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区域地理课特点把握及教学建议

初中区域地理课特点把握及教学建议

初中区域地理课特点把握及教学建议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校冯修发初中教材(人教版)共4册,分七年级和八年级各上、下册(包括七上、七下、八上、八下)。

七、八年级上册为区域地理概况,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人口、交通、农业、工业等,下册为世界、中国具体的区域,下面就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谈谈建议。

一、何为区域地理课以某一区域(大洲、地区、国家)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研究的课程。

二、区域地理内容的构成从区域地理的含义可以看出,区域地理主要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构成。

自然环境包括:1、位置(按重要性排列)海陆位置:能通过地图来描述某个区域在哪个大陆,有几面临海。

如果区域是个国家,就可能出现三种情况:内陆国、临海国、岛国。

可以通过地图圈出领国、所临的海洋等。

经、纬度位置:初中阶段对经度位置要求较少,几乎没有,而更看重的是纬度位置的要求。

对纬度位置不仅是要在图上读出某个区域最南、最北的纬度,而要在这个纬度的基础上分析出这个区域主要所跨的温度带,因此,几个特殊的纬线学生必须注意:赤道、回归线、极圈。

半球位置:通过对比南北半球分界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来看出区域的半球位置。

板块位置:这在极个别的区域中会涉及到,初中只在日本一节会对板块位置关注比较大。

2、地形、地势:学生通过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读出基本地形以及该区域地势特征。

在区域地理中,对地形的要求更多的是要落实到某个地形区的名称上,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具体读出**高原、**平原等。

同时要区别地形和地势,3、气候:分析了一个区域的位置、地形过后,我们基本可以概括出该区域的气候类型了,结合相关气候类型分布图,也可以得出答案了。

根据区域的位置大致可以推断出其气候类型,再结合气候类型分布图,就可以得出准确答案。

初中对典型气候类型的特点要求掌握,因此如果教材中有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时就一定要去分析该气候的特点(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采取以温定带,以水定型。

探究“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探究“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探究“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随着地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以特定的主题为切入点,通过深入研究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特定区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本文将探讨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作用,以及如何有效实施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区域意识。

通过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一地理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起对这一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针对性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对地理区域的直观感知,培养他们对这一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地理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

而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以丰富的主题和具体的地理区域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能够促使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在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深入研究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了解其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人文特色等方面的知识,并且需要围绕特定主题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

这种研究性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的能力。

如何有效实施主题式区域地理教学呢?需要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地理主题,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教学。

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地考察等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地理主题的认知。

需要加强对地理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在主题研究中注意地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注重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地理区域教案初中

地理区域教案初中

地理区域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使学生掌握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3. 培养学生对南方地区的认知兴趣,提高地理素养。

教学重点:1. 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教学难点:1. 南方地区的地形区和气候特点。

2. 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教学准备:1. 南方地区的地图、图片等教学素材。

2.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南方地区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南方地区。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地区吗?南方地区包括哪些省份?二、自主学习1. 让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 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1. 讲解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结合地图进行讲解。

2. 讲解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等。

3. 讲解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等。

4. 讲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如水稻种植、茶叶生产等。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南方地区的典型地形区,如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等。

2. 分析南方地区的典型植被和农业生产实例。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记忆。

2. 教师点评并补充总结。

六、课后作业1. 绘制南方地区的地形分布图。

2. 调查家乡的农业生产情况,了解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南方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气候特点、植被类型和农业生产情况。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南方地区地形区的讲解和植被类型的介绍,部分学生仍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及其运用

“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及其运用

“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及其运用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咨询企鹅:132-4725-251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中学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发明创造了一套“区域地理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辨识地图、特征析因、互动答疑、总结评价等六步教学法。

实用、高效、科学、新颖。

关键词:“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及其运用。

区域地理是高考地理三大模块之一,也是高考的重要载体,是高考制胜的关键。

为了搞好区域地理教学,笔者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发明创造了一套科学、新颖、实用、高效的“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

以下笔者从区域地理六步教学法的步骤、注意事项、教学案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体论述,以飨读者。

我创新的“区域地理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是导入新课,可采取“观宝物”(即展示当地历史文物、特产等)、“逛风景”(即利用多媒体展示当地的著名风景名胜)、赏名曲等手段,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

方法要灵活多变,新颖自然。

例如我在教学南亚《印度》地理时,首先展示一张印有甘地头像的印度钱币,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个国家的钱币吗?钱币上的人物是谁?接着PPT展示泰姬陵,问:这个著名建筑的名称是什么?在哪个国家?从而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再如,我在教学《青藏地区》时,我以著名歌星韩红的《天路》歌曲欣赏开始非常自然地导入新课。

设计的问题有:1、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称是什么?(《天路》)它是我国哪一条铁路的赞歌?(青藏铁路)2、你到西藏旅游过吗?到西藏旅游有哪些注意事项?为什么初到西藏的人第一夜不能睡觉?(因为西藏高寒缺氧,初到西藏的人因严重缺氧,可能在熟睡中死去。

)3、青藏铁路的建设克服了哪些世界性难题?4、为什么青藏铁路有的路段“以桥代路”?这些自然过渡的问题解答,不仅抓住了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非常自然地传输了许多地理知识和信息。

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第二步是明确学习目标。

高一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一区域地理教案5篇

高一区域地理教案5篇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

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区域地理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区域地理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大西南的范围、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

2、理解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理解大西南发展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

3、能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大力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发展交通运输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由此会分析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关系。

4、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大西南发展交通运输的紧迫性和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是流通领域中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以及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交通运输对于沟通各地区联系、保障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如大西南地区是我国腹地广阔、资源密集、发展潜力的地区,而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交通不畅是诸多因素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区位条件1、相对位置大西南地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三省两区一市。

2、经济地理位置⑴属于我国边疆区,与越南、老挝、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相邻,毗邻国家经济比较落后。

⑵为我国内陆腹地,远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开发程度低;⑶为我国战略大后方,具有国际区位优势;⑷从发展来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该区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⑸三峡工程的建设、重庆直辖市的成立使得本区区位优势明显增加。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1、自然条件:⑴地跨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地势起伏大。

初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初中区域地理有效教学的研究

找 出特 殊 或 重 要 的 经 纬 线 ,如 0 。 、2 0 。 W 、1 6 0 。 E等 经 线 ,赤 道 、南北 回归 线 、南 北 极 圈 等 纬线 ,确
定 区 域 所 在 的 温度 带 及 所 属 半 球 区域 附近 的大 洲 、大 洋 或 高 山 、高 原 、盆 地等 为参 照 物
智 直
. 亡 角
生在 简 易 图或 空 白 的 区域 图 上 填 出 需要 掌 握 的地 理 事 物 ,用 不 同 色 彩 的 粉 笔 、图例 画 主动 、 自觉 地 学
习 。教 师 也 可 以通 过 幽 默 风 趣 的 语
害 市 妻 文 / 州
生建立区域地理 的基本知识结 构 , 形成初步 的 “ 人— — 地 ”关 系 ( 如
下图) :
地形 、
及 内部 联 系 。 自然 地 理 是 区域 地 理 形 成 区域 特 征 的 基 础 ,是 区域 差 异 的 明显 表 现 。 自然 地 理各 要 素各 有 特 点 ,它 们 互 相 影 响 又 独 立 存 在 。 ( 如下图 ) :
理 ,是 提 高 地 理 学 科 成 绩 的最 好 办
法 之 一 。如 在 区 域 地 理 新 授 课 中 , 学 生 以 小组 为 单 位 ,搜 集 自己感 兴 趣 的该 区域 的课外 资料, 如 风 土 人 情 、气 候 、旅 游 景 点 等 ,利 用课 前 2 — 5分 钟 通 过 图 片 、视 频 、小 品 、 歌 舞 表 演 等 形 式 展 示 成 果 ,让 每个 学 生 都 有 机 会 表 现 自 己 、展 示 自
接 涪 浦 沙 巾 学
理 马 健 辉
有 效 教 学 就 是 在 符 合 时代 和个 体 积极 价 值 建 构 的前 提 下 其 效 率在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总结教案

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总结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地理区域地理总结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地理》教学目标:1. 理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 通过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2. 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各地区地理特征,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等。

2. 提问:我国地理位置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各地区地理特征之间有什么联系?二、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10分钟)1. 讲解区域地理的特点:地域性、差异性、联系性。

2. 分析区域地理的规律: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

三、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总结(10分钟)1.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地形平坦,农业以种植业为主。

2.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地形多样,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

3.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地形高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4. 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地形高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四、地理实践能力培养(10分钟)1. 提问:请举例说明各地区地理特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3. 教师总结: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影响,我们要学会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指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特点和规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各地区地理特征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区域地理手写教案

初中区域地理手写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区域地理手写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提高观察判断和主动研究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3. 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

教学重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难点:1.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方法:1. 读图察看:通过观察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观点。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3. 学生活动:通过小组讨论、举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研究能力。

4.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课后研究,深入了解我国地理区域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出我国都有哪些种类不同的地理地区?2. 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分别表示什么?3. 我国四大地理地区区分的依据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2. 讲解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的概念及意义。

3. 讲解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四大地理区域的特点。

2.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及生产生活习惯。

2. 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谈对地理区域划分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布图,并标注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2. 写一篇关于我国地理区域划分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了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大洋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大洋洲》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区域地理——《大洋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及区域特征;2. 理解大洋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 掌握大洋洲主要国家的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基本情况;4. 着重介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情况;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大洋洲地理位置和区域特征的介绍;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情况;3. 大洋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洋洲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2.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大洋洲地区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差异。

三、教学方法1. 图片展示法:通过幻灯片或图片展示形式,向学生展示大洋洲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2. 讲授法:通过知识讲授、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洋洲;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组成小组,探讨大洋洲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发展现状;4. 观摩法:观摩一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短片,以加深学生对该地区的认识。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课时:地理位置及区域特征1. 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大洋洲的分布、大小及周围大洋洲的基本情况;2. 大洋洲的区域特征:地形地貌、气候分布及生态特点等;3. 大洋洲地区的文化分布及其特点。

第二课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1.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地理位置、基本自然地理特征及相关介绍;2.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三课时:大洋洲地区的资源及其利用1. 大洋洲地区的资源介绍: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等;2. 大洋洲地区主要经济活动:农业、畜牧业、渔业等;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特色产业:农牧业、旅游业、矿产业等。

第四课时:大洋洲地区的人口及其发展1. 大洋洲地区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国家人口分布及规模等;2. 大洋洲地区人口结构及其变化: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3.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精选6篇)一、区域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2. 教学内容:地理区域的划分与特征。

各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区域的特征。

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城市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培养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能力和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学内容: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模式。

城市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城市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城市调研,收集和分析城市发展的数据。

三、人口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分析人口问题的能力和解决人口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意识。

2. 教学内容:人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人口问题和人口政策。

3. 教学方法:通过地图和统计数据展示人口分布和迁移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人口普查和人口管理模拟实验。

四、自然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地球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地理的特点和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组织学生进行自然环境调研,收集和分析自然环境的数据。

五、经济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解释。

介绍区域地理的概念,即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发展规律的学科。

并结合具体案例,解释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系、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学科特点。

介绍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包括综合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实证性四个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4. 区域特点分析。

以中国为例,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状况。

5.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发展状况和问题挑战,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课堂练习。

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该地理区域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本地区的居民对地理环境和发展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并撰写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

高二区域地理教案高二区域地理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教学过程与方法】[导入新课]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学生阅读]回答问题: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②什么是人口迁移?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浅谈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在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区域地理内容的编写中,打破了区域地理的传统框架,强调了不同地区区域特色。

这种编排要求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把握好初中区域地理的特色。

下面谈谈笔者最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

一、教学策略把握“四个关注”(一)关注区域的地位区域地理囊括的知识内容很多,教学中一定要围绕一个重点知识来展开,做到“纲举目张”。

这个“重点知识”往往就是该区域的特征和核心,例如,八年级所涉及的地理区域的特征,基本上都在标题中体现了,如,新疆是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西双版纳是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黄土高原是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等等;对于一些在标题上没有体现的地区特征,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如,台湾是美丽富饶的宝岛或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以及长江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等等,这样可以以点带面展开。

它不仅仅是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学习某一区域以前,部分学生可能已对其有所了解或曾到过这一区域旅游。

这些学生对此区域具有一些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往往是区域的某些突出特征,是让学生感兴趣而又最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方面。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去展开教学。

但教师不能停留在对这些区域特征感性认识的讲述上,而是一定要上升到“人—地”发展关系的理性认识上,这样才具有探索性,并且可以在探索区域“人—地”之间的关系时把区域各要素一一糅合进去分析,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掌握了自然要素。

不至于总是按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相关内容这样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三)关注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解决地理问题。

现在实行一个课标、多种教材,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每一本教材提供的内容都仅仅作为教学的资源之一,提供的案例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载体,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案例本身,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有关的地理原理和学习方法。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如何学好区域地理学好区域地理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方法和专业知识,下面我将介绍如何学好区域地理。

其次,要熟悉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GIS是一种集成了空间地理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展示等功能的技术系统,对于区域地理的研究和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习GIS技术有助于理解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地理空间数据的处理方法,提高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三,要重视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

区域地理研究的对象是地球上的具体区域,因此需要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来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地理特征和环境。

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对地理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第四,要结合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区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结合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进行研究。

因此,学习区域地理的同学应该具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和问题。

最后,要关注当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

区域地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变化等问题,区域地理研究也在不断调整研究方向和内容。

学习区域地理的同学应该关注国内外区域地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趋势,加强自己的实践和研究能力。

总的来说,学好区域地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同时还需要关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力。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才能够在区域地理研究领域取得成果。

希望以上介绍对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

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

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

关于区域地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广东广州从化中学 温秀群一、区域的学习内容二、注意区域因素的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这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会影响到人文环境。

如图:理解记忆地理要素的具体联系,是学习的重点。

如注意如下主线或线索:1、位置(+地形)→气候→(自然带)→植被→土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记忆:气候分布、成因、特征,自然环境差异性)2、地形+气候→水文(水文特征)→水能资源或航运价值+水旱灾害1、居民(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密度、人种、宗教与文化)2、农业(农作物、农业类型、地域类型、分布和区位分析)3、工业(工业部门与结构、分布和区位)4、交通(主要交通方式、分布) 5、城市(首都、港口) 6、环境与发展问题1、地形地质(海拔地势、地形描述、板块运动-地图册P20)2、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3、水文(河湖、补给、水文和水系→水能状况和航运价值)4、生物土壤(自然带、植被类型、土壤类型)5、资源(矿产和能源、生物、土地、水、旅游资源)6、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自然地理特征人文 地理 特征认识区域 (区域知识结构) 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政治经济位置)等 范围:政区(国家)、地形区(地形单元)水文特征 ①流量(大或小、多或少)←水源补给、流域面积②水位变化(汛期、断流)←降水和气温变化 ③结冰期(有无结、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④含沙量←植被覆盖率及人类开发程度⑤流速(落差)←流经的地形如:(1)西欧河流的水文特征:(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西欧河网密布,水量充沛,径流季节变化小,汛期不明显,无结冰期,含沙量小(植被丰富)。

(2)西欧航运业发达:(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全年降水分配均匀的温带海洋性气候)→(①水流平缓+②流量大,变化小)→航运的价值大+经济发达→航运发达(但水能资源少)(注意:亚马孙河航运价值大,但航运不发达。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

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

(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浅谈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浅谈如何运用初中新教桐进行区域地理教学

二 、教 学过程 中注意 以点带 面和综合要
教 材 的教 学 中,应按 照新课标 的要求 ,把握 学生地 理思维能力 的形成 ,让 学生看 到个 案 素之 间的逻辑关系 在 教学过程 中以点带面 ,就 是围绕一个 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区域的最典型特征。例如 , 考分析 。例如 ,① 知道 区域要素 主要有 哪些 , 重点知识来展开整节内容的教学 ,这个 “ 点” 例如 , 自然要素 主要是位 置 、范 围、气 候 、 地形 、河 流、资源等 ,人文要 素主要是经 济 在关 于西 北地 区众 多的地理知识 中 ,干旱 的
三、在教 学上 把握住 “ 人一 地”关 系这 在学 习某一 区域 以前 ,部分学生可 能 已 间 的关联性 ,例如 , “ 气候——土壤—— ( 农 辑关系” ,在教学 中我们可 以借鉴一下。 对其有所 了解或 曾到过这一 区域旅游 。这些 作物 )生物 的分 布” “ 火 山— —地震—— 地 认 识往往 是区域 的某些 突出特征 ,是让 学生 布都具 有相关性 。因此 ,我们 要引导学 生不
浅谈如何运用初 中新教材 进 行 区域地 理教学
口 四川省广安中学 张燕红 在人 教版新课 标实验教 材区域地理 内容 教学 中不能仅仅关注案例本身 ,更重要 的是 , 必需 的信息资料或 事实清单 ,这 一点对达到
的编写 中 ,打破 了区域地理 的传统框架 ,强 要通过 这个案例 的教学让学 生掌握有关 的地 理想的教学效果很重要。 调了不 同地区 区域 特色 。这种 编排要求在新 理原理 和学 习方 法。 因此 ,我 们一定要关 注 好 初 中区域地理 的特色 。下 面谈 谈笔者 最近 问题或 现象 时,知道从地理 价值 的角度 去思 几 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 。
地形 和气候又如 何影 响水 文、河流 ,进 而又 畜种 、产 品 )为主 ,农 业为灌溉 农业 ( 作物 如 ,台湾 是美丽 富饶的宝 岛或祖 国东南 海上 影 响景观 ( 植 物 ,动物 ,土壤 );④ 知道综 类型 、特色 )。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教案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2.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洋、海洋、山脉、河流等。

3.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教学内容:1.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a.大洲:指地球陆地的七个主要部分,即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b.国家:指人口、政治、文化等统一管理的地理区域。

c.地理位置:指地球上一些地点的纬度和经度,用于确定该地点的相对位置。

2.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a.大洋:指地球上容纳了大量水体的区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b.海洋:指大洋中的小型分支,如地中海、红海等。

c.山脉:指地球上隆起的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d.河流:指地球表面水流的行进路径,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3.世界地理环境差异a.自然环境:指物理地理、气候等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b.人文环境: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塑造出的文化、社会制度等。

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大洲和国家。

b.提问:请学生回答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c.讲解:根据教学内容2,向学生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d.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名词解释。

e.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并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f.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教学评估:a.学生的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b.练习和讨论的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世界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c.课堂笔记的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延伸:a.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b.制作世界地理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区域地理教学计划(30篇)

区域地理教学计划(30篇)

区域地理教学计划(30篇)区域地理教学计划(精选30篇)区域地理教学计划篇1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进程;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表和数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培养利用地理数据、解释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城市化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运用图表和数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1、城市化的含义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谈区域地理中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教育文档

谈区域地理中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教育文档

谈区域地理中纲要信号图表教学法纲要信号是一种直观图示,它具有概括性强、逻辑性强和直观性强的特点。

它可以把教材中大量繁杂的知识内容,用图形、符号的形式并配以简洁的文字加以归纳概括,从而培养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直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记忆,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增强学习兴趣。

一、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区域地理特征是以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从自然环境出发,用简洁的文字把本地区的几个要素设计成纲要式图表,化繁为简,通过教师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根据各地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或因果关系,层层剖析,步步深入,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有特色和最具本质的主要区域特征,并通过逆向联系追寻出主导因素,达到分析区域本质特征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推理能力。

二、明确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提高学生理解记忆能力区域地理特征是各种要素的综合,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图表推导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理各部门之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例如:《日本》一节以“岛国”和“狭小”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的。

教学中设计出如下的网络纲要信号图:这样,把日本的各知识点编织成线,形成知识网络。

教师通过分析岛国日本多山、海岸曲折、地狭人稠等自然条件,理解日本国的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有利和不利因素。

三、明确人地关系,探究区域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区域地理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因此必须注重以人地关系为每一个区域地理教学的中心线索。

在教学中列出本区域的纲要信号图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探讨促进本区域发展的措施与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地理教学方法
高二地理缪瑾
区域地理是高中必修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

区域地理鲜明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要内容之一,更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知识考察点,地位非常之重要。

下面我浅谈一下区域地理教学的方法:(1)地图法
区域,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地方,既然是地方,就可以借助地理图,将学生们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通过动眼、动脑、动手,真正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挖掘学生的读图能力、画图能力、析图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综合能力。

如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地理环境特点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区域地图进行挂图教学,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形象直观,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之,借助各类地图进行地理教学,最终的目的是: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因为读图过程是发现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学会画图,因为画图过程是进一步熟悉区域地图分布规律的过程,三是使学生学会析图,因为析图过程则意味着对区域地图的真正掌握和地理空间能力的真正形成。

(2)综合法
事物是有着联系的,在相同的一个地理区域中,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这种区域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区域综合性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如能够采用综合教学法,找到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从地形上看同属于地形,有着“平原丘陵”的相似之处,从气候上看,两地属于季风气候,降水较多。

那么,二者的相似之处会有什么影响呢?答案是影响到农业,借助平原地形和降水较多的相似特点,这两地可发展种植业。

通过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两地地形、气候两个主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与农业生产的联系进行教学,就可以让学生较为准确地理解区域内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区域地理的综合思维能力。

(3)比较法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不同地理区域的地域特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即使是同一区域也有不同之处。

那么,在教学中,通过对比,就可以准确地掌握各地理区域的不同特点。

例如,在进行中国四大地理区域教学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对比教学法,从“地理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两个大方面、“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农业”、“商业”、“工业”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借助表格进行展示,让学生能跟好地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点,明白在不同点基础上所形成、发展的区域经济,达成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对比教学法能令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归纳法
在区域教学中,教师针对一些较为分散和零乱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归纳法,把具有相同特点的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归纳,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区域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的学习中,就可以根据各大洲的气候类型进行分类归纳:热带型:非洲、大洋洲、南美洲;温带型:欧洲;寒带型:南极洲;复杂型:亚洲、北美洲。

总之,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只要注重对区域的正确定位和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加强地理知识的联系、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把握好区域研究的“法”,就是最好的地理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