提高肌肉力量和耐 力水平,同时还可以改善身体的代谢 和心血管功能。
肌细胞的损伤与修复
肌细胞损伤的来源
肌细胞损伤主要来源于过度运动、肌肉拉伤、缺血再灌注等,这些损伤会导致 肌肉纤维的微损伤或坏死。
损伤修复过程
肌细胞的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炎症反应、再生和重塑等阶段,最 终目的是修复受损的肌肉纤维并恢复肌肉功能。
临床转化应用
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治疗手段,针对肌肉相关疾病开发更有 效的治疗方案。
肌细胞研究的应用前景
肌肉疾病的精准治疗
基于对肌细胞分化、发育及功能调控机制的深入了解,开发针对 肌肉疾病的精准治疗方案。
肌肉损伤修复与再生
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等技术,实现受损肌肉的修复和再生,改善肌 肉功能。
个性化健身与运动训练指导
运动性肌肉损伤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措施
预防运动性肌肉损伤的关键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同 时注意保持良好的肌肉柔韧性和力量。
治疗方式
对于已经发生的运动性肌肉损伤,治疗方式包括休息、冷热敷、按摩、药物治疗 等,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06 肌细胞研究的前沿与展望
肌丝的滑行。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结构:接头前膜:轴突末梢 接头间隙:40-50 nm 接头后膜:肌细胞膜,终板膜
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AP传导至末梢突触前膜 Ca2+内流
囊泡释放乙酰胆碱(Ach)
Ach扩散与后膜 (终板)受体结合
Na+内流, K+外 流,膜去极化
终板电位
AchE水 解Ach
动作电位 整个肌细胞
神经肌接头兴奋传递的特征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易受药物和其它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兴奋传递一对一
影响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因素
①肉毒杆菌毒素,可抑制Ach的释放。 ②有机磷农药可抑制胆碱酯酶,ACh积聚,出现
肌细胞挛缩等中毒症状。 ③美洲箭毒可以同ACh竞争结合位点, 肌松剂。 ④接头后膜上ACh受体功能异常,重症肌肉无力。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指肌 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而无肌张力的变化。
单收缩 (single twitch)
收缩总和与强直收缩 (tetanic contraction)
前负荷的影响 肌肉在收缩前就作用于肌肉的 负荷,将肌肉拉长于某一状态。
最适初长度:使肌肉 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 的初长度。
后负荷的影响 肌肉开始收缩时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愈大,产生张力愈大,肌肉缩短的速度及 缩短的长度愈小。
肌肉收缩能的影响
Ca2+、NE、E、毛地黄类药物→心肌收缩 能力↑使张力一速度曲线平行右上移。
H+、K+ 、Ach →心肌收缩力↓;使曲线 平行左移。
神经肌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第四节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收缩的机械力学特征 1、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 PPT

第四节肌肉的收缩功能 PPT
新形成位阻,阻断myosin与actin结合 • →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AP 从肌膜传到T管 L-钙通道构象改变,激活JSR膜上得ryanodine受体
内钙释放后进入胞质,胞质Ca2+浓度升高
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构象改变,肌细胞机械收缩 耦联得关键物质——Ca2+ 耦联得关键结构——三联管
胞浆中Ca2+ 浓度升高 激活肌质网上得Ca2+泵 将胞浆中Ca2+泵回肌质网 胞浆中Ca2+ 浓度下降 肌肉舒张
(四)骨骼肌得收缩形式及影响收缩得因素
1. 收缩形式: • 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 • 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
2、 影响因素: (1)前负荷(preload),初长度(initial length)
两列肌纤蛋白得单体聚合成球状,形成细丝 得主干,每一个单体上具有一个与肌凝蛋白结 合得位点。
肌纤蛋白与肌凝蛋白为收缩蛋白。
原肌凝蛋白在安静就是疏松得附在肌纤蛋 白丝上,覆盖了其与肌凝蛋白结合得位点。
肌钙蛋白有与Ca2+结合得作用,调节原肌凝 蛋白得变构,暴露肌纤蛋白得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为调节蛋白。
• 相关药物:
• 新斯得明、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 • 筒箭毒碱、 α-银环蛇毒等:阻断胆碱N受体。
(二)骨骼肌得收缩活动
1、 骨骼肌得超微结构:
•肌原纤维(myofibril) •肌管系统(sarcobutubular system) (1)肌原纤维得结构与分子构成: •粗肌丝与细肌丝及其排列:
横桥摆动及与细动蛋 白解离快,所以速度快。 瞬间处于产生、维持 张力状态得横桥少。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四)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1、分子结构粗肌丝—肌凝蛋白 头、横桥(收缩蛋白) 杆状部
横桥 可与肌纤蛋白可递性结合 具有ATP酶活性
细肌丝 肌纤蛋白 收缩蛋白 肌钙蛋白 调节蛋白 原肌凝蛋白
2、肌肉收缩过程:
终末池释放Ca2+ ↑与肌钙蛋白结合→ 原肌凝蛋白构型改变→解除位阻效应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横桥向M线方 向摆动→拖动细肌丝滑行→肌小节变 短—肌肉收缩(主动耗能) 终末池内Ca2+ ↓ → Ca2+ 泵(+) → Ca2+ 原回终末池、胞浆内Ca2+ ↓ →与 肌钙蛋白结合Ca2+ 解离→原肌凝蛋白 构型复原→位阻效应恢复→横桥与肌 纤蛋白解离→细肌丝回位—肌肉舒张 (主动、耗能)
肌肉收缩过程中
参与摆动的横桥 数目;循环进行 的速率可决定
肌肉缩短速度 肌肉缩短产生张力 肌肉缩短的程度
二、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理 和力学分析
(一)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 肉收缩的影响
前负荷:preload 指肌肉收缩前遇到的负荷;前负荷↑ →初长↑ →收缩力↑最适前负荷→最 适初长(2.2μm)→肌肉张力最大。 因为此时参与肌丝滑行的横桥数目最 多。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掌握内容: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前、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一、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 和收缩机制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 兴奋传递
(二)骨骼肌微 细胞结构
1.肌原纤维和肌小节、小节长度安静 时2.0-2.2μm最大变动范围1.5-3.5μm, 小节长度改变时粗、细肌丝相互位置 改变
(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after load 指肌肉收缩时遇到的负荷;前负 荷固定,后负荷↑→产生张力↑。 后负荷是肌肉收缩的阻力。

《生理学》 细胞的基本功能——4肌细胞的收缩

《生理学》 细胞的基本功能——4肌细胞的收缩

张力 最大张力
初长度 最适初长
异长调节
最适初长度
最适初长度或最适前 负荷时, 负荷时 , 肌小节内的粗 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 叠状态, 每一个横桥附 叠状态 , 近都有能与之起作用的 细肌丝存在, 细肌丝存在 , 可出现最 佳收缩效果。 佳收缩效果
2.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二、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Relaxed state
Initiation of contration
肌凝蛋白 肌动蛋白 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收缩蛋白
调节蛋白
(一)肌丝滑行过程
肌浆中Ca 浓度↑→ ↑→Ca 与肌钙蛋白结合→ 肌浆中Ca2+浓度↑→Ca2+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 构型变化→原肌凝蛋白构型变化→ 构型变化→原肌凝蛋白构型变化→肌纤蛋白上活性位点暴露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横桥ATP酶激活→分解ATP放出能量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横桥ATP酶激活→分解ATP放出能量 ATP酶激活 ATP →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横桥头部摆动并拖动细肌丝→肌丝滑行(肌肉收缩)
1. 粗肌丝 (thick filament)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myosin)组成 肌凝蛋白(肌球蛋白,myosin)组成 bridge): 可逆性与细肌丝结合, 横桥 (cross bridge):1. 可逆性与细肌丝结合, 拖动细肌丝滑行;2.具有ATP酶活性。 拖动细肌丝滑行;2.具有ATP酶活性。 具有ATP酶活性
在一定范围内, 在一定范围内 , 随着前负 荷的增加, 荷的增加 , 肌肉收缩做等长收 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缩时产生的张力也增加 。 前负 荷过大, 荷过大 ,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 力反而减小。 力反而减小。 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 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最适前 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 最适前 负荷或最适初长度。 负荷或最适初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末池,每一横管与两端肌小节的终未池构成三联体 终末池 结构。所以肌纤维的三联体结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终末
池的膜与横管之间,有一10~ 12nm的间隙,说明两组管道的内腔 并不相通,它们之间只有通过某种形式的信息转导才能实现功能 上的联系。一般认为,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兴奋 一般认为,
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时出现在细胞膜上的电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a 的贮存、 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通过对Ca2+的贮存、释放和 再聚集,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再聚集,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而三联体结构则 是把细胞膜的电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衔接起来的 关键部位。 关键部位。
粗肌丝与横桥
电镜观察表明,肌小节的明带和暗带中含有更细的规则排列的粗 肌丝和细肌丝。粗肌丝由肌凝蛋白 肌凝蛋白(myosin,亦称肌球蛋白)所组 肌凝蛋白 成,每条粗肌丝大约含有200~300个肌凝蛋白分子,每个肌凝蛋 白分子长约150nm,呈长杆状,其一端有一个球状膨大部。每个肌 凝蛋白分子的杆状部都朝向M线方向集合成束,形成粗肌丝的主干, 球状部则有规则地裸露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的表面,形成所谓 的横桥 横桥(cross bridge),横桥在粗肌丝表面的分布位置是很规则 横桥 的,在所有横桥出现的方位,都有一条细肌丝与之相对。这种对 应关系,对于粗细肌丝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十分有利的。 横桥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1)在一定条件下,横桥可以和细肌 在一定条件下, 横桥具有两个重要的特性 在一定条件下 丝上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同时出现横桥向M 丝上的肌纤蛋白分子呈可逆性的结合,同时出现横桥向M线方向 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扭动,拖动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继而出现横桥和细肌丝的解 复位。 离、复位。然后再同细肌丝上另外的结合位点结合,出现新的扭 动。如此反复,使细肌丝继续移动,结果使肌小节的长度变短, 表现为肌肉收缩。有人估计,横桥每摆动一次,仅仅使单个肌小 节缩短2×10nm,约为肌小节长度的1%。(2)横桥具有ATP酶的作 横桥具有ATP 横桥具有ATP酶的作 用,可以分解ATP而获得能量,作为横桥移动作功的能量来源。但 横桥的这种作用,只有在它同肌纤蛋白结合之后才能被激活。
二、骨骼肌的微细结构和收缩原理
骨骼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每条肌纤维就是一 个肌细胞,许多肌纤维组成大小不等的肌束, 包含许多肌束的整块肌肉被肌外膜包裹。大多 数骨骼肌都借助于肌腱附着在骨骼上,通过肌 肉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引起躯体的运动。与一 般细胞相比, 骨骼肌细胞在结构上的最突
出之点, 出之点 , 是它们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和 丰富的肌管系统, 丰富的肌管系统 , 而且排列高度规则有 这是肌肉进行机械活动、耗能作功的基础。 序,这是肌肉进行机械活动、耗能作功的基础
1. 肌原纤维和肌小节
每个肌纤维内都含有大量的直径约1~2μm的肌原纤维。 它们平行排列,纵贯肌纤维的全长。每条肌原纤维的 全长都呈现规则的明、暗交替,分别称为明带 暗带 明带和暗带 明带 暗带。 在暗带的中央,有一段相对透明的区域,称为H带。在 H带的中央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明带中央也 有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Z线。肌原纤维上相邻的两条 Z线之间的区域,称为肌小节(sarcomere) ,它由中 间的暗带和两侧各1/ 2的明带所组成,肌小节是肌肉 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由于暗带的长度比较固定, 而明带的长度可随肌肉所处的状态不同而有变化。因 此,肌小节的长度在不同情况下可变动于1.5~3.5μm 之间。通常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约为 2.0 ~2.2μm 。
第四节 肌细胞的缩功能
神经‐ 一、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当神经冲动沿轴突传导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产生动作电位, 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轴突膜上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 细胞间隙中的一部分Ca2+进入膜内,促使囊泡向轴突膜内侧靠近, 并与轴突膜融合,通过胞吐作用,将囊泡中的ACh以囊泡为单位倾 囊释放入接头间隙,这种释放形式称为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当ACh通过扩散到达终板膜时,立即同集中存在于该 处的特殊化学门控通道N-受体结合,由此引起蛋白质内部构象的 变化,导致通道的开放,结果引起终板膜对Na+、K+(以Na+为主) 的通透性增加,出现Na+的内流和K+的外流 ,其总的结果使终板 膜处原有的静息电位减小(从-80mV变为-50mV左右),即出现终 板膜的去极化,这一电位变化称为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 终板电位 的形式扩布,可使邻旁的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 活该处膜中的电压门控性Na+通通和K+通道,引发一次沿整个肌细 胞膜传导的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了神经纤维和肌细胞之间的信息 传递。
肌管系统 与三联管结构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 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两 部分组成,一种是横管系统,简称T管,是由肌细胞的表面膜横 横管系统, 横管系统 简称T 向伸向肌纤维内部而形成,与肌原纤维长轴垂直,在Z线水平(哺 乳动物的T管是在暗带和明带衔接处)形成环绕肌纤维的管道。横 横 管通过在肌膜上的开口与细胞外液相通, 管通过在肌膜上的开口与细胞外液相通,因而当动作电位在肌膜 上传导时,可沿横管传入肌细胞内部。 上传导时,可沿横管传入肌细胞内部。肌原纤维周围的另一种肌 管系统就是纵管系统,即肌浆网, 简称L管。其走行方向与肌原 纤维一致,L管主要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是一些相互沟通 的管道。L管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T管处,形成特殊的膨大,称为
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称为前负荷 。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前负荷或初长度,称为 前负荷 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 ~ 最适前负荷或最适初长度(2.0~2.2µm) 。 )
前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当肌肉受到刺激开始收缩时所遇
到的负荷或阻力,称为后负荷 。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收缩时, 后负荷 总是先出现张力的变化,然后才发生肌肉长度的缩短。在前负荷 保持恒定不变的情况下,后负荷愈大,肌肉在缩短前所产生的张 力也愈大,因而肌肉开始出现缩短的时间也愈晚,并且缩短的初 速度和缩短的长度也愈小。 肌肉收缩能力是 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肌肉收缩能力 指可以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肌肉内部功能状态的改变,以区别于 肌肉收缩时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的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三、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在收缩时,
表现为肌肉的长度缩短而肌肉的张力不变。等长收缩 表现为肌肉的长度保持不变而其张力发生变化。
肌肉的单收缩和收缩的总和 肌肉对单个刺激发生
的一次迅速的机械反应称为单收缩。一块完整肌肉单 收缩的反应情况与刺激强度有密切关系。一个有效刺 激只能引起一次单收缩。若连续用两个有效刺激,并 且在第一个刺激引起的单收缩尚未完成以前,即附加 第二个刺激,则可引起更强的收缩,这种现象称为收 收 缩的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与 缩的总和 不完全强直收缩与完全强直收缩。
1.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骨骼肌细胞的兴奋‐
2、骨骼肌收缩的分子机制
滑行理论 :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中Ca2+浓 度升高时,肌钙蛋白则结合足够数量的Ca2+,于是引 起肌钙蛋白分子构型的改变,这种改变又“传递”给 原肌凝蛋白,使后者的构型也发生改变,其结果使原 肌凝蛋白的双螺旋结构发生某种扭转,从而使肌纤蛋 白上的结合位点暴露,横桥与之结合。与此同时,横 桥的ATP酶被激活,分解ATP释放能量,引起横桥向M线 方向扭动,将细肌丝往粗肌丝中央方向拖动;然后横 桥与肌纤蛋白解离、复位、再同下一个结合位点结合, 出现新的扭动。如此反复,使细肌丝向暗带中央滑动, 表现为肌肉收缩 肌肉收缩。当肌浆中Ca2+浓度降低时,则产生 肌肉收缩 与上述过程相反的变化。即同肌钙蛋白结合的Ca2+与 之分离,肌钙蛋白与原肌凝蛋白的构型恢复,原肌凝 蛋白又将肌纤蛋白上的结合位点掩盖起来,于是肌凝 蛋白上的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点的接触和相互作用被 阻断,细肌丝沿粗肌丝两端的方向恢复原位,表现为 肌肉舒张。 肌肉舒张
(二)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无论是在整 体或离体的情况下,骨骼肌发生收缩以前,总是先在 肌细胞上引起一个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然后才出现肌 细胞的收缩反应。由此不难设想,在以膜的电变化为 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 程之间,存在着某种中介性过程把二者联系起来,这 一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 contraction coupling)。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包 括三个过程:首先是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 首先是动作电位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 胞的深处,其次是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最后是 胞的深处,其次是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肌浆网对Ca 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肌浆网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细肌丝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等三种蛋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 白分子组成。 肌纤蛋白(actin,亦称肌动蛋白), 白分子组成 。 (1)肌纤蛋白 肌纤蛋白 约占细肌丝的60%,由于它和肌凝蛋白都与肌肉收缩有 由于它和肌凝蛋白都与肌肉收缩有 直接的关系,所以被称为收缩蛋白 收缩蛋白。 直接的关系 , 所以被称为 收缩蛋白 。 (2)原肌凝蛋白 原肌凝蛋白 (tropomyosin,亦称原肌球蛋白) 。在肌肉安静时, 原肌凝蛋白的位置正好在肌纤蛋白与横桥之间,将肌 纤蛋白上的各结合位点覆盖,起着阻碍二者相互结合 的作用。(3 )肌钙蛋白 肌钙蛋白(troponin,亦称原宁蛋白)由T、 肌钙蛋白 C、I三个亚单位构成(图2-15)。其中C亚单位有一些带 双负电荷的结合位点,对肌浆中出现的Ca2+ 有很大的 亲和力。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虽不直接参与肌丝的 滑行,但可影响和控制收缩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故 将它们称为调节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